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有哪些
②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簡介,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2、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3、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4、諸葛亮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5、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③ 三國演義中人物都有誰
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8]),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人生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2,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4,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5,孫權,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其他重要人物: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3)三國演義小說中人物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小說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小說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④ 三國演義小說中人物和故事
單騎救主: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雲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阱。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雲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雲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⑤ 三國演義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國:1.劉焉-字君郎
2.劉璋-字季玉
3.劉備-字玄德
4.劉禪-字公嗣
5.劉永-字公壽(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6.劉理-字奉孝(劉備之子,劉禪之弟)
7.劉璿-字文衡(劉禪之子)
8.諸葛珪-字君貢(諸葛亮之父)
9.諸葛亮-字孔明
10.諸葛喬-字伯松,本字仲慎(本為諸葛瑾之子,後過渡於諸葛亮)
11.諸葛瞻-字思遠(諸葛亮之子)
12.關羽-字雲長
13.張飛-字益德
14.馬超-字孟起
15.黃忠-字漢升
16.趙雲-字子龍
17.龐統-字士元
18.法正-字孝直
19.許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孫乾-字公祐
22.簡雍-字憲和
23.伊籍-字機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劉巴-字子初
27.馬良-字季常
28.馬謖-字幼常
29.陳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陳祗-字奉宗
32.呂乂-字季陽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淵
35.李嚴-字正方(後改名為平)
36.劉琰-字威碩
37.魏延-字文長
38.楊儀-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紹先(霍峻之子)
41.王連-字文儀
42.向朗-字巨達
43.張裔-字君嗣
44.楊洪-字季休
45.費詩-字公舉
46.杜微-字國輔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瓊-字伯瑜
49.許慈-字仁篤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潛
52.李撰-字欽仲
53.譙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黃權-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呂凱-字季平
58.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張嶷-字伯岐
61.蔣琬-字公琰
62.費禕-字文偉
63.姜維-字伯約
64.鄧芝-字伯苗
65.張翼-字伯恭
66.宗預-字德豔
67.廖化-字元儉(本名淳)
68.楊戲-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吳國:1.孫堅-字文台
2.孫策-字伯符(孫堅之子)
3.孫權-字仲謀(孫堅之子,孫權之兄)
4.孫亮-字子明(孫權之子,排名最小)
5.孫休-字子烈(孫權之子,排名第六)
6.孫皓-字元宗(孫權之孫)
7.劉繇-字正禮
8.劉岱-字公山(劉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義
10.士燮-字威彥
11.孫靜-字幼台(孫堅之季弟)
12.孫瑜-字仲異(孫靜之子)
13.孫皎-字叔朗(孫靜之子,孫瑜之弟)
14.孫奐-字季明(孫靜之子,孫皎之弟)
15.孫羌-字{聖壹}{聖台}(孫堅同產兄)
16.孫賁-字伯陽(孫羌之子)
17.孫輔-字國儀(孫羌之子,孫賁之弟)
18.孫翊-字叔弼(孫權之子,孫策之弟)
19.孫匡-字季佐(孫權之子,孫翊之弟)
20.孫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為孫)
21.孫韶-字公禮(孫河之侄)
22.孫桓-字叔武(孫河之子)
23.張昭-字子布
24.張承-字仲嗣(張昭之子)
25.張休-字叔嗣(張紹之子,張承之弟)
26.顧雍-字元嘆
27.顧邵-字孝則(顧雍之子)
28.顧譚-字子默(顧邵之子,顧雍之孫)
29.顧承-字子直(顧譚之弟,顧邵之子,顧雍之孫)
30.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
31.步騭-字子山
32.會稽-焦征羌
33.張紘-字子綱
34.秦松-字文表(與張紘同郡,並與紘見待於孫策)
35.陳端-字子正(與張紘同郡,並與紘見待於孫策)
36.嚴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彥黃
38.程秉-字德樞
39.闞澤-字德潤
40.薛綜-字敬文
41.薛瑩-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魯肅-字子敬
44.呂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謀
46.黃蓋-字公覆
47.韓當-字義公
48.蔣欽-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陳武-字子烈
51.陳表-字文奧(陳武之庶子)
