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薦幾本歷史人物傳記小說
史記,真的建議好好看,司馬遷的文筆真的很不錯啊。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整整一個明朝,是白話文,十分幽默,讀後會發現,那是一個不一樣的明朝。
羅恩切爾諾的《罪惡與聖潔》,講的是洛克菲爾。
② 請推薦歷史人物方面的小說
大秦帝國,絕對值得你一看的!
③ 推薦一些關於歷史人物的小說。小說的主人翁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何處金屋可藏嬌》陳阿嬌 劉徹
《花落燕雲夢》朱棣
《大漠謠》霍去病
《帝後》孝惠章皇專後——博爾濟吉屬特氏榮惠 順治
《鳳囚凰》山陰公主
《大宋權相》 賈似道
夢三生的美人系列————《美人劫》《美人殤》《笑傾三國》
《蘭陵繚亂》蘭陵王
《不負如來不負卿》
《詢君意》劉病已 許平君
④ 用文學性語言評價歷史人物(共10個)
岳飛--是一個「精忠報國」的英雄。這是大家的共同感覺。
精忠報國,是其母在其背上刺下的四個字,但也就是這四個字限制了他的思維,最後落得慘死「風波亭」的下場。
精忠報國,在現代理解起來就是終於國家、為國家獻身。當然這個國家並不是某個領導人或者其他,而是整個中華民族。但是在古代,在南宋,則理解為忠於皇帝,報效朝廷。
這里還是思想問題,歷史的局限性將岳飛框在「忠君」這個范疇內,不然不要說是12道金牌,就是皇帝親來也沒有用,只要是為了國家。
想當初,岳飛帶領自己的岳家軍所向披靡,這樣的情況在趙構看來無疑可能打回江北甚至將前兩任皇帝迎接回來,這樣的事情他是不允許發生的;更何況,岳飛的個人能力之高、聲譽之榮已經威脅到他皇帝的寶座,這樣的人留在世上肯定是個禍害。
所以在我想來,秦檜之所以有膽子殺害岳飛,完全是趙構的支使,不然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事後面對瘋狂的「岳家軍」。當然,對於這樣的命令,秦檜是樂得接受,鏟除異己何樂而不為?所以歷史上對秦檜的種種漫罵,倒有點冤枉了他
諸葛亮--- 道家智慧的化身,然受制於思想上的束縛而未能成就更大偉業。從三國故事裡看,諸葛孔明如果僅從個人能力角度看完全具備一統天下,成就他的偉業。然而,一方面,他個人思想上難以突破禁錮從劉備那獲得帝位,另一方面,封建思想統治下的社會對於他接手帝位也是充滿阻力。
不過,諸葛亮真正高明的地方也可以從這方面看出,那就是劉備的事業其實就是諸葛亮的事業,諸葛亮正是通過劉備這個皇叔的獨特身份來施展他的偉大抱負的。
然而,諸葛亮輔佐阿斗無疑是逆天行道之舉,然而,囿於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和他施展自身偉大抱負的矛盾中無法自拔,故有六齣祁山之勞而無功連年征戰,終因阿斗的昏庸無能而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從廣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去考慮,或許孔明這樣的神人真不應該出山,沒有孔明,就不至於出現三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史之一。
曹操—用現代企業制度經營他的事業。 無論從用人,軍事才能角度還是從政治駕馭能力上看,曹操都是一代英雄,所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非常中肯!曹操是一個用人的高手,他對人才的重視堪稱經典,同時,他也可以認為是現代「獵頭」公司的鼻祖!因為他幾乎在每一場戰爭中均在人才儲備上動過腦筯。在戰斗中尋找人才,這是非常實用的高明手段,同時,能夠在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背景下聚集眾多獵到的人才,實在是非常不簡單的一件事。
劉備---家族式企業的影子:最致命的打擊就是在關張二將被殺後執意要為此結拜二兄弟報仇。這種做法一方面反映了劉備屬於所謂的「性情中人」,另一方面這是以犧牲天下百姓的生命為代價的兒戲行為,這種舍其大義而取其小義的做法註定他無法完成他的偉業,因為歷史,或者說人民是一定不會選擇他的。
荀彧--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的策劃者。
挾天子以令諸侯無疑是三國戰略史上最傑出的大手筆(據三國志: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這為曹操贏得了最成功的戰略主動權,奠定了曹操「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的戰略基礎。
曹操據中原而圖四方戰略的策劃者。
(據三國志: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佔領中原雖然強敵環伺,但中原王圖之地,富庶繁華,人口眾多,英才會聚,是曹操窺視天下的根本。
平定北方戰略的策劃者。
認為得天下必先得中原河朔,欲得中原河朔必先戰敗袁紹。(據三國志:彧曰:「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到後來官渡之戰,雙方久戰不下,曹操欲退,荀彧又有使曹操堅定地實施這一戰略。(據三國志: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這三點無疑對當時的時局形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是奠定了三分歸晉的基礎,要是曹氏政權得以保存,那天下遲早落進曹家之口。這也是整個三國時期最有影響的戰略決策。所以,愚以為論戰略,荀彧當為第一。
據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魯肅--東吳割據南方戰略的制定者。
早年孫權繼承孫策之後不久,魯肅便提出了東吳不急於北擴,而是利用長江水軍優勢,吞並劉表,占據長江中游、下游,達到「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目的。(據三國志:肅對曰:「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三國鼎立局面的真正策劃和主要推動者。
後來曹操南下,魯肅更是一力促成了孫劉同盟。2,三國鼎立局面真正策劃和主要推動者。
在曹操尚未南下之前,在曹操尚未南下之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聯劉抗曹的戰略主張,後來曹操南下,魯肅更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了孫劉聯盟。應該說是孫劉聯盟的最大功臣。(據三國志:劉表死,肅進說曰:「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勸備與權並力。??????即共定交。)
演義中魯肅是慈祥長者,老實木訥,可歷史上的他可是三國最偉大的戰略家之一,是絕對的智者。
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郭嘉--他用兵在於一個「詭」字,如天馬行空,如神鬼無跡,作為對手,你永遠找不到他用兵的規律。
如果有,那就是一個「詭」字。
曹操要和袁紹大會戰,但害怕孫策在後邊搗亂,不敢動手。郭嘉這時就有個奇異的想法了,說: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鼓動曹操出兵了,結果: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同上)這兵行的險,卻行的絕,把生死大事壓在一個不確定的刺客上,郭嘉也算是第一人了。
