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葛亮北小說人物關系圖

葛亮北小說人物關系圖

發布時間:2022-05-20 15:19:40

A. 如何評價葛亮的《北鳶》

《北鳶》是葛亮創作的長篇小說。
繼《朱雀》之後,作家葛亮的「中國三部曲」第二部《北鳶》再次書寫近現代歷史、家國興衰。葛亮首次追溯祖輩身世,將家族故事置於亂世流離、風雲際會的大時代中。
該作以民國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經歷為線索,以其身後兩個家族的沉浮命運為背景,以政客、軍閥、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為素材,編織了一張恢宏曲折的故事網路,映射出波詭雲譎的民國動盪史。全書敘事宏大,筆觸雋永。

B. 球完整的三國演義簡答題和人物關系圖……

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兄弟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那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身長七尺五寸,雖然淪落下層,以販麻鞋、織席為業,但不失龍子龍孫的風采。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一身英氣,只因殺死富豪,正四海流浪。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以賣酒殺豬為業,並在本地有一所莊子。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所以一見如故,被張飛拉到自家莊後的桃園飲酒。最後三人對天盟誓,結拜為弟兄,一道去投了劉焉。劉關張從軍後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他們一敗黃巾於琢郡,二敗黃巾於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但董卓見劉備是白身,並不答謝。張飛大怒,要斬董卓,被劉備勸住。
劉關張與朱俊、孫堅進攻黃巾,大勝。朱俊、孫堅皆受封賞,只有劉備被冷落。過了很久,劉備才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到任四月,督郵來縣巡視,劉備出城迎接,極為謙恭。而督郵卻非常傲慢,開始時痛斥劉備詐稱皇親,虛報功績;接著,見劉備無禮物奉送,就捏造「縣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張飛知道實情後,大怒,騎馬來到館驛,掙督郵頭發揪住,扯出館驛,一直扯到縣衙門前馬樁上拴住,當著眾多百姓,扯下柳條,往督郵兩腿上狠力鞭打,一連打斷了十幾根柳條。督郵疼痛難忍,大叫:「玄德公救我性命!」劉備趕來,急喝張飛住手,督郵方得逃命而去。事後,劉關張三人往代州投了劉恢。不久,參加平定漁陽之戰,劉備因立功被任為平原令,開始有了一支人馬。
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繼位,為外戚大將軍何進所制。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領兵誅殺宦官,西涼刺史董卓趁機進兵京師、驅逐袁紹、滅丁原收呂布、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野,並毒死劉辯。滿朝文武哭哭啼啼,對董卓無可奈何。可曹操卻撫掌大笑,挺身而出,表示願親自前往謀刺董卓。計定之後,曹操佩著司徒王允借給的七星寶刀來到相府,進入董卓所住小閣,見呂布侍立於旁,不敢下手。董卓叫呂布去挑馬賜與曹操,呂布去後,董卓因胖大不耐久坐,於是倒身轉向內卧於床上。曹操見機會已到,急抽出寶刀,待要行刺,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見曹操在背後拔刀,迅速轉過身子問道:「孟德干什麼?」呂布此時也牽馬來到閣外。曹操靈機一動,忙持刀跪下說:「我有寶刀一口,獻與恩相。」董卓拿過寶刀,遞與呂布收了。曹操馬上解下刀鞘交與呂布,道:「我去試試恩相賜的馬。」急牽馬出相府,望東南逃去。當董卓、呂布醒悟過來要捉曹操時,他已遠走高飛。
曹操從洛陽逃到中牟,被縣令陳宮捉住。陳宮義釋曹操,與他一道來到成皋,投宿呂伯奢家中。呂伯奢家人磨刀准備殺豬款待,曹操懷疑他們要殺自己,竟將呂伯奢全家殺害,並聲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憤怒地離開了曹操。曹操隻身前往陳留,拉起一支隊伍,推袁紹為盟主,聯合十七鎮諸侯討伐董卓。劉關張也參與了這次討伐。曹操、袁術等八路諸侯與呂布對峙於汜水關,呂布部將華雄殺得聯軍損兵折將。這時,擔任馬弓手的關羽請求上陣,曹操令人斟上一杯熱酒為關羽壯行。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說道:「酒且斟下,我去便來!」只聽得鼓聲大振,喊聲大作,不一會,關羽已躍馬歸來,提華雄頭顱擲於地上,而酒還是熱的。曹操大喜,犒賞劉關張。八路諸侯乘勝出擊,劉關張三人合戰呂布,群雄圍攻,呂布大敗,逃至虎牢關上。
