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能幫我寫一篇5000字的古代文學論文
象——父子三人既是開基創業的帝王又是文名卓著的文學家,還竟然開創 了一個時代的文學——建安文學。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詩詞達到一個高峰。作為退職的帝王卻抹不去帝 王的烙印,但在詩歌中也就沒有了忠君愛國的傳統和偏狹的政治志向,以 致於上升到人生悲劇的哲理境界。由於帝王大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只要 他們認真去創作,其詩文同樣的超拔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盡管如此,由於種種原因,帝王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無意中形成 了一種被人們敬而遠之的現象。人們不大願意也不大敢於玩賞和評議帝王 文學。帝王文學那股唯我獨尊、凌駕群倫的雄風和霸氣,使得處於弱者地 位的人們在本能上就已經產生排斥拒絕的心理。而封建等級觀念重重束縛 的臣民更不敢公開地指點評論,須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連九族 的處罰的。這就是帝王文學之所以沒有得到正視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學這一有機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學,不是完善的文 學系統。因而中國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顯地缺少一個重要組成部 分。僅拿創作觀念和主導思想來說,恰恰是帝王文學很少存在那種以孔孟 之道為指導的封建觀念。這樣,人們常用不同的稱呼的「龍鳳文學"、「天 子文學"、「政治文學"、「聖哲文學",其實也就是帝王文學,就不能不引 起我們的正視了,進而還應認真地剖析它的本質。 二、畸形的陽剛文學的產生 在中國歷史上,所謂帝王這些極其重要的幾百個人物,統治了世世代 代的億萬臣民。以他們的名字作為皇朝的代號,本身就是文學研究中的一 個重要的社會因素課題。而他們的文學作品,也成為一種獨特的景觀,需 要認真對待。可以說,不認識中國帝王文學,便無從把握中國文學,也就 無從深入地探究中國人的內心世界,無從建構新的中國文學和中國人的精 神世界。筆者認為,中國帝王文學是一種畸形的陽剛的文學,其產生是一 種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 帝王文學反映了一種人類個體和群體生命所獨有的精神現象。從精神 上進行心理分析,凌駕群倫的帝王文學表現了帝王作為個體對於群體無以 復加的高傲心態,也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心理深處本能極度膨脹而又與封建 理性高度統一的意識。古代中國政治心理的特點,是一種二律悖反,一方 面是常規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對於帝王來說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 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腦的權力的無限制發揮和本能的極度發泄。與之相 對,臣民只能有陰柔女性的態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貼耳中產生「移情" 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滿足。帝王則在俯視芸芸眾生中得到人生無與倫 比的快感。 劉邦的回歸詩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宋太祖的 詠月詩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帝王都是要統一天下的,正所 謂「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著「系之萬世"。「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任 何他們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統治和宰割。在人類歷史 上,他們居然也能長達數百年地做到這一點。這樣少見的古代文學所反映 的心理現象,難道不應當進行認真的分析嗎!須知,由中國特有歷史性條 件所決定的這種心理所影響的群體心態,今天仍然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根深 蒂固。 中國帝王文學有著一致公認的理論基礎即孔孟之道。如果尋找中國帝 王文學在理論層面的東西的話,那麼只能說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發展形 態。而反映帝王心態深處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頭上也在 文學的主張中一般是不會被明白道出的。盡管孔孟之道實際上只是帝王教 育之道和輔弼帝王之道,但它確實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封建觀念系統,如「內 聖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樂於表白自己符合這一儒家教條的。其實,真 實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並舉"、「霸王道雜之"。道儒法的理論深處都存 在著高人一等的統治、制約、教導民眾的聖王心態,都屬於統治階級的意 識形態。 中國封建社會特定的經濟、政治、地理等條件產生了帝王文學。封建 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但因此也就需要一個中央集 權專制的皇帝來保障統一,消除戰爭。於是,帝王應運而出,他們的志向 都是統一天下,傳世無窮。他們的文學主要表達這種志向。在帝王之下, 一切人都成為被統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學家。這些文學家,都只能在 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臣服忠誠心理,或者只能在這種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 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學家大都是如此。倒是個別的女作家,由於沒有了政 治發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慾望和情性,反倒寫出更多真實情性的日常生 活題材的作品。 無論如何,應當承認中國古代帝王文學有充足的理由作為一種獨特的 文學類群受到重視。 三、帝王文學的特徵 中國古代帝王文學有著顯著的區別於其他中國古代文學的特質。當 然,有的特點和一般文學的特點有相同之處,如政治性,但即使是政治性 在帝王文學中也是更為突出的。 (一)政治化極強的文學內容。 這一點,與一般中國文學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學所反映的政治內容 處於最高層次,無人敢於摹仿效法。帝王文學是社會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權 專制的政治願望和統治內容的表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早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張。「大風起兮雲飛 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的詩歌,是當時任何人也不敢唱出來的。 這種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說「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獨裁專制,