曹操打贏官渡之戰,袁紹死了,他想趁勢消滅袁家,於是要進兵。郭嘉給曹操定了一記,先號稱出兵荊州,那樣可以導致袁世諸子爭權,展開內戰,等他們消耗實力之後再出兵攻打。既是趁虛而入,又是措手不及。(據三國志: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南皮,冀州平。)好一招隔山觀虎鬥,如此用兵,可謂絕妙。
曹操定河朔,眾將怕劉表偷襲後方,建議早日回師。郭嘉卻再出奇兵,揮師北進,直取烏桓,大獲全勝。(據三國志: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大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如此用兵,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戰爭的藝術,最讓人著迷的就是出奇兵以制勝的精彩。而郭嘉就是常常給人以驚奇的戰術大師。這三場戰役是郭嘉的代表作,也是三國軍事史上最讓人驚嘆,最不可思議的經典用兵之一。可惜郭嘉命淺福薄,英年早逝,難道是天妒英才?哎,可能是他不知道還有赤壁之戰這樣的大戰役等著他呢!
最後附上他死後曹操對他的表奏: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陸遜--用兵,在於少年老成。既負年少新銳,又兼意思深長。集江東虎將之驍勇,得白衣書生之謀略。此處以其少年時代三次經典戰役來說。
剿滅山賊、平定山越
年紀輕輕獨自就帶兵征討山賊,收服部曲,當時才21歲。征討山賊,他孤軍深入,大膽地潛入敵境,如天降神兵,一舉攻破。孫權用其才,收服山越的主要指揮者就是陸遜。(據三國志: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潛山谷間,鼓噪而前,應時破散。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盪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這是他年少時的成名戰,果然少年英雄。
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陸遜共同策劃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白衣渡江之計,也是出其不意的典型,偷襲戰的經典案例。這種經典案例雖不及郭嘉不著痕跡的詭變,卻也是好在一個精心策劃上,而麻痹敵人這一點是其關鍵一步也是最精彩一步。當時陸遜才23歲,正當年少輕狂的時候,卻有這般計謀心思,像個老奸巨滑的老人。難得。
附上陸遜給關羽的一封信的主要內容: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通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廩良規。」又曰:「於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火燒連營
27歲的陸遜雖然屢建奇功,計謀百出,但是他將自己隱蔽地牢牢的,這個隱蔽使被號稱「天下英雄維使君與操」的劉備栽了一個天大的跟斗。關於這次戰斗,史書上描寫很詳細,不必多言,三國演義里的描寫也多半符合歷史實情。當真只有年少老成才能評定陸遜。劉備帥眾而來,連寨幾百里,陸遜沉著冷靜,眾將皆懼劉備威名,陸遜卻說:「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好一個「多敗少成」,劉備一生的軍事斗爭經歷也真的是可用這四個字。作為20多歲的小將,陸遜很沉得住氣,一直從頭年7月相持到第2年6月,才出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有雷霆之力,一舉大敗劉備。當真英雄少年,心計深沉。
應該說他是歷史的幸運兒,但也確實是尺寸功績的積累。他的功績主要在於年少之時。三國志對他的書寫也比較多,除君主外只有諸葛亮和他兩個人單獨立傳。可以說他是三國志描繪的作為主角經歷情節最多的人(君主除外),而其中的重點就是歷次戰役。戰役雖多,屏這三次,也足以立三國第二了,輕松剿滅山越,計賺關羽,火燒劉備,都算得上不世奇功了。
據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郭淮--負包攬天下之才,卻只盡於雍、秦小州之地,可惜可嘆。郭淮的戰術,在於一個料敵先機,揣摩敵人心理。其實要說料敵先機,每個成功的謀士將領都有,但像郭淮這樣成功地揣摩敵人心理的,確實少見。我讀三國志,凡以揣摩敵人心理而制勝的戰例最多的就是郭淮,可以說郭淮是打防守反擊的天才。今我等以例為證,權錄其五次以揣摩敵人心理制敵的經典戰例為例。
夏侯淵為劉備所破,諸將認為要陳兵河邊以拒劉備,郭淮開始揣摩了:依水陳兵給人的感覺是示弱,勢不如人才要以水為憑。要是遠離河岸扎營,劉備一定以為我們要引他過江,在軍隊渡江時給予攻擊,必然不敢渡江。
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眾將皆不查,唯郭淮料孔明必先爭北原。先進行了戰略防守,諸葛亮無功而返。(據三國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暫壘末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據三國志: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諸軍為前鋒。淮度勢不利,輒拔軍出,故不大敗。
據三國志: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沨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適至,維遁退。
(據三國志:姜繼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結果真的把姜維耍地團團轉,疲於奔命。
郭淮之才,只在西涼小州施展,同川蜀庸將計較,真是明珠入匣,良玉沉箱。可惜生不逢時,要是處在亂世之初,必當與諸群毫一較長短。
據三國志魏書滿田牽郭傳
張良--漢初大臣。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交節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阻擊秦始皇未中。後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良任韓司徒。後韓王成為項羽所殺,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劉邦曾誇贊也「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⑤ 敢不敢不用小說評價歷史人物
額,這問題還真能答,個人覺得不能用小說評價歷史人物,小說都不太真實。不同意的,我也不打算說服你~~~
⑥ 架空歷史小說的相關評價
與玄幻、奇幻等小說相比,架空小說雖然也使用了虛構的歷史背景,但人物的舉動往往是符合常識的,並不引入法術等概念。人物也許是杜撰的,但他的性格,他的經歷卻可以在真實的歷史中找到依據。
正如《銀河英雄傳說》中處處閃動著亞里山大、奧古斯都,乃至希特勒的影子,在《新宋》中,作者也有意無意間暴露了曾國藩和其他歷史人物、事件對自己的啟發。這些杜撰人物與為人們所熟悉的真實歷史人物們同列朝班,甚至讓人有些真假莫辨了。當然,這不是說作者對真實歷史人物處理得不好。正相反,作者對真實歷史人物的處理甚至更好,因為與由作者創造可以由他們的造物主任意擺布的虛構人物相比,要揣摸這些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靈魂們在這個新世界中的行為方式是更加困難的,也非得如作者般對這些人物的事跡和性格有著深刻的理解不可。
