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官場爭艷TXT下載小說

官場爭艷TXT下載小說

發布時間:2022-05-03 03:57:17

1. 山西歷史文化名人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docelite1032959.htm

編號 類型 名稱 作者 整理人 編輯時間

1 中國·運城 China Yuncheng lemon0730 zzz123654789 2004-03-06 18:32:25

2 中國·大同 China Datong mgxz_010 zzz123654789 2004-03-06 18:32:34

3 中國·太原 China Taiyuan mgxz_010 zzz123654789 2004-03-06 18:32:39

4 中國·山西 China Shanxi mgxz_010 zzz123654789 2004-03-06 18:32:44

5 山西歷史文化名人——司空圖 kof.810219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6:42

6 山西歷史名人——婁昭君 kof.810219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6:49

7 山西歷史名人——折太君 kof.810219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6:53

8 山西歷史名人——王瓊 kof.810219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6:56

9 山西歷史名人——文彥博 kof.810219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6:59

10 山西名人,那比我天水名人 fifan2003 zzz123654789 2004-03-05 19:57:03

馬烽

馬烽(1922--2004),原名馬書銘,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成長起來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山葯蛋派」第二號作家。1942年發表第一篇作品《第一次偵察》。後與西戎合著的長篇章回小說《呂梁英雄傳》,是建國前夕在工農群眾中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這一時期還發表了短篇小說《金寶娘》和《村仇》。1951年6月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短篇小說《結婚》,帶著翻身後農村青年的幸福與歡樂,得到讀者的熱烈稱贊。中學語文課本選它作為教材,又迅速地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馬烽成為建國初年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馬烽「文革」前共出版了以下幾個短篇集:《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太陽剛剛出山》,還出版了描述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劉胡蘭的偉大事跡的長篇小說《劉胡蘭傳》。在這部長篇里,不僅讓讀者看到偉大的時代的力量,黨的力量,毛澤東思想的力量使劉胡蘭從一個普通農村姑娘成長為真正的無產階級英雄,而且還讓人們更加具體真切地了解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深刻內涵。「文革」後發表了《結婚現場會》等短篇小說,出版了《馬烽小說選》。馬烽與電影結緣很深,建國初年《呂梁英雄傳》就搬上了銀幕,故事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下集)是建國10周年的10大獻禮片之一,成為反映新中國農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婦孺皆知的故事片《淚痕》(合編)、《咱們的退伍兵》(合編),在廣大觀眾中留下的印象也是相當深刻的。
馬烽的小說主要描寫農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精神世界的變化,生活畫面廣闊,人物形象豐滿,表現手法豐富,在五十年代中後期,以《我的第一個上級》、《三年早知道》為標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實、幽默明快、洗練流暢的藝術風格,富有強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時代感強,他的短篇小說有如一組我國農村變革的畫卷,展示了我國農民延著社會主義道路樂觀而自信地前進的足跡。馬烽擅長寫普通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表現這些人物美好的心靈世界,使自己的作品總是激盪著一股正氣。《我的第一個上級》是馬烽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新穎獨特,故事情節出奇制勝,成功地塑造了農建局田副局長的優美形象。文壇泰斗茅盾對此曾給予很高的評價:「老田這個人物,寫得龍拿虎跳,在馬烽的人物畫廊中,無疑是數一數二的。」

李殿林

李殿林,字蔭墀,大同縣西冊田鄉大王村人(原屬陽高縣,後歸大同縣)。據清代《大同府志》記載:「元丞相脫脫墓,府東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記,大同李氏,其後也。」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李時中,次子是虛設,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兒李美林。因為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李家當時在大王村之中,雖然屬於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惡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決心發奮圖強改換門庭,不惜花費重金,延請渾源州水香寺的科舉進士謝定書來到李家,專門教授六個兒女讀書。由於謝定書先生知識淵博,督教學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讀不輟,因此,在同治、光緒年間,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間,18歲的李殿林赴太原鄉試中文舉。同治十年辛未科進土及第,多年來曾經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廣西學政、咸安宮總裁、日講起居官總裁、科舉會試主考官、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廣東鄉試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蘇學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郵傳部尚書、正黃旗漢軍都統、吏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參予政務大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禮學掌院大學土,贈紫禁城騎馬,西苑門內乘二人肩輿,優禮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潔奉公,饋遺無受,請托無聽,循規任免,從未安置私人。在署郵傳部尚書時,整頓吏治,革除積弊,一日內彈劾數十百員,營私瀆職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國家財經收入驟增,吏治廉潔,但他自己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辛亥革命時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氣數已盡,難以挽回,只好上疏辭官。於1912年2月8日離職回到原籍大王村閑居。在此期間,曾於西冊田村桑乾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寫有「普濟橋」三個大字,其字體渾雄有力,氣勢宏偉,為世上罕見,石碑後面刻有鐵繩橋詩一首:

層冰開(氵互)客心驚,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來馬邑,東連山勢拱燕京。
懸崖陡立千尋峭,鐵索凌虛一道橫。
步步輿梁無痛涉,回頭共說險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歲。喪訃傳到故宮,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甚表哀悼,溢號「文僖」,追贈相國。墓葬於大王村北,如今石獸、碑文並存。李殿林辭職歸里之後,為人公正,恤老憐貧,很受當地人民愛戴。直到現在,陽高縣和大同縣一帶的人民,經常傳頌著「六大人」刻苦攻讀、智審貪官和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時節,經常有人前往墳前祭祀。

李平生以書法、詩詞自娛,著有「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江左校士錄」等書,前兩部書之手稿和後書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圖書館收存。

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裡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准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人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王榮登樓》雖然在劇情、結構方面無甚可取,但詞曲工麗,對人物心境的描寫卻頗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認為鄭光祖元曲,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劉大傑也說,這些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系,他死後,就是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於順宗下台、憲宗上台,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里,語言不通,一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並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閑散勞力去開墾,僅大雲寺一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並多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區的施行。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雖然活了不到50歲,但柳宗元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朴,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麼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雲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於陳情,還是側重於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並稱為「唐家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初中優秀作文600(十篇)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動於一棵枯樹在春日裡出人意料地又抽新芽,感動於古老生命里那份不屈的原動力,卻忘了看似枯朽的枝幹原來是有「夢」的——有夢就有希望,有夢就有了飛翔的翅膀。這份夢想、這份堅持讓我們知道「每棵草都有一顆開花的心」。
吃過晚餐,我帶著英語書在花園中背單詞。一陣沁人心脾的芬芳撲鼻而來。 我沿著小徑漫無目的地走著。微風拂過,幾絲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我順著香味尋去。
在那幾乎被人遺忘的牆角處,我看見了一莖野草花。淺藍色的花瓣,鵝黃色的花蕊。那野草花,雖不及蓮花清高,不及梅花勇敢,也不及蘭花矜持,但也不能阻擋它展現自己的魅力。
我蹲下來細看。
這莖含苞欲放的野草花的莖,被人掐了一大圈,但它仍筆直地立在那兒! 誰會知道它的花苞要在風雨的侵蝕中經過多大的努力,才能帶上開放?看那細嫩的花莖,誰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麗的花兒來呢? 我站了起來,感嘆:「豁!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我看見,那野草花,開了。它就那樣地輕盈地展開自己的雙臂,擁抱著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脫俗的精靈,不含一絲一毫的雜念……
那天下午,陣雨過後,我重返到那片土地。那花已經被風雨摧毀……我豁然道,「生命,不過如此。」
哦,不對。閉上眼,哪怕風雨過後,卻依然有那花兒殘存的幽香!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一切生命都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季節里煥然一新,都在這個沒有冗雜的季節里得到新生,都在這個不可捉摸的季節里勇敢奮進,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季節里昂首挺胸。是啊!多麼美好的季節。
把春天比作人的一生,雖然一切都在新生,可是燦爛過後必定會凋謝;誰讓一切都會在一聲蟬鳴中消逝,但是歷史的名冊會永遠記下這一筆!
每一杯咖啡過後,迎來的是許久的甜,是人生的美好,是頭腦思緒的依託。
人生如春。沒有春天一年就不會開始,沒有春天人們就不會清醒,沒有奮斗人生就不會有春天。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
又是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我漫步在湖邊,發現了天空中飄著許許多多像雪花一樣的白色物,但又比雪花更棉,更薄、更柔軟,落在地上一片一片的。走在湖邊的人們,任它輕輕地飄在身上,緩緩的從身邊擦過,靜靜地落在地上。
一時間,湖邊像是披上了一層薄如蟬翼的白紗……走近後我才知道,這是柳絮,它是靠風力來傳播種子的。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春天,柳樹用自已的方式來傳播生命,我完全被震撼了!我的心裡簡直承受不住這份欣喜和敬仰之情。
在每一個春天,它載著一粒希望的種子,飄向它夢幻的那片土地,去灑下一地可見的生命。誰見了這種場面也不會無動於衷的,誰都不能不被這樣的生命所感動。它辛勞的飄散,然後落入那黑乎乎的泥土,綻放出一枚嫩綠的新芽,不停地生長,散發著它那生命的芳香,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我不由自主的聯想到人類的生命:在大自然生命的啟悟下,我們應該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回報生命呢?
這個春天因生命而精彩。冰心寫過這樣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實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的花朵,只有在汗水的澆灌下,才會更加明艷!
這個春天讓我聞到了新鮮的空氣;這個春天使我們感受到了萬物的欣欣向榮;這個春天使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希望。生命之花是頑強的,但有時也是脆弱的。當我們追想那些遠去的生命,會發現雖然斯人已逝,芳香卻依舊彌散。
這個春天,讓我們感悟芬芳的人生,綻放生命的花朵,追求生命的芳香!人生如春。沒有春天一年就不會開始,沒有春天人們就不會清醒,沒有奮斗人生就不會有春天。

