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賞析

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賞析

發布時間:2022-02-01 14:50:45

⑴ 祝福中的細節描寫賞析

1、《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賞析:

作者用細節描寫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爬月台時的動作,顯示出父親的行動不便,形象的刻畫出父親吃力的樣子,讓一個朴實,平易,慈愛的普通父親形象鮮活的展現在讀者面前,感人至深。

2、《藤野先生》

這藤野先生,據說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賞析:

是留級學生講關於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現藤野先生的生活儉朴,一方面表現他的生活隨和、不拘小節、馬虎、不講究的性格特徵。

3、《我的叔叔於勒》

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於若瑟夫,他就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賞析:

表現母親的冠冕堂皇之辭:在兩個女孩和女婿面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面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4、《孔乙己》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賞析:

「罩」這個動詞准確地描寫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而孩子們吃完茴香豆後不肯離開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和無奈的動作,表現出他心地的善良。

5、《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

⑵ 魯迅《祝福》:小說主要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

魯迅祝福里邊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祥林嫂。他寫了祥林嫂悲苦的人生,給了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⑶ 《祝福》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文章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小說主人公是祥林嫂,運用了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及人物對話,環境襯托等一系列方法刻畫人物形象,塑造了生活在舊中國最底層的農村婦女形象

⑷ 魯迅《祝福》中人物性格

1.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2.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3.魯四嬸:是一位備受歧視而又剝削、歧視別人的女性形象。她作為魯鎮大戶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種自得其樂的優越感。

4.祥林嫂的婆婆:是一個精明強干、有心計的女人,也是封建社會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同時她也精明能幹,面對魯四爺的時候從容應對。

5.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 柳媽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貞潔"在她心裡十分神聖。

6."我":是一個對魯四老爺充滿憎恨,對魯鎮保守、冷漠的社會氣氛感到憤懣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雖然無力拯救祥林嫂,但卻是小說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人。

(4)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後世影響

1949年,以「陝甘寧教育廳」編撰的《中等國文》為藍本修訂了一套臨時課本,在這一版本中收錄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祝福》這篇文章。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參考資料網路-《祝福》

⑸ 《祝福》 中魯四叔的人物賞析

短小說,大視角‐‐試論魯迅小說人物形象及其審美意義

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文化革命的主將」①的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創作上,作出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的小說雖然沒有長篇,只有短篇,然而其短篇小說卻以深刻的思想意蘊,獨特而高超的藝術手法而獨樹一幟,熠熠生輝。《吶喊》與《彷徨》的寫作,是魯迅十年郁結於心的一次噴發。他所塑造的眾多人物典型,構成了舊中國國民的大多數。「這是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沉默的國民,底層的人們,意思是在搗出痛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②魯迅的小說都是短篇,卻以闊大的視野,從更深廣的角度去審度國民性,關注社會人生。魯迅自己說:「我只不過想利用小說的力量來改良社會,寫小說必須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③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是「五四」時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人和事:麻木的農民,悲慘的婦女,潦倒的知識分子,平庸的市民,這些人物典型超越時空,能夠傳達出深廣的審美意義,是能夠給人以無限啟示和震撼的藝術形象。魯迅最關注的是病態社會病態的人們,這些不幸的人們受到種種精神毒害,他要進入到他們其實很痛苦的精神世界,「揭示精神病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這,充分顯示了魯迅精神界戰士的特點。魯迅不愧是偉大的靈魂的審問者。

(一)

在《吶喊》小說集,魯迅通過塑造《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阿Q正傳》中的錢太爺、趙太爺等人物形象,抨擊了封建社會的殘忍、冷酷、無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假仁假義,假學道及其「吃人」的兇殘本質,為一個社會的行將沒落敲響了喪鍾,其審美傾向和價值及其深沉廣闊。