與傳統歷史紀實小說(如《李自成》、《金甌缺》)相比,架空歷史小說並不滿足於對歷史的客觀描述,而是在歷史發展中引入變數,並記錄改變後自然演變而成的歷史。 這種類型的小說主角以狂熱的意志、先知的身份在整個國度扮演資本主義啟蒙者的角色,並用領先千年的現代知識摧枯拉朽的消滅舊有的價值觀,並將民主、和平、科學、自由等現代觀念普及,架空的歷史呈現為一個過於理想化以致缺乏真實性的烏托邦。在這些作品中現代思想與現代科學的內容消解為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歷史意識,在游戲的小說里,真正的歷史消隱了,虛構的歷史成為作者與讀者關注的對象,這不僅消解了歷史本身的庄嚴肅穆,而且將歷史還原為無數人的具體的命運,直觀的糾纏在主角的情節進展中。盡管這種「歷史」是不嚴肅、蒼白甚至謬誤的,但作為作者、讀者共同關注的對象,真實的歷史與假設的歷史都成為了小說中的第一主題甚至替代了主角本身。同時,這種類型的奇幻作品在一個側面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國力上升時期當前絕大多數民眾的國民心態。對歷史的意淫狂熱來源於對於歷史的自我羞愧,來源於這種羞愧產生的自我否定。而由源於自卑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到正視歷史通過假想與重構尋求歷史改變的可能,這種心態的轉變不僅表達了作者與讀者對民族復興的強烈期望和迫不及待,也表現了民眾不斷增長的對國家富強的堅定信心。
虛擬的金戈鐵馬的快意,民族復興的想像沖擊,攜現代知識的光輝降臨舊世界的救世主形象。這些無疑是歷史架空小說的魅力所在。對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探討雖然仍顯幼稚,但卻難得的體現了本土奇幻小說嚴肅的一面。歷史架空小說因此具有其他類型的奇幻小說所不具有的寶貴品質。但無論是把歷史打造成自由民主觀念的圖解還是把歷史變成革命豪情的舞台,這樣的寫法並沒有超出奇幻小說固有的游戲性和缺乏節制的想像的弊端。保持應有距離,以一種合理的融入的姿態進入架空世界,以更純凈的眼光去打量歷史本身或者該成為廣大歷史架空小說作者的借鑒。——陶大《架空——烏托邦式的歷史幻想》
⑦ 評價歷史人物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論漢文帝
[size=3][color=blue][font=宋體] [/font][font=宋體][size=10]漢文帝劉恆,作為我國歷史上封建帝王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最高統治者與剝削者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共同本質。但是,他又有區別於其他封建帝王的一面,這便是他有生活節儉、勝殘去殺、與民休息和勵精圖治的品格特徵,這就是他的個性。如果只看到前者而忽視後者,或者只看到後者而忽視前者,甚至無限誇大、拔高後者,都不能准確反映出漢文帝的形象來。 [/font][/font][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評價漢文帝,還有一個不為表面現象所蒙蔽的問題。因為從表面上看,漢文帝只是繼承了惠帝、高後時期的黃老思想,推進了清靜無為的黃老政治,實行了輕徭薄賦的傳統政策,採取了一些重視農業與工商業的措施而已。以致於在他整個政治生涯中,既沒有大興土木的建設措施,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興革舉措,還沒有興師動眾的壯烈行為,在他統治的二十餘年中,好像一切都很平靜,連《史記·孝文本紀》與《漢書·文帝紀》載其事跡也十分簡略,有的年份,甚至無事可記,給史書留下了空白年代,從而給漢文帝造成了無所作為的印象。然而,這並不是漢文帝的真實形象。他提倡的清靜無為政策,為的是防止官吏擾民,藉以保證勞動人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與條件,並不是真正無所作為,更不是毫無興革與建樹。實際上,他的一生都在切切實實地為鏟除亡秦暴政而努力為之;也在不聲不響地為清除諸呂造成的消極影響而不懈奮斗;還在為維護與鞏固劉邦開創的政治基業而煞費苦心,更在為不斷實行旨在減輕勞動人民的租稅徭役負擔和恢復與發展社會經濟而採取各種措施。正是通過他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才踏踏實實地奠定了西漢前期長期穩定的政治基礎,開創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與蓬勃發展的良好基地,實現了儒家所倡導的「仁政」局面,為景、武二帝時期准備了豐厚的物質條件,也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勤政愛民的典範。正如司馬遷所雲:「漢興,至孝文四十餘哉,德至盛也」[1];也如司馬貞所說:「孝文南面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1]時人晁錯說他「絕秦之跡,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除苛解嬈,寬大愛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謗不治,鑄錢者除;通關去塞,不孽諸侯;賓禮長老,愛恤少孤;罪人有期,後宮出嫁;尊賜孝悌,農民不租……親耕節用,視民不奢。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所難及」[2]。後世史家,也稱頌開創於文帝和繼續於景帝時期的政治、經濟局面為「文景之治」時期。因此,漢文帝雖無雄心勃勃的改革家形象,也無氣勢洶洶的張揚表現,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改革者,正是他寓改革興建於清靜無為口號下的實干作風,開創了西漢王朝的新局面。故文帝決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皇帝,更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而是一個腳踏實地的改革家,一個西漢王朝的忠實維護者。這就是他的個性特徵的集中表現。[/color][/size]
[b][size=3][color=blue]二[/color][/size][/b]