求採納
❷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論文
內容摘要:王熙鳳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鳳不但有著美麗的容貌,還有著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機深重、陰險歹毒,成為女性世界中一隻傑出的「鳳凰」。本文從王熙鳳的側面描寫反映出封建貴族的罪惡本質,以及封建家族走向滅亡必然趨勢的命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關鍵詞:王熙鳳 能力才幹 陰險歹毒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代對王熙鳳的理解與評價各有差異。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著時代性,基於經濟市場下背景分析王熙鳳的處事風格及人物性格。對王熙鳳為人處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分析人物真實的性格特徵,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容貌風華,恍若神妃
王熙鳳人物出場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採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一語未了,只聽到後院中有人笑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其裝扮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外表,把王熙鳳塑造成雍容華貴的美人,賦予了她迷人的風采,使她在眾多美女的賈府突顯而出。
筆者除了直接描述外,還從側面襯托鳳姐的美貌。在「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和「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兩回中,筆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鳳的心機和手段,另一方面顯現出王熙鳳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齒,巧言善辯
王熙鳳伶牙俐齒的口才也讓讀者印象深刻。從她開口的與眾不同,「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時時不忘。」從王熙鳳話中,既有對林黛玉的恭維,又有對賈府眾姐妹的關照,同時不忘討好「老祖宗」,這一席話可謂「一石三鳥」。應了周瑞家那句話「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
「劉姥姥進榮國府」這回,王熙鳳超常的巧言善辯才能及處事的應變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對劉姥姥的來意心知肚明,劉姥姥在訴說家道艱難的時候,也不失時機地告訴劉姥姥:「不過借賴著祖父的虛名,作個窮官罷了……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王熙鳳盡量的貶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損失的同時,又不至於得罪劉姥姥。簡短的幾句話王熙鳳的表現既讓劉姥姥不失顏面,又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了她異於常人的語言才能。
三、心思細膩,善於心計
在人際關系繁中復雜的家族中,處處都需要防備外人的算計,捍衛自己的地位,王熙鳳可謂機關算盡。一邊對「老祖宗」奉承巴結、極力討好,一邊對王夫人甜言蜜語,對周圍平輩也極力拉攏關系,對待下人打壓收買,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時候,王夫人委託賈探春代為管理。當王熙鳳得知探春能力後,對賈府平輩贊美了一番。從中看出她縝密的心思,平時留心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在熟知每個人弱點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對付他們。在賈璉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鳳在得知此事後,馬上訊問家童打聽尤二姐住處。巧言令色的將尤二姐騙入賈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狀,借機大鬧寧國府。在賈母面前假裝好人,瞞騙賈璉,將尤二姐逼死。整個過程,將她善於心計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做事干練,爭強好勝
王熙鳳自幼充當男孩子教養,行事風格與那些閨閣女子自然不同。在劉姥姥進榮國府時,聽說熙鳳管理賈家,就對她稱贊有加。在寧國府,無人敢惹焦大,王熙鳳卻敢說:「還不早打發了沒這王法的東西!」協助管理寧國府時,對下人說:「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由著你們去,再不要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樣的』,這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半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置!」不難看出她雷厲風行的作風。
筆者在表現雷厲風行時,也體現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寧國府辦喪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極力主動請纓去寧國府幫忙。在鐵檻寺,老尼求王熙鳳幫退守備家的定禮,熙鳳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話相激,便發起了興致。從中不難感受到她喜歡賣弄的性格。
五、兩面三刀,陰險歹毒
賈瑞起色心時,熙鳳本就十分痛恨,卻滿臉微笑,還以語言相挑逗。對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讓尤二姐「認她作是個極好的人」,跟隨她進入大觀園。另外,熙鳳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狀,大鬧寧國府後,說此事只用五百兩銀子平復。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稱,背地裡卻叫丫鬟欺侮尤二姐,並不斷咒罵二姐,使二姐最後被逼死。
為了得到三千兩銀子,熙鳳與官府勾結使得張家女兒、守備兒子同時自盡;為了除掉情敵,又用借刀殺人將尤二姐活活逼死;因為賈瑞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便說賈瑞「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對待別人的生命,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美麗、潑辣、伶俐、歹毒的描寫,贊揚女性的聰明才智,呼籲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現對她善於算計,心狠手辣的厭惡之極,揭露並鞭撻了封建時期的主子的罪惡本質。單從作者給王熙鳳判詞中,不難看出筆者對這個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
❸ 急求一份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
研究古典文學,主要在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素質,使之更崇高、純潔、美好,所以,不能對古典文學只作純文學的研究。古典文學的「用」不是實用主義的「用」,研究者必查看全文...
