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030 | 淺析網路小說的矛盾沖突
小說離不開情節,情節離不開矛盾沖突。小說中形成矛盾沖突的內容和方式是多方面的,如生與死。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如果設計得好,既能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又能起到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說中的矛盾與沖突往往放在一起來講,是因為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矛盾只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狀態,而沖突是因矛盾引發的,注重於斗爭較量。 矛盾產生沖突,有矛盾不一定有沖突,沖突是矛盾激化產生的結果。
在前面分享小說大綱的時候提到小說矛盾,這是構成網路小說的必要元素。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一般來講要比情節更先一步,我們只有確定了主要的矛盾關系才能去具體地設計情節、確定沖突。
比如小說《庶女有毒》中,女主前世被害後重生,這造成了她與嫡母嫡姐之間的矛盾關系,她與皇子們之間的矛盾關系等等。首先存在這些矛盾,隨著矛盾的發展變化才有可能產生沖突並引起沖突的變化。
然後再來看看沖突:
1. 基本概念
這里舉幾個例子:
脾氣暴躁的老媽回到家之後,把我臭罵了一頓
我因為業績好,同事都在身後各種議論我,說我的壞話。
我好端端的走在一條街道上,忽然一盆水倒下來把我淋得透濕。
以上這幾個例子是沖突嗎?當然不是,首先要明確一點, 麻煩不等於沖突 。
之前有講到過沖突的公式:沖突=渴望+障礙。
意思就是,想要塑造一個沖突,主要人物首先需要有一個渴望。比如說渴望升職,渴望幸福的生活,渴望成為有錢人。然後,現實需要給他足夠的障礙,來阻止他完成這個渴望。比如說,他渴望升職,但是老闆居然是他的情敵。
渴望和障礙,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基本沖突。而渴望和障礙越強烈,這個沖突也就越強烈。一個沖突告一段落,故事稍微平緩,然後准備迎接下一個沖突。
我們寫小說的時候,其實就是將渴望和障礙這兩股相反的力量集中到主人公身上,彼此之間相互拉扯。然後故事就在這一個個拉扯之中,被扯到了最後的結局……
2. 沖突的性質
1 )主動型沖突:
這種沖突是由自己引發的,比如主人公強烈地想要獲得某樣東西或者強烈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於是主人公便不斷努力地去追求,然而一路上到處是各種各樣的障礙,讓主人公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小說《斗破蒼穹》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男主從天才變成了資質平平的廢柴,又遭遇了被退親的羞辱,這些事件激發了他內心強烈的渴望,於是他主動地去追求能力去戰勝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
2 )被動型沖突
主人公原本只想過平靜的生活,但是卻被動地遇到了各種危險或者威脅。主角為了保全自己重要的東西,不停的逃避著。整體的故事看起來,就是各種危險接踵而至,而主角努力保護重要的東西,逃避危險的侵害。
比如各種宮斗或宅斗小說,女主原本對名利無感,只想過佛系的生活,無奈遇到了各種危險,為了保全自己或家人,只得拚命升級打怪。
這兩種沖突,其實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無論渴望的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渴望保全自己,都是渴望。無論是阻擋自己變得更強大的絆腳石,還是身邊出現的危險,其實都是障礙。所以最後組成的東西,都叫做沖突。
當然這兩種類型的沖突,並不是完全孤立的,大多數作品中都是結合起來使用。比如《甄嬛傳》中,女主一開始無心爭權奪利,之後被形勢所逼為了保全自己開始抗爭,再之後又不斷演變為主動型沖突。
3. 沖突的結果
1 )沖突會導向人物行動,逼迫或強化人物在身體上或心裡上動起來。
如果渴望和障礙夠強烈,人物不可能不做點什麼。比如你渴望升職加薪,而你的情敵上司處處與你作對,這時候你會怎麼做?如果你覺得障礙太大了,應該換一份工作,什麼都不做就走了。意味著你的渴望還不夠強烈。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居然還升職加薪了。如果故事是這樣發展,不需要你改變點什麼的話,這說明障礙不夠強烈。因而都不能形成沖突。
所以說, 如果單看結果的話,不導向行動,不推動故事發展的,都不能算是沖突。 其實很多寫作書裡面,都提到了大家逃避沖突的傾向。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盡量逃避沖突。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們需要擁抱沖突。
不要把沖突當成是一件麻煩事,而要把沖突當成展示人物的機會。就像是,沒有這個壓力,怎麼能表現人物的處亂不驚呢?隨手得來的成功,都不值得贊頌,不是嗎?
