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末世三國璆鏘小說txt

末世三國璆鏘小說txt

發布時間:2022-03-19 11:39:49

A. 三國演義各勢力全人物 只要名字 謝謝

三國東吳名將
(一)六大元老
1.張昭(156年 - 236年),字子布,出生於彭城,是三國時期孫吳的一個重要的大臣。在《三國志》中張昭排列在吳國所有大臣之首。
《三國志》對張昭的評價是「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
2.程普(生卒年不詳),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
3.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荊州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
4.韓當(?? - 227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5.朱治(155年—224年),字君理,丹楊故鄣人,三國時代東吳重要將領,孫家三代元勛。
三國志評曰:「朱治、呂范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咸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於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6.呂范
(二)五大丞相
1.孫邵(163年 - 225年),山東昌樂西人。東漢未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後來,孔融投曹操,孫邵便隨振武將軍劉繇南下江南,後孫權封他為盧江太守。222年,孫權封為吳王,孫邵為宰相。
2.顧雍
3.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大臣和主力軍師。自孫權賦予大都督以來,曾是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國的核心人物。後任吳國的丞相 (244年至245年)。
陸遜最著名的戰役則是防禦劉備來襲的「夷陵之戰 」(222年)。在這場戰爭中,劉備的軍隊於密林扎連營三百里,陸遜趁機以火攻大破之,大敗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裡,也以致於蜀國後期一蹶不振。
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為丞相,但不久因支持孫權的太子孫和而被孫權多次譴責。陸遜於245年去世,享年62歲。據《三國志》記載,陸遜是被孫權反覆的責備氣死的。
4.步騭
5.濮陽興
(三)超級大將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省廬江縣東南)人,東漢末年群雄孫策、孫權的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2.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三國時代人物。孫權手下一謀士,為人寬厚,甚得孫權重用。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吳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3.呂蒙(178年—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市東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四)十二名士
1.張紘
2.諸葛謹(174年 - 241年),字子瑜。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人物。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胞兄,供職與孫吳政權,也是孫吳太傅權臣諸葛恪的父親。
3.虞翻
4.嚴畯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要文臣之一。據《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中所載「嚴畯字曼才,彭城(現江蘇徐州)人也。少耽學,善詩、書、三禮,又好說文」,與諸葛瑾、步騭是好朋友,被張昭推薦給孫權作騎都尉、從事中郎。
5.闞澤(170年~243年),字德潤,會稽山陰人,三國時期的學者,性謙恭篤慎,孫權稱尊號後為尚書,嘉禾時為中書令、侍中,赤烏時為太子太傅,去世後孫權曾因痛惜感悼而食不進者數日。《三國演義》描寫闞澤是第一個識破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後自告奮勇向曹操獻詐降書,曹操識破後人面不改色,哈哈打笑,妙言讓曹操相信了詐降書,是苦肉計中的關鍵人物。
6.程秉
7.薛綜
8.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東漢末年孫權麾下官吏,官至鬱林太守、偏將軍,為《二十四孝》中懷桔遺親的主角。
三國志評曰:「虞翻古之狂直,固難免乎末世,然權不能容,非曠宇也。陸績之於揚玄,是仲尼之左丘明,老聃之嚴周矣;以瑚璉之器,而作守南越,不亦賊夫人歟!張溫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備,用致艱患。駱統抗明大義,辭切理至,值權方閉不開。陸瑁篤義規諫,君子有稱焉。吾粲、朱據遭罹屯蹇,以正喪身,悲夫!」
《二十四孝》詩曰:「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事堪奇。」
9.駱統
10.張溫
11.陸瑁
12.吾粲
(五)十二戰將
1.太史慈(166年 - 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群雄孔融、劉繇將領,後投靠孫策。
三國志評曰:「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至於擾攘之時,據萬里之土,非其長也。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士燮作守南越,優游終世,至子不慎,自貽凶咎,蓋庸才玩富貴而恃阻險,使之然也。」
2.朱然(181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朱治、呂范以舊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聞,呂據、朱異、施績咸有將領之才,克紹堂構。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終,至於據、異無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時殊也。」
3.蔣欽
4.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中國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的武將。
5.陳武(?? - 215年),字子烈,廬江松滋人,東漢未年群雄孫權麾下將領。曾任別部司馬,最後官至偏將軍。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6.董襲(?? - 215年),字元代,會稽餘姚人,東漢未年群雄孫權麾下將領。歷任別部司馬、揚武都尉、威越校尉,最後官至偏將軍。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後漢書對於董襲的評價:「慷慨志節、武毅英烈」
7.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三國時期的人物,通曉諸子,少有氣力,好游俠。少年時是混幫派的不良少年。後來成為黃祖部下將領。經周瑜、呂蒙推薦後,在孫權帳下為將,立下數功。
據《三國志》記載,「寧雖粗猛好殺,然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
8.凌統(189年 - 237年,一說為217年),字公績,吳郡餘杭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9.徐盛
10.潘璋(—234年),字文圭,東郡發幹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11.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
三國志評曰:「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權能忘過記功,其保據東南,宜哉!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12.朱恆
(六)中期四大要臣
賀齊、呂岱、潘浚、陸凱
(七)孫權的兩個女婿
全琮、朱據
(八)名門之後
張休(張昭子)
顧譚(顧雍孫)
韓綜(韓當子)
陳表(陳武子)
太史享(太史慈子)
周循(周瑜子)
陸抗(陸遜子)
諸葛恪(諸葛謹子)
呂據(呂范子)
薛瑩(薛綜子)
朱異(朱恆子)
********************
東吳主要人物列表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大概孫武後代,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後在行峴山偵察,被劉表將軍黃祖軍士射殺。
孫羌,字聖壹,孫堅兄。
孫靜,字幼台,孫堅季弟,昭義中郎將。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討逆將軍,吳侯。
孫紹,孫策子,上虞侯。
孫奉,紹子,上虞侯,被吳帝孫皓殺死。
孫權,字仲謀,孫堅次子,大皇帝。
孫登,字子高,權長子,東中郎將。
孫璠,登子。
孫希,登子。
孫英,登次子,吳侯。
孫慮,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鎮軍大將軍。
孫和,字子孝,慮弟,孫權子,南陽王。
孫皓,字元宗,孫和子,吳國末帝。
孫瑾,孫皓長子,中郎。
孫德,孫皓弟,錢唐侯。
孫謙,孫皓弟,永安侯。
孫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魯王。
孫基,霸子,吳侯。
孫壹,霸子,宛陵候。
孫奮,字子揚,霸弟,孫權子,齊王。