董卓見呂布戰敗,盟軍勢大,燒洛陽,逼獻帝遷都長安。盟軍入洛陽,各起異心。孫堅在宮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率軍返回江東。曹操與袁紹發生摩擦,去了揚州。盟軍瓦解。接著軍閥又開始火並。袁紹攻公孫瓚,被趙雲所救。趙雲本是袁紹部將,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於是棄袁紹而投了公孫瓚,但不受重用。在江東,孫堅攻荊州,被劉表軍士用亂箭射死。此時,司徒王允在長安設下連環計,讓董卓和呂布為爭奪歌妓貂嬋而發生沖突,董卓被殺。董卓部將又反撲過來,殺了王允全家。在軍閥混戰中,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前往收降了三十餘萬人,擇精壯者編為青州軍,其餘軍士放歸務農,從此威名大振,朝廷封曹操為鎮東將軍,屯駐兗州。這時,曹操老父被黃巾降將所害,操為報父仇,盡起兵馬親討降將新主徐州陶謙。劉備從公孫瓚處借趙雲和兵馬解救陶謙,曹操因呂布助張邈奪取兗州而退兵,徐州解圍。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受,暫管徐州軍政事務。曹操與呂布混戰,收復兗州。
建安元年,董卓部將發生內訌,漢獻帝逃往洛陽曹操趕往保駕,迎漢獻帝於許都,大權獨攬。在此同時,父死而投奔袁術的孫策,以傳國玉璽為抵押,借得袁術兵馬,殺回江東,江東之民呼孫策為孫郎。其後不久,曹操出兵壽春,轉戰徐州,敗袁術,殺呂布,官封中郎將、關內侯,威權更盛。獻帝不甘心受控制,在衣帶中放入詔書,令董承設計除掉曹操。劉備這時正依附曹操,也參與了預謀。為防曹操謀害,劉備於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請劉備在小亭對飲,論天下英雄只有劉備和他倆人。劉備聽聞一驚,將筷子掉落在地上。幸好當時雷聲乍起,劉備急中生智,沉著地俯身拾筷,說道:「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掩飾了過去。不久,劉備就以截擊袁術為名脫離了曹操。
建安五年正月,當劉備在徐州滅掉袁術,將傳國玉璽送與曹操時,董承被家奴告密,謀殺曹操之事敗露。曹操大怒,殺了董承全家,並親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劉備。張飛獻計劫寨,曹操早有準備,張飛敗逃芒碭山,劉備隻身逃往青州投靠袁紹。關羽被困於下邳,為保護劉備妻子甘、糜二夫人,他以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為條件投了曹操。曹操班師回許都,讓關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處,關羽則秉燭於門外,通宵佇立,待二位夫人甚為恭敬。曹操極欲招降關羽,待之甚厚,送美女,賜金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拒絕了美女和金銀,只受了所賜赤兔馬。因為此馬日行千里,待有了劉備下落,可以騎它迅速地去同劉備見面。
劉備去往青州後,勸袁紹出兵攻打許都。袁紹派顏良出兵,連折曹操兩員大將。曹操令關羽出陣,關羽手起一刀,即將顏良砍於馬下,害得劉備險些被袁紹殺掉。文丑為顏良報仇,也被關羽斬於馬下。關羽被曹操表奏朝廷,封漢壽亭侯。不久,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於是帶著甘、糜二夫人去尋劉備,一路闖過五關,斬六將,到了袁紹地盤,劉備卻又去汝南投了劉辟。關羽繼續前行,在卧牛山收了關西大漢周倉,前往古城,終於與張飛、劉備相會。三人計議結連荊州劉表以脫離袁紹。這時,孫策在江東被人射傷致死,其弟孫權繼位,曹操奏封孫權為將軍、會稽太守。
劉關張三人重會之後,曹操點兵迎擊袁紹,兩軍相峙於官渡。袁紹不聽許攸分兵襲擊許都的建議,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曹操採納許攸之計,領兵燒了袁紹在烏巢積屯的糧草,袁紹軍大敗,部下張郃、高覽投降曹操。曹操乘勝追擊,於倉亭再次大敗袁紹。此時,劉備率兵進攻許都,曹操回師往汝南對敵劉備。劉備諸人敗逃於漢江,投荊州劉表,駐守新野。這時,袁紹吐血而亡,曹操進而攻佔冀州,隨後用郭嘉之遺計平定了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班師,築銅雀台於漳河之上,領兵回許都。

