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夫·托爾斯泰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點評
列夫托爾斯泰於1828年俄歷9月9日(陽歷8月27日)生於圖拉省曉金區。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是姑媽把他撫養長大的。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准備當外交官。期中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漫長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庄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貳』 對列夫托爾斯泰作品的評價
對於瓦·布爾加科夫來說,為托爾斯泰這位精神大師做私人秘書,陪伴他度過一生中最後一段時光,無疑是一件榮幸的事情。作為一個崇拜者,布爾加科夫控制住了內心的狂熱,以極其冷靜的態度來描述大師的生活,他的這部日記不僅是研究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和心態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一部難得的文學作品。
布爾加科夫在記錄大師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對自我心靈的追問和對時代的審視。一種思想可以造就一種生存方式。托爾斯泰是一個對人類充滿疑問的人,他的學說不僅對當時的統治者構成了威脅,而且也讓更多的人對眼前的生活產生疑問。托爾斯泰是矛盾的,他的作品和言說後面隱含著莫大的精神痛苦。晚年的托爾斯泰雖然沒有放棄對人生、文學、宗教的求解,但是他經常不加思索地否定自己以前的結論。大師的猶豫和徘徊是沉重的,他的言辭富有象徵性,他的精神腳印深深地刻在思想者心中。布爾加科夫有機會接受託爾斯泰的教誨,親耳聆聽他對世界的品頭論足,如果布爾加科夫僅僅是記錄下了這些零零碎碎的語句的話,那麼,這本《列·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就不會如此揪心,就只能是一些未經本人審閱的原始記錄了。布爾加科夫不願做簡單化的處理,大師的聲音只有通過個性化的意義闡釋才會具有穿透力。人們已經聽夠了匍匐者的千人一聲了,他們的贊美一文不值。
晚年的托爾斯泰是很難被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的,大師不僅無法模仿,而且也難以記錄,所以,布爾加科夫對托爾斯泰的凝視是一種心靈感應,也是一種精神體驗——「我從一旁望著他那被燈光照亮的蓬鬆、潔凈、灰白的胡須和一張嚴肅的面孔」。但是,托爾斯泰身上所發出的聖堂的、袈裟的、聖餅的氣息並沒有讓布爾加科夫失去自我,反而加深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托爾斯泰從來都沒有掩飾自我,他寧願把自己置於痛苦中燃燒,也不願享有一種虛幻的安寧。謊言有著形形色色的外套,而真誠的心靈是相通的。
晚年的托爾斯泰沒有中止思考和發問,正如布爾加科夫所感受到的:「他一定在考慮還有什麼事。」晚年的托爾斯泰更加強烈地意識到自己處境的不正常和虛偽,他的出走富有象徵意味,給人留下了很大的闡釋餘地。對大師的任何闡釋都不能窮盡大師豐富的精神內涵。後來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人能夠繞開托爾斯泰話題,正如梅列日柯夫斯基所說:「在他的神秘主義深處,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力量。」布爾加科夫無意破壞這種神秘的氛圍,他陪托爾斯泰騎馬散步,卻經常失散,這樣的事情在獵奇的敘述者那裡肯定會小題大做,而布爾加科夫卻一筆帶過,他沒有強行介入托爾斯泰的生活。他更多的是在聽大師高談闊論,甚至他的自言自語也能夠聽到,這些細枝末節的談話對於一個熱愛文學的年輕人來說是何等珍貴啊!出乎我們的意料,布爾加科夫沒有把與托爾斯泰相處的那段日子當作一種了不起的炫耀,他把崇拜和熱愛轉化為默契的精神交流,布爾加科夫這樣寫道:「我們談得很投機,至於談話的內容,很難,也不想描繪出來,那就讓這次談話成為永久的秘密吧。」
