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首善結局

小說首善結局

發布時間:2022-05-24 08:16:31

1. 沒人知道她叫什麼,卻都知道她是這小酒館的頭號酒鬼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酒婆馮驥才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館。不插幌子,不掛字,連座位也沒有;櫃台上不菜,單擺一缸酒。來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車苦力的底層人。 這酒館只一種叫。這酒價錢賤,不講餘味,只講沖勁,進嘴非得趕緊咽,不然燒爛了舌頭。可一落進肚裡,馬上一股勁,直撞腦袋。好酒應是溫厚綿長,絕不上頭。但窮漢子們掙一天命,筋酸骨乏,心裡憋悶,不就為了花錢不多,馬上來勁,暈頭漲腦地灑脫灑脫放縱放縱嗎? 要說最灑脫的,還得數酒婆。天天下晌,這老婆子一準來到小酒館,衣衫破爛,像叫花子;頭發亂,臉色黯,沒人說清她啥長相,更沒人知道她叫什麼,卻都知道她是這小酒館的頭酒鬼,尊稱酒婆。她一進門,照例打懷里摸出個四四方方小布包,打開布包,里頭是個報紙包;打開報紙包,又是個綿紙包,好像里頭包著一個翡翠別針;再打開綿紙包,原來只是兩角錢!她拿錢撂在櫃台上,老闆照例把多半碗,她接過酒碗,舉手揚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進酒桶。待這婆子兩腳一出門坎,就像在地上劃天書了。 她一路東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遠的地界,是個十字路口,車來車往,常常出事。您還甭為這婆子揪心,瞧她爛醉如泥,可每次將到路口,一準是,醒過來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帶半點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過。她天天這樣,從無閃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愛瞧酒婆這醉醺醺的幾步,上擺下搖,左歪右斜,悠悠旋轉樂陶陶,看似風擺荷葉一般;逢到雨天,雨點淋身,便像一張慢慢旋動的大傘了……但是,為什麼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來,老闆人奸,往酒里摻水。酒鬼們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把這層紙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闆人近六十,沒兒沒女,八成要絕後。可一日,老闆娘愛酸愛辣,居然有喜了!老闆給佛爺叩頭時,動了良心,發誓今後老實做人,再不往酒里摻水了。 就是這日,酒婆來到小酒館,照例還是掏出包兒來,層層打開,花錢酒,舉手揚脖,把改假為真的……真貨就是真貨。這次酒婆還沒出屋,人就轉悠起來了。而且今兒她一路上搖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搖,下身右搖,愈轉愈疾,初時像風中的大鵬鳥,後來竟像一個黑黑的大漩渦!首善街的人看得驚奇,也看得納悶,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沒有酒醒。破天荒頭一遭轉悠到馬路上。下邊的慘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這條街上絕了跡。小酒館里的人們卻不時念叨起她來,說她才算真正夠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飲而盡,不貪解饞,只求酒勁。在酒館既不多事,也無閑話,交餞喝酒.喝完就走,從來沒賒過帳。老闆聽著,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摻假的那天嗎?原來禍根競在自己身上!他便別扭開了,心想這人間的道理真是說不清了。為什麼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 (選自年第5期《小小說》,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理解和,不恰當的兩項是( )A.老闆往酒里摻水,喝酒的人心裡都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說出來,這表現了首善街的人的貧窮、麻木,只圖喝個便宜,喝個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狀態。B.小說把酒婆的醉態寫得十分好看,是為了使醉酒後的灑脫、快樂與酒時的窘迫、寒磣形成對比,而酒婆喝酒的豪放、酒後的醉態是被首善街人時常記起的主要原因。C.小說中的酒館是社會的縮影,酒館老闆在首善街假酒,安然無恙;真酒,出了人命。酒婆的死使酒館老闆感到十分疑惑。D.這篇小說極富諷刺意味,通過寫酒婆因醉酒出事的故事,表達了,怒其不爭,發人深思。E.小說的語言口語化較濃,……」。2.請結合小說內容簡要地說一說酒婆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小說最後一段寫了老闆的疑惑,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請你結合全文內容簡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這篇小說中,酒婆最終因醉酒死在了首善街,你覺得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麼?請結合文本加以探究。談談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難度:中檔來源:湖北省期末題答案(找作業答案--->>上魔方格)1.BD2.【答案示例】①她是一個生活窮困、地位低微的人;②雖嗜酒卻老實本分;③對命運無力掌控,最後為荒唐的現實所吞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3.【答案示例】引起讀者的深思;加強了諷刺意味,引出小說的主旨,表達了對社會上存在的。(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4.【答案示例】示例一:是習慣於作假的社會害了酒婆。酒館是社會的縮影,酒婆常年喝假酒,活得好好的,喝了所謂不摻水的真酒出事故而死。表現了人們對,反倒無從適應酒的」、社會的」,酒婆的死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最好說明。 示例二:是體性的麻木、失語最終害死了酒婆。喝酒的人對,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說出來,只圖便宜,解乏。首善街上的人們習慣了被欺騙,習慣了欣賞酒婆的醉態。他們生活在虛偽的世界裡,最終變得麻木,不為喝上真酒而抗爭,體性的失語導致了悲劇的發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2. 閱讀小說,回答後面的問題酒婆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館。不插幌子,不掛字型大小,連座位也沒有;櫃台上不賣


