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小說中古代的入譜儀式

小說中古代的入譜儀式

發布時間:2021-10-03 08:51:11

① 小說中:古代可以展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才藝的【活動】有哪些

秋日祭 牡丹花會

② 在古代,有錢人納妾有什麼儀式,有婚禮嗎,拜天地嗎妾不可以入宗譜嗎

在古代,有錢人納妾有什麼儀式,有婚禮嗎,拜天地嗎?妾不可以入宗譜嗎?宋朝規定了結婚年齡為「男十五,女十三,並聽婚嫁」,宋朝還規定如果丈夫三年不回,六年沒有音信那麼妻子可以離婚和改嫁,但是「妻擅走者徙三年,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減一等」,相前世而比妻子地位相對提高,但男尊女卑現象仍然存在。
明清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最終形態,較前比婚姻等級觀念稍所下降,而且在《大明律 戸律 婚姻》中甚至規定在訂婚中要告訴婚姻身體情況等,這頗有後世優生學思想。
二:娶妻納妾的形式與內容
古時娶妻不僅是為了延續血脈,更是處於顯示倫理綱常,而且為合兩家之好,所以禮制在娶妻過程中極為明顯,按儒家《禮記》記載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六部,即「六禮」。
「納采」,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得到允許後送上禮物——雁(雁為隨陽之鳥,是為了象徵妻從夫這一原則)。
「問名」,媒人問女方姓氏,這是為了了解對方是否與自己同姓,因為古人通過觀察得知「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納吉」,男方得知女子姓氏後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回報女家。
「納徵」,即訂婚,納徵要送帛,鹿皮等禮物給女方。
「請期」,男方擇定迎親的日期。
「親迎」,即男方在指定日期親自到女方家迎娶。
六禮的制度過於繁復,宋代被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種禮,而且送「雁」後來也被變為送羊、酒和彩鍛,這對野生動物保護也是一大進步。
納妾,相對娶妻則極為簡單,「納」這個字相對「娶」來說有低位的感覺,而且妾也可以用買。鄭玄在《禮記》的箋注里曾經注釋到「妾合買者,以其賤同於公物也」,可見妾的地位是極為卑下的。一般來說妾的納娶需要妻的同意,多為妻老年無子,但納妾也可能是從嫁、私奔、贈送、官配等,其中從嫁即為「媵」,在《屍子》中曾推測娥皇女英嫁於堯即為媵制。從納妾的制度來看,妾與妻的地位也是無法比擬的,而且妾的宗族與夫也不為秦晉之好,相對來說更像是商人與顧客的關系。
三:婚姻之義
婚為妻之父,姻為夫之父,從字面來看,婚姻確實為雙方父母的一次聯姻,納妾相對來說草率的多,其意義也基本局限於延續血脈,所以無法與娶妻相提並論。縱觀中國古代娶妻納妾史,基本來說充滿了父母包辦與男女不公,研究古代娶妻納妾制度對後世夫妻家庭關系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對以我國為代表的儒家世界夫妻關系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夫妻關系對比來研究對世界女權運動也有積極影響。因此,研究中國古代娶妻納妾制度是有重要意義的。
追問:
那有沒有規定納妾不得著大紅色?
回答:
妻是大紅,妾一般都 是粉色為主

③ 求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兵器譜,越全越好

古典武俠小說的兵器基本都是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只有等到二戰之後,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新派武俠小說作者們才會想出各種奇怪兵器。比如白羽的白蟒鞭,古龍的孔雀翎等等

④ 中國古代神話小說-山海經總共有哪幾章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佔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里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裏,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他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系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干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龍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龍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他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干帝王譜系,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辟,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系,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只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范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症,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葯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谷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龍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家思想的《准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⑤ 中國古代兵器譜誰有

《兵器譜》是古龍筆下一本虛構古籍,由小說中的人物平湖百曉生所著,列出當時武林中人的兵器、武功的排名。兵器譜的排名並非所有人信服,譜內的呂鳳先及郭嵩陽均不服而不斷與排名在其上的人挑戰。同時因百曉生重男輕女,女性高手都沒有被列名,當中藍蠍子自稱比青魔手伊哭厲害,亦獲李尋歡認同。

⑥ 求古代入贅成親的儀式和流程!!!!!!!

