Ⅰ 浮士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深居學術象牙塔中,終至垂垂老矣的人物形象。
面對即將朽壞的身軀,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喪,他覺得他的人生彷佛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學問,卻對人生體驗品嚐太淺,卻對知識有說不出的厭倦。煩惱之餘,魔鬼適時出現,引逗他出賣靈魂,交換條件就是讓他的人生重新開始,給他機會去品嚐所有過去為了知性而放棄的體驗。
浮士德在那時,其實是胸懷大志的,他說:「我要投入時間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進展中……快樂對我而言並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間說:『我滿足了,請時間停下!我就輸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
浮士德創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
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果。
Ⅱ 關於<浮士德>和中國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較
可以和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對比,兩個形象都具有魔幻色彩,而且都是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後來又不斷有作家對此題材進行創作,並且有各種民間形式在上演。對後世影響很大,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象。
Ⅲ 從《堂吉訶德》和《浮士德》兩部作品分析文學作品中關於人物塑造的一般規律
這種塑造人物的一般規律,指的是對比襯托。
在作品中,堂吉訶德與桑丘主僕二人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在形象的內涵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
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作為兩個藝術符號,它們分別承載著當時西班牙人文主義思想家和農民群眾兩種社會力量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特徵。
兩者間的對比,實際上是作家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當時社會關系的真實感悟與刻畫。人物之間外貌和肖像的對比,顯示了人文主義者與貧苦農民眼界的差異以及形象本身所指代的各自社會集團人數的多寡。主僕身份的對比展示了當時農民作為新興資產階級追隨者的歷史地位和與之的特殊關系。而性格差異則顯示出了人文主義者與農民完全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徵。
塞萬提斯正是在對當時社會關系獨特理解的基礎上,在兩個形象的塑造中體現了高妙的對比效應。
而歌德顛覆傳統的魔鬼形象,塑造了我們所見的這個叫做梅菲斯特的魔鬼,也是為作品服務的,是為浮士德這個形象服務的。
正如自述中所言,梅菲斯特代表著否定的力量,他否定人類的向上精神,不相信人類會那麼執著去追求光明;他也代表著邪惡,引誘人墮落,用卑殘的手段使自己遂願。
後者是傳統魔鬼形象的內涵,而前者則是歌德賦予梅菲斯特的新意義。正是梅菲斯特的不斷引誘,才使浮士德在一次次的墮落與失敗之後更加有勇氣挑戰新目標,不斷前進,愈挫愈勇。
Ⅳ 自學考試的題型是
全國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外國文學史試題
課程代碼:0054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學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期是( )
A.英雄時期 B.荷馬時期
C.古典時期 D.希臘化時期
2.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之神的名字是( )
A.雅典娜 B.維納斯
C.阿弗洛狄特 D.阿耳忒彌斯
3.「戲劇藝術的荷馬」指的是( )
A.埃斯庫羅斯 B.索福克勒斯
C.歐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伊利昂紀》構思巧妙,圍繞的結構線索是( )
A.阿喀琉斯的一次發怒 B.阿喀琉斯的兩次發怒
C.阿喀琉斯的三次發怒 D.阿喀琉斯的四次發怒
5.歐洲文學史上的「中世紀文學」指的是( )
A.整個中世紀的文學 B.中世紀初期的文學
C.中世紀初期和中期的文學 D.中世紀後期的文學
6.莫里哀在諷刺喜劇《偽君子》中塑造的主人公是( )
A.阿巴貢 B.答爾丟夫
C.奧爾貢 D.史嘉本
7.德國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作品是( )
A.《少年維特之煩惱》 B.《浮士德》
C.《陰謀與愛情》 D.《強盜》
8.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戲劇是( )
A.悲劇 B.喜劇
C.正劇 D.笑劇
9.德國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是( )
A.耶拿派 B.海德堡派
C.湖畔派 D.十二月黨詩人
10.司各特歷史小說的代表作是( )
A.《傲慢與偏見》 B.《艾凡赫》
C.《勒內》 D.《黛爾菲娜》
11.《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 )
A.卡門 B.愛瑪
C.瑪麗•巴頓 D.蓓基•夏潑
12.狄更斯的《雙城記》中的雙城指的是( )
A.巴黎和倫敦 B.巴黎和柏林
C.里昂和倫敦 D.倫敦和曼徹斯特
13.左拉描寫勞資矛盾的小說是( )
A.《艱難時世》 B.《高老頭》
C.《萌芽》 D.《巴馬修道院》
14.契訶夫《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是( )
A.「多餘人」形象 B.「懺悔貴族」形象
C.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 D.貴族知識分子形象
