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親的身份大結局介紹
大結局:毀城計劃崩盤,林莎同鄭翊同歸於盡。
徐詠儀和俞北平在家收拾行李,准備隨時出發。在收拾行李的途中,俞北平卻發現徐丹妮不見人影,便前往遲又一家找徐丹妮。
而鄭翊正在面見徐文正,她將俞北平進入五號油庫警戒區的事告知徐文正,請求徐文正派人抓捕俞北平,但徐文正卻不同意。與此同時,徐丹妮正關在綏靖總署里,被宋強嚴刑拷問。在折磨下,徐丹妮始終不鬆口。
徐文正見鄭翊心意已決,只能放低姿態,請求鄭翊放過俞北平和他的家人。俞北平是徐文正女兒和孫女以後生活的保證,因此他極不希望俞北平出事。怎料鄭翊已先行一步直接向南京取得逮捕俞北平的許可,徐文正見此,只能把俞北平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道明一切後果都由他承擔,以求得家人的平安。待鄭翊離開後,徐文正自殺於書桌前。
俞北平同林莎見面,林莎告知俞北平徐丹妮已落在了鄭翊的手裡,同時,也將關於毀城計劃的探查結果俞北平,他們已經確定五號油庫只是鄭翊的煙霧彈,真正的運輸入口是魚浦頭倉庫。俞北平告訴林莎魚浦頭有兩條線路,一號線和二號線,並且在二號線上有盲點。原來鄭翊目前所依據的地下水道圖紙為日本人所繪,而清城最早的地下水道則為德國人所造,因此某些管道並未在日本人所繪的這張圖紙上呈現出來,二號線便是如此。經商討後,他們准備在二號線上做文章,通過改變二號線線路把燃油引到城南的一個廢棄油庫。
同俞北平告別後,林莎暗自潛入魚浦頭油庫,帶著炸彈試圖引爆油庫,不料鄭翊早已安排在魚浦頭旁的官兵捉住。與此同時,謝楠帶人到魚浦頭的二號路線,試圖改動二號線。
特調局內,正在同下屬開會的鄭翊,得知林莎被捕的消息後,很是得意。鄭翊知道林莎專門經受過訓練,普通的審訊對她毫無作用,便決定讓林莎見徐丹妮,以擊潰徐丹妮早已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心理防線。這一招果然湊效,徐丹妮終於扛不住壓力,道出解碼書就藏在遲又一書房的書櫃中。
另一邊,徐文正的副官田昱為了讓俞北平和徐詠儀安心登上飛機,向他們隱瞞了徐文正的死訊,只告訴他們徐文正早已登上飛往台灣的飛機。俞北平和徐詠儀雖對消息存有疑慮,但最後還是聽從了田昱的安排,准備登機。
通過解碼書,鄭翊等人分析出了共黨要對一號線進行行動,當即下令要實行二號線計劃。而被關押在監獄里的林莎正在安撫情緒瀕臨崩潰的徐丹妮,徐丹妮為自己屈從於鄭翊的威脅後悔不迭,林莎則告訴徐丹妮,情報不過是俞北平為鄭翊設下的一個局,目的便是要鄭翊實行二號線計劃,好成功利用二號線的盲點。隨後,林莎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鼓勵徐丹妮不要放棄活的希望,並讓徐丹妮幫忙傳遞情報給俞北平。
分成三路已經攻入清城,清城已註定要被共產黨掌控,毀城計劃迫在眉睫。怎料本就該出油的二號管線卻至今沒見油,鄭翊聽到這消息,心下已涼了一半,如此一來,毀城計劃已來不及。鄭翊故作鎮定,要下屬沿二號線反復排查。
正當這時,城南方向傳來了一聲巨響。鄭翊驚覺爆炸的方向不對,而她的下屬也正好前來告知鄭翊二號線路被共黨攔截,導入的燃油被分流到了城南的一個廢棄油庫的消息。毀城計劃崩盤,鄭翊聽著城南不斷響起的爆炸聲,整個人已然瘋魔。她將徐丹妮和林莎帶到綏靖總署二樓的陽台上,准備讓她們看最後一眼清城。
而這時,俞北平和徐詠儀已經登上了飛往台灣的飛機。在飛機上,徐詠儀由於擔心徐丹妮等人以及對前途的迷茫,忍不住失聲痛哭,俞北平輕聲安慰。
陽台上的鄭翊指著正飛過頭頂的飛機,告訴徐丹妮和林莎,俞北平和徐詠儀便乘坐在這架飛機上,而這架飛機早被她裝上了炸彈,在飛行途中便爆炸,到時俞北平便會屍骨無存。林莎和徐丹妮聞言,皆是哀痛欲絕。在鄭翊朝林莎開槍的同時,林莎動用餘生最後的力量,一個箭步沖上去,反手將鄭翊開出的第二槍打在了鄭翊身上,並拉著她一起從二樓墜下,最後,兩人竟同歸於盡了。在轉瞬間發生的這一切,讓徐丹妮很是難以置信。她望著林莎摔在樓底的身體以及其身後暈開的大灘血跡,痛不欲生。
不久,攻破了清城,徐丹妮也得以解救。從那天起,徐丹妮徹底喪失了她的父母俞北平和徐詠儀的音訊,而她則在多年後成為了清城大學一名教授,安然度過晚年。
❷ 《父親的身份》中俞北平的兒子結局是什麼
《父親的身份》中俞北平的兒子結局:林沖還活著,而且林沖也是一名軍官,他在戰爭中很勇猛。
在《父親的身份》中,俞北平從南京來到清城調查約翰案,他和美軍的聯絡官林莎針鋒相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俞北平聽到林莎提起了她的父母。
他意識到了林莎可能是自己在戰爭中失散的女兒,經過證實,俞北平確認了自己的猜想,再次看到林莎俞北平不僅想關心她,還有對林莎的愧疚。
自從俞北平得知林莎是自己的女兒之後,就十分關心林莎的生活,他詢問程忠義關於林莎的事,得知自己的兒子林沖還活著,林莎兄妹之間的關系非常好,而且林沖也是一名軍官,他在戰爭中很勇猛。
《父親的身份》劇情評價:
《父親的身份》故事切入角度獨特,從一個高級情工人員的家庭生活入手,以諜戰的懸疑推理為經、以父親和三個子女間的情感糾葛為緯,折射出了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情感豐富而信念堅定的內心世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較量,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相比以往同類作品,該劇在劇情設置上曲折驚險,背景開闊,推理縝密,塑造了特徵鮮明的正派和反派人物群像,反應了國民黨政府即將崩潰前的人心浮動和最後瘋狂。
