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穿越小說中有火燒龍船的情節

穿越小說中有火燒龍船的情節

發布時間:2021-10-25 23:39:49

Ⅰ 龍舟的外形特點50字

龍舟的外形特點:

1、雞公頭

雞公頭:船身修長有龍形造型既頭和尾為主要特徵。

2、雞公頭-產月

產月龍船:無凸出的龍眼,船頭最前端一般有掛龍船鏡及有兩個裝有彈簧的綵球,頭尾系蝦殼設計,可以拆卸,亦屬於雞公頭龍船。

3、大頭狗

大頭狗:首尾尖而翹高,船身中間粗而低,前有威武龍頭,後有旌旗長梢。船分二十七欄,大鼓置於正中,兩鑼分設前後。船身前部靠近龍頭處置一平板,寬於船身。

4、凸眼龍龍船

凸眼龍:頭尾與船身一體成型。不能拆卸,為斗龍。有凸出來龍眼,龍眉(黑、紅、白),同照路鏡,勾玉等。

(1)穿越小說中有火燒龍船的情節擴展閱讀:

1、龍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艙,兩旁劃手十六人。篙師執長鉤立於船頭,稱作擋頭篙。船頭亭上,選面端貌正的兒童,裝扮成台閣故事,稱龍頭太子。

2、船尾高丈余,牽系彩繩,由擅長嬉水的小兒表演「獨占鰲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節目。當代用來競渡的龍船,形制比舊時簡化了許多。船以色彩分赤龍、青龍、黃龍、白龍、黑龍等。船身、船上的羅傘旌旗等裝飾,以及劃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要求一色。

Ⅱ 「水殿龍舟事」指的是什麼事件

水殿龍舟事指的是隋煬帝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然後乘坐如宮殿般的龍船沿運河3次南巡下江南的故事。水殿龍舟事出自於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其二》,其原詩如下: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意思是人人都說修造汴河導致隋朝滅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還要依賴此河。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之事,煬帝赫赫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汴河懷古其二》古詩賞析。

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唐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寫這個歷史題材的,大都指稱隋亡於大運河雲雲。皮日休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歷史的鑒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了,而作者卻以詩文的形式有意重提這一教訓。

Ⅲ 今年夏至玩龍船嗎

下次好像不玩龍船吧,端午節才玩龍船的。而且不同的地方可能不同,有些會玩,有些不會玩。

Ⅳ 新還珠格格 火燒龍船是哪一集

魯迅的印象

魯迅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有一天,魯迅穿著一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理發師聽了覺得很慚愧,連忙向魯迅道歉。

還有

在三味書屋讀書的那個年齡段,魯迅還跟隨母親到鄉下外婆家小住。魯迅的外婆家,是在紹興鄉下,叫安橋村。這個村莊離海不遠,極為偏僻。有條小河從村中流淌而過,把全村分為南北兩半。當時全村大約有三十戶人家,大半姓魯,靠種田和打魚為生的佔多數,有很少一部分人經營副業——做酒,並開一家很小的商店。魯迅是在春天掃墓後,隨母親前去的。就是在這里,魯迅見識了許多更新鮮的風景和玩法兒,看到聽到了「社戲」。很幸運,魯迅能有這樣新奇廣闊的天地。

因為魯迅從城裡來,算是遠客和貴客,所以村裡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許,減少了日常勞作的份量,盡情地陪著迅哥兒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邊釣蝦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樂事卻是看社戲了。有一回,他們去鄰村趙庄看戲,魯迅日後是這樣回憶的:「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親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兩人一枝,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背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正是對船頭的一叢松林,..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庄就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外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

魯迅13歲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獄,他和弟弟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魯迅這次來到舅父家中,景況和從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勞動者和他們的孩子們卻到處都是一樣,他們依然是那麼熱烈,那麼殷勤,前來接待從遠道來避難的小客人。鄉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滿了河面,河兩岸是青青的麥田,田埂上長著綠油油的羅漢豆。白天,大人們都到河裡和田間工作去了,魯迅就和孩子們一同玩耍,或是釣魚,或是剝著羅漢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這一帶的農民主要的副業就是捕魚。深夜,魚兒都游出來了,吃食的吃食,游動的游動,捕魚的人也在這時出動。二更以後,蝦子也開始出來了。捉蝦的人就劃著小船,帶著海兜去撈蝦。天亮後,他們才吃一點冷飯團,到鎮上去賣魚蝦,賣完了魚蝦才回來睡覺。但凡有一點閑時間,他們也不歇下來,而是籌劃著演戲,在做戲時一顯他們出色的本領。

