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百合花。
我們家有一盆美麗的花,它的名字叫百合花。它有長長的花桿,花桿上長滿了綠油油的葉子,上面開了兩朵潔白的百合花,它的樣子就像兩小喇叭對著天空吹著動聽的樂曲。
潔白無暇的百合花在春天裡競相開放著,好似正在吹奏雄壯音樂的小喇叭,讓人無比親切。一朵朵花兒秀麗多姿,花瓣向後輕輕翻卷著,好像展翅騰飛的老鷹,給人一種奮發圖強的精神,它還能代表人們純潔的心靈。
百合花的根像大蒜瓣一樣。它長著一根很長的莖,莖上有許多嫩綠的葉子,它們成螺旋狀分布。莖的最頂端掛著許多鈴鐺似的百合花。
盛開的百合花像一個個白色的大喇叭,它們挨挨擠擠的。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展開了,露出綠油油的花蕊,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快要破裂似的。
百合花的六瓣白色的花瓣彷彿是玉做的一般,一滴露珠滴落下來。似乎還帶這一絲清香。這時,花瓣又猶如毫無瑕疵的玉,略帶點溫暖,又感到入手滑膩。
百合花的葉子是深綠色的,就像是一雙手,懷里抱著熟睡的花蕾。
沒過幾天,一朵朵美麗的百合花開了,綻放的百合花像喇叭一樣美。那披針形的花瓣在露水的洗禮下,煥發出聖潔的光芒。
百合花有的開得非常的茂盛,有的卻躲在裡面不敢出來,像個害羞的小姑娘。
白色的百合花,猶如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師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又好似晶瑩剔透的水晶花。花蕾是金黃色的,猶如漢白玉中夾著一塊美麗的黃水晶。
百合花最茂盛的時候,紅得像太陽的臉一樣。剛剛綻放的花朵,潔白無暇,就有幾只小蝴蝶飛進去吸吮著新鮮的花蜜。含羞待放的花朵呢?則穿著晶瑩潔白的衣裳在微風中翩翩起舞。
百合花沐浴著陽光隨風搖曳.那嬌柔的花瓣,優美的形態,宛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仙女翩翩起舞,高貴典雅,婀娜多姿.香水百合,不愧是百合女王,潔白的花瓣上看不到任何斑點,而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則羞羞答答低著頭,彷彿是一位害羞的少女,掩面而笑……
這么多百合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百合花看作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不小!
火百合花形看起來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火焰故而得名,又叫紅色百合。
美麗的百合花,似一個優雅婉轉的少女在風中起舞。
百合花有的還是花骨朵兒,花包一點一點的,好像剛學走路的小孩。有的開的兩三片花瓣兒,好像很害羞一樣。有的全開了,露出了金色的笑臉。
『貳』 通過《百合花》運用《小說家談小說》里的評析手法,自己也評析《百合花》一段
小說《百合花》在解放戰爭的廣闊背景下,截取了一個前沿包紮所半天內發生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深刻主題,收到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頗具匠心,作品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通過對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饅頭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細節描寫,細膩地刻劃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豐富,有血有肉。
在情節安排上以細節為中心,巧妙地以「我」貫穿全篇,使情節發展連貫自然,尤其是小說中三次提到的那條「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復點題,突出標題的象徵意義,同時也使情節的發展更加連貫。
整篇作品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圍繞借被子事件,對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最後通過對新媳婦的集中描寫,有力地烘託了小通訊員的動人形象。
作品語言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抒情性。
『叄』 茹志娟百合花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說重點塑造抄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小說通過他們之間平常交往所引起得細微隱蔽的情感波瀾,層層揭開了他們優美的內心世界。十九歲的小通訊員靦腆、純朴,過門三天的新媳婦羞澀、真誠。當通訊員知道借來的新被子是新媳婦唯一的嫁妝時,頗費躊躇,要將這來之不易的珍貴的被子「送回去」;當新媳婦明白了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後,為了自己第一次沒有把被子借給小通訊員而深感內疚。小通訊員越是體貼群眾的困難,越是感到借來人家唯一的新嫁妝「不合適」,就越是反襯了新媳婦支持革命戰爭,關心子弟兵的情誼深長;而新媳婦越覺得自己剛才不該「氣」,越是想拿針線為小通訊員慌慌張張掛破了的衣服縫補,越是烘托出了小通訊員對人民群眾的一腔質朴熱愛之真切。小說以小通訊員為掩護擔架隊員而負傷身亡,新媳婦用自己唯一的嫁妝——灑滿百合花的新被子為小通訊員入殮的情節,完成對人物的最終刻畫。
『肆』 《百合花》是如何呈現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方式