小題:她的外貌、拿錢時的動作、「沒人知道她叫什麼」等,說明她是一個窮困、地位低微的人。(2分)而喝完就走,從不賒賬,也不多事,又說明她雖嗜酒卻很老實本分。(1分)她最後為荒唐的現實所吞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下層小人物。(1分)
小題:小說極力描寫酒婆的醉態並且將其寫得「好看」,是為了使其醉後的「樂」、「瀟灑」與醉前的「黯」、「寒傖」形成對比,表現窮人只有醉後,才能有片刻的「灑脫」。(3分)使小說的悲劇意味更濃。(2分)
小題:結尾寫老闆的疑問,意在點明主旨——對社會中「假」與「騙」的揭示與批判。因為人們對「假酒」習慣,表明「假」「騙」文化深重,而酒館是社會的縮影。(3分)小說對當今存在「假」、「失真」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深刻的諷刺和批判,如盛行的「假酒」、「假文憑」等現象,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人們也習以為常了。故此,這篇小說針砭時弊,發人深省,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3分)

3. 《酒 婆》----馮驥才閱讀答案

1.下列對本文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
A.「炮打燈」是一種物美價廉的酒,窮人們喝了它,可以在勞碌了一天之後,緩解疲勞,忘記煩惱,灑脫放縱一番。
B.「直落」「好像倒進酒桶」等詞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則表明酒力並不長久。
C.老闆往酒里摻水,酒鬼們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說出來,這表現人們只圖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狀態。
D.酒婆死了,老闆知道禍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內疚,後悔自己不該一時頭腦發熱,誠實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E.小說著力塑造了以酒婆為代表的一群下層勞動者的形象,表達了「哀其不幸,怒其個爭」的深刻主題。
2.通觀全文,分析酒婆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3.小說為什麼極力描寫酒婆的醉態,並且將其寫得「好看」?
4.「首善街」的社會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什麼以「首善」稱之?
5.作者在小說的結尾借老闆的口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通讀全文,說說此句的作用。再聯系社會現實談談你的認識。
1. B C

2. 她的外貌、拿錢時的動作、「沒人知道她叫什麼」等,說明她是一個窮困、地位低微的人。而喝完就走,從不賒帳,也不多事,又說明她雖嗜酒卻很老實本分。她最後為荒唐的現實所吞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下層小人物。

3. 小說極力描寫酒婆的醉態並且將其寫得「好看」,是為了使其醉後的「樂」、「瀟灑」與醉前的「黯」、「寒傖」形成對比,表現窮人只有醉後,才能有片刻的「灑脫」。使小說的悲劇意味更濃。

4. (1)酒館老闆幾十年以假酒騙人;下層勞動者貧窮、郁悶、麻木,習慣於在虛假中生活。(2)以「首善」稱之,表達了反諷之意。
5. 用人們對「假酒」的習慣,表明「假」「騙」文化之深重。酒館是社會的縮影。結尾寫老闆的疑問,意在點明主旨——對社會中「假」與「騙」的揭示與批判。