在當時紹興一帶農村裡,演戲的日子,簡直多到數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燈頭戲」;三月里,有「東岳大帝」生日,至遲不過二十八日就要演戲;五月十六日「王爺(土地)菩薩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爺爺生日」,都要演戲。七月十六日,「劉猛將軍」的生日,農民們說他是「劉備的兒子」,因為到田間捉蝦蜢跌死的,更要演戲。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還要演出不少的戲。演戲和他們的生活好像是分不開的。其實,他們演戲的目的倒不盡是為了給菩薩看的,不過是藉此以表示自己的願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穀豐收,安居樂業的和平生活;——雖然,現實的生活並不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農民們總在迎神賽會這個屬於自己的狂歡和示威的節日里顯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隊伍接連排成好幾里路長,人群像滾滾的浪潮,席捲過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在隊伍的上空招展著紅的,綠的,黃的,以及各種顏色的旗幡。在這支浩浩盪盪的隊伍里,人人都像生龍活虎一般:有耍獅子的,有玩龍船的,有踩高蹺的,有的抬著抬閂閣,有的敲著鑼鼓,有的扛著荷花銃,轟,轟,對著天空放它幾響的。

最壯觀、最輝煌的要算是目連戲了。或許藉此來紀念那些在歷史上曾經被封建統治階級稱為「叛賊」的英靈,和近代的參加太平天國武裝革命斗爭中犧牲了的英雄們,以及其他的一些死於非命的橫死者吧,在皇甫庄,戲台就搭在村子裡一塊叫做「火燒場」的地方。這里據說就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之後反動地主階級殘殺農民的屠場。這戲從頭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 起殤」是在太陽落盡的時候舉行,台上吹起悲壯的喇叭,薄暮中,十幾匹馬,放在台下,一個演戲的人扮做鬼王,手執鋼叉,此外還需要十幾名鬼卒,普通的孩子們都可以應募。他們爬上台去,說明志願,臉上塗沫幾筆彩色,手拿鋼叉,待人聚齊,就一擁上馬,疾馳到野外那些無主的孤墳上,然後拔叉馳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聲,將鋼叉一擲,釘在台板上,責任這才完結,洗臉下台。舉行了這一種儀式,就意味著那些孤魂厲鬼,已經跟著鬼王和鬼卒,前來一同看戲了。「起殤」儀式進去之後,戲文就接著開場,徐徐進行。一到「跳吊」時候,人們立刻緊張起來。台上吹起凄涼的喇叭,台中央橫樑上放下一團布。看客們都屏住氣,台上忽然闖出一個不穿衣褲,只有一條犢鼻褌,臉上塗了幾筆粉墨的男人,這叫做「男吊」。他一登台,徑奔懸布,像蜘蛛死守著蛛絲,又好像在結網,在這上面鑽,掛。這之後,是「跳女吊」。台上又吹起凄涼的喇叭,不一會兒,門幕一掀,女吊——一個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出場了。大紅衫子,黑色長背心,長發蓬鬆,頸掛兩條紙錠,低頭,垂手,彎彎曲曲的走了一個全台,內行人說,這是走了一個「心」字。然後,她將披著的頭發向後一抖,人們這才看清她的面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她兩肩微聳,四顧,傾聽,似驚,似喜,似怒,終於發出悲哀的聲音,慢慢地唱道,「奴本是楊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這之後的下文講她做童養媳時備受虐待,終於只有投環自盡了。唱完,就聽到遠處的哭聲,也是一個女人,在含冤悲泣,准備自殺。她驚喜萬分,要去「討替代」了,卻不斷突然跳出「男吊」來,主張應該他去討,由爭論而至動武,「女吊」當然敵不過他,幸而台上另有一個神——王靈官在這時出現了,一鞭打退「男吊」,放「女吊」獨自去活動。魯迅的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這一幕,其他的場面當然也不少。從幼年時一直到後來,他記憶尤深。魯迅認為:這個復仇性最強的「女吊」,這個最美麗的最堅強的靈魂,也就是被壓迫者的復仇意志的化身。

