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傷心的利比亞
大國操縱。
② 由利比亞想到的
想到你妹了。
③ 有關阿拉伯國家的小說!
1:納吉布·馬哈福茲:《三部曲》,埃及。
2:傑布拉·伊卜拉欣·傑布拉:《尋找失蹤者沃利德·麥斯歐德》,巴勒斯坦。
3:孫歐拉·易卜拉欣:《榮譽》,埃及。
4:尤素夫·蓋伊德:《埃及本土上的戰爭》,埃及。
5:格桑·卡納法尼:《陽光下的人們》,巴勒斯坦。
6:烏邁伊勒·哈比比:《樂天的悲觀主義者賽義德·艾比·奈哈斯失蹤奇案》,巴勒斯坦。
7:黑德爾·黑德爾:《凄涼的時光》,敘利亞。
8:愛德華·赫拉特:《積水塘與龍》,埃及。
9:邁哈穆德·麥斯歐迪:《艾布·胡萊拉如是說》,突尼西亞。
10:嘉黛·薩曼:《貝魯特夢魘》,敘利亞。
11:易卜拉欣·庫尼:《拜火教徒》,利比亞。
12:阿卜杜·拉赫曼·麥吉德·魯拜伊:《紋身》,伊拉克。
13:付阿德·泰克里利:《遠歸》,伊拉克。
14:漢納·米納:《帆與風》,敘利亞。
15:傑馬勒·黑塔尼:《宰尼·白里卡特》,埃及。
16:艾哈邁德·易卜拉欣·法格海:《送你另一座城池》三部曲,利比亞。
17:萊伊拉·巴勒貝姬:《我活著》,黎巴嫩。
18:易卜拉欣·阿卜杜·麥吉德:《亞歷山大無人入眠》,埃及。
19:白哈烏·塔希爾:《流放地的愛情》,埃及。
20:納比勒·蘇萊曼:《東方的軌跡》,敘利亞。
21:哈尼·拉西布:《瘟疫》,敘利亞。
22:尤素福·伊德里斯:《罪孽》,埃及。
23:穆罕默德·薩利赫·賈比里:《十年一夜》,突尼西亞。
24:塔伊布·薩利赫:《遷徙北方的季節》,蘇丹。
25:愛哈拉姆·姆斯塔嘉娜米:《身體的記憶》,阿爾及利亞。
26:穆罕默德·舒克里:《裸麵包》,摩洛哥。
27:阿卜杜·凱里姆·納綏夫:《摩爾家族的禮節》,敘利亞。
28:沃利德·伊赫拉綏:《安樂窩》,敘利亞。
29:陶菲格·尤素福·阿瓦德:《貝魯特磨坊》,黎巴嫩。
30:法特希·賈尼姆:《酋長們》,埃及。
31:葉哈亞·葉赫利夫:《零度以下的納季蘭》,巴勒斯坦。
32:拉沙德·布沙瓦爾:《情人們》,巴勒斯坦。
33:阿里·艾布·李什:《坦白》,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34:賈伊布·托阿邁·法爾曼:《棗椰樹與天使》,伊拉克。
35:賈奇·格綏布:《花花公子》,沙烏地阿拉伯。
36:葉海亞·哈基:《烏姆·哈希姆的燈》,埃及。
37:艾布·穆阿忒·艾布·納伽:《回到流放地》,埃及。
38:黑里·沙勒比:《禮品店》,埃及。
39:阿露茜婭·納露提:《剃頭》,突尼西亞。
40:賈利布·西里薩:《素丹國》,約旦。
41:易卜拉欣·埃斯蘭:《傷心的馬利克》,埃及。
42:伊勒雅斯·胡里:《太陽門》,黎巴嫩。
43:蘇海勒·伊德里斯:《拉丁區》,黎巴嫩。
44:陶菲格·哈基姆:《靈魂歸來》,埃及。
45:宰德·穆忒阿·達馬吉:《人質》,葉門。
46:穆罕默德·柏拉德:《遺忘的游戲》,摩洛哥
47:穆巴拉克·拉比阿:《冬天的風》,摩洛哥。
48:哈桑·納斯爾:《帕夏的房子》,突尼西亞。
49:穆薩·沃萊德·伊布努:《風城》,茅利塔尼亞。
50:阿卜杜·哈基姆·卡西姆:《人類七天》,埃及。
51:哈利姆·巴爾卡特:《盤旋的飛鳥》,敘利亞。
52:哈娜·謝赫:《宰哈拉的故事》,黎巴嫩。
53:阿卜杜·哈米德·本·海杜卡:《南風》,阿爾及利亞。
54:艾哈邁德·尤素福·達烏德:《瘋狂的天堂》,敘利亞。
55:萊伊拉·歐斯曼:《沃斯米婭從大海走出來》,科威特。
56:穆埃尼斯·拉扎茲:《聲音含混的供認》,約旦。
57:穆罕默德·賈布里勒:《大海四重奏》,埃及。
58:穆罕默德·阿卜杜·沃利:《薩那:開放的城市》,葉門。
59:李渡娃·阿殊爾:《格拉納達》,埃及。
60:塔哈·海珊:《鷊鳥聲聲》,埃及。
61:薩布里·穆薩:《處處墮落》,埃及。
62:尤素福·西巴伊:《憔悴》,埃及。
63:麥吉德·圖比亞:《哈特胡特部落的流放》,埃及。
64:穆罕默德·阿卜杜·哈利姆·阿卜杜拉:《日落之後》,埃及。
65:阿卜杜·薩拉姆·歐翟里:《線上的鐲子》,敘利亞。