4. 還記得那個「捐款20億的中國首善」嗎遭人唾罵後,結局如何

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台上。——納·霍桑

有人低調做慈善,有人高調做慈善,不論目的為何,他們都是在幫人,大家也都理解。高調的就是中國首善陳游標,他的行為經常會超出大家的常識。中國剛剛提出光碟行動的時候,他為了做榜樣,直接就吃員工的剩菜剩飯,而且看著他的辦公室就只有一件小屋子,全部都符合節儉的要求,很多人覺得他實在作秀。他為家鄉捐款修路,不計較錢,路修完了他直接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又被當作是一場高調的作秀,可是就算是秀他也是做了實事。不過他太過張揚的個性為他招惹了太多非議,尤其是他經常曬現金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太過招搖。

人就像是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有人看到的是帶字的一面,有人看到的是帶花的一面,可是如果同時看到兩面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枚硬幣有問題。一個慈善家被人看到了不光彩的一面,彷彿慈善的一面就被遮蓋了,一切都變得不光彩了。不管出於愧疚也好,為了炫耀也好,為了給自己塑造形象也好,做過的好事受過的幫助,都不應該被抹殺掉,我們不是武則天一塊無字碑可以代表了她一生功過相抵,犯錯要受罰,做好事就要誇獎,還是功是功過是過得好。

5. 俗世奇人酒婆賞析春

在一個小村子裡有一個愛喝酒的老婆婆,她又丑又窮,但是每天她都去一個小酒館里買一種特別有沖勁的酒喝,她從來不賒賬,每天從酒館里出來都是暈暈倒倒的,可是每當她經過路口時都奇跡般地醒過來。

原因是因為酒館的老闆在買酒時總是在酒里摻上水,使酒沒有勁了,可是有一天老闆的妻子突然給老闆生了個孩子,老闆非常高興,所以打算以後不在酒里摻水了,而第二天酒婆喝了之後反而被車撞了。

賞析

從酒婆的外貌、拿錢時的動作、「沒人知道她叫什麼」等,說明她一個窮困、地位卑微的人,而喝完就走,從不賒賬,也不多事,又說明她雖嗜酒卻很老實本分。她最後為荒唐的現實所吞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下層小人物。

小說極力描寫酒婆的醉態並且將其寫得「好看」,是為了使其醉後的「樂」、「瀟灑」與醉前的「黯」、「寒傖」形成對比,表現窮人只有醉後,才能有片刻的「灑脫」,使小說的悲劇意味更濃。通過對酒館老闆幾十年以假酒騙人;下層勞動者貧窮、郁悶、麻木,習慣於在虛假中生活。以「首善」稱之,表達了反諷之意。

酒館是社會的縮影,小說通過結尾寫老闆的疑問、文中寫人們最愛瞧酒婆的醉態以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會中「假」「騙」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種習慣虛假卻反而無從適應「真實」的社會心理。現實生活中,作假行騙情況比較嚴重,如學術作假,廣告作假,經商作假等等,我們期待誠信的回歸,我們更期待民眾維權意識的提高。

(5)小說首善結局擴展閱讀:

酒婆改編的短片

動畫短片《酒婆》改編自馮驥才先生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中的之三《酒婆》這一章。因為這個畢業作品,所以拜讀了原著,喜笑怒罵皆文章,小故事,大道理,寓說教於故事中,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在大師筆小成為如此妙文,厲害,真是厲害。

這篇原著是篇現實主義作品,對理解的角度來說,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小說的主題思想。經過改編,影片的主題確定下來,便是那人與人之間的善的缺失——實「首善」也。這樣的劇本選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舊社會天津衛,首善街經營著最下一等的小酒館。酒館沒有幌子、招牌和座位,櫃台不賣菜,單單就擺一缸酒。條件簡陋,自然而然光顧這里的也只是扛活拉車這類賣苦力的底層人民。