鄉村大自然的景色、與閏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間文藝和繪圖的書,引起了魯迅極大的興趣與愛好,這些興趣與愛好,看似平行,實則互相聯系,都影響著他的生活與性格,以後日漸發展,都服務於他那偉大的理想。日後從事文學,表現農村的貧困,深刻揭發社會的矛盾,以及研究漢畫、造像,提倡木刻,都與此相關。至於批評的眼力,也在童年開始萌芽。而從家族得來的那種公正、剛強,持之以恆的精神,在他後來與逆境戰斗時,又得到了發展。以上所敘述的魯迅童年生活這一段,在魯迅的一生中,也可以說是較為幸福的吧。這使他日後回憶起來,往往起一種美的感覺,一種嚮往的心情,並常從此獲得創作的靈感。

可是,從13歲起,魯迅更開始和社會有了接觸,要親自嘗受人世的辛酸

Ⅳ 廣西梧州龍船沖燒烤場在哪裡急急急

梧州燒烤場有梧州農耕燒烤場電話只有這里只收50元一灶無其它費用,北山燒烤場,高旺飛機場燒烤場,太和沖燒烤場,聖文園燒烤場要另收垃圾費
組織燒烤,吃飯可以去梧州農耕文化園。有大草坪可以組織集體活動游戲。
梧州市農耕文化園
梧州農耕文化園摩天嶺
梧州市農耕文化園映山樓農庄
可舉辦露天婚禮儀式,商務就餐,團體活動游戲,環山小道大氧吧游,觀賞錦鯉魚,拍集體照靚景,家庭假日遊玩的好地方,梧州必游景區
來梧州市農耕文化園,又玩又有吃。
梧州農耕文化園梧州最大山莊,就餐聚會,游泳,燒烤,摘葡萄
來梧州必吃美食用山泉水做菜做飯餐廳
梧州農耕文化園佔地四百畝,有燒烤場,自種蔬菜基地,餐廳,游泳池,幾十萬元的錦鯉魚池,可舉行大型活動的大草坪,環山林蔭小道,山澗小瀑布,農耕博物館,,,適合商務就餐,露天婚禮儀式酒席,團體活動,家庭休閑游等。

Ⅵ 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龍船中的地道入口在哪裡

那你點鼎看看吧

Ⅶ 龍舟的藝術形式

「龍舟」說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嶺南俗文學簡史》(葉春生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稱其「產生於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於清中葉以降,是粵方言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歌謠之一。」其來源有多說,主要有二:一是由順德龍江一破落戶子弟通過改變木魚歌腔調始創而來;二是由人們在端午節賽龍舟時向龍王爺口唱消災納福、驅邪保境的頌詞演變而來。珠江三角洲廣大城鄉曾分布有大量職業或半職業民間藝人,全為男性。龍舟歌為徒歌清唱,職業藝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緻木雕小龍船的長棍為標識,胸前掛一副特有的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和唱,不用樂器伴奏。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
龍舟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上句轍韻自由,下句必須押韻,有起式和煞尾。曲調生動通俗,形式靈活,格律自由,腔調簡朴流暢,富有鄉土氣息,抒情敘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門賣唱的藝人多唱吉利頌詞式的短篇,固定設點賣唱的藝人則多唱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中長篇。流傳於世的龍舟專集有《龍舟歌》(省港五桂堂編,廣州光復中路、香港文武廟五桂堂版),收入《風流佳話》、《三戲宣王》、《燒衣何文秀》等龍舟40多首。
說唱曲目
龍舟歌的曲目,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歌書改用龍舟歌演唱。中、長篇作品題材內容多樣:有神話、傳說、寓言類,如《八仙賀壽》、《金星戲竇》、《仙姬送子》等;有歷史故事類,如《昭君和番》、《王允獻貂蟬》、《鳳儀亭訴苦》、《大鬧梅知府》、《霸王別姬》、《蒙正謝灶》、《貴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愛情故事類,如《西蓬擊掌》、《金橋問卦》、《柴米夫妻》、《雲英問病》、《桃花送葯慰相思》、《楊翠喜憶情郎》等;有慨嘆人生坎坷類,如《老女嘆五更》、《賭仔回頭金不換》、《怨嫁遲》等,有描寫社會問題類,如《東蘭返村》、《朱買臣得志》、《碧桃錦帕》等;還有娛樂性、知識性一類,如《七夕贊花》、《解攜籃》、《花木思嬌》等。
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以龍舟作宣傳,時稱「社會龍舟」、「政治龍舟」,有《繅絲女自嘆》、《廣東禁賭紀念歌》、《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曲目。具有即興創作才能的藝人,還常把一些諷刺社會陋習、貪官污吏丑聞,以及當時社會發生的事情和時事新聞,即時編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作過《甘竹灘上抒豪情》、《喜笑揚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話》、《財禮夫妻》等一批較優秀的現代題材龍舟作品。對龍舟歌也作過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藝人演唱改為有女演員演唱,原只有單人演唱改為雙人對唱及群口齊唱,並嘗試添加小樂隊伴奏等。龍舟歌也出現過「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一批在唱腔、鼓點各具特色的民間名藝人。80年代以來,由於人民生活的改善,群眾文娛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種基本腔調的龍舟歌便日漸少人演唱了,職業藝人也不復多見。