女方向南方提親,然後下聘禮,擇期舉行婚禮。成。

⑦ 我想找描寫古代帝王穿戴的,越詳細越好.還有就是古代盛大儀式的描述,例如祭天,狩獵,檢閱三軍等.拜託

1)先秦時期,有關帝王祭祀前代帝王的記載,多為祭祀天地之神時的配祀,專祭古帝王者亦有。[11]但比較少見。秦漢以降,皇帝祭祀古代帝王的記載便漸漸多起來了。例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出遊,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嶷山」。[12]後浮江東下至錢塘,「上會稽,祭大禹」。[13]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因周興而邑立後稷之祠,血食天下,於是詔令天下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祠以牛,祀後稷。[14]漢高帝死後,令各郡及諸侯王國皆立高廟,以祀高祖。漢文帝時,於長安東北渭河北岸建五帝廟,祭五天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帝各一殿,殿各一門,殿門之色與各天帝色同。[15]雖然五天帝非古帝王,但這可能是於同一廟內集中祭祀五天帝之始。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祠泰一神,說:「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16]於是,武帝命於長安城東南郊立泰一祠,按照謬忌所說祭祀泰一神。雖然泰一也是神,但是,為輔佐天帝之神,如同帝王的賢臣。因此,這又可能是祭祀名臣名將的發端。

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五月,光武帝要與卿大夫、博士商議「漢當郊堯」之事。侍御史杜林諫阻說:「民無愚智,思仰漢德,樂承漢祀。基業特起,不因緣堯。堯遠於漢,民不曉信,言提其耳,終不悅諭。……郊祀高帝,誠從民望,得萬國之歡心,天下福應,莫大於此。民奉種祀,且猶世主,不失先俗。……宗廟至重,眾心難違,不可卒改。……方軍師在外,祭可且如元年郊祀故事。」[17]意思是說,漢室興起,追根溯源,不在於堯,而是高帝(劉邦)之功,應當順民心好好地祭祀高帝。但現在軍隊將士還在外打仗,天下尚未平定,還是按照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郊祀時的樣式而行罷,先不祭祀高帝。這一意見被光武帝採納。直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平定隴、蜀之後,才增廣郊祀,高帝配食。這種祭祀漢高帝的方式比在高廟祭祀更為隆重。光武帝死後,明帝二年(公元59年)於明堂祭光武帝。同年十月,「西巡狩,幸長安,祠高廟。」十一月,「遣使者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帝謁陵園,過式其墓。」[18]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在位皇帝祭祀前代名臣的最早記載。明帝時,還在不同季節分別祭祀五天帝及臣神。立春之日,迎春於洛陽東郊八里,祭青帝、句芒,祭時,車旗服飾皆為青色。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七里,祭赤帝、祝融,屆時車旗服飾皆為紅色。立秋之日前十八天,迎黃靈於中兆(去都城五里),祭黃帝、後土,屆時車旗服飾皆為黃色。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九里,祭白帝、蓐收,屆時車旗服飾皆為白色。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六里,祭黑帝、玄冥,屆時車旗服飾皆為黑色。[19]這是將天帝與臣神同祭的一例。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章帝東巡狩,將至泰山,於道上派使者到濟陰成陽靈台祀帝堯一太牢。次日,於漢武帝在汶上所建明堂宗祠五天帝,光武帝配祀。又一天,各用一太牢遙遙告祀漢高祖、太宗、世宗、中宗、顯宗於明堂。之後巡幸魯國,祠東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人。四月,回到洛陽,為告廟還京,各用一特牛祭漢高祖與光武帝。[20]

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5年),祭先代帝王之禮制又有較大改變,「故事祀皇陶於庭尉寺,新禮移祀於律署,以同祭先聖於太學。舊祀以社日,新改用孟秋,以應秋收。」[21]北魏天興三年(400年)五月,道武皇帝東巡,遂幸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堯、帝舜廟。」[22]又神瑞三年(415年)六月,明元帝東巡,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至廣寧(今涿鹿),登歷山,祭舜廟。」[23]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詔曰:「法施於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式。……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堯樹則天之功,興巍巍之治,可祀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舜播太平之風,致無為之化,可祀於廣寧;禹御洪水之災,建天下之利,可祀於安邑(今陝西運城東):周文公制禮作樂,垂範萬葉,可祀於洛陽;其宣尼廟已於中省別敕有司行事。自文公以上,可令當界牧守各隨所近,攝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也。」[24]