孫祺,孫奮弟,孫權子,都亭侯。
孫纂,孫祺子,都亭侯。
孫休,字子烈,孫權六子,琅邪王,吳國第三代皇帝。
孫(雨+單),孫休子,豫章王。
孫亮,字子明,孫權少子,吳國第二代皇帝,廢為會稽王。
孫翊,字叔弼,孫堅三子,偏將軍,領丹楊太守,為左右所殺。
孫松,孫翊子,射聲校尉、都鄉侯。
孫匡,字季佐,孫堅四子,孫翊弟。
孫泰,孫匡子,長水校尉。
孫秀,孫泰子,前將軍、夏口督,後被迫去晉。
孫韶,字公禮,孫策賜姓孫,列入家譜,幽州牧、假節,揚威將軍,建德侯。
孫楷,孫韶子,武衛大將軍、臨成侯,後被迫去晉。
孫越,孫韶子,楷弟,右將軍,建德侯。
孫異,孫韶子,楷弟,領軍將軍
孫賁,字伯陽,孫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孫鄰,孫賁子,夏口沔中督、威遠將軍,都鄉侯。
孫苗,孫鄰子,都鄉侯。
孫旅,孫鄰子。
孫輔,字國儀,孫賁弟,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
孫興,孫輔子。
孫昭,孫輔子。
孫偉,孫輔子。
孫昕,孫輔子。
孫皓,孫靜長子。
孫綽,孫皓長子。
孫綝,字子通,孫綽子,大將軍,假節,永寧侯。
孫超,孫皓次子,偏將軍。
孫恭,孫皓三子。
孫峻,字子遠,孫恭子,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富春侯。
孫瑜,字仲異,孫靜次子,丹楊太守,綏遠將軍。
孫彌,孫瑜子。
孫熙,孫瑜子。
孫耀,孫瑜子。
孫曼,孫瑜子,將軍。
孫紘,孫瑜子。
孫皎,字叔朗,孫靜三子,左部大督。
孫胤,孫皎子,丹楊侯。
孫曦,孫皎子,丹楊侯。
孫咨,孫皎子,羽林督,為滕胤所殺。
孫彌,孫皎子,無難督,為孫峻所害。
孫奐,字季明,孫靜四子,揚威將軍,封沙羨侯。
孫承,孫奐子,昭武中郎將。
孫壹,孫奐子,鎮軍將軍,假節督夏口,後被迫逃魏。
孫封,孫奐子,自殺。
孫謙,孫靜五子。
孫河。
孫桓,字叔武,孫河子,建武將軍,丹徒侯。
孫安,孫旅叔父。
孫熙,孫旅叔父。
孫績,孫旅叔父。
吳景,孫堅舅舅,丹楊太守。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折沖中郎將。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騎校尉。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左將軍。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為士徽一事被廢。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址太守,被誅。
士祗,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干,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頌,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壹,士燮二弟,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匡,壹子,中郎將,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黃+有),士燮三弟,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武,士燮四弟。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張之一,綏遠將軍,由拳侯。
張承,字仲嗣,張昭長子,衛尉,都鄉侯。
張休,字叔嗣,張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軍事,揚武將軍,由拳侯。
張奮,張昭弟,平州都督,封樂鄉亭侯。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人,丞相,平尚書事,醴陵侯。
顧邵,字孝則,雍長子,豫章太守。

