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 6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可以寫一下中國古代小說每一個階段的特點,將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詳細地描述一下,最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等等。
正文:
中國古典小說是文學中的一種樣式,一般是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同時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經典的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中國古代小說輝煌燦爛,但是它的出現和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歷經千年,達到鼎盛...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2. 四大名著的現實意義
四部小說可以說中國文學中最輝煌的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是登峰之作。而且對於各個時代都有著重大的警醒和啟示作用,畢竟四大名著的產生和當時的現實社會星星相關,可以說也是某個社會歷史時期的縮影。 《紅樓夢》封被稱為建末世的網路全書。《紅樓夢》繼承了中國古代偉大文學作品的傳統,廣泛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生活和歷史趨勢,批判社會。規模宏大,結構嚴謹,語言優美生動,塑造了眾多的典型藝術形象,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顛峰。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恆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 《紅樓夢》以賈林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而紅樓夢的社會現實除了對封建禮教的抨擊和對傳統腐朽思想的諷刺,我覺得曹雪芹在文中傾注了一些尊重女性的價值觀念。紅樓夢上的女孩子大多都詩華橫溢,聰穎過人.比如寫到林瀟湘魁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薛小妹新編懷古詩等等;而在管理才能方面,除王熙鳳這位脂粉英雄之外,還寫到了敏探春興利除宿弊,時寶釵小惠全大體等.這諸多例子正是反應了作者內心對她們的高度認可。雖然她們的命運大都坎坷不平,但至少她們的存在讓人們意識到了女性的存在是美好的,高潔的,並不是低賤地單純的只是男人的繁衍工具。 《西遊記》:主要是描寫了唐玄奘、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為普度眾生不遠萬里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各種遭遇經歷,它的歷史地位無疑是巨大的,首先在我國小說史上開創了神魔小說的新領域,使神魔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臻於成熟,從而確立了神魔小說在長篇小說中的獨立地位。其次在我國長篇小說史上開創了浪漫主義的新境界,同時對諷刺小說的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後推動了神魔小說創作的興盛。 全篇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像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 唐玄奘是正義和美的化身,在他身上你總能看到無所畏懼的正能量,他本身就得到整個正義一方的支持,所以總能化險為夷,顯示出邪不勝正這一永恆主題。孫悟空作為其大弟子,武藝高強,各種神通法術層出不窮,但同時他又是最放盪不羈的,他有大鬧天宮的實力,本該是個超脫的存在,不提他後來對於如來和唐僧的低頭,在斬妖除魔的過程中,他不止一次地上天去找各種強援助他除妖,我覺得不是他的力量不夠,而是有些妖怪的背景過於強大,那些勢力的聯合是讓強大如齊天大聖也惹不起的存在。在《西遊記》中,有背景的妖怪都被領走,沒有背景的才會被打死,這本身就是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諷刺。再說豬八戒和沙僧,一個前身為天庭天蓬元帥,一個是卷簾大將,他們的實力肯定也不弱,至少不會是那種只會求助於大師兄的人,但是現實卻是他們除了挑擔牽馬外什麼也不會,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背後有天庭,與其說讓他們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練,倒不如說是跟在孫悟空身後撿功勞。這個問題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存在的,有背景的人不用努力也可以一步登天,沒有背景的人只能不斷壯大自身實力,不斷進取。 一部《水滸傳》,以其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法,全面展現出一場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結束的整個過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階級的罪惡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悲壯的英雄傳奇。 同時,《水滸傳》又如同一幅悠長的歷史畫卷,為後世詳盡展現出大宋帝國的政治文化及市井風情,使後人有機會了解到它的部分原貌。作者以其高度的藝術表現方法與生動獨特的語言表達風格,為讀者描繪出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也塑造出眾多個性鮮明、千古不衰的梁山英雄形象。《水滸傳》繼承並發揚了中國古典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使所述故事極富傳奇色彩,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扣讀者的心弦。在語言方面,《水滸傳》以民間口語作為基礎,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而創造出獨特的表達方式,使人感覺明快、洗煉、准確、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十分靈動而傳神;在敘事方面,作者主要使用白描的方法,使全書簡潔明朗,沒有過於冗長繁瑣的段落描寫。 雖然宋代社會離我們現在很遙遠,但其實很多社會風氣還和現在一樣。比如水滸傳中描述的「送人情」「送禮」「有錢好辦事」這種社會現象,不也正是我們當下社會現實的反應嗎,比如楊志返回東京後「央人來樞密院打點理會本等的勾當。將出那擔兒內金銀財物,買上告下,再要捕殿司府制使職役。把許多東西都使盡了,方才得申文書,引去見殿帥高太尉」這種上下打點的例子在水滸傳中簡直是隨處可見,只不過楊志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些他的上下打點並沒有任何成效反而讓他變的身無分文,落魄到需要的大街上賣刀的下場,從楊志的身上我們似乎可以學到,在打點上司的時候還是需要挑一個好時機,不能盲目地去送禮,而且可以看出他的那擔金銀在打點無關痛癢的人的時候花的已經差不多了,等到接近主要人物高俅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多少金銀了,在高俅這個見過大世面的人面前 他的那點小錢實在入不得人家的法眼,所以楊志的送禮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關鍵人物,所以導致他的送禮的失敗。但是除了這些,我們也可以看出時勢造英雄這個真理,文中塑造出的各個英雄形象,不僅武功高強,本身也都是敢於抗爭,嫉惡如仇的真漢子! 《三國演義》是歷史的審美演繹。是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歷史小說,也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它是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是一部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它所高揚的建功立業,積極進取,崇智尚武,篤信仁義,求知好奇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它已沉澱於每位讀者的文化意識底層。在今天仍有發人深思的意義:第一,進取功業精神與競爭意識。三國的歷史就是競爭的歷史,它告訴人們不可安於貧賤與現狀,要自尊自強,有遠大抱負。在今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每一位生存者都是競爭者。只有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才有可能獲得最佳生存價值。第二,智慧與經濟競爭。競爭說到底是人的智慧較量。《三國演義》中的智慧集中表現在辨是非,明利害,識時勢和知彼己四個方面,這在經濟競爭中是不可或缺的。第三,高揚信義與經濟競爭。古人視信義為立身之本和人際交往的行為准則。當今世界,由信義演化而來的信譽與道義,無論在處理國際間大的政治、經濟爭端還是處理一定范圍內的社會與人際關系,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格守信譽與道義,才能在競爭中遂志如意。 四大名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四大名著承載著的文化精髓,文化底蘊影響著歷代炎黃子孫。反映出的人文社會倫理歷史處事令我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社會在不斷發展,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了對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古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漢本1503.陸秋夢.1501332)3.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意義和體會
