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有聲小說免費收聽阿q

有聲小說免費收聽阿q

發布時間:2022-03-19 15:25:50

⑴ <阿Q正傳>共有九章```求每章概括!~追加300分!!

第一章,是小說的序言,排列起來交代四個問題:小說的名目、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交代名目的來源時,從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說起,批判了「正名論」,順便給主張保存「國粹」的遺老遺少們以諷刺。考察阿Q的姓時,通過趙太爺不準他姓趙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節,突出了阿Q連姓都被剝奪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兇殘橫暴的統治者也粉墨登場了。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國粹」,又一次幽默地諷刺那些遺老遺少們。考察阿Q的籍貫時,諷刺了胡適的考據癖。序言告訴讀者,他並不為名人作傳,而要給一個不為世人所聞,連姓、名、籍貫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農阿Q作傳,表明他對窮人的態度;而順筆諷刺當時的一些文人,則是近現代之交新舊文化交鋒的常見現象。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斷,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經濟地位,到處打短工的流浪雇農,是社會中被壓迫、被污辱的最底層的人。接著連續寫他的四個生活片斷。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獨不崇奉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又譏笑未庄人的「不見世面」,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點;「癩瘡疤」的故事,寫他被欺辱時由打人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押牌寶」事件,寫他被欺辱後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進行自我摧殘。以上便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構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節,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趙太爺打了之後,反而因此「得意了許多年」,原因就在於中國人從來如此,他們景仰強暴,視人壓迫人為當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現了當時人們的這種十分可悲的變態的奴性。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竟然敗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調戲小尼姑,為自己的屈辱報仇。三個片斷,刻畫了阿Q畏強凌弱的性格;阿Q與王胡比丑,說明他無聊到了極點;憎惡假洋鬼子,則表現他排斥異端;「趕緊抽緊筋骨」等待挨打,顯出十足的奴性;調戲尼姑,更表現阿Q對女性態度上的骯臟靈魂。
第四章,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作者在敘述中把阿Q的永遠得意歸究於「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這是阿Q嚴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異端的思想根源。而強調阿Q的「樣樣合於聖經賢傳」,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說明阿Q全身浸潤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擰女人大腿,說「誅心話」「擲一塊小石頭」,留心想「引誘野男人的女人」,又說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虛偽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戀愛是正當的,但他的要求卻觸犯了封建禮教,因而遭到趙太爺父子的兇殘迫害,他不僅挨打,而且連可憐的一點點家當也被榨取干凈,斷絕了活路。這一章,寫了阿Q的可憎,更寫了他的可憐,也寫了統治者迫害人民的殘暴。到此,情節發展又深入了一步。

第五章,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戀愛」既成「悲劇」,阿Q接下來遇到了「生計問題」。這一章寫了三個生活片斷。阿Q感到「世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顧拒之門外而意識到生路被斷絕。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斷他生路的是趙太爺之流,而誤以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謀了他的飯碗去」,便發生了「龍虎鬥」。這既表現了阿Q的畏強凌弱的性格,又說明阿Q的不覺悟已經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無路可走的阿Q去靜修庵偷蘿卜,是情節的必然發展。他視小尼姑如草芥,對老尼姑耍無賴,亦是他畏強凌弱無賴霸道的表現。自己的不爭氣不覺悟,統治階級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竊之路。

