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穿越小說宋端宗趙昰第二十章

穿越小說宋端宗趙昰第二十章

發布時間:2021-10-29 14:20:37

『壹』 宋端宗趙昰結局如何

宋端宗趙昰(1269~1278),是宋恭帝的異母兄。德祐二年(1276)正月中旬,元兵兵臨臨安前夕,趙昰被封為益王,判福州,而恭帝的異母弟趙昺被封為廣王,判泉州。元兵到皋亭山時,駙馬都尉楊鎮等護著二王歷盡艱險由婺州(今浙江金華)亡命溫州。禮部侍郎陸秀夫聽說二王出朝,也追隨而去,終於在到溫州前追上了二王。而前朝宰相陳宜中也於此前私自逃到了溫州,於是一行人一起前往福州。五月一日,陳宜中等在福州擁立年僅七歲的益王趙昰為帝,這就是宋端宗。端宗母楊太後垂簾聽政,改福州為福州府,作首都,重建南宋王朝,改元景炎。封陳宜中為左丞相,李庭芝為右丞相,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任簽書樞密院事,晉封趙爵為衛王。不久,文天祥在被元軍押往大都途經鎮江時逃脫,這時由淮南來到福州,被任命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小朝廷初具規模,繼續進行抗元斗爭。

此時南宋疆域已大部喪失,僅余的閩、廣等地也隨著守將李庭芝、姜才、張玉等的先後戰死而相繼失守。七月,元兵分三路侵閩。同年十一月,元軍到達建寧(今福建建甌),端宗小朝廷只得再次登舟南逃,剛出海口,就與元軍水兵相遇,幸好當時一場彌天大霧幫助小朝廷船隊躲過了一劫。元兵迅速佔領了福州。十二月,端宗等率舟師到廣州港口,被元守兵抗拒沒能上岸,舟還大海,只好駐師秀山(今東莞西南海中)。張世傑保護小朝廷船隊到井澳(今廣東中山南海中),遇上了颶風,船隻傾覆,將士溺死眾多,損失達十之四五,端宗也驚悸成疾。次年春天,小朝廷走投無路,只得在硇州(今湛江東南硇州島)暫時駐泊。景炎三年(1278)四月,端宗病死。

