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葉妮.葛朗台》如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
ElfDN朋友,你好。以下是巴爾扎克的名作《歐葉妮.葛朗台》的相關資料:
【寫作背景】
19世紀上半葉是法國資本主義建立的初期,拿破崙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敗北,由此波旁王朝復辟,統治一直延續到1830年。由於查理十世的反動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僅僅三天便推倒了復辟王朝,開始了長達18年的七月王朝的統治,由金融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歐也妮·葛朗台》發表於1833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剛過去的復辟王朝在人們的頭腦中還記憶猶新。復辟時期,貴族雖然從國外返回了法國,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可是他們的實際地位與法國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因為資產階級已經強大起來。剛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頒布新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向資產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搖搖欲墜的政權。資產階級雖然失去了政治權力,卻憑借經濟上的實力與貴族相抗衡。到了復辟王朝後期,資產階級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貴族保持廣泛影響的農村,都把貴族打得落花流水。復辟王朝實際上大勢已去。巴爾扎克比同時代作家更敏銳,獨具慧眼地觀察到這個重大社會現象。
【內容精要】
巴爾扎克的小說真正定型是從《歐也妮·葛朗台》開始的。小說情節曲折生動、布局嚴謹、語言個性化,這些特點都十分突出。全書在不長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兒查理、歐也妮與求婚者三條線索,但作者並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開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寫,至家庭糾紛後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線索中顯得條理清晰,主次分明,令人叫絕,至於葛朗台老頭富於個性的語言,更令歷來的理論家百談不厭。
在巴爾扎克數量眾多的作品中, 《歐也妮·葛朗台》和他的代表作《高老頭》是姐妹篇,作者本人和評論者,都認為前者是他規模宏大的《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卷之一」,比起《高老頭》,這部作品又相對淺顯易懂,多些幽默,更適合年輕人閱讀。葛朗台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品最大的成就。這個人物最明顯的特徵是嗜錢如命和極端吝嗇。然而,讀者千萬別以為他只是個老式地主和吝嗇鬼,作者塑造的是一個法國大革命後起家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形象。他比舊式地主精明,也更兇狠,聚財方式更充斥著血腥味。他靠投機革命發了財,當過行政委員、市長。他任職時期,利用職務,大撈油水,僅十幾年就成為索漠城首富。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資產者的特徵,他的得勢反映了復辟王朝時期土地、金融資產階級主宰一切的社會現實。然而,單純地塑造這樣一個被拜金主義所滲透的吝嗇鬼形象,並不是巴爾扎克的最終目的。拜金主義只是一種現象,巴爾扎克更為關注的乃是這樣一種現象背後的人生悲劇。葛朗台本身固然就是一個人的悲劇,這個人在金錢的異化下已經變成了一個非人,但更大的犧牲者卻是他的女兒歐也妮。這或許就是小說以她的名字而不是以其父親的名字作為標題的原因所在。歐也妮純真善良,對人充滿溫情,對上帝心懷崇敬,這樣一個美好形象的人生悲劇更能打動我們的心靈。而當我們追究其悲劇的根源時,我們便自然而然地透視到了拜金主義的罪惡,領悟到了巴爾扎克掩藏在其獨具一格的現實主義手法之下的憤怒與同情。
【地位影響】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小說創作的一次飛躍。這部小說在人物塑造、環境描寫、故事敘述等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此外,作品結構緊湊,步步深入,一氣呵成,各線索之間互相聯系,顯得跌宕有致。行文如滾滾洪流直瀉而下,筆勢酣暢,具有濃烈的抒情意味。埃爾·巴爾貝里在《法國大網路全書》巴爾扎克條中是這樣評價的:巴爾扎克寫作這部小說時事先並沒有反復考慮,但小說一出來便受到大家的歡迎,成為現實主義新文學和刻畫內心世界的一篇傑作。《歐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它震撼著每一位讀者,在法蘭西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魅力。