走在春天的小路上,我覺得有點涼。不是已經春天了嗎?想像中的溫暖卻如曇花一現,繞了個圈便匆匆躲開。大地繼續寒冷。
有幾只鳥兒很大膽地從我身邊飛過,嘰嘰喳喳連蹦帶飛地終於「爬」上一棵低矮的小樹,叫得極歡快。該是新鳥吧。這算是「幾處早鶯爭暖樹」么?我笑了笑。
前方走來一對老人,頭發花白,身材自是不算高的,是相濡以沫了幾十年的老夫妻吧。做妻子的那位,略瘦些,精神卻比做丈夫的抖擻,他們相挽著胳膊,一步一步蹣跚地走,盡力扶持著對方,臉上漾著無盡的滿足。
最感人的是夕陽情啊,我不知他們相依相伴走過了多少個這樣的春天,但我相信,只要彼此皆在身旁,對他們便是永遠的春天了。
走在春天,我從心底祝福他們,自己也彷彿望見了春的明媚。
再接著走,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可愛至極的小寶寶,剛學會走路呢,便急急掙開年輕的母親,要去尋找那更有趣的東西。撞上我,他停住了,睜著大大的亮亮的雙眼盯著我,一副挺疑惑的樣子。我不禁一下笑出了聲,我笑,他也笑,咧開嘴,連嘴巴里的幾顆牙都瞧得一清二楚。
他的母親於是追過來,教導孩子:「乖乖,叫姐姐!」他才不理呢,依舊傻笑著,手舞足蹈。我想,這孩子以後準是個了不起的表演家。微微抬頭,我看到了樹頭有淡淡的鵝黃搖曳著。走近它,細細地打量,果然是今年的新綠,剛剛含著細小的芽笣,有點朦朧地寫意著急於傾吐的心事。
口袋裡的手機響了,同學發了簡訊來:「五一快樂!」這一句幾乎要惹得我落淚了。我不是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學生啊,總以為時光會把我埋沒,從此長封於冬天的嚴寒。原來——
春天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總看不見那春的存在,花開花落,不過是花打了個盹,來年又醒。所有的美好象徵了春。河岸上楊柳青青,春一直悄悄地在。
我繼續行走在這小路上,走在春天。
田野里,農民們又投入了新的耕種。盼了一個冬天的他們迫不及待地播撒著春天的種子。「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不正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嗎?雖然忙碌,但為了金秋的收獲,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走在春天,那一張張朴實的笑臉充滿了對春的感激、秋的憧憬。
走在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春的魅力,走在春天,感受著春所帶來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動著每個人。人們忘記了煩惱,忘記了悲傷,忘記了所有痛苦的回憶。我們只知道春是一種象徵,其實,春是一個起點,春是一支唱不完的生命之歌,一幅描不盡的人生畫卷!

珍藏這灘潮水
媽媽生病了,躺在醫院里。
我呆在家裡,躺在溫暖的大床上,我的眼角卻濕潤了,我用指尖拭了拭眼角,潮潮的,卻帶著一份溫暖。腦袋裡滿是媽媽在燈光下的佝僂的背影……
媽媽不在的日子,我該怎麼辦,我的心躊躇起來。
我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的看著電視,心裡的思念卻已飄到了媽媽的身邊。我透過廚房的門簾,模糊的望見燈光下的一個背影:雙手前後擺動著,身子晃晃悠悠的,像是站不穩腳,要摔倒的樣子,卻還在忙碌著。那是媽媽,我心裡激起一陣歡喜,她不是在醫院嗎?
我邁著緩慢的步伐,悄悄的走近,我不再疑惑,那就是媽媽!她身體不舒服,卻還從醫院里跑出來為我做飯。那一刻,我的心莫名的痛,喉嚨有一種噎堵的感覺,無法出聲,鼻子一陣酸楚,無法呼吸。我流下了眼淚,眼角的淚順著我的臉頰緩緩地流下來……
我的眼睛模糊了,在微弱昏暗的燈光下,我隱約地望見了媽媽那一縷白發,燈光映著白發,白發襯著燈光,顯得愈發醒目,每一根白發都訴說著媽媽對我的愛,滲透了媽媽多少的汗水和心血。
我卻像小公主似的,整天都那麼悠閑自在,竟從未發現,我重重的在心裡給自己打了一記耳光。媽媽眼旁的魚尾紋鐫刻著無數個日日夜夜,她無私的付出,就像這魚尾紋深深的印入了我的心。媽媽的嘴角乾裂了,像烈日下反復烤灼的稻草,我想這是媽媽不停的嘮叨所致吧!我不禁有些心疼。媽媽手上的皺紋像溝壑,我陷入了這溝壑中,無法自拔。
我沒有和媽媽說一句話,只是緩緩的走向了自己的房間,坐在床上,默默的,我的眼淚又來了,回想起剛剛那個激盪人心的場景,眼淚嘩嘩的流下來,浸濕了我的衣裳,現在才明白,媽媽對我的愛是無私的。
媽媽的愛如潮水,沖擊了我的心。我躺在床上,做著一個美妙的夢,我夢見了我是大海,我永遠珍藏著這一灘潮水……

我好想挽月同行
小時候總是被奶奶的歌聲迷住,帶著幾分質朴,挾著幾縷清新,亦伴著濃醇的鄉音鄉情,怎麼也聽不夠;又宛如一壇新啟封的老酒,香馨甘美,怎麼品也品不夠,那種純粹無可替代。
歌聲里帶來的歌謠大都是關於月亮的,那時的我還是懵懂的,縈繞在耳畔的歌聲令我對月亮充滿了憧憬與好奇,淡淡的覺得月亮彷彿永遠有一層未曾揭開的面紗,在奶奶的歌聲里我感受到了一種濃郁的幸福。
奶奶沒有讀過多少書,卻將那輪明月的形象,描摹得恰如其分。奶奶說過,月亮上是一個孩子在泉眼邊打水,傳說那泉眼裡的水是聖水,可以治癒眼疾,而孩子正是為了給媽媽治眼疾而不辭辛勞的打水。我頓覺感動,便總是雙手托腮,望著天上的月亮,望著那個孩子,卻總望穿了月亮卻怎麼也看不清孩子的長相。於是那份期待便更進一層,對月亮的好奇也與日俱增。
如今離開奶奶近三年了,見面不多,對奶奶的思念早在心底生根發芽。過慣了城市的喧囂與奢華,對鄉間的自然風情多了幾分懷念,想起躺在家鄉的草垛上,手中把玩一棵稻草,聽風掠過指縫之間的聲音,耳畔亦只有蟲鳴聲,靜謐的夜簡單清淺。月光也不吝嗇,銀白色的暈圈灑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喜歡月亮的色彩,據說那是獨角獸血的顏色,一點點的飛濺開來,渺遠而清澈的天空有了月色的襯托,很美,很夢幻……
人間灑滿清輝,那似水月光也肆無忌憚的灑在我的身上,她穿過蒼穹,照耀世間的名人雅士,也包容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也是的,李白「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吟的是不俗,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詠的是淡雅,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的是豪放,名句千古流傳,膾炙人口,正如這清輝一般。
後來在一個記不清的一天,忘了從誰那裡知道月亮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星體,心中一下有了失望,但皓月初上我依舊執著的俯在窗前凝望月亮,還有那個打水的小孩。月亮依舊如往昔美麗,漂亮。在稻草堆旁,奶奶也依舊為我講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月亮。聽著奶奶的故事,望一望月亮,那個孩子還在,那口井還在,我的夢也還在。即使有一天他們會泯滅,不,不會的,他們的美與神秘早已在我純真的心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早已成為我長久的希望。
寧靜的夏夜,天空中的明月愈發的美,常常對月,思忖,悵惘。月,近了,仰頭問:「月,你好嗎?」月便愈發的優雅樸素,彷彿遺世獨立的名作,縱使馬良神筆也繪不出如此的亮麗色彩,半卷的綉簾,撩人的古琴,添香的紅袖,伴著月光輕舞。望月,淡然一笑,兒時快樂的月,盼月的那份景緻重現眼前……
月,我途經一夢,真的好想挽月同行。

總有一種記憶值得珍藏

童年的時光猶如坐摩天輪。坐在上面看風景時,心情舒暢,盡情地享受著美好。但轉了一圈下來,剛才的一切彷彿過往雲煙,不再回來......