布爾加科夫在寫這些日記的時候已經從仰視狀態中擺脫了出來,他目睹了托爾斯泰晚年生活中的種種苦惱,包括他的健康狀況、家庭糾紛、人際交往等等。布爾加科夫討厭那些圍繞在托爾斯泰周圍的那些「盡說些無意義的話」的攀談者以及那些無聊的寫信者。托爾斯泰的內心矛盾在情感問題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當托爾斯泰說愛情即是墮落的時候,他的夫人與其發生了沖突,索菲婭·安德列耶夫娜的精神失常與托爾斯泰的心理裂變構成了一種濃烈的精神氛圍,一種充滿張力的語境,使內心的真實集中暴露出來。身處其中的布爾加科夫分明是在經受一種考驗,在詩意與世俗之間的巨大反差中,布爾加科夫竭力保留一份清晰的記憶,正如他所表白的:「我並沒有任何虛幻形象,有的是對列夫·尼古拉耶維奇道德上的無懈可擊和純潔無暇所懷抱的深刻信念。」布爾加科夫的文字有一種文學青年獨有的清純氣息,他甚至連托爾斯泰對螞蟻沿樹桿爬上爬下的新鮮感受也描寫得無比細膩。托爾斯泰晚年與人的交談是情緒與思想的交融,當他感嘆「體力勞動——多麼美啊」的時候,他沒有放棄對社會底層進行一針見血的分析。他喜怒無常卻目光犀利,批判性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一位想結婚但沒有錢的鄉村小學教師在遭到上司的拒絕後,向托爾斯泰求援,托爾斯泰由此發現了民間正在出現的一類「對一切都不滿的人」。他並不同情這些虛偽的弱者。
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是意義濃縮的一段時光,大師彷彿有許多事情要交待,羅曼·羅蘭有這樣一種感覺,「托爾斯泰並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權者說話,他只說給普通人聽」(《托爾斯泰傳》),這給布爾加科夫提供了對話的機會。讀《列·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這本書,我們感受不到有人在居高臨下、指手畫腳,日記向我們展示的是精神大師的平常生活,在隨和與平淡中孕育著思想的種子。
『叄』 怎麼評價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作為俄羅斯十九世紀極為著名的作家,帶領著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卻因為自身獨特的社會經歷和思想感悟感受到了沙俄政府和教會的黑暗性,在有了如此深刻的認知之後,他積極投身於文學創作,留下了許許多多優秀作品,廣為流傳,比如《復活》《戰爭與和平》《教育的果實》等等。而其在文學上的創作特性可以歸納為:一是人物塑造上的豐滿;二是故事結構上的宏觀;三是思想主旨上的深邃。一、人物塑造上的豐滿
托爾斯泰對於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自身獨到的見解,力圖打破單一二元的人物塑造,而讓每個人物表現出糾結對立的性格,這些性格在故事發展中相互沖突,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從而讓情節與人物相互交融,充滿吸引力,同時也揭示出了人物命運的必然性。
三、思想主旨上的深邃托爾斯泰對於當時社會的黑暗有著敏銳的洞察,他沒有因為自身的貴族身份而遠離人群,被蒙蔽雙眼,他意識到了當時俄國的落後,感知到巨大變化的即將發生。他痛斥當時的專制制度,厭惡自身的貴族階級,希望能夠讓俄國、讓人民從這種不幸的社會中解脫出來。
『肆』 列夫托爾斯泰人物簡介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對此問題作出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比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這個主人公正是列夫托爾斯泰本人的童年真實寫照。他的童年沒有因為母親的去世而失去光彩,反而被幾個兄弟的歡聲笑語所佔據。他和幾個兄弟每天無憂無慮地玩耍,盡管把家裡鬧得天翻地覆,也很少挨罵,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從這可以得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伍』 跪求: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品質介紹!!
