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闕的漢代君闕
漢平陽府君闕形如書箱也稱「書箱石」,相傳當年劉備入川時,張飛挑著劉備的兩箱書行至今天的芙蓉溪邊,張飛疲憊不堪,便撂下書箱在此,形成了漢闕。據史載,漢平陽府君闕是一位官吏「漢平陽府君叔神道」建於東漢末年(公元195年左右)的仿木質結構石墓闕。該石闕歷經近兩千年風雨洗禮,依然屹立大地,令人稱奇。1996年,漢平陽府君闕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曾撥資5萬元對它進行了防風化處理。20世紀90年代,綿陽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它重新挖掘整理,曾發現漢代五銖錢。經過挖掘,漢平陽府君闕埋在地下的一部分重見天日,市文物管理部門為漢平陽府君闕新修了一個基座,並在漢平陽府君闕周圍圈地兩畝,修築圍牆,重點保護。漢平陽府君闕造型勻稱穩定,仿木結構逼真,各部件比例協調,為研究漢代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石闕上還有29龕雕刻於公元529年的佛教造像,該闕材質為青灰砂岩,略呈黃色,雙闕左右相距20多米,全闕由闕基、闕身、樓部、頂蓋四部分構成。其主闕共分15層,副闕現存12層,整闕由石材疊砌而成,每層由2至6塊石條或石板合成。平陽府君闕上所雕刻的裝飾圖案主要分布在闕身上部、闕額以及樓部,這些表現漢代現實生活、描繪祥瑞、神話故事、自然景物等內容的雕刻,如今可辨認的有50多處。
Ⅱ 漢闕建築在當代具有哪些意義
問比較我給講講古建築吧需要其補充問
十著名古建築
第名 五台山佛光寺東殿
五台山佛光寺屬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山西省五台縣佛光新村寺內殿即東殿建於唐朝十即公元 857
佛光寺殿現現存規模唐代木構建築暨第二早木結構建築(僅於五台縣南禪寺殿)打破本者斷言:沒唐朝及其
前木結構建築建築家梁思譽第寶
寺內唐代木構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具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珍貴文物梁思林徽發現
唐代木構建築 古建築第寶
第二名 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1420)建明、清兩代皇宮漢族宮殿建築精華與倫比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
、完整木質結構古建築群
故宮別稱紫禁城佔72萬平米樓宇80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故宮明、清兩代皇宮我現存完整古建築群
第三名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型水利工程譽世界水利文化鼻祖全著名旅遊勝通認都
江堰水利工程由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率眾於公元前256左右修建全世界迄今止代久、唯留存、壩引水特徵宏水利工程
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名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英文譯音:the Potala Palace)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紅山座規模宏宮堡式建築群建於公元七世紀葉
整座宮殿具鮮明藏式風格依山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收藏數珍寶堪稱座藝術殿堂1961布達拉宮華民共務院公布第批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布達拉宮列世界文化遺產
第五名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全名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佛宮寺院內佛宮寺主體建築 高67.31米 建於遼清寧二(公元1056)現存高古木塔 現存高木結構古建築世界木結構建築典範
作世界高、古木結構佛塔據考證近千歲月應縣木塔除經受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遭受強震襲擊應縣佛宮寺釋
迦木塔歷950風雨侵蝕、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僅裂度五級震十幾應縣夷平
惟木塔屹立近千倒木結構建築發展史寫輝煌篇章
第六名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屬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建築群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處世界質公園岳嵩山南麓峻極峰嵩岳寺
