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小說人物起名
女:安琦 安淺 安靜 安婉絲 莫思雨 莫若雅 男:安離 安黎 安陌天 莫鈺
『貳』 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主要是:伏羲、神農、燧人。五帝主要是:黃帝、虞舜、顓頊、帝嚳、唐堯
歷史時期,也就是在三皇五帝的一個時代,而三皇五帝的那個時代也是稱之為神話時代、上古時代或者是遠古時代,而三皇五帝也是開創了中華上古的一個文明,在近現代也是通過考古而發現了有著很多相對應那個那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所以三皇五帝的時期,確實真正的存在過的。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號,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後期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2)小說人物夏啟丹元擴展閱讀
華夏的祖先是三皇,而主要也是漢族的祖先來的,不過很多的著作都是對這個的解釋有著不同,也是存在很多的眾說紛紜等等,另外,每一本的著作都是對三皇都是有著不同。
出自於先秦時期的一個古籍其中有一本《世本》的記載的三皇指的是伏羲、皇帝和神農。而在《呂氏春秋》所記載的三皇值得神農、女媧、伏羲這三個人物。
而在《通鑒外記》中記載的是伏羲,神農,共工。不過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是天皇,地皇以及泰皇和《史記·補三皇本記》中所記載的又不一樣,是天皇,地皇,人皇。另外一點,在《尚書大傳》中指出的是伏羲、燧人和神農。
其實各種的記載說的三皇,讓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女媧」了。而我們在小的時候所接觸比較多的神話故事就是關於很多女媧的,女媧,也就是在上古時期的一個創世女神,也是被後來世人稱之為就是『大地之母」。
伏羲,也是三皇之一,同時也是華夏民族先始,從傳說去看,伏羲其實就是燧人氏之子,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王,是女媧的各個,中國的醫葯界的鼻祖。
在相關的記載中,伏羲主要都是人首蛇身,和自己的妹妹媧女結婚生兒育女來,然後和女媧一起造就萬物,而伏羲做了王在110年以後才去世的。
而對於燧人氏的話,大家都是很少聽說的,燧人氏也是主要是在幾十萬前的一個人物,相傳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也是因為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被人奉為火族,也是主要是在三皇里,所以稱之為燧皇,所以燧人氏也是中華民族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叄』 夏啟與伯益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陝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
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
總之,唐宋以後,,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廣布於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 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後,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四、歷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賓士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後氏。禹是中國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貴為天子,保持本色,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帝國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範。
夏 育: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於"以葯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 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黃公:鄞(今浙江省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國時魏國大臣。精玄理,為玄學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四聰」之一。
夏 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執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 圭: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 迪:元代著名畫家,善山水竹石,尤精於繪松。
夏 言:江西省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政,兩度為相。
夏 寅: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
夏 昶:崑山(今江蘇省崑山)人,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後,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原吉: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崇之:湘陰人,明成華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曾向皇上陳述時務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識。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蘇省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go-vern-ment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陽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表現了一個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氣節。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據說取自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西方來泉州定居,後應聘主持清真寺教務的夏不魯罕丁名字的首音。當時,夏不魯罕丁被人們推崇為「攝思廉(伊斯蘭教)夏(長老)。」故又說,回族中的夏姓是從夏不魯罕丁的教務等稱「夏」而來。另,明永樂年間來中國的蘇祿東王守墓人夏乃馬當,在當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東德州北營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蘇鎮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譜,清咸豐年間,在原籍揚州被毀,民國五年(1916年),由鎮江、南京始祖中醫師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關以來定居揚州,堂開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歷傳三十世之譜的記載。1983年,鎮江後裔(夏)容光在此基礎上,建立活頁新譜,並在排輩十字後加添二十字。」(《鎮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附2:【夏姓宗祠通用對聯】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會稽世澤;
大臣家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夏姓的郡望「會稽」,借郡望表述對夏禹的崇拜。下聯典指並歌頌了夏姓的遠祖夏原吉歷事明代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財政二十七年,「為政能得大禮,有古大臣風」。
名列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夏黃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時初舉直言,不就。名為中官所憚。