祝你學業輝煌!第一部分我們祖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在漫長的歲月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今天想了解和鑒賞古代文學,就必然要和這些遺產接觸,打打交道。一般說來,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文集子,小說劇本,和一些記錄作家的生平事跡的書。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趙縣的道覺鄉明應王廟內,正殿四壁繪有的彩色壁畫即是。在那上面繪有元代演戲的情況,有演員忠都秀的扮相,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工。據今人研究說畫的是元人雜劇《須賈大夫誶范叔》的第四折。而從橫題帳額上「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還可以知道當時有一種流動性的劇團。 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麼容易。沒有記載,沒有材料,這是經常碰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經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傳說是景差作的,還靠不住。西漢有個嚴助,他的作品也沒流傳下來,所以他們都成了沒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雖然傳下來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的作品傳下來的就很少,和「大詩人」的名號很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同當代文學比較起來,就材料說困難是較多一些。 自然,不僅材料困難,還有語言文字上的困難。文學作品就其內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經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就是因為語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於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象,我們現在說「煩」,已經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於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極少的,一般都是傳抄的,宋代以後有刻印,但仍舊有人抄寫。抄錯了,刻錯了,總是難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聞之,欣然規往。」蘇軾抄本和後來的一些刻本都作「親往」,只有一個宋刻本作「規往」。的確,親往比規往好懂,但下面接著說:「未果,尋病終。」既然「親往」就是去了,怎麼又說「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親」是錯字,應該作「規」。「規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這樣的錯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學時,有位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婦女」,有本哲學史就這一句話,大談莊子對於婦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里有錯字,應是「而今安歸」,「女」字屬下句讀,根本就沒有「婦女」這兩個字,抄錯了,刻錯了,坑害了人。看來,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處理不好,妨礙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錯字還破壞了我們對作品的藝術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宜脩是宜笑之誤,脩笑聲近而訛。」宜笑即笑時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齒,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寫的是一種人的姿態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釋說「脩」作「飾」解,宜脩就是宜飾,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呢?明朝人刻書,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滿意這種做法。我們當然不能採用這個辦法。不能隨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字,改時也要說明改動的原因。事實上古人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錯字問題有時是很復雜的,不僅只是通順不通順,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個美好問題。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舸艦迷津」,這個迷字,有的本子作連字,有的本子作彌字。作連字和彌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從文學欣賞角度看,恰恰是這個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覺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個什麼字,實在很難判斷。 中國字實際包括形聲義三個方面,這里連字和迷字形體相近,彌和迷,聲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麼字,如何錯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來是一個連字。溫飛卿《送陳嘏之保侯官兼簡李常侍》詩說:「春服照塵連草色,夜船聞雨滴蘆花。」連一作迷,可見連迷二字形體近似,容易弄錯。錯成迷字後,有些費解,因之有人以聲讀相同又改為彌。自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而已。 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除開可能遇到一些抄錯刻錯的字外,最主要還是字義的解釋。古今字義發生了變化,文言脫離口語,就不好懂。宋朝有一個文人把」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寫成「宵寐匪貞,札闥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義變化才那樣寫的。一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四個字。什麼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的穩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義的變化,還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稱的改變,固然可以找工具書,查字典,但有時字典也不靈。舉例說吧,《紅樓夢》中烏進孝的那份交租單上「龍豬二十個」,什麼叫「龍豬」,字典上是查不出來的,到現在紅學家也大都搞不清楚,這真是讀書不易。讀書遇到難字,不認識;難詞,不了解,這是常有的事。就是認識、解釋起來也不那麼簡單。《詩經·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沒有難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釋?解放前有位大學教授把「素餐」講作「吃素」「吃白飯」,結果給解聘了。因為「素餐」歷來就解釋為「白吃飯」,所謂「仕有功乃肯受祿」。龔自珍寫詩也說:「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其實,「吃白飯」也好,「白吃飯」也好,都是錯的。毛傳說:「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論語·先進》孔子講到顏回說「其庶乎屢空」的那個「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沒有飯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說:「那些老爺呀,不愁沒有飯吃!」