內初建於北魏光四(公元523)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風雨侵蝕仍巍屹立現存早磚塔全古塔孤例
第七名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河北省趙縣洨河建於隋代(公元581-618)業間(公元605-618)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約1400歷史今世界現存早、保存完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務院列第批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全64.4m跨徑37.02m,拱頂寬9m拱矢高度7.23m拱圈兩肩各設二跨度等拱即敞肩拱使其比實肩拱顯空秀靈
麗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設計構思工藝精巧僅我古橋首屈指據世界橋梁考證像敞肩拱
橋歐洲19世紀期才現比我晚千二百
第八名 五台山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西南東冶鎮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距今1200寺宇坐北向南占面積3078平米寺內主要建設山門(觀
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龍王殿)殿組四全院式建設現存早木構建築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現存古座唐代
木結構建築寺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珍品具重要歷史位藝術價值
殿重建於782(唐德宗建三)我現存古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寶
第九名 渠縣漢闕
渠縣漢闕我現存面代早、保存完整仿木結構建築遺存 全僅存29處漢闕渠縣6處7尊佔全漢闕四布土溪岩峰兩鄉渠縣譽漢闕鄉著名馮煥闕沈府君闕早1961列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闕由闕基、闕身、枋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組座完整石質仿木結構建築闕基整塊石料鑿平面呈矩形闕基矗立著用砂石做
闕身樓部由4層石塊疊其建造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簡練精緻造型優雅獨具格充顯示漢代高超建築藝術技巧
第十名 東漢三闕 太室闕 少室闕 啟母闕
漢三闕稱東漢三闕登封市歷史建築群組部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種特殊石雕藝術始建於東漢1961
3月公布首批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太室闕古建築家級文物類1號保護單位少室闕、啟母闕編號別2號3號文物保護單位足見家其保
護重視
自己查下資料吧
這樣的提問感覺沒有意義
Ⅲ 渠縣漢闕的漢闕簡介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闕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仿木結構建築。闕基為整塊石料鑿成,平面呈矩形。闕基之上矗立著用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其建造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簡練精緻,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充分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技巧 。
Ⅳ 求 漢闕 百度雲資源,謝謝
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https://pan..com/s/1frI1pK9AwZm8v_XX78FbJw
Ⅳ 為何說漢闕,會是幾千年來建築史上的奇葩之作呢
在建築裝飾藝術方面,漢闕上雕刻、繪畫有多種圖案、文字,今日所見石質漢闕的闕身上常用浮雕、圓雕、透雕等技法刻畫圖案,並由此推測木質和夯土闕上也應有繁復的裝飾圖案。
從畫面內容來劃分,大體有文字、神獸神仙、生活場景三種。文字為隸書,內容是墓主姓名、官職或該闕隸屬的原祠廟建築名稱,如沈府君闕西闕有銘文“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東闕銘文“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表明該闕的主人是沈府君,該闕原為沈府君墓葬前神道的標志性建築。
