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水神,風神,雷神分別是誰
火神是祝融,水神是共工、風神是風伯,雷神是雷公。
1、火神
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與大司馬是同義詞。歷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後世祭祀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歷史上有顓頊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後代黃帝夏官祝融容光為南方灶神火神、顓頊之孫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顓頊之孫吳回(楚國先祖)在帝嚳誅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堯帝時棄用祝融官名採用司馬一名,商朝祖先契為火正大司馬此為商人的火神。
2、水神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上古奇書《列子》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怒觸不周山。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兜、三苗、鯀列入四罪。
3、風神
風伯,又稱風師、箕伯,他的名字叫做飛廉,他原來是蚩尤的師弟。他的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
他的頭好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他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
修煉的時候,飛廉發現對面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有安伏在原處,不由暗暗稱奇,於是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裡,只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把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
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消息的"風母"。於是他從"風母"這里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4、雷神
雷神(lei shen):俗稱雷公,是古代中國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相傳雷神生於古雷澤(故址在今山東菏澤),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古代人們對打雷這種自然現象不十分了解,因此逐漸演化出一系列有關傳說。 在古代中國,雷神的形象是不斷演變的。最初,人們把它塑造成人頭龍身的怪物,敲打它的肚子就發出雷聲。
後來才漸漸變成尖嘴猴臉的形象,並逐漸定型。在道教神話中,記載了許多數量、各種級別的雷神,最基層的是"雷公",上一層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層是"雷王"。
傳說雷王出生在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名叫陳文玉,後來成為神仙。 道教中級別最高的雷神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天尊"在道教神仙中屬於最高級別,"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總司令。
在中國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懲罰罪惡之神,人如果做了壞事或違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轟頂死去。
中國民間把雷神的生日定在農歷6月24日,這一天要舉行祭祀儀式。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1)中國古代小說中民間信仰擴展閱讀:
1、雨神:
雨師又稱萍翳、玄冥等。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掌管雨的神;也是道教俗神,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顆星,屬金牛座。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松子二說。
2、金神
蓐收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金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明,司秋。
據《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
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嶽廟出現。
3、木神
句(gōu)芒,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輔佐東方上帝青帝太皞。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來面目是鳥,它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一點影響也沒有了。
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它:它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祝融
網路——共工
網路——風伯雨師
網路——雷神
② 民間信仰和封建迷信有哪些區別啊
你想給你樂觀積極的心態的話,我給你推薦下基督信仰。
我們的主耶穌為了承擔全人類的罪惡,心甘情願上十字架,代替人類受罪,進入死亡,後來從死里復活,戰勝死亡,升天,我們借著他,可以和上帝建立關系.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是真實可信的
在地球上,只有人類有著最高等的智慧,以及繼承上帝的創造能力
我作為基督徒,來向你傳播下基督福音:
你想找到快樂 獲得內心的平安、喜樂的話,我勸你信仰基督。
如果,當你一個人生活的時候,會很寂寞,既然是寂寞,就需要一位很好的朋友來陪伴。那就是耶穌基督!!!
例子:想當年,貝多芬由於他喜歡的女孩子並不領情,很悲傷也很孤獨,當時後來就不孤獨了,有了耶穌基督這位最好的朋友,天天在一起就不孤獨了。
基督信仰教導人們:博愛 自由 公平 正義
人人生而平等 人人都有著追求幸福的權利
當你認識到上帝時,就是你獲得解救的時候
我以前沒有信仰的時候,想:人這一輩子,小時侯上學,年輕時、中年時工作,老年時退休,然後等待。。(省略) 難道人就這么沒有價值嗎,我經常陷入迷茫,實在使空虛,沒事情可干時,就上網。後來碰上了一系列的惡事,把我扔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這個時候,主耶穌向我伸出了援救的手,看著他那雙釘痕的手 慈祥的面容 我不禁落淚 感覺忽然有著無限的光芒照進我的心裡 我從廢墟里爬起來 找到了人生的奮斗目標 找回了人類應有的價值(人類有著和造物主上帝同一個形象 而且上帝對人類給予了厚望) 於是開始讀《聖經》 開始去教堂聚會 唱贊美詩 榮耀主 一切都是主給我預備好的 不,是主給全人類預備好的,主已經在敲我們的心門了,我們只要打開,主就進到我們的裡面了!!!