❸ 求丁玲《在醫院中》全文
《在醫院中》初次發表於《穀雨》,題目為《在醫院中時》。1942年發表於重慶《文藝陣地》時更名為《在醫院中》。小說因揭示了初到延安的知識青年與環境的矛盾和沖突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小說也因此頗受爭議。在1958年《文藝報》的「再批判」中它被當作「奇文」和「毒草」重新刊登出來,張光年的批評文章《莎菲女士在延安——評丁玲的〈在醫院中〉》被置於該篇小說前面隆重推出。1980年代,人們為丁玲翻案,又提起了這篇小說(註:嚴家炎:《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樁舊案——重評丁玲小說〈在醫院中〉》,《鍾山》1981年第1期。)。
小說中的主人公陸萍是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兒,但我們若細細品味卻能覺察到,就對人和事的感知和洞察力而言,陸萍不太像是一個20歲的不諳世事的少女。從上海的產科學校畢業後,她在傷病醫院服務了一段時間,後來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抗大畢業後,她本想從事政治工作,但卻被分進了醫院作「產婆」。她對初次見面的人在短時間內總有一個比較准確的判斷和把握:指導員黃守榮,「一副八路軍里青年隊隊長的神氣,很謹慎,很愛說話,衣服穿得整齊,表現一股很樸直很幼稚的熱情,有點羞澀,卻又企圖裝得大方」(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頁。);產科主任王梭華給了她很好的印象,可是她卻看穿了他的虛偽:「這是一個有紳士風度的中年男子,……時時保持住一種事務上的心滿意足。雖說她看得出他只不過是一種資產階級所慣有的虛偽的應付,然而卻有精神,對工作熱情」(同上,第241頁)。陸萍知道如何對待他,如何與他相處:「她並不喜歡這種人,也不需要這種人做朋友,可是在工作上卻樂意和這種人合作」(同上)。由此可以看出陸萍具有一種不被人的表象所迷惑而直取其本質的洞察力,並且能把個人的喜好和工作上的合作分開來對待。尤其是她對幾個女性的犀利觀察,更讓讀者難以相信陸萍只有「二十歲」,她喜歡用刻薄的語言來描畫周圍的女性。對抗大同學張芳子她批評得更加不留情面,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惡毒了:「這是一個最會糊糊塗塗地懶惰地打發去每一個日子的人。她有著很溫柔的性格,不管伸來什麼樣的臂膀,她都不忍心拒絕,可是她卻很少朋友。這並不由於她有什麼孤僻的性格,只不過因為她是一個沒有骨頭的人,爛棉花似的沒有彈性,不能把別人的興趣絆住」(同上)。陸萍固然洞見了張芳子內心的軟弱,但用語卻過於狠毒了,張芳子只不過是一個溫柔的沒有主見的女孩子罷了。陸萍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她對周圍的女性似乎都很難瞧得上:她覺得產科主任王梭華的太太「總用著白種人看有色人種的眼光來看一切,像一個受懲的仙子下臨凡世,又顯得慈悲,又顯得委屈」(同上);醫院里自我感覺良好的兩名女看護在陸萍眼裡卻醜陋無比,「這兩位夫人,尤其是那位已經二十六七歲的總務處長的夫人擺著十足的架子,穿著自製的中山裝,在稀疏的黃發上束上一根處女帶,自以為漂亮驕傲地凸出肚皮在院子中擺來擺去」(同上,第243頁)。作者說「她(陸萍)有足夠的熱情和很少的世故」(同上),然而陸萍對周圍人洞悉得如此透闢,哪能稱得上是「少世故」呢!在小說的另一處,她評價陸萍「不會浪費她的時間,和沒有報酬的感情」(同上,第239頁)。這句話也分明體現了陸萍的理性和世故。所以一開始,丁玲便向讀者展現了一個頗為矛盾的陸萍。
陸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丁玲的生活歷程有很大關系。《夢珂》發表時,丁玲還是初為人妻、不諳世事的25歲少婦,但後來的一段時間里,她相繼經歷了丈夫被國民黨槍殺、自己被國民黨囚禁等諸多磨難。到延安之後艱苦的戰爭環境又把她磨礪成了一個成熟的中年女性。《在醫院中》假借一個初來乍到的少女的眼光來敘述整個故事,實際上則可說是丁玲本人對延安認識深化之後,提煉升華自己生活感受的作品。寫作《在醫院中》時,丁玲36歲,她的生活體驗更為豐富了,她對人和事的洞察力也變得更加敏銳了,三年多的延安生活,又使她對延安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細致的了解。盡管丁玲作為一個成熟較早的女作家,在早期也塑造過諸如莎菲女士這樣復雜的人物形象,但莎菲女士的復雜性基本上體現在年輕女子對男性所玩弄的種種技巧上,而陸萍這一形象因滲透了中年丁玲的生活體驗而較莎菲顯得更有深度。作為延安文化界的核心人物,她一度任陝甘寧邊區文藝協會副主任,這也有助於她深入到延安生活的肌理中去深層地了解延安。知識分子敏感多思的天性也決定了她比平常人更易於發現生活中的矛盾與問題。《在醫院中》丁玲藉助陸萍這一青年知識分子的視角揭示了邊區醫院管理的不科學、技術的落後、醫護人員的懶惰散漫。1941年後丁玲對延安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她發現了很多問題,相繼寫下了《什麼樣的問題在文藝小組中》和《三八節有感》,前者反映了延安強度甚大的政治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孩子的天真天性的發揮,後者反映了在進步的延安社會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施加的種種壓力之下。