『貳』 趙昰的相關軼事

端宗即位時,年僅8歲,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他只得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著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左丞相陳宜中對大局絕望,遠走占城(今越南境內)。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灣,一天夜間,不幸遇上台風將端宗吹入海中,後被江萬載救起,已經喝了一肚子的水,而且就此起病,嚇得好幾天都講不出話來。因元軍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岡州(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經此顛簸,又驚病交加,於4月病死。
端宗死後,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人擁趙昺為衛王。趙昺公元1272年出生,公元1278年登基,公元1279年去位。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衛王趙昺時年8歲。在位1年,是為宋朝最後一位帝王。 德祐二年正月,宋朝敗亡已定。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後封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暗中命令殿前禁軍都指揮使兼攝行軍中事(相當於現軍委主席)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江萬載父子等江氏三古家族將領保護趙昰一行沖破元軍的層層圍堵,一路血戰到婺州,又匯合在婺州的陸秀夫,保護其一起到達溫州。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溫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時候曾到過這里,其御座此時還保存完好,眾人於座下大哭,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此後二王就成為宋室遺民心目中僅存的希望。
都元帥府成立後,眾人決定前往遠離元軍威脅的福建。五月一日,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後,垂簾聽政,進封趙昺為衛王。已經兩次逃跑的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陳文龍、劉黼為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江萬載為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並攝行軍中事(相當於軍委主席,南宋小朝庭表面上是陸秀夫張世傑等主持,實際上是謝道清北上前秘密安排江萬載退隱幕後指揮)。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來,並粗具規模。
流亡政權剛建立,外臨強敵,內部卻開始爭權奪利,官員之間相互傾軋,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時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居中掌權,秀王趙與檡以趙氏宗親的身份對楊亮節的所作所為多所諫止,遭到楊亮節的忌恨。楊亮節遂把趙與檡派往浙東。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兩全,應該留下來輔佐朝廷,楊亮節聽後更為憂慮,擔心自己地位難保,驅逐趙與檡的心意更加堅決。趙與檡後來在處州與元軍交戰,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陳宜中此時又使出自己擅長的黨同伐異手段,排斥異已,指使言官將陸秀夫彈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穩的時刻,陳宜中的這種行為引起眾人的普遍不滿,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現在是什麼時候?還在動不動就以台諫論人!」陳宜中無奈之下,將陸秀夫召回。
南宋雖然已經投降元朝,但還有許多地區依然掌握在宋室遺民的手中。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堅守的淮東、淮西地區也進行著拉鋸戰。但在元軍的進攻下,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小朝廷還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擁有的兵力遠比元軍要多,完全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但由於朝政由陳宜中、張世傑二人主持,陳宜中一直就是一個膽小鬼,張世傑也「惟務遠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穩,就又開始了逃亡。十一月十五日,江萬載、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剛剛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由於天氣不好,大霧彌漫,才僥幸得以脫身。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失去了最後一個根據地,此後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處流亡。
端宗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端宗由於在逃亡途中被台風吹落海受了驚嚇,加上二十萬南宋軍民的實際指揮者江萬載為救自己而死,驚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於洲,年僅11歲。江萬載、宋端宗死後,群龍無首,南宋二十萬軍民軍心士氣大受打擊,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么?」接掌其父江萬載殿前禁軍都指揮使的江鉦也全力支持陸擁趙昺繼位,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麵包圍之下。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如門,稱為崖門,寬僅里許,形成天然港口,內可藏舟。「每大風南起,水從海外排闥而入,怒濤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每天早晨和中午漲潮落潮時分,既可「乘潮而戰」,又可「順潮而出」。崖山的這種地理特點,後來被元軍利用,導致宋軍大敗。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只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拒不採納江鉦的建議,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並怕江鉦在軍中妨礙自己的獨斷專行,讓楊太後下旨讓江鉦回福建處理江萬載後事並籌兵募晌而支開江鉦,讓蘇劉義(蘇軾的後裔)暫替江鉦接掌殿前司。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只能以干糧充飢,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恆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斗,全線潰敗。戰斗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見來接應者不是平時所見慣的江萬載、江鉦父子平常所帶專一保護宋帝之親兵,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只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結束時,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據記載,宋朝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10萬人!
