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中國古代學者型小說代表

中國古代學者型小說代表

發布時間:2021-10-16 11:16:08

1. 判斷:《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1A(沙葉新) 2A(莫言小說中的人物) 3B(不確定) 4B 5A(不確定) 6A(梁啟超) 7B 8A 9B 10A 11B(不確定) 12B

2. 推薦幾本好看的寫真實歷史的小說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 袁騰飛 《兩宋風雲》 孫皓輝 《大秦帝國》 袁騰飛原是首專都師大屬附中的歷史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他的學生們把他講課的視頻上載到網上,點擊率達到數百萬,並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兩宋風雲》講的是袁騰飛老師近年來對於從北宋滅亡,到南宋與金國多年交戰,最終達成和議的這段歷史研究的心得體會,其中加入袁老師個人對架空歷史學和厚黑學的參悟。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孫皓暉,學者型作家,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在這部堪稱鴻篇巨制的藝術佳構中,作家力圖藝術地再現,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

3. 京派小說家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舊京派作家、學者,我們可以開出一大串的名單: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廢名、錢玄同、俞平伯、林徽因……這些人的勞作,已形成了一個傳統。有關他們的書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帶有文化上的某種自覺。他們不太從事政治運動,和時尚文化,亦有距離。今天的文化人,有許多是繼承了他們的情調,像王世襄、啟功、張中行、馮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這幾代人的思想脈絡,當可發現有趣的承傳關系。北京文化的「大」與「深」,與這類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們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沖擊,在諸多時髦藝術轉瞬即逝之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還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4. 作為領銜作家的沈從文所代表的「京派」,其作品與「海派」有什麼區別它們分別是什麼樣的文學形態

這兩者屬於30年代國內文藝界三大文學派別(左翼,京派, 海派)。
「海派」是三十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城市商業文化與消費文化畸形繁榮的產物,依託於文學市場 ,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創造「性愛小說」,大都感染著「都市文明病」。手法上接近西方現代派藝術,追求藝術的變與新。如作家張資平,葉靈鳳等。
「京派」為30年代以北方城市為中心出現的一批學者型文人,一面陶醉傳統文化,又一面追求自由獨立的文學,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熱衷於發掘各自的平民世界,除了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還有廢名的黃梅故鄉和京西城郊世界,蕭乾的北京城根的籬下世界……善於描寫普通人的生命,情感節制內斂,懷舊氣息濃厚,可以說是意蘊深厚的文化小說。

5. 以沈從文的小說創作為例,試論京派小說的創作特點(簡答)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30年代的文學格局,是鄉土與都市兩種文化背景的對峙,而這種對峙體現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兩種文學團體。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別活躍在京津和上海它們介於左翼和國民黨文化之間,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京派和海派的對峙和沖突,是30年代中國社會的重要主題。1934年1月10日,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論海派》一文,無意間引發了一場"京派"和"海派"的論爭,這場論爭看似偶然,卻蘊含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諸多基本母題:如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鄉土與都市、沿海與內陸等等,從而折射出了古老的農業中國,在向現代文明轉換過程中的豐富景觀。

一、"京派"小說

(一)京 派(定義):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學於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作家群體,他們追求文學(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是一群維護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其基本成員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以《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雜志》、《水星》為主要陣地,以沈從文、廢名、朱光潛、凌叔華、蕭乾、李健吾、蘆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等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即非職業化作家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二)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一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一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三)文學觀念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四)藝術特徵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共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並由於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一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說著稱的,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林徽因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質以外,每個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關於廢名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關於沈從文我們以後將列為專章講述,下面介紹一下其他作家。

1、蕭 乾(1910-1999)

青年時代及晚年時代的蕭乾
①、創作概況

蕭乾生於北京東直門里城牆根一帶的貧民區里,是蒙古族的後裔,父母先後早逝,淪為孤兒,自幼飽經人生炎涼,這些經歷,日後成為他全部小說創作的誘因。在創作上,受到過楊振聲、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導。著有短篇集《籬下集》、《栗子》、《落日》,還有長篇小說《夢之谷》等。