要說這家店的酒可真給勁,它用山芋干釀造,喝下去之後酒勁兒「噔」地頂上腦門,因此得名「炮打燈」。但是老闆大賺昧心錢,事先往壇子里兌水,所以酒勁來得快去得也快。

有一位老太太人稱酒婆,號稱小酒館里的頭號酒鬼,她每天來店裡暢飲一杯,晃晃悠悠回家轉,剛好過馬路時候酒勁也過去了,從來沒出過事故。直到有一天,老闆良心發現,決定不再往酒里兌水,意外發生了……

本片根據馮驥才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中的一則故事改編。

6. 酒婆讀後感400字

揭露了一種社會性的習慣虛假,這使人們反而無從適應「真實」 。從前老闆在賣假酒時,人們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說出來,反而,首善街上的人們都是欣賞「酒婆」醉酒的「好手」。他們習慣了這樣的欺騙,當人與人生活在虛偽的世界裡,他們變得麻木。害死酒婆的罪魁禍首,便是那人與人之間的善的缺失——實「首善」也。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習慣了虛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酒婆,喝著摻了水的假酒,依然不出聲,而且帶著享受,或許也是一種對於人生的豁達,活得自我,而酒館老闆也心安理得,而當酒婆因為喝了真酒而喪命之後,酒館老闆反而內心忐忑,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匪夷所思的故事,出乎意料的結局,是不是我們已經帶了一種對真的抵抗,一旦我們面對了真善,反而不知所措了。

7. 魯迅《示眾》

魯迅在《示眾》里所要表達的深刻寓意在於,中國人常常經歷死亡,但始終未能真正地關注死亡,

解析:幾乎無事的悲劇——魯迅小說《示眾》簡析
轉載
作者陳林群
魯迅先生的小說《示眾》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錢理群、王得後兩位先生的啟發,他們認為:「《示眾》是魯迅對人生世界的客觀把握與對心靈世界的主觀體驗二者的一種契合,……我們甚至可以把《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中的許多小說都看作是《示眾》的生發與展開。」①我非常贊同兩位先生的論述,但仔細推敲後疑問依然不少。

其一,《示眾》收入魯迅小說集《彷徨》,寫於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編》,大部分「對《示眾》進行生發與展開」的小說,都寫於《示眾》之前。那麼,魯迅為何還要特地寫這篇以「示眾」為唯一內容並以此命名的小說?

其二,單看《示眾》,無論內容還是形式,給讀者的最初印象都是單薄和淺白。幾乎沒有情節,更沒有主角。主題單一,結構單調,手法簡單。所描寫的也不過是「幾乎無事的悲劇」②,甚至連悲劇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幾乎無事」的日常生活。那麼,魯迅為何如此看重這些日常生活瑣事?《示眾》這篇小說究竟給我們提供了什麼有別於魯迅其他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

其三,「示眾」顯然是魯迅關注最長久、研究最深透的問題,是他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之一。但僅有思想的深刻性與重要性,不足以構成一篇具有重要地位與價值的小說。思想對藝術的損害,正是某些批評者對魯迅作品的詰難。那麼,這篇小說除了思想的深刻,是否還具備藝術的魅力?魯迅先生「這樣」而非像其他小說「那樣」處理「示眾」題材,是否有藝術的考慮?這種藝術的考慮最終是否與思想的深刻性完美結合,從而使《示眾》本身而非僅僅是「示眾」題材成為獨具一格?換言之,《示眾》藝術上的獨特性究竟在哪裡?



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幻燈事件」說起。盡管現在有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無端懷疑「幻燈事件」的真實性,但從魯迅棄醫從文、畢生致力於國民性批判、貫穿一生描寫「示眾」意象可知,「幻燈事件」——也就是「示眾」事件——不僅具有生活真實性,更具有精神的真實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童年創傷是一切精神疾患的根本病因,「幻燈事件」正是魯迅終生難忘的早年心靈「創傷」。這創傷使他畢生致力於國民性批判與傳統文化批判,傳統文化正是導致種種國民劣根性的根源,而國民劣根性在各種類型的「示眾」中表現得最具體、充分;他對中國文化的主要貢獻是「立人」思想,而「立人」思想正是反抗「示眾」的:不做看客才有可能成為新人,有了新人,民族才有希望。

