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塑造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塑造

發布時間:2022-12-12 03:54:00

Ⅰ 《三國演義》塑造特徵化人物性格的手法

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使用相貌、神態、語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作者通常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多角度、全方位對人物進行相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和行為描寫,既能展現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從而塑造出成功而豐滿的人物形象。作為文學大師的羅貫中當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並藉助人物自身的語言、行動,以形傳神,做到形神兼備,勾勒出一位位鮮活的人物形象。 先,《三國演義》中人物出場便通過相貌的描寫來展現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張飛的出場,「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可見張飛的威武,再加一句「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便將一個莽撞的張飛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句話是第二十八回描寫諸葛亮出場的,惟妙惟肖,傳神的很,與後文關於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輝映,宛然成章。「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短短30個字把關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現到人物面前,透過這些描寫,讀者可以體會到一團團英雄的氣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過對人物細致的語言與神態描寫對人物個性特徵加以渲染、突出。「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徑入館驛把門人那裡阻擋得住,直奔後堂,見督郵正坐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么?」督郵未及開言,早被張飛揪住頭發,扯出館驛,直到縣前馬樁上縛住;攀下柳條,去督郵兩腿上著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這段文字是《三國演義》中比較經典的一個切面:鞭打督郵。通過上述這段文字,讀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張飛直爽火暴的性格;書中兩處對關羽形象的塑造,「雲長曰:「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句話采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是關羽單刀赴會前和屬下的對話。字里行間,關羽衿傲高揚的神態流露無遺,浩浩盪盪,氣勢不凡;「關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每每讀這段文字,都會感動得流淚,被關羽的氣概所折服。《三國演義》通過這段文字把人們心中的關公形象推至頂峰,完全確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凜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戰」前,作者連續用了幾處神態描寫來表現孫權的優柔寡斷性格,「張昭曰:『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權沉吟不語。張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權低頭不語。」「且說孫權退入內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如此,問曰:『何事在心,寢食俱廢?』權曰:『今曹操屯兵於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者。欲待戰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通過外貌、語言、神態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來越多的生動人物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他們由此而生機盎然,同時,牽動讀者的心扉去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領悟那個時代的精神。二、通過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 綜觀《三國演義》,作者特意布置了諸多對比情節,用來烘托英雄人物偉岸神情。 比如同樣是抓鬮,就有兩處描寫: 第一處是第二十二回中劉岱、王忠二將抓鬮。「忽曹操差人催劉岱、王忠進戰。二人在寨中商議。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將,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與你拈鬮,拈著的便去。」王忠拈著「先」字,只得分一半軍馬,來攻徐州。」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戰,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景。 第二處是第七十一回黃忠、趙雲二將抓鬮。「忠曰:「看我先去,如何?」雲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將,你是副將,如何先爭?」雲曰:「我與你都一般為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二人拈鬮,拈著的先去。」忠依允。當時黃忠拈著先去。雲曰:「既將軍先去,某當相助。可約定時刻。如將軍依時而還,某按兵不動;若將軍過時而不還,某即引軍來接應。」忠曰:「公言是也。」這段突出的是二人爭為先鋒。讀者相互對比兩段文字,就可以發現褒貶。前者給人的是消極和沮喪;後者給人的是昂揚鬥志和蜀漢集團的自信滿滿。同樣的抓鬮,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確了。 《三國演義》中,對比方式是一種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時候在人物言語中給予對比;有時是在激烈的戰爭、矛盾中進行對比;有時是一個畫面中的兩個人物行為的對照。言語的對比在《三國演義》里多次都有記錄。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雙方實力時,就有相當精彩的對比言語。「嘉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當之!」這段「十勝十敗」論是《三國演義》里的經典之一。字里行間把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對比。 在「官渡之戰」激烈的斗爭及矛盾沖突中,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對比。曹操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袁紹,先是採用劉曄設計的「霹靂車」來對付袁紹的 「掘子軍」;又跣足迎接許攸,依靠許攸之計火燒烏巢;隨後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計在倉亭大敗袁本初。充分表現了曹操的深謀遠慮、禮賢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紹在戰役之初,斷然拒絕沮授提出「宜且緩守」的主張;許攸建議奔襲許都,又被他輕率否定;之後又聽信逢紀、郭圖讒言,致使許攸、張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戰敗,袁紹後悔未聽田豐之言,卻又羞於面子,竟將田豐殺死於獄中。通過對比,袁紹優柔寡斷、胸無點策、不辯忠奸、心胸狹隘的性格弱點也在此暴露無遺。 同一畫面的對照,褒貶色彩溢於言表。最經典的莫過於關羽水淹七軍後的畫面。「關公曰:「汝怎敢抗吾?」(於)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公綽髯笑曰:「吾殺汝,猶殺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縛送荊州大牢內監候:「待吾回,別作區處。」發落去訖。關公又令押過龐德。德睜眉怒目,立而不跪,關公曰:「汝兄現在漢中;汝故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寧死於刀下,豈降汝耶!」罵不絕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畫面,便將膽小怕事、苟且偷生的於禁和威武英勇、大義凜然的龐德形象躍然於紙上。 對比可謂是《三國演義》的一經典布置,運用這種手段,羅貫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貶傾向都滲透出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三、藉助次要人物來陪襯、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崗評價《三國演義》時,說它「有以賓襯主之妙」。所謂以賓襯主,表現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襯、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著墨雖是在配角上,實際落點卻在主角,這在《三國演義》中是用來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顯特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千百萬讀者所最尊敬、喜愛的人物,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對諸葛亮的形象,用盡筆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場,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過一系列的鋪墊來進行烘托。 首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卧龍,並對劉備身邊的謀士加以貶低,用來反襯「卧龍」與「鳳雛」的才能。接著徐庶出場,並通過幾次對曹操的戰斗表現了徐庶的軍事的才能。後來徐庶被曹操以計騙走,這時作者再次襯托,徐庶走馬薦諸葛,並且說出「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把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個台階。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又通過劉備遇到的各個與諸葛亮有關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廣平,孟公威、諸葛均及黃承彥等,他們的才能以及高風亮節,實質上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諸葛亮雖未出場,但他的性格、品德已藉助這些人物烘託了出來。 在正部《三國演義》中,為了對諸葛亮形象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來進行陪襯。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連續使用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等使曹操難以應對,然而這些計謀雖然瞞過了曹操,卻都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為由殺害諸葛亮,諸葛亮明知其意,卻沒有報復周瑜,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計從曹操那裡「借」得十萬枝箭。之後周瑜為奪回荊州,對劉備發動了軍事斗爭,然而在與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處於下風,他的計策一次次被諸葛亮識破,最終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場。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筆墨,卻是通過層層深入的描寫,不僅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且通過周瑜的忌賢妒能、氣量狹小反襯出諸葛亮的寬宏大量、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 書中曹操對諸葛亮形象的襯托也非常鮮明。在赤壁戰敗後,曹操逃至烏林、葫蘆口和華容道處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但笑聲未止,在三處分別殺出了趙雲、張飛和關羽。此處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曹操的狡猾、奸詐,也正由此襯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另外,兩人都曾擔任丞相,總攬朝政,但通過「許田打圍」中曹操的描寫便以其「奸」來反襯出「白帝託孤」的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後語所說那樣「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作為作者不遺餘力刻畫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襯諸葛亮形象最為可貴的一片「綠葉」。 到了後期,司馬懿便成了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同時藉助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形象做了進一步的映襯,如「空城計」一節,司馬懿領大軍殺至城下,見諸葛亮坐於四門大開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因此領兵退去。司馬懿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通謀略,極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來映襯了諸葛亮隨機應變、奇謀妙算的形象特點。 通過以上諸多人物的襯托,諸葛亮的藝術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動的展現,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豐滿。在《三國演義》中,像這樣的處理還有很多,如「溫酒斬華雄」,先是寫了各路諸侯的幾位上將出戰,但都不出數合便敗於華雄之手,表現出了華雄的勇猛。經過層層鋪墊,作者才寫關羽出場,「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而此處作者對於關羽如何英勇善戰、華雄如何被斬,沒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寫,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側面烘托及氣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華雄及其他上將的陪襯,一個高大勇武的關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了。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恰當地運用映襯、烘托等藝術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四、採用誇張手法表現人物形象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使用最獨特的手法就是通過藝術的誇張,刻畫出更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中,張飛形象的刻畫大量地使用了誇張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張)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三聲誇張的大喝,便將張飛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現的活靈活現。同樣,像小說中許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誇張手法進行塑造,像孫策挾死於糜,喝死樊能,凸現「小霸王」形象;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斬將奪旗,單騎救主成為千古美談;張遼威震逍遙津後,江東小兒夜不敢啼等等。 另一種誇張手法則是使用虛構的故事情節對人物進行誇張想像,像演義中諸葛亮形象的刻畫就大量地使用了虛構誇張的情節因素,像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五丈禳星等在史實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國志》的《吳主傳》、《文聘傳》中記載,「借箭」與「空城計」的故事分別為孫權和文聘所為,把兩則故事放在孫權、文聘身上,從整部書的結構來說,實在意義不大,而誇張化地放在諸葛亮身上,卻能顯出諸葛孔明的智慧過人。作者之所以進行如此的虛構誇張描寫,就是要將諸葛亮刻畫成智慧的化身,並將其神化成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魯迅先生曾評論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羅貫中在使用誇張手法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將誇張用在了對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語言的描寫上。因此,作者在這方面的描寫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性,使其藝術形象豐滿,給人一種躍然紙上的感覺。 總上所述,《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過上述幾個方面,雖然這些人物性格缺少發展變化,屬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認《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優美、生動、鮮明、完整的人物形象,還讓我們認識了作者卓越的文學才能,並對後來的古典小說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Ⅱ 古代文學人物形象分析