言談之下,自然是說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總之,讀書,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寫的詩文翻譯成和今天當代人寫的一樣,能夠很容易看懂,這就得學一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解決衍文錯字脫誤等問題,我上大學時,曾經從許維遹先生學過。有一次劉文典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你跟他學校勘,這很好。校勘嘛,從前人只校經史,後來有人校子書,至於集部就不好辦,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通不通,不能解決好不好。有一種人搞校勘,說什麼擇善而從,那是最要不得的。」當然,劉先生的意見可能有點偏,但什麼叫「擇善」?隨便改字罷了。對於校勘學來說是不足為訓的。至於訓詁,清代有一個學者說:「宋儒不明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學時,聽過羅常培先生講訓詁,沒有學好,至今還是一個門外漢。聞一多先生當年教我們讀書,讀古人詩文,要讀白文,不要一開始就看注釋。這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去讀白文,不要依靠注釋,矮子觀場,隨人喜怒。當然,注釋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還不失為一塊敲門磚,不過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 上面講的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語言文字的難關。但闖過這一關後,問題還多著呢,比如說,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生平做了些什麼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當時人喜歡他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嗎?他和我們生不同時,為什麼他寫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一種美感的享受?諸如此類,只要你肯想,問題多起來,理解就會更深入。讀書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頭腦思索,學而不思是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其中吸收有益的養份,讓精神生活豐富而高尚起來的。 所以闖過語言文字關以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所閱讀的作品進行分析批判和評價。由於我們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是產生在階級社會中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並非別階級的文化罷了。」魯迅這里只是簡明扼要的講講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事實上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那麼一股風,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特點。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嗎,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個階級雖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謂「食色性也」,愛與死是文學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題。這裡面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把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而已。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並不認為一個人吃飯睡覺,一舉一動,一開口,每句話里都塞滿了階級性。但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總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愛或憎,也就是說表現作者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就體現著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要通過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某種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來。所以,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注意作家贊揚什麼,譴責什麼。我們切勿去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觀點去看待文學遺產,那樣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要把文學現象作為客觀存在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了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說》的理解就不能透徹。魯迅在寫給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說:「文學與社會之關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的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過去有些農民起義的領袖讀《三國志演義》,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斗爭的策略,用以戰勝敵人。《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他們認為這本小說「誨盜」,怕人讀後,起來造他們的反。《西廂記》也被他們認為「誨淫」的書,怕人讀後爭取「有情人都成眷屬」,破壞了他們提倡的禮教。我們中國人讀書,向來主張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應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同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純粹的人。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對於古代作家,我們經常說有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由於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階級,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進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社會的生存。他同情農民的貧困,而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農民造反就破口大罵。《水滸傳》的作者或者編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的壓迫,一面又贊揚封建政權對農民起義的鎮壓,還頌揚一批「改邪歸正」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效犬馬之勞。這就突出的表明了這些作者身上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時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對其中在今天社會上產生不好的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批判不等於對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全盤否定,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部分一、過好古文閱讀關要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麼,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好像建築在沙灘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彙和文法規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現在有不少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志,常常是從愛好唐詩、宋詞開始的。唐詩、宋詞中的許多優秀篇章,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誦讀和研究。