2 東吳人物資料
顧譚,字子默,顧邵子,太常,平尚書事。
顧承,字子直,顧邵子,奮威將軍,領京下督。
顧裕,雍次子,醴陵侯。
顧濟,雍少子,騎都尉。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宣城侯。
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大將軍,荊、揚州牧,恪陽都侯。
諸葛竦,恪子。
諸葛融,瑾子,恪弟,奮威將軍。
步騭,字子山,臨淮淮陰人,驃騎將軍,領冀州牧,臨湘侯。
步協,騭子,撫軍將軍,臨湘侯。
步闡,協弟,西陵督,昭武將軍,西亭侯。
步璣,協子,臨湘侯。
步璿,璣弟。
周昭,字恭遠,中書郎。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張玄,紘子,南郡太守、尚書。
張尚,玄子,侍中、中書令。
秦松,字文表,廣陵人。
陳端,字子正,廣陵人。

裴玄,字彥黃,下邳人,太中大夫。
嚴畯,字曼才,彭城人,衛尉。
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太子太傅。
劉略,劉穎弟,零陵太守。
闞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太子太傅,領中書令。
唐固,丹楊人,尚書僕射。
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長史,太子少傅。
薛珝,綜子,威南將軍。
薛瑩,字道言,珝弟,綜子,光祿勛,著《新議》。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騎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興業都尉,都鄉侯。
周峻,瑜兄子,偏將軍。
周護,峻子。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漢昌太守、橫江將軍。
魯淑,肅子,昭武將軍,假節,夏口督,都亭侯。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護軍、虎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候。
呂霸,蒙子,孱陵候。
呂琮,霸兄,孱陵候。
呂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盪寇將軍,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將軍,武鋒中郎將,武陵太守。
黃柄,蓋子,關內侯。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石城侯。
韓綜,當子,石城侯。
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湯寇將軍,領濡須督。
蔣壹,欽子,宣城候。
蔣休,欽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漢中太守、奮威將軍,陵陽侯。
周邵,泰子,裨將軍,陵陽侯。
周承,泰子,陵陽侯。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偏將軍。
陳修,武子,校尉,修都亭候。
陳表,字文奧,武庶子,偏將軍,都鄉侯。
陳敖,修子,別部司馬。
陳延,修子,別部司馬。
陳永,修子,將軍。
董襲,字元代,會稽餘姚人,威越校尉,偏將軍。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升城督,折沖將軍。
甘瑰,寧子。
淩操,破賊校尉。
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操子,偏將軍。
淩烈,統子,烈亭侯。
淩封,統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響,琅邪莒人,建武將軍,領廬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幹人,襄陽太守,右將軍。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大將軍,左右都護,假節,領徐州牧,安豐侯。
丁封,奉弟,後將軍。
朱治,字君理,丹楊故鄣人,扶義將軍,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將軍,毗陵侯。
朱琬,才子,鎮西將軍,毗陵侯。
朱紀,治子,才弟,校尉領兵。
朱緯,治子,紀弟。
朱萬,治子,紀弟。
朱然,字義封,治姊子,本姓施,後為治繼子,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
朱績,字公緒,然子,左大司馬,樂鄉督。
呂范,字子衡,汝南細陽人,大司馬,南昌候。
呂先,范長子。
呂據,字世議,范次子,驃騎將軍,平西宮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吳郡吳人,前將軍,領青州牧,假節,嘉興侯。
朱異,字季文,桓子,鎮南將軍,大都督,嘉興侯。
朱據,異叔父,驃騎將軍。
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騎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監軍。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鬱林太守,偏將軍。