您要信仰基督的話,去教堂,找牧師問清楚聚會的時間安排!!!用筆記下來時間,我們教堂有手冊,不用筆錄。
不管怎麼樣,首先你先去教堂找牧師,幫你禱告,你和他一起禱告,建立信仰的基礎,然後和他聊聊你的情況和信仰的問題,他們很願意幫助你。
與此同時買一本《聖經》和《聖經•靈修版》或者《聖經•啟導本》,基督徒必備!!!教堂就有的賣,而且很便宜,價值是無限量的!!!
③ 中國古代的夜神叫什麼
中國古代的夜神叫夜遊神。
「夜遊神」與日游神相反,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司夜之神。
夜遊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神靈。據傳其生在南方荒野,共有十六位,一個個都是小臉頰、紅肩膀,他們手挽手連成一片,為天帝守夜。
一到白天,他們就會隱去。因只在夜晚出現,故被稱作「夜遊神」。(據《山海經·海外南經》) 現在,一般指稱喜歡夜間在外游盪的人。
夜遊神,又稱夜遊巡。是夜晚巡行之神,與日游神輪值,監督人間的善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中曾描寫了「夜遊神」夜間巡查的情形。
明代民間關於「夜遊神」的傳說很多,根據民間的描述,「夜遊神」是一位公正、善良之神,他巡夜時常將民間百姓的冤屈之事稟報給天帝,使正義得到伸張,惡人得到懲罰。
(3)中國古代小說中民間信仰擴展閱讀
典故: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記載:蜀郡益州有個秀才叫司馬貌 ,空有一身才學,到了五十歲,還不得出身,屈埋於眾人之中,心中怏怏不平。 一日醉酒,寫一首《怨詞》,吟哦數遍,將詩稿焚於燈下。
不料此事被「夜遊神」偵知,奏知玉帝。玉帝聞之大 怒,要治其罪,後聽太白金星勸告,讓司馬貌代理閻王半日。
司馬貌果然不凡,半日時間把四件大案皆判分得清清楚楚。玉帝見他能體現天地無私、果報不爽之意,就叫他轉世為司馬懿,將三分天下收拾歸一。
在這里,司馬貌有幸當了半日閻羅王,後轉世為出將為相的司馬懿,倒要感謝那個「夜遊神」了。 人們對「夜遊神」是敬畏的。
④ 神話中有那些神仙 分別掌管什麼
1、風神
風神是中國民間信仰神祗。流行於河北省東部沿海地區。中國民間認為,風神主風,不少地方建有風神廟。
⑤ 中國古代神話中仙界,有哪些神仙,各自的職責是什麼
1、雷神
雷神(lei shen):俗稱雷公,是古代中國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相傳雷神生於古雷澤(故址在今山東菏澤),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2、風神
風神是中國民間信仰神祗。流行於河北省東部沿海地區。中國民間認為,風神主風,不少地方建有風神廟。
3、龍王
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屬於四靈之一。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4、鴻鈞老祖
鴻鈞道人也叫鴻鈞老祖,在小說《封神演義》中稱為鴻鈞道人,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傅。鴻鈞道人為眾仙之祖,也稱「鴻元老祖」。鴻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有「先有鴻鈞後有天」之說。鴻鈞道人之大道傳老子、元始和通天教主三人,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
5、女媧
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⑥ 中國古代的神系是 詳細
以道教的神仙體系為主,並且摻雜部分民間信仰中的神仙系統和佛家觀念構成了中國古代神話體系。道教體系中最高為三清,之下有四御、三官、八仙和28星宿等等,非常龐大。
民間信仰主要源於山海經和搜神記等的記載和一些在地方盛行的神靈崇拜,文獻神靈比如上古諸神堯舜禹之類,以及更往前的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等等。佛家系統在神話體系中主要構成了完整的輪回體系和地獄觀念。
具體你可以參考一本叫《玉歷寶鈔》的書,非常詳細。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道教體系、民間信仰體系還是佛教體系,都有相互重疊的地方。比如關羽,在儒家是武聖人,在道家是關聖帝君,在佛家是伽藍將軍,叫法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個人物。
(6)中國古代小說中民間信仰擴展閱讀
影響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像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為敘事文學體裁如小說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為作家 、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為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
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說明。
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像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於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現將神話歷史化的傾向。
現代中國學者對古代神話做過不少的整理與研究 ,運用了西方人類學派等的神話學觀點進行探討,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諸如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聞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
還有許多民族學者、民間文藝學者、文學史家撰寫了不少論文和專著,推進了中國神話學的發展。袁珂的《古神話選釋》 、《中國古代神話》等,對中國古代神話,分別作了注釋和整理。
隨著社會科學和民間文學事業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和史詩也得到了重視和研究,並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⑦ 古代小說的民間信仰經卷功能閱讀答案
民間信仰對古代小說的影響早已為學界所重視,而古代小說對民間信仰巨大的反作內用,學界一容直估計不足。
說起中國民間信仰,學者們一般都認為它沒有教團、沒有經卷,主要在下層民眾中流傳,現在看來這些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就沒有經卷這一點來說,民間信仰雖主要藉助於口頭和身體傳承,但它也重視從佛教、道教、儒家以及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尋找文獻依據。這里不說其他,主要就古代小說在民間信仰中扮演的角色做一番討論。
⑧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仙……比較出名的有哪些
比較受老百姓愛戴的,比如:福祿壽三星:明朝以後,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民間吉祥如意象徵,故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面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財神:財神爺在中國道教中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財神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中國民間信仰。中國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中斌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范蠡(南),武財神:關公(西)、趙公明(北)。
