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於冉閔的資料嗎不管是史料、電影、還是小說都可以
冉閔(ran min) 漢族,民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 冉閔(ran min)為今人所廣為知聞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民族英雄,亦以勇猛著稱,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勇將之一。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眾寡不敵,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趙的戰斗中被斬於陣前。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鏡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恆,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斗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食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凶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凶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鑒、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斗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作者語:冉閔壯志未酬,天地為之大慟,可惜上天既然體恤冉閔的用心,為何不幹脆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還要讓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盡同胞的謾罵。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英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流傳。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由於冉閔的王朝時間很短。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後來統治北方的北魏(鮮卑王朝)的史學家把冉閔大罵一頓。在史書上沒有人為冉閔正義直言。而後代又缺乏資料,只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某些太監史學家片面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想想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並不是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民族矛盾不可調和。那些穿者獸皮。吃著生肉的野蠻部落。哪裡懂得禮儀廉恥,生命的價值。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代印度文明的當地人當作奴隸一樣的趨勢。印度的種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紀的今天還生活在印度社會低層的賤民。就是那些幾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國人。冉閔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華子民紛紛響應。漢軍威武!!漢軍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潰!九州大地終復炎黃本色。我族方才免於重搗古印度人之悲劇。 在火焰塔以及滿清人所寫的正史和小說里。都有許多對冉閔的污衊。比如說冉閔被胡人收做義子。但是在南朝的史書從來沒有記載。我們只能通過被人篡改的史料來一窺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岳飛,文天祥都是我們很熟悉的人物。 但是冉閔卻被埋沒於浩瀚史書中。冉閔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華文明。不惜自己的聲譽背負了2000年的罵名。為我們這些後代奪回了生存空間。冉閔的武功決不亞於岳飛!岳飛其實是想成為第二個冉閔。冉閔的功績與日月同輝!!冉閔是公元四世紀的東亞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們都說冉閔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轉世來拯救漢人的英雄。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百姓。關中80萬漢族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千里跋涉來投奔冉閔就是明證。
2. 冉閔實力也不小,為何敗給了慕容恪
冉閔敗在慕容恪之手,看似偶然,實際上必然:面對中原各股勢力的聯合排擠、打壓,以及東晉朝廷的無視,戰鬥力強大的冉閔逐漸被消耗,最終被前燕慕容氏趁機南下摘了桃子。
單從個人戰鬥力、統帥水平而言,冉閔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當屬一流。但在那個亂世下,僅僅能打是不夠的,善於判斷形勢、藉助外力更加重要。無論是慕容氏,還是拓跋氏、段氏,甚至姚氏,當時逐鹿中原的各股勢力,在羽翼還沒豐滿時,都會識相的向東晉稱臣,以占據道德及輿論優勢。冉閔占據了先天優勢卻不會用這招,實屬可惜。
3. 尋文:以前看的一個穿越小說,女主名字不記得了,只記得男主好像是叫慕容辰,還有一個慕容恪
女主好像叫洛璃
4. 男主是慕容恪的穿越小說
好心疼慕容恪,很喜歡慕容恪和衛映一
5. 慕容恪與冉閔什麼關系 冉閔為什麼打不過慕容恪
慕容恪與冉閔是同時代同齡人物,但分屬不同陣營,冉閔天生勇武,而慕容天生身處苦寒之地,冉用人不行,武斷。
6. 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冉閔,為什麼會敗給慕容恪
冉閔雖然說在最好並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但是冉閔是有能力在隋末群雄中統一天下的,冉閔十分勇猛,而且冉閔帶兵也是有一番能力,在當時的群雄中是最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的。
冉閔的身體素質是非常好的,冉閔的身高足足有八尺,冉閔的武力是很強的,在戰場上冉閔完全不佔弱勢,而且冉閔不僅僅武力高強,冉閔也是有一番謀略的,可以說冉閔是一位有勇又有謀略的將才。在後趙建武四年,石虎的軍隊在昌黎之戰這一大戰役中遭受重擊慘敗,後趙的各路軍隊很多都放棄了戰斗選擇逃亡,而只有冉閔手下所帶領的一支軍隊,在這場戰爭中未遭創傷,而且這也是在這場戰爭中唯一取得勝利的一支軍隊,從此以後,冉閔威名也就被人們所流傳。從這一歷史事件來看,就足以證明冉閔的實力是足夠的。
胡族文明的飛速進步也是這個時候,五胡亂華給他們打開了文明發展的窗口和機會,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胡族文化向中原文明靠攏的典型。整個南北朝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華夷之辯、南北融合的歷史。
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就是一個大老粗,當個奴隸、山賊,後來加入劉淵的匈奴,憑著刀口上舔血的勇氣而逐步發跡的。劉淵建立了匈奴漢國,沒多久便被劉曜篡漢改趙了。石勒心裡不服氣,為了惡心、對抗劉曜,也建立了一個趙國。歷
7. 慕容恪曾用「連環馬」生擒猛將冉閔,這是一種怎樣的戰術
就是把騎兵的馬匹用鐵鏈連接起來。使用連環馬戰術活捉冉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冉閔主動“鑽進”連環馬戰陣中,否則連環馬只能成為追擊敵人的拖累,而無法成為阻攔冉閔逃脫的障礙。
若是正常的對戰,冉閔打不過,也能夠跑得掉,而連環馬就是防止冉閔逃跑的。由於四面都有鐵鏈圍繞,最終冉閔被活捉,然後被斬首。綜合而言,所謂的連環馬戰術,其實是防止冉閔逃跑的一種圍困之法。