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阿斗。劉表染病,劉備赴荊州代為主持豐收祭典,劉表次子之娘舅蔡瑁因劉備反對劉表廢長立幼欲借機殺之,劉備逃席而出,飛馬越檀溪,躲過一劫。後遇水鏡先生,得其點撥,方知伏龍、鳳雛。劉備訪伏龍、鳳雛未果,卻得徐庶,並用其大敗曹仁。曹操以徐庶之母為要挾將其逼至許都。徐庶辭別之前向劉備舉薦了南陽諸葛亮,此人便是伏龍。劉備與關、張前往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都撲了空。第三次去時正遇諸葛亮晝寢未起,張飛忍無可忍,怒氣大發,要放火燒房,被關羽勸阻。劉備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來,又去後堂更衣,半晌才出。劉備誠心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為劉備禮賢下士之舉所感動,隨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道破天時、地利、人和之玄機,並以據蜀、聯吳抗曹三分天下之策教之,最終出山輔佐劉備。
建安十三年七月,劉表新死,曹操率軍五十萬南征荊州,劉表次子劉琮襲職,降了曹操。曹操攻劉備,劉備不願誘殺劉琮以奪取荊州,棄新野而移兵樊城。後又棄樊城往襄陽撤退,百姓隨其同行。眾人勸劉備棄民先行,劉備不肯。來到襄陽城下,劉琮拒絕劉備入城,劉備無法只好前往江陵。行進途中,曹軍殺來,沖散了劉備隊伍,趙雲七進七出救下阿斗,張飛在長坂橋斷後。張飛叫隨從的二十餘個騎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往來奔跑,沖起塵霧,使曹軍莫知虛實而不敢輕進。張飛立馬橋頭,面對橋西的曹軍,發出三聲巨雷般的大吼,嚇死了夏侯傑,一時亂了曹軍陣腳。曹操只得急令退兵,使得劉備在關羽、諸葛亮的接應下退入江夏。
這時,東吳也密切注視曹軍動向,孫權親率人馬駐守柴桑。為聯吳抗曹,諸葛亮前往柴桑游說孫權,舌戰群儒,曉以利害,終於促成了孫劉聯盟。孫權令周瑜領兵抗曹。周瑜率兵往夏口,劉備移兵樊口,共拒曹操。周瑜嫉恨諸葛亮才華不能為吳所用,先派諸葛瑾勸說諸葛亮事吳,不成,即起心暗害。諸葛亮以大局為重請魯肅勸告周瑜共同對付曹操,不要相互謀害。周瑜在三江口初敗曹軍,曹操派蔣干勸周瑜投降。周瑜設下群英會款待這位舊友,大談東吳兵強糧足的情況,讓蔣干無法陳述勸降之意。晚上,周瑜又邀蔣干入帳共寢,故意將假造的曹操水軍都督私通東吳的信件讓蔣幹得知。蔣干中計,回去報告曹操,殺了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除去了水路進攻的一大障礙。隨即,周瑜又派龐統去曹營獻計,曹操誤納了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以鐵鏈相連。這年冬天,吳蜀聯軍准備就緒,決定採用火攻之策。而曹操則在戰船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朔賦詩。謀士們一再提醒防範吳軍火攻,曹操皆不以為意,以為東吳缺少火攻所必須的東南風。然而,諸葛亮算準天時,准確預見了東南風的出現。伴隨大風颳起,詐降的黃蓋沖來火船,曹操被張遼救上小船,得以逃脫,此時軍營、戰船火焰騰空,曹軍大勢已去。曹操急率人馬撤退,在奔往烏林的路上,被呂蒙追殺;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陸遜伏擊;在往彞陵逃命時,又先後被趙雲、張飛沖殺,曹操被殺得膽戰心驚。待驚魂稍定之後,曹操望華容道逃奔,見此處並無伏兵,不禁大笑道:「人人都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依我看來,到底是無能之輩。如在此處埋伏軍隊我等就只好束手被擒了!」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關羽跨赤兔馬,提青龍刀,攔住去路。曹操見是關羽,拱手告道:「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聽了曹操哀告,又見曹軍將士驚驚惶惶,哭拜於地,越發心中不忍,於是勒馬回頭,令眾軍四面散開,放了曹操一條生路。曹操敗歸許都,令曹仁駐守荊州。周瑜攻曹仁,被伏兵射中左肋。劉備眾將則先後攻下南郡、襄陽、荊州,並招降了黃忠、魏延諸將。至此,劉備占據荊州。