「新鮮的蔬菜啊!快來買啊!」隨著隔壁買菜老伯伯響亮的吆喝聲,彷彿喚醒了這座小鎮。每天清早,大家都在老伯的吆喝聲中陸陸續續地擺好自己的攤位,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小丫頭,今天又來幫奶奶賣菜了?真能幹!」我被對面嬤嬤的誇獎誇得心裡暖暖的。「姑娘,這菜幾毛錢一斤啊?」「五毛,不貴!」「來兩斤吧!」我每天的第一個顧客都是王伯伯。

很快,菜籃子空了,街上的人也都散去了,我要隨奶奶到田裡除草。名義上說是除草,實際上我就搬個小木凳,戴個小竹帽兒,坐在那兒玩土裡的蟲子。奶奶說我把蟲子除掉就等於幫助了蔬菜的生長,也就等於在幫忙,不算添亂。田裡那自然的氣息我永遠不會忘記。空氣里帶著泥土的氣味.花香.還夾雜著田裡忙耕種的辛勤勞動者的汗味以及綠色蔬菜的氣味兒,自然得令人陶醉。

到了下午,我便跟在奶奶後面,跟著她去打牌。那兒有一個「鬍子伯伯」。他經常用他那荊棘叢般的鬍子扎我的臉,弄的我又疼又癢。他幾次試圖教我認長牌都被奶奶阻攔了,說「這會教壞了孩子!」於是我到現在都不會玩兒長牌。牌房前是一個水果攤。每次老闆見我偷吃水果,都會用菱角的尖頭刺我的臉,我無奈地說「只是試吃罷了,試吃!」逗得老闆不得不再讓我多「試吃」幾個。

到了晚上,大家都會從家裡帶出好菜,搬到鎮上唯一的一座小橋上吃。大家彷彿一家人似的,無話不說,一派和睦溫馨的景象。雖然沒有美味佳餚,但大家都十分滿足。他們享受的不是飯菜,而是鄰里之間心貼心的交流。

鎮上的幸福生活終止在了一天下午。一個下著大雨的下午,一台挖土機將小鎮夷為了平地,將這里的幸福埋進了土裡......

現在,有時間回到爺爺奶奶那兒,只有一排排灰濛蒙的過渡房。以前的張伯伯.王阿姨......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永遠打不破的寂靜。

小鎮沒了,但關於小鎮的那份記憶仍在。我要將它印在心裡,將關於小鎮的一切埋藏在心底,珍藏那份質朴的幸福與溫馨......

總有一種記憶值得珍藏
童年,珍藏在每個人心底那最純朴的記憶。 ——題記
我時常提起筆,書寫自己的童年,書寫自己的青春,書寫那沐浴在陽光下的琉璃歲月;它們像一隻只千紙鶴,帶我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
旋轉•童年
坐在旋轉木馬上,望著前面一個小女孩開心地蹦上木馬,彷彿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時候總以為坐上了旋轉木馬就能遨遊世界,就可以流浪,就可以尋找自己的未來......
「擁有華麗的外表和絢爛的燈光,我身為旋轉木馬身在這天堂,只為了滿足孩子的夢想........」這首《旋木》將我的思緒拉扯了回來,雖然旋轉木馬能給孩子帶來歡樂,但是其實它也是很悲傷的,木馬之間只能互相對望,無論它們怎麼顛簸,無論怎麼追趕,都不能追上。彷彿就像這份童年記憶,無論怎麼追溯,也回不到過去。
我珍藏,擁有旋轉木馬的童年記憶。
大海•童年
沙灘上的一座座堡壘是童年的標志。女孩喜歡拾貝克,吹海風;男孩喜歡游泳,捕魚然後再一起在海灘上築沙堡。
跳過一個個迎面而來的海浪,會樂的再去跳,直到母親披著晚霞喊我回家;故意在海灘上踩出一連串的腳印,看著海水把它填滿,再也找不到我們的沙堡,我們的腳印。
海浪撲過來,帶來了我們的歡笑聲;海浪流回去,也帶走了我們的歡笑聲。
我珍藏,擁有大海的童年記憶。
蒲公英•童年
小時候,會在路邊摘下一朵花,輕輕一吹,它就會在空中漫天飛舞,媽媽告訴我,這是蒲公英。小時候的我總認為蒲公英很堅強,勇敢,只要長大了就能背著行囊離開家去遠航。
蒲公英承載了我太多的夢想與期望一起飛翔,但它常常事與願違,難道蒲公英的前面就是夢想嗎?路又在何方?於是,小時候天真的夢想隨著風陶醉在身旁美麗的風景中,不知所措,黯然消失了。蒲公英也曾迷惘過,彷徨過,哭過,無奈過,但它始終是我童年是追溯的夢想。
我珍藏,擁有蒲公英的童年記憶。
童年,我珍惜,我挽留,我回味,我追溯......
這份記憶值得我永久珍藏。

3. 柳宗元簡介誰有!!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縣(今山西永濟縣),於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出生於當時的京城長安。
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註:《故大理評事柳君墓誌》]自北魏以來,柳宗元的祖先世代顯宦,到唐朝,河東柳氏作為「關隴集團」的一個有勢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據有顯赫的地位。就拿高宗一朝來說,柳氏家族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多達20多人。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沖,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註: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庄園里,盧氏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注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柳宗元以也叫柳中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政績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於任所。被貶期間,南方人士頗有向他求學問業者。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於國於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於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雲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古文大致為五類。

【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典範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騷賦】:獨具特色。《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台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後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劉禹錫始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宋代注本較多,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為現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蔣之翹輯注有《柳河東集》。事跡見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

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4. 柳宗元《天說》

韓愈謂柳子曰:「若知天之說乎?吾為子言天之說。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飢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若是者,舉不能知天。夫果窳飲食既壞,蟲生之;人之血氣敗逆壅底,為癰瘍、疣贅、瘺痔,蟲生之;木朽而蠍中,草腐而螢飛,是豈不以壞而後出邪?物壞,蟲由生之;元氣陰陽之壞,人由生之。蟲之生而物益壞,食嚙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於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懇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堰溲,築為牆桓、城郭、台榭、觀游,疏為川瀆、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幸沖沖,攻殘敗撓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於蟲之所為乎?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於天地者也;蕃而息之,天地之讎也。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受罰必大矣。予以吾言為何如?」

柳子曰:「子誠有激而為是邪?則信辯且美矣。吾能終其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 、癰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報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窳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慾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怒,慾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子而信子之仁義以游其內 ,生而死耳,烏置存亡得喪於果窳、癰痔、草木中國唐代柳宗元的哲學代表作之一。收入《河東先生集》、《柳宗元集》。文章著重批判天能賞罰的唯心主義天命觀,闡發天沒有意志、是物質實體的觀點。文中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癰痔、草木也。」指出天、地、陰陽與果瓜、草木等同樣都是自然現象,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沒有意志,不能賞功罰惡,「功者自功,禍者自禍」。國家的興亡衰盛,個人的貴賤禍福,與天根本不存在互相感應的關系。《天說》堅持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天人關系的問題,但忽視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能動作用。天說》中國唐代柳宗元的哲學代表作之一。收入《河東先生集》、《柳宗元集》。文章著重批判天能賞罰的唯心主義天命觀,闡發天沒有意志、是物質實體的觀點。文中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癰痔、草木也。」指出天、地、陰陽與果瓜、草木等同樣都是自然現象,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沒有意志,不能賞功罰惡,「功者自功,禍者自禍」。國家的興亡衰盛,個人的貴賤禍福,與天根本不存在互相感應的關系。《天說》堅持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天人關系的問題,但忽視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能動作用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並稱為「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漢族。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所以稱柳柳州),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紀 念
在山西省永濟市為紀念柳宗元,特建設柳園公園,柳園位於永濟市城西區,東臨河東大道,南隔富強路與永濟電機廠世紀花園小區毗鄰。右圖1為永濟柳園局部圖
柳宗元一生筆鋒犀利,見解精闢。