②創作分析

蕭乾的小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成人的世界,抒發人間的世態炎涼、冷熱和不平等的遭遇。這類作品有《籬下》、《矮檐》等,小說中都有堅忍的媽媽形象(寡婦或者棄婦),包含著作者對自己母親的回憶。
第二類是宗教題材小說,把鋒芒直接指向了教會的偽善和冷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與殖民主義相似的歷史作用。這一類作品有《皈依》、《鵬程》、《曇》等。
第三類是愛情小說,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長篇小說《夢之谷》(1938年)。《夢之谷》是一部自傳體成長小說,依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次流浪和愛情經歷,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的是一個18歲的北京青年一個人流浪到嶺東,在一家中學教國語,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他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姑娘"盈",她也能說一口純正的國語,但是卻有著不幸的遭際,兩個人同病相連,於是產生了愛情,在"夢之谷"中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後來卻被一個惡霸劣紳霸佔,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戀情就以悲劇而告終。這個小說取材於蕭乾的自身經歷,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傾訴的美麗的輓歌。但小說出版時已經是1938年,在那種戰爭的環境中,"夢之谷"超塵脫俗的品質與時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並沒有在文壇引起太大的反響。

2、蘆 焚 (1910-1988) ① 創作概況

蘆焚也就是師陀,師陀是他1946年之後使用的筆名。30年代的蘆焚雖然沒有後來成熟,但是卻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創作勢頭,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里門拾記》、《落日光》、《野鳥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畫夢錄》一起,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金。蘆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氣質,善於描寫場景,其小說深切地表現了北方農村的衰敗。抗戰前蘆焚去了上海,後來陷入孤島而長期蟄居。

蘆焚(師陀)

② 藝術特點

蘆焚象沈從文一樣,也自稱為鄉下人、土人,但是兩個人的風格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比之沈從文,蘆焚筆下的鄉土世界少了幾分想像,多了幾分真實,遠離了田園牧歌的擬想,代替的是中原農村的衰敗與荒涼,是活脫脫的現實世界,他不是從人性中升華出神性,而是在崩潰著的內地鄉村風習中散發出類似李賀詩篇的陰沉的鬼氣。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樂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學沙龍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經留學英美,兼通中西文學,又熟悉繪畫、戲劇、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林徽音的才氣、容貌、詩名,令許多文人傾倒。她秀麗聰穎、性格熱情,有著非同凡響的審美氣質,當時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會的場所。由於是名門閨秀,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② 創作分析

林徽因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評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現代性的實驗性作品,寫的是一個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別特徵的作品還是描繪大家閨秀心態和體驗的小說,如《鍾綠》、《文珍》、《綉綉》等篇,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託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從命運不好的人們身上反轉到自身,而感悟到年華易逝,美的短暫,滲透了小說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但是沙龍的格局最終也劃定了林徽因的小說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還有楊振聲、李健吾等人

