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篇小說什麼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5部長篇佳作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有哪一百多部有沒有王安憶的作品入圍
八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排序不分先後)
1 《江河湖》 劉繼明 長江文藝出版社
2 《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 長江文藝出版社
3 《到黑夜想你沒辦法》 曹乃謙 長江文藝出版社 4 《脖 子》 徐化芳 同心出版社 5 《海陵女子》 張國擎鳳凰出版社 6 《大秦帝國》(6部) 孫皓暉 河南文藝出版社7 《大 地》 侯鈺鑫 河南文藝出版社 8 《詩聖杜甫》(上下)程韜光 河南文藝出版社 9 《高原落日》 海 波 中國電影出版社 10 《阿干歌》 馬自祥甘肅文化出版社 11 《黃金四書》(4卷) 陳占敏 山東文藝出版社 12 《田壯壯和他的媳婦們》郭禮興 中原農民出版社 13 《深深橫斷山》 儻城稻香雲南美術出版社 14 《碧洛雪山》 存文學《鍾山·長篇小說》 15 《血色碼頭》 劉維穎北嶽文藝出版社 16 《田園戀歌》 修成國 作家出版社 17 《地產魅影》 劉宏偉人民文學出版社 18 《後花園》 方英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9 《泥太陽》 潘 靈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 《民生街》(上下)陳元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你在高原》(10卷) 張 煒 作家出版社22 《麥 河》 關仁山 作家出版社 23 《鑿 空》 劉亮程 作家出版社 24 《公務員筆記》 王曉方作家出版社 25 《末代緊皮手》 李學輝《芳 草》 26 《邊防軍政委》(4卷) 周建廣 敦煌文藝出版社27 《巴鹽淖爾湖》 郭鵬旭敦煌文藝出版社 28 《白虎關》 雪 漠 上海文藝出版社
29 《罪 圈》 項兆斌 雲南人民出版社 30 《大音希聲》 符興全遼寧教育出版社
31 《家 園》 王 華江蘇文藝出版社 32 《雄雞一聲天下白: 寫給唐代詩人李賀》 孟紅梅 河南人民出版社
33 《屬蛇女》 於 雷 中國社會出版社 34 《國 風》 程 海 中國戲劇出版社
35 《千古第一相——管仲》 余耀華 崇文書局
36 《紅色土司》 尕藏才旦 敦煌文藝出版社 37 《大學潛規則》 史生榮人民文學出版社
38 《男人立正》 許春樵 中國青年出版社 39 《天 路》 蔣光成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 40 《恍如昨日》 周 進 中國工人出版社41 《河 岸》 蘇 童 《收 獲》 人民文學出版社42 《蛙》 莫 言 《收 獲》 上海文藝出版社43 《水在時間之下》 方 方 《收 獲》 上海文藝出版社44 《野豬王》 胡冬林人民文學出版社 45 《大關東》 張海清河南文藝出版社 46 《新安家族》(上下)季 宇 安徽文藝出版社 47 《沙塵暴》 唐達天現代出版社 48 《關 外》 年志勇 現代出版社 49 《雲南史詩三部曲》(6卷) 栗 標 雲南人民出版社 50 《無 碑》 王十月 花城出版社51 《知青變形記》 韓 東 花城出版社52 《夜火車》 徐則臣 花城出版社53 《空山》(三部曲)阿 來 人民文學出版社 54 《金馬河》 鄒廷清花山文藝出版社 55 《大河之舞》 羅偉章四川文藝出版社 56 《老風口》 張 者 作家出版社 57 《太陽最紅》 何存中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58 《天行者》 劉醒龍 《十 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59 《從未出城的人》 葉向陽花城出版社