【閱讀指導】
巴爾扎克最出色的畫稿之一
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的庭院內,默默地站立著一個巨人,這就是巴爾扎克塑像,著名雕塑家羅丹留下的傳神傑作,常常令人想起這位法蘭西民族最光輝的巨匠坎坷的命運,勤奮的一生,剛強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筆鋒。
巴爾扎克經歷了法國近代史上一個動盪的時期。無論是家庭或是社會,都沒有給予他特別優厚的恩惠。不論在哪裡,父母和教師都沒有對巴爾扎克抱什麼希望,更不要說發現他什麼天才。這也難怪,他在一次只有35名學生參加的會考中,竟名列第32。這種成績的學生,會有什麼出息呢?巴爾扎克大學畢業後便進了律師事務所,如他父母所希望的,這是「鐵飯碗」。但年輕的巴爾扎克不再甘於平庸了。他不顧家庭反對,辭去職位專心寫作。在一處貧民窟的閣樓上,巴爾扎克開始了作家生涯。迫於貧窮和飢餓,他為通俗小報寫過一些光怪陸離的東西,開辦過印刷廠。這些活動不但沒有贏利,反而使巴爾扎克負債累累。巨額債務像噩夢一樣纏繞著巴爾扎克,直至1850年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但他並未消沉,在他書房中布置了一座拿破崙的小像,並寫下了激勵自己一生的座右銘:「我要用筆完成他用劍所未能完成的事業。」
《歐也妮·葛朗台》是他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據說是他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俄國貴婦韓斯卡夫人熱戀中的產物。初稿曾寄往遙遠的俄羅斯,中途未曾遺失真是萬幸。巴爾扎克稱此篇為「最出色的畫稿之一」。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他豐富的藝術實踐和創作的特色。
《歐也妮·葛朗台》以歐也妮的故事貫穿全書,但是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既貪婪又吝嗇的老葛朗台的形象,這是此書的最大成就。巴爾扎克用漫畫式的誇張,真實的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愛財如命、毫無親情的、吝嗇的葛朗台。在金錢導演下,葛朗台時而憂,時而喜;時而如虎,時而如羊。他的一言一行,一嗔一怒,都離不開他的最高任務:佔有金子,保住金子……
《歐也妮·葛朗台》對於巴爾扎克本人來講,是他小說創作的一次飛躍。葛朗台的形象作為世界文學人物長廊中四大吝嗇鬼之一而流傳後世。這部書對於讀者來說也是巴爾扎克小說中最具可讀性的一部著作,它以諷刺的巧妙運用而吸引著人們。巴爾扎克其他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雖博大精深,卻很難讓人一氣讀下,原因在於他敘述的冗長,技巧的呆板,惟此部除外。總之,巴爾扎克仍以其《人間喜劇》成為當時法國社會出色的書記員。巴爾扎克不僅屬於他的時代,也不僅屬於法蘭西民族,巴爾扎克是全人類的驕傲。 (《世界文學史》)
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
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愛上了一個破產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而激怒了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嚇得膽小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
這類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麼巴爾扎克的這本小說會成為一部傑作呢?除由於巴爾扎克為情節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行動背景外,更由於小說作者創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然在這里「風俗研究」已經與「哲理研究」結合,那麼這些人物形象就不僅是典型化了的個人,而且還是個性化了的典型。