66:白希爾·本·塞拉邁:《阿伊莎》,突尼西亞。
67:尤素福·哈布希·艾什卡爾:《影子與回聲》,黎巴嫩。
68:白希爾·哈里夫:《蹣跚的沙子》,突尼西亞。
69:薩拉丁·布賈赫:《奴隸販子》,突尼西亞
70:茜哈爾·哈立法:《薩哈門》,巴勒斯坦。
71:阿卜杜·哈里格·魯卡比:《創世第七日》,伊拉克。
72:賽爾瓦特·阿巴扎:《有點怕》,埃及。
73:塔希爾·沃塔爾:《拉茲》,阿爾及利亞。
74:穆罕默德·宰弗扎夫:《花兒般的女人》,摩洛哥。
75:拉希德·布傑德拉:《一千零一年的溫情》,阿爾及利亞。
76:艾哈邁德·沃萊德·阿卜杜·卡迪爾:《無名墓》,茅利塔尼亞。
77:穆瓦菲格·哈道爾:《謀殺與憤怒》,伊拉克。
78:高邁爾·凱拉尼:《旋渦》,敘利亞。
79:法姬婭·拉希德:《圍困》,巴林。
80:伊赫桑·阿卜杜·庫杜斯:《我家有個男子漢》(《難中英傑》),埃及。
81:胡兌爾·阿卜杜·艾米爾:《時代的象徵》,伊拉克。
82:阿卜杜·卡迪爾·本·謝赫:《我流浪的運氣》,突尼西亞。
83:薩利姆·哈米什:《智慧的瘋子》,摩洛哥。
84:伊斯馬儀·法赫德·伊斯馬儀:《五部曲》,科威特。
85:賈瓦德·帥大為:《彷徨的翅膀》,黎巴嫩。
86:穆罕默德·伊茲丁·塔奇:《灰燼的時光》,摩洛哥。
87:亞辛·李法伊葉:《貝魯特角》,敘利亞。
88:哈利法·海珊·穆斯塔法:《太陽的光芒》,利比亞。
89:祖胡爾·沃尼西:《管家與妖怪》,阿爾及利亞。
90:穆罕默德·巴薩忒:《湖面的喧囂》,埃及。
91:薩阿德·麥卡維:《入眠的行者》,埃及。
92:賈米勒·阿忒葉·伊卜拉欣:《1952年》,埃及。
93:伊彌麗·納斯魯拉:《九月鳥》,黎巴嫩。
94:法拉吉·西瓦爾:《陰謀》,突尼西亞。
95:阿卜杜·凱里姆·胡拉布:《阿里老師》,摩洛哥。
96:伊勒雅斯·法爾庫哈:《奶油身段》,約旦。
97:萊伊拉·阿茜蘭:《黎明的小鳥》,黎巴嫩。
98:哈桑·哈米德:《葉阿孤布女兒橋》,巴勒斯坦。
99:阿卜杜·阿齊茲·貝什理:《拉斯米葉》,沙烏地阿拉伯。
100:賽勒娃·貝克爾:《貝什姆里》,埃及。
101:伊勒亞斯·戴立:《被殺的騎士落了馬》,黎巴嫩。
102:穆罕默德·阿魯希·麥脫維:《苦桑椹》,突尼西亞。
103:阿卜杜拉·哈立法:《水與火之歌》,巴林。
104:賴忒琺·齊婭特:《敞開的大門》,埃及。
105: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鹽城》,沙烏地阿拉伯。
④ 小說女主是將軍,一直戴面具,本來皇帝說好要立她為後的,後回朝被皇帝陷害重生這本書的名字
鳳戰天下
⑤ 有哪些關於利比亞的資料
利比亞,前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是一個北非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該國大部分均為沙漠。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因該國政府和西方矛盾重重,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2011年8月下旬,反對派武裝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權垮台。中國政府已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合法性。過渡委員會亦已獲得聯合國合法席位。
利比亞[1](阿拉伯語: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 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