神獸神仙多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東王公、西王母、玉兔、道君等,意在求長生富貴;生活場景為墓主生前的實際狀態,車馬出行儀仗隊列皆是墓主實際使用的抽象圖案表示。總體上畫風是二維側面展示,簡潔抽象,與漢畫像磚上所展示的圖案風格一致,這也印證了漢代繪畫藝術並無地上、地下的區別,視死如生是漢代世人一貫堅持的原則,且這些圖案布局體現漢代繁滿的思想意境,即闕身上雕刻或繪畫的圖案基本上不留空白。
西漢大木結構建築技術基本定型、屋面類型多樣,中華傳統建築文化開始形成。在復雜多樣的西漢建築中漢闕獨樹一幟,兼有建築藝術美和精神功能。西漢時期的闕來源於西周的觀,但不具有實際使用功能。這種裝飾性闕主要起到美化主體建築、體現建築等級的作用,不能隨意修建,以建築形式劃分,則有單出、二出和三出闕,其中三出闕級別最高,專供皇室享用,普通貴族及百姓不能觸及。按建築材質來分有木質、夯土和石質闕三種,但今日只有石質闕保留下來,由闕頂、闕樓、闕身和台基三部分組成。
漢闕藝術既體現在建築造型、也體現在建築裝飾方面,其建造比例合理完美、不受實用性的約束,突出展示了漢代建築高超的建造水平,闕身上雕刻或繪畫的圖案基本上不留空白,更體現了漢代繁滿的思想意境。後世受漢代禮制建築影響,一直有建立闕樓的規定,並將其演化成京城的代指詞,如唐詩“城闕輔三秦”,是中華建築中的璀璨明珠。
Ⅵ 漢闕的簡介
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漢代成對地建在城門或建築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築物。因左
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缺」通用)。它的雛型是古代牆門豁口兩側的崗樓,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門屋後,便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築,防禦功能逐漸減弱。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現存最早的遺物是漢代的,是了解漢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現存漢闕中,河南登封縣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山東濟寧市嘉祥武氏闕,四川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四川綿陽市平陽府君闕,四川雅安縣高頤闕,重慶忠縣烏楊闕、丁房闕,無銘闕,其中烏楊闕是保存最好的漢闕,現存於國家級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首鎮館之寶。漢闕根據材料不同分為石闕和磚闕,據說曾經有夯土造闕,現存難辨了。 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西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東闕、北闕,建章宮的鳳闕、 圓闕,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闕。 傳說鳳闕高20餘丈。這些巨闕除鳳闕尚有夯土殘址外,都已堙滅,現存的只是一些東漢或西晉的小型石造祠闕和墓闕,最高者不過6米。
現存石闕中,基本完整的有25座,計四川16座,河南、山東各4座,北京1座,均用塊石雕琢後砌成。其中4座為祠廟闕,余均為官、民墓闕。從形制上分有單闕和旁附子闕的子母闕兩種,每種又有單檐和重檐的差別。重檐尊於單檐,子母闕尊於單闕。這些闕的結構又可分為仿木構型和土石型兩種。仿木構型闕以高頤闕為代表,分台基、闕身、闕樓、屋頂 4部分。台基、闕身上雕出柱、枋和櫨斗,闕樓上雕樓面平坐木枋、花窗和挑檐斗,屋頂雕椽及瓦飾,都很真實。這種闕雖是石造,卻可視為可供登上防守用的大型木構闕的模型。土石型以太室闕為代表,只分台基、闕身、屋頂3部分,無闕樓或只示意性的使闕身上部稍微向外膨出。這是一種實心的不能登上的純威儀性闕。
《四川通志》載:闕題「漢平陽府君叔神道」八字。今僅存「漢平」二字。闕為東漢初平、興平年間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車馬、狩獵等圖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態雄偉。闕蓋四角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平陽府君闕,構思新穎,雕刻精美,刀技純熟,刀法剛勁,圖像生動、有趣,有許多富有生機的雲氣仙靈、珍禽怪獸等復雜的造像刻於闕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Ⅶ 漢闕的沈府君闕
