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Q是魯迅寫的《 》中的人物
解答:
《阿Q正傳》
簡介: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作者創作這部小說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寫出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揭出病苦,勾起療救的注意。」作品成功塑造了一個集中體現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於落後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Ⅱ 了解魯迅筆下的阿Q
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是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所謂阿Q精神,究竟是怎樣呢?它的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就是自欺自騙以求自慰。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自然阿Q性格還是如一般實際存在的人物一樣相當復雜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為典型,則是精神勝利法通過種種條件的突出而具體的表現。他的自尊自負與自輕自賤固然是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的表現條件,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里暗暗咒罵」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現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個特點是「自尊癖」。阿Q本是極卑微的人,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記起他,一空閑,便把他忘記了。然而,阿Q卻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至趙太爺兒子進了學,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煎大頭魚時加蔥絲,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個特點是「欺弱怕強」。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吶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尋釁跟王鬍子打架,打輸了,他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過他,罵小D是「畜生」,小D讓著他,他卻不依不饒,進而動手抓小D的辮子;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動手動腳,扭住她的面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大肆輕薄。可是,當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時,他脫口說了句「禿兒」,不料被「假洋鬼子」聽見了,「假洋鬼子」舉起了「哭喪棒」,他便趕緊縮起脖子,等著挨揍,連吃了幾棍子,一點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個特點是「性幻想狂」。他認為,「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所以,當趙太爺的女僕吳媽在廚房與他談幾句閑天時,他便忽然搶上去對吳媽說:「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
阿Q精神的第四個特點是「潑皮耍賴」。他跑到尼姑庵偷蘿卜,被老尼姑發現了,他還強詞奪理,說:「這(蘿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個特點是「善於投機」。阿Q本來是對革命一向「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鳥男女(在革命到來之際)的慌張的神情」時,便想:「革命也好罷,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於是他想到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錢家的桌椅;想到了復仇,把和自己打過架的小D、王鬍子連同侮辱過自己的趙太爺、秀才和假洋鬼子統統殺掉;他想起了趙司晨的妹子、鄒七嫂的女兒、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吳媽,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誰。所以,當他的「革命」要求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阿Q精神的第六個特點是「自欺欺人」,即「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心裡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心滿意足,儼然得了勝利似的。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所以,阿Q「永遠是得意的」。
阿Q精神的第七個特點是「奴隸性」。阿Q看到審訊他的人穿著長衫,便知道這人有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松」,立即跪了下來。長衫人物叫他站著說話,但他還是跪著,並且第二次審訊他時,他仍然下了跪。
Ⅲ 魯迅小說中的阿Q形象有什麼典型意義能不能回答一下,呵呵,很難的
阿Q這一個典型,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在里邊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來,具有深刻的針砭作用,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一個方面。�阿Q的性格是豐富的。除精神勝利法外,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於「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小說進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風暴中加以考察。當辛亥革命起來時,阿Q有著做革命黨的要求。因為阿Q這樣的農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性格必然會有發展,會從精神勝利法轉為要求改善生活現狀,獲取溫飽的實際行動。阿Q本來用度窘,很有不平,看見舉人老爺、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對革命「神往」了:「革命也好罷,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並且高叫「造反了!造反了!」不過,從阿Q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來看他的這種「革命」,雖然有報復壓迫者,獲取現實物質欲求的積極意義,即從精神勝利到實際行動;但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著農民式的狹隘報復,取壓迫者而代之等錯誤觀念,而且,阿Q也還不可能完全拋棄精神勝利法,例如在決定他生死的畫押時,仍以「孫子才畫得很圓」來自解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塗,他直到最後看見圍觀者狼一樣的眼睛,才開始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反省,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結束了。�
小說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有深刻的描寫。革命黨進了縣城,對封建勢力毫無觸動。「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只是改稱了別的,而且都做了革命黨了。在未庄,假洋鬼子成為革命的風雲人物,他還介紹趙秀才參加了革命黨,他們革命的業績是到靜修庵去把老尼姑當作清政府打了一頓,砸碎了一塊龍牌,偷走了一隻宣德爐。封建勢力變為革命黨,作為封建勢力對立面的農民阿Q要革命而不準,反被當作搶劫犯送上了「大團圓」之路,就在偶然中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了。這是阿Q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辛亥革命沒有依靠作為革命主力的農民群眾,沒有一個強大的宣傳和啟蒙運動,農民還處於不覺悟狀態,而沒有廣大農民參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協的,不徹底的,甚至是換湯不換葯的。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又一個方面。
Ⅳ 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啊q的批判態度
魯迅對阿Q的態度,應該是對整個中國廣大底層人民的態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對自己的嘲弄,也是對現實無奈的面對。
Ⅳ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Ⅵ 魯迅筆下的農民阿Q,究竟一個怎樣的人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處在那水深火熱中的一個病態。
其實在魯迅的筆下,經常會描寫一些「人性」的冷酷和麻木,就如在文章描寫過的看客一般,這是阿Q的悲哀,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這一生,從未激起一絲的浪花。
Ⅶ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孔乙己、祥林嫂、阿Q,他們的悲劇命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們各自有什麼缺點
面對那樣一個封建的社會他們也無能為力,一半是受社會上的,一半是自己無能為力,但都是禮教給迫害的。孔乙己太愚昧,祥林嫂太善良,阿Q太以自我為中心。孔乙己被流傳的科舉制度給害的
Ⅷ 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懸揣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癲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摸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的地位。
Ⅸ 阿q正傳 魯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阿Q、趙太爺、王胡、地保、小尼姑、吳媽、趙白眼、小Don、鄒七嫂,等等。
Ⅹ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可有其人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有其人。
阿Q這個藝術形象,有兩個原始模型。一個叫謝阿桂,他住在紹必新台東面的戴家台門里;還有一個是謝阿桂的弟弟叫阿有。
據有關的回憶資料記載,在魯迅住過的舊台門里,確有阿桂其人,雖說他以打短工為生,實在還是游手好閑,有時靠做掮客或小偷弄點錢。
辛亥革命時阿桂確曾在街上走著嚷著:我們的時候來了,到了明天,我們錢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但阿桂並不舂米,專門給人舂米的是他的胞兄阿有。
魯迅曾說阿Q的模特正在給人家搗米就指他。但是,阿Q的很多事情又是從其他人身上取來的,如戀愛事件是從衍太太的侄兒桐少爺那裡來的。欺侮小尼姑,則是從一個秀才那裡取來改造而成的。
(10)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阿q心態擴展閱讀:
魯迅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還有最惡劣的一招是欺凌弱小藉以轉嫁痛苦。這種精神勝利法突破了正常情況下精神勝利法的各種特徵,取得了行動上的實際勝利。
阿Q對小D、小尼姑都有過這種行為。當他罵假洋鬼子是禿兒驢被打了幾棍子後,剛好遇見小尼姑從對面走來,阿Q便把痛苦轉嫁到她的身上。
他認為自己挨打是因為撞上了這個令人晦氣的小尼姑,於是便走上前去,呸地吐了一口唾沫,伸手去摸小尼姑的頭皮,說道:「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
當小尼姑反抗時,他更加興高采烈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在旁人的大笑聲中,阿Q精神上得到了十分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