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吶喊》的作者是誰
《吶喊》是蒙克畫的。蒙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生命》。他從1893年開始著手創作了這些作品,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蒙克借這些作品來吟誦「生命、愛情和死亡」,《吶喊》便是組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畫面上是一個面容近於骷髏的人形,雙手捂著耳朵,站在一條不知來頭去尾的公路橋上拚命呼號,紅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強化了騷動不安的情緒,這種景象只有出現在噩夢中才合情理,但它確實發生在現實中。蒙克在畫面的血紅色天空中曾經寫下一行字:「只有一個瘋子才能畫出這樣的畫」。
對《吶喊》的創作動因,蒙克解釋說:「一天傍晚,我和兩個朋友一起散步。太陽下山了,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紅。在灰藍色的峽灣和城市的上空,我看到了血紅的火光。我的朋友走過去了,只剩下我一個。我在恐怖中顫栗起來,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聲巨大的震天的呼號。我於是畫了這幅畫,並把色彩畫得血一樣紅。這血紅的色彩就是呼號。」
② 吶喊中每一個故事的簡介和主要人物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除上述作品外,《吶喊》中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件小事》、《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其中《端午節》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方玄綽;《白光》講述了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於墜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貓》中,作者從兔子遭受黑貓「毒手」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現實生活上的無足輕重;《鴨的喜劇》記述了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為排遣寂寞養鴨子的故事
③ 《吶喊》主要人物,人物性格,主要事跡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
④ 求《吶喊》《彷徨》中每篇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的性格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彷徨》
《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1�7 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准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 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他是寫人生的一種軌跡,這軌跡似乎有鐵的定規在。從起點,拋一個圓形的弧線,然後又重新跌回起點。甚至,跌回到起點以內。這裡面,有孤獨,有悲哀,也有無奈。
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
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那時候,時興寫小說。寫小說成了那時的潮流。何況之前,先生已經寫了《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等名篇。它們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寫作的先河。
⑤ 《吶喊》主要人物及性格是什麼
《吶喊》主要人物及性格:
1.《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多疑
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
2.《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勝利法、愚昧
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於「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3.孔乙己——迂腐
小說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作品中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⑥ [求]《吶喊》 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人物簡介。
吶喊是小說集,有
《吶喊》自序 一件小事⑴ 狂人日記⑴
鴨的喜劇⑴ 端午節⑴ 故鄉(1)
孔乙己⑴ 葯⑴ 阿Q正傳⑴
兔和貓⑴ 社戲⑴ 風波⑴
頭發的故事⑴ 《明天⑴》 《白光⑴》
你說的是哪篇??????????????????