陸秀夫負帝投海圖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面,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范,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范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帶著楊太後沖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後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復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雖然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不能不讓人嘆服。
江鉦回福建治理完江萬載的衣冠墳之後,召族人並地方豪傑再赴崖山,到海豐時,崖山海戰已結束七天,江鉦聞宋端帝昺及楊太後等已投海死,二十萬軍民全軍覆沒,在海邊大哭三天後,亦投海而死。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謝太後為首的部分君臣在臨安(今杭州)向元軍奉表歸附,幼主趙(號恭宗,德祐年號)被擄至元都。五月,大臣江萬載(本宋理宗朝禮部尚書,愛國名相江萬里胞弟,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因不滿賈似道等弄權誤國,憤而辭官;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南宋軍事重鎮襄樊失陷,其兄南宋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也辭官歸里,鑿止水池以明以身報國之志,江萬載則號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孫毀家紓難,籌組義軍以抗蒙元,咸淳十年<1274>九月份起,帥義軍從鄂州起,轉戰千里,對蒙元進行節節抵抗;謝道清聞訊,連下幾道詔令,詔令江萬載官復禮部尚書兼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之職,並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義軍的子孫任各級武階官職,帶義軍與張世傑軍一道入衛臨安。令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代宋恭帝行使軍委主席的權力。德祐元年八月份焦山之戰失敗後,在謝道清的要求下,率江氏三古家族子孫隱蔽身份,秘密保護益、廣二王籌備重建宋朝的工作。)、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號端宗,景炎年號),南宋得以再延續三年的亡國尾聲。趙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閩,宋師潰逃,其間經海豐停留三餘月,留下一些遺址及傳說。
宋端宗趙昰、衛王趙昺,以及江萬載、陸秀夫、張世傑等將仕先於文天祥入海豐。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軍攻陷福建建寧府,宋端宗與群臣從福州登舟西出泉州,碣石灣。江萬載根據謝道清要為趙宋尋求長期、安全、穩固根據地,積蓄力量,中興趙宋的囑咐,與陸秀夫等選擇三江通達、水陸便捷的麗江浦作為抗元大本營。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月,宋師在當地村民的指點下發現黃江下游的東西溪相距最近處不及四里,而且這片平原地帶本是高螺灣聯接長沙灣的古海淺域,沙土松軟,易於挖掘(今測得這一帶的海拔低於10米)。遂拔大部兵士駐於今之可塘鎮埔隴村一帶,邊整訓邊開鑿,留下許多宋跡:宋師開挖的溪槽筆直無曲,在今新溝至港口,寬60米,深5米,長1500米,後人稱「宋溪」;昔日宋師屯兵勞作及休整的溪畔後來建了村落,稱「宋溪頭村」;村西的圓形小山,相傳宋端宗與弟曾在上面宿營,稱「宋王山」;村北通往內地的山嶺,宋軍為便於行走及運輸而伐土為階近500米,稱「宋師嶺」;村子周邊山坡上留下當時宋師病亡的軍士墳墓幾十座,形制大小不一,墓身粗糙無碑,但這些極具歷史考古價值的軍墓今已荒毀,現僅剩2座完整,亟需保護。
「宋溪」浚通之後,宋師不用繞過遮浪半島而省走百餘里水路,從麗江浦出長沙灣西通平海、惠州,從麗江浦出高螺灣東達碣石、潮陽,進退自如,水陸兩利。是年二月,陸秀夫、張世傑護衛南宋王室從烏坎港出發,經高螺灣入「宋溪」到達赤岸河及龍津河合流處,起初行營安扎於海豐縣城南郊鹿境小金籠山(今附城鎮鹿境山)山坡,相傳宋端宗曾飲用過小金籠山南麓石峽的泉水,後人據此稱該山泉為「聖井「,今石壁刻有「聖井古跡」及題詠詩詞等字跡。後來宋軍離開鹿境,移營至較之開闊的麗江浦,即今聯安「三江媽」至長沙海口一帶。時值文天祥收復贛州、吉州等地,軍心大振,宋端宗在麗江浦下游的水師大營賜宴與臣同歡慶賀,長沙海口船泊處的水潭後人雅稱「御宴潭」。(見明嘉靖《海豐縣志·山川》)邑人彭舉(明永樂庚子科舉人,歷桂林府訓導)有《御宴潭》詩雲:「宋鼎航遷播嶺南,君臣曾此序朝參。笙歌間作魚龍聽,俎豆兼陳蛤蜊甘。逝水東流終不返,大星南殞更何堪?至今猶獨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軍攻陷福建建寧府,江萬載等保護宋端宗與群臣從福州登舟西出泉州,碣石灣。宋君臣在海豐留下的遺址及傳說有「宋溪」、「宋溪頭村」、「宋王山」、「宋師嶺」、「聖井古跡」、「御宴潭」、「壯帝居」、「宋存庵」、「岩公祠」等。
其中,「壯帝居」三字據說最初就是由神秘的一直在幕後主持領導二十萬南宋軍民抗元的江萬載及其次子江鉦所刻。
宋端宗駐麗江浦當時,親王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元主急調南方諸將改圖北方,南宋各路義軍乘隙反撲,略得失地。但好景不長,元朝內亂不久平息,元軍又大舉南伐。是年四月初,宋師留下少量兵力據守麗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傳水師出發不久氣象異常,風浪驟猛,船隊暫泊後門南山嶺海邊,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風,當晚發生地震,山搖地動,蛙聲與咀蚓嘈耳不堪,端宗命侍從剪紙戲作枷象,其聲遂止(言雖無稽,而此處蛙與蛆蚓頭上俱帶白箝,且不作聲,亦是一怪事。——見同治版《海豐縣志·古跡》)。蛙聲與咀蚓嘈耳之聲雖止,但地震卻仍然不止,陸秀夫請端宗下旨在岩壁上迅速刻字鎮壓,但南宋二十萬軍民中,文臣武將雖然不少,但卻誰都沒有在岩壁上迅即刻字成型的本領。唯楊太後知江萬載是謝道清交以重託的大臣,必有非常本事,所以分咐由江萬載完成刻字任務,江萬載迅即運劍刻下「壯帝」二字,因年紀大氣力不濟,急忙舉目向其次子江鉦示意,江鉦心領神會,運劍直指石壁,第三字「居」字一揮而就;「壯帝居」三字一出,地震頓時平息,君臣才能安寢。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官員莆見川雍瀾(雍為嶺東兵備守道僉事,莆見川疑為其號)巡經此處時聽說此事,遂在岩壁上題刻「壯帝居」三個大字,字徑0.9×1米,字體蒼勁雄渾。海豐明崇禎已卯科舉人黃德燝(今陸豐大安人,歷清康熙年間山東邱縣知縣)過此有詩雲:「王氣中原盡,炎荒一旅單。泥封非谷險,棧絕豈川岏。空嶼南山石,莫廻東海瀾。騎塵千里暮,何處望臨安。」清康熙廿七年(公元1762年),後門埠紳衿以「壯帝居」巨岩石刻為中心修建了一座兩進三間的「宋存庵」,寓意「江山永在,宋室長存」,今存殘瓦頹垣,周邊布滿憑吊者的石刻詩詞。
在宋存庵下方惠潮古道邊,今移建有一座小型的「岩公祠」和《宋陸丞相碑》等石刻文物。相傳宋末有一遺臣追尋宋端宗到後門埠,聞少帝沉海,頓覺報國無門在此跳海殉節,時人不知名姓以「岩公」為其立祠,祠內並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祀像。清嘉慶廿三年(公元1818年),後門庠生曾日錦(道光壬午科考中舉人)倡捐重修,後遭台風毀壞,神像移寄埠內;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貢生林光拔(授揭陽縣訓導,歷普寧、翁源兩縣教諭)在原址重建祠廟,並上建文昌閣奉文昌帝,近代又圮;逮抗日戰爭時期,為喚起民族抗日救亡熱情,港內外民眾集資十餘萬元,在舊址建八角形的「岩公亭」,「文革」時代遭毀;八十年代初另建祠於岩公山腳;九十年代初因深汕高速公路建設,由後門群眾福利理事會擇址遷建於宋存庵下方,真有如:「節比南山精神不死,名垂巨石風雨難磨」。