月老:月老,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
文曲星和武曲星:文曲星,星宿[1] 名之一。乃北斗星君的一種性情,北斗星君七種性情,文曲雅性,主文運,武曲星主武運。北斗七星構造為君性。武曲星,中國民間信仰之一。五行陰金,化氣為財,為財帛宮主,成為財富之神,司掌財富、武勇。若入財帛宮,主財旺,必是理財高手。
土地爺:土地爺是古代中國傳說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級別最低的。俗話說「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在中國民間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態,性格各異。作為地方保護神,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現象存在。
城隍: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長。
八仙: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玉帝: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的主宰。
⑨ 急求中國古代哪些小說典籍中出現過灶王爺這一人物
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 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詳細解釋:
灶神
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主管人間的飲食。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 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①自是承襲古俗而來。先秦兩漢典籍,對灶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將火神與灶神合二為一。《淮南子·汜論》曰:「炎帝於火,而死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
②許慎《五經異義》曰:「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灶神。」
③皆以火神為灶神。二是以灶神為先炊。《史記·封禪書》有「先炊之屬」語,唐張守節「正義」曰;「先炊,古炊母神也。」
④《禮記·禮器》曰:「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注曰:「其神則先炊也,故謂之老婦。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
⑤灶神的姓名,也各說不一。許慎《五經異義》稱灶神姓蘇名吉利。《藝文類聚》卷八十和《後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曰:「灶君名禪,字子郭,衣黃衣」;
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四則曰:「灶神名隗,……又姓張名單,字子郭。……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⑦灶神是男是女?古時也有不同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莊子·達生篇》司馬彪注稱「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⑧其餘諸書皆以灶神為男,且有婦有女。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曰:「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摶頰。」
⑨許慎《五經異義》雲:「灶神婦姓王,名摶頰。」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四雲: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冾。」《太上感應篇》注引《傳》曰:「灶神狀如美人貌,有六女,即六癸玉女也。」灶神的職責,最初以為管人間之飲食,其後則稱其代天監察人間善惡,按時向天帝上報。《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六引《萬畢術》曰:「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此《萬畢術》當為《淮南萬畢術》,茆泮林輯《淮南萬畢術》即輯有此條。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因此,至遲從魏晉起,人們即認為灶神負有代天監察人間善惡的使命,有給人禍福的大權,故皆謹慎祀之。其後,《太上感應篇》注引《傳》曰:「灶之為神,號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賤之命。過無隱露,纖悉皆言。……月晦日詣天曹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一雲:灶有三十六神,能轉禍為福,除死定生,驅逐妖邪,遷官益祿。」據此,灶神竟成為掌管人間禍福生死的大神了。以後某些道書又進一步加以發揮。《東廚司命燈儀》曰:「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一灶各立一名,五方或稱五帝,群分部屬,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紀錄。」《太上靈寶補謝灶玉經》又稱灶神為「種火老母」,是奉元始天尊之命,下界監察人間的。曰:「昆侖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氣,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AH正因灶神有那樣大的權威,歸時人們都勤加祭祀。祭祀的日子多,名目亦不少。清顧鐵卿《清嘉錄》卷六雲:「(六月)初四、十四、念四(即二十四)日,比戶祀司灶,謂之謝灶。諺雲:『三番謝灶,勝做一壇醮。祀時,以米粉作團,素羞四簋,俗稱謝灶素菜。』」AI據稱,六月祀灶,是合乎古禮的,《禮記·月令》即有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其祀灶」的記述。但是多數地區祭灶皆不在五六月。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和隋杜台卿《玉燭寶典》皆謂十二月初八,「並以豚酒祭灶神」。證明南北朝至隋祭灶已不是六月,而在臘月初八。唐宋以後,多數地區又移於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沈榜《宛署雜記》、明劉侗等《帝城景物略》、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清於敏中《日下舊聞考》等,皆謂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名曰「送灶上天」。即謂該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的日子,因此都於當日設獻禮祭之。所獻祭品,古時曾用黃羊或豚酒,明清時,多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或以「膠牙餳、糯米花糖、豆粉湯」 等祭之。祭時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LC或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可見送灶上天是比較重要的祭祀。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也有延至上元夜者),又設祭如前,迎灶君下界,名曰「接灶」或「迎新灶」。除送灶、迎灶外,一些地區又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舉行祭祀。送灶、迎灶皆在家宅灶前,祭灶君生日則在廟中。清顧鐵卿《清嘉錄》卷八雲:「(八)月初三日,為灶君生日,家戶具香蠟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濟觀之灶君殿。進香者絡繹終日。有集男、婦嗜齋為會者,謂之灶君素。」