<<復活>>
小說中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女主人公瑪絲洛娃
卡秋莎·瑪絲洛娃原是個象水晶一般純潔的姑娘,她天真活潑,聰明伶俐,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她對聶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種少女朦朧的初戀,但這種感情不久就被貴族少爺糟蹋了。二.她懷孕後被驅逐出貴族之家,歷盡人間滄桑,沿著社會的階梯不斷往下滾,最後滾進火坑,過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三.但苦難還沒有到頭,她又被誣告謀財害命,進了監獄,押上審判台。盡管歷盡了苦難,飽嘗了辛酸,卡秋莎·瑪絲洛娃並沒有喪失可貴的人性。她始終是那樣善良,那樣厚道。即使在地獄一般的牢房裡,她還是時時關心別人,幫助難友。她看到孩子飢餓的目光,自己也不能坦然進餐。聶赫留朵夫殘酷地毀了她的一生,她恨聶赫留朵夫,但一旦發現後者確有真誠的悔改之意,她還是從心底里饒恕了他,並為聶赫留朵夫日後的生活著想,拒絕了他的求婚。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陸』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及主要人物請一一列舉
復活 安娜卡列琳娜
『柒』 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物評價
11月20日,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逝世95周年的日子。1910年11月10日,托爾斯泰從自己的雅斯納亞-波良納庄園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後,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長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輝煌而又孤獨的一生。 「俄羅斯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大師」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出生於距莫斯科不遠的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庄園。他出身名門,是彼得大帝時代承襲下來的貴族,世襲伯爵。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逝父,從小由姑媽照料長大。由於家境殷實,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師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學習。16歲時,托爾斯泰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系。三年後,他中斷學業,回家經營庄園。1851年,托爾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軍隊當了一名下級軍官,在高加索地區參加了沙俄與土耳其的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他參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此役中,托爾斯泰英勇善戰,屢建戰功。 從1852年開始,《現代人》雜志上發表了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中篇小說《童年》,這是他步入文壇的處女作。在《童年》中,托爾斯泰通過對小主人公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微描寫,展示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聰穎、敏感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到出版4卷本選集的1864年,托爾斯泰已經發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研究「心靈辯證法」的自傳體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軍旅生活的《襲擊》、《伐木》等,以及描繪戰爭條件下軍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3篇,體現俄國農奴制下農村生活的《一個地主的早晨》、以尋求道德思想為主題的《哥薩克》等。盡管托爾斯泰個人認為上述這些作品不過是「小試牛刀」,但事實上僅憑此就足以讓他有資格置身於俄羅斯一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說19世紀60年代還僅僅是俄羅斯偉大作家的話,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兩篇長篇巨著的先後問世,托爾斯泰開始贏得了世界聲譽,成為一代文學巨匠。《戰爭與和平》的寫作開始於1864年,托爾斯泰以俄羅斯抵抗拿破崙侵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高度現實主義的描寫,將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眾多人物編織成一幅19世紀初期俄國生活的歷史圖景。羅曼·羅蘭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的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從1873年到1877年,托爾斯泰用5年時間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動筆之初,他只想寫一個上流社會已婚婦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後的定稿中,小說的重心發生了改變,主要描述了農奴制度被廢除後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災難性後果:貴族階級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貴族走向沒落及農村中階級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稱「《安娜·卡列尼娜》是歐洲文壇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白璧無瑕的藝術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絕後的藝術大師」。 從1889年開始,托爾斯泰耗時10年,在71歲的時候完成了《復活》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認出瑪斯洛娃是當年他放縱和引誘的犧牲品後,靈魂被深深震動了。