⑦ 魯迅《吶喊》各篇主要人物及各篇中心思想和內容簡介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除上述作品外,《吶喊》中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件小事》、《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其中《端午節》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方玄綽;《白光》講述了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於墜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貓》中,作者從兔子遭受黑貓「毒手」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現實生活上的無足輕重;《鴨的喜劇》記述了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為排遣寂寞養鴨子的故事。
⑧ 《吶喊》作者簡介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魯迅為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以筆名行。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江南水師學堂。1902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轉志於文學,圖改變國民精神。
1907年起,撰文介紹西方進步思想學說,旋參加光復會。1909年(宣統元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民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兼僉事,制定注音字母方案,開展通俗教育,參與籌創京師圖書館和歷史博物館。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
作品價值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
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⑨ 《吶喊》中各篇主要人物,及概括,懸賞50
第一個:《狂人日記》 主要人物:「俺」、趙貴翁、古久先生、大哥、看病 地老頭子、陳老五了解。(大略有名字地就是這些,還有 一些類似「年輕人」、「妹子」、「佃戶」這樣地, 由於不詳細,不加贅述) 內容:主人公「俺」是一切有對抗封建制度先進思想 地人地代表,其它人都在封建禮教下地人民,但這些 人麻木不仁不懂對抗,反而把革命者當成「大惡人」 ,「心肝是行的意思可以吃地」了解。就這樣「俺」這個瘋子總是以 為它們要吃了俺,原因就是「俺踹了古久先生地簿子 」(引申指中國自古以來地歷史)了解。村子裡地所有人 看見俺都是一副青面獠牙地樣子,當著俺地面打孩子 都說「咬你二口喜悅!」「俺」就懷疑不信任它是教孩子來吃俺 地了解。而那個帶頭要吃俺地,就是「俺地大哥」,它請 了一個「老頭子」看俺,在那偷偷密謀了解。在瘋子眼裡 ,它們密謀了很非常久,瘋子當面揭穿它們時,它們地臉 色大變,給它扣上一頂「瘋子地帽子」,就行的意思可以明證 言順地吃「俺」了了解。文中還以瘋子地口吻引用了很非常多 古時人吃人地典故,比就像如「易子而食」「割骨療親」 「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徐錫林起義失敗,心肝被挖出 炒食」,以此證明當時國人地無知了解。瘋子也苦口婆心 地勸它們不要吃人(相當於革命者勸人民對抗壓迫) ,但最終結果,只是就這樣一句瘋子地悲嘆:「沒有(跟有相反)吃過人 地孩子,或者還有探討?救救孩子……」這是一篇很非常有意義地小說,隱含地東西太多,不能再 次所有述說了解。
第二篇《孔乙己》 人物:孔乙己、「俺」、掌櫃、另有一批共同在酒館 里取消孔乙己地客人 內容:「孔乙己」來源於古代地一種字帖里地句子,沒什麼甚麼 意思,就是其它人嘲笑孔乙己地了解。孔乙己大概是個秀才,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地唯一 地一人」了解。它是讀書人,典型地「窮酸秀才」,靠給 人抄書什麼甚麼地掙幾個人民幣,但還總是欠著酒店地人民幣了解。它 跟人說話總是之乎者也地,但又沒什麼甚麼社會地位,所 以是人們度過乏味生活、嘲笑地對象了解。最讓讀者惱火 地是,孔乙己自己本人還沒什麼甚麼自覺,跟「俺」(酒館伙 計)說什麼甚麼:「你清楚的知道『茴香豆』地『回』有幾種寫 法么探討?」這個「俺」覺得它是討飯一樣地人,不配考 俺,當然很非常不樂意了解。但是孔乙己「很非常懇切」地說有四 種寫法……最後它因為在一個財主家偷什麼甚麼東西(估計是書,因 為它以前有這種「竊」地記錄)被打斷了腿,很非常久不 來酒館了,後來中秋前地二三天來要「溫一碗酒」, 此時地孔乙己是坐在一個墊子上用手來地,掌櫃還催 著它要賬「十九個人民幣」了解。它當時懇求掌櫃「這……下 回還清吧,這一回是現人民幣,酒要好了解。」值得一提地是 :「這時已聚了幾個人,跟掌櫃都笑了」了解。故事地最 後,這一年地年關,第二年地端午,掌櫃都在算賬時 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人民幣呢喜悅!」以後從沒見過孔乙己 來,掌櫃也不提了了解。「大約孔乙己地確死了了解。」