2 )沖突能夠彰顯人物的性格特質。
我們寫作的時候,為了展示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不能直接說「他是個好人」,「他是個真誠的人」。這樣是不行的,我們需要展示。
要怎麼展示一個人的真誠呢?最簡單的,是看他的行動。但這個行動,如果只是普通的行動,並看不出什麼。但在沖突下的行動,最能說明一個人的本質。
如果他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說了實話。我們並不能說他真誠。但如果,假想一下。他有生以來最恨的敵人,被冤枉了。而且他只要作偽證,就能拿到一大筆錢。這個時候,他還說了實話,幫敵人脫罪。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心服口服的認為他是個真誠的人。
綜上所述,沖突是逼迫、強化人物行動,而沖突導致主人公採取的行動和選擇,才能展現出人物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彰顯出人物的性格特質。這個沖突越激烈,越能體現。
4. 沖突的塑造
1 )設置沖突
可以設置沖突的人物、群體、目標。
人物: 如果你選擇了正確的人物和情景,沖突會自然發生。你的任務就是塑造截然對立的人物,並把它們放在一起。比如把一個將軍和一個逃兵放在一起,一個腐女和一個鋼鐵直男放在一起,一個懦弱膽小的廢柴和一個個強大的敵人放在一起等等。
群體: 人物群體,特別是為了共同原因和意識形態結合在一起的群體,與生俱來會產生沖突。比如天主教徒和猶太教徒,有著深仇大恨的兩大家族,存在著競爭關系的兩個幫派等等。
目標: 就是說要設置有沖突的目標,自然容易引發沖突。比如大魔王想要毀滅世界,而英雄想要拯救世界;女主只想過平靜生活,而女配們非要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男主想要成為全天下最厲害的人,而一些小人見不得男主好,拚命陷害男主。
2 )設置沖突的環境
沖突的人物被迫在一起,比如必須合租,被關在了一個密閉空間里,或者必須一起完成一件事情。這就是沖突的環境。
比賽(競爭)環境、有權力斗爭的環境,都是很容易引發沖突的。另外某些極端的環境,比如所有人只能活一個這種,也是非常容易引發沖突的。
3 )加強沖突的效果
分別有兩個方法:提高沖突的籌碼和延長沖突。
提高沖突的籌碼, 就是要增強渴望和障礙。比如主角想要成為有錢人,如何加強沖突呢?首先增加渴望,讓主角因為沒有錢被歧視被欺負等等,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渴望;然後增加障礙,讓主角在賺錢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比如說主角不僅學歷低身體素質差,還有一群拖後腿的家人等等。
延長沖突, 就是好好的表現這個沖突,不要讓沖突出現後卻草草收場,盡量更好的、描寫、渲染表現沖突,挖掘沖突內在意義,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用。
『貳』 巴金《寒夜》——思想沖突、個性沖突的交響曲。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最初動筆於一九四四年秋冬之際的重慶,完稿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小說以一九四四年冬到一九四五年底一個重慶小職員的悲慘遭遇為線索,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夫)、曾樹生(妻)、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展現了社會底層小人物在抗戰即將勝利前的迷茫和艱難困苦的生活,特別揭示了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一直都覺得巴金的作品很是深刻,讀《寒夜》感覺好壓抑,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給人一種強烈的情感代入感,我認為這也是這本書很強大的地方。巴金在《寒夜》中用筆極為克制、冷靜,他以簡潔的文筆寫下了內憂外患的動盪下,一個家庭的情感糾葛以及最終的崩塌。
《寒夜》在創作風格上也由熱情傾瀉轉入深蘊細膩,為那些在黑暗年代中掙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聲:青春的消逝,理想的破滅,人性的扭曲、時代的悲劇…
「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整本書中充斥著壓抑、絕望二詞,不管是言語激烈卻愛著兒子的母親、軟弱敏感卻善良的汪先生,還是那個內心荒蕪卻容易感動的樹生,在那燈火昏暗凄涼的街巷裡、在那搖搖欲墜的大樓中、在那間總有老鼠馳騁的房間里,一個關於對現實的無奈、關於親情與愛情的掙扎、關於對時代無聲的泣血的控訴的故事在展開。
「快半點鍾了,天空里隱隱約約地響起飛機的聲音,街上很靜,沒有一點亮光。他從銀行鐵門前石級上站起來,走到人行道上,舉起頭看天空。天色灰黑,像一塊褪色的黑布。」小說以人物的悲劇性格刻畫的悲劇故事,從側面體現了一個時代,在黑暗腐朽的統治之下所折射出來的小人物的悲哀。在整部小說中,我們每個人彷彿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面容,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深刻。《寒夜》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粉飾過的語句,但是讀起來字字誅心。彷彿有人揪住了你的心臟一般,讓人覺得呼吸困難,異常壓抑。
巴金在小說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描寫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從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
對於汪文宣這一人物形象,作者沒有給他出路,他的身上,不僅僅是知識分子的弱,也是自身性格的弱,為人子的弱,汪文宣在家庭生活中的軟弱是無法忽視的,而這樣的軟弱更是造成家庭悲劇的重大原因。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他無力改善局面,也只有在這樣的局面中看到家庭毀滅的悲劇。
這是一部小人小事作品,也是一個現代小家庭的思想沖突、個性沖突的交響曲。巴金在沉重的生活中描寫的個體掙扎,在戰爭生活為背景下敘述的個體生命形態的發展,其中有新舊文化的對抗,也有人性的互相沖突扭結與妥協,原始生命中人性的本質,外在社會文化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個體幸福的追尋的命題互相扭結,形成既相互沖突,又相互妥協的無奈,在中國家庭的個體感受和傳統倫理的沖突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叄』 怎麼寫小說開頭
作為一名網路作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第一眼就能吸引讀者,如此,小說的開頭也就變得相當重要了。筆者曾經聽一位編輯說過,寫好網路小說的開頭,你的作品差不多也就成功了一半。那麼,網路小說的開頭應該怎麼寫呢?
