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以報仇為主線的作品有哪些 而且,報仇性格最強的是哪一篇
報仇的戲很多
最有名的,性格沖突最強的當然是《趙氏孤兒》
元雜劇《趙氏孤兒版》全名權《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戲劇情節敘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而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在元雜劇基礎上,後被改編為京劇、潮劇、秦腔、豫劇、越劇等劇目。亦有改編為小說、話劇、電影等作品。
⑵ 中國古代小說和中國古代戲曲之間的相互影響
戲曲源於說唱,小說源於話本,而說唱藝人的「劇本」就是話本,所以小說戲專曲具有天然的密屬不可分的聯系。它們在發展歷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例如宋元時期三國故事的戲曲單刀會為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提供了素材和思路,而三國演義又促進了戲曲的改進。
⑶ 那些古代小說和戲曲等文學作品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小說必須是《金瓶梅》啊!世情小說的代表,反映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萌發對商人的影響。。。還有《紅樓夢》也算集中反映吧,薛寶釵家不就是做生意的嘛~!
三言二拍中很多小說都反映「商人重利輕別離」,其中《蔣震卿片言得婦》、《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等等,都反映了明代商人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心理變化,及對政治地位的追求。
對了,還有《蜃樓志》,清朝譴責小說。寫廣州十三行洋商蘇萬魁兒子蘇吉士的讀書、經商及愛情故事。也反映了世情。這是商人做絕對主角啊。
戲曲方面,李漁的作品有反映商人的,「一人永占」幾篇,還有吟風閣雜劇中也有,具體劇目想不起來了。。古代戲曲反映商人的不多,因為重農抑商嘛,商人沒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自然也當不了主角。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大多是為富不仁,不講情義的形象。當代地方戲的話,山西梆子有反映晉商的,黃梅戲《徽州女人》說徽商出門做生意的。。
⑷ 古代戲曲小說專題考試試卷和答案
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形成性考核冊作業4 一、名詞解釋1、三言:「三言」是明代馮夢龍編輯刊印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總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集中收錄的作品既有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也有明代的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更可以說是整個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二拍:明代凌濛初編輯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二部短篇小說集,合稱「二拍」,每集收擬話本小說四十篇。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對擬話本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2.脂評本是《紅樓夢》的一個重要的版本系統,這個版本系統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種形式的批註,批註者的署名以脂硯齋和畸笏叟為多,因此簡稱為「脂評本」或「脂本」。對批註者脂硯齋的身份,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但其中的評論對我們理解和研究《紅樓夢》的創作過程,以及小說的思想藝術特色,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二、簡答題1.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關於愛情婚姻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2、《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所反映的時代特色:即「情」與「理」的矛盾這是杜十娘悲劇的真正社會根源。李甲貴族公子的身份使他必須遵守封建禮教,但他對杜十娘確實有一定的真實感情。因此,從一開始,李甲就面臨著封建禮教和與杜十娘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最終在「情」與「理」的沖突中,選擇了後者而背棄了杜十娘的愛情。而杜十娘與孫富的沖突,表面上看是金錢扼殺了愛情,實際上孫富卻是藉助以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取得了勝利。而杜十娘對李甲「發乎情,止乎禮」的控訴,正因此而顯得深沉凝重,悲憤有力。3、應該怎樣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貢獻在於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完成了寶黛愛情悲劇的結局,使《紅樓夢》成為一部完整的小說,而且基本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悲劇氣氛,矛盾沖突的發展和人物處理,也大致符合曹雪芹原意。缺點在於寶黛性格有與前八十回不符的地方;而賈府家道復初的結局也與曹雪芹構思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不合,藝術上也較為遜色。