15.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獨創的詩歌體式是( )
A.商籟體 B.溫柔的新體
C.階梯式(樓梯式) D.英雄對偶體
16.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大膽描寫性愛,歌頌人性復歸的作品是( )
A.《虹》 B.《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C.《戀愛中的女人》 D.《羽蛇》
17.法國現代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了一部被認為從某種程度上是「新小說」先聲的長篇小說,它是( )
A.《蒂博一家》 B.《愛的荒漠》
C.《偽幣製造者》 D.《人的命運》
18.德國作家黑塞通過主人公身上「狼性」和「人性」的對立反映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知識分子孤獨、彷徨和苦悶的作品是( )
A.《森林狼》 B.《草原狼》
C.《暗夜狼》 D.《荒原狼》
19.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報仇神》所創作的劇作是( )
A.《禁閉》 B.《死無葬身之地》
C.《畢恭畢敬的妓女》 D.《蒼蠅》
20.目前發現的世界文學中最古老的史詩是( )
A.《羅摩衍那》 B.《吉爾伽美什》
C.《埃涅阿斯紀》 D.《摩訶婆羅多》
21.日本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 )
A.《古事記》 B.《日本書記》
C.《風土記》 D.《萬葉集》
22.中古波斯著名詩人菲爾多西的代表作是( )
A.《果園》 B.《王書》
C.《薔薇園》 D.《蕾麗與馬季儂》
23.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的作品是( )
A.《五卷書》 B.《故事海》
C.《一千零一夜》 D.《卡里萊和迪木乃》
24.泰戈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 )
A.《戈丹》 B.《戈拉》
C.《我是貓》 D.《舞姬》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5.中世紀文學的主要類型有( )
A.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B.騎士文學
C.英雄史詩 D.城市文學
E.教會文學
26.《神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有( )
A.夢幻 B.象徵
C.寓意 D.首次使用義大利民族語言
E.工整協調
27.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有( )
A.拉封丹 B.拉辛
C.莫里哀 D.布瓦洛
E.高乃依
28.法國劇作家博馬舍創作的喜劇有( )
A.《偽君子》 B.《私生子》
C.《費加羅的婚姻》 D.《塞維勒的理發師》
E.《陰謀與愛情》
29.被馬克思稱為「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的有( )
A.狄更斯 B.薩克雷
C.蓋斯凱爾夫人 D.夏綠蒂•勃朗特
E.愛米莉•勃朗特
30.20世紀後半期西方文壇最重要的文學流派有( )
A.魔幻現實主義 B.未來派
C.表現主義 D.象徵主義
E.荒誕派戲劇
31.海明威小說中屬於「迷惘的一代」的作品有( )
A.《太陽照常升起》 B.《喪鍾為誰而鳴》
C.《老人與海》 D.《永別了,武器》
E.《午後之死》
3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有( )
A.夏目漱石 B.川端康成
C.小林多喜二 D.大江健三郎
E.芥川龍之介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33.「布萊希特體系」
34.黑色幽默
35.《舊約》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36.簡述《浮士德》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點。
37.簡述「拜倫式英雄」。
38.簡述卡夫卡小說《城堡》的主題。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9.論述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主要特徵。
40.論述古代東方文學的主要成就。
六、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6分)
41.舉例分析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個人奮斗者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
請採納。
Ⅳ 浮士德中正反人物形象分析,外國文學簡答題啊,精華!!!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性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在五個悲劇中,他表現出一種無所息、堅韌頑強、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他經受了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了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浮士德又是變通人類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個人慾求和現實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斷走向新生活。這種「靈」與「肉」的矛盾,「善」與「惡」的矛盾,展示了人類自身的復雜性和真實性,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艱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義:在於向人們指出了一條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該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為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