第一,以人物矛盾沖突為開頭。以人物的矛盾沖突作為一本網路小說的開頭,就是把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沖突第一時間呈現給讀者,而且開篇的矛盾沖突最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越是激烈,越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給讀者一種想要馬上知道矛盾沖突結果的願望。而這種小說的開頭方式,也是最常見的。
第二,以回憶的方式倒敘開頭。如果網路小說以回憶的方式開頭,那麼確保講故事的人就是主角,或者是小說故事的直接目擊者,這種開頭方式先把結果呈現給了讀者,然後用回憶把讀者代入小說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的開頭能夠增強小說的代入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就是喜歡聽過去的故事,即便你的小說情節不是很精彩,但是因為是回憶倒敘,讀者也能第一時間被小說內容吸引,因為讀者已經知道了小說的結果,那麼就一定會想知道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這就是讀者的閱讀心理。
第三,以性格鮮明的人物描寫為開頭。讀者讀網路小說,最希望看到的當然是小說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如果你的小說人物形象性格十分鮮明,那麼就可以描寫這個人物的鮮明性格作為起始,先讓讀者認可你這個人物,然後再認可你的小說故事情節,這是很多有經驗的網路作家經常運用的小說開頭的方法,往往一個開頭的人物寫好了,對吸引讀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以幽默的語言為開頭。幽默的語言,可以是來自本身具有幽默風格特點的詞句,也可以是人物之間幽默的對話,更可以是幽默搞笑情節的敘述。要記住,讀者讀你的網路小說是為了尋找歡樂的,如果你的網路小說開頭就很幽默風趣,讀者自然第一眼就能記住你的作品,再閱讀以後的章節,自然也就沒有阻礙了。
第五,以氣勢雄渾的環境描寫為開頭。大家如果聽過一些教授網路小說寫作的課程,一定有講師說過,寫網路小說,切記不要有大段的環境描寫,更有在小說的開頭不要有太多的環境介紹,其實這樣的觀點是很不全面的。開頭的環境描寫如果能夠寫出氣勢,能夠讓環境描寫對故事情節和人物起到充分的襯托作用,這種小說開頭方式還是很能吸引讀者的。
第六,以懸念為開頭。懸念,一個最起碼的作用就是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網路小說的出現,懸念這個小說中曾有概念,似乎就被淡化了。實際上小說中所說的懸念,就是人物的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或者是被小說中預示的可能出現的故事矛盾沖突的結果,這就吸引讀者很快代入到小說中,去尋求懸念的答案和原因。
第七,以人物強烈的情感為開頭。網路小說開頭強烈的情感描寫和矛盾沖突,能夠讓小說的讀者先認識主角,通過去感受主角的情感變化,讓讀者很快代入到網路小說之中,被小說的情節和內容吸引。不過以人物激烈的情感沖突為開頭,需要你有很好的文筆駕馭能力。
第八,以讀者熟悉的場景方式為開頭。一些讀者熟悉的場景出現在小說中,能夠讓讀者第一時間對小說產生共鳴。不過,這樣的開頭需要你仔細選擇合適的場景布局,需要有很好的布局謀篇的能力。不過,這樣的開頭如果能夠寫出來,卻是能夠遠勝於其他的開頭方式,更能令讀者感到小說開篇的新穎和親切。
『肆』 小說要怎樣寫才能突出戲劇沖突
小說中的復元素很多的話,必須主制次分明.以主線為主,一切支線圍繞主線發生,支線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千萬不能把主線給模糊了,反而要更加映襯出主線要說明的事物.
戲劇沖突,可以指對人物內心造成的劇烈沖擊,必須是出其不意的,有種經典的手法,叫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根據人物內心的想法,是不會發生的,沒有想到過的,但是在寫作時暗留了伏筆,那麼就又造成了沖擊又不會突兀.
寫作的時候,要將人物的個性設計好,並且相互交集,性格鮮明的人物相遇就會發生戲劇沖突.也不能一味的沖突,要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或者升華,否則就很難有新的意境.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在情節上不要落入俗套,就會有出彩之處.
『伍』 寫網路小說已矛盾展開情節,以沖突塑造人物
什麼叫矛盾?我覺得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吧?簡單吧?我不清楚樓主為什麼不懂?吵架是矛盾、打架是矛盾,兩人不和也是矛盾,只要是對立的人和事都是矛盾,舉個例子,超市排隊交錢,有個人把你擠出去,佔了你的位置,你是不是很不爽?會不會找插隊人理論?你跟這個插隊的人不和睦,這就是矛盾,你只要把這個矛盾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寫完整就是一個情節...在這個矛盾沖突中,通過說話、動作、心理自然能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假如你要塑造你自己是個性格懦弱的人,跟插隊人頂多就是講道理,假如你塑造自己是脾氣硬氣的人,你有可能把對方打到在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表現出的說話、動作、心理都是不同的....反之,通過說話、動作心理也能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
不知道這樣解釋你能明白嗎?這些基礎知識好像在小學語文課上就有教,我現在還記得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描寫,情節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的,記敘文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你小學都咋學的......你找本小學語文課本看看,估計這些都不需要問....都是些基礎知識。
『陸』 矛盾作品《子夜》讀後感3500字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並且立足於這樣一個廣闊的背景,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故事以戲劇般的場景來開端:主人翁吳蓀甫在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第二天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紛至沓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名以上是來弔唁,在私底下無不是在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在雙橋鎮農民暴動成功後,它打破了吳蓀甫「雙橋王國」的美夢,但在此同時他與杜竹齋等人籌劃的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他決定將雙橋鎮劫後的余產摺合現金投放到益中信託公司,干一番大事業。他起用絲廠職員屠維岳,蒙騙分裂工人組織,平息了工潮。這時,杜竹齋驅車趕來,報告了公債投機的手的喜訊。吳蓀甫意滿志得,感到勝利正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長,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www.330011.coM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推薦理由:
首先是思想方面。「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點至凌晨1點。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黎明就要來到。作者以此作書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深刻。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反映出小說的故事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舊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沖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決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它反映了30年代中國的真實社會生活,向人們展現了大都會生活的種種,詳實細膩的生活描繪,使讀者沉浸其中,真實的感受到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一份難得的史料。
其次就是在小說的語言方面。在小說中,《子夜》把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其中其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使得小說既有詩的韻味,又有史的厚重。這正是當代很多小說所沒有,或者說達不到的層次,這個是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再者就是在小說的結構與線索的設置方面。小說以趙吳之間的矛盾為主線,以雙橋鎮暴動與吳的矛盾、裕華絲廠女工罷工斗爭與吳的矛盾為輔,三線交錯發展,從而聯系社會各方面,展示著宏大的社會面貌,同時深刻具體的展現著人物的形象。最後就是小說的人物方面。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發展民族工業。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
經典片段分析:小說的高潮發生在兩次工潮中。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寫工人運動,吳蓀甫腹背受敵,陷入困境中,小說情節趨於緊張並逐漸推向高潮。雙橋鎮農民暴動的成功,打破了吳蓀甫建設「雙橋王國」的幻想。第一次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姚金鳳的走狗身份被識破之後,他使吳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寶珠。這樣一來,以反間計迷惑分裂工人群眾,結果薛被認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姚金鳳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第二次工潮中,屠維岳軟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鎮壓罷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產黨;一面對工人花言巧語,收買人心,又誘騙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黨名單。企圖未遂時,他又堅決鎮壓。屠維岳是小說中別具特色的人物。他富於戲劇性的出場,就已顯示出善於揣摸主子心理的特點。吳蓀甫對屠維岳從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並予以重用,既顯示了吳蓀甫的善於用人,也表現出屠維岳的機靈和城府。手握權柄之後,他對工人軟硬結合,欺騙分化,為吳蓀甫竭盡忠誠。他還利用黃色工會的派別紛爭,借刀殺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銳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寫無不時刻調動著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只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眾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寫手法的功底。
子夜讀後感範文
子夜範文2000字
《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在茅盾的小說創作中,《子夜》的問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僅就塑造民族資產階級形象而論,《子夜》標志著中國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階級——資產階級,被文學所遺忘的時代的結束。《子夜》全書共十九章,時間是1930年夏季的兩個月,地點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上海,故事從縱的方面是以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發展民族工業為主線,寫他如何在「三條火線」中搏鬥,最後在「四面楚歌」中以徹底破產而告終。故事從橫的方面牽連著千頭萬緒,遠至帝國主義勢力在華的矛盾和中國新軍閥的混戰,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場」的活動。小說縱橫交錯,遠近相連,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子夜》的思想內容是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過寬廣宏博、復雜紛紜的社會現象,表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尋求解放道路的戰斗精神,也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向一切剝削階級和帝國主義進行英勇搏鬥、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則是揭露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難以發展的歷史命運,從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謬論。這兩方面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也是作者藝術構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點集中在中國民族工業的命運,通過塑造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典型形象,向讀者展現了當時中國社會動盪的三個方面:勞資矛盾、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斗爭和農村的經濟破產,同時提出了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本家到底有沒有發展空間這一問題。《子夜》全篇注重階層的分析,塑造了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義的民族性,希望國家富強,又具有資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罷工,賺取資本的利慾心,體現了受多重擠壓形成復雜性格的立體人物。
