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那些漂亮的裙子叫什麼名字
春秋戰國時期 曲裾袍服
秦代 曲裾深衣
漢代 直裾
唐朝 襦裙
五代 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
宋朝 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
明代 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清朝 旗袍
② 古代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衣服的名稱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③ 古代的裙子都叫什麼如襦裙,羅裙之類的
也叫裙子
④ 古代裙子類別
1、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
2、褶襇裙,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並帶有很多皺褶。趙飛燕就是這么穿的,因此又稱為留仙裙。
3、無緣裙,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
4、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統稱為間色裙,盛行於晉朝五代十國,隋朝時期也流行,不過更長,加了裙幅
5、石榴裙,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顏色艷麗的成為石榴裙。盛行於宋元
⑤ 古代一圈一圈的裙子叫什麼
古代一圈一圈的
裙子叫羅裙。
⑥ 我在寫一個古代的小說,想找些古代女子的服飾,像什麼襖啊,比甲啊,裙子啊,最好是四季的,誰能幫幫我
偶也是寫古代言情滴,收集了不少資料,分享些給樓主噢~~~
一、衣飾:
1、組合紋樣包括萬字、方勝、如意頭、回紋、七珍紋(方勝、犀角、象牙、如意、寶珠、珊瑚、銀錠)靈芝連雲、落花流水紋、寶照紋、盤絛紋、水波紋、火紋、雲紋、鎖紋、曲水紋、古錢紋、密環紋、連環紋、金錠紋、雪花錦綉球紋、龜背紋、龜甲紋、八寶流雲紋、月兔紋、靈芝紋。
2.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累絲珠釵寶藍點翠珠釵,碧玉滕花玉佩,雲腳珍珠卷須簪,燒藍鑲金花細,紅翡翠滴珠耳環,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赤金鳳尾瑪瑙流蘇,赤金寶釵花細,景泰藍紅珊瑚耳環,溜銀喜鵲珠花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銀鳳鏤花長簪,白銀纏絲雙扣,鐲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珠花簪,金簪戴玉簪。
3、髻:髻形有雙髻、垂髻、偏髻、平髻、凌虛髻、參鸞髻、百花分肖髻(少女)、回心髻、朝天髻、驚鴻髻、雙平髻、雙丫髻(丫鬟)、百合髻、垂鬟、桃心髻、螺髻、高髻、飛仙髻、高鬟望仙髻、飛天髻等類。具體名稱則有數十種,如叢梳百葉髻、雙環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寶髻、花髻烏蠻髻,盤桓髻,雙鬟髻,重鬟髻,雙重髻,少女雙重髻,雲髻,開掃妝髻,回屹錐髻,透額羅髻,簪花髻,寶髻,鳳帽,渾脫帽,飛天寶髻,高髻插步搖式,墮馬髻式,高髻簪花發飾,蝴蝶髻,峨髻,朝天髻,簪發簪花式,丫鬟等。發髻上的飾物則有梳、篦、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細、搔頭、珠箍、珠冠、鳳冠,以及金銀珠玉精製的鸞鳳、采翟、珠滴、珠牌等。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4、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木蘭青雙綉緞裳,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翠藍馬面裙,粉霞錦綬藕絲羅裳,累珠疊紗粉霞茜裙,青緞掐花對襟外裳,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曳地飛鳥描花長裙,藤青曳羅靡子長裙,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鏡花綾披帛,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月白蝶紋束衣,錦茜紅明花抹胸。
還有很多呢……地方不夠,嘻嘻O(∩_∩)O~~
⑦ 古代的裙子有那些(名字)
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國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從裳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大量資料來看,人們下體穿著裙子,大約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風習,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著我綉狹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漢代婦女穿裙的例證。形象資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出土的壁畫上,就繪有許多穿裙的婦女。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汝南先賢傳》記\"戴良嫁五女,皆布裙無緣\",《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後)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指的都是這種裙式。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色彩愈加豐富,裙上的裝飾也日益講究,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一種名為\"間色裙\"的裙子,以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條間隔而成,整條裙子在製作時被剖成數道,幾色相間,交映成趣。開始時間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紅綠、紅黃等。後來,整條裙子被剖的來愈多,間色的布幅也相應地變得愈來愈窄,顏色也就愈來愈豐富。
甘肅酒泉丁家閘古墓壁畫上的婦女,就穿著這種樣式的裙子。南北朝時期的裙子也很有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裙上的紋飾明顯增多,唐代的陸龜蒙曾著有《紀錦裙》一文,對他所見到的南北朝時期的一條錦裙備加贊嘆,詳細生動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錦裙一幅示余:長四尺,下廣上狹,下闊六寸,上減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則左有鶴二十,勢如飛起,率曲折一脛,口中銜草?輩右有鸚鵡,聳肩舒尾,數與鶴相等。二禽大小不類,而又以花卉均布無餘地。界道四向,五色間雜,道上累細細點綴其中,微雲瑣結,互以相帶,有若皎霞殘虹,流煙墮霧,春草夾徑,遠山截空,壞牆?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塗染,綟亘環佩,雲隱涯岸,濃淡霏拂,靄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別。及諦視之:條段斬絕,分畫一一有去處,非綉非繪,縝致柔美,又不可狀也縱非齊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簡直成了一件專供欣賞的工藝精品了。
隋代婦女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婦女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婦女所採用,不過間色的道數越來越多,間道也更為狹窄,整條裙子常被剖成12間道,俗謂\"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據說這種裙子為隋煬帝時所創,在當時有\"仙裙\"之美譽。唐劉存《事始》中即有\"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記載。唐代婦女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在當時是常見的現象。為顯示裙子的修長,婦女著裙時多將裙腰束在胸部,有時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擺則蓋住腳面,有時在地下還拖曳一截。唐人詩文中常提及這種情況,如王建《宮詞》謂:\"黛眉小婦砑裙長\";王翰《觀蠻童為伎作》詩:\"長裙錦帶還留客\";孟浩然《春情》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等等。形象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圖》、《執扇仕女圖》中,都繪有穿曳地長裙的婦女形象。為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穿著這種長裙勞作時,多特地將裙幅撩起,並在腰間以帶系之。這樣一來,裙裾就不會拖曳在地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婦女的裙子寬度,一般以廣博為尚,大多數婦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羅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舊唐書》中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當於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寬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婦女除六幅外,還有用7幅、8幅為之者,如曹唐《小遊仙詩》所稱:\"書破明霞八幅裙\"。這類裙式,不僅影響到穿著者的活動,而且還造成了用料上的極大浪費,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超過三寸。\"唐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豐富,年輕婦女最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
