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戲的主要人物性格特點
1、「我」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2、雙喜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3、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
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1)社戲中小說的人物性格特點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3、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裡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4、語言生動簡練,富於表現力。「我」未能去趙庄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誇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願以償的喜悅。
5、用筆的濃淡疏密,即詳略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
6、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盪」,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
看過戲之後,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白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
看過戲之後,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2. 社戲中的人物賞析
人物雙喜賞析:
物形象的描繪。作者採取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性格十分突出。例如課文里描寫的雙喜,由於看不到戲,「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心裡十分不高興。這個最聰明的雙喜便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為什麼寫他「大悟」還要加上「似的」兩個字呢?
這說明他早已想到這一點了,只是時機不成熟不便提出來,待到祖母也認為「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而且說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所沒有的」,小夥伴們也「都嘆息而且表同情」的時候,這才把他早就有了的想法彷彿偶然想到的樣子,適時地提出來,這樣既容易得到祖母的同意,又能夠得到夥伴們的支持。
及至祖母不放心,母親又有些遲疑的時候,又是這個雙喜看出了「底細」,立刻表示可以「寫包票」。為了說明「包票」可靠,還提出了三點有力的根據,不容你不首肯。他說:船大,不易出事;迅哥老實,不會闖禍;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萬一出了問題也容易解決。
從雙喜所說的話以及說話時表現的神情來看,雙喜有多麼聰明!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能看上戲,從這兒來看,他又是多麼熱情與友愛!劃船出發的時候,「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動手,敏捷能幹。看戲時,是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
這說明日里他來看過戲,知道最精彩的表演是什麼,這一次是特地陪我來看戲的,他主動地向我介紹這表演最精彩的地方,也都表現了他的熱情,友愛。但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立即就來安慰我,說是看客少,演員也懈了,況且「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這樣的解釋,「我」自然會感覺在情在理,於是心平氣和了……。
雙喜的這些語言,表現了他的善良和對同伴的體貼!
3. 《社戲》里的人物形象
「我」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心,觀察仔細,天真無邪,犯了錯敢於承擔,知錯就改。
母親慈愛,關心「我」,母親也很嚴厲,在「我」犯錯時會懲罰我,刀子嘴豆腐心。
外祖母對「我」很嚴厲,知道很多道理,同時也很為我著想,很愛「我」,很慈愛。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於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4. 社戲的主要人物性格
「我」:「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雙喜: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
六一公公: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
(4)社戲中小說的人物性格特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
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作品賞析
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5. 《社戲》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雙喜:聰明熱情,機靈能幹,善於為他人著想
六一公公: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好客,樸素.老實,厚道
6. 分析社戲一文中的人物形象
雙喜:勇敢,又機智,有著少年心性和淳樸,熱情、能幹、細心、辦事果斷。
阿發:熱情好客、純朴無私。處處透著一種憨直的淳樸感。
六一公公:善良、寬厚、好客、豪爽, 一個很淳樸有很守禮教的鄉下人形象。
7. 社戲里的主要人物 提到的都說及他們的性格特點
我/迅哥兒(魯迅)
母親(姑奶奶)
外祖母
雙喜
六一公公
阿發
桂生
雙喜;聰明機智,熱情,細心,幽默,架船技術高超,善於為他人著想
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熱情好客
阿發:熱情大方
桂生: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