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說穿越,嬴政,講述的是女主在一個古董店,因為打劫什麼緣故躲進一個鼎然後穿越了,具阿房(女主名字)
《天香》
作者:夢溪石
簡介:
她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出生時,乳母小聲說:此女生於三月三,只怕家中老人不喜啊。
生在公卿世家,就算沒法呼風喚雨,改朝換代,能夠不愁吃穿,金玉滿堂,也算投得個好胎了吧。
然而事實上,生活永遠比她想像的還要跌宕起伏,驚險刺激。
別人越希望她過得不好,她就越要過得好。
總有一天,比所有人都好。
內容標簽:宮廷侯爵 豪門世家 穿越時空
書評:
這一本也不算全然的事業線,感情描寫比重也大,人物塑造比較成功,故事情節挺好,文筆不錯。女主自立自強,不依賴男人,蘇爽符合基本的邏輯和價值觀,不臉譜化。《邊緣人物她重生了》作者:璇昭
蘇玖感覺自己這輩子活的像個笑話,父母尋不到,好友救不了,就連到手的丹器法寶,都總能以各種奇怪的姿勢跑到另一個人手裡。 直到死了之後,她方才知道,原來自己不過是一個話本里的邊緣人物,還是那種連路人甲的台詞都能比她多上幾句的炮灰。 重活一世,她只想讓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命運,脫離這個話本,不再重復前世的悲劇。 強調幾點:1,大女主文,女主習慣性自力更生,更不會因為男人強行降智。2,正統修仙,女主是一步一個腳印爬上去的,並不依靠任何任何男人。3,劇情前方強調的淚痣是女主最大的金手指。總之,我家阿玖是最厲害的,美的無敵,打起架來帥的一批!不支持任何反駁!
有讀者說這是被名字耽誤的小說,有點兒,畢竟當初點開的時候的確沒有什麼太大的期望,後來…就驚艷了
②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全詩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全詩: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出自《觀家書一封只緣牆事聊有所寄》,是創作於清朝時期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是張英。
譯文:
千里寄信而來只是因為牆,讓他三尺又有什麼關系呢?
萬里長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秦始皇了。
作者簡介:
張英字敦復,又字夢敦,號學圃,又號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張廷玉之父。張秉彝第五子。
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選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南書房,奉命入值,並得賜房第於西安門內。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張英必從。一時制誥多出其手。後歷任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待郎,調禮部兼管詹事府,充經筵講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此後歷任禮部尚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性情溫和,不圖虛名。任講筵官時,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無不言。康熙帝曾稱贊道:「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③ 求《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小說,有的發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張廷玉
故事: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捎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這個故事說明,鄰里之間相互謙讓、相互諒解,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④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到底是誰寫的為什麼有十幾種版本
1、最初來源:
一般認為是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所寫。但據考證,早在明末已有郭東野讓牆詩故事。
葉廷秀《詩譚》卷九《東野讓一步》記載:
大學士郭東野為翰林時,其封翁家與鄰人爭一牆界,寄書於東野,東野漫上以詩雲:「千里封書只為牆,讓他幾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此書作者葉廷秀(1599-1651),所著《詩譚》十卷當初刊於作者抗清被俘遇害前,葉廷秀的這一則記載和裡面的「讓牆詩」甚具「獨創性」。單以這首詩的形制而言,實堪稱開了現代新編「六尺巷」故事之先河。
2、多版本原因
六尺巷故事極為經典,常被引用去教化家人,多種版本為流傳時誤抄或誤讀所致。
(4)不見當年秦始皇txt小說擴展閱讀
讓牆詩相關文獻記載:
1、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苑·楊玢詩》:
揚玢靖夫,虞卿之曾孫也。仕偽蜀王建至顯官,隨王衍歸後唐以老,得工部尚書,致仕歸長安。舊居多為鄰里侵佔。子弟欲詣府訴其事,以狀白玢。玢批紙尾雲:「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禾黍正離離。」子弟不復敢言。
這是記錄讓牆故事及「讓牆詩」的最早也最具歷史真實性的可靠文獻記載。此書原為北宋翰林大學士楊億(974-1020)口述,由其門生黃鑒(?-1031)筆錄,更由北宋同期名士宋庠(966-1066)整理校訂而成,約刊刻於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稍後,分為二十類共十二卷.
2、北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一《諷諭門》:
楊玢靖夫,虞卿之曾孫也。仕偽蜀王建至顯官,隨王衍歸後唐以老,得工部尚書,致仕歸長安。舊居多為鄰里侵佔。子弟欲詣府訴其事,以狀白玢。玢批紙尾雲:「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禾黍正離離。」子弟不復敢言。(按:此條原註明出自楊文公《談苑》)
此書作者阮閱(約1064-1130),所著《詩話總龜》前集五十卷約刻於其逝後之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明清時多有翻刻本。
3、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六集卷之一《讓牆基》:
蜀揚尚書(玢),致仕歸長安,舊居為人侵佔。子弟欲白於官,以白玢。玢批紙尾雲:「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4、清末金武祥《粟香三筆》:
有顯官在京致書鄰翁,欲其讓牆址以成方圓,翁書一詩於紙尾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5、清末光緒年《榆社縣志》卷十:
李蘭玉者,故明宛平縣令李錦襲之子也。家居與鄰人爭牆基,致書於父。父遺詩一首,示之曰:「千里寄書只為牆,讓他一步有何妨。含元殿上離離草,原輩風流詩味長。」蘭玉得詩,遂以牆基讓之,又於仁義巷北讓地一塊雲。
6、清末姚永概《舊聞隨筆》:
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寄歸,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吳聞之感服,亦讓三尺。其地至今名為六尺巷。
安徽「桐城派」末代大師之一的姚永概(1866—1923)所著《舊聞隨筆》(1925)的這一段記載,正是趙薇所唱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的公認出處。
⑤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成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在說什麼
意思是:千里之外送一封家書回去,勸說家人別為三尺之地與人斤斤計較,就如當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萬里長城,但是自己怎麼也難逃一死,就是爭來三尺之地又有何意義呢?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一首古詩有多種版本傳說,並引出許許多多古今中外故事,但是它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多一分謙讓,多一分寬容。」窄窄的一條「六尺巷」,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其引人深思。
古有退避三舍、田忌賽馬,它們也都是稍微一「讓」,就「讓」出了思考的時間,讓出了迴旋的餘地,一瞬間「讓」小了抓住敵人劣勢的機會。「讓」出了百密一疏的破綻,立刻就找到成功的方向。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5)不見當年秦始皇txt小說擴展閱讀:
寫詩緣由: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
雙方將問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
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答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⑥ 不見當年秦始皇。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萬里長城今天還在呢,但是當初命令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作者心胸開闊,勸說家人別為三尺之地與人斤斤計較,就如當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萬里長城,但是自己怎麼也難逃一死,就是爭來三尺之地又有何意義呢!
⑦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作者、出處。
六尺巷的故事應該是桐城人的驕傲,兒時在老家,夏季的晚上,一張小竹床,一家人或者幾家找個風口,聚在一起,邊納涼邊聊天,很是愜意,老人輕輕搖著蒲扇,為孫兒、孫女驅蚊送風,其樂融融,頑皮的孩子總會纏著大人講故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知道很多的對聯,歷史、典故,包括六尺巷的故事: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占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段佳話也成桐城人以禮待人的一個寫照。
萬里家書只為牆,
讓人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⑧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⑨ 不見當年秦始皇全詩
「不見當年秦始皇」全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千里寄信而來只是因為牆,讓他三尺又有什麼關系呢?萬里長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秦始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