古代文學人物形象分析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創作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中心,是整個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在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對於人物肖像的描繪、人物文學形象的塑造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古代文學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提供幫助。

摘要: 中國是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當中,中國先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學作品的種類繁多,類型也多種多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學作品中對於人物的描寫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本文將結合古代文學各個時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學形象。

關鍵詞: 古代文學;人物形象;文學形象

1引言

在人類的生活當中,由於人們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和命運存在著不同,使得人們在文學表現手法上存在著差異,可能會運用不同的文學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個十分鮮活的人物形象。中國的古代文學非常具有研究的價值,通過對歷代文學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養,並且能夠對現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更多借鑒。

2古代文中各個時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學形象研究

人類是生活的主角,文學作品更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因此文學作品如果離開了人物,就如同水離開了源泉,樹木離開了其根本。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創作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中心,是整個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在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對於人物肖像的描繪、人物文學形象的塑造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或是由於作者個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運以及不同的時代背景所導致的。縱觀中國文學幾千年的歷史,由最開始的幾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無一不重視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畫出來的人物形象存在著差異。中國文學作品的起源是《詩經》,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契機所在。

在《詩經.魏風》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碩鼠》,在這個小故事中,刻畫了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勤勞勞動的奴隸,一個是貪得無厭的大老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逝將去汝,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逝將去汝,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文章大意是說“食我黍、食我麥、食我苗,多年來卻不肯照顧我、施恩於我,我發誓要離開這里到那理想的國度去。”

這是中國先民最早對於自由思想的嚮往,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碩鼠形象的描寫,作者將“剝削者”描繪成一個貪得無厭的大老鼠,實際上這並不是對於剝削者肖像的描寫,而更多的是對於剝削者抽象的描寫。作者對於剝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過比喻的形式,將剝削者的性格與老鼠的特徵聯系在一起,這樣就給讀者塑造了一個貪得無厭的剝削者形象,與此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隸形象,並通過這兩個形象的對比,讓讀者能夠產生對於剝削者的厭惡,對於奴隸的同情。