上面列舉的種種事例說明,自秦漢至北朝的六七百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先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雖說代有所為,未曾間斷,但是多有變化,在祭祀的時間、地點、方式、禮儀等方面,未有定製、常制,具有明顯的隨機性。

(2)隋統一天下後,整肅禮制,對先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亦成定製。在舉行禘、袷大祭(五年一禘祭,在孟夏;三年一袷祭,在孟冬)時,「並以其日,使祀先代王公帝堯於平陽,以契配;帝舜於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之蒲州),咎鯀配;夏禹於安邑,伯益配;殷湯於汾陰(今陝西萬榮縣西南),伊尹配;文王、武王於灃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漢高帝於長陵,蕭何配。各一太牢而無樂。配者饗於廟庭。」[25]可見,隋代祭祀先代帝王與名臣,已形成定時、定地、定式的制度。
唐初,貞觀之禮,無祭先代帝王之文。顯慶中,經禮部尚書許敬宗奏請後,「聿遵故事,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祭唐堯於平陽,以契配;祭虞舜於河東,以咎鯀配;祭夏禹於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湯於偃師,以伊尹配;祭周文王於鄷,以太公配;祭武王於鎬,以周公、召公配;祭漢高祖於長陵,以蕭何配。」[26]可知,唐初祭祀先代帝王與名臣,基本同隋制。時至中唐,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正月十一日,勅「三皇五帝,創物垂範,永言龜鏡,宜有欽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農,以祝融配;軒轅(黃帝),以風後、力牧配。五帝:少昊,以蓐收配;顓頊,以元(玄)冥配;高辛,以稷、契配;唐堯,以羲仲、和叔配;虞舜,以夔、龍配。其擇日及置廟地,量事營立。其樂器請用宮懸,祭請用少牢(羊、豕),仍以春秋二時致享。共置令、丞,令太常寺檢校。」轉年五月十五日詔:「上古之君,存諸氏號,雖事先書契,而道著皇王,緬懷厥功,寧忘咸秩。其三皇以前帝王,宜於京城內共置一廟,仍與三皇五帝廟相近,以時致祭天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樂,請准三皇五帝廟,以春秋二時享祭。歷代帝王肇跡之處,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廟享祭,取當時將相德業可稱者二人配享。夏王禹都安邑,今(指唐代,下同)夏縣,以虞伯益、秩宗伯夷配。殷王湯都亳,今谷熟縣,以阿橫伊尹、左相仲虺配。周文王都酆,今咸陽縣,現有廟,以師鬻熊、齊太公望祀。周武王都鎬,入文王廟同享,太師周公、太保召公配。秦始皇帝都咸陽,丞相李斯、建軍王翦配。漢高祖起沛,今彭城縣,太傅張良、相國蕭何配。後漢光武帝起南陽,司徒鄧禹、將軍耿弇配。魏武帝都鄴,侍中荀彧、太尉鍾繇配。晉武帝都洛陽,司空張華、將軍羊祜配。後魏道武皇帝起雲中,太尉長孫嵩、尚書崔元伯配。周文帝起馮翊,尚書蘇綽、大將軍於謹配。隋文帝封隋漢東,僕射高熲、大將軍賀若弼配。令郡縣長官春秋二時擇日粢盛蔬饌時果、配酒脯,潔誠致祭。」[27]據此而知,唐玄宗天寶年間,於京城長安建置兩個帝王廟,曰三皇廟五帝廟、曰三皇以前帝王廟。這是歷史上於京城建帝王廟,集中祭祀唐代以前帝王的肇始。除此之外,唐代還在先代帝王發跡之處建廟,令地方長官按時致祭。也就是說,自唐玄宗始,祭祀歷代帝王實行「雙軌制」,享祭的帝王和名臣也大大增多。

由上述可知,隋唐之世,對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制度進一步完善,隨機性減少,基本形成定製。特別是盛唐時,開創了在京城修建古代帝王廟的先例。