[size=3][color=blue] [/color][/size][size=3][color=blue]漢文帝的上述個性特徵,既不是先天賦予的,也不是他個人的愛憎好惡決定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質言之,是西漢初期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鑄造了他的品格特徵,決定了他的所作所為。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漢文帝即位前和即位之初,亡秦的苛法暴政仍然嚴重地困擾著當時的勞動人民,對此如不徹底予以改變,就有蹈亡秦覆轍的危險。這是漢文帝所面臨的第一大社會問題,也是鑄造他以行仁政的形象出現的關鍵性因素。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我們知道,秦的苛法與暴政,是導致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秦末農民起義,就以「誅暴秦,伐無道」[3]相號召,可見秦法與暴政是當時勞動人民所反對的核心問題。劉邦入關後之所以立即與關中父老相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正是順應當時關中「父老苦秦苛法久矣」[4]的心態而採取的措施。然而,事實證明,劉邦的這一作法只是臨時性措施,他並沒有來得及「悉除去秦法」,同時也無條件在推行這一措施,故秦的苛法如故,以致於到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正月,她還在說:「前日孝惠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議未決而崩,今除之。」[5]新近出土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載,更明顯地證明從漢高祖初年到其十二年中所使用的法律基本上仍是秦律。因為這個《奏讞書》所收十多個案例所依據的法律,在刑罰名稱、罪犯類別、量刑標准和計贓數量等方面,都同雲夢出土的秦律相同,卻不同於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則劉邦確未曾「悉除秦法」。正因為如此,故惠帝時才有「欲除三族罪、妖言令」之議,高後才有除此苛法之詔[6][7]。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呂後雖有除秦苛法之詔,卻並未實行,或者說實行不久,又恢復了誹謗妖言之法,唐人顏師古即持此看法,故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依然存在「誹謗妖言之罪」[8]。由此可見,文帝即位之初,仍然面臨一個必須徹底廢除秦的苛法這一重大社會問題,不如此,就無以求得社會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事實證明,正是這樣的客觀歷史條件,決定了漢文帝採取了徹底清除亡秦的苛法與暴政的一系列措施: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十二月,即文帝即位後第三個月,便發布了「盡除收帑相坐律令」的詔書。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二年五月,又頒「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其除之」之詔,並規定「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無得擅征捕」。即除去擅征捕之苛法。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十三年五月,又頒「除肉刑法」之詔。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漢文帝所採取的上述一系列措施,就給他塑造了一個「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的仁者形象。實則他並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仁者」,而是在當時的客觀歷史條件下不得不順應民心而為之,否則,既無以樹立西漢政權不同於亡秦的形象,也無以鞏固他自己的統治,故曰是時代鑄造了他的品格特徵。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孝文帝即位之後,擺在他面前的另一個重大政治、經濟問題,就是經過秦末漢初動亂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社會生產嚴重破壞、糧食奇缺、糧價飛漲等狀況,使早已疲於亡秦徭役、兵役和賦稅的勞動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就迫使漢文帝必須緩解這一矛盾,否則隨時有可能引發社會動亂。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我們知道,在秦末漢初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生產,漢高祖時期由於此起彼伏的異姓諸侯的反叛,仍然缺乏恢復與發展的條件。是以「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9]。惠帝、高後時期,因鑒於社會經濟狀況的嚴峻形勢,採取了「俱欲休息乎無為」[10][5]的政策,雖然一度出現了「衣食滋殖」[10][5]的局面,但是,由於時間短和基礎不牢,以致直到漢文帝時期,仍然是「歲一不登,民有飢色」[8]。因此,繼續實行無為而治的政治原則,進一步減輕勞動人民租稅徭役負擔,這又是時代賦予漢文帝的歷史使命。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事實又證明,漢文帝果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採取一系列旨在減輕勞動人民的賦、役負擔和促進社會生產迅速恢復與發展的改革措施: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文帝前元元年六月,「令郡國無來獻」(註:見《漢書》卷4《文帝紀》;《史記》卷10《孝文本紀》缺載。),即取消各郡國的歲貢,等於間接減輕勞動人民的經濟負擔。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二年九月,再下重農之詔,並以「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的辦法以勸農(註:見《漢書》卷4《文帝紀》;《史記》卷10《孝文本紀》缺載。)。此前田租率為十五稅一,今收其半,實開三十稅一之先河。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五年四月,「除盜鑄令。更造四銖錢」(註:見《漢書》卷4《文帝紀》;《史記》卷10《孝文本紀》缺載。)。即開放錢幣鑄造權,同時由國家鑄造新幣,以促進商業的發展。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十二年三月,「除關無用傳」(註:見《漢書》卷4《文帝紀》;《史記》卷10《孝文本紀》缺載。)。即取消關卡檢查制度,以促進各地區之間的交通和貨物流通。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十三年六月,又下重農之詔,並頒「除田之租稅」的詔令[8],即全部取消田租的徵收。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前元十三年,頒布「除戍卒令」[11],等於取消勞動人民的戍邊之役。 [/color][/color]
[font=宋體][size=10][size=3][color=blue]後元六年四月,「令諸侯無入貢。弛山澤。減諸服御。損郎吏員。發倉庚以振民。民得賣爵。」所謂「民得賣爵」,即文帝允許百姓將官府獎
⑧ 有哪些歷史人物在小說里的形象非常不堪
像章獻明肅皇後劉娥、潘金蓮與武大郎夫婦等歷史人物都被小說醜化過,從而導致他們留給後人的印象變得十分不堪。