Ⅵ 外國文學史 論述題 浮士德
一)《浮士德》的基本內容及寓意(浮士德一生追求探索經歷了那幾個階段,探索過程的意義何在)
1 、兩場賭賽的寓意
第一場賭賽指天帝與梅非斯特訂約,其本質是關於人性善惡的哲學論辯和試煉;第二場賭賽指梅非斯特與浮士德訂約,表現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渴望變革現實的願望。
2 、五個悲劇的寓意
( 1 )知識悲劇: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隱喻了任何一個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願望。
( 2 )生活悲劇:表現資產階級(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兩面性:理性與情感、精神性與世俗性之間的矛盾沖突。一方面耽於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時,批判了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放縱行為。
( 3 )政治悲劇: A 表現啟蒙主義者企圖依靠君主改良現實的迷夢的破產;表現資產階級的妥協性、軟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無權地位。 B 說明在強大的國家機器中,個人力量微不足道。
( 4 )美的悲劇: A 表現歌德「藝術改良」理想的幻滅,歐福良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與現代精神的完美結合。但因這種理想遠遠超越德國現實而毀滅。海倫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著現代人的刻板復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 B 寧靜、和諧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動盪的現代人的靈魂。因為現代人只能生活在現代。
( 5 )事業悲劇:表現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會理想的幻滅。說明這種具有空想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理想,在當時的德國,只能是一種美妙的幻覺。
(二)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同時又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1)他不斷的追求知識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2)浮士德又有貪圖享受、安於現狀的一面,這就構成了浮士德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在這樣「靈與肉」,「善與惡」的辯證發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3)這個巨人形象還是一個時刻變化的形象:最初的時候,人的庸俗性還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隨著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誘下的一次次失敗與悔悟,浮士德終於擺脫了舊的自我,在為征服自然和為人類造福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浮士德德一生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他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他前進的動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點,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繼續前進。 (4)浮士德這個形象是當時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徵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濃縮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體驗。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種精神的象徵,這一形象揭示出人類自身存在的追求和發展必須通過現實的社會生活才能進行,並得以實現的真理。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獲得人間最大的快樂」,他是一個不斷前進,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
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重視實踐的積極入世精神。走出書齋是他實踐意識的朦朧覺醒,追求、實踐、不滿足、再追求,自強不息,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於實踐,通過實踐不斷追求真理,終於達到「智慧的最後結論」。
總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容主要有三點: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
浮士德難題
「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怎樣使個人慾望的自由發展同社會和個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約束協調一致起來——怎樣謀取個人幸福而不出賣個人的靈魂。歌德的浮士德面臨的正是這種兩難心態,即「緊貼凡塵愛欲」與「先人的靈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三)浮士德與梅非斯特的辨證統一關系
1) 在詩劇中,浮士德與梅非斯特,一善一惡,一正一反,相剋相生,相反相成,構成辨證的統一體。