www.wsdxs.cn
❹ 古代文學常識的論文,3000字
古代文學常識的論文
這個我以前寫過的
幾千字很好寫的,,我有
❺ 以「試析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風格」為題寫論文5000字
1
(
1
重視寫人,尤其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響,精於藝術構思。
(
3
)講究語言精練,追求簡約美。
(
4
)受民間傳說和「說話「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
(
5
)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形成紀傳體的傳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
(
6
)受古典詩詞的影響,多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
(
7
)受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國古代小說有如下特點:
⑴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
⑶
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這是古代小說吸收民間口語、繼承古代散文的傳統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點。
⑷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敘述是表述小說生活內容的一種方式。
3
、簡述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徵
?
⑴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主要是市民(特別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
中小手工業者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繁榮情況,以及小手工業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的具體情景。
⑵愛情婚姻小說中表現出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
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
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或以喜劇結局來否定禮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張浩遇鶯
鶯》。
⑶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接描寫惡霸壓迫人民,如《灌園叟晚
逢仙女》,另一類通過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揭露其兇殘陰險的本性,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4
、在確立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范圍時,應該考慮的三個小說文體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著意於刻畫人物形象;
⑵必須有故事,有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矛盾沖突
⑶必須有非紀實性的特徵,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在藝術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傳文學和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它們都不是小說本身,它們和小
說文體的異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說都重視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於說理,而小說則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現
作者的思想傾向。
⑵史傳文學和小說都重視敘事和人物描寫,但史傳文學要符合史實,不容誇飾、虛構,而小說則離不開誇
飾和虛構。
6
、為什麼說唐傳奇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真正走向成熟?
(1)
傳奇的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市美特徵,
這是古代小說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標志。
(2)
在內容上,由志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⑶在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這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種質的新變。
7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的基本特點:
⑴創作目的與唐傳奇有很大的不同,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需要。
⑵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作為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的。
⑶表達根據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關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⑸注意寫人物,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人物自身的語言和
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⑹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8
、明清小說繁榮的三個標志是:
⑴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⑵作家輩出,名作如林。
⑶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表現手法上,都已經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9
、
在明清長篇小說名著中有四部代表作,它們分別屬於什麼小說類型?如下:
⑴歷史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
⑵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
⑶神魔小說,如《西遊記》;⑷人情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
⑸諷刺小說,如《儒林外史》;⑹公案俠義小說,如《三俠五義》。
10
、簡要談談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
⑴由於中國古典小說最初的源頭來自民間,在後來的發展中又始終同民間文學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它總是
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
⑵有訓誡的傳統,同時又強調小說要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要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⑶中國古典小說作家有「發憤著書」的傳統。
❻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論文怎麼寫啊
查看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史論文--寶黛愛情的永恆矛盾2007-05-25 12:29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帶有其獨特的魅力並且有什麼東西在深深吸引著人們吸引著我...這種魅力可能和他們愛情中存在著的某種永恆的矛盾有關。而要正確看待這種矛盾還要先看他們各自的性格。
寶玉是整個《紅樓夢》的靈魂人物,作者在他的身上寄託了很多東西。小說中寶玉以一個極具叛逆個性的人物形象登場,他的這種叛逆個性取決於他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的條件——他是一個生於顯赫家世的富貴閑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寶玉逐漸產生了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排斥感。家庭和社會在他身上寄託的過重的要求更造成了他的叛逆的態度。他一反中國古代社會對女性漠視侮蔑的傳統態度,真心的尊重女性。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但在這樣的世態下不必接觸社會的結婚前的女孩子還有純粹的靈性,還保留了一些人的本性和理想,但是她們終究是要嫁人的,接觸了社會後純粹的性情會不可避免的消失,理想和會逐漸被磨滅。所以他認為女人在結婚前是最女人最美好的日子,所以很是珍惜,留戀眼前美好的東西。寶玉的這種思想已經使他徹底擺脫了情慾和佔有欲,成為女孩子的守護神。他愛護,關心每個人,表現出了他的博愛情緒。
黛玉也在守望,不過她與寶玉守望的目標不同,她守望著像童話般的愛情。黛玉是愛情的化身與象徵,他自始至終追求著心靈想契合的愛情模式,但其實心靈相契合的愛情境界卻著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理想中的烏托邦。黛玉本身也知道這一點但還是堅持了她的這份理想和追求,並以生命為代價進行了這種堅持。她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去向別人乞求,只關心寶玉與自己是否真的知心相愛。
寶玉的「博愛」與黛玉對愛的偏執的極端的追求形成了一種永恆的矛盾。脂硯齋評價兩個人的愛情矛盾是「情不情——情情」。黛玉的「情情」是只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自己喜歡同時也喜歡自己的人身上,她堅持著一種平等的愛情觀,她同時又對對方的感情有很高的要求;寶玉的「情不情」是把感情寄託在一切美好的事物身上,他不講平等愛情。
而當這兩個人相愛時,就會不斷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寶玉一直想讓無法放心的黛玉放心,黛玉無法相信寶玉的那一份愛情。表面上看來兩個人志趣相投,但是實際上卻持有著完全相反的愛情觀。所以他們的所有爭吵都沒有任何喜劇性,也沒有矛盾化解這一說。
黛玉不停地求問,考證寶玉的心思,寶玉則總在被動地答問。黛玉的戀愛心理是:喜歡你,不一定要說出口,但是你應該知道。你喜歡我,也可以不說出口,但應該要讓我知道。
寶玉在守望著一切美好的事物,黛玉卻只守望著那一份要求完美的愛情。黛玉不允許她的愛情有任何的妥協,動搖,猶豫甚至欺騙,必須是原原本本,心心相印。所以她永遠不可能實現她的理想愛情,永遠無法放下一顆心去愛。但她仍會固執的堅持這一份理想。
❼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古代文學論文。內容論述秦到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發展~!