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乾的氣魄、冒險的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想用自己的鐵腕和意志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在家鄉,他有發電廠、米廠等,企圖以此為基礎建立「雙橋王國」。在上海,他有自己的絲廠,並且聯絡太平洋輪船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和金融資本家兼親戚杜竹齋組成益中公司,他們鯨吞小廠,排擠同業,企圖進一步興辦紡織業、長途汽車、礦山、應用化學工業等。這位曾游歷歐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業家,被稱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這雖不免過譽,卻多少表現出不失為英雄的本色,至少在中國的民族工業家中來說是如此。且不說他藏在胸中的宏偉計劃,那振興中國工業以實現孫中山提出的「東方大港」、「四大幹路」一類「實業建設」方略的勃勃雄心,足可使人傾倒,單就眼前「大刀闊斧」的行動來說,就已表現出不凡的氣度。在同業叫苦連天之際,他的絲廠經營有方,「境況最好」;他認定「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系中國民族的前途尤大」,幾度面臨困境,「還要幹下去」。尤為出格的是,為同買辦工業相抗衡,他不顧眼前的險情,同孫吉人、王和甫組成了益中信託公司,再經營八個日用品工業小廠,以拯救這類奄奄一息之中的民族工業。然而「英雄騎士」畢竟命運不濟,他的計劃是著著落空,他的行動是步步失敗。他一隻眼睛看著工業,另一隻眼睛看著政治,他身邊的唐雲山和黃奮就是汪派人物。但他遇到的敵手是代表美國金融資本的趙伯韜,結果他處處受趙伯韜的牽制,終於一敗塗地。原因就在於他生錯了時代。在殖民地化愈益加深的社會里,帝國主義和買辦工業擋住了他的去路,國內軍閥混戰、政治腐敗使工業面臨困境,這些都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吳蓀甫的計劃原先就構築在這樣一種幻想上:「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可是這幻想的前提並不成立,他的失敗終成勢所必然,這恰恰從現實同理想的矛盾中揭示了悲劇結局的成因。吳蓀甫雖然是具有法蘭西資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他確實是一個特殊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資本家。茅盾說,他像一頭「攫食的獅子」,但時代沒有賦與他施展威力的機會和條件,他被關在鐵籠子里,即使拚命奔突,掙扎,也無法沖出鐵籠。在這里,茅盾對這類工業家的抱負和才幹不無贊賞,深感痛惜的則是他們的生不逢時。在30年代就有人評論說,《子夜》是「創造了一個英雄,而且這書也就成了這個英雄的個人的悲劇的書了」。此外,《子夜》對廣闊社會的描寫,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現象上,也沒有單純追求生活題材的廣闊性,而是表現深邃的時代風貌,提出許多另人深思的問題。比如懷抱《太上感應篇》的吳老太爺為什麼坐在「雪鐵龍」的汽車里?土豪劣紳曾滄海臨死之前為什麼頭頂著一本《三民主義》?曾滄海之子曾家駒為什麼在人們的鄙視下還把國民黨黨員證當成無價之寶而拚死保護?交際花徐曼麗為什麼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為什麼擺脫不了俗不可耐的頹廢情緒?吳蓀甫為什麼不是「在商言商」的資本家?趙伯韜為什麼一再要求讓政客尚仲禮代替另一個政客唐雲山當益中公司的經理?經濟學家李玉亭為什麼竭力奔走在吳、趙之間調停?工賊錢葆生和桂長林為什麼發生沖突?這些生活事件的描寫和人物命運的刻畫,有的看來似乎無關緊要,而實際上卻是茅盾對《子夜》的總體藝術構思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我們透過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現象而深入到內層,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國社會形勢的特點:一方面,軍事上是蔣、馮、閻新軍閥大混戰,政治上是蔣介石集團與汪精衛集團的沖突,而這種混戰和沖突的背後又反映了帝國主義勢力在華的復雜矛盾。吳、趙兩派人物的斗爭是上述現象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紅軍力量的壯大,農民暴動的此起彼伏,工人罷工運動的高漲,使得剝削階級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終日。當然,《子夜》並不是對於社會哲理認識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會性質和時代特徵,是通過「全般的社會機構」的描繪,表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前進方向,具有雄渾剛健的美學力量。
魯迅評論說,《子夜》的出現是國民黨文學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評論說,《子夜》是自文學革命後最值得誇耀的。人文主義代表,國學大師吳宓則評論說,此書乃作者結構最佳之作,寫人物典型性、鮮明,環境描寫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開創了現代都市文學的先河。總之,《子夜》表現了作家雄渾剛健、磅礴闊大的藝術氣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傑作。
子夜讀後感
子夜讀後感3000字
《子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准備和構思的過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復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縝密的藝術構思和卓越的創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家筆下的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為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國家象個國家,政府象個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著企業上的利害關系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著政治」。他具有游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為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斗爭;他熄滅不了工廠里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也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通過上述這些描寫,《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國民族工業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里。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僅從吳蓀甫同趙伯韜在益中信託公司和公債投機市場上的矛盾和斗爭來描寫他的性格和命運,它還寫出了吳蓀甫同農村封建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和他對農民武裝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而在對待工人運動的態度上,更顯露了他拚命壓榨工人、仇視革命的反動面貌。當他從報紙上知道雙橋鎮被起義農民佔領的時候,「他獰起眼睛望著天空,忽然轉為貧怒:『我恨極了,那班混帳東西!他們干什麼的?有一營人呢,兩架機關槍!他們都是不開殺戒的嗎?嘿!……』」字里行間彷彿傳出了他的咬牙切齒的聲音。他也有時不滿意國民黨反動政府,那是因為它不能有效地鎮壓革命,「因為他的權力的鐵腕不能直接達到那負責者」。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的不振,想吸盡工人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他利用工賊、特務和反動軍警破壞工人罷工運動。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個仇視勞動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動工業資本家的形象。作品還從吳蓀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圍人物的描寫烘托出了資產階級由貪心和利慾所形成的冷酷無情的靈魂。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為他安排下的失敗的命運。