除了劉娥之外,因為小說而形象受損的歷史人物還有潘金蓮與武大郎夫婦。因為《水滸傳》等小說,大多數人對於潘金蓮都保持著“惡婦盪女”的影響,對於武大郎則存有“矮小、無能”的印象。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其實非常善良賢惠,武大郎則是一個身高七尺的有志縣令。不僅如此,真實的潘金蓮與武大郎在婚後十分恩愛,生活得十分美滿。
其實因小說而被冠以不堪形象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而劉娥與潘金蓮夫婦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人物。
⑨ 如何評析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1、從分析人物的描寫入手。
(1)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從而反映作品的主題的描寫。
①通過肖像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肖像描寫它的作用不只是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更好的以「形」傳「神」。
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寫出的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
「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一個飽經憂患、歷經滄桑,已變得麻木遲鈍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說通過對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②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有幾處個性化語言描寫,如「咱們中間可有些小小的事情辦一辦。對不對,克羅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讓事情擱在那兒牽腸掛肚。你總不至於要我受罪吧。」「„„我覺得更滿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錢。這樣,你愛做多少台彌撒給誰都可了!„„」「克羅旭,你這些話保險沒有錯嗎?可以對一個孩子說嗎?」句句話語,把一個貪欲十足的守財奴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③通過動作行為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搶梳妝匣」一處動作描寫:「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這一「縱」一「撲」寫得生動極了,使人如見其形,如窺其靈魂,把一個金錢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2)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他人的言行,來間接刻畫人物的描寫。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賈寶玉的形象刻畫,就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林黛玉從王夫人口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從母親口中得知賈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結果一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這些側面描寫的目的是欲揚先抑,它極大地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
2、從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
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閱讀小說,
既要緊緊抓住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同時,也要注意小說情節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說往往是微型小說,雖然它寫的是小題材,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卻是生活內容的高度濃縮,應該說正是這高度濃縮的故事情節凸顯了人物形象。
例如小小說《同意》:秘書送進一份文件。王廠長像往常一樣拿起筆輕松熟練地在上面寫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睜大了眼睛,筆從他無力的手中滑到了辦公桌上。第二天,他離開了他熟悉的辦公室。這篇小小說故事情節簡單,但卻把一個只知「同意」的糊塗廠長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諷刺了社會上一部分官員不分具體事件,只知道動用手中的權力,結果輸得一塌糊塗的形象。由此可見,小小說的故事情節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所以閱讀時,必須透過情節來分析人物形象。
3、從分析小說的環境入手。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小說的環境描寫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外,還有烘託人物性格的作用。
例如孫梨《荷花澱》開篇水生嫂「月下編席」那段環境描寫,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描寫很有詩意,它使人物猶如仙子,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著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
在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閱讀小說時,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⑩ 看歷史人物傳記,寫出五個印象最深刻的歷史人物評價
歷史是一場悲喜交加的正劇,所謂我方唱罷你登場,無數文人墨客,能臣名將,奸佞小人圍繞著權利,生存等等各式各樣的目的玩轉陰謀陽謀,於是,打開史冊,一幕幕刀光劍影撲面而來,君權,相權,民權,宦權不斷交叉糾纏暗鬥,最後演變成讓我們津津樂道的傳奇。
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帝王卻比帝王更加出彩。
他們死了,卻以另一種形式活著。
不管怎樣,我們記住了這些人。
僅此而已。
呃,以下只是我個人喜歡或是感興趣的- -不喜歡的跳過無視吧~
【諸葛孔明】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 =這位牛人是絕對的家喻戶曉型人才···他的事跡功就已經把他神化了,可惜,到了最後他還是沒能完成願望罷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個好名聲而已。個人認為孔明大神死得真是遺憾......