名聯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漢初鄞縣人夏黃公,避秦末戰亂,與東園公、綺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隱居在商山,稱「商山四皓」。下聯典指東漢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舉直言,他不去。雖然不與當時的官員打交道,但名聲卻為專權的宦官所懼怕,與范滂、張儉等人同被誣告,不得已逃奔他鄉,改變姓名,為人傭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少年時聰明好學,通曉經史、諸子、律歷及佛老,文章典雅藻麗。歷官光祿寺丞、禮部郎中、鄧州知州、知制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仁宗時任宰相,封英國公。善於結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湖廣湘陰人夏原吉,字維喆,洪武年間入太學,太祖用為戶部主事,成祖時官尚書。永樂年間,赴蘇、松治水,疏浚吳淞江等,卓有成效。後因上諫而下獄,仁宗即位後復官,歷任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二十七年,從沒出過差錯。有《夏忠靖集》。
塗山啟瑞;
梁國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相傳禹娶塗山氏,嗣受舜禪,國號夏,後裔遂以夏為氏。下聯典指漢·夏恭習韓詩,以《易》學教授生徒千餘人。
賦傳流水;
源溯塗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姓宗祠「平水堂」聯。全聯典出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慶;
萬壽無疆。
——宋·夏執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節度使夏執中書獻孝宗聯。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夏卿一個竹;
西涼十錠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
崇文陳五事;
正夫貴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成化進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陰人。官吏部主事,條上時務五呈,會詔陳利弊,又書陳五事,時論皆韙之。官至太僕少卿。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進士,累官浙江參政。嘗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敗壞人格),三可惜。」時以為名言。
雲覆瑤壇凈;
苔生丹灶閑。
——唐·夏方慶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夏方慶《謝真人仙駕還舊山》詩聯句。夏方慶,貞元中進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五經開國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九江人夏勤,字伯宗,傳樊氏《公羊春秋》學,歷官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安帝時官至司徒,以才幹見稱。
泉流東海千層浪;
日照南山萬樹榮。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日壽慶聯,可作夏姓壽慶聯。
野叟曝言留名遠;
江山佳勝惠世長。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下聯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畫院待詔。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
節義清廉羨中執;
文章台閣愛英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節度使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下聯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盤簇五辛,家迎萬福;
觴稱九醞,戶納千祥。
——夏承燾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
『肆』 我們稱大禹的兒子啟為夏啟那夏這個姓是怎麼來的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陝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
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
總之,唐宋以後,,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廣布於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後,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四、歷史名人
夏禹(大禹):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賓士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後氏。禹是中國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貴為天子,保持本色,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帝國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範。
夏 育: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無且: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於"以葯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 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黃公:鄞(今浙江省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
夏侯玄:三國時魏國大臣。精玄理,為玄學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四聰」之一。
夏 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執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 圭: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 迪:元代著名畫家,善山水竹石,尤精於繪松。
夏 言:江西省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政,兩度為相。
夏 寅: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
夏 昶:崑山(今江蘇省崑山)人,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後,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原吉: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崇之:湘陰人,明成華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曾向皇上陳述時務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識。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蘇省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go-vern-ment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陽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表現了一個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氣節。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據說取自元皇慶年間(1312-1313年)從西方來泉州定居,後應聘主持清真寺教務的夏不魯罕丁名字的首音。當時,夏不魯罕丁被人們推崇為「攝思廉(伊斯蘭教)夏(長老)。」故又說,回族中的夏姓是從夏不魯罕丁的教務等稱「夏」而來。另,明永樂年間來中國的蘇祿東王守墓人夏乃馬當,在當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東德州北營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蘇鎮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譜,清咸豐年間,在原籍揚州被毀,民國五年(1916年),由鎮江、南京始祖中醫師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關以來定居揚州,堂開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歷傳三十世之譜的記載。1983年,鎮江後裔(夏)容光在此基礎上,建立活頁新譜,並在排輩十字後加添二十字。」(《鎮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附2:【夏姓宗祠通用對聯】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會稽世澤;