[編輯本段]生平
家世
在北朝時,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安史之亂後又繼續為官,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嚮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願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中唐以後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庄園里,盧氏信佛,聰明賢淑,很有見識,並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後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跟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在她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貞元元年(785),柳鎮到江西做官。在這以後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這段經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後,他已經開始參與社交,結納友朋,並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註: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見《柳宗元集》附錄]。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盪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發了繼安史之亂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誘發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謀繼襲,得到河北其它兩鎮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的支持,企圖確立藩鎮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鎮就聯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於夏口是一個軍事要沖,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除了母親外,父親柳鎮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深明經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可知他信奉的是傳統的儒學,但他並不是一個迂腐刻板、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於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並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他還能詩善文,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這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永州
由於順宗下台、憲宗上台,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文學成就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雲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題《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四庫全書》所收宋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編外集 1卷,為現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別集 2卷、外集2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為現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藏北京圖書館。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編外集1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補遺、附錄等,為宋人注本中最後的一種,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外集 5卷、遺文、附錄等,雖采輯舊注,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徑藏書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於國於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於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詩歌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朴,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麼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後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文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游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後世留下了極其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論說
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
他的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在《天說》《天對》《非國語》《封建論》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運動的元氣構成的,所謂的天是大自然構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無上可以支配人的命運的天,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2)天人不相預說。在天人關繫上他認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張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3)對鬼神迷信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釋,人們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現。如果人們掌握了規范和瑰麗,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
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
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童區寄傳》。
山水游記
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典範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永州八記》作於元和四年以後。那時,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寫的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風景,文章短小、輕靈,朴實、順暢,為歷代所傳頌。其中以《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文章引人入勝,雋詠無窮。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於言表。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凄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騷賦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雲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於陳情,還是側重於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台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

回答者: 黃吧不 - 試用期 二級 2009-10-25 12:43

檢舉 《天說》中國唐代柳宗元的哲學代表作之一。收入《河東先生集》、《柳宗元集》。文章著重批判天能賞罰的唯心主義天命觀,闡發天沒有意志、是物質實體的觀點。文中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癰痔、草木也。」指出天、地、陰陽與果瓜、草木等同樣都是自然現象,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沒有意志,不能賞功罰惡,「功者自功,禍者自禍」。國家的興亡衰盛,個人的貴賤禍福,與天根本不存在互相感應的關系。《天說》堅持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天人關系的問題,但忽視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能動作用。

韓愈謂柳子曰:「若知天之說乎?吾為子言天之說。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飢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若是者,舉不能知天。夫果窳飲食既壞,蟲生之;人之血氣敗逆壅底,為癰瘍、疣贅、瘺痔,蟲生之;木朽而蠍中,草腐而螢飛,是豈不以壞而後出邪?物壞,蟲由生之;元氣陰陽之壞,人由生之。蟲之生而物益壞,食嚙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於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懇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堰溲,築為牆桓、城郭、台榭、觀游,疏為川瀆、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幸沖沖,攻殘敗撓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於蟲之所為乎?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於天地者也;蕃而息之,天地之讎也。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受罰必大矣。予以吾言為何如?」

柳子曰:「子誠有激而為是邪?則信辯且美矣。吾能終其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 、癰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報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窳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慾望其賞罰者大謬;呼而怒,慾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子而信子之仁義以游其內 ,生而死耳,烏置存亡得喪於果窳、癰痔、草木邪?」

5. 什麼爭艷四字成語

百花爭艷 雙虎爭艷 群芳爭艷 官場爭艷 搶族爭艷

6. 真龍天子手游下載了怎麼玩不了

游戲簡介

《真龍天子手游官方版》是一款三國題材國戰類即時戰斗角色扮演游戲。游戲採用即時匹配的玩法,玩家在這里將扮演三國時期的一位領導者,需要不斷地通過戰爭來收集各種資源,攻佔城池,來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玩法刺激,喜歡的小夥伴可以下載試試!

游戲介紹

真龍天子是一款匹配製的三國城戰策略手游,每個玩家將以主公的身份培養不同勢力武將來與實力相當的多個對手一爭高下,過程中可通過外交的方式來結交盟友,也可作為梟雄盤踞一方!強者攻佔弱者的領土主城,不斷擴大版圖與勢力,一舉稱霸天下。無論玩家在上局游戲中功成名就還是黯然離場,均可在新的戰局中重新書寫歷史。

游戲內容

這是一款注重戰斗體驗的即時戰略類大型SLG策略手機網游,游戲的背景是以古代強權盛世時期的為主,玩家在游戲中以發展科技來參與古時的幻境戰役,挑戰古時大將們培養的「軍將精神」,和其他玩家暗地計劃謀策爭奪帝王之位。

玩家在游戲里扮演的是一個出入官場的城主,第一要不斷壯大自己的城池和提升科技發展經濟實力,第二想辦法尋找有著各種實力力的好漢提高自己的武魂,藉助同伴們的實力一起討伐敵方的聯盟,一步步的去鞏固自己的地位,最終把自己送上一代帝王之位。

除此之外,華麗絢爛的美術特效,富有挑戰的戰役通關,歷史幻境的作戰計劃還原,還原歷史的官級晉升,還有讓人羨慕不已後宮三千佳麗系統。游戲的模式滿足了玩家們一邊體驗權位的至高無上,還可以一邊體驗美女們的宮斗爭艷。

7. 《紅樓夢》概括下面人物的性格特點,從原著中找出能夠表現相應特點的情景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賈母,