Ⅷ 參加劃龍舟大賽有什麼樣的感觸

有一年,我們是在南寧市的南湖公園舉行,到現場時,湖邊兩岸擠滿了看熱鬧的群眾。他們有的吹口哨,有的在大喊著什麼,而我們參賽隊伍在旁邊等待開始,真有些感覺不自在,好像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對著我們這邊來的,真感覺自己一下子是站在舞台的中央,如同明星開演唱會一樣。

Ⅸ 描寫賽龍舟的詩句有哪些

1、《念奴嬌》——宋代張榘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

譯文:龍舟爭相競賽,高舉旗幟,奮擂擊鼓,一爭高下。

2、《競渡歌》——唐代張建封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譯文:船槳劃水,上下翻飛,及其迅速,鼓聲既響又急。鼓聲越來越急,目標即將接近,兩龍望向目標眼球不停眨動。形容坡上觀眾喊聲突發,驚天動地,旗桿上掛著的錦標五彩繽紛,令人五花繚亂。

3、《賀新郎·端午》——宋代劉克庄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譯文:青年們紛紛炫耀自己的節日裝束,頭上插著釵頭彩符,身上佩著艾草紮成的老虎。爭先恐後的來渡口觀看賽龍船。我年紀大了,不願再去與人擁擠,只是站在遠處觀看。任憑那些年輕人搖旗擂鼓吶喊,船漿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飛舞。

4、《競渡詩》——唐代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譯文:在石溪住久了開始思念端午時節的場景,在驛館樓前觀看開始行動的時機。鼙鼓初擊時似雷聲,獸頭吐威,萬人沖破齊聲呼喊,跳躍著的浪花與飛鳥爭先恐後。多條船像龍一樣的向前沖去,果然獲得了錦標歸來。

5、《午日觀競渡》——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譯文: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

Ⅹ 「賽龍舟」的故事是什麼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閱讀全文

與穿越小說中有火燒龍船的情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
重生三國獨霸後宮小說 瀏覽:785
寫同人小說的原創劇情 瀏覽:625
好看的奧特曼的同人小說 瀏覽:151
校園小說女主有病 瀏覽:745
免費免訂閱小說 瀏覽:153
玄幻小說帶魔皇 瀏覽:558
爆皇後菊花小說閱讀網 瀏覽:52
刑偵推理小說網 瀏覽:818
異世界魔術師不詠唱魔法小說 瀏覽:315
黑森林古堡小說全集 瀏覽:207
和同學的媽媽同居有聲小說 瀏覽:860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精選當代卷 瀏覽:355
強女主小說推薦類似葉綰綰 瀏覽:769
現代修真仙葯草小說 瀏覽:986
女主是殺手的小說男女都強 瀏覽:351
中考小說閱讀考什麼 瀏覽:799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