同時,《在醫院中》也反映出了丁玲到延安後感情的變化過程。初到延安,她的心情是異常愉快的。1937年7月1日她寫下了《七月的延安》來歌頌對延安的喜愛崇敬之情:「七月的延安太好了。/青春的心燃燒著/要把全中國化成像一個延安。」(註:《丁玲全集·七月的延安》(4),第327頁。)丁玲作為一個30年代就已成名的女作家,到延安後她一直受到重視和重用,這是她心情愉快的原因之一。她剛到保安,黨中央就派她隨總政治部到前方。她還當選為「中國文藝協會」的主任。次年2月,她出任中央警備團政治部副主任。8月15日她組織「西北戰地服務團」出發到前線,1938年7月才返回延安。丁玲帶著興奮喜悅的心情投入到迥異於「莎菲女士」的新生活之中。1937年8月1日在日記中她這樣寫道:「我以最大的熱情去迎接這新的生活。」(註:《丁玲全集·西北戰地服務團成立之前》(5),第48頁。)但丁玲初到延安的喜悅之情並沒有完全湮沒一個女作家應有的敏感。盡管1939年她在《我怎樣來陝北的》說過「感情因為工作的關系,變得很粗……」(註:《丁玲全集·我怎樣來到陝北的》(5),第130~131頁。),但我們注意到丁玲把她對生活的細膩而獨到的觀察放在小說中來表現了,小說成為她表達自己微妙感情的一個最好方式。短篇小說《東村事件》寫於1937年5、6月間,描寫發生在宗法制控制下的農村裡的一場糾紛。農民陳得祿的媳婦被地主趙老爺搶去,他因男人的尊嚴被侮辱而壯著膽子沖到趙老爺家,但一見趙老爺,他立刻就蔫了。丁玲充分發掘了陳得祿性格的復雜性,並將之刻畫得絲絲入扣。短篇小說《秋收的一天》寫於1939年丁玲在延安馬列學院的短暫小憩中,它沒有什麼情節,像一篇散文,講述了一個知識女性在集體生產勞動中的種種細膩感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敏感而細膩的丁玲。這篇小說的風格很類似於她早期的一些小說,全篇幾乎都是同性之間的瑣屑故事與她們感情上的互通與理解。最巧合的是裡面的女主人公叫「薇底」,與她早期的一篇小說《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1928)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這似乎暗含著丁玲對過去心情的留戀和對新生活的游移。在《秋收的一天》中「薇底」的心情是異常矛盾的,她一面肯定地評價自己的生活狀態:「自從來到這里,精神上得到解放,學習工作都能由我發展,我不必怕什麼人,敢說敢為,集體的生活於我很相宜。我雖說渺小,卻感到我的生存。」(註:《丁玲全集·秋收的一天》(5),第123頁。)一面卻又對集體生活的熱鬧和別人的歡愉保持著懷疑和距離,「『為什麼大家那麼興奮而愉快呢?』她一面懷疑地問著,那些動人的場景和演說詞,便像銀幕一般地連續映了出來」(同上,第116頁)。「薇底」不像別的同伴在勞動後就能甜甜地睡去,她常在熄燈之後思考一些問題,因而「一到四五點鍾就睡不著了」(同上)。由此我們隱約感覺到了「薇底」的困惑——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矛盾。丁玲延續著通過小說來表達其異於「集體」的敏銳感受和獨到觀察這樣一個思路,在1940年寫出了《在醫院中》。《在醫院中》中丁玲從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視角看到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
1938年後丁玲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故,她的心情也隨之黯淡下來了。丁玲從西北戰地服務團回到延安馬列學院之後,遭遇到了被孤立的尷尬。1938年上半年,康生擔任中央黨校校長,公開在黨校大會上宣布,丁玲「不是我們的同志」,黨校不接受丁玲前來學習(註:吳介民主編:《延安馬列學院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頁。)。康生為什麼這樣說一度春風得意的丁玲?我們可以推測,負責審查幹部的康生對丁玲被國民黨逮捕以及和馮達同居這一段歷史抱有懷疑和蔑視的態度,因此才把丁玲孤立於「同志」之外。1940年丁玲的舊傷疤又被揭開了。在這一年,新一輪「審干」已在公開狀態下全面推開。中共還把「審干」與「除奸」聯系起來,劃定了大量的「嫌疑分子」。丁玲因為自己的那一段歷史又受到了沖擊。雖然這次審干不像1943年整風時那樣猛烈,但可以想像,丁玲,作為一個女性,由於自己在被捕期間與馮達同居這樣的私生活而受到審查時的尷尬與痛楚。這些使丁玲感受到了延安生活的另一面,它不再是喜悅的歡歌,而是革命的嚴酷。寫於1940年的《我在霞村的時候》流露出了丁玲精神上的痛苦。《我在霞村的時候》中村子裡的人們對失去貞操的貞貞的冷漠和嘲笑,是「我」所鄙夷不屑的:他們的麻木、自私、冷漠使「我」失望之極。可以猜想,丁玲通過貞貞這一形象在努力傳達出自己的清白和對黨的忠誠,而對村子裡敘述者「我」的孤立(因「我」對貞貞的熱情與贊賞)也暗示出了丁玲自己此時的落寞情緒。這篇小說透露出了丁玲由對環境和人事的不滿而產生的失落和孤獨的情緒,這種情緒成為她寫作《在醫院中》的背景。