8. 冉閔最後敗於慕容恪之手 是否能說明 慕容恪強於冉閔
兩人都是亂世之英雄,不能以一戰定強弱。 冉閔 (約生於西元322年左右,卒於西元352年6月1日),漢族,有文獻記為「 染閔 」,字 永曾 ,小字 棘奴 ,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君主。 民族英雄, 中華文明之保護者。冉為今人所廣為人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他是拯救了漢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稱,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勇將之一。 慕容恪 (321—367年),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兩人的英勇事跡: 冉閔: 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斗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歿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按現在的標准還是一個孩子),冉瞻帶領所部乞活余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寡不敵眾,被俘。石勒徙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斗中被斬於陣前。 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 。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境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斗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各自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在返遷的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搶奪糧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諸胡亂中華時,北方漢人被屠殺的只留下四五百萬,最主要的兇手是匈奴人和源於東歐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區的白種羯族。(這個民族有拿人頭祭祀的習慣)冉閔滅羯趙,殲滅三十多萬羯族與匈奴為主的胡兵。冉閔後來在鄴城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加上全國各省各地的復仇屠殺。羯族與匈奴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 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慕容恪:( 1)2千騎痛擊10萬眾 咸康四年(338年)五月,後趙皇帝石虎以燕軍違約,不會師而獨攻段氏,得勝後又劫掠而歸為由,發兵數十萬北伐。燕國軍民大為驚恐。前燕所屬36城叛燕響應後趙。後趙軍進逼棘城(今遼寧義縣西),慕容皝懼趙,欲出逃,被部下勸止。部將劉佩率數百騎兵沖入趙軍陣中,所向披靡,於是燕軍士氣大振。慕容皝又採納司馬封奕的計策,固守棘城。兩軍相持十餘日,趙軍不能克,遂後退。慕容皝派慕容恪率2000騎兵於清晨出城追殺。石虎見城內師出,大驚,棄甲潰逃。慕容恪乘勝追擊,大敗趙軍,斬獲3萬余級。 (2)奇襲麻秋 十二月,段氏鮮卑首領段遼遣使向後趙請降,中途反悔,又遣使請降於燕,並與燕合謀設伏,欲消滅趙軍。時後趙皇帝石虎已派征東將軍麻秋、司馬陽裕等率兵3萬前去受降。前燕王慕容皝自統大軍前往迎段遼,派慕容恪帶精騎7000埋伏於密雲山。慕容恪大敗麻秋於三藏口(今河北承德市北高寺台附近),趙軍死亡大半,麻秋步行逃脫,司馬陽裕被俘。 (3)威震高句麗 咸康七年(341年)十月,燕王慕容皝以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前燕自從慕容翰逃亡,慕容仁被殺後,無人能鎮守遼東。慕容恪至平郭,撫舊懷新,屢破高句麗兵,高句麗畏之,不敢再入燕境。 (4)毀滅宇文部 建元二年(344年)二月,慕容皝親自帶兵攻宇文逸豆歸,以建威將軍慕容翰(於咸康六年回到燕國)為前鋒將軍,劉佩為副將;命慕容恪與慕容軍、慕容霸及折沖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並進。最終大破宇文軍,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 (5)克高麗平扶余 永和元年(345年)十月,慕容皝令慕容恪攻高句麗。慕容恪拔南蘇(今遼寧撫順市東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派兵留守。 永和二年(346年)正月,慕容皝派慕容恪與世子慕容俊、慕容軍、慕輿根及1.7萬騎兵襲擊扶余國。慕容俊坐鎮中軍指揮,而慕容恪則統帥諸軍冒矢石進擊,攻克扶余,俘扶余國王玄及部落5萬余口而還。 (6)燕魏相爭 廉台決戰 慕容恪擺連環馬破冉閔,閔突圍而走,馬猝死為追兵所獲。 一戰定輸贏: 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斗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機械地和敵人拚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 [1] 《資治通鑒》卷第九十九記錄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 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 。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 。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 武悼天王 ,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作者語:冉閔壯志未酬,天地為之大慟,可惜上天既然體恤冉閔的用心,為何不幹脆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還要讓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盡同胞的謾罵。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英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流傳。 冉閔就義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9. 冉閔在迎戰慕容恪的時候為何只帶一萬人前去
因為他太過於驕傲自大,不聽勸大臣的意見,傲慢輕敵最後導致自己做了俘虜。
10. 兩晉時期,燕國慕容恪、慕容垂(慕容霸)、冉閔,誰的軍事統率能力更強
毫無疑問 冉閔當然是天下第一 無論古今中外 他力大無窮可比項羽 每戰必沖鋒在前,每戰殺敵百計。持雙手長兵器 坐下朱龍馬 而且他智勇雙全曾經以一萬步兵對戰敵人14萬騎兵十戰十捷。創下過無數今天看來不可能的軍事奇跡公元350年,冉閔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台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 另外他的失敗也是有客觀原因的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包圍。在拚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敵人拚命,一直殺到最後一人……燕將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前燕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冉閔死後,冉魏國的臣子絕望至極,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秦漢魏晉從來沒有亡國後自殺的大臣(田橫五百壯士勉強算殉國吧),因亡國而自殺,是從冉閔的魏國開始的。冉魏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