60 《邊陲胡楊》 劉志海 陽光出版社 61 《青木川》 葉廣芩太白文藝出版社 《中國作家》 62 《村 子》 馮積岐 太白文藝出版社63 《東望長安》 鄭 征 太白文藝出版社 64 《鐵甲家族》(上下)鄧晨曦 海風出版社 65 《地方性知識》 霍香結新世界出版社 66 《大地雅歌》 范 穩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67 《狠如羊》 阿 寧 《花 城》 花城出版社 68 《離 騷》 曾維浩 《花 城》 江蘇人民出版社
69 《身體課》 秦巴子 《花 城》 70 《插樹嶺》 陳玉謙 曲曉平 作家出版社 71 《裁縫的女兒》 重 陽 灕江出版社 72 《雪落的聲音》 仲崇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3 《石羊里的西夏》 黨益民中國文聯出版社 74 《同齡子》(5卷) 魏玉明 中國文聯出版社 75 《曠野黃花》 李伯勇中國文聯出版社 76 《第39天》 梅國雲 金城出版社 77 《同名者》 津子圍春風文藝出版社 78 《父親和她們》 田中禾作家出版社 79 《可可西里狼》 杜光輝作家出版社 80 《茶道無道》 廖 琪 花城出版社 81 《大清商埠》(3卷) 祝春亭 82 《我是我的神》(上下) 鄧一光 北京出版社83 《鎖 沙》 郭嚴隸 四川文藝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84 《富 礦》 葉 煒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85 《租 界》 高仲泰 中西書局 86 《長街行》(上下)王小鷹 上海文藝出版社 87 《客過亭》 葉 辛 《中國作家》 88 《生死遺忘》 王周生 上海文藝出版社 89 《天知道》 朱 輝 《鍾 山》 鳳凰出版社 90 《八月狂想曲》 徐 坤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1 《天·藏》 寧 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2 《玄 武》 凸 凹 江蘇文藝出版社 93 《秉德女人》 孫惠芬湖南文藝出版社 94 《老 灘》 周建新 人民文學出版社 95 《寂靜的鴨綠江》 李燕子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96 《最後的巫歌》 方 棋 作家出版社 97 《漲 停》 狼牙瘦龍 華文出版社 98 《足球門》 張 宇 人民文學出版社 99 《鄉村物語》 安 琪 河南文藝出版社 100 《雙手合十》 趙德發 《中國作家》 江蘇文藝出版社 101 《河父海母》 李玉文《十月·長篇小說》重慶出版社 102 《湘綉女》 薛媛媛人民文學出版社 103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賀曉彤 湖南文藝出版社 104 《大地芬芳》 陶少鴻人民文學出版社 105 《棋 殤》 王從地 寧夏人民出版社 106 《農 歷》 郭文斌 上海文藝出版社 107 《對面是何人》 張 欣 上海文藝出版社108 《蒼 黃》 王躍文 江蘇人民出版社109 《風和日麗》 艾 偉 《收 獲》 作家出版社 110 《龍 窯》 浦 子 湖南文藝出版社 111 《初 婚》 吳克敬 西安出版社 112 《紫青稞》 尼瑪潘多 作家出版社 113 《當家的男人》 周喜俊百花文藝出版社 114 《如歸旅店》 李 浩 金城出版社 115 《坼 裂》 歌 兌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16 《填四川》 王 雨 重慶出版社 117 《風塵誤——朱熹和嚴蕊》 劉湘如 上海遠東出版社 118 《間島鐵騎》 李幼謙安徽人民出版社 119 《旮旯村的風流事兒》馮開平 安徽文藝出版社 120 《康家村紀事》 高 暉 遼海出版社 121 《茶道青紅》 成 一 作家出版社 122 《母系氏家》 李駿虎陝西人民出版社 123 《巔峰對決》 鍾道新 鍾小駿 湖南文藝出版社124 《猶大開花》 杜 禪 華夏出版社125 《推 拿》 畢飛宇 人民文學出版社