《詩經》一書最早創作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詩經》的敘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那個時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採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來樹立人物的形象,這樣既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也能夠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加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中國先民的智慧所在。

隨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的人物塑造手法開始呈現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願意通過某一項具體的事件或者某一個具體的對話當中來實現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通過對話或者事件的描述,來構建人物的形象。比如《晏嬰傳》中記載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嬰來到楚國希望能夠說服楚王,但是當晏嬰跋山涉水來到楚國之後,卻遭到了楚王的輕視,按照當時招待使者的禮節,有他國使者到本國來的時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國的地位來進行招待,但是晏嬰來到楚國之後,楚懷王並沒有親自派人去接見他,甚至連城門都不打開,只留下一個狗洞,讓晏嬰自己進去,晏嬰知道楚懷王不安好意,輕視他的身高,於是晏嬰說道:出使狗國才會從狗洞進去,難道我要去見的人是狗王么?在後面的故事當中,楚懷王對於晏嬰多方刁難,晏嬰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懼強權,忠心的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最終贏得了尊重。作者通過對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讀者塑造了一個有勇有謀的愛國者形象。

文章的敘事過程跌宕起伏,晏嬰與楚懷王鬥智斗勇,最終取得了談判的機會。這是先秦文學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形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形象,雖然晏嬰本人的真實歷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在這個故事中向我們所塑造的晏嬰的形象,而塑造這個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過語言對話,通過故事情節的設置,逐步地向人們塑造出一個更加全面更加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是先秦文學的塑造人物形象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些手法。

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僅僅會塑造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會有一些神話歷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賦》在這首詩中,它通過利用環境的描寫,來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過對於這個女神形象的塑造,來表達自己對於生活的嚮往,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這也是先秦文學作品中表現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的寫作手法所在。歷史是處於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加強對於人們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書坑儒讓中國損失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因此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為主的,通過對於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來塑造其文學形象。

比如在《惡鬼傳》中,就有很多對於惡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頭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學形象,這對於後世志異類小說的創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鋪墊。可以說後世的一些志異類小說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學作品作為主要的素材進行創作的。雖然這個時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經典的文學形象,可是由於封建統治皇權的加強,人們的言論和思想自由受到了嚴重的控制,在這樣的條件下,沒有一個很好的社會政治環境來保證人們的文學創作,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相對蕭條的階段。

隨後陳勝吳廣起義,聯合各地的奴隸開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統治,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繪戰爭為主,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會更加重視對於人物形象神話塑造。比如對於陳勝吳廣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陳勝吳廣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們能夠撒豆成兵,能夠利用黃符來呼風喚雨。再比如,很多文學作品中,對於項羽劉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對比較獵奇,文學作品中曾經記載過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相較於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視對於劉邦形象的塑造,給讀者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性格剛毅的少年形象,雖然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在

後世的文學作品,甚至在現代的一些影視作品當中,都會加入一些這樣的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得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豐滿。自秦漢以後,文學作品的創作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後,此時的社會相對穩定,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能夠從事的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在宋代,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富裕,社會文化比較繁榮,統治也相對安定,由此就涌現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這些文學作品在內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聖賢作為主要的形象來進行塑造,而更多的開始結合人們的生活狀態來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而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以詞為主,涌現了大量的詞人。詞雖然比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說一樣,也離不開對於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詞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長對於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點絳唇•寂寞深閨》中“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寥寥數語,就可以讓讀者腦中出現這樣一個女子,她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坐在閨中,到處走走看看,所有的樓台都已經被依靠過了,卻沒有情緒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個人應該在何處?卻只望見連天的衰草和歸來時的路。

這就給讀者塑造了一個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愛人的歸來,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樓也只看到了連天的水草,也看不到愛人的蹤跡。這種表現手法,在宋代的'詞曲中經常看到,宋代的詞人更加願意使用一些象徵性的手法來表現人物形象,比如他們經常會使用梧桐葉來表示寂寞聊賴,用西窗來表達夫妻和愛的生活。這是宋代詞曲中最典型的用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這個時期人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活,開始更加願意將創作結合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而不願意去在去創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

隨後到了元朝,戲曲開始繁榮,戲曲也是源於生活的,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比如《孔雀東南飛》、《長恨歌》等等,這些作品開始更加貼近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更加表現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經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廂記》裡面的紅娘、張生等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文學形象。通過對這些文學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學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於人們的生活,因為社會的階級性導致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生活方式的差異和不同,也就導致了人們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會更加結合社會的階級矛盾來進行創作,通過對於形象的描寫來表達作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明清時期,中國的小說創作開始繁榮,如果說之前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明清時期的小說更多的是為了貼近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的,因此時期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貼近的,我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這些小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藝更加高超了,這四部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經能夠很好地結合前人的創作技法,無論是在故事的設置方面,還是在象徵性的表述方面都有著很高超的技巧,這些技巧就使得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經典形象。比如《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憨厚老實的沙僧,看到好吃懶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這一個個經典的形象讓我們至今難以忘懷。

在文章中作者對於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過使用語言描寫的方式來塑造這些形象的,另外還更加重視對於這些形象外表的刻畫,這樣一來就能夠讓讀者想像出這些人物的具體形象,這對於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再比如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為我們展現出的一副宏大的歷史藍圖,在這本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畫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比如機關算盡的司馬懿、威武忠勇的關羽、溫良寬厚的劉備這些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形象,而在《三國演義》中這些經典形象的塑造,是由歷史事件逐步推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這些人物形象都刻畫的十分飽滿,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經典的人物形象,這些經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謀、或武藝高強、或溫文爾雅、或古靈精怪。在不同時期文學作品所塑造的實際形象都存在著差異和不同,這些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對於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體現在這些人物形象獨特的個性上,我們在驚嘆古代先賢的文學創作水平之餘,也需要能夠從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鑒。

3結語

通過對於我國古代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創作我們可以發現,古代文學由於其時代背景都不同,其創作的內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也導致了古代文學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著差異和不同,這些差異也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學寶庫,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對於古代文學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來更好地去創作適合現代讀者審美觀點的優秀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顧玉明.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34.