(具體見教材第263—266頁)4.試分析《聊齋志異》花妖狐魅形象的意義。作者極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冥府、龍宮、仙界等幻想世界社會化,通過人鬼之戀、人狐之戀、鬼狐之戀、鬼鬼之戀,與花木蟲魚等精靈的戀愛,深刻地反映現實中的沖突,同時,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幻想世界所提供的超現實特點,突出地表現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和生活境界,謳歌了純凈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愛情,給好人以美好的結果,給惡人、壞人以應得的懲罰。(以小說中的故事為例)5.晚清譴責小說有哪些特點?試結合作品進行分析。(1)數量相當可觀。(2)小說的主流,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些重要特點,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揭露世風的墮落和社會的黑暗,成為晚清小說的主要內容。(舉例略)三、論述題(共2題,每題20分)1.魯迅先生評價《儒林外史》時曾說:「戚而能諧」,試談談你對此的理解。諷刺的作法有多種,比如錢鍾書的《圍城》就是相對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諷刺風格,卻不是劍拔駑張的「犀利」,而是娓娓道來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筆調來敘述故事,描寫人物。也就是人們說的「亦婉亦諷」。而具體說來,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說中是很明顯的:第一,據實摩寫,情偽畢現。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辯論做官與做名士孰優孰劣,作者寫來,無一貶詞,卻把當時文士們內心的空虛和生活的無聊揭露得十分深刻。第二,運用對照法,把人物前後相悖的語言行為相對照,在不經意中顯現其真面目。如范進打算考舉人時,胡屠戶先是訓斥范進為「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賴蛤蟆想天鵝屁吃」,後來范進中了舉,則又稱之為「賢婿老爺」,是「天上的星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第三,點破法。順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張鐵臂虛設人頭會,作者一方面寫張在屋頂上「行步如飛」,另一方面又「忽聽房上瓦一片聲的響」,這就一下子揭穿了這個假俠客的真面目。第四,合理的誇張。如周進的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而手隱隱作痛,彎不攏來,嚴監生臨死因點了兩根燈草而不肯斷氣等,都通過合理的誇張,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2、談談你對寶黛愛情悲劇的社會意義的認識。首先,寶黛悲劇的原因分析。第一,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具有叛逆思想。寶玉鄙薄功名,「乖僻邪謬」;黛玉不隨流俗,卓爾不群,個性獨特。這是當時的社會觀念所不能容忍的。第二,寶黛之間的愛情。寶黛之間產生愛情是榮府所不能夠接受的,它要求有一個能治內,能理外,能束縛寶玉的媳婦。第三,賈府的衰敗。它要求用婚姻的維系,來支撐貴族生活的必需,來鞏固並壯大勢力,以滿足復興賈府的願望。所以,寶黛悲劇是必然的。其次,悲劇的社會意義。《紅樓夢》所寫的寶黛愛情完全突破了傳統小說戲曲中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的格式,其結局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夫貴妻榮的大團圓,而是一個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社會悲劇。它著重表現男女主人公從生活道路到整個倫理道德觀念上與封建正統派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沒落。寶黛愛情是封建末世一對地主階級叛逆者的愛情,它在衰敗沒落的貴族家庭各種矛盾中產生,又在這些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中被毀滅,預示了這個貴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亡命運,同時也預示了這個貴族之家所寄生的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潰、衰亡的命運。
⑸ 中國古代戲劇稱之為什麼是因為
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從西周末年的俳優滑稽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抵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表演日漸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另一條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樂」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戲的演出,民間歌舞藝術獲得極大的發展,為戲曲官調、曲牌、聲韻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宋代是戲曲發展的關鍵時期。宋代在參軍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歷代歌舞藝術和民間說話、講唱、影戲、雜扮等技藝的成就,對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戲兩條線索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產生了宋雜劇、金諸宮調、金院本以及戲文等新的文學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雜劇的基礎上,元雜劇具備了成熟戲曲的諸種因素,形成了前景壯觀的發展勢頭。
