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東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導師
先秦文學,周遠斌,《紅樓夢人物百家言——薛寶釵》,中華書局2006年版。
《古代文學情感觀流變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杜貴晨,、《中國古代短篇小說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李綠園與歧路燈》,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國古代小說散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94年《「三」與〈三國演義〉》,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剪燈三話》,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明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唐宋詩選》(二人合著),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小豆棚(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校點),巴蜀書社,1995年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山東文藝了出版社,2004年《儒林外史》(校點),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數理批評與小說考論》 齊魯書社2006年《紅樓夢人物百家言叢書》(6種7冊)中華書局2005即出《愛情文學叢書》(5種)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唐宋文學,王勇,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馮惟敏、馮溥、李之芳、田雯、張篤慶、郝懿行、王懿榮年譜》,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四書五經簡注》,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4月。陳元鋒,《樂官文化與文學—先秦詩歌史的文化巡禮》,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段成式詩文輯注》(與閆昭典合著),濟南出版社1995年。明清文學,石 玲,《袁枚詩論》齊魯書社,2003年《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中華書局2004年(合著),《山東分體文學史》(戲曲卷),齊魯書社2005年(合著),王恆展,:《中國歷代文言小說賞析》、《中國歷代白話小說賞析》、《中國古代寓言大觀》、《中國分體文子史》(小說卷)、《山東分體文子史》(小說卷)、《游俠劍客》、《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梁山泊與水滸傳》、《謝榛全集》、《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小說卷)、《中國傳統文化通覽》、《中國文化通覽》,元明清,魏青,齊魯書社2005年版《山東分體文學史·散文卷》(參撰,即《第五章元明散文 〈概說〉、〈明前期文〉、〈明後期文〉》,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齊魯歷史名人》(參撰,即《齊魯文學家》)。徐文軍,《中國文學(第四冊)》,齊魯書社2002/06出版,分冊主編;《小成語大啟發》明天出版社2002/08出版,二人合編;《中國傳統文化通覽(英漢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12,副主編;《山東分體文學史·小說卷》,齊魯書社,2005/01,副主編;《中國文化通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副主編,王恆展,:《中國歷代文言小說賞析》、《中國歷代白話小說賞析》、《中國古代寓言大觀》、《中國分體文子史》(小說卷)、《山東分體文子史》(小說卷)、《游俠劍客》、《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梁山泊與水滸傳》、《謝榛全集》、《中國古代文學分體研究》(小說卷)、《中國傳統文化通覽》、《中國文化通覽》,劉靖淵,《中國歷代詩歌精讀·宋詩卷》濟南出版社《山東分體文學史》(詩歌卷,明清部分)齊魯書社2005年《解語花——傳統男性文學中女性形象觀照》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北宋詞研究史論》 齊魯書社2006年
2. 中國古代文學家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溢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岳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體載,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國論》選自《嘉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26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3. 謝榛的作詩如行路的翻譯 越快越好,在線等
試著解釋一下,錯誤多請包涵。
古代的詩人作詩,就像在長安大道上走路一樣,不會去選擇那種狹窄傾斜的小路。以大路為主,就能達到天涯海角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一點阻礙都沒有。就像李太白和杜子美,都大步向前,但他們詩風不同,一個詩風飄逸,一個詩風沉重,杜子美好模仿,然而李太白就沒好么好模仿了。現在那些學杜甫的人,難免有走老路,抄襲之嫌,也有不喜歡杜甫風格的人,就專門迴避他的寫作手法。雖然是走的大路,但是每一小步之間,要麼走在中間,要麼就走到了邊上,要麼快,要麼慢。這就是為什麼和李白杜甫不一樣,相差太遠的原因。這條大路都是盛唐時期大家一起走的,而我穿著草鞋拖著衣襟,仍然走的不偏不倚,對古代詩人的寫作手法了如指掌。要自成一家,就像蜜蜂采百花來釀蜜,花的味道只有自己才知道,別人是不知道的。
4. 想請有點文學素養的朋友介紹些古代文人
遠古至春秋戰國
三皇
①天皇、帝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媧、神農;