6. 京派文學有哪些代表作家

在小說方面,除了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師陀)之外,還有凌叔華、林徽因等,以及後來的汪曾祺等。
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廢名、何其芳、李廣田,還有沈從文、蘆焚和後起之秀吳伯蕭等。
在詩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他們三人因出版有《漢園集》,又稱「漢園三詩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在戲劇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在理論方面,人數不多,但影響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和著名評論家李健吾(劉西渭)等。
從這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京派的作家隊伍並不算龐大,但很整齊,一是每種體裁都有成就卓著的作家,尤其是在小說、散文和詩歌三方面有所建樹;二是每位作家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京派作家幾乎都是多面手,沈從文、廢名、蘆焚,既是著名小說家,散文也寫得非常漂亮。何其芳、李廣田,既是著名散文家,詩歌也有不小的名氣。而李健吾既是著名戲劇家,還是翻譯家,也寫小說和散文,但他的「劉西渭」的名字在評論界似乎更響一些。蕭乾的小說成就雖不算高,但也很獨特,同時,他還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新聞記者,在二戰期間,他曾是歐洲戰場上惟一的一位中國記者。而凌叔華(陳西瀅的夫人)寫小說只是她的業余愛好,她的專長應該是文化研究,她曾在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等著名大學講壇上講學的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尤其是文人畫)。林徽因(原名林徽音,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夫人)更是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畢業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也曾在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但她的愛好是繪畫與雕塑,也從事戲劇、小說、散文和詩歌創作。
在這里,有必要特別強調一位作家,即廢名(馮文炳)。在以前的專科學習中,人們對他的認識還不夠,只是在講到魯迅與周作人創辦的語絲社時,順便提到有一位馮文炳。在當時的文學辭典中,只能查到「馮文炳」的名字,找不到「廢名」,真的跟被「廢」了「名」一樣。但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看重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不僅把他視為「京派的鼻祖」,而且,對他在小說、散文以及詩歌上的成就都大加推崇。在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就有些例外地選了廢名的五篇小說:《紡紙記》和《菱盪》、《橋》、《莫須有先生傳》以及《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後四篇以附錄的形式出現),而魯迅才選兩篇,在散文中也選了兩篇,原來還准備選他的詩歌的。人們對廢名的注意和重新發掘,是從人們對周作人的重新認識分不開的,因為周作人太喜歡廢名,廢名也太推崇周作人,兩人也真有些「臭味相投」了。廢名的幾乎每一部作品,只要有序,必定出自周作人之手,而周作人每一出手,必定是「我喜歡」,跟現在「名人廣告」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周作人不僅僅是一味地誇獎,還真的做了一些研究,比如,他在《懷廢名》一文中就這樣總結說:「廢名的文藝活動大抵可以分為幾個段落來說,甲是《努力周報》時代,其成績可以《竹林的故事》為代表。乙是《語絲》時代,可以《橋》為代表。丙是《駱駝草》時代,以《莫須有先生》為代表。丁是《人間世》時代,以《讀論語》這一類文章為主。戊是《明珠》時代,所作的都是短文。」而我們現在一般也這樣認為,說《竹林的故事》、《橋》和《莫須有先生傳》是廢名的小說代表作。
特別提醒大家對廢名的注意,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廢名雖然是京派的鼻祖,但他的小說特點與京派小說的共同特點(甚至京派小說的幾個特點之間)常常有相悖之處,至少表面上看來是相互矛盾的,不知大家在學習中是否已經注意到這一點。第一,是關於「易讀與不易讀」。教材在第114頁上說:「『京派』小說家有形式感,講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較有可讀性」。這里說的「文章之美」,正是周作人對廢名小說的贊譽之辭(見周作人《棗和橋的序》:「廢名君的著作在現代中國小說界有他獨特的價值,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但讀過廢名小說或散文的人都應該有同感:即他的東西實在難讀。當然,我們在教材(第115頁)中對此也作了明確說明:「廢名的作品並不容易讀,里邊總有某種玄學意味,又有『理趣』和『禪趣』,閱讀時只有放慢速度,才能慢慢體會那有意為之的『澀味』的境界,看作家如何將藝術和哲學兩相調和。」而廢名最得周作人欣賞的就是他的「理趣」、「禪趣」和「澀味」。第二,是關於「平和與諷刺」。教材在談到京派小說「從容節制的古典式審美趨向」的特徵時,強調了他們遠離商品化和都市化的一面,也強調了他們的文化理想和他們對於平凡生活的詩意的重視,實際上也就是主要強調了他們「平和的寫作目標」,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是平和的,充滿田園牧歌風格的。但在談到他們的「比較成熟的小說樣式」的特徵時,又特別提到,「當他們以『鄉土中國』的眼光審視都市生活時,常寫世態批評的諷刺小說」。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傳》如此,沈從文的《八駿圖》也是如此。

7. 當代著名女作家和代表作

1、瓊瑤:《窗外》。

《窗外》並不是瓊瑤寫作的第一部小說,但卻是她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

《窗外》寫作於1963年,瓊瑤正處於內憂外患,生命的考驗達到白熱化的激烈高峰,她的天才經過長時期的積累、整合、鑄造、砥礪,厚積薄發,正在尋找痛快淋漓的突破口,《窗外》的寫作正可謂適得其時。

2、三毛:《夢里花落知多少》。

這本書裡面三毛以自傳體的形式,記載了自己和她的老公荷西之間平凡而又美麗的愛情故事。

是2011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書中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的生活。而此時她的文學創作生涯也隨之開啟。

3、席慕蓉:《七里香》。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於四川,成長於台灣,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

20世紀台灣著名的女作家席慕蓉寫作生涯中的第一首詩即名為《七里香》,詩人以七里香為背景,追憶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

4、張曉風:《再生緣》。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里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緻、凄婉的纖細柔情。

《再生緣》本是一部彈詞體的小說,書成之後頗為風行《再生緣》描寫的是孟麗君女扮男裝當官的情節,與未婚夫婿皇甫少華和皇帝都有精彩的對手戲,劇情就在這種雌雄莫辨、撲朔迷離下展開。

5、畢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是2009年5月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涵蓋了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感悟與傾述。

8. 20世紀40年代中國出現的一位學者型諷刺小說家是

錢鍾書(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9. 學者型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位期間,拜占廷文學的發展怎麼樣

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占廷帝國國勢強盛,安定的社會生活為文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學者型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位期間,拜占廷文學的發展進入到一個黃金時期。在此期間,文史作品和作家不斷涌現。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學者型小說代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總裁霸上癮 瀏覽:842
寫小說可以火么 瀏覽:38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