一、茹志娟其人茹志鵑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於上海。當她來到世界上時,家庭已經走向前所未有的衰敗。3歲時,母親因患白喉去世,接著父親又拋下家眷不辭而別,幼小的茹志鵑只好跟著祖母奔走於滬杭兩地,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在杭州,她跟著祖母糊火柴盒、磨錫箔;在上海她跟著祖母到別人家裡翻絲棉、做女傭,或坐在破舊的灶披間里釘鈕扣、縫貼邊。茹志鵑童年的遭遇使她過早地感受到世態炎涼,對父愛母愛的強烈呼喚沖擊著她的心。1936年11歲的茹志鵑隨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學,她就近水樓台在這個小學讀了二年級。然而第二年抗日戰爭爆發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帶著茹志鵑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個大雜院里租到一間房子住下來。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丟下未成年的孫兒、孫女離開了人世。茹志鵑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親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鵑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濟,然後又被迫來到上海自謀生路。四哥進了一家鍾表廠做學徒,茹志鵑則進了愚園路上的以內馬利孤兒院。這是一所基督教會辦的慈善機構,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讀書,晚上便沒完沒了的禱告。茹志鵑對這種囚徒式的生活忍無可忍。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挾院方放她出去,最後三 哥賠償妹妹在院里生活數月的膳宿費,領走了妹妹。茹志鵑懷著一顆憂傷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頭彷徨,後來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了一所婦女補習學校,後來同學又介紹她入了一所由美國女信徒在中國開辦的聖經學校。茹志鵑的文化基礎是在這個時候打下的。
一年後,茹志鵑兄妹二人作為淪陷區學生免費插入天目山武康中學三年級。在武康中學讀書時,她涉獵了不少現代文學作品,特別傾慕女作家廬隱及其作品,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惋感傷的調子有著強烈的共鳴。她在廬隱作品中找到了那一直盪漾在內心的女性的溫柔和母愛的細膩。這股激盪於胸的情愫彌漫到她後來的作品中,也強化了後來她作為母親的角色。她1958年發表的代表作《百合花》是典型的抒情心理風格的小說,以空靈精緻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柔美、纖細,洋溢著深沉的女性氣質,後來的《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剪輯錯了的故事》、《兒女情》、《一支古老的歌》無不蘊含著像百合花一樣迷離的女性的溫存和冷俏。二、《百合花》——創作道路上的標志1958年,茹志鵑寫成了短篇小說《百合花》,先後寄出去兩次,都被退了回來,最後終於在《延河》上發表了,就在小說發表三個月之後,茅盾向讀者推薦了它,這——給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鵑回憶說:"已蔫到頭的百合,重新滋潤生長,一個失去信心的、疲憊的靈魂又重新獲得了勇氣、希望,重新站立起來,而且立定了一個主意,不管今後道路千難萬險,我要走下去,我要挾著那個小小的卷幅,走進那長長的文學行列中去"。(《說遲了的話》,收入《惜花人已去》)《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說,得到了茅盾的熱切關注,說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識,說明它確實是一朵盛開的藝術之花,是當時文壇上不可多得的珍品。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茅盾譽之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是「靜夜的簫聲」。 茅盾又在《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一文中,對《百合花》從篇章結構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現手法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徹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將《百合花》的風格概括為四個字:「清新、俊逸」。《百合花》確是一篇使人「滿意」,令人「感動」的詩篇,優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將生活中發掘出來的美加以提煉、升華,巧妙編織,給人以藝術享受。茹志鵑說:「我要用我這雙眼睛,在大家共見的生活中,去找出單單屬於我的東西」。(《百合花》後記)《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鵑藝術風格之精華,堪稱為前期代表作。同時,也是一朵與作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心靈之花。她說:「《百合花》在我創作的歷程中,是關鍵的一個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氣走上創作道路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跟隨我經歷的波折不算小。同志們說我在創作上還有希望,尚可發展,曾以《百合花》為例;而『四人幫』搞文化專制主義,冠我以『文藝黑線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為例;較多的讀者記得的也還是它。那麼就讓它明明白白地,作為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標志吧!"