元代是我國戲曲繁榮興盛的時期。元代戲曲主要分為雜劇和南戲兩大類,二者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由於南戲在元代前期處於發展的薄弱階段,還不能與雜劇一爭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學成就的是元雜劇。明清兩代,在通俗白話小說獲得長足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 明清傳奇也迎來了古代戲曲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戲曲到明清兩代分為雜劇和傳奇兩大類。到清中葉乾隆年間,傳奇被地方戲取代。
摘自《中華活頁文選》
⑹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詞戲曲等體裁與音樂有何關系
眾所皆知,史上第一部詩集被稱為詩歌,也就是所謂的詩經。詩經中有詩三百,每一首都是民間傳唱比較廣泛而又比較有意義的。那時候,還沒有誰給「文」做出定義,只知禮與樂。禮不可廢,而樂也一般無二。自然,所謂的詩就是樂,是以詩三百後又有樂府。縱然是隋唐後律詩絕句也都要押韻,如歌體一般讓人傳唱。所以說,詩歌是一體不分家的。至於詞,那就不用解釋太多,詞一般都說詞曲,所有的詞都是按照曲子來填寫,也即是給人來歌唱的。而戲曲則是融合了小說故事的詞曲。俗話說,不懂音樂的人寫的詩詞戲曲都不完美,所以,二者兼具才是正理。詩詞是音樂之體,而音樂則是詩詞之韻。
⑺ 中國古代戲曲名著在當下社會如何傳承與發展
《傳統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蔡毅強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戲曲。
傳統文化中的戲曲
傳統文化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經史子集》。經,指的是四書五經;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子,指的是老子、孟子那些;集,指的是漢樂府、小說。以前主要是通過口頭傳頌,文字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主要通過文字、語言、舞蹈呈現與傳播。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字,現在還在傳頌,不得不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戲曲,正是結合了劇本、服飾、唱腔等傳統文化的元素。「戲曲是以故事、人物、情節為核心,重新組織運用了歌唱、道白和動作等。」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寧寧說。
在早些年,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當時各地農村都有自己的戲班子來固定排一些戲,表演給當地的農民,這些農民自己也唱。於是,從早期臨時的民俗戲劇表演到之後有固定場所的演出,久而久之各地就形成了固定的戲班子為當地農民演出。單純靠口口相傳非常難得,在傳承的過程中,各個地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逐漸發展成為各種地方戲。這是傳統文化中早期戲曲的呈現、傳播與生存。自元明清以來,傳統詩樂舞一體的樂舞形態又進一步變化,演繹成為戲曲形式。明清時人們認為,戲曲是「古歌舞之變」,明代人認為周代《韶》《武》之樂是傳播聖人事跡的一本戲曲。
談及傳統文化中的戲曲,首先會想到京劇,想到梅蘭芳先生的京劇與崑曲。但在當下,提及京劇與崑曲的現狀,會發現當年梅蘭芳先生最愛的崑曲的傳播力度遠不及他的京劇。
提到現狀就不得不提到京劇與崑曲的起源。
京劇非常年輕,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中期(乾隆末,嘉慶初)四大徽班入京,得到了當年清政府的支持。當時,宮里紛紛學唱,形成了一股熱潮。最早進京的徽班是「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諸班陸續進入北京,徽戲也就在北京紮下了根。「四大徽班」進京後,又融合了漢調、崑曲、秦腔等地方戲的唱腔和表演,逐漸發展成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京劇。
崑曲起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很多地方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晉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崑曲多方面的影響。崑曲唱腔柔美,載歌載舞,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但曲高和寡的「百戲之祖」——崑曲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痛追年少樂,不許俗人知。」唐寅的詩句,恰恰了表達崑曲的態度。到了20世紀中葉,這個古老而優雅的藝術形式瀕臨了最大的困境。1956年,由政府出資組織編排了崑曲《十五貫》。起初主要是演給官員看,隨著演出的進行,慢慢喚起一部分人對崑曲的注意,周恩來講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就是指《十五貫》這出戲,若是當年沒有這出戲,崑曲命運難測。
眾多老一輩戲曲藝術家大多是從崑曲開始學起的,他們在崑曲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梅蘭芳先生也是如此。在梅蘭芳先生那個年代裡,京劇以其更豐富的表現方式以及更直觀的感染力受到更多人的喜愛,這也就是大多數人聽過梅蘭芳先生的京劇多於崑曲的原因。
傳統戲曲的創新
