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畢淑敏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學分析

畢淑敏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學分析

發布時間:2022-03-13 07:10:22

1. 畢淑敏的什麼作品是與心理學有關的呢

女心理醫師

2. 小說《我的叔叔於勒》中的幾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初中的時候,基本上都學習過一篇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這篇小說的背景畢竟特別,當時法國經歷普法戰爭,進入長達20年的低潮期,德意志的統一讓法國失去了歐洲領頭羊的機會,此後每況愈下。


即使過了百年,於勒的現象並不消失,如果一個人沒辦法給自己一個定位,最後肯定屬於失意的,除非運氣很好。

3. 畢淑敏散文的寫作手法與哲理,情感,心理小說的特點

看到並記住畢淑敏這個名字,是由一篇《孝心無價》開始,文章用確切而真實的語句告誡天下的兒女:抓緊時間盡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陰,因為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因此深深的感謝這么一位女性,能用美妙的文字、真實的事例為眾生敲響親情的警鍾,使世間少了幾位一定要去尋找「後悔葯」的凡夫俗子,這才是文字工作者對社會實實在在的貢獻。

再讀畢淑敏源於她的《提醒幸福》,文章如題目一樣,無一個贅字、一句廢話,猶如一針清醒劑,使讀者由眼睛吸收,而滲透至心靈。它反映了一種人生態度,是對「知足常樂」的另一種詮釋,直達現代人浮躁、郁悶這個心理病灶,因而被選入初中語文教科書,。

《不宜重逢》寫出了許多人用事實驗證過的真理,誰都經歷過初戀或暗戀的時光,幾年過後,幾十年過後,還是不要刻意相逢為好,正所謂:相見不如懷念。事過境非,想追憶的往事放在心裡,真誠的祝福也放在心裡,曾經的暗戀盡管很苦、很澀,當年未表達是缺乏勇氣,如今不提起是不忍,不忍驚擾了心底那一潭清泉,不要說,不要說,一說就錯!

教育孩子是個永恆的話題,她用自己作為心理學博士的專業知識,在《我的成長我做主》一書中告訴青少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答案,幫助他們擺脫孤獨、狹隘、悲觀,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喜歡畢淑敏,因她是位素麵朝天的女人,是位有深刻的社會責任感的女人,是位因閱歷而無年齡感的女人,如果世間有更多這樣的女人,與音樂、書為伍、為善良、正直為伍,將無所謂漂亮與否,都會如散發著陽光氣息的花草,將周圍裝扮得愈加美麗……

4. 沉淪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

當他離開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

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

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用現代心理學與文學批評的相關理論分析主人公的命運,就可以發現「他」的悲劇命運是無法避免的。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關人格層次中無意識遵循追求歡樂原則的本我驅使著自我不斷的尋求自身肉慾的滿足,但在現實生活中屢遭打擊,於是主人公產生了畸形變態的心理與行為。但「他」的內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滅,在他每次陷於誘惑之中。

超我又不時使「他」自愧自慚,譴責自己「下流」,在他內心的矛盾永遠無法調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憊與焦慮的折磨中,最終因此而自殺。從另一個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劇的命運並不是完全因他個人的原因造成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仆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然而可憐的自我卻處境更壞,他服侍著三個嚴厲的主人,它的三個專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與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與超我的矛盾。

外部世界也影響著主人公的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處在危機與變革的中國社會,主人公以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態度,曾試圖去改變。面對外族的冷漠歧視,「他」也想到「復仇」。但他終究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個性的懦弱,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祖國的劣弱,讓人幾乎失去了救亡圖存的信心,風雨飄搖的時局,讓他的傷時憂國只能停留在內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視讓他更產生了弱國子民自卑的心理,這些使他開始自戕自賤,最終將「他」推向了死亡的命運。



(4)畢淑敏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學分析擴展閱讀:

《沉淪》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響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並接見了外國文藝理論的思想。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在他早期作品,諸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都有借鑒外國作品的痕跡。但在《沉淪》卻有一種很大的創新。

《沉淪》的「自敘體」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為代表的「私小說」的影響;「零餘者」的形象借鑒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餘人日記》的影響;深刻的內心剖析是借鑒了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法德的文學思潮也對其創作影響很大。

5. 關於心理學和人物性格分析的書有哪些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

簡介:《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系多年來使用的教材,本書寫作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學理論與知識聯系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使它同樣也成為一般大眾了解心理學與自己的極好讀物。

2、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

簡介: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聯系的。是人們了解自身、了解社會、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佳的指導性書籍。

3、艾·弗洛姆:《愛的藝術》

簡介: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4、古典:《拆掉思維里的牆》

簡介:本書道破了很多被人們視為正常,其實很奇異的思維怪圈,其中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讓人頗為感慨。等待,並不是一件壞的事情,可是有時候人們卻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

5、高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簡介: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了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此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