126 《無土時代》 趙本夫 人民文學出版社127 《農民帝國》 蔣子龍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作家》 128 《韓熙載夜宴》 吳 蔚 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129 《孔雀膽》 吳 蔚 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130 《因為女人》 閻 真 《當 代》 人民文學出版社 131 《伏 藏》 楊志軍 《當 代》 人民文學出版社 132 《刺蝟歌》 張 煒 《當 代》 人民文學出版社 133 《信用河》 任會來中國商務出版社 134 《村莊秘史》 王青偉湖南人民出版社
135 《大平原》 高建群 《十 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36 《秦尼巴克》 傅查新昌沈陽出版社 137 《金 山》 張 翎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38 《生命樹》 紅 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39 《遍地月光》 劉慶邦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40 《口袋裡的美國》張仁譯 津子圍 中國社會出版社 141 《車頭爹 車廂娘》 劉 華 長江文藝出版社 142 《紅翻天》 溫燕霞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43 《八大山人》(上下)孫海浪 江西教育出版社 144 《回 家》 張慧敏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45 《九號干休所》 凌行正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46 《康巴方式》 江洋才讓《鍾山·長篇小說》
青海人民出版社 147 《水邊書》 徐則臣《鍾 山》
上海文藝出版社 148 《赤腳醫生萬泉和》范小青 人民文學出版社 149 《黑 白》 儲福金 人民文學出版社 150 《城》 薛 冰 陝西人民出版社 151 《月亮是夜晚的一點明白》查 舜 人民文學出版社 152 《超低空滑翔》 張學東上海文藝出版社
153 《金石記》 馬玉琛 人民文學出版社 154 《深度問責》 普 今 李 朵 文化藝術出版社 155 《大盛魁商號》(3卷) 鄧九剛 中國畫報出版社 156 《草原外史》 江 浩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57 《狗 祭》 里 快 《十 月》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58 《疼痛難忍》 水 土 群眾出版社 159 《黃鍾不棄》 盧國成作家出版社 160 《養 女》 陳 勇 陽光出版社161 《軟腳鷂》 趙廣奕寧夏人民出版社162 《北方佳人》 凌 力 北京出版社 163 《朱 雀》 葛 亮 《作 家》 作家出版社 164 《皇糧鍾》 秦 嶺 百花文藝出版社 165 《綠松石》 郎頓·班覺(著) 次多 郎頓· 羅布次仁(譯) 西藏人民出版社 166 《飢餓百年》 羅偉章重慶出版社 167 《所有的》 黃蓓佳江蘇文藝出版社 168 《蘇珊的微笑》 葉兆言江蘇文藝出版社 169 《彼 岸》 於梨華 江蘇文藝出版社 170 《突 圍》 丁 朗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71 《全金屬青春》 王 凱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72 《流芳記》 李 亞 作家出版社 173 《成 長》 王海鴒 新浪網
作家出版社 174 《遍地狼煙》 菜刀姓李 李曉敏 新浪網
江蘇文藝出版社 175 《青 果》 顧 堅 新浪網
昆侖出版社 176 《從呼吸到呻吟》鄭彥英 起點中文網
文化藝術出版社 177 《國家脊樑》 關中土起點中文網
花山文藝出版社 178 《辦公室風聲》 宋麗晅起點中文網
時代文藝出版社 179 《刀子嘴與金鳳凰》榮三惠 中文在線網
河南文藝出版社180 《巴山舞者》(網路書名)
《巴山舊事》 曹宗國 現在網
長江文藝出版社 王安憶的 好象沒有
3. 求李野默播講的關仁山的長篇小說《天高地厚》MP3!感謝!
我有,已經下載了,在電腦里,給我你的EMAIL,好傳給你!
4. 關仁山《唐山大地震》這本書為什麼要篡改唐山大地震的史實
這本書為什麼要篡改唐山大地震的史實?