為何把陸萍寫成二十歲?還有一個原因值得分析。回到當時具體的歷史語境里,「青年」在延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戰期間,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奔赴延安——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抗大里都是青年知識分子,青年問題,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問題,更是延安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陝甘寧邊區於1939年把5月4日定為中國青年節(註:當時國民黨迫於壓力,同意了這一規定。後來國民黨又改定以三月二十九日(一九一一年廣州黃花崗革命烈士紀念日)為青年的節日。但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則繼續以五月四日為青年的節日。),此後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中共中央委員會還出版了一份關於青年工作的雜志《中國青年》。在延安特殊的語境里,丁玲把陸萍寫成「二十歲」,會使她更具代表性,會使得陸萍這一人物得到更多讀者的共鳴。丁玲之所以塑造陸萍這一人物與青年特有的精神氣質——「青年是可貴,在於他們純潔,敏感,熱情,勇敢,他們充滿著生命底新銳的力。別人沒有感覺的黑暗,他們先感覺;別人沒有看到的骯臟,他們先看到;別人不願說不敢說的話,他們大膽地說」(註:朱鴻召編選:《王實味文存》,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28-129頁。)有很大關系。丁玲把自己中年的人生體驗灌注在青年陸萍身上,使得陸萍這一人物對延安的青年更具魅力和感召力。陸萍的遭遇和經歷是來到延安的許許多多知識青年的遭遇和經歷,陸萍也就成為來到延安的許許多多知識青年的縮影:他們往往自視很高,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張聞天曾分析過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缺點,優點是他們有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不滿意黑暗的現實社會;反對迷信、黑暗、無知、愚昧,愛好光明真理。缺點是斗爭的堅定性、堅持性不夠,了解問題的具體性與透徹性不夠;對群眾的接近了解不夠(註:《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後任務》,《中國文化》第1期第2卷。)。因此對黨來說青年知識分子如何改變自己以適應延安的環境和革命的需要是當時延安一個核心問題(註:謝挺宇:《第二代》,《延安文藝叢書·散文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文章標注的時間是1941年6月26日。發表比《在醫院中》還要早幾個月。裡面的女主人公史瑋,也有著與陸萍一樣的藝術愛好,割捨掉音樂在她內心是非常痛苦的,「自己會去做看護什麼的,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沮喪地回到窯洞,翻了翻扭著蝌蚪般的音符的五線譜,看看一些這幾年苦心畫下來的速寫,像有東西在心裏面扎進去似的,她痛楚地感覺到今後是要跟這些心愛的東西分離了,眼淚就懊惱地流出來了……」。),1939年毛澤東曾提出了「知識分子工農群眾化」的口號(註:《毛澤東選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2),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但丁玲從知識分子的角度從自己的體驗出發看到了知識分子與延安的環境的沖突的某種合理性。所以陸萍在延安的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小說的最後一句話:「人是要經過千磨百煉而不消溶才能真正有用。人是在艱苦中成長。」(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頁。)據說在延安被很多青年當作語錄和座右銘廣泛傳抄。
陸萍對環境的不適集中體現在小說的環境描寫上。《在醫院中》的環境描寫一直受到批評家的特別關注,燎熒在文中說:「作者在小說裡面的環境的安排,便是不正確的。作者為了表現她的人物,她是過分使這個醫院黑暗起來。」(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頁。張光年為了駁斥丁玲對醫院環境的描寫,講述了自己在邊區醫院的親身體驗:牆壁是多麼的潔白、醫護人員是多麼的熱情等等。)這些描寫可用一個「冷」字來概括。一個是自然環境之冷,另一個是人事之冷。「人們都回到他們的家,那惟一的藏身的窯洞里去。」(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頁。)用「惟一」、「藏身」來形容人們最熟悉的居住地——窯洞,包含了對艱苦環境的幾多無奈!還有她初次踏進窯洞,那種不舒服的感覺:「當她一置身在空闊的窯中時,便感覺到在身體的四周,有一種怕人的冷氣襲來,薄弱的,黃昏的陽光照在那黑的土牆上,浮著一層慘凄的寂寞的光,人就像處在一個幽暗的,卻是半透明的那末一個世界,與現世脫離了似的」(同上,第235頁)。同為女性的陳學昭對窯洞則有迥異於陸萍的感覺:「這是一個小小的土窯洞,裡面用石灰粉了的,也還潔凈,面南。那些住慣了西式房子的人,他們一定不能想像住窯洞的樂趣。那天我住窯洞實在是太快樂了……」,在陳學昭看來,窯洞冬暖夏涼,而且「光線也還充足,在窗口,只覺得光線太強烈」(註:陳學昭:《延安訪問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窯洞在延安是人們最普遍的居住場所,但它對陸萍來說卻如此冷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陸萍的落寞沮喪心情是有關的。