[2]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積175.95萬平方公里。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並為產石油國,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從2003年起,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目前聯合國對利比亞的制裁已經解除。 盡管利比亞的國民生活水平在北非數一數二,遠非突尼西亞和埃及等國那種高失業率和腐敗,但2011年2月,利比亞還是受到周邊國家相繼發生的反政府示威的影響,很多平民走向街頭反對卡扎菲長期的獨裁統治。聯合國安理會於2011年2月23日發表聲明,一致譴責利比亞武力鎮壓反政府示威(詳見條目2011年利比亞內戰)。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賈布里勒2011年9月11日晚在的黎波里宣布,反對派將成立過渡政府[3]。9月16日,聯合國大會以114票贊成、17票反對、15票棄權的結果,同意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作為利比亞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
國名釋義 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別稱 沙漠王國、乾旱之國。 國花石榴花 面積 1759540平方千米 人口 550萬(1997年) 民族 以阿拉伯人為主,其餘為柏柏爾人、巴基斯坦人等。 宗教 伊斯蘭教為國教 語言 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 首都 的黎波里 主要城市 班加西、布雷加等 貨幣:利比亞第納爾(英文Libyan Dinar,簡寫LD,單位LYD) 名勝 大菜普提斯和塞卜拉泰的古城遺跡 時間 格林尼治中午12時,為利比亞13時,即北京時間20時 獨立日:12月24日(1951年) 前國慶日:9月1日 前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 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國旗
比為2∶1。旗底色為綠色,沒有任何圖案。利比亞是穆斯林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綠色是伊斯蘭教信徒所喜愛的顏色。利比亞人還把綠色看成革命的象徵,綠色代表吉祥、幸福和勝利的顏色。 新國旗:使用前利比亞聯合王國旗幟,是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志,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和伊斯蘭教,亦是繁榮的象徵。 國徽: 卡扎菲時期利比亞國徽
為一隻胸前有綠盾的鷹。相傳這種鷹是先知穆罕默德統治地區古萊希部落的象徵。鷹爪下的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阿拉伯共和國聯邦」。利比亞曾數次更改國名,但國徽上的文字一直未變。 前國歌:真主至高無上(نشيد وطني ليبي)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前國家性質:伊斯蘭社會主義[4]
⑥ 卡扎菲和薩達姆都有個作家夢,薩達姆最後一部小說,還隱藏著怎樣的預言
說到薩達姆和卡扎菲,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他們都是獨裁者,最後也都因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涉而病喪黃泉。人們可以在兩個人身上找到很多共同點,但大多數會忽略一點:兩個人雖然都是政治、軍事上的強人,卻都是個「文藝青年」!無論是卡扎菲,還是薩達姆生前都有一個作家夢,閑暇之餘還真的寫小說,甚至還把自己的小說出版!