【李斯】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秦朝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這位仁兄一出場,估計是有人會罵的,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有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死有餘辜」,但是,這位「千古一相」的功績和能力是不能撇開的。
魯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可見李斯的才學。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漢族,傑出的軍事家。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盪氣回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勛。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
只是,可惜了這樣一位天縱英才,隕落的實在太早,24歲便逝去了,我們永遠只能在想像中遙望那個在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時候,鮮衣怒馬的少年軍神,我想,霍去病這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無法超越的傳奇,他已然成為了一種信仰。後人只能高山仰止,無法跨越了......
【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為評定西域,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著名的投筆從戎。
他是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他是以戰養戰的行家裡手
他是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 他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他就是班超。 他在《後漢書》有中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身處於傳奇般的家族。 他少有投筆從戎之志。 他曾以三十六騎平西域。
他是一個時代的剪影 。
歷史上許多姓班的人都很牛,但班超,只有一個。
【謝安】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這樣一個人,註定是青史上,東晉三百年華彩中,至為絢亮的一筆。
他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准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這一個人生歷程,標記著一個家族終於不可阻擋地攀上極頂,放散出流蓋當世的輝煌,這力量與東晉王朝的命運相契合,標記著一個王朝半世紀的續延。
這樣的丞相,怎能不留名千古?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後的哥哥。
「我死後,你要保護無忌」
——「我死之後,你要保護無忌。若你放任別人傷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這是天可汗李世民的臨終遺言。
簡單一句話,這位凌煙閣第一功臣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昭然若揭:臨死了不忘記保他啊!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絕對算不上突出的,房玄齡杜如晦就已經在他之上,然而他卻是李世民最信賴的人。
長孫無忌是個溫情的人,也是個孤傲的人,他或許不是最強的,但他在兄弟曾相煎、兒女曾反目的時段里陪李世民走完了23年漫長的貞觀路。一路艱辛,在李世民死後,他為心愛的外甥耗盡十年心血,沿著貞觀開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時代穩步前進。
冤殺吳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乃長孫無忌一生最大污點,也因此多遭後人詬病。
可是他的光芒仍然不可忽視,他對大唐做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可睹。長孫者千萬,長孫無忌僅此一位!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精忠報國之人,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又是一位大名鼎鼎眾所周知的人物。對於他,我想是完全不用多說的,就那麼幾個字:「純爺們!真英雄!」
【耶律楚材】
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國大臣。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為吾圖撒合里。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生長於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這是一個改變元朝歷史的契丹人,我相信他的名字大家應該還是熟悉的,雖然是從許多影視作品中。嘛~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其實說到底,按照咱今天的話來說,還是為民族大業作出了貢獻吶~
【獨孤信】
獨孤信(503—557),鮮卑望族,本名獨孤如願,西魏、北周大將。北朝武川鎮(今內蒙武川西南)人,祖籍雲中(今山西大同)。史稱「美容儀,善騎射」。
戰功卓著,威震四方的三朝國丈——獨孤信。中國歷史上第一老丈人。
歷史上有三位獨孤皇後,北周明敬皇後,隋文獻皇後,唐元貞皇後。她們系同父所生,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對這三位皇後的稱謂搞不清楚就算了,你只要知道,楊廣,李淵,全是他外孫。(= =這關系···夠嗆)
不過這位兄台也夠倒霉,楊廣,李淵的福是占不到的,因為他在第一個女兒做皇後不久就去見佛祖了= =這也說明了他的地位完全靠自己得來,沒有啥裙帶關系。
——「側帽風前花滿路。」
這位獨孤同志不但名字取得好(上面看仔細了,他本名獨孤如願),長得在當時那叫一個帥!話說他一次外出打獵,興致一高就忘了時間,結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時分,就要關城門了,獨孤如願放馬快馳之下,頭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駿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馳,第二天一早開始,秦州城裡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著戴,只盼能跟上獨孤公子的一厘半分。
於是穿越小說什麼的,寫他准沒錯,人家可是正正經經的俊美皇族,別人都是叫他「獨孤郎」的!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 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此人是超級牛人!縱觀明代官場,我實在找不出一人可以與之匹敵!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中,寫的相當猛。內閣想搞他,內閣倒台。秉筆太監(就是能夠專權的那種)想搞他,結果太監下崗。當年明月總結的規律就是:在明朝誰想搞王守仁,誰就下台。甚至等他死了,影響仍然空前巨大,看看他影響的那些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一個比一個生猛!