沈府君闕位於四川省渠縣土溪鎮漢亭村燕家場。沈府君闕是漢闕中唯一的雙闕倖存者。約建於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但其子闕已經毀廢。兩闕東西相距21.62米,闕高4.84米。東闕之內側有青龍浮雕,利吻緊咬玉環下之綬帶,掙紮上仰,奮欲騰雲。西闕之內為白虎浮雕,隆準短身,四足五爪,尾長而剛健,口亦緊咬玉環綬帶,躍躍欲奔。闕周遍布反映漢代社會生產、生活的人物、動物和作物的浮雕,如獨輪車、農商貿易、獵射、戲兔以及牛、羊、馬諸畜和果樹、水草等等。西闕銘文「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其書法獨匠,乃漢隸之佳品,其中之「沈」字肆意運筆之飄逸淋漓,為世罕見。兩千年來,世人紛紛前往觀摩,其拓片流諸海外。沈府君闕,造型古樸,雕刻精巧,狀物逼真,形態生動,不僅是造型藝術中的又一珍品,而且是研究漢代生產、生活、建築、交通工具及書法、雕塑、繪畫藝術難得的實物資料。二闕銘文上端均鐫朱雀,下端鐫饕餮。東闕內側浮一青龍,西闕內側浮雕一白虎。兩闕樓四角雕力士,四面為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情景及動植物的浮雕。神態生動、逼真,造型古樸、優美。
Ⅷ 「漢闕」是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Ⅸ 《漢闕》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Sj4AZrsUfn0VbRO9NYPCBQ
Ⅹ 漢闕的其他漢闕
蒲家灣無銘闕
蒲家灣無銘闕位於漢碑鄉團林村的小道旁,距沈府君闕約500m。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西闕及子闕已毀。闕高4.25m。闕身與渠縣諸闕不同,系兩巨石相接而成。闕身正面平素無銘文,僅在上端浮雕朱雀,西側浮雕青龍。樓部雕刻的枋了、斗拱等建築構件,均與沈府君闕相似。頂部為單檐、廡殿式。雕刻的圖案與沈府君闕大體相似,其中樓部有一少見的禾本科植物,桿粗葉長,根多葉茂,形似高梁。為研究漢代農作物品種提供了史料。該闕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至今還未建保護圍牆。
趙家村西無銘闕
趙家村西無銘闕位於土溪鎮趙家村,與馮煥闕為鄰,原為雙闕,現僅存右闕。闕高3.96m,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其上雕刻朱雀,下刻玄武,兩側壁雕刻一白虎,虎尾捲住一蟾蜍。樓部之下四角為力士,四周布滿雕刻畫像圖案,如裸體人捉鳥,婦人執物、戲虎、庖廚、六博、獸首人身像、騎怪獸者和交換物品等各種形象和場面。背面刻有「官人出行圖」,為一馬夫備好馬車靜待,三侍從肅立恭侯,官人漫步前往,反映出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情況。該闕可能為西晉時所建,闕無銘文,待考。1956年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趙家村東無銘闕
趙家村東無銘闕位於土溪鎮趙家村東,距馮煥闕500m左右。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趙家村東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闕頂外,高4.17m。建造風格、形制與趙家村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亦上端雕朱雀,下端浮雕玄武,西側壁雕青龍,闕身之上的斗拱層四角為力士,承托整個樓部。樓四周布滿雕刻畫像。正面刻獸首,背面刻獸尾。該闕背面獵射場面中,左面是一犬追兔,右邊是獵人作彎弓射殺狀,場面動態逼真,引人入勝,如親臨其境。此闕上的朱雀、玄武、戲虎、庖廚、出獵等淺浮雕,為沈府君闕、馮煥闕所無的精美佳作,於1956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坪無銘闕
王家坪無銘闕位於青神鄉平六村王家坪,屹立於馮煥闕與沈府君闕之間。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
王家坪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屋頂外,闕高4.19m,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唯上端浮雕朱雀,下端浮雕饕餮,西側刻青龍。枋子層四角為力士,後側轉角處刻有雙螭嬉戲。樓部第三、四層石塊四周布滿精美雕刻,如「荊軻刺秦圖」、「玉兔椿碓」、「百戲」、戲虎等場面以及負重者、騎獸者、執杖者、庖廚、人首鳥身、鋪首等「怪物」圖像,形態生動,栩栩如生,保存較好。其中尤以荊軻刺秦王的畫面緊張逼真,再現了歷史上這段有名的故事,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1956年,列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公神道碑
趙公神道碑位於土溪鎮碑帽村的公路旁,碑前右側有一棵黃桷樹。碑為一巨大青砂石建造,通高4.95m,寬1.5m,厚0.46m。為川東地區第一大碑石。
神道碑為趙啟貴之墓碑。頂為半圓形,座北朝南,碑上銘文恭楷,書寫圓潤,雕刻細膩,右邊為墓主人姓名、封爵、官職,中部刻「聖旨、皇清誥授武功將軍趙公神道」14個大字,左為建碑者署名,落款「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末十月上浣旦,敬上」。碑正面周圍邊作深浮雕,上雕花卉,刻工精細,栩栩如生。趙公神道碑是渠縣倖存下來唯一的「烏龜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