(《百合花》後記)茹志鵑因《百合花》而成名,在榮譽面前,她考慮的是更艱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勵為動力,在創作園地里開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三、創作《百合花》的動機 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後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各那時的同志關系」。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裡,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百合花象徵了軍民間純潔的感情,贊美了普通人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人民對革命英雄的崇敬與熱愛。四、文本分析1.故事簡單故事很簡單:向敵人進攻的我軍前沿包紮所里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小說中的「我」原來是文工團員,因戰時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紮所,護送任務派給了一個見了女性就臉紅的小通訊員,他的靦腆和害羞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與好感。因為包紮所的傷員流了血,怕冷,部隊上的被子未發下來,所以必須向老百姓借被子。「我」和通訊員先後向一個年輕的媳婦借被子,起先她不願借被子,為此事,小通訊員蒙羞兩次。後來,通訊員為了掩護戰友犧牲在戰場上,新媳婦用自己唯一的嫁妝——一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為小戰士「送行」。人物兩個:主要人物,十九歲的團部通訊員;次要人物,剛結婚的農村少婦。但是,這樣簡單的故事和人物卻反映了解放軍的高尚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這是許多作家曾經付出了心血的主題,《百合花》的作者用這樣一個短篇來參加這長長的行列,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清新、俊逸。 2.情節精緻 有人說:「故事情節就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作家把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結合得很好,而且盡量讓讀者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這些情節描寫,安排自然、巧妙。初看時,感覺不出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風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寫團部的十九歲通訊員帶引「我」到前沿包紮所的路上,「我」看見小夥子「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著幾根樹枝,這要說是偽裝,倒不如算作裝飾點綴。」差不多快到故事後半截的時候,作者寫這位通訊員給「我」留下兩個饅頭,而自己回前線時,又描下這么一筆:「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 通訊員步槍筒里原來插著樹枝,在完成護送任務後,槍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從一個側面寫出了青年的情趣。這閑閑的兩筆,前後呼應;這兩筆之間有兩千多字寫故事的發展也寫這位通訊員的風貌和性格。然而有了這前後呼應的閑閑的兩筆,可就把這位青年通訊員的天真、純潔、面臨戰斗而不緊張、愛好自然等等品性,異常鮮明的描畫出來。又有一處細節,文中「兩個干硬的饅頭」兩次出現,第一次是通訊員把它送給「我」,表現出對戰友的關心;第二次出現是在通訊員犧牲後,「我」無意間觸到它,引發讀者對人物品格的懷想。又例如:作者寫「我」和通訊員分頭向老百姓借被子(給前線下來的傷員用),而通訊員遇到困難,一家新媳婦不借,「我」幫助他解決困難之後,通訊員接了被子轉身就走,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門鉤撕破的時候,表現了人物的性格:靦腆、害羞,不善於和女性打交道。作者又閑閑的插了這么一筆:「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夾了被子就走。」這一筆卻直貫到故事的結束。軍衣上的破洞是通訊員在女性面前「慌慌張張」造成的,這一細節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當傷重的通訊員被抬到包紮所,「我」去找醫生來時,作者是這樣寫的:「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正一針一針地在縫補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來說:『不用打針了。』「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卻像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這里,前後呼應的兩筆,有聲有色而且有層次地寫出了一個普通農家少婦對於解放軍的真摯的骨肉般的熱愛;而且,這種表達熱情的方式:為死者縫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現了農民淳樸的思想感情,高尚的思想境界,並加深了讀者的印象。3.細節描寫前後呼應前後呼應的細節描寫,其效果是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這種前後呼應的筆法,在全篇有好幾處:通訊員槍筒上插的樹枝和野菊花,通訊員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通訊員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婦的棗紅底白花的被子。