魏晉南北朝小說可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志怪小說記敘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異,雖然很多作品中表現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志人小說記敘人物的逸聞軼事、言談舉止,從中可以窺見但是社會生活的一些面貌。
魏晉南北朝小說篇幅短小、敘事簡單,只是粗陳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還是按照傳聞加以直錄,沒有藝術的想像和細節的描寫。雖有人物性格的刻畫,但是還不能展開。所以還只是初具小說的規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在中國小說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物刻畫、細節描寫,以及敘事語言的運用等方面,它們都為唐傳奇的寫作積累了經驗。一些唐傳奇的故事取自這個時期的小說,如《離魂記》與《幽明錄》的《龐阿》,《柳毅傳》與《搜神記》的《胡母班》都有繼承關系。唐以後的文言小說始終有志怪一類,《聊齋志異》是這類小說的頂峰。模仿《世說新語》的小說達幾十種之多,這也說明了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影響。
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新的文學樣式,是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主要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文學意識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自由,帶來了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批評的繁榮。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論,它對文學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文學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文體的區分、文風與作家的關系等重要問題提出了看法,標志著文學批評進入了新時期。陸機的《文賦》是一篇用駢體文寫成的文論著作,闡述了相當完整的創作論,它第一次把創作動機、過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問題歸入文學批評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巨著,是對前代文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學史觀,既重視文學發展與世風的關系,也重視文學自身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較全面地說明了作品的內容與形成之關系,總結了創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鍾嶸的《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序》是全書的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對詩歌的某些創作方法及詩歌的抒情達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對某些作家品評失當,對聲病說盲目排斥,在探討詩歌傳承關系時顯得簡單化,但它無疑是研究漢魏六朝詩歌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顏延之對文筆說的闡述,裴子野的《雕蟲論》,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等,都對文學問題發表了重要的意見。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顒、沈約、王融等提出「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對聲律說的新發展,對後世韻文和近體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逐步使文學創作置於其影響與指導之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同步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對當時和後世的文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望能幫到親哦~~
❽ 急求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要求5000字,內容不限。
現狀·生長·期待
——關於文學理論擺脫危機的思考
季廣茂
摘要 : 近年來文學理論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其實 , 文學理論的生長點不在文學之內 , 而在文學之外 ; 不在理論之內 , 而在批評之中 ; 文學理論應該是「復數」 , 而不應該是「單數」 ; 應該是「變數」 , 而不應該是「常數」 ; 擺脫黑格爾主義的陷阱 , 去除其幻覺 , 乃當務之急 ; 應該把「理論」功能與「教學」功能分離開來。