④伏羲、神農、祝融;⑤伏羲、神農、共工;⑥伏羲、神農、黃帝;
⑦燧人、伏羲、神農。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②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③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
④黃帝、少皞、帝嚳、帝摯、帝堯;
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兩皞太皞、少皞
三示太乙、祖乙、太甲。
三仁微子、箕子、比干。
周初三監姬鮮、姬度、姬處。
春秋五霸
①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②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③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④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三貴齊桓公時三個小人:豎刁、易牙、開方。
三桓魯桓公的後代: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
三聖孔子、老子、墨子。
孔孟孔子、孟子。
孔門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
孔門十二哲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有若(子若)、朱熹(元晦)。
孔門七十二賢顏回等。
老莊老子、莊子。
戰國四君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屈宋屈原和宋玉。
漢至隋
漢代二祖漢高祖劉邦(西漢),光武帝劉秀(東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漢三雄開國將領:韓信、彭越、英布。
西漢十八侯贊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絳侯周勃、午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留侯張良、汝陰侯夏侯嬰、穎陰侯灌嬰、陽陵侯付寬、信下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清侯陳武、清河侯王吸、曲逆侯陳平、汾陰侯周昌、襄平侯紀通、曲成侯蟲達。
商山四皓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淮南八仙淮南王劉安八個門客:蘇非、李尚、左昊、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
西漢二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王揚枚馬漢代辭賦家王褒、揚雄、枚乘、司馬相如。
馬杜司馬相如、杜篤,文學著稱。
枚馬枚乘、司馬相如,辭賦代表作家。
班馬司馬遷,班固。
賈董賈誼、董仲舒,文才著稱。
賈馬賈誼、司馬相如。
雲台二十八將光武時有功武將總稱: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後、陳俊、耿弇、杜藏、寇恂、付俊、岑彭、堅譚、馮異、王霸、朱右、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彤、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
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
李杜①漢朝名士李固、杜橋。②漢朝名臣李膺、杜密。③漢臣李雲、杜眾。
賈鄭學者賈逵、鄭眾。
五侯東漢宦官左悺、單超、具瑗、徐璜、唐衡。
五侯鯖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
許氏二龍名士許虔、許劭。
二蘇蘇章、蘇不韋。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應瑒、劉楨、阮瑀、徐幹、王粲。
崔杜書法家崔瑗、杜操。
揚馬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
京兆三休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韋端(字甫休)。
鍾王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蜀漢三傑諸葛亮、關羽、張飛。
五虎上將(小說)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
二阮亦作「大阮小阮」,阮籍、阮咸叔侄。
二十四友西晉郭彰、石崇、歐陽建、潘岳、陸機、陸雲、繆征、杜斌、摯虞、諸葛詮、王粹、杜育、鄒捷、左思、崔基、劉瑰、和郁、周恢、牽秀、陳眕、許猛、劉訥、劉輿、劉琨。
二陸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潘岳、潘尼叔侄。
潘陸潘岳、陸機。
三張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二陸三張或作「三張二陸」,指西晉陸機、陸雲兄弟與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陽張載(孟陽)、張協(景陽)、張亢(季陽)。
二妙書法家衛瓘、索靖。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三謝謝尚、謝奕、謝安,均以書法知名。
南北二玄謝玄、張玄之。
三楊楊駿、楊珧、楊濟。
潯陽三隱隱居文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
王謝王坦之、謝安。
陶謝晉末詩人陶淵明、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謝惠連、齊詩人謝眺。
元嘉三大家南朝宋謝靈運、顏延之、鮑照。
元嘉三傑 陶潛、曹昭、謝靈運
大小謝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
京都三明晉諸葛恢、荀凱、蔡漠均以道明為字。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六朝畫壇三畫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鮑謝南朝宋鮑照、謝靈運。
鮑庾南朝宋鮑照、北周庾信。
竟陵八友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
南朝三大藏書家王僧孺、沈約、任昉。