據安德烈·莫洛亞考證,其實巴爾扎克只去過索漠一次,而且僅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有人還找出小說中的破綻,證明故事更像發生在圖爾。這些都無礙於作品的真實性。巴爾扎克對索漠的描寫,無非是為了提供 一個人物活動所需的典型場所,它可以是索漠,也可以是別處,但必須是法國在那個時代的內地社會的縮影。同樣,到索漠去尋訪小說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勞的。他們是巴爾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內地人物的典型。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藝術真實的感染力來自他對觀察所得的提煉和加工,來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的認同。老葛朗台的性格顯然與守財奴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貢只知吝嗇,雖然也愛財如命,但是僅僅熱衷於守財,連放債都捨不得。而老葛朗台卻不只是守財,更善於發財。為了賺錢,他不惜掏空自己積攢的金銀。他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像老虎、像巨蟒,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會果斷迅速地撲向獵物,萬無一失地把大堆金銀吞進血盆大口般的錢袋。有人發革命財,有人發復辟財,而他革命財也發,復辟財也發。索漠城裡沒有一個人不曾嘗到過他的利爪的滋味,卻沒有人恨他,索漠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漠的光榮。他實際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因為他代表了在那個社會具有無邊法力的金錢。對金錢的追逐是一種頑固的意念,而小說想證明的偏偏又是這種意念的破壞力量,它摧毀了一個家庭。
在這個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對比十分強烈。與老葛朗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聖潔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聖潔的價值觀在金錢統治的社會只有遭到無情的蹂躪。在這陰暗的小天地中,歐葉妮的形象顯得特別美麗明亮,但是這顆明星註定要黯淡下去。
在他對歐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們也感到了巴爾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氣氛,它是那樣濃郁,那樣感人,所以我們讀罷小說,掩卷遐思時,那垛長著野花的舊牆,那個狹小的花園以及樹陰下那條曾聆聽純情戀人山盟海誓的長凳,仍使我們在浩嘆之餘感到一絲溫馨。 (契訶夫)
根據巴爾扎克自己在小說末章節附註明的日期,《歐葉妮·格朗台》完成於一八三三年九
月。但是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訴苦說:他的《歐葉
妮·格朗台》還差一百頁沒有寫完。我們能否作這樣的推測:九月完成的是小說的初稿,到
十一月巴爾扎克還在修改或重寫。巴爾扎克是慣於在印刷廠的校樣上修改原稿或重寫的,有
時竟多達十五、六次。他把一篇作品歷次修改的校樣訂在一起,作為厚禮送給知心朋友保
存;他說:「這是我繁重勞動和忍性求精的證據。」《歐葉妮·格朗台》想必也經歷了同樣
的周折。不過可以肯定:小說在一八三三年十二月已經改畢,因為那年聖誕節巴爾扎克應邀
赴日內瓦與韓斯卡夫人一家見面,行前他曾致函韓斯基先生,問他可不可以把近作《鄉村醫
生》和《歐葉妮·格朗台》兩書的原稿呈韓斯卡夫人惠存。
一八三三年對於巴爾扎克來說無論在創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是關鍵的一年。在生活上,
那年聖誕他與韓斯卡夫人暗中定情;在創作上他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年九月,也就是《歐葉
妮·格朗台》初稿完成的時候,他向妹妹自信地宣告:「我要統治歐洲文壇了,而且不會受
到挫折!我只須再努力奮斗兩年,就能超越一切企圖束縛我的手腳、阻礙我前進的人!」①
他的自信產生於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巨大的設想:他想把已寫的和將寫的全部作品合成一個
「整體建築」,他稱這個建築為「我的瑪德萊娜大教堂。」一八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
給韓斯卡夫人的信中把這個設想具體化為宏偉的計劃:
他的「瑪德萊娜」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風俗研究』將全面反映社會現狀——
社會結出的各種果。……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解釋產生這些感情與形成這種生活的
原因,說明社會與人賴以存在的條件。……繼因果之後還要有『分析研究』……因為列舉了
「果」,分析過「因」之後,就該著手探討原則了。……所謂原則,就是作者本人。」②正
如安德烈·莫洛亞所說,巴爾扎克在一八三二年前一直分別在兩個領域探索。一個領域是寫
哲理小說,如《驢皮記》、《路易·朗貝爾》,另一個領域是《私人生活場景》。自一八三
二年起,他實現了兩者的結合。斯蒂汶·茨威格認為促成這兩者結合的,是他發現了一個秘