[2]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8.

[3]蔡正楚.中國古代文學通論[M]湖南:嶽麓出版社1999:24-31.

;

Ⅲ 中國古典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不外乎三種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17K有很多經典小說,你看過之後,仔細體會作者的人物塑造方法!

Ⅳ 中國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有哪些

1.小說概念及三要素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煉加工而成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而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說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幾種: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3.小說的情節結構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為了介紹人物和背景在開頭加上「序幕」,為了深化升華主題在結尾加上「尾聲」。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小說的環境描寫跟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主要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時間、景色、場面等,描寫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對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氣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5.小說的分類

(1)按篇幅分:長篇小說(深刻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篇小說(展示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片斷)、短篇小說(截取一個生活片斷,以小見大)和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聚集生活的一個小「鏡頭」,見微知著)。

(2)按題材分: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

(3)按體制分: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

(4)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革命現實主義小說。

(5)按語言形式分:文言小說、白話小說。

■題型及解題技巧

唐山市友誼中學 王淑東

1.故事情節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節是深入理解小說的基礎。所謂情節,是指小說中用於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斷的有機剪輯,又是小說中矛盾沖突發生、展開、發展的過程。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尖銳緊張的矛盾沖突最能凸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變化發展往往又是在情節的推進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節能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據。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其中最為典型的題目是概括故事情節,實現整體感知。

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對這種試題,我們該如何下手呢?

我們知道,對事件的完整敘述,我們必須按照何時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萬萬不能粗枝大葉,丟失了本該有的要素,此為其一;其二,由於事件的復雜性,我們在概括故事情節時,要避免前後情節的相互交錯,還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對象,做到前後一脈貫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准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准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從四個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他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將典型人物置於典型環境中去理解;第三,通過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

3.環境描寫的作用

分析環境描寫是全面理解小說的重要環節。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動的指定場所和范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是為了表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社會條件,用於烘託人物活動的時代意義,有時是為了渲染氣氛,從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它是整個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對於增強故事的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也要分析環境,要連帶寫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有三種: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面對這種題型,我們可從五方面進行思考: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的發展。

4.作品主題的挖掘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在中考閱讀測試中常見的題型有: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和看法。

那麼,如何把握小說的主題呢?

①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③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說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在中考試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題型有: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解答這類題目,平時要注意掌握小說的各種表現手法,如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等及其特點;而在語言方面,也要善於概括其特點: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准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等。

Ⅳ 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寫,當然環境,事件也能襯托出人物的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煉加工而成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而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說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Ⅵ 體會古典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麼特點

1。刻畫人物內心
人物經典性格
語言
以及動作
2。刻畫當時的時代背景
3。深蘊作者對當時時代的見解
或者對某些事某些人的一些看法或者主張
當然
不可能每個小說都是一樣的
那樣每個小說都是千篇一律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中國的語言是很博大精深的
要慢慢體會哦
O(∩_∩)O~

Ⅶ 古典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麼特點

1。刻畫人物內心 人物經典性格 語言 以及動作
2。刻畫當時的時代背景
3。深蘊作者對當時時代的見解 或者對某些事某些人的一些看法或者主張

Ⅷ 《史記》中塑造人物的人物形象主要運用哪些方法

1、選材精當,剪裁合理

司馬遷在材料的取捨上進行了精心的安排,拋棄了那些歷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選取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思想情懷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將他們生動地再現出來。

《淮陰侯列傳》是《史記》中文學色彩十分濃厚的一篇,作者選取韓信生平當中最有典型意義的幾件事來加以細致傳神地鋪寫,突出韓信足智多謀、大將風度。韓信一生經歷戰爭甚多,如件件必錄,文章必顯平庸,作者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著重描述了井陘之戰和濰水之戰。

作者通過一些典型的事件,闡述了他悲慘命運的成因,諸如他與高祖的論辯,不聽蒯通的勸告,與陳豨相交,處疑地而不自知,顯示了韓信善良、輕信的性格側面。正是這些事件的交相呼應,構成了韓信性格的多面性、鮮明性和豐富性。

2、精雕細刻,生動傳神

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細節作精雕細刻,從而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揭示人物的精神風貌。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的人物之一,因而關於劉邦的細節描寫也是最多的一個。這些細節環環相扣,進一步刻畫出劉邦深謀遠慮、城府深深、知民意、順民心、善納諫、志在天下的政治家形象。可以說,劉邦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了出來,劉邦的形象也因此而栩栩如生。

3、鋪寫矛盾沖突,逼出人物形象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爭的急流漩渦當中去刻畫,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司馬遷以其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卓越的寫作技巧,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一藝術規律來進行創作,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獨具特質的歷史人物形象,給《史記》這部巨著添上了厚重的一筆。

《項羽本紀》中項羽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可以說項羽是《史記》中塑造得最為成功、最為鮮明豐滿、最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形象之一。

作者飽含對這一人物的同情、惋惜,以復雜而又充沛的感情,把他置於「巨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三個關繫到其畢生事業成敗的重要事件中加以集中描繪和刻畫。

這三場斗爭,在劉、項二人的角逐中,具有最終決定誰主天下的重大意義。正是在這樣強烈的矛盾沖突中,項羽這一形象逐漸豐滿起來,成為後人敬重而又同情的悲劇人物。

4、兩兩對照,烘託人物

司馬遷撰寫《史記》人物傳記,大量運用了對比手法。《魏公子列傳》中,魏王的昏聵平庸與魏公子的胸有成竹、從容大度是一對比;平原君的不識人、假愛士與魏公子的知人識士是一對比;侯嬴的陰鷙深謀、老成持重與魏公子的寬厚慈和、熱誠仁愛是又一對比。