(對小說《唐山大地震》的評論)金域藍灣,(老陶轉帖)
花29塊8買這本書我一萬個不情願。因為我知道這不僅是一堆爛雜碎,還寫滿了謊言。
這是一本新出版的小說《唐山大地震》。可能就因為這幾個字當今很能賺錢,所以作者不怕和已有的作品重名。
一個常識:小說可以虛構。寫小說,憑著作者聰明的腦袋把故事編造得多麼離奇都可以。但是另一個常識也告訴我們,重大歷史事件不容篡改,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文字形式,包括小說。因為某事件只要有了真實的具體的界定,那麼虛構的程度也就有了嚴格的限定。不然文學創作就會變成胡說八道。這就如同什麼樣的大作家也不能通過小說告訴別人中國的萬里長城是歐洲人建造的,盧溝橋事變不是日本人挑起的,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那個人不是毛澤東,十年動亂與四人幫無關……
由此我們得知,小說借用真實的重大歷史事件做背景,雖然可以演繹出無數個虛構的故事,但固有的歷史事實不容改變。
「唐山大地震」就是一個固定的歷史事實。一座城市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瞬間夷為平地,瞬間死亡242769人,傷殘164851人,7200多個家庭斷門絕煙,4202人成為孤兒。這個人類歷史上空前慘烈的災難,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而唐山大地震的另一個更讓人們驚愕的事實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前,在國務院有關文件的指引下,已經有很多的地震工作者跟蹤著這個地震,預測著這個地震,並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預報了這個毀滅性地震即將來臨的時間和地點。但是直到震魔獰笑著一步步逼近,就要降臨人間,那些人拚命地奔走呼號都快急瘋了的時候,原國家地震局卻始終保持著令人驚訝的「理智、冷靜和淡漠」,拒不發出警示,直到唐山大地震發生……
事後,以原局長劉英勇、副局長查志遠和地震分析預報室主任梅世蓉為代表的原國家地震局,欺上瞞下,統一口徑,竟宣稱唐山大地震「是個突發性的地震,這種地震呢,它是沒有任何前兆的,因此是不可預測的,也不可預防的。」此後,「突如其來」就成了唐山大地震的專用名詞。不僅如此,自唐山大地震之後,「地震不可預測」論也就「順理成章」地掌控了地震工作。周恩來總理關於「群測群防」的方略遭全盤否定。
以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新出版的「唐山大地震」這本書里,關於震前的真實史實卻被徹底的顛倒了,改寫了!
請看《唐山大地震》小說的第一章第一頁第一句的開篇描寫:
國家地震總局的會議室里人很多,但極靜,靜得沉重。
沉重的寧靜被布簾輕輕拉開的聲音撕裂。
隨著白色布簾拉開,一幅巨大的國家地質總圖呈現在人們眼前。
總局局長張勇站到圖前:「目前京、津、唐等地正處於地震活動的高潮階段,預計在今年可能發生五至六級甚至更大的地震,尤其是唐山近期出現的異常現象更值得我們關注。雖然目前京、津兩地還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臨震現象,但從地震前兆的空間分布來看,在唐山與朝陽之間發生地震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周海光……」
總局最年輕的專家周海光答應一聲站起來。
「總局決定派你去唐山支持地震預報工作,有困難嗎?」張勇目不轉睛地盯著周海光。
「干我們這行就是解決困難的,沒有困難要我們干什麼?」周海光顯得信心十足。
「好,你到那裡以後,一定要抓好分析和防震工作,有什麼問題要及時向局裡和唐山市政府請示匯報。」張勇顯然對周海光的回答很滿意,也對於自己的決定很滿意。
「是。」周海光答應一聲坐下。在座所有專家的目光幾乎都有意無意地向周海光投來,很明顯,這種異乎尋常的任命說明著這個年輕人在總局領導心目中的位置。
國家地震局派人來唐山擔任地震台台長,跟蹤唐山大地震,這不是明顯地篡改歷史又是什麼?唐山大地震前哪有這回事?