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同樣需要思想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先需要繁榮的是哲學社會科學。當下,不斷有古典戲劇融入當代新元素,筆者為此登門拜訪了著名媒體人,海航集團藝術總監、海航新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楊浪。當談到在古典戲劇中融入現代元素是否逐漸成為戲劇流行的新趨勢時,楊浪說:「戲劇一直在創新,古典戲曲也是如此。」
梅蘭芳先生就是一位勇於創新的藝術家。30年代梅先生赴美國演出,就作出了一個很大膽的改變,他表演的「圓盤舞」讓當時的美國人十分驚奇。梅先生在戲台中央放置了一個電機帶動的轉動的大圓盤,自己則站在轉動的圓盤上逆向跳舞,這是80多年前的美國前所未有的演出,在座的觀眾無不被梅蘭芳先生的優美唱腔、柔美身段以及大膽創新所吸引。
中國的戲曲一路走來,無時不刻不在改變,在新的文化中繼承優秀的部分,並且予以弘揚。在古典戲劇中融入新的元素是有「度」的,這個「度」便是不能改變傳統戲劇的「魂」。「我與一些國家大劇院的老藝術家談過,其中有林兆華導演,大家一致認為,戲可以改,但是不能失了傳統戲曲的原貌,唱腔不能變,身段不能變,這也正是京戲的『魂』。京劇回到老的傳統戲這一套傳統不能變的,傳承瑰寶。甭管蘇白、京白、韻白,因為語言是當中反映生活的語言。」楊浪說。所以,現在的戲曲中也漸漸有網路語言的植入。
目前傳統的戲曲主要集中在國有院團演出,比較熟悉的像梅蘭芳大劇院、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等等,老的藝術家以優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藝吸引了眾多酷愛戲曲的戲迷票友們的注意力。通過在這些劇院與正乙祠戲樓看戲,對比可以看出,往往這些國有劇院的觀眾都是年齡偏大,年輕人占的比例相對較少。而年輕人則喜愛有年輕人特色的東西,正乙祠戲樓的戲恰恰就是在保持傳統藝術精髓的前提下,做了適合當下觀眾欣賞的改變,推出了新觀念京劇。新觀念京劇恰是相對傳統京劇而存在的概念,是根據京劇自身的藝術特點,運用全新表現手法詮釋京劇本質形態的藝術形式,旨在使古老的國粹藝術在當今時代能得到更多的審美認同和情感交託。「我敢說,雖然正乙祠戲樓中沒有名『角』,但是排出的戲受到了咱們票友以及更多年輕人的認可。也算是用咱們自己的方式將梅先生的京劇、崑曲帶給了更多觀眾。同時也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了當下的流行趨勢,適應了更多觀眾的需求。」楊浪說。
戲曲文化的現狀
「2012年北京市演出市場統計與分析」中戲劇類觀眾僅為57.9萬人,其中京劇類觀眾40.6萬人,地方戲類觀眾17.3萬人,僅佔2012年全市113家營業性演出場所觀眾總人數1100萬人的5.26%。可見現代人新的審美體系受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
戲曲類觀眾少,與劇場限制因素有關。同時,戲曲與相聲、二人轉等演出形式不同,觀眾數量有限。現在觀眾大多被好奇心吸引,演員中不乏「一脫成名」者,這當然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傳統文化中的戲曲從來就是一腔一調講究「把式」。「越是受眾少,越是曲高和寡,越是要做精,越是要做細,越要做尖端。」楊浪說。
正乙祠戲樓是300多年的老戲樓,不過才200多個座位。梅蘭芳大劇院不過才2000多個座位,長安大戲院也是2000多個座位,北大的劇場也只有2000多個座位,國家大劇院把所有的場子的座位加起來不過才6000多個。中國傳統的戲曲,限於場地要求,沒法像電影那樣通過院線在同一時期場場放映,咱們的戲曲,都是通過每位藝術家、每個「角」親身演繹出來,而親身到現場欣賞的,不得不受到劇場的座位限制。
2013年我們迎來了新一屆兩會、新的國家領導人,建設文化強國的基本方針,政府報告中和代表委員參政議政中不斷提到文化「走出去」如何走、藝術應百花齊放、高雅藝術如何走進百姓等議題。
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更需要有新發展、培養新觀眾。可能大家會覺得現在在年輕人中間不流行了,年輕人不喜歡戲曲。但畢竟中華民族的戲曲是流傳了幾百年的東西,仍然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喜歡、熱愛這門古老的藝術。「現代人精神壓力較大,年輕人往往欣賞重金屬的節奏性強的音樂,所以大多數年輕人追流行音樂去了,這個沒有錯,流行音樂我也喜歡,接受一個多元的文化要比單一的只接受一種文化要好。」楊浪說,「但是,咱們的國粹,咱們的戲曲始終會有人喜歡,會有人傳承。現在在地方,都有自己的戲曲學校,近幾年都升為戲曲學院了,專門教授地方戲,都是些老藝術家,自己唱不動了,到高校里去教學生了。他們的學生,漸漸地活躍在舞台上,繼續弘揚咱們的傳統文化。」所以說,觀眾比例少,並不奇怪,接下來戲曲類觀眾依然會少。但是,咱們的文化,咱們的傳統,始終都在被傳承著。當然,這與咱們的國策有關系,尤其是十八大之後,文化強國成為了一項重要國策,傳統文化更加得到了弘揚,成為了文化軟實力。
傳統戲曲有了新觀眾
看過梅蘭芳大劇院的崑曲《西廂記》、正乙祠戲樓的京劇《梅蘭芳華》和《鳳戲游龍》,仔細對比,不難發現傳統京劇、崑曲與新觀念京劇、崑曲受眾並不一樣。而當代的新觀眾更加傾向於新觀念戲劇。楊浪說:「正乙祠里一定要原汁原味的重現梅大師傳統的唱腔、身段、服飾。」
梅葆玖先生非常喜歡正乙祠戲樓里的戲,當然不僅是因為正乙祠戲樓是當年梅蘭芳先生駐場演出的地方,而且是個300多年的老戲園子,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戲樓。有學者稱它為「中華戲樓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確純木質的正乙祠戲樓適合古香古色的演出。「你提到的《鳳戲游龍》,《梅蘭芳華》,這是兩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新觀念京劇。《梅蘭芳華》正是原汁原味的還原了當年梅蘭芳大師的經典選段,一招一式都是當年梅蘭芳先生的樣子,中間加入了『念白』貫穿所有劇情;《鳳戲游龍》則是將傳統京劇《梅妃》和《游龍戲鳳》結合在一起,通過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的重新設置,講述了一對唐朝的抱憾戀人在明朝重新相會的續緣故事,頗有『穿越』的意思。」(楊浪)
