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滸傳第70回原文
《水滸傳》 第七十回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話說宋江打了東平府,收軍回到安山鎮,正待要回山寨,只見白勝前來報說:
「盧俊義去打東昌府,連輸了兩陣。城中有個猛將,姓張,名清,原是彰德府人,
虎騎出身;善會飛石打人,百發百中,人呼為沒羽箭。手下兩員副將:一個喚做花
項虎龔旺,渾身上刺著虎斑,脖項上吞著虎頭,馬上會使飛槍;一個喚做中箭虎丁
得孫,面頰連項都有疤痕,馬上會使飛叉。盧員外提兵臨境,一連十日,不出廝殺。
前日張清出城交鋒,郝思文出馬迎敵。戰無數合,張清便走。郝思文趕去,被他額
角上打中一石子,跌下馬來;卻得燕青一弩箭,射中張清戰馬;因此救得郝思文性
命,輸了一陣。次日,混世魔王樊瑞引項充、李袞,舞牌去迎,不期被丁得孫從肋
窩里飛出標叉,正中項充,因此又輸了一陣。二人現在船中養病,軍師特令小弟來
請哥哥,早去救應。」宋江見說了,嘆曰:「盧俊義直如此無緣!特地教吳學究、
公孫勝幫他,只想要他見陣成功,山寨中也好眉目,誰想又逢敵手!既然如此,我
等眾兄弟引兵都去救應。」當時傳令,便起三軍。諸將上馬,跟隨宋江,直到東昌
境界。盧俊義等接著,具說前事,權且下寨。
正商議間,小軍來報沒羽箭張清搦戰。宋江領眾便起,向平川曠野,擺開陣勢;
大小頭領,一齊上馬,隨到門旗下。宋江在馬上看對陣時,陣排一字,旗分五色。
三通鼓罷,沒羽箭張清出馬。怎生打扮,有一篇《水調歌》贊張清的英勇:
頭巾掩映茜紅纓,狼腰猿臂體
㈡ 《水滸傳》中有哪些人物,他們的綽號分別是什麼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小說以宋江起義為題材,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樂於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宋江、敢於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武松、嫉惡如仇的魯智深、愛憎分明的李逵、足智多謀的吳用……揭露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亂自上作」的社會矛盾,充分肯定了農民起義的進步性。
一百零八位綠林好漢被逼上樑山,每一個人都有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見義勇為的優良品質,都是有一身的好本領和一身的正氣。
㈢ 《水滸傳》中有哪些故事題目
《智取生辰綱》、《武松打虎》、《倒拔垂楊柳》、《醉打蔣門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1、《智取生辰綱》
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過。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書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與廣大農民的矛盾,熱情歌頌了起義農民的大智大勇與組織才能。
2、《武松打虎》
主要講述梁山好漢武松回家探望兄長,途經景陽岡,至酒家沽飲十八碗,醉後欲行趕路。酒家告以岡上有虎傷人,勸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岡上果遇一條吊睛白額大蟲。武松奮起平生之力以雙拳將虎打死,為當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後被世人傳為佳話。
3、《倒拔垂楊柳》
倒拔垂楊柳是古典名著《水滸傳》的一個故事。《花和尚倒拔垂楊柳》選自於《水滸傳》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魯智深為了收服一眾潑皮,用左手向下摟住樹干,右手把住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竟將楊柳樹連根拔起。
4、《醉打蔣門神》
《醉打蔣門神》這個故事出自於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蔣門神》。
醉打蔣門神的主要內容:是說武松發配至孟州牢營,管營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結拜。施恩之酒店被惡霸蔣門神霸佔,武松聞之大怒,帶酒趕至快活林,痛打蔣門神,奪回酒店。
5、《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為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十個章回。講的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刺配後,幾經周折後被分到看守草料場的工作。因大雪壓塌住處,無奈來到一個破舊的山神廟暫住一宿。
正因此才湊巧聽見門外陸謙、富安和差撥的談話,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點被害死。惱怒中,林沖終於爆發,提槍戳死三人,並將陸謙剖腹剜心。可以說,正是這次事件,才使得林沖對官場的僅存的美好願景化為泡影,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㈣ 三國演義作者是誰
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作品主題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2、《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循環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周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4、作品通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5、作品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這些智慧型的人物,通過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義的三國故事,不管是變化多端的戰爭,還是復雜多變的外交,抑或治國治民的政治,無不閃耀著中國人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