東海三何南朝東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遜、何子朗。
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齊文學家邢邵。
邢魏北朝齊文學家邢邵、魏休。
唐及五代
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時、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土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風塵三俠(傳說)虯髯客、李靖和紅拂女。
唐初四大家唐初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禇遂良、薛稷。
大小歐陽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歐陽通父子。
大小尉遲畫家尉遲跋質、尉遲乙僧父子。
房杜唐朝名相房玄齡、杜如晦。
開元三大士唐朝名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
佛教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
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①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②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凈。
初唐四傑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楊王勃、楊炯,均工詩,名列「四傑」。
蘇李初唐文學家蘇味道、李嶠。
文章四友初唐文學家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姚宋開元名相姚崇、宋璟。
四大名相 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
二王八司馬 王伓﹑王叔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
大小李將軍唐朝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醉中八仙一稱飲中八仙,即賀知章、李琎、李適、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
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沈宋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
燕許大手筆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王孟韋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
王孟王維、孟浩然。
王裴王維、裴迪,均工山水田園詩,且相友善,嘗同居終南山,相互唱和。
王韋王維、韋應物,均工山水田園詩,恬淡清雅,風格別致。
韋柳韋應物、柳宗元。
韋劉韋應物、劉長卿,均工山水田園詩,有「五言雙璧」、「韋劉詩派」之譽。
韋杜韋應物、杜甫,詩作皆本色天然。
韋孟韋應物、孟浩然,均以山水田園詩著名。
李杜①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②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二李李白、李賀。
竹溪六逸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八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韓愈、李商隱。
大小杜又稱老杜小杜,杜甫、杜牧。
高岑高適、岑參。
南陽三張南陽籍名人張衡、張仲景、張巡。
顏柳顏真卿、柳公權。
大柳舍人小柳舍人柳公權、柳璟,開成中同在翰林。
三絕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及張旭草書。
蕭李唐朝文學家蕭潁士、李華。
顛張狂素唐朝書法家張旭、懷素。
大歷十才子①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②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發、皇甫曾、耿湋、李嘉祐。
韓馬戴牛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郊島(郊寒島瘦)孟郊、賈島,均以苦吟著名。
二妙或稱「姚賈」,指賈島、姚合,均擅五言律詩。
張王(樂府)唐詩人張籍、王建,皆擅樂府詩。
韓杜韓愈、杜甫。
韓孟唐文學家韓愈、詩人孟郊,二人文學主張相近,詩風亦相似。
韓柳唐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同倡古文運動。
劉柳唐詩人劉禹錫、文學家柳宗元,二人相交甚篤。
劉白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二人唱和甚多。
元白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唱和甚多,號「元和體」。
劉元白劉禹錫、元稹、白居易,均工詩。
香山九老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
姚賈姚合、賈島。
三十六體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詩作齊名,三人均排行十六。
溫李溫庭筠、李商隱,作品皆綺麗精巧。
溫韋晚唐詞人溫庭筠、韋庄,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
皮陸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
盧奇馬怪唐詩人盧仝、馬異。
隨駕五都唐僖宗避黃巢逃奔成都,王建、韓建、晉暉、張造、李師泰等五都頭率兵入蜀。
南唐二主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
董巨五代時南唐畫家董源、宋畫家巨然。
黃徐五代時後蜀畫家黃筌、南唐畫家徐熙,有「黃家富貴,徐煕野逸」之稱。
宋
宋初九僧希畫、保瞿、文兆、行肇、簡長、惟風、宇昭、懷古、惠崇。
五鬼北宋大臣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為人均姦邪險偽。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二宋北宋文學家宋庠、宋祁兄弟。