3 東吳人物資料
陸宏,績長子,會稽南部都尉。
陸睿,績次子,長水校尉。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本名儀,江東大族,丞相,荊州牧,江陵候。
陸延,遜長子。
陸抗,字幼節,遜次子,大司馬、荊州牧,鎮軍大將軍,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諸軍事,治樂鄉,江陵候。
陸晏,抗子,
陸景,抗子,晏弟,裨將軍、夷道監,江陵候。
陸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將軍、中夏督,毗陵侯。
陸機,抗子,晏弟。
陸雲,抗子,晏弟。
陸瑁,字子璋,陸遜弟,議郎、曹尚書。
陸喜,瑁子,曹尚書。
陸苟,遜族子弟。
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遜族子,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左丞相,嘉興侯。
陸禕,凱子,陸式從兄,太子中庶子,嘉興侯。
陸胤,字敬宗,凱弟,西陵督,都亭侯。
陸式,胤子,柴桑督、揚武將軍,都亭侯。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人,輔義中郎將。
張祗,溫弟。

張白,溫弟。
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人,偏將軍,新陽亭侯。
吾粲,字孔休,吳郡烏程人,屯騎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據,字子范,吳都吳人,驃騎將軍,雲陽侯。
朱熊,據子,驃騎將軍,雲陽侯。
朱損,據子。
謝景,字叔發,南陽宛人,豫章太守。
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安東將軍,山陰侯。
賀達,齊子。
賀景,齊弟。
全綜,字子璜,吳郡錢唐人,右大司馬、左軍師,徐州牧,錢唐侯。
全懌,綜子,錢唐侯,降魏。。
全禕,懌兄子,降魏。
全儀,懌兄子,降魏。
全靜,懌兄子,降魏。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上大將軍,都鄉侯。
呂凱,岱子,副軍校尉,都鄉侯。
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人,裨將軍,關內侯。
周處,魴子,東觀令、無難督。
鍾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鍾離意七世孫,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秦亭侯。
鍾離褘,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奮威將軍,劉陽侯。
潘翥,浚子,劉陽侯。
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本姓氏,偏將軍,都亭侯。
胡綜,字偉則,汝南固始人,右領軍,鄉侯。
吳范,字文則,全稽上虞人,騎都尉,領太史令。
劉敦,字子仁,平原人,軍師。
趙達,河南人,會異術。
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都下督。
濮陽興,字子元,陳留人,太常,衛將軍、平軍國事,領青州牧,外黃侯。
王蕃,字永元,廬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大司農。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左典軍,中書令,領太子太傅。
韋曜,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太史令。
韋隆,曜子。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中書丞,除陵亭候。
隨春,偏將軍。
戴良,交州刺史。
陳時,交址太守。
宋謙,將領。
鮮於丹,將軍。
吳碩,裨將軍,關內侯。
張梁,裨將軍,關內侯。
饒助,永安人,襄安長。
顏連,無錫人,居巢長。
馬普,濟陰人。
希望你能滿意,及時採納

