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 白帝城託孤 的白話文。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邊,用手摸�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於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後悔萬分.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你.」劉備說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就叫暫時退出,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嘆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 」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弱智,或者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干.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裡)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說完,叩頭出血.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後,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說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拜給丞相,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慢.」說完,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託孤用意
劉備託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但是用意極其深刻,當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麼,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現,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裡,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後,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後,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任務,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而後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裡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齣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麼和劉禪商量。所以,可以說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
2. 一本關於三國後期的小說 封面有個"謀"字 開頭寫的是劉備白帝城託孤 中間寫的是以司馬家族 曹氏 姜
白帝城託孤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跟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於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後悔萬分.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你.」劉備說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 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就叫暫時退出,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嘆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 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 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弱智,或者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干.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裡)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 「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說完,叩頭出血.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後,你們弟兄三個, 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說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拜給丞相,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慢.」說完,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自己概括吧 記住,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祝你好運
3. 劉備白帝託孤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諸葛亮於、成都,屬以後事: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軍可自取.亮泣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生又召後主曰:汝與臣相從事,事之如父.
4.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劉備託孤,是白帝演繹的最為悲壯的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不顧忠臣勸阻,為報兄弟之仇興兵伐吳,兵敗退守於此。託孤堂上,至今陳列著十幾座塑像,較為形象地再現了劉備臨終之際託孤的一幕。群塑以劉備為中心,只見劉備病卧榻上,一手指著兩個跪於榻前小兒子,嘴裡像在作臨終囑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宛在我們耳旁。群臣肅立,面部表情各異,神態惟妙惟肖。這里忠臣的憂慮,小人的得意,盡數寫在人物的臉上。整個畫面給人濃重的悲劇氣氛,讓人不由不為劉備為蜀國扼腕。
5. 請簡要敘述三國演義中「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相關情節
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哭著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而劉備在託孤現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趙雲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
原文是: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短短幾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
6. 《三國演義》——白帝城託孤
劉備清楚的知道,諸葛亮為人忠義,重視名聲,絕對不會做出反叛的事情,這是第一。
諸葛亮雖然能,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面,他在劉備集團並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麼有威望。劉備信任魏延甚至多過信任諸葛亮。就算諸葛亮謀反,他也搞不定劉備的老部下和益州的那幫新部下。他的威望是在後來治理蜀國的時候積累起來的。
劉備打的招牌一直都是要維護漢室正統,他臨終前的這些話對他劉家的本家人說還是有可能是真的這么想,但對諸葛亮一個外姓人這么說,用意值得懷疑,而且諸葛亮一生的夢想也是匡扶漢室。
劉備最信任的人除了關羽和張飛之外,就只有法正、魏延,但關張死了,法正死了,魏延是個武將,沒有執政才能,也不行,只能選諸葛亮了。
所以,更多的人認為,劉備這是在試探諸葛亮,甚至可能是在敲打諸葛亮,讓他放聰明點,不要亂來。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劉禪其實當時並不在場,所以感情的色彩實際上並不那麼濃厚,至少沒有了去抱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劉備在託孤現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趙雲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且看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短短幾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 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跟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於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後悔萬分。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你。」劉備說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就叫暫時退出,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嘆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弱智,或者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干。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裡)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說完,叩頭。劉備說完,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7. 《白帝城託孤》的原文是什麼
白帝城託孤的內容如下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卧於龍榻之上。忽然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雲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曰:「二弟原來尚在?」雲長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即喚從人問之,時正三更。先主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後杜工部有詩嘆曰:「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8. 請簡述《三國》中「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相關情節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劉禪其實當時並不在場,所以感情的色彩實際上並不那麼濃厚,至少沒有了去抱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劉備在託孤現場的言行就完全是針對諸葛亮和李嚴趙雲等人的,充滿了政治上的詭詐。且看這一段: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短短幾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 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跟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於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後悔萬分。看來我這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你。」劉備說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就叫暫時退出,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於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嘆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麼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弱智,或者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干。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裡)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說完,叩頭。劉備說完,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9. 簡述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釋義: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託孤大事
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面臨內外交迫。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託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搖搖欲墜。
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於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章武三年春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建興元年夏(章武是劉備的年號,章武年為公元221年、222年、223年。
這年四月,劉備病逝,劉禪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建興元年夏和章武三年夏是同一年的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此時季漢接近一半的國土已經反叛。
10. 三國中劉備白帝城託孤
你們想的是以小人之心渡劉備之腹!大家看三國這么久應該對劉備的人品有所了解的。當年劉備不聽勸告攻打吳國導致聯盟破碎,蜀國73萬大軍覆滅而且蜀國的一部分官員投降吳國 蜀國國力空虛,劉備應該想到蜀漢政權衰落而且他面對諸葛亮更多是內疚,劉備死後阿斗不聽諸葛亮的話那蜀國肯定會滅亡的,這種情況的下交給諸葛亮是劉備的真情流露以及後悔當初自己的固執;大家回想一下「陶謙三讓徐州」的情形和劉備託孤情況差不太多。陶謙直接讓徐州,劉備託孤也是光明磊落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何況蜀國的建立是異常的艱辛,打益州時死了龐統,打樊城死了關羽,攻打吳國前夕死了張飛,打吳國時死了黃忠。 再回想自己為了光復漢室為了是百姓安居漂流半生,與諸葛亮 趙雲等人歷經艱辛創下西蜀,正是自己的一時錯誤幾乎弄得蜀漢覆滅。再想想自己的兒子劉禪阿斗,沒有和自己有任何溝通過,與其交給不懂治國的阿斗讓老百姓受難,還不如交給精通治國諸葛亮能使百姓生活的好些。劉備心胸何其磊落也,再想想陶謙三讓徐州,劉表讓荊州,劉備讓徐州大家還會說劉備是自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