《狂人日記》講述了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通過狂人的變態心理的描述,魯迅表達了一個「五四」啟蒙思想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小說以象徵、暗示等手法,暴露出幾千年被奉為規范和准則的封建道德,和『吃人』聯系了起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封建社會統治者以仁義道德吃人的歷史。」④狂人表面上是一個「迫害狂」患者,總是疑心會被別人陷害。他的病態心理,虛妄幻覺似乎驗證了一個迫害狂的精神病症。但實際上,狂人卻是一個清醒的鬥士。他從自己的生存處境出發,批判了一個「吃人」社會的現實世界。這個現實世界在封建禮教、家族倫理的支配下,已經變得日益兇殘與荒誕。狂人以自己非理性的生命直覺,一眼洞穿了現實社會的虛偽。他看到「吃人」者具有「獅子一樣的凶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似的狡猾。」魯迅借狂人首先表達了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封建禮教的啟蒙思想,與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啟蒙精神遙相呼應。而藉助狂人的生命直覺,魯迅也回答了一個合斯托米式的問題。魯迅筆下的狂人的理論以及認識,實際上就是對個體生命的捍衛。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害的生命直覺。狂人以最原始的生命體驗出發,與「吃人」的歷史相抗爭。這種抗爭徹底戳穿了封建禮教溫情脈脈的虛偽面紗,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將個體內心的生命體驗和存在處境納入了新文學的描寫范疇。「狂人這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叛逆者,一個清醒的啟蒙主義者,表現了對傳統的大膽懷疑和批判,警告老大的中華民族不要死抱住吃人的封建舊傳統不肯改變。」⑤所以,作品塑造狂人的深刻處,不僅在於魯迅對現實社會的批判,這其中更隱含著魯迅對啟蒙思想的反思,其審美意義非同凡響。

魯四爺、趙七爺、錢太爺等封建地主,「是一個個封閉型的封建小王國的土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農民實行專制統治和敲骨吸髓的剝削。」⑥小說通過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的毒害的深廣。

以上人物均出自《吶喊》小說集。魯迅的《吶喊》序言,真實地記述了他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夠到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愚昧、冷酷、貧弱和落後。記述了他為改造人民處境和國家命運的緊張探索。「我們在《吶喊》中所感觸到的,便正是他深深寄寓期間的那種憂憤。這憂憤包孕著他在黑暗中對光明的嚮往,污穢中對純潔的渴望,麻木中對清醒的尋求,瀕臨絕望時對新的社會、對新的生命的期盼。其間體現出哲人兼詩人所具有的那種眾醉獨醒的時代敏感和意識到大任降身的歷史責任感。魯迅這時期表達的對祖國命運的擔憂,著眼於未來的苦苦追求,不能不容進他的審美意識,滲透於《吶喊》及其人物形象之中。」⑦

(二)

《吶喊》以更多的篇什描寫農民,寫農民物質上的「痛苦」,更側重寫農民精神上的「苦痛」。《阿Q正傳》中的阿Q、小D、王鬍子,《故鄉》中的閏土,《風波》中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等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上展開對農民生活命運的描寫。魯迅本著「為人生」,對一個個農民形象給予了深刻的同情;更本著「為社會」,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只有通過對農民強有力的思想啟蒙,打碎農民精神上的枷鎖,才能使他們真正走向反抗和解放的道路,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

《阿Q正傳》所寫未庄是舊中國農村社會的縮影。阿Q則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民的典型。他是赤貧的雇農,無房無地,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生活十分悲慘。其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雖然受盡欺凌,卻並無真正的不平,真正地做出改變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動。除精神勝利法以外,他主觀、狹隘、保守。他還受到封建社會思想的種種影響,深惡造反等。塑造出阿Q的形象,是魯迅對中國文學史的重大貢獻之一,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和審美傾向。其一是對國民性弱點的思考。精神勝利法是近代社會形成的一種社會思潮。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的,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代的我們中國的魂靈」。⑧阿Q這一典型,對於每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其二,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風暴中加以考察,說明阿Q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辛亥革命沒有依靠作為民主革命主力的農民群眾,沒有一個強大的宣傳和啟蒙運動,農民處於不覺醒狀態。而沒有廣大農民參與的革命是不徹底的革命,必然是妥協的,甚至是換湯不換葯的革命。小說通過想要革命反而被槍殺的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醒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注意了依靠群眾,啟發農民精神覺醒,所以取得了勝利。

《風波》也把農民放在重大社會事件中去考察。農民七斤在辛亥革命中被革命黨剪去辮子,可在張勛復辟所引起的辮子事件中,面對滿腦子帝制忠君思想的趙七爺的恫嚇,七斤只得為自己沒有辮子而發愁,潑辣的七斤嫂也對趙七爺低聲下氣,對七斤大聲責罵。而面對此情此景,村人反覺得「暢快」。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沒有建築在廣大農民覺醒覺悟的基礎上,即使小如剪辮子這樣的改革,也非易事。作品反映辛亥革命沒有啟發農民覺悟,與《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審美特徵。而《故鄉》中,閏土對我的一聲「老爺」,表現出等級社會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三)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它繼續描寫封建主義吃人的本質悲劇。與《吶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們,主要是農村勞動婦女和新知識分子。《祝福》中的祥林嫂,《離婚》里的愛姑,《傷逝》中的子君等等,魯迅通過塑造這些婦女形象,啟發人們:婦女解放,必須自身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才能進行有效的斗爭,才能取得真正的解放。