現 狀
雖然沒有誰不合時宜地大喊大叫「狼來了」 , 作為基本原理的文學理論所面臨的危機卻已迫在眉睫。文學理論不再是人人嚮往、人才濟濟的顯學 , 而成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
近 10 年以來 , 作為基本原理的文學理論的科研與教學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這主要表現在 : 這方面的論文數量雖多 , 但質量一般 , 予以人深刻啟迪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 無非是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相提並論 ; 自從由 童慶炳 先生主編、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文學理論教程》面世以來 , 雖然又有若干種同類教材問世 , 但內容大多陳舊不堪 , 或者舊瓶裝新酒 , 或者新瓶裝舊酒 , 總之依然停留在 20 世紀 80 年代的水平上 ; 在高校的實際教學中 , 依筆者粗淺之經驗 , 雖然 任課 老師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 依然無法像某些「熱門」課程那樣吸引學生的「眼球」 , 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 提高其學習熱情。這固然與本課程的性質有關 ( 較為枯燥乏味的理論課 ),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自身的不足——不僅停滯不前 , 且有萎縮之勢。
文學理論的衰退有其歷史根據 : 在政府建制不全、功能尚未完善的年代裡 , 文學理論常常是圖解、貫徹抽象文藝理念的工具 , 是文藝斗爭的戰場。建國以來 , 幾乎每一次政治斗爭都始於文藝論爭。既然涉及文藝論爭 , 自然離不開文學理論的論辯。於是文學理論之劍越磨越亮 , 寒光閃閃。改革開放以來 , 隨著國家法律的完善 , 政府機構的健全 , 文學理論的政治功能 , 工具屬性已經微乎其微。文學理論已經開始擺脫僵化思想觀念的束縛 , 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失去它本不該有的「騰騰殺氣」和「勃勃生機」。這是歷史的必然。對於文學理論的深入發展 , 也是難得的契機。文學理論研究應該抓住這個機遇 , 恢復文學理論的本來面目——文學理論是有關文學的理論 , 凝聚的是有關文學的智慧 ; 它不是對政策的圖解 , 更不是斗爭的工具。但過去恰恰在這方面暴露了文學理論研究的缺點。長期寄生於政治話語、政治斗爭之中 , 使得文學理論的從業者失去了真正的專業特色 ; 專業術語的引入 , 純粹理論體系的建構尚需時日。
生 長
文學理論還能「生長」嗎 ? 它的「生長點」在哪裡 ? 有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 貢獻於此。
第一 , 文學理論的生長點不在文學之內 , 而在文學之外。
古今中外 , 歷朝歷代 , 特別是在分工不夠明確的早年 , 文學理論家絕大多數來自文學理論之外。近代以來 , 情形有所改觀 , 但真正激發文學理論之活力的 , 還是來自文學領域之外。現實主義文論來自樸素的實在論 , 「 realism 」這個單詞本身就首先是哲學用語 ; 浪漫主義文論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是自不待言的 , 康德 - 柯勒律治的師承關系尤其可以表明這一點。
我們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文學領域的延伸 ; 精神分析批評、原型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也是如此。即使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這些所謂一心一意尋找「文學內部規律」的「內部批評」 , 也深受哲學、語言學、心理學的影響。
之所以如此 , 是由文學理論的性質決定的 : 文學是一種旨在傳達人的情感、慾望的精神產品 , 它雖然包含著思想、觀念的萌芽 , 在某些時代也可以成為「時代精神的傳聲筒」或「圖解政策的小喇叭」 , 但從總體上看 , 它與思想、觀念較遠。只有藉助於「文學」之外的思想、觀念才能解剖文學文本 , 描述其特徵 , 總結其規律。
概而言之 , 文學理論來自廣義上的文化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 , 應該肯定下列現象——許多文學理論研究者出於對文學理論研究的失望 , 胸懷拯救文學理論的遠大志向 ( 當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惆悵 ), 而毅然「出走」 , 奔向了「文化研究」的快樂王國。這是一種溯本求源的偉大理想。當然 , 大而無當、空洞乏味的文化研究對文學理論不僅無益 , 反而有害——這種學風具有極強的感染性。
第二 , 文學理論的生長點不在理論之內 , 而在批評之中。
理論與批評密切相關 , 但又存在巨大差異 : 理論是一種思辨活動 , 批評是一種實踐活動 ; 理論旨在疏通學理 , 批評旨在褒貶作品 ; 理論指導批評 , 批評豐富理論 ; 批評以理論為前提 , 理論以批評為源泉。在理論界這似乎是盡人皆知的常識 , 但一旦付之行動 , 卻大謬不然。正如齊澤克所言 : 「在這里 , 回憶一下拜物教式的否認公式是多麼有趣 : 『我很清楚 , 但是……'」 [1] 。換成我們的話說 , 在意識的層面上我很清楚——批評乃理論之源 , 但在無意識的層面上好像這兩者沒有什麼關系。