而且此人不僅僅在本國幾乎無敵,更是國際知名,現在還被不少日本人奉若神明!
據說有不少人寫小說寫到明朝,都想拿他開涮,結果一查資料發現,乖乖,這人實在太牛了!於是......都不敢寫了。
......神人一枚!
【夏言】
夏言(1482—1548)字公謹,號桂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謚文愍。以才雋居首揆,天下重其書。
夏言,我的印象就是施政能力有,斗爭能力有,清正廉潔有,善良有,一個好總理!
我喜歡這個內冷外熱的酷斃老男人,估計諸葛再世舌戰群儒中要是多了個夏言,孔明兄也只怕有危險。
這個敢於和皇上對罵,且千罵不沾身的人也是個很有才的首輔,可惜了最後毀在明朝第一奸臣嚴嵩手裡。
【張居正】
張居正,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
「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 「攝夷蠻騷亂,鋤當路芝蘭」
「以心奉塵剎,不求自身利 」 「量盡山田與水田,只留滄海與青天」 「面勞瘁於國事,人亡而政息 」
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其主事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雖然死後被抄家,禍及子孫,但是我認為「宰相之傑」的盛名他是當之無愧的。
高傲,深沉,有謀略,忍耐,殘酷,專橫,理想化的性格,這或許導致他最後的末路,但英雄就是英雄,優秀必然優秀,誰都遮蓋不了他的鋒芒。
如果說在中國歷史上,他是最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那麼在明朝歷史上,這個「之一」就可以去掉了。
內閣首輔可以有很多,但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唯獨張居正一人了。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後被嘉慶皇帝賜死。
怎麼說呢······和珅畢竟是一個大貪官(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按理我不應該喜歡他,可是偏偏比起紀昀,我就是覺得和珅更入眼~《鐵齒銅牙紀曉嵐》這個電視劇一共拍了4部,那三個鐵三角倒是演的不錯,只可惜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後面還是要跟著「本故事純屬虛構」的話,不然,我可是要受到驚嚇的- -
首先就是年齡的問題,我撫額,和珅和乾隆紀曉嵐的年齡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這么說吧,和珅就算叫乾隆紀曉嵐爹都沒事,差幾十歲呢!
再然後就是「和胖子」的問題......和珅估計要氣活了,主要是他非但不胖,還有個「滿洲第一美男子」的頭銜......
而且,和珅當過御前侍衛,當過大學士,說到底是個文武雙全的帥小伙···
哎,咋滴就貪了呢......
【帝王篇】
漢文帝(劉恆)
文帝,名劉恆(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周勃等人殺死呂產,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歲。葬於霸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
其實喜歡歷史的人大都有自己喜歡的朝代,個人比較喜歡漢朝,五胡亂世,明清。所謂「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文景二帝中,我卻唯獨喜歡文帝。這個人對百姓很好,以仁治國,在位期間多次減免稅收,在刑法上撤消了許多嚴酷的法令,這對一個帝王來說是本職,但古今能切實做到的皇帝還真不多。讓我感動的是這位文帝臨終時公布遺詔:「死者天地之理」,不必過哀,不許「厚葬」,不許動用車馬和陳列兵器,治喪期盡量縮短;治喪期間,不得禁止百姓結婚、祭祀、飲酒和吃肉。(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地主階級及史學家的贊譽,也得到了「盜賊」的尊崇,西漢末年赤眉軍攻佔長安,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
一個皇帝做到如此,也不容易了啊!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後繼位。在位54年,於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17里處)。
漢武大帝,正史野史都很受關注的一位同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位劉家除了太祖劉邦之外最著名的人物,在我心裏面,完全是超過秦始皇的。他的文韜武略以及累累功績自是不用說,那些電視劇穿越小說已經演繹成神了,當然的,對於他的關注,其實還有一部分歸功於大名鼎鼎的衛青霍去病,那個廣為人知的「金屋藏嬌」的典故和司馬相如的一首《長門賦》,關於他的事情太多太多不勝枚舉。只是他晚年過於迷信,導致了 戾太子劉據的冤案,實在是一根刺!幸而最後他幡然醒悟,知道要懺悔。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名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在位33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
劉秀一生戎馬征戰十數年,又偃武修文二十年,建立了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但是他最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卻是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個人喜歡劉秀不僅僅是因為他真的是一個好皇帝,更因為他的專情,自古專情的帝王少啊~
看看名人對他的評價,我只能說,做皇帝做到他這樣:值!