亦有不同的傳中人物遙相比較的,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處處形成鮮明對比。

從個人氣質上比,劉邦狡詐善變,項羽忠厚守成;從政治才幹上比,劉邦有遠見卓識,項羽目光短淺;從政治方針上比,劉邦順民心、重民意,項羽逆民心、輕民意;從處世態度上比,劉邦冷酷無情,項羽重情重義……比較之中,二人之短長,讀者一目瞭然。

5、語言獨到,突出個性

《史記》人物傳記的語言豐富多彩,准確生動,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司馬遷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夠准確地寫下那些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最能表現出人物性格特徵的話,這就是所謂個性化的語言,這是司馬遷描寫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淮陰侯列傳》中韓信與劉邦的論將兵才能的對話,《張丞相列傳》中模仿周昌口吃的話,《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反映竇嬰厚道、耿直及灌夫粗獷豪爽、敢作敢為、好打不平的話語等等,都寫得非常精彩,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徵。

6、深入人物內心,豐滿人物形象

要使人物形象傳神、豐滿,就不能離開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窺視和表現,因為小到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大到人物做某件事,都必定反映了他當時簡單或復雜的心理,能夠抓住這一瞬間人物的心理並將之表現出來。司馬遷作為史學家,做到了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而不惹失實之嫌。

如《蕭相國世家》中對劉邦和蕭何互相猜疑的描寫,《高祖本紀》中高祖自疑而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的描寫等等,都寫得極為生動,鮮明地刻畫了人物形象。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論文

內容摘要:王熙鳳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鳳不但有著美麗的容貌,還有著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機深重、陰險歹毒,成為女性世界中一隻傑出的「鳳凰」。本文從王熙鳳的側面描寫反映出封建貴族的罪惡本質,以及封建家族走向滅亡必然趨勢的命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關鍵詞:王熙鳳 能力才幹 陰險歹毒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代對王熙鳳的理解與評價各有差異。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著時代性,基於經濟市場下背景分析王熙鳳的處事風格及人物性格。對王熙鳳為人處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分析人物真實的性格特徵,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容貌風華,恍若神妃
王熙鳳人物出場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採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一語未了,只聽到後院中有人笑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其裝扮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外表,把王熙鳳塑造成雍容華貴的美人,賦予了她迷人的風采,使她在眾多美女的賈府突顯而出。
筆者除了直接描述外,還從側面襯托鳳姐的美貌。在「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和「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兩回中,筆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鳳的心機和手段,另一方面顯現出王熙鳳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齒,巧言善辯
王熙鳳伶牙俐齒的口才也讓讀者印象深刻。從她開口的與眾不同,「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時時不忘。」從王熙鳳話中,既有對林黛玉的恭維,又有對賈府眾姐妹的關照,同時不忘討好「老祖宗」,這一席話可謂「一石三鳥」。應了周瑞家那句話「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
「劉姥姥進榮國府」這回,王熙鳳超常的巧言善辯才能及處事的應變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對劉姥姥的來意心知肚明,劉姥姥在訴說家道艱難的時候,也不失時機地告訴劉姥姥:「不過借賴著祖父的虛名,作個窮官罷了……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王熙鳳盡量的貶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損失的同時,又不至於得罪劉姥姥。簡短的幾句話王熙鳳的表現既讓劉姥姥不失顏面,又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了她異於常人的語言才能。
三、心思細膩,善於心計
在人際關系繁中復雜的家族中,處處都需要防備外人的算計,捍衛自己的地位,王熙鳳可謂機關算盡。一邊對「老祖宗」奉承巴結、極力討好,一邊對王夫人甜言蜜語,對周圍平輩也極力拉攏關系,對待下人打壓收買,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時候,王夫人委託賈探春代為管理。當王熙鳳得知探春能力後,對賈府平輩贊美了一番。從中看出她縝密的心思,平時留心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在熟知每個人弱點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對付他們。在賈璉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鳳在得知此事後,馬上訊問家童打聽尤二姐住處。巧言令色的將尤二姐騙入賈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狀,借機大鬧寧國府。在賈母面前假裝好人,瞞騙賈璉,將尤二姐逼死。整個過程,將她善於心計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做事干練,爭強好勝
王熙鳳自幼充當男孩子教養,行事風格與那些閨閣女子自然不同。在劉姥姥進榮國府時,聽說熙鳳管理賈家,就對她稱贊有加。在寧國府,無人敢惹焦大,王熙鳳卻敢說:「還不早打發了沒這王法的東西!」協助管理寧國府時,對下人說:「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由著你們去,再不要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樣的』,這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半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置!」不難看出她雷厲風行的作風。
筆者在表現雷厲風行時,也體現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寧國府辦喪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極力主動請纓去寧國府幫忙。在鐵檻寺,老尼求王熙鳳幫退守備家的定禮,熙鳳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話相激,便發起了興致。從中不難感受到她喜歡賣弄的性格。
五、兩面三刀,陰險歹毒
賈瑞起色心時,熙鳳本就十分痛恨,卻滿臉微笑,還以語言相挑逗。對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讓尤二姐「認她作是個極好的人」,跟隨她進入大觀園。另外,熙鳳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狀,大鬧寧國府後,說此事只用五百兩銀子平復。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稱,背地裡卻叫丫鬟欺侮尤二姐,並不斷咒罵二姐,使二姐最後被逼死。
為了得到三千兩銀子,熙鳳與官府勾結使得張家女兒、守備兒子同時自盡;為了除掉情敵,又用借刀殺人將尤二姐活活逼死;因為賈瑞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便說賈瑞「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對待別人的生命,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美麗、潑辣、伶俐、歹毒的描寫,贊揚女性的聰明才智,呼籲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現對她善於算計,心狠手辣的厭惡之極,揭露並鞭撻了封建時期的主子的罪惡本質。單從作者給王熙鳳判詞中,不難看出筆者對這個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