《扎比芭與國王》是薩達姆在2000年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它不僅被收錄進了伊拉克的教科書,還被改編成了歌舞劇,因為寓意深刻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這也是薩達姆的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部。薩達姆的最後一本小說是《滾開,魔鬼》,一直到他死後這本書才公諸於世。
這本書講述的是主人公薩勒姆是一位純潔而高貴的阿拉伯人,曾經流亡於其他國家,又通過斗爭爭奪回了屬於自己的一切,他團結起了其他阿拉伯部落打敗了侵略者,這顯然說的就是薩達姆自己。西方國家普遍認為這本小說寫得非常垃圾,但一名CIA特工看後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這本書寫於伊拉克戰爭前夕,薩達姆應該早就預料到了美國會發動戰爭,這本書就像是一個預言,但薩達姆並沒有成功抵擋侵略者。
⑦ 利比亞歷史的獨立後的利比亞
1963年4月取消聯邦制,改國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 9月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為首的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共和國。新政府成立後,制定新憲法,定伊斯蘭教為國教,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措施,收回英、美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將外國銀行和英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沒收義大利人的地產等等。自50年代起,利比亞開采出大量優質石油,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之一。1973年卡扎菲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論,宣稱要走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建設「標準的社會主義」。1977年3月2日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4年 2月組成全國最高行政執行機構──全國人民委員會。對外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不結盟的政策,強調阿拉伯國家的聯合統一。1978年8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受到扎耶德·本·蘇丹·阿勒納哈揚總統的歡迎
⑧ 求利比亞想到的
其實我認識和在網路上了解到很多利比亞的網友是希望北約出兵的,因為畢竟有時候正義的力量不是只有正義就行了,我問你如果當初抗日戰爭只有中日兩國打,誰會贏,如果不是後來日本得罪了美國,拖下去還是我們慘。美國獨立戰爭也全靠法國的大力支持呀,二戰德國邪惡,法國正義不還是亡國了嗎,最後都是美英救了他,為他打回了首都。。。。歷史上還有很多這種事例,正義的力量有時不只是以為有正義就行了,有時還需要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的幫忙雖然這個人在正義中有一點點的自私,所以我們不要罵北約,因為這是大多數利比亞人民希望的,那些不了解的在瞎起鬨幹嘛
⑨ 重生在蘇聯的小說 最好類似日在地球的有紅警元素
紅色警戒
《紅色警戒》中兵種主要分為4類,第一類是盟軍;第二類是蘇軍,蘇聯陣營共有蘇俄、古巴、伊拉克、利比亞,蘇聯在紅色警戒中充分展現大陸政權的氣魄,其坦克威力可說是三軍裡面最強——代表為「天啟坦克」,而空軍「基諾夫空艇」更是攜帶重型炸彈的危險工具;第三類是尤里陣營,以打倒盟軍與蘇聯為目標,朝向統一全世界為目的,尤里軍最大的優點就是「心靈控制」,可以分文不費的控制敵軍,讓對方的軍隊反過頭去攻打自己人,另外尤里的武器常常有一物二用的功能;第四類是升陽帝國的特殊士兵,為《紅色警戒3》中陣營。
中文
⑩ 關於這次的利比亞
作為世界四大石油巨頭的道達爾,一直掌控在法國的國家控制之下,道達爾當然不只是具有利比亞石油利益益,但道達爾卻是利比亞這個國家石油的重大或者最大份額擁有者,因為有了道達爾,利比亞的石油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歐洲。
如果道達爾失去了利比亞,並且有可能失去地中海後面的一大片國家的石油利益,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世界四大石油巨頭的殊榮,這才是法國最要命的事情。
所以是法國人沖在前面,那些講西方為了民主去解放利比亞的人真讓人無言。
美國的態度其實很微妙。
美國不會允許看見法國殖民思想抬頭,更不會看見一個強大的歐洲成為美國的障眼法,這個一直是美國同歐洲關系的一張睛雨表。世界格局的權力爭斗,由不得你要怎麼走,最後說話的還是實力。
當中國駐利大使宣布中國撤退員工重入利比亞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上說徹底粉碎了法國的殖民主義思想。我們必須明確地告訴法國,中法存在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但還輪不到法國對中國指手劃腳的時候,過去不能,現在更不能。
最早到達地中海的美國軍艦,現在竟然變得不再嚴厲說話了。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變化,這預示著法國人會不斷從利比亞玩完,美國人將在利比亞獲得最大的收益。只要美國不對利比亞動手,法國就不要想有任何新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