第三篇《葯》 人物:華老栓、小栓、華大媽、康大叔、夏瑜、牢頭 阿義、夏四爸爸的媽媽、另有一批茶館里地客人 內容:華老栓是開茶館地,它孩子小栓有很非常嚴重地肺 癆了解。那時候人愚昧無知,認為人血饅頭行的意思可以治療肺癆 ,就這樣乎它就花人民幣請劊子手在行刑後賣給它一個了解。死刑 犯是夏三爺家地,夏四爸爸的媽媽地孩子夏瑜,是革命黨人 了解。在就死前還勸說牢頭阿義革命,但阿義只是就這樣覺得它 家有人民幣,想賺些油水,在得知夏四爸爸的媽媽很非常窮時,就給 了夏瑜二個巴掌了解。茶館里地人在聊天時,聽說夏瑜說 「大清朝地天下事人民地」,都說夏瑜瘋了,幸虧夏 三爺自己本人舉報,「不然連它滿門」了解。故事地最後,是華大媽去上墳,遇見了同樣去上墳地 夏四爸爸的媽媽,於此可見小栓地病事實上沒有(跟有相反)因為「人血 饅頭」而好轉,反而是死了了解。二人地墳隔著一條小道 ,作者在夏瑜地墳上平添了一圈小花,大概是聊作祭 奠吧了解。
第四篇《明天》 人物:單四嫂子、寶兒、藍皮阿五、王九媽、老拱、 咸亨酒店掌櫃 內容:魯鎮上到了夜裡只有二處還會有聲響,一處是 咸亨酒店,夜裡有些人喝酒聊天了解。另一處是隔壁單四 嫂子家了解。單四嫂子前年守寡,靠自己本人一雙手日夜紡布 養活三歲地孩子寶兒地了解。但最近(也就是這好幾天)它家夜裡也沒了聲— —寶兒病了,而且挺重地了解。單四嫂子盼著「明天」寶 兒會好轉,但它卻不是給寶兒請地大夫,是看地一些 「大仙神鬼」了解。到了天亮地時候,寶兒越發不好了, 它又拿著最後地人民幣去找「何小仙」,這個仙都沒看寶 兒,就說它什麼甚麼什麼甚麼地病,開了個方子叫吃葯了解。單四 嫂子買了葯回去,午後孩子吃了葯,突然喊了一聲「 媽」,就漸漸死了……王九媽馬上就替它借了二塊銀元,燒紙人民幣,用把四嫂 子地首飾賣了,定棺材了解。停靈一宿,單四嫂子恍恍惚 惚過了一夜,第二天有人背著棺材來才嚇它一跳了解。次日下半天,該蓋棺下葬了,四嫂子看一回哭一回, 王九媽把它硬拉開了,咸亨掌櫃幫它僱人把棺材抬到 義冢了解。王九媽又幫它做飯給幫過忙地人吃了,就都散 了了解。單四嫂子獨自在黑黑地屋子裡,覺得安靜、空曠、才 意識到寶兒地確是死了,也許只有夢里才能見到,朦 朦朧朧地睡著了……
第五篇《一件小事》 人物:「俺」、車夫、一個老女人(指老娘們) 內容:「俺」迫於生計,只能在大雪地早上出門了解。雇 了一輛車(故去那種黃包車),半路上刮到了一個老 女人(指老娘們),它花白地頭發,棉襖破舊沒有(跟有相反)系好,在大風里 敞開著,就這樣才被車刮到了解。車夫把它扶起來,「俺」 怪它多事,說「走你地罷」,但車夫好像沒聽見,扶 著老太太到遠處地巡警所里去了了解。過一會有個巡警過 來告訴俺:「你在雇個車吧,它不能走了了解。」這時「 俺」已經被打動(估計是良心發現了),拿出一大把 人民幣讓巡警交給車夫了解。這件事六年來,比兒時背誦地「 子曰詩雲」還要清晰地讓「俺」記得……
第六篇《頭發地故事》 人物:「俺」、俺地一位前輩N先生 內容:實在不好意思,這篇文章俺當時是沒問你怎麼回事怎麼看懂 ,因為它實在不就像如其它地有意思……大略是雙十節(孫中山建立地中華民國地國慶節)這 天,N先生跟俺嘮叨了很非常多事,都是以它地口吻敘述 地,像什麼甚麼「古代最輕地刑罰是剪頭發」「大清地遺 老遺少還留著辮子」反正很非常亂……
第七篇《風波》 人物: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子、六斤、趙七爺 內容:七斤是幫人撐船地,每一天都從魯鎮進城,晚上 再回來,多少清楚的知道些新聞帶給鎮里人,就這樣頗有些名 氣了解。它媽是九斤老太,它女兒是六斤了解。(以出生時過 秤地斤二作為小名,就這樣九斤老太有句很非常有名地口頭 禪:一代不就像如一代了解。由此演化出一句歇後語「九斤老 太——一代不就像如一代」)這天人都坐在土場上等吃飯地時候,七斤嫂子見七斤 臉色不好從外面回來,一問,原來是城裡咸亨酒店裡 地人說:皇帝又坐了龍庭,而且要老百姓都有辮子了解。 七斤是個光頭,以前革命黨地時候剪了了解。一家人正覺 得有些不妙了地時候,鎮里茂源酒店掌櫃趙七爺穿著 長衫奕奕然走來,革命地時候趙七爺把辮子捲起來定 在頭上,像道士一樣了解。而今個兒卻「光滑頭皮、烏黑發 頂」,七斤嫂子便清楚的知道了一點(不多的意思)是皇帝坐了龍庭,而且 要辮子地了解。趙七爺讀過書,有是基本金聖嘆地三國, 能說出很非常多將軍地姓名表字了解。那那件長衫只有在它得 了意、它地仇家遭了殃地時候才穿出來地了解。這里有個很非常好笑地片段,就是趙七爺跟土場上地人正 說頭發地問題地時候,六斤把它地木碗摔壞了,七斤 第二天拿去城裡修,釘了十六個鐵釘,總共四十八文 人民幣了解。你說它那一個破碗重新買才多少人民幣……故事地最後,是很非常多天了,皇帝做沒做龍庭也沒消息 了,趙四爺又把它地辮子盤上頭頂了,七斤依舊來往 於城裡鎮里,人們依舊在土場上吃飯,六九依舊捧著 它那個十六個鐵定地完來回瘋跑……
哎呀俺去喜悅!累死俺了,就這些你就當看著玩吧,俺不行了……
⑩ 《吶喊》中每篇小說的主人公及簡介。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而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正如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因此,《〈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游盪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這篇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葯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准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盪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 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 ——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