「示眾」這一意象對於魯迅一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我們可以把《示眾》這篇小說看作是「幻燈事件」的文學版,兩者有著一目瞭然的相關性,也正是魯迅國民性批判的一個基本切入點。因此毫不奇怪,「示眾」正是魯迅最早的三篇著名小說共有的中心意象:《狂人日記》中狂人被鄰人好奇地觀看,連趙家的狗,也看了狂人兩眼,甚至連小孩子,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裡眾人取笑圍觀的對象,他一出現,「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葯》中革命者夏瑜被殺時,一堆看客「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華老栓與他兒子的悲劇,也一樣不缺乏熱心的看客。魯迅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對看客的描繪與批判,在創作時間長達13年,直至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故事新編》中,也還有許多「示眾」場景的描寫:《理水》中的夏禹,《補天》中的女媧、《奔月》中的後羿、《鑄劍》中復仇者與暴君的屍骨……都成了看客可以飽看的材料。魯迅把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看客,稱之為「無物之陣」,他們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的眼光足以把不幸者「看」死,足以消解先驅者的奮斗,而他們也在「鐵屋子」里奄奄一息地苟活著,還以為世界是個大舞台,正有許多好戲可看。正基於此,魯迅在其一生的創作中,把看客現象反復地「再示眾」於讀者面前,為的是喚醒麻木的看客。然而,魯迅畢生的努力甚至都未使自己避免被「示眾」。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魯迅寫下《死》這篇散文,其中有幾條不算正式遺囑的遺言:「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③魯迅痛恨看客,也痛恨被看。為了讓看客們無戲可看,他刻意地不要被紀念,而要人忘記他。令人感到滑稽與荒誕的是,痛恨並終生批判「示眾」現象的魯迅,居然也無法避免被「示眾」的命運,這才是悲劇性的根本所在。

雖然魯迅在諸多小說中已經著力寫過很多「示眾」場景,但那些場景都有上下文,不是主要情節,因而「示眾」容易被上下文沖淡、遮蔽,甚至被讀者理解成是悲劇之果,而非悲劇之因。正如我們讀《阿Q正傳》,往往會認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使阿Q枉死,卻不知魯迅想要表達的恰恰相反,正是像阿Q這樣愚昧麻木除了生存只剩下觀看的國民才導致辛亥革命無法徹底,即使把他們發動起來,革命也一樣變型走樣。而沒有上下文的《示眾》則把「示眾」從有上下文的場景提升到沒有上下文的「原型」的高度,「示眾」因而成為一切悲劇的因。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示眾》是魯迅小說創作的綱,是原型,是象徵,其他小說對《示眾》的生發與展開就形成了「目」,是《示眾》原型與象徵的具體化、形象化,是《示眾》這棵樹的枝與葉。沒有《示眾》的高度象徵,其餘小說的生發與展開就顯得零散,不醒目,難以引起讀者的高度重視。欲引起讀者的重視,證明了魯迅自己對這一可能是中國特有而普遍存在的國民性頑疾的高度重視。我認為這是魯迅創作《示眾》的思想動因。

魯迅先生為何把「示眾」視為最嚴重的國民性頑疾而反復描寫這一意象?從小說《示眾》來看,描寫的無非是一些日常生活場景:馬路上默默前奔的車夫,無精打采地叫賣包子的胖孩子。忽然來了巡警與犯人,引來了一群圍觀者,最終恢復原樣。這頂多是一幕「陽光底下無新事」的普通場景,連「幻燈事件」中的砍頭場面也沒有,魯迅為何痛心疾首地稱之為「悲劇」?魯迅曾經為悲劇定義:「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④《示眾》里的看客,也許正是熱心觀看無數祥林嫂死去的那伙人,在一生的看客生涯中,他們看著很多人痛苦不幸甚至死去,依然像阿Q一樣大叫「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臨到自己示眾遊街將被砍頭還不醒悟,依然為了滿足看客而叫出「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的經典台詞。在這出雙重的悲劇中,毀滅的「有價值」的東西,正是「被示眾者」與「看示眾者」 的生命。革命黨夏瑜被專制者無情鎮壓,其實只是表層的悲劇;看客們熱心冷血地觀看革命黨被殺,才是更深層的悲劇——後者其實是前者的必然結果。但這畢竟是較為戲劇性的,不可能天天上演的,最深層的普遍性悲劇在於,當看客們沒有什麼可看時,他們也千方百計地找尋著觀看的材料,就像《示眾》結尾,熱鬧過去了,胖大漢就在槐陰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這是更日常的更普遍的情形,魯迅因而絕望道:「人們滅亡於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磨於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於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多。」⑤其沉痛決不亞於前者,因為有如此國民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然而,看客古已有之,於今未絕。魯迅筆下首善之區西城馬路上的這一幕,不斷在上演,只不過看的形式更花樣百出,途徑更多,不出家門就可看到各種奇聞軼事。這正是魯迅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出的我們生活的基本形態與內容:看/被看,也即:看示眾/被示眾。以小說這種藝術化的形式高度概括出人類的性格如阿 Q,我們姑妄稱之為典型人物⑥,高度概括出人類而不是個體的生活本質,大概就可稱之為原型。因此,我認為《示眾》是一篇象徵小說,它在思想內涵上對生活本質的揭示,在藝術上對象徵的運用,達到了完美結合的程度,具有思想和藝術兩方面的深刻性、豐富性與開放性。