正是由於陸萍的這種落寞沮喪心情,在陸萍的眼中,窯洞里的舊的白木桌和凳子「也似乎是從四面搜羅來的殘廢者」(同上,第236頁);「院子里的一個糞堆和一個草堆連接起來了,沒有插足的地方」(同上)。老鼠也出來搗亂了,「被子老裹不嚴,燈因為沒有油只剩一點點凄慘的光。老鼠出來了,先是在對面床底下,後來竟跳到她的被子上來了」(同上,第238頁)。可以想見,這里物質條件的落後是出乎從上海來的知識青年的想像的。此外,作者還把故事的背景選擇在冬季,自然更增加了一層蕭瑟冷清的氣氛。除過自然環境之冷,還有人事之冷,這是比自然環境之冷更讓人難以忍受的。這種冷從一開始就布下了陣腳,陸萍以為李科長「匆匆地走了」大約是找斧子幫她修理床鋪去了,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回來,她只好在地上熬過了過一夜。她碰到兩個在鍘草的女人,和氣地問:「老鄉!吃了沒有?」但卻受到了她們的嘲弄:「呵!又是來養娃娃的呵!」對她這樣一個未婚的二十歲的女性簡直就是侮辱。因此陸萍感覺「如同吃了一個蒼蠅似的心裡湧起了欲吐的嫌厭」(同上,第236~237頁)。化驗室的林莎見到陸萍,眼睛只顯出一種不屑的神氣:「哼!什麼地方來的這產婆,看那寒酸樣子!」(同上,第241頁)並沒有「同志」般的親切。醫院里的病人,漸漸地對陸萍的付出也並不在乎了,她拿著掃帚把院子打掃干凈,但「不一會兒,她們又把院子弄成原來的樣子了。誰也不會感覺到有什麼抱歉」(同上,第242頁)。她成了醫院中「小小的怪人」(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頁。),不被人理解。1942年燎熒的批評文章已經隱隱約約地指出了陸萍與周圍環境沖突的合理性,「一個熱情但不知世故的青年,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矛盾和糾紛是不可免的吧?」(註:燎熒:《「人……在艱苦中成長」——評丁玲同志的〈在醫院中時〉》,《解放日報》1942年6月10日。)小說的最後,陸萍與環境得到了和解,「她所要求再去學習的事也被准許了」(註:《丁玲全集·在醫院中》(4),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頁。)。與小說前面的環境描寫相比,這個結局和小說最後的那句話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但它們似乎反映了身處革命環境的丁玲為融入到集體生活、為滿足黨對自己的要求而作的內心的掙扎,以及她在孤獨失望中願與黨和集體保持一致的復雜心理。
《在醫院中》的發表與當時興起的「暴露文學」的潮流有關,1941年在延安形成了「暴露文學」的熱潮。延安的許多文人作家發表了大量揭露、諷刺延安黑暗面的作品,如《老馬夫》《廢物》《夫婦》《一個釘子》《廠長追豬去了》《雞啼》《麗萍的煩惱》等。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延安存在的官僚主義、幹部和群眾的矛盾、工農幹部和知識分子的矛盾(註:《老馬夫》(刊於《文藝日報》)描寫一個在軍中的老馬夫,由於工作辛苦,弄得背也駝了、膝關節也硬了。而一個騎死三匹馬的領導幹部卻比以前壯實,說起話來也很響亮。《廢物》(《解放日報》1941,6,16)描寫一個老士兵由於年邁體衰,被視為部隊的累贅廢物,部隊的人懷疑他萬一被俘會出賣大家,想開除他的軍籍,最後他被部隊拉下了,他引爆手榴彈,和要活捉他的三個日本兵同歸於盡。此篇小說讓人感覺甚為悲涼。《夫婦》(《解放日報》1941,7,2-4)描述一對來自山西的農民出身的紅軍夫婦未脫離愚昧落後的故態,丈夫粗暴愚頑,常打老婆,妻子則好貪小便宜。《一個釘子》(《解放日報》1941,7,24-26)描寫兩個幹部爭執得面紅耳赤,只是為著一個釘子,一個要去,一個要留。因而小題大做,爭論不休。《廠長追豬去了》(《解放日報》1941,10,15)描寫一個安塞工廠的廠長終日所做的只是在馬棚、廚房、員工住室、豬圈、廁所穿梭查看,十分瑣碎無聊。《雞啼》(《解放日報》1942,1,12)描寫一隻公雞在夜裡看見月光慘白,誤認為是天亮,就喔喔地高聲叫了起來,作者以此來諷刺「歌頌光明」論者。《麗萍的煩惱》(《西北文藝》)描寫一個名叫麗萍的知識女性嫁給一個工農幹部後,因為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差異而沖突不斷。)。「暴露文學」潮流的出現是延安讀者,主要是青年讀者推動的結果。丁玲剛主辦《解放日報·文藝》欄時,有讀者反映文藝欄的文章使人感到不活潑、太長。於是丁玲在考慮讀者的需要上改正,使《文藝》減少了些持重的態度,而「稍具潑辣之風」。因此,她在1940年10月號召大家寫雜文,徵求批判社會、文藝的短作。此後出現了一些批評國統區的短文,不久又有人反映「子彈打得太遠,不知別人讀到沒有!」(註:丁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後後》,《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2期。)因而他們把槍口調轉對內,批評延安的文章開始一一涌現。我們也可以合理推測,青年讀者的口味促使了《在醫院中》這一類作品的出現,並使得它們有了活躍的讀者市場,因為它們的犀利和敏銳正合了青年的胃口。