密,那就是「如果能從確當的視角觀察當代的生活,也能寫出新鮮活潑、內容豐富的作品。
重要的不是題材和布局,而是內在的動力……動力不存在於文風和結構,而是存在於人物描
寫本身。」③換句話說,過去,在講故事的人和思想家之間,站著一個現實生活的觀察家,
而現在,這個觀察家能夠用具體生活來裝載自己的思想和講出動人的故事。據斯蒂汶·茨威
格分析,巴爾扎克在這方面的第一個成功是《夏倍上校》,第二個成功則是《歐葉妮·格朗
台》。
①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中譯本第二九九頁,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
③參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第十章《巴爾扎克發現他的秘密》,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所以說,《歐葉妮·格朗台》完成之時,巴爾扎克正踏進創作的成熟期;他的「瑪德萊
娜大教堂」式巨著構思就是成熟的標志。雖然那還不是他後來的「人間喜劇」的恢宏計劃,
但至少已初具「人間喜劇」的基本構架。巴爾扎克從那時起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事業,發現了
自己的天職所在:要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如實地描繪十九世紀的社會風俗。沿著這條道路走
下去,他終於在十年後能這樣雄壯地自鳴得意:「世界上有四個大有作為的人:拿破崙、居
維葉、奧康奈爾,我將成為第四位。第一位曾威震歐洲,他締造了軍隊!第二位通曉地球的
奧秘!第三位成為一個民族的化身!而我將在頭腦里裝下整個社會。」①
①《人間喜劇》前言。轉引自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第三六一頁。
或許巴爾扎克自己並沒有認識到《歐葉妮·格朗台》在他整個創作中的重要地位,一向
以思想家自居的巴爾扎克總認為像《路易·朗貝爾》那樣的哲理小說遠比《歐葉妮·格朗
台》這類「寫得不錯的暢銷的小書」(巴爾扎克語)有價值。但是事實上巴爾扎克的哲理小
說大多像那些書中所描寫的苦心探求宇宙真諦的思想家、藝術家們一樣,由於野心過大往往
遭到慘敗。斯蒂汶·茨威格曾公允地說過,巴爾扎克的哲理小說「並沒有達到藝術的最高水
平,而只是作為最高喘息的結果。」①「路易·朗貝爾中途夭折,格朗台老頭卻能永存不
朽」。②確實,《歐葉妮·格朗台》由於本身的美學價值,堪稱巴爾扎克的傑作之一;在巴
爾扎克的作品中,像《歐葉妮·格朗台》那樣結構簡潔、主題完整的作品,確實不多。
如果我們抱著閱讀一般小說的態度來讀這部小說,我們或許會被小說一開始長達三十來
頁的描寫嚇住。但是心急的讀者千萬不可跳過去不讀,因為這一大段描寫對整部小說至關重
要。巴爾扎克在不厭其詳的描寫中對索繆的街市、房屋、世態人情作了歷史的、社會的翔實
分析,對老格朗台的身世、家庭、以至於居所格局、社會關余作了深入的介紹,這一切是為
了把小說人物置於一個有充分現實依據的社會結構中去,讓他們在一個統一的世界中活動。
「居維埃能依據一根骨頭恢復某個動物的原形,巴爾扎克則可以從一件物品、一幢房屋出
發,再現人物、城市甚至整個民族的面貌。」③
①見斯蒂汶·茨威格《巴爾扎克》英譯本第十章,紐約維京出版社一九四六年出版。
②安德烈·莫洛亞語。
③參見安德烈·莫洛亞《巴爾扎克傳》中譯本第二七四頁。
小說的故事是以歐葉妮·格朗台的生日集會開始的,巴爾扎克這時讓小說中的人物一一
登場。於是夫妻關系、父女關系、母女關系、主僕關系以及圍繞著百萬富翁獨生女兒的婚姻
問題而在克呂旭家族和格拉珊家庭之間展開的微妙而尖銳的勾心鬥角,全都在格朗台公館的
客廳里逐一鋪示,直到不速之客格朗台家的侄少爺敲響門環,就像一塊石頭忽然掉進水潭,
頓時激起新的波瀾,於是小說像多幕劇一般從第一幕轉入以下幾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
隨著劇情的演進而發展,逐漸推向高潮,繼而又走向結尾。然而縱有千變萬化,人們始終活
動於索繆回聲清脆的狹巷和幽暗寒傖的格朗台公館。環境和人,物質與精神在這里是同一事
物的兩面,相互制約,彼此襯托。
《歐葉妮·格朗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一位天真美麗的獨生
女兒,她受上了一個破產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
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嚇得膽小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
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這類痴情
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麼巴爾扎克的這本小說會成為一部傑作呢?除由
於巴爾扎克為情節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行動背景外,更由於小說作者創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物形象。既然在這里「風俗研究」已與「哲理研究」結合,那麼這些人物形象就不僅是典型
