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說中,「硬傷」和「軟傷」分別指什麼
硬傷——是指直接的傷害,和接觸性的傷害,也是指看得到的傷害,
軟傷——泛指氣功一些功力,不接觸身體的傷害,同時,軟傷的傷害一般大於硬傷,而硬傷也可以指皮骨肉,而軟傷則是精氣神和內部的傷害。
舉例:他一鐵沙掌打在對方的肋骨,讓對方動彈不得,而且皮開肉綻;此為硬傷,實實再再的傷害,
軟傷——他一運掌,一股氣打在對方的胸口,使對方噴血而倒,此就是軟傷,也是內傷。
硬是指直接,接觸,軟是指非直接接觸或者是內部的傷害。
2. 余華的[兄弟]結局!
到了書的結尾,李光頭發達了,宋鋼放棄了尊嚴,甚至作了隆胸手術之類的荒唐事,林紅背叛了宋鋼,跟了李光頭。很多人都覺得無法理解,彷彿這是對宋李兄弟情的否認。
但是回過頭來想,李光頭的性格是自我,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無法考慮到別人的感情,他以前為了林紅甚至結扎了自己,好吧,到了後來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他為何不能自私的求追求自己一生都想要的東西。
這里不能說他背叛了宋鋼,站在李光頭的思想和角度,這件事的開頭就是宋鋼錯了,是李光頭先喜歡上了林紅,在他心裡,他的哥哥應該才是插足著,搶走他愛人的叛徒,只是他對哥哥的感情和寬容,才讓他接受這樣的打擊後沒有宋鋼那番的表現,自殺或者是大鬧。
接下來說宋鋼,這個沒有主見,只能忍氣吞聲的老好人,他的性格就是如此,軟弱。曾經甚至被老婆的淫威迫使,跟兄弟一刀兩斷,如此軟軟的人,在一個女人的面前都能卑躬屈膝,更何況把他放在一個時代的壓力下。
他不想忍受為了賺錢,李光頭給他帶來的屈辱,於是選擇了逃避,他又覺得自己背負著對妻子的責任,所以又像往常以前拚命掙錢,這次他甚至拋棄了尊嚴,賣豐胸膏,做隆胸手術。
對於這個情商太低的人,這世上只有兩樣東西對他最重要,林紅,還有他的兄弟李光頭。當然,他把李紅看的更重要。這個浮躁的時代讓這么一個規矩的人變成了這個樣子,我覺得更能體現這個時代有多輕狂浮躁。
直到最後,宋鋼,無法忍受兩個重要的人同時背叛自己,有一次選擇了逃避,這次他真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想要逃避這個世界。他的兄弟李光頭抱著他的骨灰,說我的兄弟是外星人了。他了解的宋鋼的感情,他希望宋鋼在另一個地方能逃離這個時代,外星,或者天國。
至於很多人所糾結的,李光頭發達以後肯定知道自己兄弟宋鋼的境況,沒有理由不幫他。我覺得是有原因的。宋鋼離開李光頭,錯在宋鋼,李光頭一直在等著宋能主動找他,那麼一切恩怨都化解了,結果也是如此。
那個時代的種種原因把他們分開了,他們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相依為命,就如李光頭落難時,宋鋼在妻子的迫使後也有一年沒去幫過李光頭。
(2)小說影傷結局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李光頭:李光頭的父親是個並不光彩的流氓,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李光頭自己也是一個「流氓」——小的時候是個偷看女人屁股、講黃色故事的小流氓,長大了是一個投機倒把、四處鑽營,憑著幾個錢亂搞男女關系的大流氓。
他費盡心思,動用自己不多的資源和小聰明,在一個匱乏的時代裡面千方百計用專板車拉著母親上墳,讓一直覺得顏面掃地的母親覺得無比驕傲、感動。第一次事業失敗,他毫不氣餒,心甘情願地風餐露宿,仍舊豪情滿懷地向別人都不願涉足的行業領域開拓。
宋鋼:宋鋼是小說中一個老好人形象,對父母好,對兄弟好,對妻子好,完全的利他主義。他善良、正直,卻善無善報,最後落得個凄慘命運。宋鋼在母親去世之後遵守母親的意願,無微不至地照顧李光頭,為李光頭做飯、織毛衣,並且他為了家庭背井離鄉做生意,一生勞累。
但是,在他臨死的時候,他都要摘下眼鏡,怕把眼鏡弄壞,並戴上口罩,怕自己的肺病傳染給別人。宋鋼太過內向,一直被視作別人的影子。
宋凡平:宋鋼父親,普通知識分子。他坦盪、正直,比賽中成功扣籃後,不顧眾人的眼光,跑到球場邊抱起李蘭。結婚時發喜糖,在家門口為李蘭洗頭,帶著全家吃冷飲、拍全家福,宋凡平用自己的愛與勇敢在那個閉塞保守的年代給了李蘭和兩個孩子充分的溫情。
文革爆發後,宋凡平因著地主的身份被遊街、戴高帽。在抄家後,他苦中作樂,用樹枝做筷子與孩子們一起吃飯;被監禁的宋凡平左手被打到脫臼,卻與孩子們玩游戲,說胳膊累了,讓他休息幾天,他用自己的言行詮釋樂觀。
作品主題
余華的《兄弟》講述了文革前後劉鎮上一個重組的四口之家所經歷的事情。普通民眾和簡單小事展現的是文革時期的歷史情景,即表現出的是歷史強權的存在和普通人的無助與無望。
《兄弟》的上半部分解釋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性的泯滅,下半部分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人性在社會中的扭曲與抗爭。作者借用蘇媽之口說出「人怎麼會這樣狠毒啊!」表達了作者對六七十年代各種殘酷現實的抨擊。