話說南宋君臣離開海豐後,遊走於東莞至淺灣(今香港)一帶,又飄泊於珠江口及粵西海面。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宋端宗因台風掀船溺水,不治死於 洲(今深圳市蛇口赤灣畔建有少帝陵,為其衣冠墓,並有少帝路為念),宋衛王趙昺繼位,改年號祥興。六月,宋師遷新會崖山(今江門市新會區古兜山至獨崖島一帶),群臣以為天險可守,即築行宮、造舟楫、制器械,伺機再起。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元軍主帥張弘范合廣西主將阿裏海涯一軍攻陷崖山,陸秀夫看大勢已去,先驅妻兒入海,後抱幼主趙昺跳海殉國,一時從死者數以萬計,悲壯無比。其後,張世傑墮海溺死,南宋滅亡。宋朝自趙匡胤至趙昺,歷三百二十年,可謂「寫到崖山同覆日,不堪回首憶陳橋」。
文天祥率部晚於宋端宗進入海豐。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號文山,江西廬陵(今吉安)富田村人,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狀元及第.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兵抵達臨安時,文天祥受命出使議和,卻於元營慨然不屈,誓言抗戰到底,遂被扣押北上,後於鎮江逃脫,歷千難萬死及百般猜疑之後,才被宋廷接納。五月,入謁福州,授樞密使(中央最高軍事首長)都督諸路軍馬。不久,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都督府,派人四處籌餉,起兵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初,移師龍岩、梅州,挺進江西,在雩都大敗元兵,接著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吉州十餘縣,頓時人心大振,各地響應,號令可達江淮一帶。元朝震驚,急調軍事主力集剿興國大營,文天祥損兵折將,敗退廬陵,妻歐陽氏及次子佛生、女兒柳娘、環娘被元兵擄獲,文天祥因趙時賞掩護得以脫身,帶長子道生及部屬乘騎奔往廣東循州(今龍川)。十月,因母及弟文璧在惠州,復收集散卒義軍前往。