(3)迨至兩宋,國都汴梁和杭州都沒有帝王廟的建置,對先代帝王及名臣的祭祀,分別在其陵廟所在地舉行。所祭的先代帝王和名臣進一步增多,且有主次重輕之分。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詔曰:「歷代帝王,或功濟生民,或道光史載,垂於祀典,厥惟舊章。兵興以來,日不暇,有司廢職,因循暇曠墜。或廟貌攸設,牲牷罔薦;或陵寢雖存,樵蘇靡禁。仄席興念茲用惕然。其太昊(葬宛丘,在陳州)、女媧(葬趙城縣東南,在晉州)、炎帝(葬長沙,在潭州)、黃帝(葬橋山,在坊州)、顓頊(葬臨河縣,在澶州)、高辛(葬濮陽頓丘城南,在澶州)、唐堯(葬城陽谷林,在鄆州)、虞舜(葬九疑上,在永州)、夏禹(葬會稽,在越州)、成湯(葬汾陰,在河中府)、周文王武王(並葬京兆咸陽縣)、漢高祖(長陵)、後漢世祖(原陵在河南洛陽縣)、唐高祖(獻陵在耀州三原縣東)、太宗(昭陵在京兆醴泉縣北九嵕山),十六帝各給守陵五戶,蠲其他役,長吏春秋奉祀。他處有祠廟者,亦如祭享。商中宗太戊(葬大名內黃縣東南)、高宗武丁(葬陳州西華縣北)、周成王康王(並葬京兆咸陽縣)、漢文帝(霸陵在京兆萬年縣東界)、宣帝(杜陵在京兆萬年縣東南)、魏太祖(高平陵在相州鄴縣西南)、晉武帝(峻陽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後周太祖(成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隋高祖(太陵在鳳翔扶風縣東南)十帝,各給三戶,歲一享。秦始皇(陵在京兆昭應縣)、漢景帝(陽陵在京兆咸陽縣界)、武帝(茂陵在京兆西平縣)、後漢明帝(顯節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章帝(恭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魏文帝(首陽陵在孟州首陽山)、後魏孝文帝(長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南)、唐元宗(泰陵在同州蒲城縣東南)、肅宗(建陵在京兆醴泉縣)、憲宗(景陵在同州蒲城縣西北)、宣宗(正陵在耀州雲陽縣西北)、梁太祖(宣陵在河南伊闕縣東北)、後唐庄宗(雍陵在河南新安縣東)、明宗(徽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北)、晉高祖(顯陵在河南壽安縣西北)十五帝,各給二戶,三年一祭。周桓王(葬河南澠池縣東北)、靈王(葬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景王(葬河南洛陽縣太倉中)、威烈王(葬河南城陽城中西北隅)、漢元帝(渭陵在京兆咸陽縣)、成帝(延陵在京兆咸縣陽)、哀宗(義陵在京兆咸陽縣)、平帝(康陵在京兆咸陽縣)、後漢和帝(慎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殤帝(康陵在慎陵塋中庚地)、安帝(恭陵在河南洛陽東北)、順帝(憲陵)、沖帝(懷陵,並在河南洛陽縣東西)、質帝(靜陵在河南洛陽東南)、獻帝(樿陵在懷州修武縣故涿鹿城西北)、魏明帝(平陵在河南河清縣大石山)、高貴鄉公(葬河南洛陽縣瀍澗之濱)、陳留王(葬相州鄴縣西)、晉惠帝(太陽陵河南洛陽縣東南)、懷帝、愍帝(並葬晉州平陽縣)、西魏文帝(永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南)、東魏孝靜帝(葬相州鄴縣西漳水北)、唐高宗(乾陵在乾州奉天縣西北)、中宗(定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睿宗(橋陵在同州蒲城縣西北)、德宗(崇陵在耀州雲陽縣北)、順宗(豐陵在耀州富平縣東北)、穆宗(光陵在同州蒲城縣北)、敬宗(庄陵在耀州三原縣)、文宗(章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武宗(端陵在耀州三原縣東)、懿宗(簡陵在耀州富平縣西北)、僖宗(靖陵在乾州奉天縣東北)、昭宗(和陵在河南緱氏縣、梁少帝(葬河南伊闕縣)、後唐末帝(葬河南洛陽縣東北),三十八帝陵,州縣常禁樵採。」[28]

顯然,宋朝對前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雖然不在京城建帝王廟集中舉行,而是在各代帝王陵寢所在地分散進行,但是,所崇祀的歷代帝王和名臣不僅進一步增多,而且區別對待,有主有次,特點分明。