王夫之《讀通鑒論》: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夏商周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馬光《資治通鑒》: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黎民,興禮樂,宣教化,錶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於是東漢之風,忠信廉恥及於三代矣。
梁啟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甦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黃留珠《劉秀傳》: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劉秀是唯一一個有雙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謂「定鼎帝王」,就是開國皇帝的意思),又是「中興之主」。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以我個人膚淺的認定,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公元57年2月,劉秀病死於洛陽南宮前殿,留下的遺詔中說:「我沒有給百姓造福,後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漢劉恆)那樣,務必從簡,不要浪費。」 ——這個皇帝,臨死了還謙虛,如果你沒給百姓造福,百姓為什麼還說你是個好皇帝?
魏武帝曹操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父為宦官養子。魏國的實際奠定者。病死,終年66歲。葬處不明。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被許多人定性為奸雄,篡奪漢室江山。但是我很喜歡曹操的風骨以及他的詩。他追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信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雖然偏激了點,但曹操就是曹操,他已經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他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了完全的「優越感」。
人格狀態不協調是曹操的悲劇。但至少魯迅先生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他的確是個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淵次子。殺太子李建成後,逼高祖禪位給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終年51歲,葬於昭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50里的九宗山)。
既然說到帝王,那麼這位「天可汗」是不能不提的。不過他的功績實在太多,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了,我倒不是特別喜歡李世民,但是他的後妃子女都不是一般人物啊,真真是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李世民的眾多妻子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自古第一賢後長孫皇後和那個幾乎顛覆唐朝歷史的武才人吧。而在他的子女中,個人最喜歡吳王李恪,可惜,身不正言不順,還是逃不了最後的悲慘命運。
而最具戲劇性的,大概也就是那位大名遠播的高陽公主了吧,與和尚相愛——這在古代中國公主上還是第一人哪!有書上曾說,李世民死了,高陽公主上前祭拜時懷揣匕首,居然上前刺自己父王的屍身!如果這是真的,不禁要感嘆李世民生出這么「勇敢」的子嗣了。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聖神皇帝武則天,名武曌(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後,後稱帝,在位16年,實際執政了近半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死,終年82歲,葬於乾陵(高宗陵附近)。
作為一個女子,我不得不說武則天很強。當然這是廢話- -其實我一直是無法理解這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的,她當上皇帝的時候,已經67歲了,韶華易逝,一般這個時候,在後宮之中靠著自己的兒子養養老,安享晚年不就好了,可是她不!為了這個權利的頂峰,不惜害死自己的親生女兒,逼退兒子。僅僅只是為了當皇帝?我很多次思考這個問題,終無果。或許,到底為什麼執著,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毛澤東的評價: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宋慶齡的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空唱一首無字碑歌罷了。
永樂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敗侄兒建文帝後奪取帝位,在位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關於這位朱棣同志,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當之無愧是一個好皇帝。
自古以來,好人是當不成皇帝的,就算當上了,也當不長。所以朱棣當上了,當得很好,但他真的不能稱之為好人。他篡奪了自己侄子的江山,把陰謀無賴玩到極致。為了皇位的穩當,他甚至也可以抹殺自己生母的身份:哦,母親,你生了我,可是兒子我是庶出,影響我的皇位啊,所以委屈你了。放心,在我心裡,你永遠是我母親。可憐的母親,她生下一位偉大的帝王,但是他的兒子抹煞了她在人間留下的幾乎全部痕跡,不承認自己是她的兒子。
我是很反感朱棣這樣做的,但是身在帝王家,那樣巨大的權利的誘惑擺在面前,誰都無法拒絕吧,何況像他這般擁有鴻鵠之志的人。朱棣同志很好的履行了自己老子的性格:「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絕!」他在位期間曾親征上前線,幾乎是指哪打哪,打出了大明的強大和一時安寧,最後在遠征班師途中逝去。在我看來,這是最適合他的落幕方式。生於戰火,死於征途的宿命。
《明史》贊:「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得評如此,足當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後。徐達外孫。
他不是一個出彩的皇帝,甚至還是靠著自己兒子的光當上皇帝的。但是事實證明,這個體態臃腫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是一顆並不殘疾的,溫和的心。他是個好人,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以算是個好皇帝,只是可惜,自古好人不長命,皇位還沒坐熱,就去向他父親報到了。
明憲宗(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長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見浚。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後,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
這個皇帝......怎麼說呢,他真的不適合當皇帝,說到底,他也只是個懦弱的人,他的童年過得很灰暗,在這個灰暗的時光里,只有一個人始終在他身邊,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對這個人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這個人比他大了整整17歲!這個女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寵冠六宮,多少年歷史無出其左右(年齡)的萬貴妃。
這一切的開始只不過是一句話:
「他們都走了,你也會走嗎?」
「不會的,我會一直留下來陪你。」
在這個世界上,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從來都不要。至始至終在他身邊陪伴他的,始終也只有她一個人而已。
我承認是被朱見深的深情感染到了,如果萬貴妃不是那樣一個妒忌心強烈的女人,我想一切都會很美好。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弘治皇帝名朱佑樘,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於西宮。明憲宗成化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紀氏。因萬貴妃所生第一子及賢妃柏氏所生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為皇太子。 1487年即位,1505年駕崩,在位18年。
喜歡明孝宗只是因為他寬容。對,就是寬容。當然的,還有因為他而讓我們看到的在深宮中那黑暗的人心中的良知。我想,熟悉明史的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想法。
《明史》贊曰: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親,這是我以前閑著沒事自己寫的博客,不知道能不能對你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