第六章,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經過。阿Q從城裡回到未庄後,受到人們的「敬畏」,不過因為他在城裡給白舉人家裡幫過忙,手裡有現錢,有些便宜貨,還知道城裡一些見聞。因此,掌櫃、酒客、路人都對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對阿Q也「肅然」,婦女對有劣跡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動趕著要買他的東西。這一切深刻揭示了國民趨炎附勢的本性。然而,當阿Q的底細被披露出來後,人們又由對他的「敬而遠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說明了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不由得使人發問,這樣的國民,不改造行嗎?阿Q的又一次走投無路成為必然。
第七章,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時,辛亥革命的暴風雨來了。城裡的「舉人老爺」視革命如洪水猛獸,他要逃難了。未庄的「一群鳥男女」驚恐萬狀,誤傳革命軍是為崇禎報仇的軍隊。阿Q則最具有代表性,由於他的思想深處的保守心理,使他對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起先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但他又從自己的處境和感受出發,感到「革命也好罷」,產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達了他革命的願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實質是什麼呢?「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這樣的革命怎麼能夠成功?小說以形象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再看阿Q的對立面,趙太爺父子在革命到來時嚇得六神無主,低聲下氣地把一向不放在眼裡的阿Q叫成「老Q」,這時候的趙太爺和阿Q儼然換了一個位置。還是年輕一輩詭計多,趙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約革命,革掉了靜修庵里的一塊龍牌,還順手抄走了一個宣德爐。這就是當時非常普遍的混跡於革命中的假革命現象。

第八章,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陣風一掃而過,並沒有到達未庄,人心日見安定。政權落到投機鑽營者手中。變化最大的不過是掀起了盤辮的風潮。趙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銀桃子」的革命黨,未庄的政權仍在這些從前的壓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黨,結果誤投假洋鬼子門下不成,被「哭喪棒」趕出門。他被剝奪了革命的權利。同時寫趙家遭搶,這就預示著阿Q的悲劇命運就要到來。

第九章,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趙家遭搶使未庄人和阿Q都很「快意」,這體現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阿Q就是作為搶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誰告了他的狀呢?就是戴「銀桃子」的自稱革命黨的趙秀才。壓迫阿Q的是趙秀才之流,不準阿Q革命的是趙秀才,最後捕他、審他、處決他的還是這個戴著「銀桃子」的「革命黨」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後反而被槍斃,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槍斃,而且還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後的精神勝利法:「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這一章里,還提到城裡依然如故,掌權的還是原班人馬,舉人還在追究陳年老租,依然遊街示眾,依然看客如雲,只是審問的跪改為站,處決的砍頭改為槍斃。小說顯示,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團漆黑;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人,依然是那樣麻木。

⑵ 阿Q正傳中阿Q為什麼造反

因為阿Q想報復那些欺負他的人 而且他不滿於現狀 描寫阿Q性格在革命到來以後的某些變化,這種變化緊緊地扣住農民阿Q的特點,進一步證明了慣於使用「精神勝利法」的阿Q作為農民典型的不可更易的意義。正當他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快到「末路」的時候,革命黨要進城的消息傳來了。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庄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著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里探聽「革命黨的口風」。這些都使阿Q感到新鮮和高興。在革命的風暴面前,小說准確地勾畫了各階層人物的情緒和動態,嚴格地依照生活本身的邏輯和人物性格的邏輯寫出了阿Q要革命的階級特點。阿Q是從被剝削者樸素直感去歡迎革命的。魯迅沒有忽視這種革命性,也沒有誇大這種革命性。阿Q覺得造反有趣,又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在他的想像中,革命黨都穿著「白盔白甲」,拿著板刀、鋼鞭、炸彈、洋炮、三尖兩刃刀;革命之後,趙家的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還有錢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里來;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阿Q對革命的認識固然十分幼稚,十分糊塗,但由於這種想法里充滿著農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復仇情緒,卻又的確反映了農民阿Q具有改變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魯迅看到農民是一個被剝削的階級,他們本身存在著許多缺點,不覺悟,不團結;同時也看到農民是一個要革命的階級,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們都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阿Q真心嚮往革命,在他身上始終潛藏著革命的可能性。 ,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投機「革命」: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時,辛亥革命的暴風雨來了。城裡的「舉人老爺」視革命如洪水猛獸,他要逃難了。未庄的「一群鳥男女」驚恐萬狀,誤傳革命軍是為崇禎報仇的軍隊。阿Q則最具有代表性,由於他的思想深處的保守心理,使他對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所以起先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但他又從自己的處境和感受出發,感到「革命也好罷」,產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達了他革命的願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實質是什麼呢?「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這樣的革命怎麼能夠成功?小說以形象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反映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再看阿Q的對立面,趙太爺父子在革命到來時嚇得六神無主,低聲下氣地把一向不放在眼裡的阿Q叫成「老Q」,這時候的趙太爺和阿Q儼然換了一個位置。還是年輕一輩詭計多,趙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約革命,革掉了靜修庵里的一塊龍牌,還順手抄走了一個宣德爐。這就是當時非常普遍的混跡於革命中的假革命現象