52.董襲-字元代
53.甘寧-字興霸
54.淩統-字公績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淵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義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績-字公緒(朱然之子)
61.呂范-字子衡
62.呂據-字世議(呂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異-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陸績-字公紀
67.張溫-字惠恕
68.駱統-字公緒
69.陸瑁-字子璋(陸遜之弟)
70.吾粲-字孔休
71.朱據-字子據
72.陸遜-字伯言
73.陸抗-字幼節(陸遜之子)
74.陸景-字士仁(陸遜之子,陸抗之弟)
75.孫登-字子高(孫權之長子)
76.謝景者-字叔發
77.孫慮-字子智(孫權之子,孫登之弟)
78.孫和-字子孝(孫權之子,孫慮之弟)
79.孫霸-字子威(孫權之子,孫和之弟)
80.孫奮-字子揚(孫權之子,孫霸之弟)
81.賀齊-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呂岱-字定公
84.周魴-字子魚
85.鍾離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陸凱-字敬風(陸遜之族子)
88.陸胤-字敬宗(陸凱之弟)
89.是儀-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綜-字偉則
91.徐詳者-字子明
92.吳范-字文則
93.劉惇-字子仁
94.諸葛恪-字元遜(諸葛瑾之長子)
95.聶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孫峻-字子遠(孫堅弟孫靜之曾孫)
98.孫綝-字子通(與峻同祖)
99.濮陽興-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樓玄-字承先
102.賀邵-字興伯
103.韋曜-字弘嗣
104.華覈-字永先
魏國:P.S.呂布、董卓等人因其記載列於此書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呂布等人屬於魏的勢力因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曹嵩之子)
2.曹節字元偉
3.曹騰字季興(曹節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騰之養子,夏侯惇之叔父)
5.喬玄字公祖
6.韓馥字文節
7.孔骸字公緒
8.王匡字公節
9.橋瑁字元偉
10.袁遺字伯業
11.劉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慮字鴻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韓遂字文約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紀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諷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張茂字彥林
26.曹芳字蘭卿(曹叡之養子)
27.張特字子產
28.郭脩字孝先
29.諱髦字彥士(曹叡之孫,曹霖之子)
30.應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穎
32.何進字遂高
33.周毖字仲遠
34.伍瓊字德瑜
35.孫瑞字君榮
36.孫萌字文始(孫瑞之子)
37.袁紹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紹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開(袁安之孫)
40.母班字季皮
41.田豐字元皓
42.審配字正南
43.逢紀字元圖
44.袁譚字顯思(袁紹之子)
45.袁熙字顯奕
46.袁尚字顯甫(袁紹之子,袁譚之弟)
47.韓珩字子佩
48.袁術字公路
49.陳溫字元悌
50.陳瑀字公瑋
51.日磾字翁叔
52.劉表字景升
53.韓嵩字德高
54.傅巽子公悌
55.呂布字奉先
56.張邈字孟卓
57.陳宮字公台
58.陳登字元龍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孫瓚字伯珪
61.關靖字士起
62.陶謙字恭祖
63.張楊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孫度字升濟
66.張魯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讓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韓浩字元嗣
70.夏侯淵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權(夏侯淵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權(夏侯淵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權(夏侯淵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義權(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稱字叔權(夏侯淵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榮字幼權(夏侯淵之子,夏侯稱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孫)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純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從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長思(曹休之子)
83.曹攄字顏遠(曹肇之孫)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楊偉字世英
87.鄧颺字玄茂
88.丁謐字彥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謐之父)
90.畢軌字昭先
91.李勝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勝之父)
93.桓範字元則
94.魯芝字世英
95.楊綜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淵之從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許允字士宗
100.許奇字子泰(許允之子)
101.許猛字子豹(許允之子)
102.許遐字思祖(許奇之子)
103.許式字儀祖(許猛之子)
104.王經字{彥偉}{彥緯}
105.崔洪字良伯(崔贊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張衡字正平
111.嚴象字文則
112.韋康字元將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諶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閎字仲茂(荀諶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孫)