丁玲塑造了陸萍這一人物形象,通過她——一個初來乍到的女孩來傳達出了丁玲自己在延安的生活感受。在延安特殊敏感的政治環境里,《在醫院中》的小說的虛構性既可以使丁玲傳遞出自己內心的微妙感受,又可以避免讀者和敏感的批評家把陸萍與丁玲本人等同起來。另一方面,丁玲從自己的體驗出發觸及了延安的青年所遇到的普遍問題,揭示出了陸萍與環境的沖突的某種合理性(註:我們注意到延安整風時,丁玲的《三八節有感》受到了批判。對陸萍和環境的矛盾,當時還沒有把它上綱上線。看來,當時人們對此持寬容態度。)。隨著整風的開展,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了,丁玲本人和陸萍這一形象所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都必須改變自己以適應革命的需要。《講話》以後,延安知識分子尤其是作家開始了「改造自己」和「改造藝術」的漫長過程。
❹ 林莎的文學作品
我願是一支蓮 我願是一支蓮
在角落開出最美的花
潔浄的花瓣
淡淡的憂傷 2013年09月22日於青島 今夜秋葉飄盪 那年
如歌的秋葉飄盪里
邂逅了如歌的你
如今,秋歌又起
此地,此樹,此景
飄乎不定的你
何苦在夜裡獨自流浪
搖曳,搖曳
何不沉落我心
明月高掛枝頭
照亮的心扉為誰敞開
只為你
獨守著心底的寧靜 2012年10月15日於濟南歷下 有種感情叫做閨蜜情 生命里存在著這樣一個人她叫做「我的閨蜜」
在人生的另一個角落
折射出生活的別樣滋味
彷彿是我鏡子里的自己
這種感情叫做閨蜜情
在嘈雜的人海中
能夠隨我一起演繹生活
如影隨形,親密無間
一起經歷的
那些人,那些事
是靈魂里最美的風景
這種感情叫做閨蜜情
可以讓笑聲撒在彼此懷里
可以讓淚水流進彼此心中
她還可以充當
自己生命中的那個他
卻比他更值得珍惜永久
畢業季里
牽著彼此的手,含情脈脈
一起的快樂呼嘯著遠去
無法阻止的青春漸漸走遠
可是,生命的光陰
又怎麼能夠輕易地沖走
這些真情的積淀
告別青春,漸近中年
友情遙遠,愛情未遂
而這種叫做閨蜜情的
卻在生命里越釀越醇香
任何時候去打開
都會清香襲人,忘卻疲勞
縱然歲月匆匆遠逝
可是那些金玉般的真情
卻彼此銘記在了心裡
驀然回首時
忙碌與壓力已是輕煙
只因有你相陪在生命
只因有你掛念在心房
旅途上的山巒與河川
又何以能夠隔斷
這彌足珍貴的閨情綿綿
閑暇的日子裡
總能懷念彼此,同坐燈前
一起細數回憶的青春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閨蜜。2014年09月14日於青島 回憶少年的雨 少年時,特別喜歡下雨的日子。赤腳在雨里,任憑濺起的泥水爬上嶄新的花褲角。奔跑在雨里,那感覺像出籠的鳥兒一樣歡快。
可是自從擠身在生活的人海里,那漸行漸遠的雨聲,早已離開了我的生活,隨著時光走遠,離去。北方的天氣越發乾燥,夏日裡的陰雲像少年的光陰一樣遠去,下雨的日子總那麼罕見。少年的歡樂早已成為回憶,雨聲似在夢里,徜徉在心頭,總想向它揮手擁抱。
有時,難得工作之餘,期待多日的雨,恰在那時遠遠走來,像天使,像婀娜的害羞少女;隔著軒窗聽它淅淅瀝瀝,像彈奏的古琴曲。那甘甜的雨露,多想仰頭去親吻。那沖動讓我痴痴地立在雨中,忘記了打傘。
同事走來,輕輕拍一拍我的肩,一把我拉回現實的庄園,驚碎了回憶 …… 2014年07月18日於青島 寫詩的快樂 寫詩是件快樂的事,透過景物,你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感受,想像到別人想不到的意境。
輕輕地拈起一支筆,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生命的長流不息,寫下對未來的憧憬嚮往,對生靈的仰慕敬重,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讓快樂在筆尖燃燒,讓思想放飛藍天白雲,讓思緒付諸人海潮流。
透過詩文,我們會走入另一個世界,一個沒有煩惱,一個沒有壓力,身體可以輕若浮雲,靈魂可以肆意縱橫,思想可以信馬由韁的世界。
通過寫詩,你會培養出不一樣的觀察方式,別人看到的僅僅是一花一葉,你看到的卻是一個春天;別人看到的是臉上的微笑,你看到的卻是她純潔的心靈;別人看到的是落葉飄零,你看到的卻是生命的真諦。
通過寫詩,你會更加的熱愛生活,別人在抱怨風吹亂了秀發,你卻發現前方的詩意盎然;別人酒後愁更愁,你卻可以酒後酣暢淋漓、靈感迸發;別人旅行途中累得氣喘吁吁,你卻意興闌珊、樂此不疲。
通過寫詩,你能夠更好的認清自己,透過字里行間去品味人生,透過文字去理解生活,通過手中之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
寫詩的感覺是美妙的,它超越了肉體的感官,你感到的不再是凡夫俗子也感到的,不再僅僅是鳥語花香,暖風醉景。
寫詩的感覺是逍遙的,它擺脫了世俗的禁錮,不用擔心著會不會及格,會不會通過,會不會拿到學分,它表達著世間最無限的自由。
寫詩的感覺是甜蜜的,它凌駕於俗不可耐的戒指、玫瑰,表達的是含蓄、委婉、悠遠、源遠流長、妙不可言。
寫詩不用花心思去刻意構造,靈感隨著筆尖遊走,寫詩不用調查采訪,一草一葉都能躍然紙上,寫詩不用滔滔不絕,只言片語都能膾炙人口,寫詩不用滿腹經綸,稍加留意都能雄才展翅。
寫詩,不求功名利祿,但求淡泊寧靜;寫詩,不求完成後的成就,但求創作過程的愜意;寫詩,不求掌聲與贊揚,但求完成後的自吟自娛。
寫詩不必在意心情的好與壞,環境的惡與劣,社會的黑與白,人性的善與惡,人間的美與丑,學識的深與淺,某個地域,某個時刻,都會妙筆生花。只需要具備善於觀察的雙眼或是更注重於思索的頭腦,足矣。 2012年11月15日於山東財經大學
❺ 父親的身份林沖是俞北平的兒子嗎
是的,電視劇《父親的身份》21集中,俞北平和林莎莎相認,林莎是俞北平的遺腹女,當時他還有個哥哥—林沖,林沖是國民黨中校團長,俞北平原名林有發。
自從俞北平得知林莎是自己的女兒之後,就十分關心林莎的生活,他詢問程忠義關於林莎的事,得知自己的兒子林沖還活著,林莎兄妹之間的關系非常好,而且林沖也是一名軍官,他在戰爭中很勇猛。林莎俞北平有三個孩子,一個是和徐詠儀的孩子徐丹妮,還有兩個就是前妻給他生的孩子,林莎和林沖。