他只能用偽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依靠強烈的刺激來暫忘「那叫他們抖到骨髓里的時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業的危機」,只能用「死的跳舞」來排遣失敗時的苦痛,並幾乎用自殺來結束自己悲劇性的命運。吳蓀甫是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除吳蓀甫外,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www.hougan.com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岳是吳蓀甫手下得力的鷹犬。正象作者著意渲染吳蓀甫的才乾和魄力一樣,他也用不少筆墨渲染了屠維岳的「機警、鎮定、膽量」。吳蓀甫不能改變自己的失敗命運,屠維岳的陰謀詭計也終於破壞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越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拳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借蔣介石的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具有壓倒吳蓀甫的優勢。他不僅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狡獪、陰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無恥。作品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政治社會關系揭示得還不夠充分,但從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寫中,已經淋漓盡致地刻劃與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馮雲卿是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里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通過他用自己女兒作「美人計」的一幕丑劇,作品一方面尖銳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劃了趙伯韜的卑鄙的形象。馮雲卿的活動所佔篇幅雖然不多,但卻是全書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也都寫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說,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連鎖到現在本書的總結構之內」,這個打算雖然沒有全部實現,但從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顯示了當時某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墮落、空虛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里來時行細致、深入的刻繪。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里,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發畢露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清客的心裡,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託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謹嚴的。全書共十九章,一、二兩章交待人物,揭示線索;此後十七章,一環扣緊一環,頭緒繁多而又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第四章寫雙橋鎮農民起義,雖然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發展,對全書說來使人略有游離的感覺,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起義的勢不兩立的態度,仍然是全書的一個重組成部分。貫串全書的主線是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最後結尾處側面帶出工農紅軍的日益壯大,以此來對照吳蓀甫失敗的命運,指出了中國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系。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茅盾對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和《儒林外史》特別喜子,又曾廣泛地閱讀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對中外優秀文學遺產,他都能經過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舊藝術品的精髓而創造出新的手法」。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工農群眾運動的描寫,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別是描寫工人罷工斗爭,缺點更為明顯。作者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這方面的斗爭,一方面是想展示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種描寫來批判當時「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但是因為正面形象過於單薄無力,不能顯示出革命者英勇斗爭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創作企圖未能圓滿地實現。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的多了。」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反革命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斗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柒』 我想寫校園小說,有沒有描寫兩個女生因為發生矛盾而打架的場景
藝術來源於生活,如果你寫不出來就別寫,別人給你的也不是你的,不過你可以試著看看新聞,專找這一類的,或者問問朋友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聽聽他們的故事,找找靈感,別人給你的東西到底不是你的,寫出來也沒有靈氣~
『捌』 寫小說如何製造矛盾沖突
小說人物製造矛盾沖突
1)女主天生麗質,長得艷壓群芳,引得男人們瘋狂追求,女人嫉妒們,以及經常被人佔便宜,或者引來一般人追求,然後男主出場解困,從而導致沖突的發生。
2)男主角實力全能,高情商,贏來眾多女子追求,女主角吃醋嫉妒。
3)善與惡的矛盾。
男主為了拯救世界,拯救保護自己愛的人,打擊罪犯、搶劫犯、殺人犯,恐怖分子,或者維護尊嚴,與反派斗爭到底,最後實力碾壓對方,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這里前期必須低調一點,裝逼打臉,才能獲得爽感。)
4)主要自身需求的矛盾。
主要想要成長,必須要通過一些外力輔助,或者說去拍賣場夠買一些物品,天財地寶這些東西。
這個矛盾同時也引發出主角與金錢和利益只見的矛盾沖突。
5)親友圈的矛盾。
男主角與女主角從相識到相戀,是一個矛盾層次逐漸減小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有加入,親戚,朋友等因素參合進來,他們便會帶來更多的矛盾沖突,以及社會沖突。