註:①⑤ 《禮記》254~255頁,136頁,88~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⑦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663頁,第1047冊721頁,721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③ 《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2冊1142頁,第1編9冊5671頁,5746頁,5699頁,
台灣新興書局,1984年
④ 《史記》第4冊第1378、1379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⑥ 《藝文類聚》第3冊137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⑧ 《叢書集成初編》原擬出司馬彪《莊子注》,後未出,此從《癸巳存稿》卷十
三轉引
⑨ 《叢書集成初編》第1339冊420頁,中華書局,1985年
ACAFAGAH 《道藏》第27冊11頁,11頁,第3冊581頁,第6冊248頁,文物出版社、
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AD 《太平御覽》第1冊903頁,中華書局,1959年
AE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125頁,中華書局,1985年
AKLBLC 《說郛續》卷二十八:清順治三年,宛委山堂刊本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只,幾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據記載,祭灶習俗在先秦時已經流行。但灶神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於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種"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後裔說。《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氾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高誘註: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分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後的變體。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二,鬼神或精變說。《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註:"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發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文獻通考· 郊社一九》釋灶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註:"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灶神為火精宋無忌的。《三國志·魏志·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一子,墮地便走人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於灶神是一對夫婦(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荊楚歲時記》:"灶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來。
三,人死變神說。《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一說,古時候有一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一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台上,變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窮蟬演變說。此說為當代學者袁珂的見解。他從前引《莊子·達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蛣,蟬也。"《大戴禮·帝系篇》:"顓頊產窮蟬。""這就說到點子上了:顓頊之子名窮蟬,蟬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 (蛣)'又說是灶神,是"窮蟬"與灶神之間有了一定的"聯系"。但此"蟬"並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見的一種蟬狀的小生物,俗稱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灶馬 "。正是這種常見於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么一種東西。《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子曰窮蟬"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窮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條引《許慎異義》:"灶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窮系又作窮蟬,是窮蟬即犁,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灶神。《後漢書·陰識傳》"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李賢注引《雜五行書》:"灶神名禪,字子郭。"《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姓張名單。"可見"單"或"禪"其實都是"窮蟬"一名的演變。進一步推測,"蘇吉利"該是"宋無忌"的音變,而"吉"、"忌"的聲音又都近於髻(蛣)。至此"豁然貫通":窮蟬既然又名窮系,而系、髻(蛣)、吉、忌的聲音又如此相近,則後世傳說的灶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窮系)"一名的演變。而窮蟬的本來面目,實際上又只不過是灶上常見的那種蟬樣的紅殼蟲--蟑螂(《漫話灶神和祭灶》,原載《散文》1980年第二期)。
此外,民間傳說中關於灶神由來還有多種"版本",而少數民族有關灶神的傳說更為豐富.
灶神的由來: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托祀於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職能: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