三蘇宋代文學家蘇洵及蘇軾、蘇轍父子。
二蘇①指蘇軾、蘇轍兄弟,又稱「大小蘇」。②指蘇舜元、蘇舜欽兄弟。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蘇辛北宋詞人蘇軾、南宋詞人辛棄疾,均為豪放派代表。
蘇米蘇軾、米芾,均擅書,名列「宋四家」。
豪蘇膩柳蘇軾、柳永,蘇軾之詞豪放,柳永之詞細膩。
柳氏三絕柳三變、柳三復、柳三接。
大坡小坡蘇軾、蘇過父子。
文壇四大家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蘇梅北宋文學家蘇舜欽、梅堯臣。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程朱程顥、程頤、朱熹。
六先生周敦頤(濂溪先生)、程顥(朋道先生)、程頤(仞川先生)、
張載(橫渠先生)、邵雍(謚康節)、司馬光(涑水先生)。
二晏北宋晏殊、晏幾道父子。
晏秦晏幾道、秦觀,詞風深婉有致。
晏周晏殊、周邦彥。
周賀周邦彥、賀鑄。
周姜周邦彥、姜夔,均工於音律,能自創新調,為格津詞派代表。
周柳周邦彥、柳永,均工於音律,喜用長調,長於鋪敘,好寫艷情。
李杜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三豪歐陽修、石延年、杜默。謂歐陽修為文豪,石延年為詩豪,杜默為歌豪。
歐蘇歐陽修、蘇軾。
歐梅歐陽修、梅堯臣,二人均不滿宋初人沿襲晚唐詩風,志在復古。
歐晏歐陽修、晏殊。
歐秦指歐陽修、秦觀。
四賢一不肖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高若訥。
宋四家北宋書法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三擘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贗。
蘇門四學士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柳七黃九或作「黃九柳七」,指宋柳永、黃庭堅。柳永排行第七,黃庭堅排行第九。
黃秦黃庭堅、秦觀。
秦七黃九秦觀、黃庭堅。秦觀排行第七,黃庭堅排行第九。
三曾曾鞏、曾布、曾肇兄弟。
程門四大弟子北宋楊時、游酢、謝良佐、呂大臨,均受業於二程。
六賊奸臣蔡京、童貫、朱勔、李彥、王黼、梁師成。
米薛北宋書法家米芾、薛紹彭。
大小米北宋畫家米芾、南宋畫家米友仁父子。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濟南二安李清照、辛棄疾。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字幼安。
周柳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詞家四宗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吳文英。
詞壇三絕周邦彥、姜夔、王沂孫。均工詞。
雙白石黃景說、姜夔,皆號白石,工詩。
南宋四大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南宋四家南宋詩人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
上饒二泉趙蕃(號章泉)、韓淲(號澗泉),均為江西派詩人。
三陸南宋學者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兄弟。
姜張南宋詞人姜夔、張炎。
二窗南宋吳文英、周密,均工詞。文英號夢窗;密號草窗。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號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號靈舒)、趙師秀(號靈秀)。
六君子①宋寧宗時,太學生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范
②宋理宗時,太學生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
金、元
金元四大家金元時醫學家劉完素、張從政、李杲、朱震亨。
九公金朝所封,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眾家奴,恆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
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故天作,上黨公張開,東營公燕寧。
北七真丹陽真人馬鈺、長真真人譚處端、長生真人劉處玄、長春真人丘處機、
玉陽真人王處一、廣寧真人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四傑蒙古國大將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
元代三大理學家許衡、劉因、吳澄。
南吳北許吳澄、許衡。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元劇五大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均著名雜劇作家。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高趙元畫家高克恭、書畫家趙孟頫,時稱「南有趙魏北有高」。
元末四大家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儒林四傑元學者者柳貫、黃溍、虞集、揭傒斯。
明
四先生朱元璋定浙東,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同時被徵聘至應天,稱「四先生」。
四王明初所封四藩王:秦王朱樉,晉王朱桐,周王朱櫹和燕王朱棣。
六公明初封六位功臣為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宋國公馮勝。
吳中四傑明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明八大家宋濂、劉基、方孝孺、王守仁、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茅坤。
十才子一說指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王行、杜寅、梁時、浦源、方彝、錢復,又稱「北郭十友」。一說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朱應登、邊貢、顧璉、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均曾任內閣輔臣,歷事四朝。
曹石宦官曹吉祥、大將石亨。
景泰十才子劉溥、鄒亮、蔣忠、蘇平、蘇正、沈愚、王淮、晏鐸、湯胤勣、王貞慶。