利用男女主雙方父母對於對方家境以及實力的誤解,創造矛盾,然後激化矛盾,以至於最後達到必須解決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這里的矛盾要從從激化,不要一下子例舉出來,讓討厭你的人,一直討厭你,不要隨便經歷幾件小事,就感動了放棄碾壓主角了,那故事就沒法往下寫。
6)自然世界的矛盾
這一層矛盾,適合大場面的矛盾;除了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存危機,還有來自時代變革引起的社會動盪不安,諸如國家大戰,星際大戰,末日危機,地區恐怖襲擊,都可以歸類於此。
還可以利用環境的變化,進一步激化男女主角的關系,比如製造一次生死之交,製造一次共患難的經歷。
總之,不同就是差異,差異必然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距離,距離來自我們的選擇,選擇了就必然會有討厭與喜歡之分。矛盾沖突,也就應運而生。
本期推薦書籍《絕代神醫》,鏈接如下:
http://book.sina.cn/dpool/newbook/bookv1/book.php?book_id=5430725&nwm=book_wap_0065&from=singlemessage
『玖』 求學生小小說寫作技巧和範文
一、小小說的文體特點
1、情節單一, 但不單調
情節單一是指小小說在情節提煉上表現為通過敘述一個具體事件來構成單一性情節。事件是構成小小說情節的基本元素。
不過, 並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能成為組成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小小說情節的事件必須滿足這樣三個條件: 第一, 敘述的事件必須完整, 第二, 它必須包含一定的矛盾沖突。第三, 事件必須呈現出一種因果聯系的形態。
例如《三封電報》(美·佚名) :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 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 「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 回電給弟弟: 「運其屍回家。」三個星期後, 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 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 「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 「無誤, 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選自《世界微型小說精選簡評集》)
這篇小小說是一家美國雜志以3000 美元的懸獎徵求「文字最簡短, 情節最曲折」的故事的獲得首獎的作品。單一的情節里, 事件完整、有沖突、呈現因果聯系, 這樣, 事件所呈現的面貌就不是簡單、重復而沒有變化了, 因而, 雖然情節單一, 但不顯得單調。
2、性格單純, 但不單薄。
小小說作為小說大家族的一個成員, 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主要任務。集中寫一個人物, 通過一個生活片斷突出這個人物的一個性格側面, 便是我們所說的小小說性格描寫的單純性。
著名作家陳建功曾在《北京晚報》發表過一篇題為《娘家人》的小小說。這篇作品人物不多, 但寫活了一個「舅老爺」的形象。一個73 歲的老太太病故了, 而這個76 歲的娘家「舅老爺」來鬧喪。他質問「臨死前⋯⋯吃了什麼葯?」並硬要堅持「開膛驗屍」。
死者的兒子、媳婦、女兒、姑爺們百般侍候, 央求,小心賠不是都毫無效果, 最後還是開膛驗屍才算了結。這個由一個事件(鬧喪) 構成的單一性情節相當准確地突出了這個舅老爺蠻不講理的一個性格側面。
3、結尾驚奇, 但不離奇。
蘇聯作家蘇曼諾夫說: 「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這個論斷特別適用於小小說。小小說單一的情節很難形成一種藝術的跌宕和起伏, 很難產生一種一波三折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因此, 依靠結尾驚奇(意外結局) 便成為小小說的寫作者解決上述「二難」問題的絕招。
日本著名微型小說作家星新一寫有一篇《人質》。作者在事件的開端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 一個匪徒搶劫了銀行, 並以一個小孩做人質, 迫使前來追捕的警察為他提供一輛摩托車放他走。那麼, 這個匪徒是否能逃脫? 這個小孩能否獲救? 這就是一個問題, 一個細節, 整個小說都圍繞這個單一、集中的懸念來結構全篇。這個匪徒最終逃脫了, 而結局是那個被當做人質的小孩竟是一個橡皮吹成的假人。小小說的結局大出讀者的意外。
美國作家愛倫·坡寫有一篇小小說《夜歸人》。丈夫從稅務所帶回了巨額公款, 然後要出遠門, 丈夫一再叮囑妻子不要讓任何人進屋。但妻子卻經不住門外一個傷兵的再三懇求, 放他進了屋子。這時, 一個蒙面強盜撬門進屋盜錢, 而妻子和傷兵一起打死了強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這個蒙面強盜卻是她的丈夫。這個突轉的情節形成了全篇誰也沒有想到的意外的結局。
如上這種由單一情節的突轉造成的意外結局在小小說中相當普遍地存在, 因而形成了小小說學里的一個特有概念, 即歐·亨利(美國作家, 其小說特別注重設計結尾的意外結局) 結尾。
但這種意外的結局在給人驚奇(出人意料) 的同時, 也在情理之中, 因而就不顯得離奇古怪了。
二、小小說的寫作技巧
1、構思一個核心細節
任何一篇成功的小小說都有作為全篇藝術支撐點的核心細節。所謂核心細節, 就是指小小說的中心情節, 即能夠用一句話概述的主體事件。小小說的創作過程就是讓這個主體事件(核心細節) 不斷地發展、變化和豐富。如1999 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記憶》:
手術室的燈滅了。韓醫生緩步走了出來, 一位打扮新潮的女人馬上迎了上去, 急切地問道: 「醫生,這老、老⋯⋯老太太怎麼樣啦?」韓醫生黯然地搖了搖頭: 「如果再早送來十分鍾, 也許⋯⋯」
話音未落, 走廊上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緊張, 三步並作兩步沖到韓醫生面前,聲音嘶啞地問道: 「我媽怎麼樣了? 我媽怎麼樣了?」
韓醫生輕輕答道: 「老人上了年紀, 且失血過多, 我們盡力了。」那男子一聽, 足足愣了半分鍾, 然後猛地抱住了頭, 蹲了下去。他雙手深深地插入了頭發中, 緊緊抓著自己的頭。由於極力控制著自己, 還不至於號啕大哭, 但他全身劇烈地抽動著。
韓醫生正要上前安慰幾句, 那女人已躥到男人面前, 一邊搖著他一邊說: 「你媽死了, 可我們還不知道巨款存摺放在什麼地方, 你快想想辦法, 快呀, 哭有屁用!」男人由於過度悲傷, 並沒理睬女人, 女人只好又拽住韓醫生, 說道: 「醫生, 你能想出好辦法嗎?」韓醫生用手扶了扶寬邊眼鏡, 看了女人一眼,又看了看男人, 說道: 「辦法倒有。老人剛死, 記憶尚存, 我可以進行一次記憶移植的手術, 不過接受者最好與死者有血緣關系。」說完, 韓醫生看了看那個男人。女人一聽這話, 馬上喜笑顏開, 硬將仍處於悲痛中的男人拉進了手術室。
半小時後, 手術完成了。男人臉色陰沉, 慢慢地走出了手術室。女人迎了上去, 笑嘻嘻地問: 「怎麼樣, 知道了嗎?」啪! 一個響亮的耳光打在了女人臉上, 男人停在空中的手在顫抖著, 不知是因為氣憤還是這難得的勇敢。女人正待發作, 男人先吼出了聲:「原來你對我媽這么刻薄! 我不在時你竟總氣她老人家, 還總是以白眼相向! 媽因為我怕你, 又怕破壞我們的感情, 一直忍著沒跟我說。存摺我已經知道在什麼地方了, 但我決定將它捐給希望工程, 這是我媽的心願, 你一分錢也拿不到!」說完, 男人徑直地辦理老人的後事去了。女人捂著臉, 低著頭跑出了醫院。
韓醫生站在手術室門口, 靜靜地看著這一切, 他什麼話也沒說。
這篇小小說的構思可以用俗語「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來概括, 其核心細節是女主人想通過記憶移植得到巨額存款, 卻不料得到了一巴掌。小小說的發展、變化與豐富都是在這個核心細節上演繹的。
2、營造特定的矛盾沖突
在確立了核心細節的內容的同時, 寫作時就要注意以這個核心細節為基點, 衍化一系列的一般細節。