《兄弟》主要圍繞兩個事件展開:一是李光頭和宋鋼的兄弟情;一是李光頭、宋鋼和林紅的三角戀。兩個事件互相糾纏、交叉,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小說整體。
小說中的兄弟情是在共同的親情、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受苦受難、共同的扶持相幫中逐漸建立、慢慢發展,終至血肉相連、牢不可破的。這種兄弟情是食人間煙火的,是從地上長出來的,它為小說的故事及其發展提供了富於包容度的敘事框架和有力的邏輯支撐。
《兄弟》的下部則著重敘述李光頭、宋鋼和林紅的情感糾葛。在商業浪潮和物質利益面前,人顯得脆弱至極,親情至上的宋鋼而因此自殺。小說結尾,宋鋼在遺書中原諒李光頭,囑咐他安排好林紅,並說「就算生死分離,我們還是兄弟」。這一句點明小說主旨,就算對愛執著,他也願意放下自己。
3. 金庸武俠小說中最大硬傷是什麼
最大的硬傷就是不給其餘的武俠小說留活路。看完金庸武俠,其餘武俠小說可以不看了,也看不下去。
4. 推薦點言情小說
總裁的女人 邪少的貼身冷秘不錯噢 嘎嘎
5. 好小說沒幾個,很多小說硬傷難治,看著煩,求贊同
看小說就得嘗試著走進作者給你編制的世界,哪怕是多麼得不切實際,感受作者想要帶給你的情節,而不是老想著這個不現實,那個不現實,否則再好的小說也會看不進去。
6. 東野圭吾的小說有哪些硬傷或者破綻
以下回答可能泄底
放學後:詭計根本不可行,哪個男人會高度懷疑地接受在男更衣室里的女學生遞來的橘子汁?此外扔下小鎖純屬畫蛇添足。
嫌疑人X的獻身:自行車也是畫蛇添足。現場幾乎沒有任何線索,卻留有一輛被害者指紋的自行車,犯人連衣服都想到燒,警察居然想不到這輛自行車是誤導。
7. 余華《兄弟 》結局不太好
想盡辦法關鍵環 待會
節和製表符不過在快樂 健康和
8. 文學作品中的硬傷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真正的悲劇作品很少見。並不是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悲劇,也不是我們看不到悲劇或在文學作品中排斥悲劇,而是我們總要在悲劇性事件的結尾給它安上一個"光明的尾巴",這種做法很受現當代批評家的批評,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消解了悲劇,至少是減少了悲劇的力度及對於人的震撼和凈化。這種說法當然是對的。比如王國維就在《紅樓夢評論》里說:
2、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終於歡,始於離者終於合,始於困者終於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
3、但我以為,這可能要從我們缺少宗教這一點來理解。因為我們沒有宗教,沒有救贖,沒有來生的許諾,我們可能真的需要在此生就實現終極正義,否則我們會陷入絕望,而且還會引發絕大的道德危機。要知道,沒有宗教的我們,其道德基礎就是理性的而不是宗教式的非理性的,所以,我們的正義必須是我們能理解、能看得見的。魯迅先生在談到《紅樓夢》的那些沒出息的續改之作時,頗憤激地說:或續或改,非借屍還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當場團圓"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癮太大,所以看了小小的騙局,還不甘心,定須閉眼胡說一通而後快。(《墳•論睜了眼看》)
4、但中國文學有中國文學的特點。由於我們有如此悠久而持續的文學史——遠遠超過古希臘的歷史,以及遠遠超過古希臘的作者
9. 《四海》被人質疑爛尾,你怎麼看
《四海》被人質疑爛尾,這主要是每一個人對於影片結尾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四海》的結尾算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而且也沒有具體的介紹在。韓寒一直以來都是喜歡文藝性的文章,這也符合文藝片的特色,不過也有一些人覺得《四海》這部影片裡面所講述的故事情節不是很連續,而且劇情有很多的硬傷讓人感覺到不符合邏輯,所以說才會對影片最終沒有一個好的結局感到詬病。這也是跟每個人的關系體驗不一樣的,從一個專業的劇情角度上來講的話,會給人帶一些留白。
每一個人對影片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有一些人覺得好有一些人覺得差。但是要看一個總體的評價,才能夠最終地去看待這個影片是好是壞。
10.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硬傷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7/1/41286.shtml
天涯的帖子,西祠和網路也有很多