⑶ 阿Q 的身份是什麼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被殺。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典型代表之一,魯迅對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社會一些心靈醜陋的舊中國人,嚴厲地批判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和人民的無知。

(3)有聲小說免費收聽阿q擴展閱讀:

《阿Q正傳》人物經歷:

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只能給別人做短工。用著的時候別人會想起他,用不著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於鬥嘴的也只是和自己處於同一階層的沒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對吳媽的表白招來了一頓打罵和驅趕,甚至也遭到了身邊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譏笑。同時生計問題也得不到滿足。

盡管勤快能幹,吃食問題也得根據是否有地方做工,農閑等時候其則沒有生存下去的物質支持。在「革命」一節中,阿Q雖然感覺到有些威風,感到一絲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後,發現一切未變,「他也仍然肚餓」,於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後糊里糊塗的阿Q被送上刑場。

⑷ 阿q正傳主要內容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1922年撰寫的中篇小說。小說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趙太爺、阿Q、吳媽、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作品簡介
要給阿Q作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感到萬分困難。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傳的名目繁多:列傳、自傳、小傳用在阿Q頭上可惜都不大合適。第二,立傳的通例,來頭往往道出名姓,可不知道阿Q姓什麼。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第三,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 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他阿Quei了。不知道他究竟是阿桂還是阿貴,只好用"洋字",略作阿Q。第四是阿Q的籍貫了。他雖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住在別處,不能說是未庄人。
阿Q不單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很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無固定職業,只得給人家做短工。所以,人們忙碌時,才記起他,更不必提"行狀"了。只有一回,一個老頭子頌揚說。"阿Q真能做!"別人摸不著這話是真心還是譏笑,然而阿Q聽了很喜歡。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睛裡。加之進過幾次城,阿Q更自負,然而他又看不起城裡人。按理說,既然阿Q"真能做",又見識廣,該是個"完人"了。可惜他體質上有些缺點。最惱人的是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源於何時的癲瘡疤,常被宋庄人取笑。阿Q起先是打,但力氣小總是吃虧,於是他漸漸地改為怒目而視,但那些閑人們仍不放過他,常揪住他的辮子往壁上碰,而後心滿意足地得勝走了。阿Q站在一側,心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話,於是也心滿意足地得勝地走了。當未庄人知道他有這樣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後,更加不放過他,常強迫他說自己是畜生。阿Q起先還覺得心裡悶,然而不過十秒鍾,一想自己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那狀元不也是"第一個"嗎?於是又愉快地喝酒去了。
有一年春天,阿Q看見王胡赤著膊從衣服里捉虱子,一個接著一個,而自己一共才捉了三四個,阿Q心裡很不服氣,兩人打了起來。王胡因為那一臉絡腮鬍子,一向被阿Q所瞧不起,這回王胡竟然把阿Q打了!阿Q的"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次沒有起任何作用。他無所適從地在街上站著,看見遠遠走來一個人,是錢府大少爺--去過東洋,剪了辮子,被阿Q稱為"假洋鬼子"。"假洋鬼子"過來了,阿Q罵道:"秀兒,驢。"這回可能由於太氣憤,竟罵出了聲。那秀兒提著棍子大踏步走過來狠狠地打了他幾下。這大概是阿Q記憶上第二次受辱。然而不一會兒,"忘卻"這寶貝又發生了效力,當他將到酒店門口時,早已有些高興了。
看到對面走來了靜修庵的小尼姑,阿Q又來了氣:"怪不得今天這樣晦氣!就因為見了你!"他迎上去,大聲吐了口唾沫,小尼姑沒有理他,他又突然去摸伊的頭皮,傻笑說:"快回去,和尚等著你。""斷子絕孫的阿Q!"遠處傳來小尼姑的罵聲,阿Q大笑著回到土谷祠。然而這次勝利使他有些異樣。平時一躺下就睡著了,可今天?"斷子絕孫的阿Q!"阿Q耳邊又響起這句話。不錯,該有個女人啦,有個女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⑸ 阿Q正傳第一章的導讀