化了的個人,而且還是個性化了的典型。
據安德烈·莫洛亞考證,其實巴爾扎克只去過索繆一次,而且僅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有
人還找出小說中的破綻,證明故事更像發生在圖爾。這些都無礙於作品的真實性。巴爾扎克
對索繆的描寫,無非是為了提供一個人物活動的典型場所,它可以是索繆,也可以是別處,
但必須是法國在那個時代的內地社會的縮影。同樣,到索繆去尋訪小說人物的原型也是徒勞
的。他們是巴爾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內地人物的典型。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藝術真實的信服
力來自他對觀察所得的提煉和加工,來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的認同。
老格朗台的性格是顯然與守財奴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只知吝嗇,雖然
也愛財如命,但是僅僅熱衷於守財,連放債都捨不得。而老格朗台卻不只是守財,更善於發
財。為了賺錢,他不惜掏空自己積攢的金銀。他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像老虎、像巨蟒,
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會果斷迅速地撲向獵物,萬無一失地把大堆金銀吞進血盆大口般的
錢袋。有人發革命財,有人發復辟財,而他革命財也發,復辟財也發。索繆城裡沒有一個人
不曾嘗到過他的利爪的滋味,卻沒有人恨他,索繆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繆的光
榮。他實際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因為他代表了在那個社會具有無邊法力的金錢。對金
錢的追逐是一種頑固的意念,而小說想證明的偏偏又是這種意念的破壞力量,它摧毀了個家
庭。
在這個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對比十分強烈。與老格朗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格朗台太太的
聖潔和格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聖潔的價值觀在金錢統治的社會只有遭到無情的蹂躪,格朗
台太太臨死時胸懷坦盪,因為死對她意味著苦難的終結,她只心疼從此拋下女兒一人在世上
受苦。在這陰暗的小天地中,歐葉妮的形象顯得特別美麗明亮,但是這顆明星註定要黯淡下
去。小說的扉頁題贈值得我們注意。巴爾扎克把這本小說題贈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子,並說
書中女主角的形象以她為原型。根據安德烈·莫洛亞的考證,她的真名叫瑪麗-路易絲-弗
朗索瓦·達米諾瓦,出身於一個上層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內依的妻子。巴爾扎克曾跟
他的妹妹談起過她,說「她是造物主創造的最天真的女人」。一八三三年,二十四歲的弗勒
內依夫人腹中懷著巴爾扎克的孩子。所以巴爾扎克在題辭中把她的名字比作庇護家庭的黃楊
枝。但是《歐葉妮·格朗台》的主題又偏偏是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有意思的是,巴爾扎克為
了追求韓斯卡夫人,把這本小說的原稿交給韓斯卡夫人保存。他當然不會跟韓斯卡夫人提到
這位痴情女子,但他向韓斯卡夫人誇大了他與卡斯特里候爵夫人的關系,以表示願為韓斯卡
夫人犧牲他的舊情。從這里,我們難道沒有在巴爾扎克的身上看到負心的格朗台侄少爺的影
子嗎?巴爾扎克固然是那個社會精明的觀察家,但畢竟屬於那個社會。他在描繪那個只講利
害、無情無義的社會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對「一筆財產,一個貴族女人」的庸俗追求。然
而,在他對歐葉妮形象的描述中,我們也感到了巴爾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氣氛,它是那樣
濃郁,那樣感人,所以我們讀罷小說,掩卷遐思時,那垛長著野花的舊牆,那個狹小的花園
以及樹蔭下那條曾聆聽純情戀人山盟海誓的長凳,仍使我們在浩嘆之餘感到一絲溫馨。
女僕娜農的性格也是巴爾扎克人物長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的醜陋和內心的單
純,反差如此強烈,使我們在為她的忠心感嘆的同時,不免產生幾分害怕。她的義忠固然代
表了舊的倫理,但她不是舊的倫理的殉葬者。巴爾扎克在小說結束時讓我們看到娜農對金錢
社會的適應,看到她身上有老格朗台的影子,尤其是在她成為高諾瓦葉太太之後。
B. 歐葉妮葛朗台 主要人物故事或經歷