賈寶玉,紅樓夢中的男性主要人物。他的性格特點,很怪,很詭異,很復雜。他不喜歡讀書,但對聖人書《四書》是尊重的。我個人認為,他不喜歡讀書是因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多了。」,後人不肖,把先賢的書拿來亂改,亂解,以至「不可讀」。所以對於當時社會「主流」的書,他不喜歡讀。不喜歡「經濟學問」,不喜歡仕途,有活得「超脫」的一面。他這不喜歡讀書的一面,是罵當時世人!罵得痛快。雖然「無力補天」,但是可以潔身自好。
警幻仙姑稱他「意淫」,這是褒義詞,說明他關心女孩子。賈雨村說他「秉正邪之氣」,都體現了他性格的復雜。他是某些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但他不是全然反對封建禮教的,比如賈政不在書房,如果他要經過書房還是要下馬的,還有他和王夫人的關系也是很好的,親昵,這還遭來了賈環的嫉妒,企圖用蠟燙瞎他的眼睛。可見,他不反對全部的封建禮教,他只是追求婚姻上的自由而已。
根據我聽到的講解,加上自己的理解,《紅樓夢》第三十回集中體現了賈寶玉的性格特徵的幾個層面:
(1)賈寶玉和林黛玉:賈寶玉剛和林黛玉鬧過別扭,在給她賠禮道歉,她對林可是真正的純潔的愛情。這點在全書都有體現。
(2)賈寶玉和薛寶釵:寶玉正給黛玉道歉,賈母派鳳姐來看,鳳姐帶他們到賈母處,說他們早就和好。當時賈寶玉因剛和黛玉鬧了別扭,很尷尬。於是他為了協調一下人際關系,舒緩一下尷尬的氣氛,於是他找寶釵說話。寶釵是當時因為選秀失敗的事也是心煩,另外,個人覺得她當時心裡有種特殊的感覺:類似於要告訴寶玉,不要因為林妹妹不理你,你就找我說話。恰巧丫鬟靛兒來問寶釵有沒有藏起她的扇子,「隨分從時」的寶釵當時一反常態,說「你要仔細」,這話不光是給靛兒說的,更是對寶玉說的,所以回名才叫「借扇機帶打雙敲」。這點說明賈寶玉有追求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一面。
(3)賈寶玉和金釧:賈寶玉來到王夫人那裡,和金釧的一些玩笑話,讓王夫人把金釧趕了出去,並最終斷送了她一條性命。賈寶玉和金釧的玩笑確實只是玩笑話。但他愛吃胭脂的這些習慣實際上是警幻仙姑歸為「皮膚濫淫」一類的,這是他性格中低俗的一面。
(4)賈寶玉和齡官:再接著,賈寶玉看到齡官畫「薔」,下雨了,他還提醒人家快走,別淋濕了。這是賈寶玉的「意淫」的一面,這個詞也是警幻仙姑用的,並且是個褒義詞。就是很關心女孩子,即使對方對他沒有感情。
(5)賈寶玉和襲人:賈寶玉提醒齡官下雨,都忘了自己在雨中。後來,他飛快的跑回怡紅院。那群丫鬟把排水設施堵好,把水鳥翅膀縫了,放到水裡玩。賈寶玉叫了好久的門,也沒人開。襲人來開門,賈寶玉給她一個窩心腳,把她踢得晚上還吐了血。這說明賈寶玉性格深處,還有要使用做主子的特權的想法的。畢竟他是統治階級,有其特有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前面也有過體現,因為李嬤嬤喝了他的楓露茶,他要攆李嬤嬤,結果卻是攆走了無辜的丫鬟茜雪。他是統治階級,這是理所應當的心理優越感。
可見,賈寶玉有著多層復雜的人格,有高尚的,也有低俗的。作者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賈寶玉最有個性的性格特點,就是對女孩子的親近。在當時,女子是社會底層的人。寶玉這個性格特徵說明他關心社會底層的人,推而廣之,賈寶玉的好朋友,有柳湘蓮,琪官蔣玉菡等,這些戲子,同樣是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賈寶玉懂得結交社會邊緣人,是他開明之處,他對社會邊緣人有著無限的同情和關懷。賈寶玉挨賈政打,有句真情流露,「我便是為他們死了也願意」。
再推而廣之,這種偉大的性格特點,最終就是警幻情榜考語中的「情不情」,第一個「情」做動詞,就是說對跟他沒感情的人或物他依然能給與感情,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博愛」吧。警幻仙姑「意淫」這個概念推到最廣就是「情不情」。
體現賈寶玉「情不情」的地方很多,比如秦可卿葬禮上,賈寶玉、鳳姐和秦鍾來到一個農庄,賈寶玉對紡車好奇,來了一個被稱作「二丫頭」的女孩子,給他示範紡線,他們臨走時,看到「二丫頭」抱著她的小兄弟和一群女孩子有說有笑的,賈寶玉當時真是「恨不得下車跟了她去」。這個就是所謂「情不情」的體現。那個二丫頭對賈寶玉可是「不情」的。具體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他幫平兒理妝,主張給香菱換裙(「夫妻蕙」事件,呵呵),還有一個姓傅的小姐(傅秋芳)家的婆子來見他,他破例見了,也是處於對傅小姐的仰慕之情。而且通過婆子之間的對話,說賈寶玉經常一個人對花對月對魚說話,經常自言自語,經常自哭自笑,真是一個痴情的「情不情」!
另外一點我的感受,我覺得賈寶玉有「情不情」的資本。正因為他衣食無憂,他可以厭倦讀書,他可以「不務正業」,他可以體諒社會邊緣的人。這是因為他比別人高一層,他體諒下人,但當時的他的生活是剝削了多少「下人」才獲得啊!他要獲得那樣的生活,必須就得有下人。他再怎麼體諒,再怎麼對人家好,他始終是統治階級的一分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需要這么多「下人」,養活他一個白吃飯的。
他的「情不情」,讓他不適合做剝削階級,讓他不適合那樣的生活。雖然後來抄家沒落了,但我想即使不抄家,他那樣的脾氣秉性,難以維持得住家業。性格特點:是個才華橫溢、品性高潔、有時善解人意但又經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林黛玉和薛寶釵,一個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一個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兒;一個天真率直,一個城府極深;一個孤立無援,一個有多方支持;一個是叛逆者,一個是衛道者。有的人看見這首詩中同時寫了林、薛二人,以為找到了「釵黛合一」的證據,這是錯誤的。矛盾著的雙方既然互為依存,為什麼不可以在一首詩中並提林薛這兩個在思想傾向上彼此對立的人物,通過賈寶玉對她們的不同的態度的比較,以顯示抑揚褒貶呢? 林黛玉形象從《紅樓夢》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度過的。新時期紅學正在呈現出百花爭艷之勢,然而對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厄運,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釵的論調又相當流行,甚至徑直以「討嫌」來目黛玉了。要正確評價林黛玉,我以為必須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時代的熒屏上去顯影。不然就始終擺脫不了那個周而復始的被理解又被誤解的怪圈。薛寶釵是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她是寶、黛、釵愛情悲劇的主人公之一,而且還在於這一藝術形像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以及這一形像的創新性。
對於薛寶釵這一人物形像,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則尊林而抑薛。歷代所引鄒弢與其友許伯謙因爭論激烈而「幾揮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狹窄,愛使小性兒,而寶釵端莊穩重,溫柔敦厚,豁達大度。有人則認為,寶釵性冷無情,虛偽奸險,是個「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則固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因,同時也說明這一形像的復雜性、豐富性和描寫的客觀性。那麼,到底怎樣看待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須摒棄個人的偏見和愛惡,而從作品的描寫刻畫中進行具體分析。
人物刻畫
從《紅樓夢》對薛寶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寶釵形像,是封建社會中一位典型的標準的淑女。這一形像的基本特徵,表現為她是封建禮教忠誠的信仰者、自覺的執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
薛寶釵一出場,作者就描寫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著「不見奢華,惟覺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麗」;「罕言寡語,人謂裝愚;隨分從時,自雲守拙。」這就概括地寫出了她謹守封建禮教,順應環境的個性特點,勾勒了一個封建淑女的輪廓。
這個人物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她忠誠地信奉封建禮教;特別是強加在婦女身上的奴隸道德。她曾多次規勸賈寶玉走「仕途經濟」、「立身揚名」之道,以至引起賈寶玉的極大反感,說她說的是「混帳話」,並說「好好的一個清白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雲進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之類的封建說教。這些都足以說明,在大觀園的貴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統思想、封建道德觀念毒害比較深的一個。但是也不能因此將她與賈政、王夫人、王熙鳳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說成封建統治者。她雖然屬於「主子」的陣營,但是,她不但談不上什麼統治權力,而且,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少女,連自己的命運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聽從封建家長的擺布。一方面是「主子」,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處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之下,這就是薛寶釵社會關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會地位,決定了她的思想性格與賈政、王夫人、鳳姐等的本質區別。那種將薛寶釵與賈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觀點是錯誤的。
性格特點
薛寶釵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很世故,即很會做人和處世。在賈府這個派系復雜、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另一方面,她又善於處理人際關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著一種親切自然、合宜得體的關系;正如脂評所說:「待人接物不親不疏,不遠不近,可厭之人末見冷淡之態,形諸聲色;可喜之人亦未見醴密之情,形諸聲色。」而在這種貌似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中,她特別注意揣摩和迎合賈府統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們的好感,而對於被人瞧不起的趙姨娘等人,也未嘗表現出冷淡和鄙視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賈府上上下下各種人等的稱贊。賈母誇她「穩重和平」;從不稱贊別人的趙姨娘也說她「展洋大方」。就連小丫頭們,也多和她親近。