因此說 , 理論的批評化勢在必行。停留在概念的玩弄上 , 停留在觀念的冥想上 , 停留在「能指的嬉戲」上 , 就會枯萎。一旦失去了解讀文本的力量 , 就無法面對活生生的文學世界 , 都無異於「自取滅亡」。
第三 , 文學理論應該是「復數」 (theoriesofliterature), 而不應該是「單數」 (theoryofliterature) 。
這倒不是說盲目追求單純的數量 , 比如出版多少種理論教材 , 發表多少篇理論文章。一個土豆是土豆 , 一袋土豆依然是土豆。據說某種學科的公共課教材一共出版過 300 余種 , 但它依然是「單數」而非「復數」。目前出版的文學理論教材也有幾十種之多 , 但真正有新意者寡 , 其中不少還是「職稱著作」、「博士點著作」 ( 專門為晉升職稱、 申報 博士點而出版的 ) 。
這里所謂的「復數」是指 : 不同的學者基於不同的學術立場、理論框架與範例文本而精心創造的成果。學術立場雖然與政治立場、倫理立場有關 , 但又與其存有本質的差異。不同的學者可能對「文學」有不同的看法 , 只要這種看法能夠自成一家之言 , 又能「吾道一以貫之」 , 就可以獨創體系。比如 , 我完全可以是一位「形式主義者」 , 站在形式主義的立場上思考文學理論的相關問題 : 對於文學而言 , 重要的並不在於其內容 , 而在於表現這種內容的方式 ; 甚至認為 , 離開了形式的內容是根本不存在的 ; 在很多情況下 , 形式創造了內容 , 因而創造了文學。在西方 , 有關文學的看法千差萬別 ; 但在中國 , 無論怎樣的千變萬化 , 最後都可以概括為一句話 : 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審美的意識形態。這話固然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 但所有的文學理論體系都立足於這個基本假定之上 , 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裡 ,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里 , 顯然是不正常的。
不同的學者還可以擁有不同的理論框架 : 可以用經濟基礎 - 上層建構的模型研究五花八門的文學問題 , 可以運用精神分析、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模型探討形形色色的文學現象 , 開創屬於自己的嚴密的理論體系。我們當然不必作繭自縛般地局限在這些來自西方的模型之中 , 通過解讀中國古代文論 , 進而確立屬於自己的理論模型 ( 如「理」 - 意 - 文 , 物 - 意 - 文的理論模型 ), 也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第四 , 文學理論應該是「變數」 (variable), 而不應該是「常數」 (constant) 。
文學是日新月異的 , 甚至是一日千里的 , 理論也不應該以不變應萬變。「窮則變 , 變則通 , 通則久。」道理相信人人都懂 , 但理論的更新速度實在太慢。落實到教材的編寫上 ( 教材是保留、傳播既有研究成果最為有效的手段 ), 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第五 , 擺脫黑格爾主義的陷阱 , 去除其幻覺 , 乃當務之急。
比如一說到文學理論研究 , 就要尋找什麼「邏輯起點」、什麼「堅實的理論基礎」 ( 我主張有堅實的理論立場 , 而不主張什麼堅實的「理論基礎」 , 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 。許多理論體系並沒有什麼「堅實的理論基礎」 , 卻照樣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精神分析理論為例 , 精神分析理論之所以為精神分析理論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學」 , 就在於它對人類內心深處的無意識領域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此舉有一個不言而喻的理論前提——在人類的內心深處 , 掩藏著以本能、慾望 ( 「力比多」 ) 為核心的無意識。在信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樸素實在論者看來 , 這個基礎是否成立 , 還是一個問題。因為對於無意識 , 我們既看不見 , 也摸不著 , 無法用尺子量 , 無法用磅秤稱。但這並不影響精神分析學說大行其道 , 雖然它既沒有科學的實證性 , 也沒有哲學的思辨性 , 彷彿在講故事 , 彷彿在說閑話 , 要命的是 , 卻與我們的生活體驗、感受大體相通……
一個學科的成立 , 與其「理論基礎」是否「堅實」無關。關鍵在於 , 這個「理論基礎」是否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 , 是否具有「延展性」。尋求「堅實的理論基礎」本身就是一種應該拋棄的「迷思」 (Myth) 。社會科學畢竟是社會科學 , 它不需要像自然科學 ( 特別是數學 ) 那樣 , 一味執著於尋求毫無異議的「公理」。在社會科學領域 , 尋求一個毫無異議的「公理」 , 難於登天。或許 , 「異議性」是社會科學的根本之所在。之所以尋求「堅實的理論基礎」 , 一是因為自然科學對我們的影響至深且烈 , 二是因為我們受一個隱喻的制約而不自知。這個隱喻便是「理論大廈」——彷彿理論必須成為「大廈」才有出息。既然是大廈 , 自然要有「基礎」 , 而且還必須是「堅實的基礎」 , 否則「大廈將傾」 , 誰來負責 ? 「理論基礎」固然如此 , 「邏輯起點」之類的陳詞濫調又何嘗例外 ?