《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婆婆賣到深山,後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趕出賀家。她第二次到魯鎮遭遇極其悲慘,魯四老爺不讓祥林嫂在祭祀時沾手,魯鎮的人們也以又冷又尖的態度對待她。柳媽又告訴她死後要被閻羅王鋸成兩半。祥林嫂捐門檻贖罪卻不能,最後在魯鎮的祝福之夜倒斃街頭。通過祥林嫂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系統周密、強大深固。壓迫祥林嫂的是從夫權到神權,從物質到精神,從陽間到陰間,從魯四老爺到貧民百姓。這張封建大網決定了中國婦女的悲劇命運。《離婚》里的愛姑,不能忍受丈夫另有新歡而進行反抗,但在七大人的威風下終於屈服。她們的悲劇,深刻表現了封建勢力的強大,對婦女壓迫的慘重,啟示人們反封建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

《傷逝》中的子君,是受到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知識女性,但同樣擺脫不了封建社會給她的悲劇命運。這說明,個性解放的思想由於自身存在的弊端,不可能在根本上實現「五四」青年的解放夢想。如果個性解放離開了社會變革,那麼,即使是子君這樣的一個勇於追求個人幸福的知識女性,也只能在舊勢力的壓迫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子君的命運,就像魯迅所說,如果社會沒有變革,即使「娜拉」們因個性解放而走到了社會上,恐怕也只有墮落和回來這兩條路。

魯迅通過舊中國婦女的幸酸血淚史,昭示人們:要徹底解除舊中國婦女身上的封建枷鎖,就必須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於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去,「掃盪這些噬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⑨才有真正的自由,才有美好的明天。這,正是魯迅塑造的婦女群像的審美價值所在。

(四)

《彷徨》小說集中的好些篇什,塑造了眾多「新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頭發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傷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夫婦等等所謂的新知識分子,他們曾受到過近代啟蒙思想的教育,接受了民主主義、個性解放等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他們是近代中國最先覺醒的分子。小說一方面描寫黑暗勢力對這些覺醒者、反抗者的壓迫,描寫封建統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和習慣傳統,覺醒者幾乎是和整個社會相矛盾而成為孤獨者、異類的。作品對新知識分子們在近代所信奉的個性解放思想和所走的個人奮斗的道路,對他們的優點和弱點,都進行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這些人物形象表明,個性解放、個人奮斗不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正確道路,應該另尋新路,這正是作者塑造一系列新知識分子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所在。

《孤獨者》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激進者如何走向毀滅的過程。主人公魏連殳和魯迅一樣,也是個近代知識分子,他學生物,教歷史,愛讀書寫作,也因為寫文章而遭人攻擊。這些經歷都和魯迅十分相似,甚至連外貌也相像,矮小瘦削,頭發蓬鬆,須眉濃黑,兩眼在發光。他的孤獨與其說是外界強加的,毋寧說是自己製造的。最後,當他的生活目的被奪去時,他終於走向了毀滅的道路。他最後的「墮落」也有些像「狂人」的結局。

魏連殳的悲劇,主要原因是經濟上的,是生存、溫飽的問題。這樣的生存環境,恰恰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遭遇挫折,啟蒙思想逐漸落潮之際的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孤獨者》與其說是在講述魏連殳的故事,倒不如說是魯迅在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血肉,進行自我解剖的作品。這是一種反抗絕望、勇敢正視人的生存困境的生存哲學,充分體現了魯迅勇於自剖的精神。

魏連殳、N先生、呂緯甫、涓生和子君、作家夫婦等等,魯迅筆下的苦悶者,思考著的知識者,在訴說、表現孤獨的過程中,就顯示出一種擺脫孤獨的去向或努力。這類人物的特徵是,他們已經意識到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但由於傳統封建思想勢力過於強大,他們的理想終於走向了毀滅。由於思想的覺醒,這類人物的內心是豐富的,但由於傳統思想勢力的強大,他們的內心願望極難轉化為外部的行動,在反封建的行動上受到了環境條件的強力限制。魯迅在塑造這類人物的過程中,大量運用了人物心理刻畫和人物內心的獨白,細膩地刻畫了他們內心痛苦的經歷。