大臣家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夏姓的郡望「會稽」,借郡望表述對夏禹的崇拜。下聯典指並歌頌了夏姓的遠祖夏原吉歷事明代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財政二十七年,「為政能得大禮,有古大臣風」。
名列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夏黃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時初舉直言,不就。名為中官所憚。
名聯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漢初鄞縣人夏黃公,避秦末戰亂,與東園公、綺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隱居在商山,稱「商山四皓」。下聯典指東漢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舉直言,他不去。雖然不與當時的官員打交道,但名聲卻為專權的宦官所懼怕,與范滂、張儉等人同被誣告,不得已逃奔他鄉,改變姓名,為人傭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少年時聰明好學,通曉經史、諸子、律歷及佛老,文章典雅藻麗。歷官光祿寺丞、禮部郎中、鄧州知州、知制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仁宗時任宰相,封英國公。善於結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湖廣湘陰人夏原吉,字維喆,洪武年間入太學,太祖用為戶部主事,成祖時官尚書。永樂年間,赴蘇、松治水,疏浚吳淞江等,卓有成效。後因上諫而下獄,仁宗即位後復官,歷任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二十七年,從沒出過差錯。有《夏忠靖集》。
塗山啟瑞;
梁國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相傳禹娶塗山氏,嗣受舜禪,國號夏,後裔遂以夏為氏。下聯典指漢·夏恭習韓詩,以《易》學教授生徒千餘人。
賦傳流水;
源溯塗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姓宗祠「平水堂」聯。全聯典出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慶;
萬壽無疆。
——宋·夏執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節度使夏執中書獻孝宗聯。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夏卿一個竹;
西涼十錠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
崇文陳五事;
正夫貴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成化進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陰人。官吏部主事,條上時務五呈,會詔陳利弊,又書陳五事,時論皆韙之。官至太僕少卿。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進士,累官浙江參政。嘗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敗壞人格),三可惜。」時以為名言。
雲覆瑤壇凈;
苔生丹灶閑。
——唐·夏方慶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夏方慶《謝真人仙駕還舊山》詩聯句。夏方慶,貞元中進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五經開國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九江人夏勤,字伯宗,傳樊氏《公羊春秋》學,歷官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安帝時官至司徒,以才幹見稱。
泉流東海千層浪;
日照南山萬樹榮。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日壽慶聯,可作夏姓壽慶聯。
野叟曝言留名遠;
江山佳勝惠世長。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下聯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畫院待詔。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
節義清廉羨中執;
文章台閣愛英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節度使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下聯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盤簇五辛,家迎萬福;
觴稱九醞,戶納千祥。
——夏承燾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
『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元素神
小說中總結的:
十二祖巫:
蓐收:金之祖巫。
句芒:木之祖巫。
共工:水之祖巫。
祝融:火之祖巫。
天昊:風之祖巫。
玄冥:雨之祖巫。
強良:雷之祖巫。
翕茲:電之祖巫。
帝江:空間速度之祖巫。
燭九陰:時間之祖巫。
奢比屍:天氣之祖巫。後土:土之祖巫。
以上這些人物皆引自《山海經》
《山海經》中的自然之神
風神雨神:
《大荒南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
在南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是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踏著兩條紅色蛇,這個神叫不廷胡余。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有個神人名叫因乎,南方人單稱他為因,從南方吹來的風稱作民,他處在大地的南極主管風起風停。
《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在大荒當中,有三座高山分別叫做鞠陵於天山、東極山、離瞀山,都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個神人名叫折丹,東方人單稱他為折,從東方吹來的風稱作俊,他就處在大地的東極主管風起風停。
《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埃及金字塔),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應龍:傳說中的一種生有翅膀的龍。蚩尤:神話傳說中的東方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能喚雲呼雨。女妭:相傳是不長一根頭發的光禿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風伯: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雨師:神話傳說中掌管雨水的神。田祖:主管田地之神。
《大荒北經》「有鍾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魃]。」
赤水女子魃:即上文所說的被黃帝安置在赤水之北的女妭。妭,同「魃」。魃:旱神。
《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在大荒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凶犁土丘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最南端,因殺了神人蚩尤和神人誇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沒了興雲布雨的應龍而使下界常常鬧旱災。下界的人們一遇天旱就裝扮成應龍的樣子求雨,就得到大雨。
《中山經》「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吉神:對神的美稱,即善神的意思。吉神泰逢主管這座山,他的形貌像人卻長著虎一樣的尾巴,喜歡住在萯山向陽的南面,出入時都有閃光。泰逢這位吉神能興起風雲。
《中山經》「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木扁】(匾),方莖而葵狀,服者不【左口右上西右下土】。【注釋】①■:食物塞住咽喉。」
神人天愚住在這里,所以這座山上時常颳起怪風下起怪雨。
《中山經》「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游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飄風:旋風,暴風。神仙計蒙形貌是人的身子而龍的頭,常常在漳水的深淵里暢游,出入時一定有旋風急雨相伴隨。
《中山經》「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於江淵,出入有光。」
神仙於兒就住在這座山裡,形貌是人的身子卻手握兩條蛇,常常遊玩於江水的深淵中,出沒時都有閃光。
「又東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蕪、芍葯、芎【上艹下窮】。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海內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豸虎】。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惟海神。」