迅小說《阿Q正傳》是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面貌,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尖銳地提出了中國民主革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民問題。作品表明:只有通過強有力的思想啟蒙,打碎農民精神上的枷鎖,才能使他們真正的走向反抗和斗爭的道路。

小說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時期階級矛盾非常尖銳、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一個江南農村——未庄,是一個極其貧困的流浪雇農,也沾染了一些流氓無產者的習氣,即魯迅所說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無家無業、無親無故,借住在一個土谷祠里,靠著給人做短工維持生活。阿Q的社會地位也非常低,連准確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趙太爺竟然可以不許他姓趙,並且給了他一記耳光。未庄的人平時誰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兒忙的時候才記起他這個廉價勞動力來。人們對阿Q可以隨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難以容忍的傷害。然而可悲的是,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者,卻似乎並無真正的愁苦,倒反而總是那麼達觀和得意。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阿Q不但貧困和不幸,而且在他身上還束縛著一種可怕的精神枷鎖,那便是精神勝利法(即阿Q主義或者叫阿Q相)。

一、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點是用從幻想中求得勝利、從精神上戰勝對方的方法來消除恥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謂精神勝利法,實質上乃是一種奴隸主義和失敗主義的表現。比如阿Q雖然用「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來解脫被人揪住辮子在牆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的難堪的局面,雖然在賭贏的一堆洋錢被搶走後用自打耳光而以為是打別人的耳光的「轉敗為勝」的辦法來「戰勝」對方,但是,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實際上處處是一個失敗者。尤為令人吃驚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發展到極致時,竟由「怒目而視」變成了「你還不配」,以丑驕人。

二、愛面子、諱疾忌醫,不敢正視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他連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覺得「大失體統」。他很自尊,可偏偏頭上有幾個癩瘡疤,因而諱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輕自賤,這兩種對立的東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統一著;當被人扭住黃辮子,形勢於自己很不利時,他可以大膽承認:「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鍾,阿Q又覺得仍是心滿意足和得勝了:因為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而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邏輯!

三、阿Q還欺善怕惡、欺弱怕強。他遭到失敗後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敵手做斗爭,比如被趙太爺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議,換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他也不敢抗爭。卻轉而向弱小者去報復。他的調笑小尼姑、與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欺弱怕強的典型表現。

四、此外,阿Q還十分麻木、健忘,特別是對於被壓迫被損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塗和麻木可以說基本上貫穿了一生,如畫圓圈時的思想狀態,以及遊街時竟因沒唱幾句戲而「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等等,都是精神極端麻木的突出表現。阿Q還患有一種對於被壓迫被損害的驚人的健忘症。他經常這樣: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麼東西」等「妙」法「戰勝」怨敵之後,便愉快地跑到酒店裡喝幾碗酒,和別人調笑一通,口角一番,「得勝」後,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頭睡著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麼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地響了之後,於他倒似乎完結了一件事,反而覺得輕松,……他慢慢地走,將到店門口,早已有些高興了」。這種驚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處於被侮辱中而不自覺。至於他認為「女人是害人的東西」,對「男女之大防」非常嚴以及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等,則都是封建道德觀念的遺毒的具體表現。