魯迅先生「是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文學素養為基礎,為了改變國民的靈魂,挽救多災多難的祖國,才從事文學創作的。」⑩魯迅說,他所寫的是嚴肅的「為人生」的小說。魯迅之所以特別關注中國底層的「不幸的人們」,就是因為他們被剝殺了說話的權利,他們處在被遮蔽、被抹殺、被壓抑的地位。但是,這些下層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不是花鳥,而是有自己的價值,有自己要求的獨立的人。「魯迅在小說中那憂國憂民的種種深沉復雜的思想感情,正是他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誠摯愛戀,才毫不容忍置祖國於貧弱黑暗、淪人民於愚昧落後的封建制度的繼續存在,而熱切地尋求改革社會的道路。」? 在魯迅的創作活動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成為他審美主體的精神特徵。「綜觀魯迅小說中對客觀現實社會所作的審美評價,其美學價值上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對封建制度弊病的揭露,已超越一般小說停留在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方面而達於精神毒害的深度,還在於具體揭示和剖析了作為這一毒害手段的那建立在古老未僵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意識形態的核心,即為適應封建制度而需要而獲得畸形發展的孔孟、老莊思想。」? 而這一審美傾向、意義,是通過小說眾多的人物典型而實現的,這不能不使我們對於這位語言大師所表達的思想高度和藝術的善美境界深為嘆服:短小說,大視角啊!

⑹ 求大神!500字!魯迅寫的祝福里的人物賞析~!

可以試試寫下敘述者的心態,很可以看出作為第一人稱「我」的小知識分子的膽小怕事和不敢擔當,以及對底層人民可憐境遇的缺乏同情

⑺ 對《祝福》中小說人物的感想體會及理由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3.】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個精明強干、有心計的女人,也是封建社會中自私自利典型。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錢,把祥林嫂當成工具,並且不顧祥林嫂的反對,不考慮她的意願,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莊來獲取高額的彩禮錢。同時她也從容能幹,面對魯四爺的時候從容應對。4.】柳媽 柳媽是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視為不貞的人加以奚落。出於善意,她想給祥林嫂尋求解脫的葯方,結果反而給祥林嫂造成難以支持的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慘的深淵之中。柳媽自身的被害與她不經意的害人,從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
5.】「我」 「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但又軟弱無能,無力給祥林嫂以幫助。在結構上,「我」起著線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劇的見證人。
6.】四嬸 四嬸只是看祥林嫂能幹,把她當工具一樣使用,並沒有把她當人看。
7.】夫家的堂伯 幫助祥林嫂的婆婆捉走祥林嫂,而且在賀老六死後搶奪屋子。

⑻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朴、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於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為了反對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為了贖「罪」,她去土地廟里捐了門檻。她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進行掙扎進行反抗的。這決定了她不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劇的苦海,而且最終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淵。從某種意義上說,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她臨終時對「靈魂」的懷疑,包含著反抗命運的意義,她希望死後能見到兒子,這是對命運的反抗;她又希望沒有地獄,死後不被鋸成兩半,這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不過,她對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劇的真正原因,她當然也更不懂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只能推翻這造成人們人生悲劇的萬惡的封建制度。

⑼ 魯迅的《祝福》中魯四老爺的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祝福》中的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堅決捍衛封建思想,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讓她生存信心徹底毀滅,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主要人物。

(9)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祝福》通過描述祥林嫂悲慘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於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閱讀全文

與小說祝福中的人物賞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練情慾小說排行榜 瀏覽:853
意遲遲寫的小說txt下載 瀏覽:942
言情小說男主角臉上受傷 瀏覽:601
男主是領袖女主被劫持的小說 瀏覽:275
小說女主是人盡可夫的 瀏覽:77
重生琉球首相小說 瀏覽:750
黑色浪漫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47
海賊蓋倫小說txt下載 瀏覽:44
櫻桃花開恐怖小說免費 瀏覽:154
古代bl小說皇子和將軍 瀏覽:230
中文短篇小說書單 瀏覽:287
銅球馬克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636
王鐵柱蘇小汐小說全文免費閱讀本主 瀏覽:360
穿越異界大陸斗氣小說排行榜 瀏覽:150
高質量小說言情晉江 瀏覽:503
長篇有聲小說橙紅年代 瀏覽:769
柳下輝小說全集雲 瀏覽:157
穿越小說女強男強寵百度雲下載鏈接 瀏覽:725
美國中國網路小說 瀏覽:401
作者諾若曦全部小說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