B. 東皇太一全部資料

出自屈原《九歌》中的篇名。東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而《東皇太一》是屈原對「東皇太一」的頌歌,是「屈賦」中,最為隆重、庄肅的一篇。其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
東皇太一,遠古神祇。乃《九歌》中最高天神,又相傳為洪荒時代妖族首領。東皇太一到底是什麼神?史料、文獻中找不到詳細的解釋,目前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星」;有的說是「太乙」;有的說是「戰神」;有的說是「伏羲」;有的說是「春神」……沒有公認的解答。右圖所示即人首鳥身的東皇太一,為漢代人所崇敬的太陽神(圖片出自央視版《三國演義》)。
根據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和戰國楚墓竹簡中最高的天神「太」(即「太一「)所推測,「東皇太一」可能就是屈原根據楚人祭祀中最高的天神「太一」,加上祖先「東皇」,而創作出來的上帝和祖先合一的天神。他既不是沅、湘之域「祠辭」中原有的天神,也不完全是《高唐賦》和楚墓竹簡中的「太一」。《東皇太一》一開始,寫供神的鋪設,「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寫祀神典禮的開場:當此吉日良辰之時,特此恭謹地將娛樂東皇太一。寫祭神者佩劍服玉,手持瓊玉之芳,禮容 極為恭肅。「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顯示其典雅、高貴。「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用最好的祭品來敬事天神,蕙、蘭、桂、椒,是屈原詩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潔的象徵意義。「揚桴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則寫以鍾鼓、竽瑟、歌唱、舞蹈來娛樂天神。「安歌」、「浩倡」,又繼之以舞,靈巫艷裝,香飄滿堂。最後「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各種樂調紛繁交響,達到高潮,上皇欣然樂康。
在屈原流放地湖南常德,有山名為太陽山,常德市政府於2009年開始的文化名城項目建設項目中,屈原公園靈均台(寓賢閣)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約名家撰寫楹聯、介紹詞,題寫匾額,屈原紀念館已經開始公園房屋拆遷,計劃春節前後完成拆遷,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設。陽山廟改造、東皇太一殿建設已完成前期設計,將是國內第一個專門祭祀東皇太一的廟宇。

C. 孔融除了讓梨還有什麼成就

孔子之後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贊許。[3]

一門爭義

孔融畫像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贊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4]

後來事情泄漏,自國相以
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
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
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聞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州郡以禮策命,都不到。[5]

剛直不阿

後受司徒楊賜徵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准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6]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
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
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於是在受任大將軍之後,徵辟孔融,
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7]

北海為相

後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授任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相。[8]

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孔融(鄭榕飾)
(7張)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後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9]

後來,孔融被黃巾管亥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於是立即發兵解圍。當時袁紹、曹操勢力逐漸強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殺害。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成功。[10]

兵敗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後,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11]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斗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幾讀書,談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12]

參議朝政

孔融像
同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14]

之前,太傅馬日磾奉命出使山東,到了淮南時,多次有求於袁術,袁術於是輕視侮辱他,奪走他的符節,又不準他離開,還要強迫他任軍師。馬日磾憂憤自己至極,於是嘔血而死。等到馬日磾遺體送回京師,朝廷想加以禮葬,孔融於是獨自陳說:「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磾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其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借口嗎?而且袁術越級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與日磾隨從,周旋歷年。《漢律》規定: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他的情況。《春秋》說: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陛下可憐舊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經很寬大了,不應該再加禮。」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15]

當時輿論大都想恢復肉刑,
孔融建議說:「古時候的人渾厚朴實,善惡不別,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沒有錯誤。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責任。末世衰微,風氣教化壞亂,政治攪亂風俗,國
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說君主沒有為君之道,百姓就渙散不服,而想用古時候的刑法殘廢他們的肢體,這不是除惡長善的辦法。紂砍斷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說紂暴虐無道。從前,周有一千八百個諸侯國,天下百姓,要養一千八百個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腳,下面就有一千八百個紂呢。想風俗純美,是絕對做不到的。並且受了刑罰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決心。大多鋌而走險,不再回歸正道。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當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壞事,正好斷絕了人為善的途徑。就算忠誠如鬻拳,堅持如卞和,多智如孫臏,蒙冤如巷伯,才華如司馬遷,通達如子政,一遭到刀鋸,死了也為人恥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國稱霸西戎,南睢之骨立,衛武公《初筵》飲酒悔過,陳湯矯詔發兵,斬郅支單於於都賴水上,魏尚的守邊等等,不用再舉了。大漢廣開改惡之路,大都是這樣。所以聰明有德的君王,深思遠慮,棄短取長,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隨便進行改革的。」朝廷認為他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有恢復肉刑。[16]

當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還郊祀天地,禮儀擬指君主。朝廷下詔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來維護朝廷的臉面。[17]