在薛寶釵的性格中,確實也有虛偽和矯情的一面。她喜歡討好人和奉承人。賈母要給她做生日,問她愛聽什麼戲,愛吃什麼東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食物,就按賈母平時的愛好回答。她還當著面奉承過賈母。她說:「我來了這么幾年,留神看起來,風丫頭憑她怎麼巧,也巧不過老太大去。」結果是賈母大誇獎她:「提起姊妹」,「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金釧兒投井自殺後,王夫人心裡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說:金釧不會自殺;如果真是自殺,也不過是個糊塗人,死了也不為可惜,多賞幾兩銀子就是了。王夫人說,不好把准備給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來給死者妝裹,怕她忌諱,薛寶釵就自動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來交給王夫人。這—段文字不但是寫她討好王夫人,而且還顯示出這個封建主義的信奉者是怎樣的冷酷無情。「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一回,寫她掣得的酒令牙簽上畫著牡丹,上有午句詩:「任是無情也動人」。按照封建社會的標准,薛寶釵被稱做群芳之冠,但又說「無情」。「無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實行者;「也動人」,卻不過說她的貌美。丸說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熱心人的意思。但「無情」和非熱心並不等於奸險。水亭撲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機。但其目的是讓小紅、墜兒以為她沒有所見那些私情話,並非有意嫁禍林黛玉。借衣金訓,也並非有意識讓王夫人嫌棄林黛玉。她這樣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義的明哲保身的哲學,自然也就表現了她的虛偽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現出來的虛偽,主要是由於封建道德本身的虛偽。她的頭腦里浸透了封建主義思想,她是一個忠實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淑女。她認為按封建道德規范去做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備。人有說薛寶釵是「大奸不奸,大盜不盜」,恐伯就是指的她對封建道德的忠實情奉和執行;因為這種道德本身就是虛偽的。她得到了賈府上下的放心,並最後被選擇為寶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這種性格和環境相適應的自然的結果,而不應當簡單地看作是由於她或者薛姨媽的陰謀詭計的勝利。那種認為薛寶釵的一切活動都是有意識地有計劃地爭奪寶玉的看法,既不得合書中的描寫,又縮小了這一人物的思想意義。事實上,她的性格特點並非奸險,並非事事時時處處都有心機,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統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樣渾然不覺。那樣如魚得水。人們從她身上看到的虛偽正是封建道德虛偽的體現。薛寶釵的有心機與鳳姐的兩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薛寶釵性格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還表現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處事周到,辦事公平,關心人,體貼人,幫助人。一次,襲人想央求湘雲替她做點針線活,寶釵知道後,馬上對她講明史湘雲「在家裡一點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來了就說累得慌」的苦衷,責怪她「怎麼一時半刻不會體貼人」,並主動接去了要湘雲做的活計。還有一次,湘雲要開社作東,寶釵因伯她花費引起她嬸娘報怨,便資助她辦了螃蟹宴。因此,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經真心地這樣稱贊寶釵:「這些姐妹們,再沒有一個比寶姐姐好的,可惜我們不是一個娘養的——我但凡有這樣一個親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沒妨礙的。」對於寄人籬下的林黛玉,家境貧寒的邢岫煙,也都給過種種幫助。即使對大觀園的下人,她也能體貼他們的起早睡晚,終年辛苦的處境,為他們籌劃一點額外的進益。
作者原詣
作者塑造薛寶釵這個形像,絕非僅僅寫出一個沽名釣譽的國賊祿鬼和八面玲瓏的勢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個虛偽奸隱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個標準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寶釵這個形像中,寄託著作者復雜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贊美這位美麗少女的聰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劇命運;又痛惜她奴隸般地信奉封建禮教,批判她「隨分從時」的處世哲學。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個品格端莊,容貌美麗,才華出眾,學識淵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禮教所毒害以至毀滅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作者對薛寶釵性格的發掘,並沒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與陳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間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統一。這就是薛寶釵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點。作者對這個根本特點表現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這個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殘,便愈是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在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深刻性上,這一形像並不比賈寶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過前者的毀滅是叛逆者的悲劇,後者的毀滅是殉道者的悲劇。然而,他們都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薛寶釵的悲劇雖然不值得人們同情,但它所顯示的批判意義卻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橫絕一代的卓識,正表現在這里,作者塑造薛寶釵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現在這里。只有從這個根本特點出發,才能真正認識這二藝術形像。
《紅樓夢》在塑造人物形像時,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進行反復描寫和刻畫,以使其突出鮮明外,還繞圍這一基本性格特徵展開其他方面的描寫和刻畫,使人物性格更加復雜和豐富。薛寶釵的形像也是這樣塑造出來的。
博學多識
薛寶釵這個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為封建禮教的信奉者、執行者和殉道者這一基本點之外,她的性格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
薛寶釵不僅品格端方,容貌美麗,而且天質聰慧,博學宏覽。幼年時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環境和聰慧的心靈,造成她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廣博的知識。她對文學、藝術、歷史、醫學以至諸子百家、佛學經典,都有廣泛的涉獵和淵博的知識,連以「雜學旁收」著稱的賈寶玉也遠非所及。如元妃歸省時,對寶玉詩中「綠玉」改「綠臘」的指點,以及對湘雲問「棔」樹的解釋。她對藝術創作有著深刻的理解,發表過精闢的見解。如她在論畫時指出,藝術家在創作前必須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對素材進行精當的剪裁和處理,才能達到真實地再現生活的目的;她在詩歌創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見」,「不與人同」,「要命意新奇,另開生面」,她反對跟著別人腳蹤走去的摹擬和模仿的見解,無疑是頗有見地的。顯然,在這些地方,作者是將自己對藝術的獨到見解賦予了這位才華出眾的少女。
她自己的詩歌創作,也頗具特色。在大觀園的詩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詩歌比賽中,她是經常奪冠的。她的詩構思新穎,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渾厚的風格。這樣,作者又賦予薛寶釵的形像以濃郁的書卷氣和優美的詩人氣質。在這些地方,作者對她是贊賞的。賈代善之妻,出嫁前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賈家從重孫媳婦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孫媳婦,憑著她的精明能幹,才坐穩了賈家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她雖已年老,也不管家,但餘威猶在。當她發現有下人在園中聚賭時,便立即一一查實,並作嚴厲的處罰。她是個典型的享樂主義者,她的兒孫成了淫棍、賭徒,只要他們不來攪擾她的享樂,她是不幹涉的。她不大喜歡大兒子賈赦和大兒媳邢夫人,偏愛小兒子賈政和小兒媳王夫人。她喜歡眾孫女,溺愛孫子寶玉,從前80回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賈母是支持寶黛愛情的,但高鶚續本中卻說賈母並不支持寶玉與黛玉的愛情。並寫她批准了王熙鳳的「掉包計」,使寶玉被迫娶了薛寶釵。她在續本中以八十三歲高齡去世。
賈母在書中除了高鶚所續反對寶黛愛情的事情之外並沒有過激的表現。她本人喜歡兒孫們吟詩甚至創辦詩社,書中也沒有體現出她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但仍舊無法改變她對封建制度的迷信和盲從。
賈母沒有過激的表現,但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有敏銳的洞察,觀點也更接近現實,而且也具有人性和美麗,當然她不是革命者。賈母欣賞晴雯、岫煙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兩人地位並不具優勢,唯一的是個性美,賈母能欣賞這一點。對劉姥姥沒有表現出清高,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現世俗的人情一面。懂世故而不弄世故。這就是大家閨秀的風范。不同與鳳姐一味地剛,也不同與王夫人的封建固守者,盡管她們都是世族出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但,每一個人的洞明、練達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賈母是封建社會的高級統治者,她雖然沒有在表面上手握大權,但是他很聰明的統治著大管家王熙風。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寶玉和黛玉的影響,有了一些前衛的思想。總之賈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說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她的能耐也是有的,要不能在封建社會保持長久的地位么?