書中還不厭其煩地為原國家地震局(國家地震總局)局長上光抹粉,描述其如何堅持原則,如何對唐山地震預防預測盡心盡責。在周海光被誤解,職務被唐山一個不學無術的壞人所取代,主人公希望離開唐山,調回北京時,書中這樣描述了這個國家局的局長。
張局長說:「你這是逃避責任,唐山的問題還很復雜,只要總局一天不解除警報,你就必須留在唐山。」
「局長,我留在唐山還怎麼工作?別人怎麼能信任我?」海光為自己申辯。
張局長說:「你對自己要有信心,科學是以事實說話的。」
「局長,我還是想……」
不等周光海說完,張局長就打斷了他的話:「你還是想回來,是嗎?你回來也可以,有兩項工作供你選擇,一個是看大門,一個是掃廁所。你如果同意,我馬上下調令。」
由於人們沒有相信國家地震局派來的周光海的預言,唐山大地震在沒有預防的情況下發生了。在慘烈的唐山大地震發生後,該書仍然不忘借局長大人之口,對原地震局來了個「你盡了心了」的安慰和總結。以此提示人們不能責怪他們,抱怨他們,怨恨他們。書中這樣寫道:
張勇來到唐山,到唐山便來看周光海,光海還在二五五醫院的護理棚里。
……
「局長,這次地震唐山傷亡慘重,地裂縫穿過路南區,主要裂縫沿東北延伸,寬三十米,長十六公里,一路穿過民房、圍牆和溝渠,原來在地面上的農研所、東新街小學、地委黨校、唐山十中、二十九中都消失了,一座工業城市在短短幾秒鍾後就變成一片廢墟,我是有責任的。」周海光話語沉痛。
「海光,你不要自責,你盡心了。」張勇說。
……
唐山大地震漏報的事實早已鐵證如山,小說還要這樣編造,這顯然有失做人的道德,著書立說的道德。
借用唐山大地震的背景,可以虛構出無數個故事。這很正常。但是不能渾水摸魚。因為唐山大地震本身已經是一個固定的史實,決不可以虛構。虛構了,改寫了,就有篡改的嫌疑。唐山只有一個,唐山大地震只有一個,當時的情景只有一個。作為唐山和唐山大地震,它是唯一的。如果你的書名不叫「唐山」大地震,把「唐山」換成別的諸如「燕山市」、「渤海市」等虛構的名字,包括諸如「二五五醫院」等現實真實的名字,隨你怎麼寫,無論怎樣暗示這就是唐山,就是唐山大地震也無所謂。因為人們知道這是文學作品,是虛構的故事,一千年,一萬年,人們也不會把它當做真實的歷史看待。但是,如果你公然說這就是「唐山」,這就是「唐山大地震」,其中諸如「國家地震局」「二五五醫院」「唐山市委」「唐山市政府」,都確定無疑指的就是真實的現實,那就不能亂說。亂說就是扯謊,就是編篡。它的危害性就在於若干年後,這些假的就會堂而皇之地以假亂真,冒充史實。一些沒有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人,年輕人,外地人,外國人,讀了這本書,或者看了以這本書拍攝的影視作品,就會以為唐山大地震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你說得明明白白:這就是唐山!所以,這種以假代真的做法客氣點說是無知,不客氣說是一種故意!
反過來說,假設認定這樣寫符合文學創作規范,那麼 「唐山大地震」前前後後的史實就會變得五花八門。抗震功臣可以寫成壞蛋,壞蛋也可以變成功臣,文學還有什麼道德良心?
這本書為什麼要刻意篡改歷史?是受命之作還是利令智昏?但相信每個唐山人都不會接受這種胡編亂造。因為這樣說話就是誆騙24萬在天之靈,就是欺負唐山全體人民,就是喪良心!