但是,為了培養古文閱讀能力,必須多讀些散文;因為,散文的文法結構比詩詞更正規,不像詩詞那樣多倒裝、省略等現象,從打基礎講,多讀些散文效果更好。閱讀散文,可以先讀一些比較淺近的作品,像《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再進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觀止》、《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 要培養好古文閱讀能力,如同學習外語一樣,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幾年的時間多讀多看,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他們年輕時古書讀得多,所以根底好;現在的青年同志們,由於條件不同,一般古書念得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淺薄。如果你今後准備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那就得下定決心,安排時間,集中精力,多讀一些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過好古文閱讀關。 二、注意幾個關系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點和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大范圍的面,它可以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又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這個大范圍的面,我們可以找一兩部中國文學史和歷代作品選讀翻閱,對各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是應當具有的古典文學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舉例說,初唐詩、盛唐詩等等是局部縮小的面。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那就是一個個點了。要深入理解點,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須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文學環境中去考察,還要放在文學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個個的點,必須把點和面結合起來。 二是左右前後的關系。所謂左右關系,就是指一個作家同時代的與之比較密切的人物,他們在創作上常常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當把他們聯系起來研究。例如白居易,他與元稹、張籍、劉禹錫等詩人友誼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創作傾向,就應當聯系起來研究創作上關系密切的作家,經常形成一個流派,我們要把研究單個作家和他所屬的那個流派放在一起來考察。所謂前後關系,是指某個作家對前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比較說來,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作家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他比過去時代的文學家多提供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對過去的文學家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在這方面作出判斷。我在研究李白詩歌以前,曾經有一個時期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仔細閱讀了《昭明文選》和《樂府詩集》,因此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了漢魏六朝文人詩作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就理解得比較清楚。 三是博覽和精讀的關系。閱讀古代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必須區別博覽和精讀,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書籍要多下功夫仔細讀、反復讀,一般的可以採取瀏覽的方法略觀大概。研究時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重點書上。我研究樂府詩時,仔細讀了《樂府詩集》,因而對樂府詩的分類、體制、源流等獲得比較清楚的認識,彷彿抓到了綱,許多問題就容易識別和掌握了。《樂府詩集》許多小序、題解,內容翔實,引證豐富,我反復讀了多遍,並根據它們提供的線索再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覽也很重要。許多同研究的點有關的面上知識必須了解。瀏覽的面要廣些,但可以讀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國遇有同研究對象關系密切的問題就要仔細推敲。 三、擴大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的面應該廣一些。 首先要多讀些歷史書。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像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那些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與當時國家大事緊密相關,閱讀時尤非熟悉歷史不可。我在大學學習時,初讀《昭明文選》,感到很難懂;畢業工作以後,系統地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回過頭來再讀《昭明文選》,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進展。應當系統地讀幾部史書,對一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時,對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腦中就浮現出具體的印象。多讀歷史,特別像《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而且對培養古文閱讀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史記》、《漢書》等不但文章寫得好,語言比較規范化,有助於我們掌握古漢語規律,而且包含了大量為後世經常使用的典故,熟悉這些典故,對掃除古文閱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條件。 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我國古代集部書數量非常豐富,在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們必須讀一點目錄書,好比找到一位向導,便於找到需要閱讀的資料。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今人編寫的讀書指導一類讀物,像《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群經概論》(周予同)、《經子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等,都是較好的入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我們分析評價古代作家作品,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要認真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特別是關於歷史唯物論和文藝理論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的信、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對我們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範例,應當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提出的對待古代文化和文藝的原則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應當好好領會。 總的說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必須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讀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門類和淵源,是為了能夠順利地找到材料。多讀些古文,多讀些古代歷史和其它有關文獻,主要是為了懂得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中來理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思想武器,是為了能夠對古代文學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