歐也妮-- 歐也妮是這部小說中最為善良、純潔的一個人物,整部小說就是以她的悲劇人生為中心線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與老葛朗台、夏爾、德·蓬風等人的對比中逐漸呈現出來,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難越多,周圍其他人物的虛偽、醜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寬容、慈愛也越顯分明。
專橫、吝嗇的父親老葛朗台給了歐也妮一個"黯淡而凄涼的童年",並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對她來說,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資助戀人夏爾到海外去謀生;為了愛情,她勇敢地反抗父親,不為他的淫威所屈服。為了愛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終日思念、牽掛遠在萬里之外的戀人。
但是,無私的愛換回的卻是無情的背棄。在海外發了財回來的查理貪慕名利,拋棄了歐也妮,想娶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遭受巨大打擊的歐也妮獨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報怨,依然寬容地對待夏爾,並拿出巨款替夏爾還清了父債,成全了他與貴族小姐的婚事。歐也妮的這種愛情是純潔、高尚的。
當周圍的人都陷沒在金錢的魔沼中,並甘心被其吞噬整個生命時,歐也妮對待金錢的態度也是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盡管她所擁有的財富不斷增加,但金錢對她來說既不是一種權力,也不是一種安慰。"她根本不把黃金放在心上,只在嚮往天國,過著虔誠慈愛的生活只有一些聖潔的思想,不斷地暗中援助受難的人。"對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個人的創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而自己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
巴爾扎克滿懷同情與贊美之情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為金錢遮蔽的黑暗世界裡看到了一抹光亮,與此同時,又不禁為她作為無辜犧牲者的命運感到同情。
查理-- 查理的人物性格是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從巴黎的一個花花公子逐漸變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冒險家和野心家。
當查理在小說中一登場時,他還是一個只有21歲的年輕人,因為從小家境優裕和父母寵愛,使他養成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性格,但此時的他並不壞。他在聽說父親去世的消息後所表現出來的悲傷是真實的。堂姐歐也妮對他的關心、照料和愛護,更是使他感受到了愛情的神聖和純潔。可以說,如果他一直與歐也妮在一起的話,是不會墮落的。
查理去海外經商,是他人生的轉折點。生活環境的變化,使查理原有的道德標准和價值觀念逐漸發跡從小埋下的自私自利的種子開始萌芽,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毫無廉恥心的掠奪者和高利貸者,一心只想發財,為此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夏爾的這種墮落發展到極至就是背信棄義,拋棄和歐也妮的感情而去追求一個貴族的女兒,以實現自己追逐名利和往上爬的野心。
查理的墮落是整個社會環境影響的產物,表明金錢已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人際關系和情感領域。
葛朗台太太-- 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葛朗台太太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儉朴。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對自己的丈夫可以說是百依百順,從不反抗。這種逆來順受的態度事實上不僅助長了葛朗台的專制和吝嗇,也給自己和女兒歐也妮帶來了苦難。在現實世界中忍辱負重的葛朗台太太把人武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天國之上。
德·蓬風庭長-- 歐也妮的追求者,相貌醜陋,卻自以為是。苦苦追求歐也妮,目的是獲取她的百萬家產。性情狡詐、吝嗇,送給歐也妮的禮物望遠是一束鮮花。雖然實現了娶歐也妮為妻的目的,但最後還是早早地去世,未能佔有她的財產,落得個可笑又可悲的下場。
《歐也妮·葛朗台》是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創作的《人間喜劇》中一部傑出的作品.