8. 歌頌屈原的文章

1、《汨羅殤》

作者:子釗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中,我唯一沒有去好好觸碰的是屈原。

即便每年都不會落下端午節,每年都少不了去品食甜糯糯的粽子,但就是不曾細細研讀過他的作品,甚至,故意有些逃避。

逃避的原因有很多,一開始因為那艱深晦澀的《離騷》,語文課上要求整篇背誦的痛苦記憶猶新,至今我都認為讓學生去攻克那麼遠古的文字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對文意的不理解和難以產生的共鳴是現在學生學習屈原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原因,是我在終於似懂非懂的了解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後,他於詩作及人生經歷中永遠纏繞的刻骨之愁,讓我在讀慣了李白的浪漫後有些無法接受。

屈原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嫉恨和猜疑中度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似乎中國是有著許多充分的理由去忽略一個詩人。

諸侯並起,雄主爭霸,殺伐暴戾才是那個年代應該有的主題。可是,在一片冷漠的劍戈交錯中,就真的不允許哪怕一點點詩意的斑斕嗎?

因此,讓我索性放下最初的印象,來對這位偉大的詩者做一番恭敬的聆聽。

《九歌》應該算是屈原的成名作了,這部根據民間祭神的樂歌改編而成的詩作,向來以華美著稱於中國文學史,也讓屈原的名聲傳到了楚懷王的耳朵里。於是屈原被封為左徒,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屈原不過二十歲出頭。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個具有無限才情的年輕人,這時必然要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於是為了楚國富強,屈原開始謀求變法。

屈原變法的內容從很多方面與商鞅的變法相似,主張削弱舊貴族權利,舉賢授能。這段故事即便放在今天我們也會猜到結局,屈原的這些舉措勢必觸動了貴族的權威,於是,屈原被流言包圍,被懷王疏遠,從精神上被處以一次流放。

這里便包含著郭沫若筆下那個很有名的故事,張儀使楚,以重金收買鄭袖等人充當內奸,陷害屈原,隨後屈原便遭流放。

我對於屈原被流放的這段經歷寫的很簡單,但屈原本身所經歷的卻一定不簡單。我相信對於屈原來說,真正痛苦的不是被驅趕的身體,而是被放逐的忠心。

像屈原這樣的詩者,我總認為還是不要參與政治的好,詩人太浪漫,政治太現實,當以浪漫的靈魂去招惹現實,靈魂必定跌的粉碎。

屈原正是重復了中國大多數文人的悲劇,他們把自己作為文學家的品格寄託於無情的政治,而政治恰恰無法給這種品格以滋長的土壤,因此最終結出苦澀悲情的果實。

文學家,尤其是詩人,他們的全部生命精力來源於那種最純粹的浪漫。因為浪漫,他們走在文化的長途,喝酒、高歌,在醉著的夢里吟詩作詞。當然,這需要生活在一個溫和華貴的年代。

但很可惜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文人終生都在顛沛中掙扎,他們幾經彷徨,他們在精神上一次次遭受重擊,在人生即將垮掉的時候,又往往用自己僅存的文化力量去做最後的反抗,只是,方式有所不同。

屈原選擇的方式,我們都知道。我想那應該是一個天空也尤為陰郁的日子。濤濤汨羅江水,也應該翻滾的更加壯闊,為了一具即將覆滅的高貴的文化軀體。

事實上,屈原投江是在楚國國都被破的第二年。那麼,我們很容易猜測到這一年來屈原可能經歷的精神折磨,對家國復興的無望,對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對人生意義的疑惑,這是最後禁錮了屈原希望的三道枷鎖。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化造詣及家國氣節都足以令人仰望。

盡管從現在的角度講,屈原負累一生的國在今天的意義上根本不算一個獨立的國,但對於後世的百姓來說,什麼家國情仇,什麼殺戮征伐,在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面前都已不那麼重要,我們懷念並一直守護的,是文化的豐碑!

是的,文化的力量就是這么奇怪,文化的締造者也因此顯得奇怪,奇怪到那麼不為世人所理解。

讀過屈原的作品,很多人會從字里行間感覺到一份貴族的氣息,一份屬於文人的自負。這種自負在那樣的楚國必定得不到理解,這也導致了屈原和中國其他文人同樣的悲劇境地:

一個理想化的文學家,他的志向和人生選擇總是超前的,這種超前以文化為底蘊,以蓬勃的創作精力和政治抱負作為手段,在歷史的潮流中與命運抗爭。

而當抗爭失敗,或是在抗爭的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支持,那麼文人那顆柔弱的心無論如何也支撐不了理想幻滅的痛楚,走向毀滅便成了一種必然。

這種悲劇很遺憾的在屈原身上率先上演,但屈原僅僅是作為起點,而後的幾千年,千千萬萬的中國文人幾乎都走向這一深淵,貶官的文化現象由汨羅江旁的縱身一躍開始,終於成為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這或許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紀念屈原的原因,他的憂國憂民,他的上下求索,更因他身上那些文人共有的氣質、遭遇。在官本位盛行的古代中國,文化的存在既輝煌又可悲,而締造文化的那些遠去的背影,他們的氣節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屈原的氣節也正是眾多文人所具備的氣節,中國文人最可敬的地方,是把自身的文學修養上升為一種文化人格,構成這種文化人格的一個基本要素便是寬闊的胸懷和艱辛的生命長度。

他們所附著的年代給予了他們特殊的生命長度去體驗生命情緒,體驗生命的薄厚,最後轉換成文字,繼續活在後人的口耳相傳中。

我們尊敬這樣可歌可泣的文化人格。在最早學習《離騷》時,我一度將屈原最後的命運粗淺的定義為愚忠,現在想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

如屈原一般的文化人格,在政治與文學的矛盾無法統一時,離去,可能才給了世人一個真正的答案——文化氣節,永遠不能讓位於政治;文化人格,永遠要以不朽的狀態完成屹立。

公元前278年,汨羅江岸,殤歌一闋。六十二歲的老人毅然決然,或許,稍稍停留,看一眼自己創造的文化,那樣高貴,不屈不饒。末了,再無遺憾,從此退出了政治的舞台,攀上了文化的巔峰……

2、「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作者:白雲書屋

屈原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思想上,還在於他的詩歌創作上。我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橘頌》。

那是我還沒走進大學門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本河南大學(當時的開封師院)自己油印的《屈原作品選注》,那是手刻寫的,字體非常工整,裡面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卜居》、《漁夫》幾個部分。

我當時看了裡面所有的內容,《橘頌》更是成了我刻骨銘心記憶之一的作品。

《橘頌》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它作品大都是後期的),不論從情調還是內容來看,都獨具一格,全詩通篇洋溢著樂觀開朗的氣息和蔑視一切的氣概。

更為重要的是,屈原以借物寓志的手法,通過對橘樹熱情洋溢的贊美,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國文學史上,《橘頌》堪稱為千古詠物之始祖。

在描繪橘樹的形象時,說它「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這不僅描繪出橘樹的生機勃勃的外在形象美,從中也反映出他舉賢授能的思想。

在刻畫橘樹的性格時,說它「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一句是贊橘的內在品質和崇高的精神,這是橘樹長成後的氣節,也印證了屈原的一生。

「獨立不遷」是屈原最可貴、最難得的志向,這與他以後的作品思想形成了一體。詩的最後表達了以橘為友為師的願望:「願歲並謝,與長友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這,更是作者在贊美自己正直無私、橫而不流的精神。

全首詩來看,屈原對橘樹進行了擬人化的贊美,是詠物言志的典範。它結構分明,由「物」的外形美寫到它的內在美;由物及人,整個詩的思想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真正體現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詩歌創作原則。

對屈原的贊美無需多說,我只是想在此借屈原的詩作來反省一下我們的詩作。

我在「好心情」上經常看詩,有一些詩作我實在不敢苟同。

明明很清楚的東西,卻被作者寫得糊里糊塗,幾句能表白的東西,卻被拉成「長篇大論」,完全失去了詩語言的凝練與含蓄美,失去了詩明朗的意境,更是失去了作品的思想性。

端午節,我們懷念屈原,不能只記得他跳汨羅江,只記得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後期思想,對一些文學愛好者還要多記一記他的《橘頌》,多了解一些詠物詩的寫法,多了解一些寫詩做人的要領,多寫出一些語言美和思想美結合的好作品。

3、吊屈原文

作者:(兩漢)賈誼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唿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

譯:

賈誼做了長沙王的太傅,已經由於被貶謫離開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過湘水的時候,就寫了一篇賦來憑吊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能之臣。

遭受讒言的誣陷而被放逐,作了離《離騷》這篇文章,文章的結尾說:「算了罷,國家沒有一個正直賢能的人,沒有一個人了解我啊」於是就跳到汨羅江自殺了。賈誼我追念感傷這件事情,藉此來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詞句說:

恭敬地承受這美好的恩惠啊,到長沙去做官。途中聽說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羅江自殺了。到了這湘江後寫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憑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間無盡的讒言啊,乃至毀滅了自己的生命。

唉!唉!遭逢的時代不好啊。鸞鳥鳳凰躲避流竄啊,貓頭鷹卻在高空翱翔。宦官內臣尊貴顯耀啊,用讒言奉承阿諛的人能得志;賢才能臣無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卻鬱郁不得志。

世人都認為卞隨、伯夷惡濁啊,認為盜跖、庄蹻廉潔,(認為)寶劍莫邪粗鈍啊,鉛質的刀鋒利。

慨嘆抱負無法施展,屈原你無故遇禍啊!這就好比是拋棄了周鼎,而把瓦盆當成了寶物啊;乘坐、駕駛疲牛,使跛驢作驂啊,反讓駿馬吃力的去拖鹽車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是不會長久的。

慨嘆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這樣的禍難!

總之:算了吧!整個國家沒有一個人了解我啊,一個人獨自憂愁抑鬱能夠和誰說呢?鳳凰飄飄然向高處飛去啊,自己本來就打算遠走高飛。

效法深淵中的神龍啊,深深地潛藏在淵底來保護自己;棄離了蟂獺去隱居啊,怎麼能夠跟從蛤蟆與水蛭、蚯蚓?

我所認為珍貴的東西是聖人的神明德行啊,要遠離污濁的世界而自己隱居起來;假使騏驥也能夠被束縛而受羈絆啊,怎麼能夠說與狗和羊有分別呢?

盤桓在這樣混亂的世上遭受禍難啊,也是您的原因。無論到哪裡都能輔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戀國都呢?