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徵,阿Q主義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主義之外,還在某種程度顯示著勞動者的對壓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變不幸命運的願望,當辛亥革命的風暴掀起時,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參加革命。盡管阿Q對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種「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對於改變不幸命運的願望卻是熱烈而真誠的。因此,阿Q的阿Q相和革命要求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我們理解阿Q這一藝術典型的思想性格時不能忽視的。

阿Q主義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精神病態,魯迅對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個舊社會,小說的譴責對象廣泛涉及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幾十年來,阿Q精神已經成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舊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詞,人們常常用它來諷刺敵人和批評群眾中的落後現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時代和環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這個形象至今仍具有現實教育意義,能鞭策我們進一步向舊思想的殘余影響進行堅決斗爭。

⑹ 阿Q正傳內容簡介(200~300)

青年農民阿Q以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低下,受人歧視,但總以精神勝利法來求得心理安慰。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他自稱「姓趙」前去祝賀,不僅遭到痛打,還被迫傾家盪產買香燭去趙府叩頭賠罪。

此後,未庄無人再雇他做短工。離開未庄後,阿Q在城裡白舉人家找了個幫工的活,但因說了句實話,被舉人老爺打了一記耳光趕出門外。後來,阿Q又回到未庄。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進城的消息傳到未庄,阿Q自稱革命黨,趙太爺竟然稱他「老Q」,令阿Q十分得意。

他去找未庄的第一號「革命人物」假洋鬼子表示加入革命黨,卻被轟出門外。後他因遭到趙太爺父子的誣告,被知縣大老爺和把總大人投進監獄。尚未來得及弄清革命真正含義的阿Q胡里胡塗地被充作搶劫犯處決。

(6)有聲小說免費收聽阿q擴展閱讀

阿Q本應是「革命」的主體,卻因為沒有接受智識教育,他本身既不理解革命,也不接受革命。甚至連「憤怒」的能力都沒有。他懵懵懂懂中試圖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最後卻為「革命」背了黑鍋,成為「革命」的犧牲品。

阿Q的命運是悲涼的,愚昧的,更可悲的是他無力改變,甚至無法認識到這種悲涼。這並不是他應該被批判的原因。因為那些「革命黨」,那些地主和地主的走狗,其實和阿Q是一樣的愚昧,他們侮辱,嘲笑,欺凌阿Q,但本質上與阿Q毫無區別。

⑺ 《阿Q正傳》的「Q」讀什麼音是不是gui的第4聲

是讀成「貴、桂」這樣的讀音,小說里有說到過。
其實如何讀法的問題,魯迅在小說開頭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樣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們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人再叫他阿Quei了」。由此可見:一,魯迅不是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麼讀」,而是由於漢字同音字太多而不知該「怎麼寫」,從而表明阿Q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姓、名、籍貫、經歷等等全不為人知,於是更加突出了他身上的缺點就是普遍的國民性的弱點。二,這個問題是阿Q死後才出現的。阿Q活著的時候人們並不叫他阿「Q(克有)」,都叫他阿「Quei」即阿「gui」,死了以後沒有人叫了,作者寫成文字,拿不準是什麼「gui」,只好寫成「Quei」,簡化為「阿Q」。而《阿Q正傳》主要是寫他「活著的時候」,所以在別人叫他時自然是「阿gui」,而決不會是那個魯迅尚未創造出來的「阿克有」(即英文字母Q)。