一般來說,能稱之為原型的都是可以作生發與展開的,而且,用來塑造原型的藝術方法,只有象徵。當然,是整體象徵,而非象徵手法,且象徵也有各種不同的具體方法。

先說整體象徵與象徵手法的不同。《狂人日記》里關於中國歷史是「吃人」的說法,《長明燈》里的瘋子「他」要熄滅長明燈的描寫等,都屬象徵手法。象徵手法一定是局部的,不是整體的。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整體象徵,這種象徵貫穿整篇小說,象徵也從局部的藝術手法上升到了一種整體構思。因此,象徵手法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整體象徵則是一種思維方式。具體到《示眾》,我們看不到諸如「吃人」之類明顯的象徵手法,整篇小說基本寫實,因而也看不出《變形記》式的整體象徵,為何我稱它是象徵小說?

前面已說過,整體象徵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貝克特的劇本《等待戈多》來作比較。《等待戈多》表面上與《示眾》非常相似,描寫了弗拉季米爾與愛斯特拉岡等待戈多的過程。但是,戈多到底是什麼?弗拉季米爾與愛斯特拉岡為什麼要等待戈多?他們最終等到了沒有?劇本都沒有交待。因此,它不是寫實的,而是表現主義的。劇本中人物的言行不像寫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具有可理解的現實意義,卻有象徵意義,因此我們能看懂他們說什麼做什麼,卻不知意義何在。《等待戈多》正是通過貌似現實生活的細節來象徵生活的荒誕,其文本本身也是荒誕的。《示眾》卻用了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從真實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生活的荒誕性,同樣達到了象徵的目的,其文本卻是易懂的,並不荒誕。

那麼,兩者同為整體象徵作品,為何面貌迥異?眾所周知,象徵有兩個層次構成:象徵意象與象徵寓意。凡象徵作品均只出現象徵意象,而不出現象徵寓意,因為象徵作品正是要以一個簡單的原型達到最大限度放射寓意的目的。但象徵意象出現的面目可以有多種,比如《等待戈多》的象徵意象是以對現實進行了誇張、變形後的面目出現的,這種變形誇張又不如《變形記》中人變成甲蟲那麼直接、明顯,故使人誤以為是寫實。《示眾》卻是以未經變形的現實本來面目出現的,因而一目瞭然,卻也使人誤以為不是象徵。而我之所以把它視作象徵小說,除了以上所述,還有三個原因。

第一,現實主義的寫實,必須有故事情節、主要人物,交待事情起因、過程與結局,這些《示眾》中全沒有。而象徵的寫實沒有曲折的情節,它提供的僅僅是一些元素性的細節,標志性的特徵,如《示眾》這篇小說,沒有主角,人物都無名無姓,但有標志性的生理特徵:胖、禿、老、粗、貓臉、橢圓臉等等;所述事情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示眾」,也就是看與被看,「看」便是一個元素性的細節。其間沒有戲劇沖突,只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看」。魯迅借他漫畫式的筆、深厚的白描功夫,為我們畫出了看客的眾生相及他們的心理。他們都只有一些抽象的人形,而無具體的血肉,更無來歷,也無結局。因而,這些人物形象是高度抽象化的。 「示眾」 事件雖然描寫得很具體、細節很充實,但也不具備故事性,只是一幕場景。此外,人物面目不清,事情無有因果,常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寫作手法,而很多現代主義作品正是象徵作品。