鳳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閃耀出的光輝才降落下來;看到德行卑鄙的人顯出的危險徵兆啊,就遠遠的高飛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溝啊,怎麼能夠容下吞舟的巨魚?橫行江湖的鱣魚、鯨魚,(出水後)也將受制於螻蟻。

4、吊屈原文

作者:(唐)柳宗元

後先生蓋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汨羅兮,攬蘅若以薦芳。願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華蟲薦壤兮,進御羔袖。牝雞咿嚘兮,孤雄束咮。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堇喙以為羞兮,焚棄稷黍。岸獄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塗藉穢兮,榮若綉黼。榱折火烈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咸池。

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寘瑱而遠違。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針石而從之。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

立而視其覆墜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貳。沈璜瘞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彷彿其文章。托遺編而嘆喟兮,渙余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於崩亡。何揮霍夫雷電兮,苟為是之荒茫。耀誇辭之黨朗兮,世果以是之為狂。

哀余衷之坎坎兮,獨蘊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後之人又何望。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芊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爾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俞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譯:

在先生死去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啊,我再次被貶逐乘船來到湘江。在汨羅江畔尋找先生的遺跡啊,採摘了杜蘅杜若向你祭獻芳香。願你在冥冥之中能體會我懷念你的心情啊,讓我榮幸地向你傾訴衷腸。

先生不肯屈從世俗啊,只遵循自己的政治主張。國家殘破動亂啊,你遇上的世道就像長期生了重病一樣。華貴的禮服被丟棄在地上啊,卻喜歡穿那羊羔皮做袖口的 粗劣衣裳。母雞咯咯亂叫啊,孤單的公雞嘴巴卻被捆綁。

粗俗的民間歌曲圍著欣賞啊,卻捂著耳朵不願聽那高雅的廟堂樂章。把有毒的鳥頭鳥喙當作美好的食物啊, 卻焚燒拋棄真正的食糧。明明是牢獄卻不知躲避啊,卻放著宮殿不去住。

隱在污泥里坐卧在骯臟的地方啊,卻榮耀得像穿上綉著花紋的禮服一樣。房屋的椽子燒斷 了,烈火熊熊燃燒啊,卻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讒言巧語喧囂刺耳啊,卻把它當作上古名樂來欣賞。

把諂媚討好點頭哈腰的小人啊,看成比西施還漂亮。把治國良言當 作奇談怪論啊,反而避開用美玉把耳朵堵上。得了重病還瞞著不承認啊,就是請來名醫俞跗、秦緩也沒法想。

為什麼像先生這樣令人欽敬的人 啊,還偏要磨礪針石去醫治那不可救葯的創傷?

正像仲尼被迫離開魯國啊,還依依不捨說「讓我慢慢離開這個地方」。柳下惠奉行「直道」啊,又到哪裡去才能實現 他的主張?

現在世上的人議論先生啊,都說為什麼遭受這樣的痛苦還關懷楚國的興亡。

通達事理的人高明特異啊,本來就為知識淺薄的人不敢想像。拋棄祖國追求個 人的私利啊,

我知道先生決不會這樣。站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國家滅亡啊,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無論是得志或失意志向都不變啊,始終信守大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何況先生是那樣忠心耿耿啊,寧願赴死心也不會兩樣。沉入水中埋在土裡的美玉啊,誰能說就暗淡無光?香草雖然被貯藏起來了啊,怎會因時間久而失去芳香?

先生的容貌雖然不能看見啊,但是讀你的文章仍像見到你一樣。捧著你的遺作感慨嘆息啊,我止不住眼中的熱淚直淌。

你指斥星辰追問怪異啊,又哪能挽救國家的 崩潰滅亡?你為什麼要驅動雷霆啊,只因為希望在那茫茫宇宙中能找到你的理想。你的文章詞藻華麗充滿著幻想啊,世上的一般人果真以為你在發狂。

感嘆我內心的 不平啊,暗自滿懷憤怒而更加悲傷。想當初先生如不寫下這些文章啊,後世的人又怎麼把你敬仰?

既然愛國的熱情在你的內心激盪啊,要強壓它也不能久長。從羋姓 到屈姓楚國的同宗貴族有多少啊,為什麼獨有你為國擔憂內心像在燃燒一樣。

我感嘆現在做官的人啊,有誰把時政的好壞放在心上。享受國君的俸祿惟恐不優厚啊,只是擔心自己在官場中不能青雲直上。

離開京城我心情郁結默默無言啊,因為已實現不了我的主張。既然這種苟且偷安的風氣無法除去啊,想起先生的遭遇我的郁結心情可以暫時丟一旁。

5、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

作者:鮑鵬山

屈原,是一本大書,可以讓我們代代翻閱而不能盡其義。物質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卻永在生長,且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蔭庇滋養著吾國吾民的精神家園。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簡單地說,既是對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對士之「棄天下如棄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時也標志著另一種觀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驚的是,正是這樣一位向君權表忠的人,一種桀驁不馴的個性精神卻表現得尤其強烈而突出。正是這種矛盾現象,使得屈原幾乎在所有時代都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離騷》中的句子,充斥著「恐」「太息」「哀」「怨」……騷者,哭也!為時光哭,為生命短暫哭,為短暫的生命里不盡的痛苦、失意哭。

注意,他詩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開始從「人」的角度、「人」的立場來表達憤怒,提出訴求。

我們知道,《詩經》中的憤怒,往往是道德憤怒,是集體的憤怒;而屈原的憤怒,雖然也有道德的支撐,但卻是個人的憤怒。

屈原很執著地向我們訴說著他受到的具體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滅,楚懷王如何背叛了他,頃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蘭與靳尚如何讒毀他……

從他的詩中,我們讀出了人生的感慨,讀出了人的命運,讀出了一個不願屈服的個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個保持個性獨立意識的人所受到的壓迫,甚至迫害。

如果說,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詩經),其人生感受的尖銳性大有折挫而略顯遲鈍的話。

那麼,怒形於色,被班固批評為「露才揚己」的屈原,則以其「發憤以抒情」(《惜誦》),「自怨生」(司馬遷)的詩歌,向我們展示了當個性在面對不公平與傷害時,是何等的鋒利而深入。

這種鋒利,當然是對社會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內心的血淋淋的開剝。偉大的個性,便從這血泊中挺身而起。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叩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淚流滿面的詩人;一個時時在掩面痛哭的詩人;一個面向風雨「發憤以抒情」,對人間的邪惡不停詛咒的詩人;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藁,行吟澤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

《詩經》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個人的意義,阻礙了個性的張揚。它入世的深度恰恰減少了個性的深度。

而屈原,在以不堪一擊的個體面對命運時,他的個性在絕望中顯示的高度、深度與完美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國古代,像《離騷》這樣華麗的交響樂實在太少。單從篇幅上講,它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篇。作為抒情詩,能展開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嘆服屈原本人思想和個性精神的深度和廣度。

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點。正是由於他自設情節,使得一首抒情詩才能像敘事詩那樣逐層打開。抒情詩有了「情節」,也就必然是象徵的、隱喻的。

所以,象徵和隱喻也是《離騷》的主要藝術手法,比起《詩經》的比興,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統性設喻,與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設情節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不管怎麼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詩經》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覺得,《詩經》之偉大,乃是整體之偉大,如果拆散開來,就每一首詩而言,可以說精緻、藝術、有個性,但絕說不上「偉大」。

「偉大的詩人」須有偉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後人;須有絕大的藝術創造,可以標新立異,自成格式,既垂範後人,又難以為繼。應該說,在這兩點上,屈原都當之無愧。

9. 哪位大俠有《靠近女領導.燃情仕途》作者九霄鴻鵠和《我和美女上司.情迷往事》

這作者沒一本是完集的

閱讀全文

與官場爭艷TXT下載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邪王輕輕愛免費 瀏覽:543
魔獸世界小說對應時間 瀏覽:77
小說赤衛隊txt 瀏覽:122
校園小說念念不忘 瀏覽:750
極品村嫂小說免費閱讀全文耳朵 瀏覽:690
有肉有sm的小說推薦 瀏覽:356
辦公室謀心記小說結局 瀏覽:762
寫四爺重生的小說 瀏覽:290
玄幻王國類小說 瀏覽:358
神級系統小說那裡有楊天 瀏覽:182
寵物流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706
17K小說怎麼查看作者簽約沒有 瀏覽:20
竊玉生香80小說網 瀏覽:357
主角有順風耳的都市小說 瀏覽:603
小說中心機婊的名字 瀏覽:236
名字流行小說 瀏覽:164
人渣反派自救系統小說免費閱讀落霞小說 瀏覽:299
荒野生存神級進化系統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524
中國小說大全排行榜 瀏覽:922
蘿莉軍官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