(4)元代崇祀先代帝王之典不廢,但沒有唐、宋隆重。每年春秋仲月命侍臣到平陽祭堯帝廟,到山西河東、山東濟南、河南濮州、湖南道州祭舜帝廟,到山西龍門祭禹帝廟。祭時只是燒香致敬,讀祝文。湯陰羑里城周文王祠,鳳翔府歧山周公廟,亦命有司奉祀,但有牲無樂。值得稱道的是,元代還增建了一批古帝王廟,如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伏羲、女媧、舜、湯等廟於河中解州、洪桐、趙城(俱在陝西境內),十五年(1278年)修會川盤古王祠等。[29]

(5)明朝對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崇祀極為重視,超越前代。先是,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訪尋先代帝王陵寢,得七十九處。經禮官考查後,認定功德昭著者三十有六,為伏羲(在河南陳縣)、神農(在湖廣酃縣)、黃帝(在陝西中部縣)、少昊(在山東曲阜)、顓頊(在北平滑縣)、唐堯(在山東東平縣)、虞舜(在湖廣寧遠縣)、夏禹(在浙江會稽縣)、商湯(在山東滎河縣)、中宗(在北平內黃縣)、高宗(在河南陳縣)、周文王(在陝西咸陽)、武王(在咸陽)、成王(在咸陽)、康王(在咸陽)、漢高祖(在咸陽)、文帝(在陝西咸寧)、景帝(在咸陽)、武帝(在陝西興平縣)、宣帝(在長安)、光武(在河南孟津縣)、明帝(在洛陽)、章帝(在洛陽)、後魏文帝(在陝西富平縣)、隋高祖(在陝西扶風縣)、唐高祖(在陝西三原縣)、太宗(在陝西醴泉縣)、憲宗(在陝西蒲城縣)、宣宗(在陝西涇陽縣)、周世宗(在河南鄭縣)、宋太祖(在河南鞏縣)、太宗(在鞏縣)、真宗(在鞏縣)、仁宗(在鞏縣)、孝宗(在浙江會稽縣)、理宗(在會稽)。然後,遣官往祭。洪武帝親制祝文,每陵給銀二十五兩置備祭物。並命奉祀官見有陵寢被盜發者,要掩埋好;毀壞的地方,要修補完整;有廟堂頹圮者,要加以修葺;當地官府要嚴禁採伐陵木,並每年按時祭以太牢。其後,所祭帝王陵雖有個別調整,但保持著三十五個或三十六個之數。每陵設陵戶二人看守,又各立一碑,鐫刻祭期和牲帛之數,以便當地官府遵照致祭。六年(1373年),洪武皇帝認為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都應該於京城立廟祭祀,故在(南京)欽天山之陽修建了歷代帝王廟。這是唐玄宗於國都長安建立三皇五帝廟之後,又一次於京城正式建立歷代帝王廟。南京歷代帝王廟,正殿五室,中一室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東一室祀五帝(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西一室祀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祀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祀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不久,以周文王終服事殷,唐高祖本太宗之力而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後罷)。廟中所祀十六位帝王[30]皆塑袞冕坐像,只有伏羲、神農不加冕服,因為那時候還未有衣服。歷代帝王廟建成後,規定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洪武皇帝曾親自到廟中祭祀先代帝王。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皇帝詔諭以歷代名臣從祀。禮官遵旨擬定了三十六人的名單,經洪武皇帝審查並剔除、增補後,遂定風後、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等三十七人,從祀於歷代帝王廟東、西兩廡。至此,明初於歷代帝王廟祭祀的帝王和從祀的名臣形成定製。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洪武間還在中都鳳陽亦建有一座歷代帝王廟,又在北平(元大都改名)城金城坊修建一座元世祖廟,專祀元代明君世祖忽必烈。

永樂年間,大規模營建北京宮殿城池並遷都時,未及在北京建造帝王廟,對歷代帝王廟和名臣多在天壇舉行郊祀大典時附祭,南京和中都的歷代帝王廟,則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祭禮。至嘉靖九年(1530年),釐正祀典,廢除郊祀附祭歷代帝王之制,決定在皇城西建立一座帝王廟。初擬就靈濟宮(在靈境胡同)改建,只因地狹,改於阜成門內路北保安寺故址新建。十年(1531年)二月春祭,時因建廟工程未竣,嘉靖帝臨時在文華殿親祭歷代帝王和名臣。同年九月,廟成。正殿五室,名曰景德崇聖之殿;殿前為景德門,左、右為東、西兩廡,殿後有祭器庫;景德門外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鍾樓。外門之前為景德街,兩端有坊。新建的北京歷代帝王廟中,起初所祀的歷代帝王和名臣與南京歷代帝王廟相同,即有十六位帝王各三十六位名臣,不同的是廟中殿廡內只設帝王和名臣的神主牌位,而沒有塑像。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採納禮科給事中陳棐的建議,撤除元世祖和元臣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伯顏之祀。此後在歷代帝王廟享祀的只有十五位帝王,三十二位名臣。[31]