⑻ 《阿Q正傳》為什麼要叫阿Q

1、阿Q名字由來:
1922年,葉永矱把《小小少年》小說稿送請魯迅修改。一天,他問魯迅:「阿Q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取外國名字?」魯迅說:「阿Q是光頭,腦後留著一條小辮子,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嗎?」魯迅自己所說的阿Q取名原由是的確如此,還是一時的笑談,多年來都一直是文學史家們研究的一個問題。
阿Quie原名是桂或貴,QUEI是民國時的羅馬拼音,應拼為GUI,但由於此人具體的名字姓氏,魯迅並不是十分清楚,只好為其縮寫,改名為阿Q。
周作人提供了阿Q名稱的另一個來源,他在《魯迅與英文》一文說:「他是反對英文的。在光緒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進水師學堂,也曾學過英文,Question這字他當然是認識的,不久改進陸師附屬的礦路學堂,便不學了,到了日本進了仙台醫校之後改學德文,這才一直學習,利用了來譯出好些的書。他深惡那高爾基說過的黃糞的美國,對於英文也沒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倫雪萊等詩人,覺得從英文譯書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個英文字的作風是為他所最反對的。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這似乎是一個問題。不過據魯迅自己說,便只為那Q字有個小辮子,覺得好玩罷了。如有人不相信這個說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2、《阿Q正傳》簡介: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該書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

⑼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沒有看懂,麻煩講解。 謝謝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雇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阿Q的性格十分豐富、復雜。他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做」,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保守、狹隘、愚蠢。他還受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嚴於「男女之大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健忘、忌諱缺點、以丑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自我陶醉於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醉劑,它使得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實處境,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悲慘命運,雖然受盡欺凌,卻並無真正的不平。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一個勞動人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慾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系著的,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 阿Q的精神勝利法,概括了極其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的弱點。所以,阿Q又是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同時,由於人類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病態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精神弱點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過阿Q這一典型新形象與革命的關系,也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魯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⑽ 《阿Q正傳》里的阿Q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說,塑造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弱怕強和對敵善於健忘的阿Q形象。

《阿Q正傳》里的阿Q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提供兩例供參考:

一、讀《阿Q正傳》——阿Q形象的具體分析 (雪 蓮)

讀了《阿Q正傳》,阿Q便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的來說,阿Q這個形象是令人笑中帶淚、令人既同情又痛恨的形象。同時,它又是辛亥革命前後廣大被壓迫、落後、不覺悟的農民的縮影。現具體分析如下:

一、阿Q這個形象令人笑中帶淚。對於失敗、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會悲傷之後繼續奮斗;憤怒之後難以忘懷;不滿之後努力改變困境。但阿Q卻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獨特的、但同時又是病態心理表現的對付方法,那便是「精神勝利法」。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帶淚的原因所在。且讓我們看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為何物: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麻林健忘等。它是精神鴉片,是中國人民族劣根性的具體概括,是整個封建文化的產物。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阿Q是如何用實際行動來給予「精神勝利法」以具體、生動的闡釋的。如文中所講,「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放在他眼裡……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這,便是阿Q盲目自大的表現。一個連老婆也沒有的短工居然以為他將來一定會有兒子,而且比他們未庄的趙太爺、錢太爺還闊,這是多麼逗人發笑。而當阿Q被人打怕了,為免受皮肉之苦,竟自認為「蟲豸」,如此自輕自賤,怎能不令人為他感到悲哀!還有就是當阿Q被別人打了之後,往往以「兒子打老子」而自慰,甚至被別人搶走了他賭博贏的錢後自打嘴巴卻認為是打了別人,便怒氣全消,安然入睡;阿Q欺侮比他弱小的小D卻被錢太爺的大兒子用棍子鑿打他的頭時不敢還手,甚至連逃也不敢逃;因向吳媽「求婚」而嚇得吳媽又哭又鬧,但阿Q卻轉向即忘,甚至跑去看熱鬧……所有阿Q的這些「精神勝利法」的作為,都令人在發笑之後感到難過、氣憤,繼而陷入深思。可以說,「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精神弱點,也是他的主要特徵。