6. 張愛玲小說心理學分析的特點

張愛玲的小說比較多的直接描寫心理, 但不屬於心理分析小說這個領域。感覺上她還是就人論人, 對能把握的人物的心理發掘比較到位。

7.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7)畢淑敏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學分析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8. 畢淑敏的文章的評析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
山、 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
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
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
士。
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祖籍山東。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等。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附1:
《畢淑敏作品精選》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蘭豆,也許我早就讀過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畢淑敏,這名字普通得如——對不起——任何一個街道婦女。

而且她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好學生,她的數學與語文是同樣地好(總算找到了一個喜歡也學得好數學的同行了,王蒙大悅焉!),她的開始寫作源於她父親的建議,而她的戒驕戒躁是由於兒時的母親的教導,為了寫作她在完成了醫學學業以後又去上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學系並以「優」的成績畢業,繼而讀研究生,獲得了碩士學位(有幾個作家老老實實地這樣學過文學?),再說,她同時是或者更加是一個醫術精良的內科醫生,她對此充滿自信與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我本來以為新涌現出來的作家都可能是懷才不遇、牢騷滿腹、刺頭反骨、不敬父母(而且還要審父)、不服師長、不屑學業、嘲笑文憑。突破顛覆、艱深費解、與世難諧、大話爆破、呻吟顫抖、充滿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獨哲人的憔悴沖鋒隊員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醫院住院病人的憂郁兼躁狂的偉人棗怪物。

畢淑敏則不是這樣。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於是太聽話了。即使做了小說,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方,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所以就更顯得畢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靜乃至循規蹈矩的難能可貴。即使她寫了像《昆侖殤》這樣嚴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著對於每一個當事人與責任者的善意與公平。善意與冷靜,像孿生姐妹一樣地時刻踉隨著畢淑敏的筆端。惟其冷靜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於使自己使讀者使國家使社會陷於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里,也許她缺少了應有的批評與憎恨,但至少無愧於、其實是遠遠優於那些缺少應有的愛心與好意的志士。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如《紫色人形》《預約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 她是要她的讀者更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她寧願意懺悔「我」的多疑與戒備大過,歌頌普通人性(《翻漿》,而與泛惡論的咀咒與煽動迎迥異其趣。至於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見底了。

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昆侖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分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新諧與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實在是文學界的病友。我尊敬與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有病,他們太痛苦了,他們因痛苦而益發偉大了。但同時我也贊美與感謝大夫,為了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願在大夫與病友的比例上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失調。有病人也有醫生,這才是世界,這才有各種寫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還是不幸,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被誤解與被攻擊的原因之一,我既覺得病人之可哀可嘆,又覺得醫生之可親可信,特別是當我給一個比我年輕的作家作序寫評的時候,我承認每一片樹葉的價值。當然,我寧願多稱贊一點祥和與理性,我也許又發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葯,真對不起。

附2:
文學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學的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說給畢淑敏的。畢淑敏一方面文學,一方面大夫,幾十年的人生經歷,這幾個字便太貼切不過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轟轟烈烈,不滿17歲的畢淑敏,卻悄然穿上軍裝,告別北京,作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達共和國這塊最高的土地戍邊了。這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東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藍,陽光格外地暖,空氣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彷彿要把這藍天這陽光這空氣,全吸進去,而後慨嘆一聲:藏北哪有啊,空氣稀薄,缺氧使人簡直難以生存。她不明白,那麼高的山上,陽光照著,覺不出暖和。當時與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個部隊從來沒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軍區首長告訴她:現在也沒有,她們是唯一的,後無來者了。三年後,她去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原本要去軍醫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響,重災區的軍醫大遲遲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為上。在校成績優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於救死扶傷的事業,或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一名教授專家,那麼是否還會有今天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國家一級作家?她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她對我說:部隊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後所在的部隊就沒有名額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個地方,誰料女兵們都調了,報道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查出有個畢淑敏,性別中寫的卻是男性,因為這幾年裡部隊已無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後行醫22年,對醫生職業,她是情有獨鍾,一往情深,尤其有幾條生命就是在死亡邊緣,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個個生命的復活與重新煥發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體味。

她父親也是一位軍人,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於那一代人所處的環境,老人家一生戎馬,始終未能從事文學。一天,父親突然對她說:我看你是可以寫一點東西的。她也確實想把藏北的軍旅生活表現出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悄然動筆了,一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這是1986年,她34歲時。對於一個從未寫過東西的人來說,起手就中篇,難免沒有底數與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侖》雜志發表,引起轟動,並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她從此步入中國文壇。這期間,她邊做醫生邊寫作,後來,發覺寫作與醫生是不可以同時做的。她十分敬重醫生的職業,盡管她做基層醫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這是一個務實的世界,不能隨意誇張修改延誤,更不能有絲毫失誤,畢竟人命關天,責任感事業心要她必須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她所在廠的一名下崗職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談起她來,連連稱贊好大夫,眉飛色舞地談了半天,結果連該乾的活都沒干。她深知寫作是一個想像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即使寫完了,發表了好,不發表也無所謂,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人無礙。她成天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總覺處一種兩難境地。這時,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慧眼識才,調她去做專業作家,懸壺濟世22年,要她從此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內心很痛苦,實在難下決心,況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對以後的創作沒有把握。她手裡足足攥了兩個月的調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後還是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很難樣樣兼顧,魚與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寫作了,寫作,又深感底氣不足,便想方設法彌補,先是自學廣播電大中文系課程,而後又拿下文學碩士,現在正攻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她就是以這樣堅實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壇的今天。