北京歷代帝王廟的建成,使北京城增添了一座重要的皇家廟宇建築,為明朝統治者創造了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固定專用場所,將明代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活動推向高潮,豐富了北京的歷史文物特別是祭祀文化,意義重大。

(6)有清一代,將封建統治者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禮制與活動,總其大成,推向頂峰。清室入關,定鼎北京,宮殿城池,沿用明舊。歷代帝王廟也成為清室繼承前明的一宗歷史文化遺產,並在完善崇祀歷代帝王和名臣的禮制上,較明代「更上一層樓」。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初一日,「始祀遼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於歷代帝王廟,以其臣耶律曷魯、完顏粘沒罕、斡里不、木華黎、伯顏、徐達、劉基從祀。」[32]不僅糾正了明代只讓元世祖入帝王廟享祀而冷落遼、金之主及名臣的偏頗,而且也沒有忘記剛剛被滅亡的大明國開國之君及主要功臣,從而使入歷代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從祀的名臣增加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張巡、許遠在內)。[33]十七年(1660年)六月,「禮臣議言廟祀帝王,止及開創,應增守成令辭,並罷宋臣潘美、張浚祀。從之。於是增祀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而遼、金、元太祖皆罷祀。」[34]此後,帝王廟中享祀帝王增至二十五位,享祀名臣減至三十九位。康熙嗣服,以遼、金、元太祖畢竟有開創之功,故復入廟享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詔釐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35]翌年十月,康熙帝諭曰:「歷代帝王每朝崇祀不過一二主,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又諭:「明愍帝無甚過失,國亡由伊祖所致,愍帝不可與亡國者例論。而萬曆、泰昌、天啟三君,不應入祀。其歷代配饗功臣,有治安之世輔佐有功者,應量加增補。」[36]同年十二月,雍正皇帝依遵聖祖諭旨,增祀帝王和名臣神牌,並立碑以紀。此後,增祀夏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桓帝、靈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宗、文宗、寧宗、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共一百四十三位。從祀功臣則增廣四十位,有黃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候、仲山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臣呂蒙正、李沆、寇準、王曾、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呼嚕,元臣博果密、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於謙、李賢、劉大夏。[37]這些新增祀的帝王神牌,按照朝代與原祀帝王加以合並,供在一龕。這樣,景德崇聖殿中有的五龕增為七龕。每龕供奉的帝王分別是:伏羲、神農、黃帝為一龕。
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一龕。
增祀的十三位夏王、二十五位商王,與原祀的夏禹、商湯共四十王,合為一龕。
增祀的三十一位周王,與原祀的武王共三十二王,合為一龕。
增祀的漢十九帝和唐十四帝,與原祀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共三十六帝,合為一龕。
增祀的遼五帝、宋十三帝和金三帝,與原祀的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共二十五帝,合為一龕。
增祀的元九帝和明十一帝,與原祀的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三帝,合為一龕。這樣,歷代帝王廟正殿分設七龕,供奉的歷代帝王總計為一百六十四位。另外,增祀的名臣倉頡、畢公高、仲公甫、魏相、耿弇、宋璟、 裴度、李沆、王曾、富弼、間彥博、李綱、文天祥、博果密、常遇春、楊士奇、於謙、劉大夏十八位,與原祀的風後、傅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房玄齡、李靖、許遠、李晟、韓世忠十二位,在東廡享祀;原在西廡的夔、伯夷、伊尹、鄧禹、諸葛亮、郭子儀、曹彬、宗翰、穆呼哩、徐達也十位移祀於東廡。這樣,東廡便有四十位名臣享祀。而西廡原祀力牧、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杜如晦、張巡、岳飛九位,增祀的仲虺、呂候、尹吉甫、劉章、丙吉、馬援、趙雲、狄仁傑、姚崇、李泌、陸贄、赫魯、呂蒙正、寇準、范仲淹、韓琦、司馬光、趙鼎、托可托、李文忠、楊榮、李賢二十二位亦安置在西廡。原在東廡享祀的皋陶、龍、伯益、馮異、耶律曷嚕、宗望、巴延、劉基八位移請到西廡。這樣,在西廡享祀的歷代名臣則有三十九位。東、西兩廡共供奉歷代名臣七十九位。[38] 雍正七年(1729年)繕葺帝王廟,歷四年而工竣,豎碑以記。乾隆元年(1736年),謚明建文皇帝曰恭敏惠皇帝,入帝王廟享祀,位次明太祖之後。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帝王廟,正殿原覆綠琉璃瓦而改易黃琉璃瓦。二十九年(1764年)工訖,乾隆皇帝親祭,有御制碑文可證。[39]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諭:「朕因覽《四庫全書》內《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歷代帝王位號,乃依舊《會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皇祖《實錄》,有敕議增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內具題。爾時諸臣不能仰體聖懷,詳細討論,未免歷陋就簡。我皇祖諭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守文繼體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仰喻高深,即歷代以來升禋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會議疏內聲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視若仰承聖意,而實顯與聖諭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祀典,則遼、金得國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啟後人之訾議。即因東西晉、前後五代有因篡得國,擯而不列,如(曹)操,丕不得為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壽《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至司馬氏篡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篡奪之罪。其他雖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體,即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從闕略。況自漢昭烈以至唐高祖統一區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辭,節儉之主,史不絕書,又安可置不論?至於後五代,如朱溫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業,憑有疆域,尚不失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五代數百年間創業之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秋僅論?他若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強,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講學興農,亦可為偏安英主。並當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館臣錄存楊維禎《正統辨》,諭內,詳細宣論以維禎所辨正統在宋而不在遼、金之說為是。所以存春秋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悠歸。且檢閱孫承澤《春明夢余錄》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本列遼、金二朝。今《(大清)通禮》內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於何底?是皆議禮諸臣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說之徒謂本朝於歷代帝王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失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統時,國事已不可為,雖十七年身歷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皇祖睿裁,將神、熹二示撤出,而愍帝則特令廟祀。褒貶予奪,毫釐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乃諸臣於定議時轉復將漢之桓、靈增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於桓、靈,而不亡於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局詳審論斷,轉使昏暗之君叼廟食,所議未為允協。夫自古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廷,原以報功崇德。至於嚴篡竊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式奪,要必衷於至當,而無所容心於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歷代帝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鼎更行悉心詳議具奏,並著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錄皇祖諭旨並朕此旨於《通禮》廟饗卷首,以昭殷鑒歷朝,垂示萬年之至意。」[40]遵照乾隆皇帝的這道諭旨,又將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簡文帝,(南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北朝)齊武帝、(南朝)陳文帝、宣帝,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五代)唐明宗、周世宗,以及唐憲宗、金哀宗等二十五位帝王,列入歷代帝王廟祀典。[41]從而使歷代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一百八十八位。其中,中龕供三皇,三位;左一龕供五帝;右一龕供夏、商諸王,四十位;左二龕供周諸王,三十二位;右二龕供漢、晉、南北朝諸帝,四十位;左三龕供唐、五代、宋、遼諸帝,三十八位;右三龕供金、元、明諸帝,三十位。