一、《倚天屠龍記》第16回:「(張無忌)在矮樹上摘了幾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裡,已聞到一陣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鮮美絕倫,桃子無此爽脆,蘋果無此香甜,而梨子則遜其三分滑膩。」 蘋果原產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及南高加索一帶,傳入我國在元朝末年,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張無忌其時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絕不可能吃過。何況「蘋果」這一名稱,更是直到明朝以後才有的。所以,張無忌不可能拿從未聽說的「蘋果」與「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較,更不會知道「蘋果無此香甜」。
二、《神鵰俠侶》第6回:「他(楊過)自幼闖盪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國本土作物,也是舶來品。玉米原產美洲,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後才傳入歐洲,輾轉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估計也在16世紀中期(現在對玉米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志》,當時叫「番麥」)。 南宋末年的楊過想要在陝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
三 、《射鵰英雄傳》第1回:「(曲三)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一碟蠶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乾,另有三個切開的鹹蛋。」 「楊鐵心見一壺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壺,三人只是痛罵秦檜。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蠶豆、一碟花生。」「兩人有時也仍去小酒店對飲幾壺,那跛子曲三仍是燙上酒來,端來蠶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金庸在此把蠶豆、花生、南瓜子寫成尋常的下酒物,但這三種作物也都是中國本土所無而很遲才由國外傳入的。蠶豆大概在元朝時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 花生、南瓜則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區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遲得多,大約1530年代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見的筵席食品。 《射鵰英雄傳》中,1199年臨安鄉下的一個窮村破店,跛子曲三居然能夠擺出波斯和美洲的進口食品(蠶豆、花生),郭、楊二位大俠對這樣驚世駭俗、連當時大宋皇帝也沒見過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們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聲:「兀那跛子,你哪來的外國食品?」
四 、《天龍八部》里有這樣一個情節:老英雄蕭遠山也給兒子蕭峰捎帶了若乾花生作為下酒之物。花生至少在四五百年後才傳入中國,真不知北宋時的蕭老英雄是從哪裡搞來的。
五 、《天龍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東,又行了二十餘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餚中也沒了辣椒。」 顯然金庸認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一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煙草等一樣,是美洲農產品,明末才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餚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 《天龍八部》小說寫的是宋哲宗時代的事,所以段譽在一路東下時,不是菜餚里「也沒了辣椒」,而是當地人從來就沒吃到過辣椒。
六 、《天龍八部》中,段譽在蘇州燕子塢還喝到了600年後才出現的碧螺春茶,真叫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