第二,從魯迅其他小說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魯迅壓制不住的哀與怒,而從《示眾》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作者的主觀情緒,如果說我們也會感受到魯迅的主觀情緒,那是因為我們通過其他作品已經充分了解了魯迅的思想傾向。這樣不動聲色地客觀描繪,在魯迅這樣一個詩人氣質強烈、易動怒上火的作家來說,是不多見的。不動聲色地敘事正是象徵作品的一個標志。

第三,象徵作品的寓意具有多義性、開放性,其高度抽象的形象與細節可以具體化為不同的文本和生活。我們從《等待戈多》劇本中僅獲知「等待」,等待是什麼?等待什麼?為什麼等待?等待的結果是什麼?讀者完全可以自由聯想:生活的本質是否就是等待——等待陞官,等待發財,等待愛情,等待奇跡,等待死去?等等。《示眾》的多義性主要體現在它所生發出來的種種不同的「示眾」故事及現實生活中:祥林嫂被當作玩物般觀賞是一種示眾,革命者夏瑜被殺是一種示眾,阿Q看殺革命黨是一種示眾,阿Q被砍頭前的「示眾」是典型的示眾,人類操控動物互斗讓人觀斗,現代人從各種媒體上看明星政客們亮相示眾,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電視里看直播的戰爭進程,戰爭也示眾於我們面前。「示眾」原本特指「遊街示眾」,「斬首示眾」,是一種懲罰,而魯迅對原義進行了生發,使種種毫無意義的看與被看都變成了「示眾」的內涵。

因此,小說《示眾》無論就其人物描畫(描畫而非塑造,是因為塑造需要豐滿的血肉,描畫只需要幾根線條),還是事件描述,都抽去了寫實作品所要求的豐富性、具體性,只剩下些元素性、標志性的形象輪廓與基本動作。「示眾」僅僅是一種生活現象,是生活的一個片斷,而這片斷經過魯迅先生的描繪,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從古到今以至將來,人們生活在「無事」的無聊中,以觀看「無事」為人生樂事。它的象徵意義便是《聖經·傳道書》中一句話:陽光底下無新事。因為無新事,人們才起勁地找事來看,於是「看與被看」就成了無聊者的生活本質。在這里,魯迅原先對封建專制幾千年下國人生活的悲怒,已經上升到對人類生活本身的絕望。魯迅是個悲觀主義者,而歷史與現實使他的悲觀更變成了絕望,因此生出這樣的感嘆:「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我覺得有許多民國國民而是民國的敵人……難道所謂國民性者,真是這樣地難於改變的么?倘如此,將來的命運便大略可想了,也還是一句爛熟的話:古已有之。」⑦魯迅發出這種感嘆的時候,正是在寫《示眾》的前兩個月,這篇小說可視作魯迅先生「絕望的抗爭」的表現。

《示眾》所描寫的雖然是人類有史以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瞬間,是我們生活的一塊切片,而它所涵蓋所輻射的卻是整個中國歷史。它真實地揭示了中國式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實質上的悲劇性與荒誕性。這就是整體象徵的穿透力與輻射力——它使我們逃無所逃,在劫難逃。就像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人生困境,「看與被看」也是這樣一個有關生活、生命意義的人生困境與難題。我們誰也免不了看與被看,免不了被籠罩於「無事」的日常生活中。《示眾》把這道終極性的人生難題丟在讀者面前,無法迴避。這也便是《示眾》的價值——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bbs/2006/1018/09196604.html

8. 閱讀下面作品酒婆馮驥才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館。不插幌子,不掛字型大小,連座位也沒有;櫃台上不賣菜,單