『叄』 求穿越成皇這本小說的全本。有的發下

穿越成皇趙昰復
作者制:貳蛋
南宋景炎三年,雷州府側碙州島。
古色古香的房間,雕龍刻鳳的床榻。可此時,卻是有聲凄厲如夜啼的哭聲響起,「皇上……駕崩了!」
一眾文臣武將、宮女太監頃刻間惶惶,悲啼不斷。
龍床上,年僅十一歲的宋端宗趙昰形容消瘦,雙眼深陷,面色青紫,已是沒了氣息。
床前,最受寵的貼身侍女穎兒顫顫兢兢跪著,兩行清淚無聲的滑落臉頰。
少皇帝是真正寵著她的人。

『肆』 宋端宗之死

趙昰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 1276年 6月14日即位,改元 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 江萬載、 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
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 江萬載、 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 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 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
香港的 九龍城一帶,現存的 宋王台和 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在保護趙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過程中,以 江萬載為首江氏「
三古」家族子孫前赴後繼,對趙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離不棄,令楊太後母子非常感動。楊太後體恤江氏「 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孫都隨江萬載胞兄 江萬里投
止水池殉國的苦況,為保忠良不絕,挑選大臣之女和賢淑宮女配嫁給江氏「
三古」家族的子孫,並將自己的女兒、趙昰之姊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載的侄孫江日新(江萬里幼子江鏜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據說也是為紀念宋末三帝趙顯、趙昰、趙昺在後來才改成帶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戰後攜趙氏公主並
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廣東四會,相依為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四會縣城附近之山因葬趙氏公主而改名鳳崗,崗上公主墳和駙馬墳遺跡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後毀於建廠和修路。
景炎三年( 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 追逐,江萬載父子帶兵奮力擊退劉深,扶趙昰上船避入 廣州灣對開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
台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捲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萬載撲入狂風巨浪中奮力將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萬載自己卻不幸被海浪捲走沒了
蹤跡;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
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 永福陵(今 香港 大嶼山)。

『伍』 趙昰登基後,都做了那些部署

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改元「景炎」,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陸』 宋端宗趙昰是什麼人物

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專帝德祐二年正屬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今浙江杭州)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後(謝道清)相繼被俘。
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護送下潛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後又至溫州,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謝太後曾號召天下兵馬赴臨安勤王,響應者寥寥,唯有張世傑慷慨赴會,舉朝震驚。張世傑是南宋末年主戰派的代表人物,都統卞彪降元後充當說客,張世傑大怒,令人將他舌頭割下,拖至巾子山磔殺。
文天祥、陸秀夫決定效仿宋高宗故事,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圖謀再度中興。幾天後,趙昰一行從江心寺輾轉來到福州,於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稱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
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廣東省中山市),年僅九歲,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柒』 宋端宗趙昰百度百科上顯示才活了9歲,為什麼後面又說得年11年多出來的2年是怎麼出來的

如果說你確定有錯誤 你可以修改網路詞條的。如果修改內容最好是提供參考資料,否則不愛通過

閱讀全文

與穿越小說宋端宗趙昰第二十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奧特曼的同人小說 瀏覽:151
校園小說女主有病 瀏覽:745
免費免訂閱小說 瀏覽:153
玄幻小說帶魔皇 瀏覽:558
爆皇後菊花小說閱讀網 瀏覽:52
刑偵推理小說網 瀏覽:818
異世界魔術師不詠唱魔法小說 瀏覽:315
黑森林古堡小說全集 瀏覽:207
和同學的媽媽同居有聲小說 瀏覽:860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精選當代卷 瀏覽:355
強女主小說推薦類似葉綰綰 瀏覽:769
現代修真仙葯草小說 瀏覽:986
女主是殺手的小說男女都強 瀏覽:351
中考小說閱讀考什麼 瀏覽:799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
文筆好的玄幻修真小說 瀏覽:27
小說穿越校園男主專一 瀏覽:806
主人公是唐傑的小說 瀏覽:830
穿越小說女主會仙術 瀏覽:979
總裁小說網txt下載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