(5)林莎夏凡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主角簡介:
1、俞北平 演員陳建斌
身份神秘,如履薄冰的潛伏者。國民黨國防部二廳九處處長,後為清城特調局上校主任。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深度潛伏於國民黨內部的中共地下黨員,肩負重大使命,在危機四伏的諜戰生涯中與兩個女兒敵我難分、愛恨難辨,永遠生活在判斷與抉擇中。
2、鄭翊 演員俞飛鴻
俞北平的死敵,她內心剛毅,外表冰冷,心狠手辣,精心策劃一個又一個陷阱等待俞北平落網,二人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角逐。
3、吳昆才 演員曹衛宇
農民出身,有能力,擅長人情,他左右逢源,從底層一步步爬到了特調局主任的位置,是個非常典型的國民黨基層幹部。
❻ 父親的身份大結局余北平犧牲了嗎
在《父親的身份》大結局中,並沒有明確寫俞北平生死,在大結局中俞北平生死成謎。相關劇情內容:萬分沮喪的鄭翊來到囚室,看到了林莎和丹妮姐妹倆,林莎告訴她,清城馬上就要解放,國民黨失敗了。
鄭翊用槍指著她們,把她們帶到特調局樓頂,她要林莎和丹妮眼看清城解放,卻無法享受解放後的勝利喜悅,她要和她們同歸於盡。林莎希望鄭翊殺了自己放過丹妮,鄭翊指著天空正在飛行的飛機,告訴她們俞北平就在這架飛機上,但飛機一會兒會爆炸。
解放軍部隊已經攻進清城,炮火就在不遠處響起,鄭翊扣響了扳機,林莎奮不顧身撲向鄭翊,二人一起從樓頂摔了下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林莎完成了父親的囑托,用生命保護了妹妹丹妮。
一小時後,共軍全面佔領了清城,徐丹妮活了下來,她在清城大學畢業後留校當了一名教師,但從此沒有父母音訊。她不知道被鄭翊動過手腳的飛機最後是否能安全著陸,但她知道自己的父親不是特務,而是一名為了保護清城、為了革命勝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共產黨員。
(6)林莎夏凡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這部電視劇是一部諜戰劇,地下黨員俞北平一直潛伏在國民黨內部,和親生女兒林莎從較量再到懷疑最後相認,神秘的父親再加上間諜的這個身份,使他在國民黨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俞北平在解放戰爭勝利前夕,他一直深度潛伏在國民黨內部,在危機四重的諜戰生涯當中和兩個女兒敵我難分,而他也永遠生活在判斷與抉擇當中。林莎是他失散多年的女兒,她作為美軍中尉一直暗中調查親生父親,最後兩人相認,而林莎為了保護他的父親而英勇犧牲了。
俞北平和他的現任妻子還有一個女兒徐丹妮在青城上大學,而且思想屬於左傾,對於父親的特務身份她瞧不起,同時也正愛著一名有家室的教授,這讓他感到很苦惱。
俞北平一方面要完成組織高任務,一方面要小心翼翼保護兩個女兒,最終大女兒為他犧牲,小女兒直到和父親分離才明白她的父親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但這時兩人卻永隔天涯了。
❼ 父親的身份大結局
徐詠儀和俞北平在家收拾行李,准備隨時出發。在收拾行李的途中,俞北平卻發現徐丹妮不見人影,便前往遲又一家找徐丹妮。
而鄭翊正在面見徐文正,她將俞北平進入五號油庫警戒區的事告知徐文正,請求徐文正派人抓捕俞北平,但徐文正卻不同意。與此同時,徐丹妮正關在綏靖總署里,被宋強嚴刑拷問。在折磨下,徐丹妮始終不鬆口。
徐文正見鄭翊心意已決,只能放低姿態,請求鄭翊放過俞北平和他的家人。俞北平是徐文正女兒和孫女以後生活的保證,因此他極不希望俞北平出事。怎料鄭翊已先行一步直接向南京取得逮捕俞北平的許可,徐文正見此,只能把俞北平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道明一切後果都由他承擔,以求得家人的平安。待鄭翊離開後,徐文正自殺於書桌前。
俞北平同林莎見面,林莎告知俞北平徐丹妮已落在了鄭翊的手裡,同時,也將關於毀城計劃的探查結果俞北平,他們已經確定五號油庫只是鄭翊的煙霧彈,真正的運輸入口是魚浦頭倉庫。俞北平告訴林莎魚浦頭有兩條線路,一號線和二號線,並且在二號線上有盲點。原來鄭翊目前所依據的地下水道圖紙為日本人所繪,而清城最早的地下水道則為德國人所造,因此某些管道並未在日本人所繪的這張圖紙上呈現出來,二號線便是如此。經商討後,他們准備在二號線上做文章,通過改變二號線線路把燃油引到城南的一個廢棄油庫。
同俞北平告別後,林莎暗自潛入魚浦頭油庫,帶著炸彈試圖引爆油庫,不料鄭翊早已安排在魚浦頭旁的官兵捉住。與此同時,謝楠帶人到魚浦頭的二號路線,試圖改動二號線。
特調局內,正在同下屬開會的鄭翊,得知林莎被捕的消息後,很是得意。鄭翊知道林莎專門經受過訓練,普通的審訊對她毫無作用,便決定讓林莎見徐丹妮,以擊潰徐丹妮早已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心理防線。這一招果然湊效,徐丹妮終於扛不住壓力,道出解碼書就藏在遲又一書房的書櫃中。
另一邊,徐文正的副官田昱為了讓俞北平和徐詠儀安心登上飛機,向他們隱瞞了徐文正的死訊,只告訴他們徐文正早已登上飛往台灣的飛機。俞北平和徐詠儀雖對消息存有疑慮,但最後還是聽從了田昱的安排,准備登機。