二、阿Q這個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充滿著屈辱、貧苦,挨飢受罵被打不絕。他在未庄人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阿Q既喪失了做人的人格、尊嚴,如不能姓趙,否則便挨打。又是一無所有的:他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給人打零工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夢想,而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個社會,這只能是阿Q的美夢而已。這就使阿Q愈發人不像人。而到最後,阿Q竟被枉殺,以被錯殺而結束了他短暫而不幸的一生。所有這些,無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時,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許多的陋習:賭博、喝酒、偷了東西還耍賴,更甚至明裡、暗裡地耍流氓,調戲婦女。

三、阿Q這個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後被壓迫、落後、不覺悟農民的縮影。之所以說阿Q被壓迫,不僅因為經濟上深受趙太爺等權勢者的剝削,以致一無所有,而且政治上也深受壓迫:不準姓趙、不準戀愛,不準革命。「姓氏」是任何人都有權擁有的,但在阿Q身上,姓氏卻是模糊而不可以如他所願的,否則就要挨打,而且確實因他姓趙被趙太爺打了一頓。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又令人氣憤的現象。而戀愛,則是人的生理、感情需要,也是每個人的自由,但對阿Q而言,「戀愛」同樣是奢侈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見,那個社會對阿Q這類人的壓迫是何等的深!而當阿Q從城裡回來後竟唾沫紛飛、手舞足蹈地描述他所見的革命者被殺的情景。阿Q根本就沒想到:這些革命者圖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解除他們這些人的苦難嗎?還不是想推翻舊的罪惡社會,讓阿Q這類人過上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嗎?不但如此,他竟還對革命者的被殺感到快樂,並作為獨特的新聞成為他到處誇口的資本。可見,阿Q的麻木、不覺悟到了何等地步!

總之,阿Q是個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過目難忘的辛亥革命前後不覺悟、被壓迫的農民形象。
http://wenxue.topmusic.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57

二、阿Q形象分析 (蘇雪林)

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用不著我再來介紹。關於他作品的批評,雖不說汗牛充棟,著實也出過幾本冊子,更用不著我再來饒舌。不過好書不厭百回讀,好文字也不厭百回評,只要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意見,就說淺薄,也不妨傾吐一下。

《阿Q正傳》這樣打動人心,這樣傾倒一世,究竟是什麼緣故?說是為了它描寫一個鄉下無賴漢寫得太像了么,這樣文字現在也有,何以偏讓它出名?說是文筆輕松滑稽,令人發笑么,為什麼人們不去讀《笑林廣記》,偏偏愛讀《阿Q正傳》?告訴你理由吧,《阿Q正傳》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其中實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也不單單教人笑,其中實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論者已多,但從沒有具體的介紹。因為這篇文字涵義深廣,譬喻靈活,指實一端而遺其餘固不可,刻舟膠柱將活的變成死的尤其不可。所以無人願意嘗試。但這篇文字如此膾炙人口,到今沒有具體的解釋,究竟有些悶人。這就是我現在不揣冒昧寫這一篇《〈阿Q正傳〉講義》的動機。

我認為《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 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節選)原載《國聞周報》,1934年11月5日,第11卷第44期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免費收聽阿q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開局重生靈氣復甦治療癌症姐妹 瀏覽:736
關於和尚與女主的小說 瀏覽:591
穿越後我成了反派的契約獸免費小說 瀏覽:914
陸琰程念念小說閱讀名字 瀏覽:59
小說顧安童小說名字 瀏覽:442
女主姓蘇的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695
薄冰女主小說 瀏覽:222
病嬌囚禁女主的小說 瀏覽:895
bl生存類游戲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65
金庸小說全集txt下載微盤 瀏覽:837
間客有聲小說rar 瀏覽:174
人工學園2的同人小說 瀏覽:901
為什麼說網路小說 瀏覽:815
顧庭深和蘇沫小說名字 瀏覽:667
後宮明星重生小說推薦 瀏覽:469
匿名網路小說維權 瀏覽:298
小說虐心古代前世今生 瀏覽:548
女強都市異能小說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538
求推薦女主是天蠍座的小說 瀏覽:702
重生之溺殺小說網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