在作品中,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是19世紀末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之一,它撕去了貴族資產階級俄國的一切假面具,無情地批判了俄國社會的虛偽本質。 「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裡,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1847年托爾斯泰退學回家,在自己的庄園嘗試改革,設計了一個庄園改造計劃。他去了庄園附近五個村子中最窮苦的一個,給貧苦農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這位年輕伯爵的夢想在俄國社會的現實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輸的托爾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間幾乎中斷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先後在自己的庄園及其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創辦了20多所學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談。1861年,托爾斯泰還擔任起調解地主與農民之間糾紛的職責。為維護農民利益,因而受到貴族農奴主的敵視並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這一期間同農民的頻繁接觸,為他後來世界觀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1868年,托爾斯泰受到德國叔本華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在1879年寫成的《懺悔錄》中,他談到了當時的情況:「我有一些困惑的時候。生活停頓下來了,彷彿自己不知道該怎樣生活,或該做些什麼;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變得憂郁了……」這樣,他開始轉向宗教,有規律地去教堂,早晚在書齋中禱告。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托爾斯泰發誓要改變自己的貴族化生活方式,不時地參加體力勞動,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砌爐子。為實現平民化的夙願,他第三次離家出走,結果再也沒能活著回來…… 對於托爾斯泰的思想,列寧這樣剖析到:「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的全部觀點,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他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俄國革命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 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雅斯納亞-波良納 雅斯納亞-波良納,俄語意思為「明媚的林中空地」,位於距離俄首都莫斯科以南約200公里的圖拉市。托爾斯泰曾經深情地寫道:「如果沒有雅斯納亞-波良納,俄羅斯就不可能給我這種感覺;如果沒有雅斯納亞-波良納,我也許會對祖國有更清醒的認識,但卻不可能如此熱愛她。」這里被人們稱為托爾斯泰的「搖籃和墳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自從托爾斯泰1910年安息於此後,他的庄園就沒有一天真正地平靜過。百年來,俄羅斯以及世界各地的讀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這個文化聖地,期望親身感受文學巨匠的氣息。 庄園佔地380公頃,樹木成蔭,風景優美,里邊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光蘋果園就有30多公頃。在這里,托爾斯泰前後度過了60年,他那無比浩瀚、無比豐厚的作品、他的理想與學說無不與這座庄園息息相關。進得庄園,左側是被托爾斯泰稱為「靜穆而華麗」的池塘:童年,小列夫和小夥伴在池中游泳、釣魚;晚年,老托爾斯泰曾足登冰鞋在池面上疾馳、舒展筋骨。 在造型毫不奢華的故居內,布局、陳設以及2萬多冊藏書等都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就是在這里,托爾斯泰給人類留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傳世之作。至今,他的書架上還保留著幾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國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譯著。餐廳內、客廳里,人們彷彿還揣測著托翁與共同生活了半個世紀的妻子從恩愛到爭吵的場景。托爾斯泰1862年與御醫、八品文官的女兒索菲亞結婚後,曾經過著和睦幸福的生活,妻子不僅為他操持家務,治理產業,而且還為他謄抄手稿,僅《戰爭與和平》就抄過多遍。晚年的妻子卻對丈夫的「敗家」舉動痛心疾首,寸步不離地守護著自己的產業。由於擔心托爾斯泰日記中有不利於自己的內容、發表後讓自己蒙受羞辱,索菲亞甚至以服毒和投河來要挾丈夫。 像光芒四射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散發著無窮魅力一樣,托爾斯泰的墓冢也吸引著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說是墳墓,其實外表看起來不過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前面沒有墓碑,更無墓誌銘,甚至連托爾斯泰的這個名字都見不到。如果不是在接近墓冢附近寫了一個「肅靜」的俄文牌子,還有「土堆」前的束束鮮花,根本就沒有人會以為這里長眠著一位文學巨匠和深邃思想者。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經充滿感情地贊許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
『捌』 列夫托爾斯泰 復活人物介紹
《復活》的主要人物是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
1、聶赫留朵夫
聶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體現了「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和思想。他經過返歸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聶赫留朵夫的思想變化可以分為:第一階段是純潔善良、追求理想的階段。這時他健康、真誠、充實、崇高,樂於為一切美好的事業而獻身。真摯地愛著瑪絲洛娃。那時的愛是純潔美好的。
第二階段是放縱情慾,走向墮落。踏上社會後,聶赫留朵夫變得猥瑣、低下、空虛、渺小。認為女人無非是一種「享樂工具」。他誘騙了瑪絲洛娃,之後給了她一筆錢。這種做法是獸性的表現更是對純潔的愛的侮辱,但那時他無法控制自己,導致了一個女人的悲劇。