建安五年(200年),南陽王劉馮、東海王劉祗相繼逝世,獻帝哀痛他們早逝,想為他們規定四時祭祀,為此先詢問孔融意見。孔融回答說:「陛下仁厚,感慨變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靈發布哀憐的詔章,考查審度從前的典章制度,訂正禮制。臣看前代梁懷王、
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都死而無後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沒有聽說前朝為他們修祭祀。如果是臨時的,就不要列入傳紀。臣不懂
事,認為他們都在幼小的年齡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禮加以謚號,這應遵照您的意思辦理,祭祀結束,以後就不要再行。至於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禮意,又違背了
先帝既定的法制,這是不合適的。」[18]

侮慢權臣

孔融漫畫、畫像
(6張)

之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19]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並討伐啊!」當時,飢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20]

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
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
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正確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大業。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寫信故意挑撥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對。[21]

進賢好士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等到退任閑職後,賓客天天滿門。孔融常嘆說:「座位上經常滿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孔融與蔡邕交好,蔡邕死後,有個虎賁士
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人,而讓我高興的是還有典型。」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
採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面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贊他的長處。推薦賢士,獎勵進取。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信服
他。[22]

慘遭殺害

《三國演義連環畫》孔融之死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24-25]

之前,京兆人脂習,與孔融相好,曾勸誡孔融性格太過剛直。等到孔融被害時,許昌沒有人敢為其收屍,脂習前往撫屍說:「文舉丟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聽說大怒,准備收捕脂習殺害,後來逢赦免才被釋放出來。[26]

文學成就
編輯

孔融塑像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27]
據《後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27]
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隻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孔融的品格與言論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影響,孔融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曾作《郡國姓名離合詩》分扣「魯國孔融文舉」六字,在燈謎界被尊為文人詩謎的開山作。

個人作品
編輯

孔融半身像
《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據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83載孔融有《春秋雜議難》五卷,集十卷,又有其文及奏疏。[29]
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

歷史評價
編輯

三國志12的孔融
李膺:高明必為偉器。[27]

陳登: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31]

禰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司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
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
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高密鄭玄,稱之鄭公,執子孫禮。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
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32]

張璠:融在郡八年,僅以身免。帝初都許,融以為宜略依舊制,定王畿,正司隸所部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並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范曄《後漢書》:①
昔諫大夫鄭是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弒虐之謀;平仲立朝,有紓盜齊之望。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
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己。豈有員園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27]
②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27]

《綉像三國演義》的孔融
劉勰:孔融守北海,文教麗而罕於理。[34]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陳普:一身撐拄漢乾坤,無那危時喜放言。不受禰衡輕薄誤,未容曹操駕金根。[35]

司馬光: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但能張桀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36]

蘇軾:①文舉以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
也。②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卧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
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後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37]

徐鈞: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38]

楊維楨:孔北海,辟一隅。座客日高談,論未聞,談廟謨。彌生本獨士,罪書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獻策未為疏。言不聽,何取誅?孔北海,儒亦迂。鄭玄何取尊鄉閭,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39]

《三國志通俗演義》: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40]

張溥: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41]

李贄: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並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垂拱四傑」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閑,可惜也![42]

軼事典故
編輯

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
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
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
說:「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43]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44]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忘年之交

出自《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哭墳不悴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45]

殺宥之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當時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梅堯臣賞識,其中有一句的內容說:「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歐陽修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才恍然大悟。[46]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畫像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
么?」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
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
不為之悲傷的。[47]

D. 女主名字叫蒼雪萌的小說

《末世三國》
作者:璆鏘

閱讀全文

與末世三國璆鏘小說tx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後我成了反派的契約獸免費小說 瀏覽:914
陸琰程念念小說閱讀名字 瀏覽:59
小說顧安童小說名字 瀏覽:442
女主姓蘇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695
薄冰女主小說 瀏覽:222
病嬌囚禁女主的小說 瀏覽:895
bl生存類游戲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65
金庸小說全集txt下載微盤 瀏覽:837
間客有聲小說rar 瀏覽:174
人工學園2的同人小說 瀏覽:901
為什麼說網路小說 瀏覽:815
顧庭深和蘇沫小說名字 瀏覽:667
後宮明星重生小說推薦 瀏覽:469
匿名網路小說維權 瀏覽:298
小說虐心古代前世今生 瀏覽:548
女強都市異能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538
求推薦女主是天蠍座的小說 瀏覽:702
重生之溺殺小說網 瀏覽:138
小村性奴小蘭小說全集 瀏覽:413
葉傲天小說全集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