唐人小說中的青年婦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時就一直穿著這種裙子。唐詩中對此也頗多述及,如元稹《櫻桃花》詩:\"花(土+專)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萬楚《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等等。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來,\"石榴裙\"就被當作婦女的代稱。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聽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種紅裙的染料,因此紅裙又被稱為\"茜裙\",如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李中《溪邊吟》詩:\"茜裙二八采蓮去,笑沖微雨上蘭舟。\"除紅裙以外,唐代婦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飛又穿碧綠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紅裙、翠裙雖然鮮艷,但畢竟都是單色,除此之外,唐代婦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暈色,即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染成色彩相間之狀,兩色之間的交接部分無明顯界限,過渡自然,呈現出暈染效果,因此被稱為\"暈裙\"。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穿這種裙子的婦女形象。這個時期的裙子裝飾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畫的,稱\"畫裙\";有在裙子上鑲嵌珍珠的,稱\"真珠裙\"等等。最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制的百鳥毛裙。
據《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在當時婦女中特別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後來因為受到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
宋代婦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通常的裙圍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製成的。隨著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襇也就明顯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襇的做法由來已久,相傳漢成帝與皇後趙飛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飛燕起舞,正當飛燕舞蹈時,大風驟起,飛燕飄然如仙,成帝擔心她被風吹走,特叫侍從拽住她的衣裙。風停之後,在飛燕的裙子上留下許多縐紋,其他宮女看見後覺得十分奇特,於是就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襇,取名\"留仙裙\"。當然,這只是一種美麗的傳說,事實上裙子施襇,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因為在裙上折襇之後,裙幅便可增加,裙圍也可增大,這樣對穿著者的蹲坐行走比較有利。從大量資料來看,裙上施襇是東漢以後出現的風習,在此以前,尚不見折襇裙蹤跡,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襇女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到了東漢以後,裙上施襇已成通例。
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中就有\"羅裙宜細簡\"的說法。宋代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襇越細,因此有\"百疊\"、\"千裙\"的形容。宋人詩詞中常有描述,如呂渭志《千秋歲》詞:\"約腕金條瘦,裙兒細襇如眉皺。\"紅衣宮女《裙帶間六言詩》:\"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縰縰雲輕。\"宋代士庶婦女出行,喜歡騎驢,《清明上河圖》中就繪有乘驢出行的婦女,為了乘騎的方便,婦女多穿一種前後開衩的\"旋裙\",這種旋裙最初多用於女妓,後來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士庶婦女的一種服裝。至於宮廷嬪妃,則穿一種前後相掩的長裙,走起路來裙裾掃地,名謂\"趕上裙\",因前後都可開合,有別於圓圍一體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為\"服妖\"。流行於唐代的鍍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過多用於宮娥舞妓。宋人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如歐陽修《鼓笛慢》詞:\"縷金裙窣輕紗,透紅瑩玉真堪愛\";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輕垂地。
\"富貴之家也有用鬱金香草來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在身上能散發出陣陣香氣,俗謂\"鬱金裙\"。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婦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女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婦女,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習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這種打扮:\"上著青織金衫兒,下穿大紅紗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輯當時流傳在燕京的歌謠,也涉及到這方面情況,如歌謠所唱:\"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膹將兒女染紅裙。\"宋代流行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偏廢。至於裙子的長短、裙襇的多少,則隨時而易。明初女裙喜歡淺淡,沒有明顯的紋飾。到了末期,則一改質朴、清淡風尚,追求起華麗的格調。最明顯的是以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花,兩畔則鑲嵌金線,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被稱為\"鳳尾裙\"。
另有一種畫裙,折成細褶數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雅而淡,風動色如月華,取名為\"月華裙\",更有一種\"百花裙\",裙上綉織有大小相間、形態各異的花朵,深受年輕婦女的喜愛,成為明代禮服中的一種裙式。這些裙子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文學作品中卻有相當多的描繪。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婦女的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
\"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⑧ 古代裙子的名字
在古代
上部為衣
下部為裳
統稱衣裳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⑨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1、漢朝的留仙裙—縐褶的裙,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
(9)古代小說裙子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留仙裙,即有縐褶的裙,今之百褶裙與它類似。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間已成傳說。
石榴裙,其特點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華貴。
間色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千褶裙特指細襇女裙。以五色輕紗為之,周身折襇。襇多而密,故謂「千褶」,名稱始於宋朝,也稱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