C. 歐葉妮 葛朗台書中的人物有那些
葛朗台
葛朗台:葛朗台是小說著力刻畫的人物。他貪婪、狡詐、吝嗇,金錢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獨自觀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臨終前也不忘吩咐女兒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來是個行家裡手,常裝口吃耳聾,誘使對方上當受騙而自己穩操勝券。他家財萬貫,但開銷節省,每頓飯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都親自定量分發。為了錢他六親不認,剋扣妻子的費用;幽禁女兒時,只給她吃冷水和麵包;弟弟破產他無動於衷;侄兒求他,他置之不理。作者筆下的這一形象刻畫得極為生動,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四大吝嗇鬼形象之一,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
簡單地說,老葛朗台是一個吝嗇鬼。早在老葛朗台「出生」近兩百年前,莫里哀就已經為世人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那就是法國人家喻戶曉的阿巴貢。不過,與阿巴貢相比,巴爾扎克筆下的老葛朗台要復雜得多、精明得多、兇狠得多,因而也就可怕得多。阿巴貢的特點是「守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而老葛朗台則要高明得多,他一方面「守財」,另一方面更看重「發財」。他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同時又不放過任何時機不擇手段地聚斂錢財,而且至死都樂此不疲。老葛朗台原來不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箍桶匠,是法國大革命為他提供了發家致富的大好時機,他本人亦稱得上有膽有識,不僅能夠使用各種手段大大方方地吞並他人的財產,而且有本事抓緊各種機會,冠冕堂皇地化公為私,從而使自己的家產急劇膨脹,沒幾年間便一躍成為當地的首富。老葛朗台顯然具有處於上升時期虎虎有生氣的第一代資產階級暴發戶的一切特點,他既有過人的精力,又有罕見的理財本領,更重要的是,除了金錢之外他沒有任何別的信仰,他惟一的愛好、惟一的激情就是聚斂金錢,這也是他的全部才乾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只要他還活著一天,他就一定要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財產,處心積慮地把別人的東西通過「合法的」手段弄到手,無論是巧取還是豪奪皆可一試,反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因為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生命再也沒有其他的價值和樂趣。關於老格朗台的這種過人的本領和突出的特點,巴爾扎克有一段非常形象、非常精彩的描寫:
在理財方面,葛朗台先生就像一隻猛虎,一條巨蟒。他懂得如何躺著、蹲著,把獵物瞪上半天再撲上去,張開錢袋的大口,吞進成堆的金幣,接著就安安靜靜地躺下,就像一條吃飽了的蛇一樣,不動聲色地、冷靜地、慢條斯理地消化著吃到肚子里的東西。
更可怕、更耐人尋味的是,像這樣一個陰險毒辣而又毫無廉恥之心的人,當地的老百姓卻沒有人怨恨他,盡管幾乎人人都受到過他那鋼牙利爪的傷害,然而受害者卻無一例外地對他表示敬服,異口同聲地稱贊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能乾的人,甚至把他看成是當地的榮耀。這是因為在大家的心目中,老葛朗台是一個成功者,而成功的標志就是他比別人更有錢,比別人更有辦法弄到更多的錢。[2]
歐也妮
老葛朗台死後,雖然歐也妮·葛朗台有了一大筆遺產和收入,可是她和以前一樣,過著儉朴的生活。她也精打細算地積攢了許多年的家產,有人說她和她的父親一樣吝嗇。可是,她把錢用到了慈善機構和教育上。她和她的爸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歐也妮是被金子摧毀了愛情、值得同情的資產階級的女兒的形象,是巴爾扎克所創造的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他滿懷同情與贊美之情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被金錢遮蔽的黑暗世界裡看到了一抹光亮。