通過解碼書,鄭翊等人分析出了共黨要對一號線進行行動,當即下令要實行二號線計劃。而被關押在監獄里的林莎正在安撫情緒瀕臨崩潰的徐丹妮,徐丹妮為自己屈從於鄭翊的威脅後悔不迭,林莎則告訴徐丹妮,情報不過是俞北平為鄭翊設下的一個局,目的便是要鄭翊實行二號線計劃,好成功利用二號線的盲點。隨後,林莎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鼓勵徐丹妮不要放棄活的希望,並讓徐丹妮幫忙傳遞情報給俞北平。
共軍分成三路已經攻入清城,清城已註定要被共產黨掌控,毀城計劃迫在眉睫。怎料本就該出油的二號管線卻至今沒見油,鄭翊聽到這消息,心下已涼了一半,如此一來,毀城計劃已來不及。 鄭翊故作鎮定,要下屬沿二號線反復排查。
正當這時,城南方向傳來了一聲巨響。鄭翊驚覺爆炸的方向不對,而她的下屬也正好前來告知鄭翊二號線路被共黨攔截,導入的燃油被分流到了城南的一個廢棄油庫的消息。毀城計劃崩盤,鄭翊聽著城南不斷響起的爆炸聲,整個人已然瘋魔。她將徐丹妮和林莎帶到綏靖總署二樓的陽台上,准備讓她們看最後一眼清城。
而這時,俞北平和徐詠儀已經登上了飛往台灣的飛機。在飛機上,徐詠儀由於擔心徐丹妮等人以及對前途的迷茫,忍不住失聲痛哭,俞北平輕聲安慰。
陽台上的鄭翊指著正飛過頭頂的飛機,告訴徐丹妮和林莎,俞北平和徐詠儀便乘坐在這架飛機上,而這架飛機早被她裝上了炸彈,在飛行途中便爆炸,到時俞北平便會屍骨無存。林莎和徐丹妮聞言,皆是哀痛欲絕。在鄭翊朝林莎開槍的同時,林莎動用餘生最後的力量,一個箭步沖上去,反手將鄭翊開出的第二槍打在了鄭翊身上,並拉著她一起從二樓墜下,最後,兩人竟同歸於盡了。在轉瞬間發生的這一切,讓徐丹妮很是難以置信。她望著林莎摔在樓底的身體以及其身後暈開的大灘血跡,痛不欲生。
不久,共產黨攻破了清城,徐丹妮也得以解救。從那天起,徐丹妮徹底喪失了她的父母俞北平和徐詠儀的音訊,而她則在多年後成為了清城大學一名教授,安然度過晚年。
❽ 《父親的身份》中俞北平的兒子結局是什麼
這個劇中沒有介紹,林沖在劇中的鏡頭很少。
在《父親的身份》中,俞北平從南京來到清城調查約翰案,他和美軍的聯絡官林莎針鋒相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俞北平聽到林莎提起了她的父母,他意識到了林莎可能是自己在戰爭中失散的女兒,經過證實,俞北平確認了自己的猜想,再次看到林莎俞北平不僅想關心她,還有對林莎的愧疚。
自從俞北平得知林莎是自己的女兒之後,就十分關心林莎的生活,他詢問程忠義關於林莎的事,得知自己的兒子林沖還活著,林莎兄妹之間的關系非常好,而且林沖也是一名軍官,他在戰爭中很勇猛。
劇集評價
《父親的身份》故事切入角度獨特,從一個高級情工人員的家庭生活入手,以諜戰的懸疑推理為經、以父親和三個子女間的情感糾葛為緯,折射出了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情感豐富而信念堅定的內心世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較量,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相比以往同類作品,該劇在劇情設置上曲折驚險,背景開闊,推理縝密,塑造了特徵鮮明的正派和反派人物群像,反應了國民黨政府即將崩潰前的人心浮動和最後瘋狂。
❾ 《父親的身份》大結局介紹是什麼
林莎和鄭翊同歸於盡了。
徐丹妮正關在綏靖總署里,被宋強嚴刑拷問。在折磨下,徐丹妮始終不鬆口。林莎和徐丹妮聞言,皆是哀痛欲絕。在鄭翊朝林莎開槍的同時,林莎動用餘生最後的力量,一個箭步沖上去,反手將鄭翊開出的第二槍打在了鄭翊身上,並拉著她一起從二樓墜下,最後兩人竟同歸於盡了。
在轉瞬間發生的這一切,讓徐丹妮很是難以置信。她望著林莎摔在樓底的身體以及其身後暈開的大灘血跡,痛不欲生。不久,共產黨攻破了清城,徐丹妮也得以解救。
人物介紹:
1、林莎
林莎是俞北平失散多年的女兒,身份神秘的她作為美軍中尉一直在暗中調查自己的親身父親,二人由懷疑到敵視、到父女相認,最終林莎為保護父親而英勇犧牲。
2、鄭翊
俞北平的死敵,她內心剛毅,外表冰冷,心狠手辣,精心策劃一個又一個陷阱等待俞北平落網,二人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角逐。
❿ 父親的身份結局是什麼
父親的身份結局:
在鄭翊朝林莎開槍的同時,林莎動用餘生最後的力量,一個箭步沖上去,反手將鄭翊開出的第二槍打在了鄭翊身上,並拉著她一起從二樓墜下,最後,兩人竟同歸於盡了。在轉瞬間發生的這一切,讓徐丹妮很是難以置信。她望著林莎摔在樓底的身體以及其身後暈開的大灘血跡,痛不欲生。
不久,徐丹妮得以解救。從那天起,徐丹妮徹底喪失了她的父母俞北平和徐詠儀的音訊,而她則在多年後成為了清城大學一名教授,安然度過晚年。
父親的身份收官:觀眾感嘆吳昆才活的時間太短,曹衛宇演技獲贊
2016年5月19日,由高群書執導,陳建斌,曹衛宇、俞飛鴻、齊溪等聯袂主演的電視劇《父親的身份》在央一完美收官,從4月21日首播到收官歷時一個月之久,一經播出就成為收視黑馬,長期霸佔同期收視率榜首,豆瓣等專業平台口碑顯著。
曹衛宇在該劇中飾演清城特調局主任吳昆才,一個農民出身,十分有能力,卻因為沒有背景需要在鄭翊和俞北平之間左右逢源的中層特務,在劇中,他一直活的比較憋屈,被觀眾調侃為黑鍋俠。更有觀眾稱這部劇為「背鍋俠吳昆才」。
在該劇的32集中吳昆才打算渡船逃跑,卻被俞北平發現,在他想拿出自己最後的王牌:小范偽裝翻譯官的照片,以求自保,卻被偷襲當場死亡,在該劇情播出當天《父親的身份》收視率高達1.941。
在吳昆才死後,觀眾紛紛感慨是個人才,就這么死了,還有的說他死的太冤了,也有人調侃估計吳昆才到墳里也會再背一隻鍋,也有很多網友將現實和電視劇分開,說曹衛宇演的太好了,只是吳昆才活的時間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