迄今為止,她已發表近四百萬字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內容歸攏來,一是反映藏北軍旅生活,二是反映醫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終關注關懷著人的生存狀態,除去西藏生活與做醫生的特殊經歷,還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親的天性使然。故此,幾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總會造成文壇轟動,引起社會反響,雖沒有大紅大紫於一時,作品卻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麵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畢淑敏文集》,2002年1月發行,2月即告脫銷再版,在當今純文學低迷的境況下,「畢淑敏現象」實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說,因是醫生,筆下便從沒忘記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將對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作一種集道德、文學與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及行為方式。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根本是希望人們更好地活下去,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說,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而冷靜理智的敘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罕見的磅礴大氣。確實,創作不僅需要作家對所寫內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銘心的體驗,應當是她成功的基礎。長篇《紅處方》、《血玲瓏》也好,中篇《昆侖殤》、《生生不已》、《預約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約》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說已風格獨具,自成一家。至於她的散文,坦率地說,我更喜歡,倒不是因為我寫散文就喜歡散文,她的散文實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對那些矯情造做虛假一類的文章,我向來是不屑一顧的,我讀過她的《婚姻鞋》、《素麵朝天》、《大雁落腳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認為,散文是蘊涵切膚之痛的標本。心的運行是透明的,它的腳印被語言固定下來,就成了散文。小說常常依心情而寫,並無章法可言。散文看起來很隨意,其實有著戒律,它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於是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說里,她躲在人物背後竊竊私語。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動的文學面前自言自語。正因為如此,讀她的小說,讀出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形象的演繹。讀她的散文,才真正讀出一個活脫脫的畢淑敏來,我知道了她17歲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響,向她祝賀,對於每月只有一筒半罐頭的她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知道了她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行軍帳篷,徒步跋涉在無人區,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時,心臟彷彿隨著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頭上頂峰雲霧繚繞,俯視腳下淵藪深不可測,年輕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給20歲的班長換血染的屍衣,知道了她28歲轉業回京,結婚、生子,操持家條,一個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該干能乾的事情,她都很認真地做了,賢妻良母,好大夫,優秀作家,這是人們眾口一致的評價。

就創作而言,她是當今文壇最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之一,獲海內外文學獎30餘次。而她依然很謙虛,無論何時何地,從不張揚自己。這種品格,應該說是來源於母親。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歲時母親抱著她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地來到北京。當年王蒙下放落戶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親與王蒙相見,大談巴岩岱,談得她好感動,以至後來竟陪著母親,專程赴巴岩岱尋根。這次來京東丫髻山,她母親雖已72歲高齡,也來了,每遇坡坎,她總上前攙扶,有些地方,母親去不了,她寧可不去也要陪伴母親。有時我們光顧說什麼了,她以為母親落在了後邊,忙喊著回身去找,不想母親趁說話之機,先慢慢地到前邊石頭那兒等著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極孝順母親。賢惠善良,以這種品格與心境立身於世,並進而去創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讀者喜愛能不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么?人品與文品畢竟是統一的。
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
--柴福善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9. 畢淑敏的小說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是否專業

畢竟有文學色彩,但是也可以算是半專業。
這么多年下來,專業知識也被文學磨平了。

閱讀全文

與畢淑敏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學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年醫生txt小說下載 瀏覽:174
txt小說下載林遇 瀏覽:931
有聲小說天津租借 瀏覽:718
搞工業的民國小說排行榜 瀏覽:25
精品透視的完結小說 瀏覽:234
所有女主角藍心的小說 瀏覽:424
主人公夏晚晴陶一聞的小說 瀏覽:968
小說作者是卡牌的小說 瀏覽:111
校園小說密碼123456 瀏覽:171
不喜歡言情小說的女生 瀏覽:763
古代言情小說兄弟爭權 瀏覽:271
古代穿越小說王爺王妃 瀏覽:648
霈霈小說好看嗎 瀏覽:252
欲愛無邊小說閱讀 瀏覽:731
男主姓燕重生的玄幻小說 瀏覽:772
十部重生校園精典小說 瀏覽:225
校園小說男主和他室友 瀏覽:608
現代重生小說方唯依 瀏覽:502
一本小說有一章名字是關於婚前財產 瀏覽:498
主角智慧武俠小說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