小題1:是一個貧困、地位低微,嗜酒卻老實本分,非常可憐的小人物。
【分析】(1)從外貌,拿錢的動作,「沒有人知道她叫什麼」等,可以看出她是一個貧困、地位低微的人。(2)喝完就走,從不賒賬,也不多事,又說明她雖嗜酒卻老實本分。(3)她為荒唐的現實所吞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小人物。
小題2:是為了使其醉後的「樂」「瀟灑」與醉前的「黯」「寒傖」形成對比,表現窮人只有醉後,才能有片刻的「灑脫」,使小說的悲劇意味更濃。
【分析】這道題實際是考查鑒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文中細膩地刻畫了酒婆的外貌,讓讀者明確了酒婆的身份地位。她醉後

9. 中國首善曹德旺想娶紅顏知己,妻子有什麼反應呢

玻璃大王曹德旺大家都聽說過,他不僅是大企業家,還是大慈善家。

他的福耀玻璃集團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汽車玻璃供應商,他從來不收受賄賂,還堅持行善捐款。

如今,他們夫妻二人仍然攜手走在世界的巔峰,經過歲月的洗禮,兩人的感情愈發真摯,願他們永遠幸福。

10. 高中生非常迷茫,只要對人生有點感悟的都來幫幫我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多少人都問過自己千遍萬遍。
我的理解是:找到皮囊之下的真真正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靈魂,並將它延續下去。

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漫無目的,不明其意義,但不是照樣為了牛奶麵包奔波下去,為了終將消逝的肉體奔波忙碌。沒有思想的人就是為了這具軀體而忙碌。有思想的人就可以在這忙碌之中找到自己的靈魂。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感激父母賜予我們生命,世俗的生活教會我們成長;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為生命,為自己的靈魂。

人的終點就是一死,誰也逃不過一死,但生命的終結並不是靈魂的終結,人不只是一副皮囊而已,所以人們才聚集在一起,發明語言和文字,彼此慰藉,分享經驗與心得,創造出日新月異的生活。所以人生又是創造與傳承。你的人生就是你父母人生的延續。你的生命是你的父母賜予你的,他們在決定生你養你的那一刻起,就對你充滿著期待,在你的身上傾注心血,總結自己的經驗,照顧你,教育你,培養你做成一個有用的人,聰明的人,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他們帶你來到這個世界,你才有機會體嘗生活中的痛苦,失望,憂傷,或是幸福,快樂,溫暖。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是人生意義的一部分。所以人活著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我們得從前人的身上汲取精神,延續他們的靈魂,然後直面自己的心,再將自己最最珍貴的東西分享給他人,後人,奉獻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物質可以創造但終將消逝,唯有精神可以傳承。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思考,也都有不一樣的生活。世界很大,但每個人都是很渺小的個體,生活中還有很多未曾言明的東西,需要我們自己慢慢去接受,發現這些秘密:死亡,孤獨,痛苦和愛……同樣的我也認為「愛」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重要的東西,排除一切虛情假意的真正的愛。所以保持自己對生命,對生活最深沉的愛,尋找自己的靈魂,遵循自己內心的意願與渴望,讓真正的自己永久地延續下去,就是人生的意義。

推薦你看的書《我與地壇》
電影《生命之樹》
努力學習的意義在於得到知識,這樣你才能更好的領悟生命的真諦。

與小說首善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蘿莉軍官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724
蜜愛甜心偏執總裁獨寵小說 瀏覽:880
都市奇妖談之小說 瀏覽:905
三笠穿越小說 瀏覽:83
忽然之戀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575
絕世戰帝小說txt下載 瀏覽:423
現代校園搞笑題材小說 瀏覽:963
主角專一的網游類小說 瀏覽:443
男主養蘿莉的玄幻小說 瀏覽:167
狐小賴的小說閱讀 瀏覽:635
古代小說男主叫顧澤 瀏覽:498
抗日大秧歌之禮包系統小說 瀏覽:860
重生校園之最強腹黑商女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97
女主是妖怪的都市小說 瀏覽:615
梁曉聲父親有聲小說 瀏覽:89
山海經之赤影傳說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60
17k小說網忘川彼岸花 瀏覽:593
奪女主氣運的小說 瀏覽:982
有聲小說無悔的童年 瀏覽:753
穿越小說大陸背景介紹 瀏覽:62
© Arrange www.hxxez.com 2014-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