2) 首先,浮士德與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對立的。浮士德精神是進取、追求、探索、創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則是虛無、怠惰、懷疑、破壞的大否定精神,否認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為,是人性惡的代表。二者在本質上水火不容,不可調和。
3) 其次,浮士德與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統一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惡」在客觀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惡動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內宇宙」也是一個善惡統一體,他貪戀美色,沉湎於物質、感官享受,愛慕權勢、虛榮、權勢,自私自利,唯利是圖……這些內在的惡劣品質,與外在的梅非斯特遙相呼應,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層性格中,就潛伏著一個梅非斯特。
4) 第三,浮士德的善與梅非斯特的惡,共同構成了完整人性的兩面(資產階級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從現象上看是兩個,從本質上講是一體。我們每個人身上,浮士德精神與梅非斯特性格同時並存。
(四)浮士德主題(思想意義)
1 、哲學層次:
( 1 ) 對人性善惡的哲學思考。首先, 人性的善(天帝、浮士德)與惡( 梅非斯特)互相依存,構成辨證統一體。其次,具體的人性,善中有惡(浮士德),惡中有善(梅非斯特),是善惡一元的合金:浮士德是一個矛盾體,充滿了靈與肉、進取與沉淪、崇高與卑俗……的對立沖突;梅非斯特之「作惡造善」也構成完整人性的兩面,是善與惡的辨證統一體。浮士德靈魂得救的結局,體現了人性正面力量的勝利。
( 2 )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尋。五個悲劇代表人生的五大願欲:求知慾、情慾、權力欲、審美欲和自我實現欲。追求的幻滅(悲劇意義),其一表明理想的高不可及;其二表明求索者的有限能力與追求目標的不可窮盡之間的矛盾。
2 、社會層次:
浮士德一生五個階段的精神探索,濃縮了資產階級 300 年來的精神發展史。形象地再現了上升中的資產階級,如何走出書齋這一精神牢籠,如何超越個人情慾,如何從古典美的迷夢中醒來,如何從政治改良的幻覺中覺悟,如何去追求更高遠更自由的社會理想而幻滅的過程。實際上隱喻了所有知識分子探索精神出路的悲劇命運。
3 、道德層次:
浮士德本身是一個矛盾體,其思想性格是靈與肉、善與惡、高尚與卑俗、進取與沉淪的混合物,印證了「人具有的我都具有」這一名言,是完整人性的代表。而其道德意義在於:他為人類提供了一條道德凈化的道路,即一個人應該不斷克服生命本能情慾,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權勢、虛榮、安逸和美的誘惑,追求最高理想,創造美好生活,唯其如此,才能走向更高遠更遼闊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
4 、人格層次:
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滿足、永遠追求和探索的實踐精神。浮士德人格的魅力在於其生生不息的創造精神。弗羅姆《尋找自我》認為,浮士德在人生追求中,或許犯下了種種罪過,但從未犯過一種罪——不創造的罪。在浮士德看來,「泰初有為」,即創造是人的天職,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世界。他勇敢地與梅非斯特定約,即為自己規定了命運的航道:不創造毋寧死!浮士德這種大無畏的創造精神,體現了人的價值與尊嚴。浮士德的人格因創造而高貴,而閃光,而具備無上的價值和意義。
(五)《浮士德》的辯證法思想
首先,浮士德自身存在著矛盾的兩面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在這樣「靈與肉」,「善與惡」的辯證發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把浮士德的一生抽象出來,就是一種生命的辯證法:生命在慾望和痛苦的重壓下,在不懈的追尋和行動中超越自我、本我,升華至一個個新的境界。他那流動的、不斷升級的生命形式都映證了一個普遍真理:人類是個不斷清明的過程,歷史在艱難中永遠向前。
其次,浮士德與梅非斯特,一善一惡,一正一反,相剋相生,相反相成,構成辨證的統一體。首先,浮士德與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對立的。浮士德精神是進取、追求、探索、創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價值,有意義,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則是虛無、怠惰、懷疑、破壞的大否定精神,否認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為,是人性惡的代表。二者在本質上水火不容,不可調和。其次,浮士德與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統一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惡」在客觀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惡動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內宇宙」也是一個善惡統一體,他貪戀美色,沉湎於物質、感官享受,愛慕權勢、虛榮、權勢,自私自利,唯利是圖……這些內在的惡劣品質,與外在的梅非斯特遙相呼應,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層性格中,就潛伏著一個梅非斯特。第三,浮士德的善與梅非斯特的惡,共同構成了完整人性的兩面(資產階級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從現象上看是兩個,從本質上講是一體。我們每個人身上,浮士德精神與梅非斯特性格同時並存。
第三,《浮士德》中還存在多對的矛盾對比,相輔相成的因素:天帝與梅非斯特是正義之神與邪惡之魔的對比,代表對人類的兩種態度:肯定和否定兩種世界觀:積極與消極;天帝與浮士德是至善與具體的善的對比,一個代表真理、永恆的法則,另一個代表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浮士德與瓦格納的覺悟者實踐者與愚昧者保守者的對比,代表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變革現實和規避現實。