渚:水中的小洲。這里指海島。禺京:就是上文所說的風神禺■。同一神人,一說是風神,一說是海神,大概因神話傳說不同,或為一身而兼二職。
雷電之神
《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鼓:即鼓動,振作。據傳這位雷神只要鼓動他的肚子就會響起雷聲。雷澤中有一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他一鼓起肚子就響雷。雷澤在吳地的西面。
《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雷獸:就是上文所說的雷神。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是青蒼色的身子卻沒有犄角,僅有一隻蹄子,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隨,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名叫夔。黃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獸的骨頭敲打這鼓,響聲傳到五百里以外,用來威震天下。
金神
《海外西經》「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蓐收:神話傳說中的金神,樣子是人面孔、虎爪子、白毛發,手執鉞斧,管理太陽的降落。西方的蓐收神,左耳上有一條蛇,乘駕兩條龍飛行。
《西山經》「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
站在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見太陽落山的情景,那種氣象渾圓,由天神紅光所主管。
木神
《海內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苟芒:神話傳說中的木神,是鳥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
水神
《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上工下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朝陽谷,有一個神人叫做天吳,就是所謂的水伯。
《海內東經》「有夏州之國。有蓋余之國。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內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這是針對原畫面上的圖像而說的。據古史傳說,王亥對有易族人姦淫暴虐,有易族人憤恨而殺了他。王亥的繼承者率兵為王亥報仇,殘殺了許多有易族人,河伯同情有易族人,就幫助殘存的有易族人悄悄逃走。有個國家叫因民國,那裡的人姓勾,以黃米為食物。有個人叫王亥,他用兩手抓著一隻鳥,正在吃鳥的頭。王亥把一群肥牛寄養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裡。有易族人把王亥殺死,沒收了那群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幫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出來,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建立國家,他們正在吃野獸肉,這個國家叫搖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為帝舜生了戲,戲的後代就是搖民。
《海內北經》「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
冰夷:也叫馮夷、無夷,即河伯,傳說中的水神。
《海外北經》「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禺彊:也叫玄冥,神話傳說中的水神。
《大荒北經》「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火神
《海外南經》「南祝融(此人為南方之帝),獸身人面,乘兩龍。」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火神。
「有芒山。有桂山。有【搖扌換木】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
老童:即上文所說的神人耆童。傳說帝顓頊娶於滕■氏,叫女祿,生下老童。祝融:傳說是高辛氏火正,名叫吳回,號稱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
「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
吳回:即上文所說的火神祝融。也有說是祝融的弟弟,亦為火正之官。屬於神話傳說分歧。
夜神
《海外南經》「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小人頰赤肩。盡十六人。」
有叫二八的神人,手臂連在一起,在這曠野中為天帝守夜。這位神人在羽民國的東面,那裡的人都是狹小的臉頰和赤紅的肩膀,總共有十六個人。
日月之神
《大荒東經》「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有個國家叫女和月母國。有一個神人名叫鵷,北方人稱作鵷,從那裡吹來的風稱作【犭炎】,他就處在大地的東北角以便控制太陽和月亮,使不要交相錯亂地出沒,掌握它們升起落下時間的長短。
《海內西經》「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女蝸:神話傳說女媧是一位以神女的身份做帝王的女神人,是人的臉面蛇的身子,一天內有七十次變化,她的腸子就化成這十位神人。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石夷,西方人單稱他為夷,從北方吹來的風稱作韋,他處在大地的西北角掌管太陽和月亮升起落下時間的長短。
《西山經》「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白帝少昊:即少昊金天氏,傳說中上古帝王帝摯的稱號。磈氏:即白帝少昊。天神白帝少昊磈氏這個神,主要掌管太陽落下西山時光線射向東方的反影。
天地之神
《海內西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巴拿馬),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重:神話傳說中掌管天上事物的官員南正。黎:神話傳說中管理地下人類的官員火正。有一個神人,形狀像人而沒有臂膀,兩只腳反轉著連在頭上,名叫噓。帝顓頊生了老童,老童生了重和黎,帝顓頊命令重託著天用力往上舉,又命令黎撐著地使勁朝下按。於是黎來到地下並生了噎,他就處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著太陽、月亮和星辰運行的先後次序。
冬夏之神
《海外北經》「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糸換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鍾山的山神,名叫燭陰,他睜開眼睛便是白晝,閉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氣便是寒冬,一呼氣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風,身子有一千里長。這位燭陰神在無啟國的東面。他的形貌是人一樣的面孔,蛇一樣的身子,全身赤紅色,住在鍾山腳下。
《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燭陰即是燭龍。
海神
《大荒東經》「東海之渚(東南亞群島)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豸虎】。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豸虎】處東海,是惟海神。」
禺京住在北海,禺【豸虎】住在東海,都是海神。
戰爭與和平
戰神:
《海內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有一種人稱作苗民。這地方有一個神,長著人的腦袋蛇的身子,身軀長長的像車轅,左邊右邊各長著一個腦袋,穿著紫色衣服,戴著紅色帽子,名叫延維,人主得到它後加以奉饗祭祀,便可以稱霸天下。
《中山經》「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空焉,熊之空,恆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
《中山經》「神耕父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
神仙耕父住在這座山裡,常常在清泠淵暢游,出入時都有閃光,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要衰敗。這座山還有九口鍾,它們都應和霜的降落而鳴響。
和平:
《海內經》「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有鸞鳥自由自在地歌唱,有鳳鳥自由自在地舞蹈。鳳鳥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紋是「順」字,胸脯上的花紋是「仁」字,脊背上的花紋是「義」字,它一出現就會使天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