她渴望愛情。夏爾的到來使生活平靜安寧的她一直沉睡的、被壓抑的身後的慷慨的感情覺醒了。她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轉折,心靈的轉變,使她第一次發現父親的屋子貧乏寒酸,第一次見到了父親害怕,第一次挑剔自己的相貌。對夏爾的愛情,促進了她性格的形成,並成為她與以後行為的支柱。她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全部積蓄六千法郎送給了堂弟,同時也把自己的愛情與心靈全部交給了他。在漫長的歲月中她焦灼地等待著查理。她一方面忍受著父親冷酷的迫害,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斷地構建著心靈中愛情的天堂。她也忍受著常人難以容忍的痛苦,拿出一百五十萬巨款,阻止債權人宣布叔父破產,成全也保全了夏爾。為了保持自己聖潔的愛情,她與丈夫結婚的條件是他永遠不提婚姻給他的權利,她給丈夫的只能是友誼。
她淡漠金錢。作為那個金錢世界裡的一種特殊存在,她擁有巨大的財富,但她身上人類的自然品質卻並未被金錢所吞噬,她是一個富有的犧牲品,直到與夏爾相識,她才第一次懂得錢的作用。她先是將自己僅有的積蓄全部送給堂弟,繼而又將母親的遺產全部給了父親。她又鑄了一個黃金的聖體匣,獻給本市的教堂。這三次行動說明她不像一般世人那樣重視錢財,她一點也不把黃金放在心上。成堆的黃金是捆縛她的鎖鏈,金錢冷冰冰的光彩,使她隔絕於人世。她的罪過是她尚未習慣於用黃金來為非作歹,也沒有學會為了金錢而出賣感情。她的一生,對於金錢左右著一切的社會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控訴,她是一個被金錢吞噬的無辜的犧牲品。
天真美麗的歐也妮·葛朗台是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的獨生女兒,她愛上了破產的堂弟,為了他不惜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傾盡全部私蓄資助他闖天下。因此,父女關系破裂,膽小賢淑的母親嚇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喪失了父親、損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歐也妮的悲劇形象則控訴了拜金主義對當時社會的毒害。
歐也妮的悲劇在於她最先在這不公平的命運中覺醒、反抗,卻還是以妥協告終,雖然她曾經有過片刻的勝利和一絲的歡協.但這些在命運的主流中激不起任何的波瀾。最可悲的是地因為愛情而反抗,卻最終在愛情的背叛中絕望妥協。她還年輕,這種痛苦與悲劇還會伴隨她很長很長的時光,在絕望中艱難度日,孤獨的承受這一份痛苦,這才是永恆的。
歐也妮終於沒有像她父親那樣變成—個自私、絕情的人,她用一百五十萬股的股票成全了自己愛人查理的虛偽和婚姻;她用大量的錢財投入福利事業中。「她活著,只能用自己的手去撫慰無數個受傷的家庭.無數個痛苦的靈魂,她只能在別人的歡樂中尋找一點快慰」。
歐也妮用聖母一般的光輝成就了這個悲劇世界的一份大愛,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自己卻甘心活在悲劇團陰影之下。獨自生活,獨自去享受痛苦。[3] 歐也妮的蒼老,不僅僅是年華的逝去。
夏爾
歐也妮的堂弟,一個巴黎的浪盪公子,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歐也妮的愛情增加了他的活力。他帶著歐也妮對他的純真的愛去印度冒險。七年當中,他在海外走私販運、買賣人口、放高利貸發了大財,同時也變得「狠心刻薄,貪婪到極點」。金錢填充了他驕傲的虛榮,他將歐也妮丟到了一邊,去追逐貴族小姐。當他求愛失敗,發現歐也妮是巨額家產的繼承人時他驚呆了。由於歐也妮的不在乎而變得唯唯諾諾,祈求姐姐的丈夫特·蓬風先生對自己「提攜提攜」。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人的標準是用黃金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