《浮士德》揭示了歷史與人的矛盾運動並建構了天帝與魔鬼、浮士德與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惡性的三重沖突。《浮士德》如同《拉摩的侄子》,也堪稱「辯證法的傑作」。
(六)藝術成就
1) 創作方法: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 A. 詩劇基於一個神奇浪漫的傳說; B. 浮士德悲劇源於魔鬼的兩場賭賽; C. 浮士德的五個悲劇充滿了虛荒誕幻的色彩:梅非斯特這一超現實的人物,在詩劇中貫穿始終。在他的魔法作用下,浮士德頃刻間從一個白發人變成少年郎;忽而與市民少女葛里卿談情說愛;忽而到羅馬帝國表演魔術;忽而又幻游古希臘神話世界,與古希臘美人海倫結婚生子;忽而又回到德國現實建設人間樂園。死後,靈魂被接到天國。以上內容,具有瑰麗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此同時,詩劇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風土人情,時代風貌,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知識悲劇表現了啟蒙思想家渴望變革現實的願望;葛里卿的悲劇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德國社會的風俗畫卷;羅馬皇宮窮奢極欲的生活是德國現實的再現;焚燒海邊小屋是原始積累時期資本家的寫照。
2) 人物塑造:成功運用矛盾對比手法,使人物性格在對比中凸現各自特徵。天帝與梅非斯特是正義之神與邪惡之魔的對比,代表對人類的兩種態度:肯定和否定兩種世界觀:積極與消極;天帝與浮士德是至善與具體的善的對比,一個代表真理、永恆的法則,另一個代表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浮士德與梅非斯特的人性善與人性惡的對比,體現資產階級乃至整個人類的雙重人格進取與沉淪、崇高與卑俗;浮士德與瓦格納的覺悟者實踐者與愚昧者保守者的對比,代表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變革現實和規避現實。在人物塑造上,《浮士德》如同《拉摩的侄子》,也堪稱「辯證法的傑作」。
3) 哲理意味:是通過象徵實現的。劇中場景、情節、人物均有寓意:浮士德的書齋象徵中世紀經院生活——與世隔絕、固步自封的精神牢籠;羅馬宮廷象徵混亂腐朽的德國現實。兩場賭賽象徵人性善惡的辨證統一。五個悲劇各有象徵:知識悲劇象徵知識分子的覺醒;生活悲劇象徵資產階級追求現世幸福,要求個性解放的願望;政治悲劇象徵資產階級軟弱無權的地位;美的悲劇象徵古典美與現代精神的距離;事業悲劇象徵人類最高理想的遙不可及。浮士德象徵人的反叛精神、實踐精神、進取精神、探索精神、創造精神……;梅非斯特象徵仇視、否定人類的異己力量;等等。《浮士德》達到了象徵的高境界——形象與哲理的合二為一,詩劇因此獲得一種普遍意義、永久魅力。
4) 表現技巧: A. 「審丑」技巧:賦予梅非斯特這一丑惡形象以美學意義。 B. 超時空技巧: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人物自由穿梭於古今世界。 C. 變形技巧:浮士德是天帝的變形(至善的具體化世俗化);天帝也是浮士德的變形(人性善的抽象化神聖化);惡魔——獅子狗——流浪大學生;老年浮士德——青年學者。 D. 文體技巧:雜糅多種詩體:哲理詩、抒情詩、散文詩、敘事詩、民歌等。兼具所有劇種:古希臘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的假面劇……現代活報劇等。 E. 語言技巧:個性化語言;散韻結合;熔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為一爐。
5)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敘寫人情風俗史,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本來面目,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暴露性。
(2)描寫普通人,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注意細節的真實性。
(3)堅持人道主義,以此作為揭露社會罪惡的思想基礎和進行文學創作的出發點。
(4)以小說為主要體裁,創造了廣泛概括生活的現實主義小說,擴大了小說的容量。從文體學的角度看,小說在19世紀達到近代的發展高峰。
Ⅶ 漢語言自考科目的題型
全國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外國文學史試題
課程代碼:0054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學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期是( )
A.英雄時期 B.荷馬時期
C.古典時期 D.希臘化時期
2.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之神的名字是( )
A.雅典娜 B.維納斯
C.阿弗洛狄特 D.阿耳忒彌斯
3.「戲劇藝術的荷馬」指的是( )
A.埃斯庫羅斯 B.索福克勒斯
C.歐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伊利昂紀》構思巧妙,圍繞的結構線索是( )
A.阿喀琉斯的一次發怒 B.阿喀琉斯的兩次發怒
C.阿喀琉斯的三次發怒 D.阿喀琉斯的四次發怒
5.歐洲文學史上的「中世紀文學」指的是( )
A.整個中世紀的文學 B.中世紀初期的文學
C.中世紀初期和中期的文學 D.中世紀後期的文學
6.莫里哀在諷刺喜劇《偽君子》中塑造的主人公是( )
A.阿巴貢 B.答爾丟夫
C.奧爾貢 D.史嘉本
7.德國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作品是( )
A.《少年維特之煩惱》 B.《浮士德》
C.《陰謀與愛情》 D.《強盜》
8.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戲劇是( )
A.悲劇 B.喜劇
C.正劇 D.笑劇
9.德國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是( )
A.耶拿派 B.海德堡派
C.湖畔派 D.十二月黨詩人