地震已經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近來卻還有那麼多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為了一點點金錢利慾,憑著自己的強勢,在大家的傷口上撒鹽。說什麼被地震砸死的人「縱做鬼也幸福」。而所有這些當中最惡劣的,莫過於小說《唐山大地震》。因為它在隱瞞真相的同時又篡改歷史,在裝扮同情的同時又把罪惡粉飾成仁慈和功德。這種不齒於文學的「作品」只能丟進地溝。
其實,很多人在糟蹋歷史的同時,也糟蹋了自己。他們收獲了金錢,賤賣了自己,丟掉的是人們對其原有的愛戴和尊重。
唐山大地震是上世紀如此重大的一個事件。歷史的真實是任何人也掩蓋不了的。縱觀古今中外,一切篡改歷史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不得人心的
5. 傣族的民俗民風
(一) 飲食.習慣早、晚兩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種蔬菜均要加入特製的酸汁, 然後曬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湯中加入少許, 便酸味十足, 幾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飯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歡飲酒.愛嚼檳榔, 拌入石灰膏、蘆子、切碎的草煙, 嚼至滿口流涎, 猶如噴血.
竹筒飯.把米裝進香竹竹節里, 灌水後將筒口塞緊燒烤.竹筒表層燒焦時, 飯也熟了.竹筒飯特別清香.
(二) 傣家竹樓.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 凡翠竹圍繞, 綠樹成蔭的處所, 必有村寨.竹樓可避濕、避熱.傣家竹樓充滿熱帶的田園風味, 步上木梯坐在涼台金黃色的篾席上, 可以觀賞寨子里和諧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會端出一張小竹篾桌, 擺上用芭蕉葉包著的糯米飯和用竹筒盛著的米酒招待客人.
(三) 趕擺.傣族將大大小小的節日都叫做」擺」.按傣語原意, 趕擺即盛大的節日或集會活動.擺場上琳琅滿目的貨攤上放滿了食品和用品, 特別是傣家獨具一格的筒帕、銀手飾、軟耳絲等更吸引遊客.
(四) 潑水節.每年傣歷六月十二 (清明節後7 天) 開始為傣歷新年, 為期3~5 天.從清晨開始就舉行堆沙、潑水、丟包和賽龍船等活動.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數潑水.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清早, 先採來鮮花作花房.然後挑來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之洗塵.接著大家便互相潑水, 往往潑得渾身濕透.傣族認為以清水互相潑灑,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應節氣.因此潑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潑者都報之以笑臉.這一嬉戲,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為止.
民族概況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數為1158989。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進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漢晉時稱之為「滇越」、「撣」、「擅」、「僚」或「鳩僚」。唐宋時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朝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後稱之為「擺夷」。解放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歷史悠久,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區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六十九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帶著音樂師和魔術家來到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奉獻樂章,表演新穎的技藝。博得了東漢王朝的贊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還被封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雲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元代,傣族地區隸屬於雲南行省。元代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雲南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區設置徹(車)里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礎上加以鞏固,在西部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南部設車里軍民宣尉司,並設較小土司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用世襲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基本上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先進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繼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
6. 民風民俗的資料
陝西的風俗有
生日
家中成員生日,全家吃面條,稱「長壽面」。今更重視兒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備辦生日蛋糕、生日燭。小朋友亦攜禮品來慶賀,主家則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兒園小夥伴。
做壽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面、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面,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兩岸有送五福祝壽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綉上五隻蝙蝠,以蝠諧福,稱為「五福拜壽」、五幅系指長壽、富有、康寧、積德、善終。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關中地區的民間習俗。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別物代替)等 5 種豆子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吃五豆在冬至過後,此時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吃五豆還帶有節令性變化的含義。吃五豆的風俗至今在農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關中地區習俗,分為新生兒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兒百日是為時滿百天的嬰兒舉行慶賀祝福的禮儀,也叫慶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滿百天時舉行的悼念儀式。在此之前,蒙喪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時間,每七日祭弔一次。屆時兒女都要在死者墳前和家裡的神位、靈屋前進行燒香、焚紙、拾魂等儀式。百日這天,死者的主要親友和鄰里都要前來參加祭祀活動,並將放在神位前的靈屋拿到墳前燒化。蒙喪家這天要宴請賓客,以示謝忱。做百日之後,死者家屬即轉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