第三階段是從仟悔走向復活。法庭審判之後,他內心痛苦,認清了自己虛偽可恥的面目,決心悔過自新。在他懺悔的過程中,通過對他的所見所聞,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國社會的腐敗和黑暗。
2、瑪絲洛娃
作者通過瑪絲洛娃體現了俄羅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和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無比憎恨。她在拒絕聶赫留朵夫的「善行」時,一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屈辱、瘸苦和按耐不住的憤怒。
正是這種感情觸動了她麻木不仁的靈魂,並最後使她覺醒過來。由於她的靈魂深處始終保存著善良的天性和與聶赫留朵夫初戀時的美好回億,「悔罪」的聶赫留朵夫才能獲得她的寬恕,井使她重新「愛」上他。
瑪絲洛娃最終拒絕聶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結婚的建議,表現出瑪絲洛娃的崇高品質,也是她為了愛他而做出的自我犧牲。
瑪絲洛娃的「寬恕」精神使她的靈魂獲得了「復活」,然而,我們卻看到作者在尋求瑪絲洛娃「復活」的過程中,逐步接近了托爾斯泰過去所否定和厭惡的「革命者」。
(8)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復活》的創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當時俄土戰爭的重負,連年飢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
這時托爾斯泰越發地關心人民的困苦。他積極地參加當時的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處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礎上終於看清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
作者參加1891至1892年的賑災工作,體會農民與地主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托爾斯泰在相繼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後,進入晚年的他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交,他的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達到了「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現實主義」。
這無疑是他藝術探索的結果,同時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結果。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是他晚期創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這在他的各種作品中,特別是長篇小說《復活》中表現得最鮮明、也最為突出。
『玖』 名人傳里的列夫托爾斯泰人物形象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個名叫「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庄園。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
的小綠棒的故事。托爾斯泰在喀山大學就讀期間,對盧梭的學說產生過濃厚的興趣。離開大學後,成為青年地主的托爾斯泰曾力圖改善農民的生活,但卻不被農民所理解。這段經歷後來在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間,托爾斯泰還發表了一些反映戰地生活的小說,如《襲擊》和《檯球房記分員筆記》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朴實的山民,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發。這在他後來完成的作品《哥薩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裏米亞戰爭爆發後,托爾斯泰曾在前線堅守一年。他為此寫出了三篇總名為《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5-1856)的特寫,以嚴酷的真實抨擊了畏敵如虎的貴族軍官,贊美了普通士兵的愛國主義精神。
托爾斯泰退役回到家鄉後,曾為農民子弟辦學,後因沙皇政府幹預,學校夭折。期間,他兩次出國,並寫下了《暴風雪》、《兩個驃騎兵》、《盧塞恩》、《阿爾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裏庫士卡》(1863)等小說。60-70年代,托爾斯泰先後完成了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爾斯泰經歷了一場世界觀的激變。他否定了貴族階級的生活,站到了宗法農民的一邊。這時,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為普通的農民所接受。他寫了不少民間故事和「人民戲劇」,也寫出了一些優秀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和《活屍》,中篇小說《霍爾斯托麥爾》、《伊凡·伊裏奇之死》(1886)和《克萊采奏鳴曲》等。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動了他,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聶赫留道夫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是一個從受欺淩的地位中逐步覺醒並走向新生的下層婦女的形象。如果說與聶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顫了她麻木的靈魂的話,那麽與政治犯的接觸則使她開始了對新生活的探索。瑪絲洛娃形象已經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志。同時,《復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
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革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並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和《舞會之後》等優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甯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