10.司各特歷史小說的代表作是( )
A.《傲慢與偏見》 B.《艾凡赫》
C.《勒內》 D.《黛爾菲娜》
11.《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是( )
A.卡門 B.愛瑪
C.瑪麗•巴頓 D.蓓基•夏潑
12.狄更斯的《雙城記》中的雙城指的是( )
A.巴黎和倫敦 B.巴黎和柏林
C.里昂和倫敦 D.倫敦和曼徹斯特
13.左拉描寫勞資矛盾的小說是( )
A.《艱難時世》 B.《高老頭》
C.《萌芽》 D.《巴馬修道院》
14.契訶夫《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是( )
A.「多餘人」形象 B.「懺悔貴族」形象
C.見風使舵的走狗形象 D.貴族知識分子形象
15.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獨創的詩歌體式是( )
A.商籟體 B.溫柔的新體
C.階梯式(樓梯式) D.英雄對偶體
16.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勞倫斯大膽描寫性愛,歌頌人性復歸的作品是( )
A.《虹》 B.《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C.《戀愛中的女人》 D.《羽蛇》
17.法國現代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了一部被認為從某種程度上是「新小說」先聲的長篇小說,它是( )
A.《蒂博一家》 B.《愛的荒漠》
C.《偽幣製造者》 D.《人的命運》
18.德國作家黑塞通過主人公身上「狼性」和「人性」的對立反映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普通知識分子孤獨、彷徨和苦悶的作品是( )
A.《森林狼》 B.《草原狼》
C.《暗夜狼》 D.《荒原狼》
19.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報仇神》所創作的劇作是( )
A.《禁閉》 B.《死無葬身之地》
C.《畢恭畢敬的妓女》 D.《蒼蠅》
20.目前發現的世界文學中最古老的史詩是( )
A.《羅摩衍那》 B.《吉爾伽美什》
C.《埃涅阿斯紀》 D.《摩訶婆羅多》
21.日本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 )
A.《古事記》 B.《日本書記》
C.《風土記》 D.《萬葉集》
22.中古波斯著名詩人菲爾多西的代表作是( )
A.《果園》 B.《王書》
C.《薔薇園》 D.《蕾麗與馬季儂》
23.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的作品是( )
A.《五卷書》 B.《故事海》
C.《一千零一夜》 D.《卡里萊和迪木乃》
24.泰戈爾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 )
A.《戈丹》 B.《戈拉》
C.《我是貓》 D.《舞姬》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2分,共16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5.中世紀文學的主要類型有( )
A.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B.騎士文學
C.英雄史詩 D.城市文學
E.教會文學
26.《神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有( )
A.夢幻 B.象徵
C.寓意 D.首次使用義大利民族語言
E.工整協調
27.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有( )
A.拉封丹 B.拉辛
C.莫里哀 D.布瓦洛
E.高乃依
28.法國劇作家博馬舍創作的喜劇有( )
A.《偽君子》 B.《私生子》
C.《費加羅的婚姻》 D.《塞維勒的理發師》
E.《陰謀與愛情》
29.被馬克思稱為「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的有( )
A.狄更斯 B.薩克雷
C.蓋斯凱爾夫人 D.夏綠蒂•勃朗特
E.愛米莉•勃朗特
30.20世紀後半期西方文壇最重要的文學流派有( )
A.魔幻現實主義 B.未來派
C.表現主義 D.象徵主義
E.荒誕派戲劇
31.海明威小說中屬於「迷惘的一代」的作品有( )
A.《太陽照常升起》 B.《喪鍾為誰而鳴》
C.《老人與海》 D.《永別了,武器》
E.《午後之死》
3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有( )
A.夏目漱石 B.川端康成
C.小林多喜二 D.大江健三郎
E.芥川龍之介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33.「布萊希特體系」
34.黑色幽默
35.《舊約》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36.簡述《浮士德》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點。
37.簡述「拜倫式英雄」。
38.簡述卡夫卡小說《城堡》的主題。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9.論述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主要特徵。
40.論述古代東方文學的主要成就。
六、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6分)
41.舉例分析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個人奮斗者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
Ⅷ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里,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里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斗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Ⅸ 分析梅非斯托這一人物形象及其在《浮士德》中的作用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