梅葆玖先生來到正乙祠戲樓,第一眼就說:「這就是我父親的(京劇演出舞台上緞面綉花的那個大簾子)」。其實正乙祠戲樓正是將梅蘭芳先生最喜愛的戲服、場景一比一地重現出來。演員們穿著梅先生當年的戲服,唱著梅先生當年的曲子,再加上戲曲開場前那段無聲的短片,聲光電結合,既秉承了傳統的服飾、唱腔、舞蹈、身段,又融入了的現代元素,從而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以及外國人來欣賞京劇、崑曲,能讓初次接觸到京劇崑曲的人很快接受梅蘭芳先生的戲。楊浪說:「接下來我們還要在正乙祠戲樓做崑曲版的《梅蘭芳華》,要讓更多人了解到咱們中國傳統的崑曲。」
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將文化傳承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中,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得到了全社會的認識與重視。從梅蘭芳先生的京劇與崑曲中能夠看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在創新中傳承與弘揚。「文化強國」的內涵正是提升國民文化素質,旨在塑造良好的民族和國家形象,形成強勁的文化創造力、吸引力、滲透力與影響力。
(作者蔡毅強,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
⑻ 找一位喜愛的中國古代小說與戲劇女性或者男性的形象,進行分析。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
因為他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
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
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練習是偉大的魔術師,它使看來無法演奏的樂曲得以演奏,並使它變得容易,得心應手。--車爾尼
如果你問我,怎樣成為好的鋼琴家,那麼你先告訴我,練了多少音階。--車爾尼
必須認真地練習所有的音階。--羅伯特.舒曼
Piano lessons boost children's memories --肖邦
即使是最簡單的樂曲,要做得完美也是困難的,也要多加練習。--巴克豪斯
當你演奏的時候,別管你的聽眾是誰。當你演奏的時候,要永遠覺得有一位大師在謗聽。--舒曼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貝多芬
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海頓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柴科夫斯基
音階練習是很重要的,不僅是為了訓練手指,也是為了訓練耳朵對協調性的感覺,對音程的了解,以及對鋼琴總的音域的理解。--霍夫曼.約瑟夫
我從來不喜歡練習,但當我開始練琴時,首先慢練十分鍾的音階,傾聽彈奏的聲音,每一個音都會產生回應,它給我動力,我一生將堅持這樣做。--克里本.范
音階、和弦、琶音的學習,對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才能掌握那些基本規律。鋼琴作品結構中的種種變化形式都是這些規律發展而成的。--尼古拉耶夫.里安涅德
練習音階和琶音必須堅持不懈,這些技巧都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鋼琴技巧。--瑪格麗特.朗
學習技術必須耐心、刻苦,並持之以恆;沒有技術,藝術就不過硬,就沒有風格,沒有特性。練習曲、音階、琶音、和弦等是非常貨真價實的,不能騙人。--帕德雷夫斯基.簡
和弦能增強音程的感覺,彈奏的力量與穩定,並能訓練手在鋼琴上的合適位置。--柯爾托.阿爾弗萊德
基本功練習包括五指練習、音階、琶音、哈農等,這些內容每天要練習,要持之以恆。在練習時,音色要有顆粒性,音樂要有連貫性;每個音之間都要有一定的傾向性,指尖的感覺敏度、力度、速度、顆粒性以及音色的各種變化,都可以通過基本功練習,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朱工一
該強調音階、琶音及巴赫作品的練習。每天都練半小時以上的音階、琶音,一定都要加上表情。只練那些旋律動聽、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是很有害的,不能認為只把技術上困難的地方練好就是達到了目的。--巴克豪斯
每天練習的時間應隨著每個人的體力、精力而定。最重要的是身體不覺得疲勞,提倡身體放鬆,精神集中地演奏音樂。--阿勞
練習好音階、琶音是必須的,練習時要根據自己的弱點,需要而有所不同。練習和弦是要用很慢的速度來彈,把手放在鍵盤上感受它的擴張。--拉羅查
練習時要彈得很慢,不用踏板,聽清樂曲中的每個音,然後用「心」來彈奏。如果需要一些特別的技巧,如八度就找一些八度的曲子來練。--卡扎德絮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柴科夫斯基
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羅傑·諾斯
擁有音樂,對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夠,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擁抱音樂,是不夠的。———拉赫曼尼諾夫
音樂與音符並沒有任何關系,音符不過是傳達音樂實體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畢達克
擁有音樂,對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夠,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擁抱音樂,是不夠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樂使一個民族的氣質更高貴。———福樓拜