117.荀惲字長倩(荀彧之子)
118.荀俁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惲之弟)
119.荀詵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俁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俁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詵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溫伯(荀惲之孫)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羨字令則(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達(荀彧之從子)
127.荀曇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曇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賈詡字文和
131.袁渙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渙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渙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渙之子)
135.袁奧字公榮(袁渙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渙之子)
137.袁粲字儀祖(袁滂之弟)
138.張範字公儀
139.張承字公先(張范之弟)
140.涼茂字伯方
141.國淵字子尼
142.田疇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儀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張貔字邵虎
147.張泰字伯陽(張貔之祖父)
148.張邈字叔遼(張貔之父)
149.管寧字幼安
150.王烈字彥方
151.張?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楨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舉
163.許攸字子遠
164.婁圭字子伯
165.崔諒字士文(崔琰之兄孫)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龍
169.何熙字孟孫(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穎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綏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喬字曾伯(邢顒之曾孫)
176.鮑勛字叔業
177.司馬芝字子華
178.劉勛字子台
179.鍾繇字元常
180.鍾皓字季明
181.鍾毓字稚叔(鍾皓之子)
182.華歆字子魚
183.華表字偉容(華歆之子)
184.華廙字長駿(華表之子)
185.華嶠字叔駿(華表之子)
186.華澹字玄駿(華表之子)
187.華昆字敬倫(華廙之子)
188.華薈字敬叔(華廙之子)
189.華恆字敬則(華廙之子)
190.華軼字彥夏(華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興
192.王肅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肅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曉字季明(程昱之孫)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孫)
200.董昭字公仁
201.劉曄字子揚
202.劉陶字季冶(劉曄之子)
203.蔣濟字子通
204.劉放字子棄
205.孫資字彥龍
206.劉許字文生(劉放之孫)
207.孫楚字子荊(孫資之孫)
208.孫盛字安國(孫楚之孫)
209.劉馥字元穎
210.劉弘字叔和(劉馥之子)
211.司馬朗字伯達
212.司馬雋字元異(司馬朗之祖父)
213.司馬防字建公(司馬朗之父)
214.司馬望字子初(司馬朗之弟->司馬孚之子)
215.司馬洪字孔業(司馬望之子)
216.趙咨字君初
217.趙酆字子仲(趙咨之子)
218.梁習字子虞
219.張既字德容
220.閻行字彥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從弟)
⑥ 《三國演義》的人物有哪些
《三國演義》的人物有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諸葛亮(字孔明)、黃忠(字漢升)、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許攸(字子遠)、馬超(字孟起)、徐庶(字潁川)、魯肅(字子敬)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資料: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時期甚至有「第一才子書」之稱。
⑦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這裡面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有一些將領或者是一些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半真半假,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畢竟《三國演義》的作者生活在明朝,對三國時期的事情肯定不是了如指掌,而且小說要是沒有虛構的成分,那讀起來的話肯定是非常枯燥。
還有就是孫策了,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也就是說後來孫權的江山原先是孫策打出來的。只是後來孫策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去世的時候僅26歲。所以說孫策這個人其實是很厲害的,能文能武,只是有點倒霉而已,如果他不死的話估計吳國能夠多存活一些年。
⑧ 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不由去贊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感嘆東吳周瑜的心胸狹窄,其實在正史當中並非如初,而是三國演義故意要去吹捧諸葛亮從而貶低周瑜的,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那麼三國演義中作者為何要吹捧諸葛亮而不是周瑜等人呢?下面就給大家分析下詳細原因!
最後就是諸葛亮比著其他三國謀士的壽命都長,周瑜與荀彧雖然是出了名的謀士,但是並沒有真正堅持到三國時期,嚴格說起來他們都是漢朝末代的名人,所以諸葛亮這個角色則是最能擔當復國重任的軍師,而並非是沒有達到三國階段的謀士們!另外,司馬懿雖然摘了最後的果實,但是由於後期晉的不作為,很少有人會吹捧晉朝皇帝,所以主角身份自然是給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