Ⅹ 論明代小說對人物塑造藝術的探討

明代小說的人物形象
從深層意義上說,文學史實際上是人的靈魂的歷史。在此一角度上觀察明代後期的通俗小說,我們似可清晰地把握到其中市民意識的崛起與人物形象的蛻變,這一從內在到外表的不斷深化的流動軌跡。
這里所謂的市民意識是指市民的道德歸依,人格理想,以及他的人生觀,價值判斷和審美理想;而人物形象蛻變,則是說傳統通俗小說中一貫的理想性格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至此有了突出的改變。
就社會歷史發展的方面言,明代後期通俗小說中市民意識的崛起與人物形象的蛻變,是為其時都市商業經濟繁榮所決定的。古代中國,從唐朝開始,城市經濟就相當發達,到了宋代,一些大的城市已經相當繁榮。從柳永的一首《望海潮》之描繪里頗可見其時城市面貌之一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到了明朝,尤其是明代後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均發生了結構上的革命。於是以新興商人為主體的城市市民作為一個較為龐大、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便出現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行為特點和人生思想、價值判斷以及感**彩已然明確地標識出他們的獨立和與既往其它社會階層的不同。在此種時代的和社會的特定情況影響下,作為人的生活和情緒之的藝術載體——小說,便很自然地展現了這種思想意識領域的巨變,而其展現又恰好是通過其時的小說,尤其是通俗小說的人物形象來實現的。於是有明代後期通俗小說中市民意識的崛起和人物形象的蛻變。就小說發展史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拓展和更新。
中國古代小說在唐朝之前雖然在人物形象方面有一定的變化,但它基本上是在封建農業生產方式及其所決定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實現和產生的,當然其中也有文學本身方面暨小說觀念和美學思潮的演進,但後一因素的作用並不顯著,到了宋明之際,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市民階層崛起,這些社會因素卻比較深刻和直接地作用於小說的創作。從而引起了小說的大變化,這些變化有的是創作主體的變化。即小說家由唐以前的文人才士群體,變為以俚儒野老為主體,而在通俗小說之創作方面更是如此。這一點,明人胡應麟曾有論及。他說:「小說,唐人以前,記述多虛,而藻繪可觀。宋人以後,論次多實,而艷彩殊乏。蓋唐以前出文人才士之手,而宋以後率俚儒野老之談故也。」(《少室山房筆叢》)馮夢龍也言:「食桃者不費杏,稀谷毳錦,唯時所適。……大抵唐人選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諧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試令說話人當場描寫,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決斗,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雖小涌《考經》《論語》,其惑人未必如是之捷目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古今小說敘》;有的是作家審美取向上的變化。如凌濛初就說:「多采閭巷新事……語多俚近,意存勸諷」,進而指出「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為奇,而不知耳目之內,日用起居,其為鷸詭幻怪,非可以常理測者固多也。」(《初刻拍案驚奇序》)笑花主人也說,以「三言」為代表的擬話本小說「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極悲歡離合之致」,「故夫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於庸常者也。」(《古今奇觀》序)。有的則是從創作題材上的變化。「其事為家人父子日用飲食往來酬酢之細故,是以謂之小;其辭為一方一隅男女瑣碎之閑談,是以謂之小說。然則,最淺易、最明白者,乃小說正家也。「(清·羅浮居士語)
從上面的一些闡述可見,明代前後,通俗小說中從各個方面均開始向市民社會進入。
隨著這些審美趣味上的、語言形式上的、作家取材上的變化,「通俗「這個直接指向市民階層的小說理論主張也在明代後期被響亮地提出。通俗小說本是從民間藝人的說話發展而來,明代後期的擬話本則很好地繼承起「說話」的傳統。除將審美聚焦於市民階層外,在語言和形式上又強調作品本身的通俗性。所謂「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明代後期通俗小說的這些變化,反映在人物形上便造成了通俗小說中的市民意識的凸現和人物形象的蛻變。