第六 , 應該把「理論」的功能與「教學」的功能分離開來。
「理論研究」與「實際教學」有著本質的差異 , 因為這兩種功能面對的「對象」不同。前者面對的「理想受眾」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行 , 目的在於與其進行學術交流 , 共同推進學術的進步 ; 後者面對的「理想受眾」是與自己水平相去甚遠的學生 , 目的在於向其傳授基本的文學知識。
正如陳平原所言 , 「論文不是教科書」。他認為 , 許多學者把教科書當成寫作的範本 , 把教學當成研究的楷模。教學的特點是一二三四、 ABCD 地羅列 , 以期把觀點鋪陳在一個平面上 ; 研究的特點是「單刀赴會」 , 由表及裡 , 層層深入。「一個是橫的 , 一個是豎的。比如 , 告訴你杜甫詩有四個特點 , 一、二、三、四 , 中國農民戰爭有五大特徵 , 一、二、三、四、五 , 這是平面羅列 , 不必深入研究 , 這是教科書。論文是找到一個問題 , 一步步往前推進 , 最後逼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說形象點 , 做學術論文 , 研究要單刀直入 , 切忌貪多求全 , 四面開花。」 [2] 這雖然是就博士論文的選題、寫作而言的 , 對一般的理論研究也不乏啟示性意義。
研究不是教學 , 教學亦非研究 , 但現在的情形是 , 兩者渾然不分 , 研究的教學化傾向尤其嚴重。長期在高校教學的業內人士更容易犯這樣的毛病 : 他對自己面對的「理想受眾」要麼是渾然不知 , 要麼一律將其定位為自己的學生。學術研究的教學化 , 學術著作的講稿化 , 就是這樣造成的。
期 待
竊以為 , 文學研究離不開「五個一」 , 理論創新也離不開「五個一」 : 一個堅實的學術立場 , 一個切實有效、富有啟示性的問題 , 一個有效的理論模型 ( 或理論框架 ), 一個出類拔萃的個案分析 , 一個新穎獨特的結論。
比如 , 沒有學術立場 , 就沒有學術研究的根據地 , 就沒有思想的資源、方法和動力。所以尋求立場的過程 , 也是尋求學術根據地、方法和資源的過程。但目前的研究現狀是 , 大多數學者沒有學術立場 , 跳來跳去 , 指著公雞說 : 優點是打鳴 , 缺點是不下蛋 ; 指著母雞說 : 優點是下蛋 , 缺點是不打鳴。結論是 : 取其精華 , 去其糟粕。再比如 , 我們現在還缺少「問題意識」 , 「問題框架」 (problematic) 更是無從談起。一部論著洋洋灑灑數十萬言 , 你不知道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材料羅列甚為詳細 , 真知灼見一點也無。讀來昏頭昏腦 , 想來糊里糊塗。如此做法 , 文學理論是「生長」不起來的。但我們期待著文學理論的「生長」。當然也不能揠苗助長。
參考文獻 :
[1] 齊澤克 .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M]. 北京 :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2,24.
[2] 祝曉風 , 張濤 . 博士論文只是一張入場券——陳平原談博士論文寫作 [N]. 中華讀書報 , 2003-03-05 .
❾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 中國古代文學3000字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
中國古代文學我幫助
給撰稿啊~原創的.
❿ 求以中國古典小說魅力為題,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經典閱讀提高作文品味知識學問能大大提升一個人的內涵和氣質。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一個相貌平平的人,起初給人的印象毫不起眼,但是跟他(她)交流接觸後,又會為對方的人格魅力和涵養學識而傾倒。這種傾倒超越外表,深入到精神層面,是更高層次更持久的靈魂的碰撞。那麼這種使人折服傾倒的魅力,從何而來?「腹有詩書氣自華」,若要「氣自華」,首先要「腹有詩書」。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經典閱讀,就是培養「氣自華」的最佳途徑。對於學生來說,經典閱讀,還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作文品味。一篇文章要有思想品味和藝術品位,才能打動人心。而經典閱讀中的深厚文化底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學生,使他們在習作中醞釀發酵,靈活處理,不僅把句子寫得生動靈氣,富有詩意,而且文化氣息濃厚,引人入勝。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創造出無數藝術瑰寶,蘊藏著我們民族的精魂。詩經,諸子百家,先秦文學,唐詩宋詞漢賦,元曲,明清小說。。。。。。,這些經典文學,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思想火花,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永不凋謝的精神之花。一、古文今用,巧用經典。在作文中巧妙地引經據典,會給文章添色加彩,不異於畫龍點睛。2008年富陽中考滿分作文《夢里花落知多少》就是這樣,請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最好的寫照。那是一種恬淡閑適的心情。誰說人生就是仕途?他選擇了田園,卻讓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詩句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是她的美麗。淚水淌下,帶著悲傷,在心靈上留下痕跡,卻也在歲月上留下痕跡。品著她的「人比黃花瘦」,品著逝去的歲月,卻早已在心靈上刻上他們的回憶。