建安十四年秋,孫權派魯肅來討荊州。劉備、諸葛亮答應取得西川後歸還。當時,劉備的甘、糜二夫人已相繼去世。周瑜出以招親之計,想藉此囚禁劉備索討荊州。趙雲陪同劉備往南徐同孫權之妹孫夫人成了親,隨後又依諸葛亮之計,讓孫夫人陪同劉備去江邊祭祀,趁機逃回荊州。周瑜大怒,決心要取荊州,他騙劉備,說願代取西川以換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大敗周瑜。結果周瑜終因不能取荊州而氣死。孫權任魯肅為都督,總領兵馬;龐統棄吳投奔劉備,被用為副軍師。
劉備以助劉璋協防漢中張魯為名進兵西川,然則出師不利折了龐統。諸葛亮從荊州起兵增援,臨行囑托關羽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關羽不以為然。入川途中,張飛所向劈泥,義釋嚴顏,打開了西川的門戶,不久,劉備攻入西川,佔領成都,領益州牧。孫權向關羽索還荊州,關羽拒絕。孫權決定攻打荊州,但因聞知曹操要攻東吳,才未發兵。當曹操准備出兵之時,獻帝與伏皇後密議,准備誅殺曹操。事泄,伏皇後三族被滅,舉國震驚。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晉封魏王,在鄴郡建造魏王宮。
劉備為保西川,出兵攻打漢中。老將黃忠從法正計斬夏侯淵於定軍山。建安二十四年,漢中被攻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諸葛亮為軍師,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曹操大怒,要取漢中。司馬懿獻計,勸曹操聯合東吳攻取荊州以打擊劉備,曹操採納。於是孫權以呂蒙為大都督,同曹軍合擊關羽,關羽被射傷。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治傷之後,關羽水淹七軍攻取樊城,不料呂蒙卻乘虛白衣渡江夜襲荊州。關羽率軍往奪荊州,但士卒皆無戰心,關羽大敗,退守麥城。孫權派諸葛瑾勸降,關羽不從,棄麥城往西川撤退,路遇伏兵,關羽被擒。孫權斬了關羽首級,派人送與曹操。曹操厚葬關羽於洛陽,追封荊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十月,曹丕逼獻帝退位,封獻帝為山陽公,自稱大魏皇帝。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稱帝於成都,改年號為章武元年。七月,為報關羽被害之仇率兵七十萬攻東吳。張飛此時因鞭打部將,被部將殺死,割首級獻東吳。劉備葬過張飛,屯於白帝城督戰。孫權派諸葛瑾往說劉備,望重結吳蜀聯盟,共同對付曹丕,劉備不允。蜀軍從巫峽建平起,直至彝陵界口,七百餘里結連四十餘寨,進攻東吳。黃忠中箭身亡。劉備攻猇亭,剮東吳降將。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拒劉備。陸遜堅守不戰,等待時機。劉備求戰不得,移寨於山谷樹林中避暑。陸遜趁蜀軍人疲意困之時,夜裡借東南風放火,盡燒連營七百里的蜀軍。劉備敗走,被趙雲救入白帝城。陸遜緊追,誤入諸葛亮所遺石陣,方知天外有天。此時,曹丕派兵襲擊東吳,陸遜退兵。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在白帝城染病不起。諸葛亮趕來,劉備托以後事,並作出諸葛亮可取劉禪而代之的遺囑。四月,劉備病逝,諸葛亮立劉禪為帝,是為後主,並感劉備知遇之恩全力輔佐幼主。
劉備死後,曹丕用司馬懿之計,聯合南蠻孟獲、東吳孫權進攻蜀漢。諸葛亮擊退了來犯之敵,派鄧芝結好東吳,自此吳蜀通好,息了刀兵。曹丕退回許昌,任司馬懿為尚書。諸葛亮率軍50萬南征孟獲,採納馬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七擒七縱孟獲,以德服人,使蜀漢後方得以穩定。