明代後期言情小說所凸現出的市民意識,其內容較為復雜,它首先,也是主要地表現在其時通俗小說中的婚愛觀念上。
愛情歷來是人的心理世界中最富於情感力量,最能體現道德倫理規范與人性人情內在沖突的領域之一,這一點在婦女那裡有更突出的體現。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施加於女性的鉗制特別嚴酷。婦女不僅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而且在愛情婚姻上相對於男子總是處於依附的地位。就人生的價值取向而言,男子所追求的,有富貴仕途、建功立業;而婦女則幾乎被剝奪了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方面的願望和追求。她們的人生價值的寄託和實現,大多是靠婚姻及家庭,具體地說就是家長和丈夫的態度,這種極為偶然的機遇上。因之,作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就是女性在心靈上形成對愛情的專注、執著而又惘然無助的悲劇感。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心理積淀,在封建經濟和生活方式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凝固、加強,從而演出了許多善良的心靈、美的精神被毀滅的悲劇。
這種情況的轉變,期待著新的社會變動的契機。在愛情和婚姻領域中,解放的標志便是婦女從「物」的依附上升到人的獨立,把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非人關系轉變為情人人格相互對等和尊重的「人的關系」。這種解放,當然不是某些人的善良願望所促成的;它首先是社會結構變遷,思想觀念更新的結果。用這樣的觀點去考察話本、擬話本小說的人物,可以明晰地感受到市民階層的意識中已經開始顯現出解放的訊息,從而沖擊著兩性關系的封建扭曲。對
《賣油郎獨占花魁》、《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描寫是對這種市民意識出現的很好說明。作為一夫一妻制補充的賣淫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不斷。它以婦女的人格失落為沉重代價,賦予統治階級於合法的婚姻之外隨時發泄淫慾的特權。《全唐詩》所錄的妓女徐月榮《敘懷》雲:「為失三從泣淚頻,此身何用處人倫?雖然日逐人生寄,長羨荊釵與布裙。」很可說明這種制度給婦女的迫害;明王世貞《藝苑厄言》也記載了一首婦女詩,雲:「一片寒微骨,翻成面面心。自從遭污貞,拋擲到如今。」唐傳奇《霍小玉傳》等,更深入地揭示了婦女此一方面的心靈傷痕,以及他們為爭取人的尊嚴所作的艱難斗爭。藝術家的良心總是傾向於人間的不平與弱者的不幸。但封建壓迫和禮教束縛卻鑄定了這種斗爭的悲劇性。直到都市市民闖進了文學殿堂,才在這黑暗的地獄里閃起新的亮色。點燃解放的思想火花。這正如一個哲人所言:「封建的中世紀內部孕育了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在它進一步的發展中,註定成為現代平等要求的代表者。」
上述兩篇小說中的「獨占」、「落難」,既是概括性的點題之筆,又提示了各篇情節開展和藝術結構所確定審美內涵。
《賣油郎獨占花魁》設置了一組矛盾,三種力量。矛盾的兩端,一端是沿街叫賣的小販,另一端是臨安城享有「天大的名聲」的「花魁娘子」。前者本與豪門權貴所溷跡其中的風月場無緣,後者雖誤落風塵,心懷從良,但也從未想到會與一個賣油郎結合。介入這組矛盾的第三種力量是「慕其容貌,都備著厚禮求見」的權門子弟。「獨占」,以鮮明的競爭色彩,突現這場妓院情感角逐的最終勝利者竟是賣油郎秦重。無論是地位,還是財富,按封建社會品評人物的標准,秦重都明顯處於劣勢。那麼,他究竟憑借什麼力量來走完這方面的遙遠距離,使得這懸殊的天平傾向於自己一方的呢?小說把握了歷史和生活的邏輯,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描寫中,以形象的說服力,逐步地導向了這個喜劇的結局。
秦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與花魁相逢,為她的「容顏嬌麗,體態輕盈」所傾倒。盡管封建禮教把合乎人的自然天性的**心理壓抑在地位卑微者深層的潛意識里,但一旦出現了異性的吸引,它仍然要頑強地表現出來。而且它的力度可以強烈到驅使人從非現實的條件中去竭力創造實現與傾心愛慕的對象親近的機緣。為此秦重慘淡經營,苦行僧地趲積,一年有餘,才湊足這可以與花魁娘子相見的見面錢――十幾兩銀子。自尊心又使他做了另外一些彈精竭慮的准備,比如換上體面的衣服等。這些准備顯示出賣油郎簡直是懷著朝聖者的虔誠心理去仰慕、高攀花魁的青睞的。宿院之夜,花魁故意「一連吃上十來杯」,以十分輕慢的態度冷落他,而秦重卻依然懷著愛美重美的純凈心地去對待這一切她,顯然這已超出了一般意義的「憐香惜玉」和封建式的「坐懷不亂」。小說作者通過秦重徹夜不眠體貼入微地照顧了花魁的「病酒」這個獨特的情節,從而將市民階層的愛情意識作了生動的表現。特別是對卑賤者的精神情操高尚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表達了市民婚愛方面的審美意識。
花魁形象的塑造,亦包含著比較復雜的生活意識和新的審美觀念。作家先把她放在居高臨下的態勢里對待秦重。這種態勢是由於她「來往的都是大頭兒」的環境決定的,但在燈紅酒綠,低醉金迷的生活中,她並沒有沉論。她**後「哭了一日,茶飯不沾」,這既有貞操觀念的影響,更有尊嚴和愛情受到了褻讀的痛徹。侮辱徹底毀滅了她本來就感到屈辱和難堪的人生。只是在劉四媽開導她委曲求全,徐圖從良之計,她才勉強隨波逐流苟活下來。花魁的性格:一方面保持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心靈潔凈;另方面也表現出了她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覺其臭的環境污染。後一點使她「從良」的視野局限於劉四媽為她圈定的范圍里。只有當吳八公子施於她強暴與蹂躪時,她才真正徹悟,意識到風塵女子即使如自己是「才貌兩全」,名噪京都的名妓,也只是貴客逢場作戲的玩偶。因此,她終於決心與秦重「布衣蔬食,舉案齊眉」。在封建文化與市民文化的比較鑒別中,她看到了情感的真、道德的善,人性的美,存在於她所出生卻陌生的市民的世界。作者將秦重境界以及它對花魁的感動和花魁的覺悟,作為市民精神美好的一面,作為凈化與拯救掙扎於沉淪之中的靈魂的聖水,使得這篇作品在倫理與審美方面,突破了封建中世紀的禁錮,萌發了歷史進步意義的審美的嫩芽。
《玉堂春落難逢夫》則從另一角度,即男子對於愛情的看重和珍惜,助長了這一嫩芽。