這些一般細節, 有時, 它是核心細節的起因描寫; 有時, 又是核心細節的結局延伸; 有時, 它又是核心細節在發展、演變中的內容補充。正像滾雪球一樣, 球核通過不斷地運行、滾動, 粘起了一層又一層的積雪。球核如果沒有與這一層層的積雪相連就不成其為有內容有形狀的雪球。而這個滾動的過程, 寫作者就要注意有意識地營造一些特定的矛盾沖突, 推動情節的發展與豐富。如2008 年高考全國卷Ⅰ滿分作文《最貴的捐贈》:
在去捐贈的路上, 不少人都沉默著, 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 不說話, 腳步卻在不斷地加快。5·12 , 深深刺痛了人們的心。我拉了拉有些鬆掉的繩子, 嘆了口氣, 轉頭卻撞上了一對母女。母親將
一大床嶄新的被子放在了地上, 低著頭似乎在跟女兒說些什麼。因為好奇, 我放下了我的贈品, 湊了過去。
小女孩漲紅了臉, 手指不停地摩挲著她懷里的洋娃娃, 眼淚不停地打轉。
「發生了什麼事?」我探頭問道。
母親抬起頭, 無奈地看了我一眼: 「你看這孩子,明明說好要把自己最喜歡、災區兒童最需要的東西拿來捐, 可她卻只拿了一個舊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道: 「現在的孩子, 真的是⋯⋯」未等我想完, 小女孩開了口: 「可是, 災區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捨不得送給他們呀。」
「有什麼捨不得呀?」母親似乎生氣了, 「地震讓他們失去了那麼多, 你只是捐了一樣東西, 有什麼呢? 媽媽以後再給你買呀。」
「可是, 可是⋯⋯」小女孩擦著眼睛, 小臉越來越紅, 小嘴撅著, 一直說不出話來。
我看不下去, 接著母親的話說: 「是呀小妹妹,災區的小朋友多可憐啊, 他們的家沒有了, 甚至親人也沒有了, 而我們只是把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捐給他們罷了, 即使是你不要了的東西, 也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幫助呀。」
誰知我剛說完, 小女孩急了, 「什麼不要了呀,那樣東西我一直都要的! 要的!」她跺著腳, 滿臉通紅地說。
「要的也不行, 走, 回家拿去!」母親喊道。小女孩被她媽媽嚇了一跳, 低聲說: 「真的要捐那樣東西嗎?」母親和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頭來, 說道: 「那⋯⋯不用回家拿的, 走吧。」
到了捐贈點, 母親把被子拿給志願者後, 低頭對小女孩說: 「你的東西呢?」
小女孩抬頭看著媽媽, 過了好久, 把媽媽拉了過去。
「叔叔,」小女孩對志願者說,「我捐媽媽。」
全場嘩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頭, 小聲地哽咽道: 「地震了,好多小朋友沒有了媽媽, 他們好可憐啊。我想, 他們最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媽媽呀⋯⋯」說著, 眼淚掉到地面, 濺起的灰塵形成了一朵美麗的小花。
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小小說, 其情節單一(可以用「小女孩為災區捐贈」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核心細節) , 但卻通過一步一步地營造矛盾沖突(母親勸小女孩捐洋娃娃, 小女孩摩挲; 我誤會小女孩, 小女孩急得說不出話; 母親要小女孩回家拿, 小女孩遲疑著來到捐贈點) , 讓讀者在關注小女孩的捐與不捐的矛盾沖突中被深深吸引, 小小說的核心細節由此便顯得異常曲折與豐富, 使小小說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性。
3、設計巧妙的反轉式結尾
「反轉」指的是小小說結尾部分的情節並不按人們通常的思維形式發展, 而是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另外一種結局。比如上面提到的《最貴的捐贈》里, 人們通常的思維模式是捐物, 但小女孩卻要捐「媽媽」(人) , 這一反轉, 便給人創造了一種巨大的驚奇效果, 因而使作品瞬間產生了極大的藝術魅力。白小易的小小說《意外》, 寫一個農村青年因為某件非常特殊的事, 拿刀要去找君明算帳。當他趕到堤坡, 正好碰上君明推車失誤, 掉進湍急的河水中。他蹬掉布鞋, 連衣服都沒脫就跳進河中把君明救了起來。由拿刀算賬(可以理解為准備殺人) 到結果是救人, 這種
人物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恰好相反, 便是小小說創作中典型的「反轉式」結尾。2003 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保姆與家教》:
柳靚,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 單身母親。就因為是教授, 就因為是單身母親, 柳靚才請了個小學畢業的鄉下妹子當保姆, 一個武漢大學大三學生當家教。
這故事啊, 也就從這里開始⋯⋯你看那鄉下妹子, 圓圓的臉蛋, 小巧的嘴, 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清純著呢,住了那麼個把月, 可把柳靚家裡弄得井井有條, 喜人吶! 柳靚心裡自然歡喜, 大大方方地將所有生活費給了小保姆, 更將她視為自己的親妹妹。
你再瞧那家教, 馬尾高豎, 精神抖擻的, 和柳靚家女兒聊得可火熱呢! 她工作做得不夠好, 那小女孩除了會吐一兩句洋文, 考試總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靚正思索著要不要換個家教。
唉, 也怪教授她自己心理作用, 用什麼「分而使力, 用心專矣」, 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 正趕上柳靚的新學年報告會, 這可是全校性的活動, 儀表上不得馬虎。想起假期新買的長裙, 柳靚不禁笑了, 連那個當家教的二十齣頭的姑娘都說穿不出自己那樣的洋氣, 自己都三十四了。就這么想著, 柳靚喜滋滋地從衣櫃里取出長裙, 比劃著⋯
「哎喲!」毫無預警的, 裙子的下擺破了個大洞, 柳靚大驚失色, 這到底會是誰乾的, 好好的一個心情全給破壞了。柳靚無奈地坐到床沿, 眉頭深鎖起⋯⋯
「會是誰呢? 不可能是小保姆, 對, 不可能! 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邊看, 不可能弄壞的。女兒又穿不了這么大的, 肯定是那個小家庭教師。那天, 她看我穿的裙子, 眼睛眨都沒眨過一下, 肯定會是她!」
好像沒經過什麼思維斗爭似的, 柳靚一口咬定是家教弄壞了裙子, 憤然奪門而去⋯⋯
忘說了, 她不是去理論, 而是去講學了。因為,她知道, 下午女兒要補課, 自己又不在家, 家庭教師一定會趁這個機會拿她的衣服, 到時候, 就可以逮個正著。一切照計劃進行著⋯⋯
到家門口了。對了, 就是那個人! 柳靚差點沒沖上去按住她。「等! 等! 等! 等她到家門口, 就捉住她, 我上個月才買的鞋子, 你也穿, 太放肆了吧, 討厭啊!」人一生氣就跟柳教授現在這樣沒風度了, 一個箭步上前, 扳過對方的身子, 驚了———保姆! 她的脖子上還掛了一串教授珍愛的項鏈。
這樣, 我想, 柳靚又可以在學會上發表論文了。
小小說的情節很單一, 可以用「教授抓可能穿自己裙子的人」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其矛盾沖突的營造主要是靠教授內心的活動(一時認為不可能是小保姆, 終又認為是家庭教師; 原本准備去理論, 終又決定逮個正著) 來實現的。教授原本認定穿裙子的一定是家庭教師, 最後扳過對方來的身子卻是保姆, 想的與見到的恰好相反。這一反轉式結尾, 讓人在驚奇中恍然大悟的同時, 更啟示人們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意願來判斷, 要注重實事求是。由此, 小小說也小中見大, 具有了較高的哲理層次上的意蘊。
『拾』 小說中緊張、激烈、熱血的戰斗場面要怎麼描寫比較好
很多人在看小說的時候會碰到一些非常緊張激烈熱血的戰斗場面,不管是在武俠小說中還是在抗日戰爭題材的小說中,又或者是在一些警匪片中都是會讓我們看得熱血沸騰,那麼怎麼才能寫好這樣的場面呢,大體就是一下四個方面
最後一點,周圍群眾的側面烘托,其實這個周圍群眾的另一種說法就是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叫做吃瓜群眾,有的時候他不會從正面來描寫這個人有多厲害,而是通過側面吃瓜群眾。反應來展現出這個人有多厲害,這個矛盾沖突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