⑧ 中國古代神話譜!!

我覺得中國古代第一神話譜是《山海經》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范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數據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葯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網路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葯、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袁珂先生在《山海經校注.序》中曾這樣說:「《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說《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淵府」(寶庫),是為歷來研究中國神話的學者眾所公認的。

魯訊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份:

一.《五藏山經》,共五篇 ,約佔全書二分之三以上;內容有關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些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誇父追日、刑天斷首。

三.《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昆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四.《茺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茺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里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材料幾乎會萃在這里,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中其它部份還早。

從 「海外南經第六」 起到最後 「海外經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神話性質》

1. 宗教

《山海經》書中展示之巫師所有宗教活動,真是觸目皆是,多難勝舉。如《山海經》中,每一小節的後面,都記載有對某系列山山神的不同禮典,不僅有如魯訊先生所說的「禮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 ,禮典中還有什麼「干舞置鼓」、「雄雞瘞之」、「合巫祝二人舞」、「聊用魚」 ……等等,不外都是巫師祠祭時的景象。如諸山山神,有身人面者、有鹿身八足蛇尾者、有鳥身龍首者、有龍身鳥首者、有羊身人者、有龍身人面者、有豕身人面者、有人面三首者,奇形怪狀,種種不一,或是動物形體的拼湊,或是半人半獸的組合,也顯現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色。