音樂只對安寧的心境具有魅力。———蒲柏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大聲不入里耳、 曲高和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樂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古人
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貝多芬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的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曼
藝術正如生活那樣,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麼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羅曼.羅蘭
音樂是一種語言,它能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艾涅斯庫
人們時常埋怨音樂是這樣的模糊,聽音樂時,簡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但每個人對文學總是能夠理解的。不過,對我來說……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達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不是因為音樂不夠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因此,我發現:每當我試圖用文字或語言來說明一段音樂時,好像是說過了,但又好象說的都不令人滿意。——門德爾松
音樂是屬於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威爾第
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莫扎特
不同生活接觸,不能為其生活的創作;不鍛煉自己的人格,無由產生偉大的作品。——聶耳
真正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是把 它們編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 貝多芬
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 海頓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 —— 雨果
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伊索
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 黑格爾
音樂家必須不斷地反身自省,培養自己最內在的東西,以便使它轉向外界。 —— 歌德
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 —— 盧梭
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 —— 叔本華
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 —— 柏拉圖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 貝多芬
我深信:質朴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美的原則。 —— 格魯克
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 門德爾松
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 海頓
通過與詩的內在聯系,音樂獲得了新生。 —— 李斯特
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 —— 門德爾松
最好是創作出真實情景,而不是照搬。 —— 威爾弟
我在旋律上花費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於旋律的開始,而是把它繼續下去,發展成完滿的藝術形象。 —— R.斯特勞斯
作曲並不難,但剔除多餘的音符卻是極為困難的。 —— 勃拉姆斯
作曲家在創作一個作品時是全力以赴的。他輪番地經歷了相信、懷疑、熱心、絕望、欣喜和痛苦。 —— 比才
我非常熱愛音樂。正因為我熱愛音樂,我試圖讓它脫離使它受到抑制的貧乏的傳統。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象自然那樣無邊無際,象風,象天空,象海洋。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裡,成為學院派藝術。 —— 德彪西
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羅傑.諾斯
人們認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錯誤的。沒有人像我那樣在作曲上花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一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 —— 沃.阿.莫扎特
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遼茲
對一個作曲家來說,從他對農民音樂的研究中獲得全部益處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農民音樂的語匯,以致達到除這種語匯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並把這種語匯作為自己的音樂母語來使用。 —— 巴托克
⑼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小說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⑽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