特別是通訊員的被門鉤撕破的衣服,這一細節描寫,前後用了三次,中間一次是寫擔架員抬了重傷員進包紮所,「我」聽見新媳婦一聲驚叫,急轉身去看時,「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色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裡」。用這樣的方法點明這個重傷者就是我們印象很深的通訊員,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喚起了我們的種種回憶:借被子,門鉤掛破衣服,卻又害臊,死活不肯讓人為他縫好。百合花被子是小說情節的紐帶:有了它,就有辦法把兩位人物聯系一起;借給包紮所,表現出新媳婦覺悟高,因為她只有一條被子;把它蓋在烈士的身上,表現出新媳婦對犧牲者的崇敬與愛戴。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樣 《百合花》是一篇感人的小說。這篇小說之所以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除了運用細節描寫等表現手法,關鍵還在於它成功的人物塑造。塑造人物時,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同時作者還著力挖掘人物的心靈深處,充分表現出了平凡人的心靈中所蘊含的人性美,把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物清晰地呈現於讀者面前。如新媳婦的語言與神態描寫。初見新媳婦,她「低頭咬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當小通訊員慌慌張張抱被子,衣服被撕破時,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反復寫她笑,表現她的羞澀可愛,也和她是「新媳婦」有關。當小戰士重傷後被送到包紮所,新媳婦神色凝重補軍衣這一節中,突出她的庄嚴與聖潔。最後,小通訊員犧牲後,衛生員要揭下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婦氣洶洶地嚷了半句「是我的——」,然後把被子蓋在小通訊員的身上。可以看出她對解放軍戰士的崇敬之情。5.謀篇布局周密精到 小說開始的幾段,可以看成是「開場白」式的背景交代。因為部隊要發起總攻,才引出「我」被「通訊員」送到前沿包紮所的「緣起」。然而在這里作者卻有意描寫了一幅與前線的戰斗環境不甚協調的氣氛。一面是冷炮在轟響,而她卻在關注莊稼被雨水充沖得青翠碧綠,空氣也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這種描寫,正是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為是搞創作的,所以才如此注意對周圍環境的觀察。這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只有這種身份的人,才會在以後的情節中,注意到那些生動鮮明的細節。接下來作者的敘述與描寫集中在對通訊員性格與身世的觀察和了解上。通訊員的靦腆和憨厚在她的敘述和描寫中呼之欲出。在這些文字中,已經埋下了一些與下文有關的伏筆,譬如槍筒上的幾根樹枝,通訊員的怯於在女性面前交談。有了這些伏筆,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的來龍去脈了。當通訊員借被子碰了釘子,於是引出了不肯借被子的新媳婦,而造成這一誤會的原因,仍然應該是他面對女性的羞怯。由此也可理解作者為什麼一開始即寫了他的這種性格作為伏筆了。通過通訊員借被子失敗而引出的媳婦是小說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新媳婦的性格雖與通訊員有共通之處,但她畢竟有一些農村婦女的特點。她的「好象是在故意氣通訊員」的舉動,以及通訊員的不服氣,以致將衣服肩膀上撕了一個不消的口子,都是人物行動的一些細節,但卻是緊扣人物性格特徵的描寫。這一中心情節的敘述和描寫,至少又為下面的情節埋下兩處伏筆:一處是被子上「撒滿白色百合花」,另一處則是他肩膀上撕破的口子。兩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都跟小說最後的結局有密切的關聯。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精密周到。以下的情節發展,基本上沿著前面敘述的中心情節而通向高潮與結局。通訊員走了之後的包紮所,一方面是照明彈和月亮下的「白夜」,另一方面則是鄉幹部們送月餅慰問部隊的場面。作者在這種緊張的場合仍沒有忘記「忙裡偷閑」地寫她對故鄉中秋節的回憶,這在小說情節的起伏上起著調節閱讀情緒的作用。還有對某通訊員掛彩的描寫,雖是「虛驚」,卻也具有暗示的作用。當通訊員的犧牲成為事實,「我」和「新媳婦」的悲傷自不必說,那媳婦最後又一針一針地為他縫肩膀上的口子,把新被子蓋在通訊員身上時,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位媳婦內心的悲傷,同時也透視了她美麗純凈的靈魂。 《百合花》精緻、美麗、淡雅,取材於戰爭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寫重大事件。寫的雖然是戰爭,但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托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通過生活中側面寫生活中的普通人,飽含了作者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不都是普通人嗎?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戰爭文化背景下,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主要人物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展現,這也是茹志娟的獨到之處吧!