蜀後主建興四年,曹丕病死,兒子曹睿即位,任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諸葛亮採用馬謖之離間計,令其散布司馬懿謀反的流言,使司馬懿被削職回鄉。諸葛亮乘此機會,發兵漢中。蜀軍一出祁山,直抵渭水,長安告急。曹睿見勢不妙,啟用司馬懿任平西都督,令其拒守長安。司馬懿老謀深算,上任之後,即奪新城,斬了私通蜀漢的孟達,乘勢直逼漢中咽喉的街亭和列柳城。馬謖自告奮勇往守街亭,但他不聽王平勸告,執意在山上林木深處下寨。司馬懿率兵圍山,斷其水源,蜀兵大敗,街亭失守,隨即司馬懿又攻下列柳城。諸葛亮聞訊,迅速安排退兵之計。但此時司馬懿已逼近諸葛亮所駐守的西城。眼見城中僅二千五百名老弱殘兵,退、守兩難,諸葛亮料定司馬懿會認為自己平生謹慎,不會冒險,於是大開城門,讓老軍扮作老百姓灑掃街道,自己則在城樓上憑欄而坐,焚香彈琴。司馬懿趕來,滿腹狐疑,懼有伏兵,急令撤退。當撤到武功山小路時,又遇諸葛亮事先布置的兵士大喊大叫,嚇得魏軍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逃。西城解圍後,諸葛亮退回漢中。司馬懿中計後,嘆道:「吾不如孔明也!」為正軍法,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向後主上表自貶,以右將軍行丞相事。此後,諸葛亮四齣祁山,但都未取得進展。這期間,孫權在武昌南郊築壇登帝位,後定都建業。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六齣祁山,司馬懿兵屯渭水相拒。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依樣仿造中計,被蜀軍劫去。諸葛亮以木牛流馬誘司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燒曹軍。突遇大雨,火滅雷啞,司馬懿父子才死裡逃生。司馬懿受挫後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幗、婦人縞素之服以及書信,以激他出戰。司馬懿看罷來信,心中大怒,但卻裝出笑臉,說到:「孔明看我像婦人吧!」接受了衣物,並厚待使者,向使者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聽了使者話後,司馬懿心內盤算:諸葛亮食少事煩,看來活的日子不會長久。於是越加堅守不出,靜觀事態發展。諸葛亮強支病體處理軍務,積勞成疾,吐血不止。他知命不久長,遂授兵書於姜維。八月,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是年54歲。姜維遵照諸葛亮遺囑,以木雕為諸葛亮像坐於車中,從五丈原徐徐退兵。司馬懿追兵至,姜維推出諸葛亮木像,司馬懿嚇得急令後退,被蜀軍乘勢猛攻,曹軍敗。司馬懿退兵。蜀漢全國舉哀,葬諸葛亮於定軍山。
諸葛亮死後,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不理朝政,國勢日趨衰微。魏景元四年,司馬昭令鍾會、鄧艾伐蜀,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蜀漢滅亡。魏自曹睿死後,大權先被司馬懿控制,後又被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所掌握。魏咸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而自稱晉帝,魏滅亡。晉建國後,於咸寧六年滅了東吳,自此三國時代結束,晉帝司馬炎統一天下。 魏國:司馬懿 郭嘉 賈詡 荀彧 荀攸 楊修 程昱 陳群 姜維(後降蜀) 鄧艾 鍾會 賈充 杜預
蜀國:諸葛亮(卧龍)龐統(悲催的鳳雛)徐庶(後被逼降曹)法正 馬良 蔣琬
吳國:周瑜 魯肅 諸葛瑾 陸遜 張昭 張紘(此前兩個為「二張」)