2. 歷史

《山海經》書中記有孚些神譜,有帝俊、炎帝、黃帝…… 的神譜,其它歷史性質的書中也記有若干帝王譜系,我們若將二者來對照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神話與歷史竟是同步的。這可證明到原始初民是將口耳相傳的神話視為是他們的歷史。某些民族中巫師祀神寺演唱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講述天地如何開辟,人類如何誕生,講述祖先的事績和英雄的戰功等,在初民視為是歷史的,其實也全是神話。此可證在上古時期,神話與歷史同出一源。

3. 地理

神話和地理的關系,在《山海經》一書中,見得更是密切。整部《山海經》,便可說是一部神話性質的地理書。以禹因治水而求賢人的記錄為例。禹因東西南北所經之地,都作了神話性質的描述,文中所寫的地名國名,大都不可證實,只可視為神話地理。

4. 民族

《山海經》給我們展示了豐富的民族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當然亦充分帶著神話色彩,如象不死民、三首國、長臂國、丈夫國、一目國、誇金國、跂踵國、犬封國、黑齒國,等等,單看以上的名目,就知道是屬於神話的民族學范圍。

5. 動物和植物

《山海經》所記的奇禽怪獸,異草珍木,就是神話的動物學和植物學;這些奇異的動物和植物,各自有其醫療效用,能治各種常見和不常見的病症,這又成了神話性質的醫葯衛生學。例如有種動物,吃了它能使人不會放屁;有一種九條尾的狐狸,人吃了它庇不逢妖邪氣。有的動物狀如羊,九尾四耳;又有的狀如烏龜,卻有鳥首。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什為有趣。

6. 天文和氣象

如象羲和生日、浴日、常羲生月、浴月、湯谷十日、石夷「司日月之長短」,等等。又如《大荒東經》中記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山、合虛山、明星山、鞠陵於又山、猗天藝門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經》日月之山亦六:豐沮玉間山、龍山、明山、鏖巨山、常羊山、大荒出。此外,經中亦記,凡某神出入某山某淵,必伴隨著風雨晦明。而有此神一出現,便會帶來水災等。

7. 哲學

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斷首,鯀腹生禹,等等。其中都是鼓舞人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鬥志的,然而卻不用枯燥的說教,而是用通過神話折光反映出來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神話,其實是一段古老的神話,一段寓意性強的神話,它體現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一致。接近道家思想的《准南子》中,也記錄了相當可觀的神話傳說,其中所記四大神話:女禍補天、羿射十日、共工觸山、嫦娥奔月,都各自有其寓意。

⑨ 誰能告訴我要怎麼描寫小說中,古代出征送行的場面

出征的起因是 「保疆衛土」 還是大臣的「陰謀攻奸」? 如果是保疆衛土的話,就從第一個人回答的那樣 先從一些小事突出 士兵視死如歸的「豪情」 將軍有負美女的「絕情」 然後再從當位者 和整個隊伍的士氣 ,再加以天氣的輔助 盡量的寫出場面的 「宏大" 」激情「 在參加點」悲涼「 注意不要太俗套 人畢竟還是很喜歡」情「這個字的 玩陰謀的話, 這玩意有點難,寫的話 , 盡量寫復雜點吧。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中古代的入譜儀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主是特工的抗戰小說推薦 瀏覽:554
寶文小說網 瀏覽:600
查理九世24冊免費閱讀下載小說 瀏覽:38
現代名人風流小說 瀏覽:676
高歌小說名字 瀏覽:780
現代奇幻小說有哪些 瀏覽:917
關於同志類的小說推薦一下 瀏覽:573
主角叫唐詩的小說 瀏覽:993
穿越小心和甜心小說世界 瀏覽:550
當網管寫小說 瀏覽:629
倫理聚合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815
總裁他病得不輕虐愛小說 瀏覽:140
bigbangbl同人小說 瀏覽:52
重生宋朝朝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5
2016短篇小說合集 瀏覽:301
一拳超人琦玉穿越小說 瀏覽:782
神級寵物系統小說 瀏覽:652
斷半小說全文 瀏覽:933
冰山受被做哭的短篇小說 瀏覽:580
在線文學小說閱讀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