『伍』 百合花 細節描寫分析
短篇小說《百合花》是茹志鵑的成名之作。作家寫這篇小說時,正值反右斗爭處於
緊鑼密鼓之際,她的親人也未能倖免於此。面對冷酷的現實,她不由懷念起戰時的生活
和那時的同志關系。於是,這象徵著純潔與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憂慮」、
「不無悲涼的思念」之中燦然開放,給當時文壇帶來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評價這篇小
說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間最使我滿意,也最使我感動的一篇。」《百合花》
的成功主要在於作家在表現革命戰爭、軍民關系這類庄嚴主題時突破了當時流行的條條
框框,顯現出清新俊逸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選擇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
戰士和老百姓,她們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與通常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顯然不同。
小說中的小通訊員年僅19歲,參軍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質朴,不乏關心戰友、體
貼群眾的愛心,又對生活充滿情趣,槍筒里常用樹枝和野花來點綴;他憨厚靦腆,與女
同志一接觸便渾身不自在,但在危急關頭卻能挺身而出捨己救人。另一個人物是俏俊的
新媳婦,過門才三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她盡咬著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沒
笑完。這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善良純朴,對「同志弟」有著樸素天然的骨肉情
深,一旦理解了戰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唯一
的最心愛的嫁妝敬獻出來。作者寫出這樣一個鮮亮的形象是想以「一個正處在愛情幸福
之漩渦中的美神」來「反襯這個年輕、尚未涉足愛情的小戰士」從而譜寫出一曲「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同時,小說的表現手法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從選材上講,作者將戰
火紛飛的戰斗場面推為背景,將小通訊員壯烈犧牲情景通過民工的敘述從側面表現出來,
就連小通訊員第一次向新媳婦借被碰壁的沖突也是做暗場處理,不做正面描寫。作品僅
僅截取幾個極為普通的生活橫斷面,從幾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開掘,展開對軍民關系饒
有詩意的描寫。作者的構思巧妙,「她以那條棗紅底上灑滿百合花的假洋緞被面做為貫
穿全文的線索,以純潔的百合花象徵人物的美好心靈,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起來,從而
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和力量源泉,以
小見大,意味深長。」作者還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例如作品
中的「我」在剛剛接觸小通訊員時,因趕路不及而「生起氣來」,然後又對他奇怪的保
持距離的作法而「發生興趣」,以後是對小同鄉「越加親熱」,接下去是「從心底上愛
上這位傻呼呼的小同鄉」,最後,「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
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就這樣,小說通
過「我」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由遠而近、由表及裡、由淡而濃地刻畫和凸現了小通訊員
動人的形象。善於運用典型的細節描寫也是這篇小說的特點。如小戰士槍筒中插的樹枝
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以及那條百合花被等細節都在作
品中重復出現,前呼後應,這些描寫不僅渲染烘托出情境氣氛,而且極生動地反映了人
物的神態和心理,使作品極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抒情性。總之,這篇小說以樸素、自
然、清新的筆調抒寫和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創造出一種優美聖潔
的意境,讀後令人久久難忘。
參考;http://3hj.cn/blog/more.asp?name=%CF%F2%D1%F4&id=468
『陸』 高一課文《百合花》通過哪些寫作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話通過寫作突出了人,任何時候都應該努力的生長
『柒』 小說《百合花》的語言特點
豐富的意象
小說中含有不少意蘊豐富的意象。新媳婦的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通訊員戰士的臉,暗含著農民與戰士融為一體,既寫出了年輕戰士的勇敢與犧牲的偉大精神,又寫出了新媳婦對革命的理解及對戰士純潔的感情。
「百合花」的意蘊豐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個圖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徵了年輕媳婦的朴實美麗、純潔無瑕。
小說中兩次出現了「兩個饅頭」,三次出現了「布片」,還有「笑」、「槍筒」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現,不僅成為聯結情節線索的紐帶,而且其豐富的內涵引導情節深入新的層面。
語言風格
《百合花》的語言不論敘述、描寫還是對話,都給人一種自然、清新、柔和、優美的感覺,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特別是其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
女性視角
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主要是通過「我」這個人物形象來實現的。雖然,作品主要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是,「我」卻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不可缺少的穿針引線的人物,是故事的敘述人和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7)百合花小說人物描寫手法擴展閱讀:
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表達了對人性回歸和對真善美的呼喚。
通過三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譜寫了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在通訊員和「我」之間,作者讓「我」對通訊員建立起一種比同志、比同鄉更為親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見鍾情的男女間的愛情。
「我」帶有類似手足之情,帶著一種女同志特有的母性,來看待他,牽掛他。這是一種復雜微妙得無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於維系在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關系紐帶,同樣也是一種聖潔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圖案一樣純潔。
『捌』 茹志鵑《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
小通迅員人物形象分析:幼稚不是離異,簡單,誠實,害怕陌生女性打交道,有時痴迷有點任性,有時活潑而親近。熱愛生活,關心同志。
新媳婦人物形象分析:看起來非常好,高鼻樑,彎曲的眉毛和前額的前部。善良簡單開朗,擁有著新娘的的矜持羞澀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到前沿包紮所,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8)百合花小說人物描寫手法擴展閱讀: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百合花》改編成同名電影,由錢學恪、張昕執導,葛建軍、崔新琴、沈丹萍出演。
作者: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
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四幕話劇《800機車出動了》(合作),小說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等。
話劇劇本《不帶槍的戰士》獲南京軍區文藝創作二等獎,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參考資料:網路-百合花 (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
『玖』 百合花開一文,用了什麼的表現手法
用了擬人和比喻
修辭手法:
比喻:生動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化繁冗為簡潔.
誇張:突出特徵,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章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章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反復: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
借代:生動活潑,使評議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烘託人物心理、烘託人物形象、象徵社會環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中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白描:用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細節描寫:突出事物的主要特點,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便於表達感情.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以小見大、側面烘托、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