市民階層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審美判斷。是明代後期通俗小說所表現的市民意識之又一方面。這首先在《施潤澤灘闕遇友》所塑造的手工業者施復的過程中,有突出的表現。該篇是中國古典小說於長期徘徊於封建社會的灰暗程途中閃現出新的曙色。千百年「重本抑末」的傳統思想,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悄悄地改變著它的走向。另一方面,歷史的慣性力量,仍然把人們的情緒凝結於安土重遷的心理建構之中。這正如《楊八老越國逢奇》所寫到的那樣:「人生最苦為行商,拋妻棄子離家鄉。男兒遠游雖得意,不如骨肉長相聚」這反映了人們對社會變動的不適應。然而,文明的演進,又引導一些人把眼光投向新的天地。施復便是其中的一個,此外《初刻拍案驚奇》中《烏將定一飯必酬》的頭回所寫的蘇州王生也大率如此。王生出生於經商世家,幾次出外販貨均遭搶劫,他心灰意冷,無意再遠出了,而他的嬸母卻一再勸他「不可因此兩番,墮了家傳世業」。這種「重商」風氣的興起,與人生價值取向的轉變逐漸匯合。就使得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念發生了動搖,所以雖然「唯有讀書高」還被奉為正統地圭臬,但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經商亦產善業,不是賤流。」而且徽州風俗,甚至「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著。」
作家正是從這歷史的變革中,實現了審美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的更新。在這種新的思想意識光照下,人物的行為、心理、道德,以及圍繞著他們的生活環境,都融進了新質。施復的家鄉盛譯鎮,商業熙攘繁榮,與此相諧,小說主人公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反映著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的變遷。施復偶拾幾兩銀子,他欣喜異常,且圍繞著財富追求對這幾兩銀子作商業上的精打細算。它觸及了商品和貨幣對個體勞動者的心理沖擊所激發的擴大生產。發展家業的強烈驅動力。然而施復畢竟不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剝削者。在長期勞動生涯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准則,不允許他損害如同他一樣處境的辛苦善良的人們。這一方面顯示了施復對富人的冷漠甚至敵視,另一方面他深摯的同情又傾向於「苦持過日」的同一階層的兄弟。在他的想像里,出現了他們一目斷絕了這「養命之根」可能釀成的種種慘象,這種沉重的內疚和自我遣責的折磨,他是不堪承受的。他寧願舍棄進一步「營運發跡」的機遇,以求得良心的平靜。基於人類同情心,特別是對下層不幸人們的關注,使施復的精神臻於道德的善和人性的美的境界。這種善和美,並不帶有驚心動魄的英雄壯舉,而是展示一個平凡而真實的人生情景,發掘一個市民的質朴的心理感受,是市民階層理想道德的標本。作品還通過比較鑒別式的議論:「衣冠君子中,多有見利忘義的,不竟愚夫愚婦到有這等見識。」表現出市民道德的歸依和小說文學中嶄露頭角的市民階層審美意蘊的光彩

與上一點的表現有所關聯的是,平中求奇之審美趣味作為民意識的又一表現,在當時也有突出的表露。時至明代後期,隨著社會經濟和思潮的變化,作為小說創作作者的小說家和接受小說的市民群眾,都對平凡日常生活中的奇特表現出濃郁的興趣,平中之奇作為一種欣賞趣味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傾向。如睡鄉居士就說:
今小說之行世者無濾百種,然而失真之病,起於好奇。知奇之為奇,而不知無奇之所以為奇。舍目前可紀之事,而馳於不論不議不鄉,如畫家之不圖犬馬而圖鬼魅者,曰:「吾以駭聽而止耳。」夫劉越石清吹笳,尚能使群胡流涕,解圍而去。今舉物態人情,恣其點染,而不能使人慾歌欲泣於其間。此非奇與非奇,因不待智者而後知之也(《二刻拍案驚奇序》)
這種平中求奇的審美趣味,不惟使一些作家自覺地在小說創作中落實,如凌氵蒙初就在此一審美趣味之作用下,「因取古今來雜碎事可新聽睹、佐談諧者,演而暢之,得若干卷……凡目前怪怪奇奇,當亦無所不有。」(《拍案驚奇序》)同時還作為一種鑒賞標准為部分小說批評家所提倡。姑蘇笑花主人在其《今古奇觀序》中即說:
吾安知閭閻之務不通於廊廟,稗秕之語不符於正史?若作吞刀吐火、冬雷夏冰例觀,是引人雲霧,全無是處,吾以望之善讀小說者。
小說家的這一審美趣味在其時夫妻離合小說中亦有所體現,如《石點頭》卷十入話所雲:
還有一說,或者(夫妻)分離之後,思斷義絕,再無完聚日子,倒也是個平常之事,不足為奇。惟有姻緣未斷,後來還依舊成雙的,可不是個新聞?
凌氵蒙初在改編《芙蓉屏記》時更說:
這美中不足處,那王夫人雖是所遭不幸,卻與人為妾,已失了身,又不曾查得奸人跟腳出,報得冤讎,又重會了夫妻,這個話本好聽。(《拍案驚奇》卷二十七入話)
這個頗有在平中求奇上競長爭高的意味了。

如上所述,明代後期市民階層的獨立,及其意識的崛起,有些是通過通俗小說來表現的,而該類小說在表現這一內容時,又主要是通過其中的人物形象來完成。因此,與前一時期相比,明代後期通俗小說一個極顯著的不同,便是其中人物形象的蛻變,即是由此前的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江湖好漢,為主體,嬗變為以平民百姓中的工商士農和曠男怨女,烈婦節夫為主體。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心不負免費小說 瀏覽:633
好看的和尚文小說 瀏覽:445
三體小說推薦ppt 瀏覽:831
長片床戲多的都市小說 瀏覽:259
重生農村免費完結小說 瀏覽:94
玄幻小說那個人物最強 瀏覽:360
都市古武門派小說 瀏覽:692
好看的輕松甜寵小說推薦 瀏覽:434
都市之我是神級段子手小說 瀏覽:310
穿越之嫁鳳許凰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471
免費之小說法王 瀏覽:572
奧特曼與鎧甲勇士系統小說 瀏覽:589
男女主結局沒在一起的小說 瀏覽:207
神小雨的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496
黃泉新娘小說閱讀 瀏覽:498
主角是蘇三明的小說 瀏覽:484
主角叫顧風的同人小說 瀏覽:266
歷史小說網免費閱讀 瀏覽:175
虐身現代小說推薦 瀏覽:664
夏什麼夕的小說總裁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