C. 葛亮的小說《北鳶》里的襄城是哪裡

襄城,樊城合稱襄樊市。兄弟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但是這小說不見得就是現在的襄城屬於虛構吧?

D. 三國主要人物關系表(分魏蜀吳)

蜀國:

1、桃園三結義:劉備,張飛,關羽

2、蜀國五虎將: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

3、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吳國公主孫尚香

4、關羽之子:關興,關羽義子:關平

5、張飛之子:張苞

6、馬超舊時的兄弟:馬岱

7、馬超,馬岱之父:馬騰

8、諸葛亮之妻:黃月英

9、南蠻大王孟獲、祝融夫婦

10、諸葛亮之義兄:吳國謀士諸葛瑾

11、諸葛亮弟子:馬謖,馬良,姜維

魏國:

1、曹操嫡長子:曹丕

2、曹操其他兒子(按年齡):曹植,曹彰,曹沖

3、曹丕的妻子:甄姬

4、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

5、魏國五良將:張遼,張郃,樂進,於禁,徐晃

6、夏侯兄弟:夏侯惇,夏侯淵

吳國:

1、孫堅之子:孫策,孫權,孫尚香

2、孫策之妻:大喬

3、孫策之兄:周瑜

4、周瑜之妻:小喬

5、大小喬姐妹

(4)葛亮北小說人物關系圖擴展閱讀:

三分魏蜀吳的時代背景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E.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關系圖

人物關系:

1、主公:劉備。

2、同僚:龐統、張飛、關羽、趙雲。

3、學生:馬謖、姜維。

4、部下:魏延、楊儀、馬岱。

5、兄弟:諸葛瑾、諸葛均。

6、妻子:黃月英。

人物經歷: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

F. 三國演義諸葛亮檔案卡片 出處 外貌特徵 人物關系 典型事件

諸葛亮
外貌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這部小說還在別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總之,小說對諸葛亮外貌特徵的定型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

性格特點 孔明是偉大的;治國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專長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但他的事必親為也為他死後蜀國的衰亡埋下了伏筆。

名句評價 1、亂扶幼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關樂,妙策勝孫吳。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2、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
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
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
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主要事件: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六齣祁山、八卦陣、八陣圖、空城計、木牛流馬、五丈原秋風

G. 三國人物關系表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H.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關系表

拓展資料

蜀國:

  1. 桃園三結義:劉備,張飛,關羽

  2. 蜀國五虎將:張飛,關羽,趙雲,馬超,黃忠

  3. 劉備妻子:糜夫人,甘夫人,吳國公主孫尚香

  4. 關羽之子:關興,關羽義子:關平

  5. 張飛之子:張苞

魏國:

  1. 曹操嫡長子:曹丕

  2. 曹操其他兒子(按年齡):曹植,曹彰,曹沖

  3. 曹丕的妻子:甄姬

吳國:

  1. 孫堅之子:孫策,孫權,孫尚香

  2. 孫策之妻:大喬

  3. 孫策之兄:周瑜


I. 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他們的關系用思維導圖表示

諸葛亮和周瑜,亦友亦敵,魯肅為作緩沖。曹操則被三人共視為敵對。

J. 諸葛亮的人物介紹

諸葛亮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元微之有贊孔明詩曰:「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智慧第一,忠心無二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元微之有贊孔明詩曰:「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智慧第一,忠心無二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元微之有贊孔明詩曰:「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智慧第一,忠心無二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元微之有贊孔明詩曰:「撥亂扶危主,殷勤受託孤。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如公全盛德,應嘆古今無!」

智慧第一,忠心無二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

閱讀全文

與葛亮北小說人物關系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荒野生存神級進化系統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524
中國小說大全排行榜 瀏覽:922
蘿莉軍官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724
蜜愛甜心偏執總裁獨寵小說 瀏覽:880
都市奇妖談之小說 瀏覽:905
三笠穿越小說 瀏覽:83
忽然之戀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575
絕世戰帝小說txt下載 瀏覽:423
現代校園搞笑題材小說 瀏覽:963
主角專一的網游類小說 瀏覽:443
男主養蘿莉的玄幻小說 瀏覽:167
狐小賴的小說閱讀 瀏覽:635
古代小說男主叫顧澤 瀏覽:498
抗日大秧歌之禮包系統小說 瀏覽:860
重生校園之最強腹黑商女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97
女主是妖怪的都市小說 瀏覽:615
梁曉聲父親有聲小說 瀏覽:89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60
17k小說網忘川彼岸花 瀏覽:593
奪女主氣運的小說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