翻過一頁日歷,我嗅著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由古典詩句引起自然抒懷,情真意切,銜接自然,毫無雕琢之相。長春滿分作文《任爾東西南北風》:。。。恍惚間,我想到一個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在仕途失意時,在與家人分隔兩地只能對月懷遠時,他仍不忘送去「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這是何等的曠達胸襟!我知道,接踵而來的磨難讓東坡品嘗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讓他不禁灑下「點點離人淚」,而最終,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國山川,留下「大江東去」的豪邁,留下「檣櫓灰飛煙滅」的氣慨,留下「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壯志。他始終記得自己的使命,不管處於什麼狀況都不曾放棄。執著的東坡,你為華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驚羨的詞章!從上文可以看出該考生對古典文學的「偏愛」,體現了「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古詩詞名句信手拈來,准確又恰當,感嘆小作者的大手筆,值得借鑒。二、時空交匯,融會貫通。讀經典,寫作文,有時可以打破陳舊格局,給思維一個創新突破。超越時空界限,往往使人眼前一亮。請看下面這篇習作《今時明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是最美的月夜,令人心醉神迷,如痴如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惆悵時光的流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蒼茫歲月中,我們一次次輪回,而皎皎空中那孤月輪,卻總是慈悲地俯瞰塵世。它照著今夜的扁舟子,照著離人的妝鏡台,在相思明月樓上徘徊又徘徊。。。。李白擎起花間那壺酒時,獨酌無相親,而在另一時空,蘇軾也是獨自一人把酒問青天,高處不勝寒。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兩個浪漫主義者就來了個穿越時空的會晤,這真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決定,吵醒若干詩鬼詞仙,李賀騎著白馬,在燕山如鉤月下賓士於白沙大漠;王維正欣賞著松間月,聽說這個約會馬上聞風而來;李煜眉頭深鎖望著天空一彎新月,心中苦水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正思忖何處排遣;白居易潯陽江頭送完客,聽完琵琶曲後輾轉不成眠,念念不忘琵琶女的哀怨凄婉,也爬起床來湊個興;李清照學詩漫有驚人句,聽說今夜李白月下會蘇軾,雀躍不已,馬上約了秦觀踏鵲橋去赴約;杜甫念著「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愁難解,也跑來擬把疏狂圖一醉;李商隱在月下吟著無題詩,越吟越覺得夜涼如水,趕緊拔腿參加盛會來了;陶淵明聽說酒仙李白在此,早就想鬥鬥誰的量大,帶月荷鋤不歸了。。。此次盛會,有美酒佳釀無數,一幹人等全都酩酊大醉,李白大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陶淵明醉醺醺道:醉死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白居易搖頭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秦觀笑逐顏開: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李煜無言獨上西樓,看到蘇軾還在把酒問青天,不肯承認自己已經爛醉。李賀豪氣大發,拔劍起舞而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清照看著月已滿西樓,情不自禁登上樓去,欣賞這一輪永恆的月亮,幾欲乘風歸去。。。縱觀全文,通篇與月有關,交錯時空的十數位詩人詞人群英薈萃,琅琅上口眾所周知的詩句涵蓋全文卻不顯累贅,並且意趣橫生。三、氣質養成,人文合一。經典閱讀要讀深,讀透,深入體味其內涵,才能轉化為讀者自身精神氣質,從而體現在行文習作中,這是一個長期的養成教育問題,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台灣的國學教育做得很好,歸功於他們推廣國學從孩子做起。台灣中小學校非常重視國學教育。在小學生每周40個小時的課程安排中,國文、歷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而且從小學二年級起,每個學生都必須用毛筆寫作文,有時一周要寫兩三篇,最少也得寫一篇。除此之外,學校還相當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當時國民黨當局定下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而幾乎所有學校的牆上都印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台北市也以忠孝、仁愛、信義命名三大主幹道,讓國學點點滴滴深入人們的生活。胡適、林語堂、錢穆等碩學鴻儒大力提倡和傳承國學,帶出了一大批國學的衣缽傳人,如學界翹楚余英時,新儒家第三代杜維明等。在台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也因為這樣的氛圍,才培養出林懷民、李安、方文山等出眾人才,將傳統文化揮灑得淋漓盡致。經典閱讀,是一杯香醇的酒,讓作文溢彩流光,品味獨特;經典閱讀,是一曲悠揚的歌,讓作文回味無窮,餘音繞梁。經典閱讀,提高作文品味的最佳途徑,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