明四家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吳中四才子書法家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
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周文賓。
王湛理學家王守仁、湛若水。
四傑李夢陽、徐禎卿、邊貢、王九思。
前七子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何李何景明、李夢陽。
李何王李前七子之李夢陽、何景明,後七子之王世貞、李攀龍。
四大家陳沂、顧璘、王韋、朱應登。
金陵三俊文學家陳沂、顧璘、王韋。
八虎宦官劉瑾、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谷大用、丘聚、張永。
五子李攀龍、謝榛、王世貞、宗臣、梁有譽,曾共結詩社。
後七子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王李王世貞、李攀龍。
南園後五子梁有譽、黎民表、歐大任、吳旦、李時行。
王唐文學家王慎中、學者唐順之,為當時文壇「唐宋派」主要代表。
嘉慶八才子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建、任瀚、呂高。
邢張米董書畫家邢侗、董其昌、米萬、張瑞圖。
三君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
高顧明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東林八君子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
公安三袁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
六君子前六君子: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
後六君子:周起元、繆昌期、黃尊素、周順昌、李應升、周宗。
閩中十子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備、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
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均為魏忠賢閹黨骨幹。
其中五虎指崔呈秀、李夔龍、吳淳夫、倪文煥、田吉;
五彪指田爾耕、許顯純、崔應元、楊寰、孫雲鶴;
十狗指周應秋、曹欽程等。
皇甫四傑詩人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四兄弟。
四傑三張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四兄弟及張鳳翼、張燕翼、張獻翼三兄弟。
嘉定四先生明末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均擅詩文書畫。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緩、崔子忠。
江北四鎮南明四鎮將,其中高傑駐徐州,劉良佐駐壽州,劉澤清駐淮安,黃得功駐廬州。
十三家指明末農民起義主要首領,即老回回馬守應、闖王高迎祥、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曹操羅汝才、改世王許可變、射塌天李萬慶、八大王張獻忠、橫天王王子順、混十萬馬進忠、過天星惠登相、九條龍、順天王。
左革五營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希堯、賀一龍、賀錦、馬守應、藺養成。
四將軍張獻忠手下孫可望、艾能奇、李定國、劉文秀。
婁東二張文學家張溥、張采。
明季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惠、方以智、冒襄。
清
梨園三怪跛子孟鴻壽、瞎子雙闊亭、啞巴王益芬。
清初四畫僧石濤、弘仁、髡殘、八大山人(朱耷)
四王吳惲(清初六家)王時敏、王鎰、王暉、王原祁、吳歷、惲南田
五大臣努爾哈赤初置五大臣,即費英東、額亦都、扈爾漢、何和里、安費揚古。
四大貝勒努爾哈赤所置,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江左三大家清初錢廉益、吳偉業、龔鼎孳。
清初三大儒清初儒學名士孫奇逢、李顒、黃宗羲。
清初四王清初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清六家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
三藩清初藩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江南三布衣清初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或稱「海內三布衣」。
四布衣清初文學家李因篤、姜宸英、嚴繩孫、朱彝尊,俱屬布衣而名滿京畿。
詞家三絕清初顧貞觀、陳維崧、朱彝尊。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宋琬。
秦淮八艷馬湘蘭、柳如是、董小宛、顧橫波、卞玉京、寇白門、陳圓圓、李香君。
三徐文學家徐乾學、徐元文、徐秉義兄弟。
顏李思想家顏元及其弟子李塨。
南洪北孔清戲曲作家洪升、孔尚任。
嶺南七子清初海南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燕台七子宋琬、嚴沆、丁澎、張譙明、趙錦帆、周茂元、施閏章。
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乾嘉三大家袁枚、趙翼、蔣士銓
西泠八家丁敬、蔣仁、黃易、奚風、陳豫鍾、陳鴻壽、錢松、趙之琛
清末四大家周頤、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
江右三大家文學家蔣士銓、袁枚、趙翼。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浙西六家①指乾隆年間浙江烏程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麟。
②朱彝尊為代表的詞派六人:朱彝尊、龔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
八大駢文家指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麟、曾燠、洪亮吉、孔星衍、孔廣森。
清八大詩家(海內八大家)曹爾堪、施閏章、王士祿、宋琬、沈荃、汪琬、王士禎、程可則
吳中七子①錢大昕、王昶、吳泰來、趙文哲、王鳴盛、黃文蓮、曹仁虎,「前吳中七子」
②戈載、沈彥曾、朱綬、陳彬華、吳嘉洤、沈傳桂、王嘉祿,「後吳中七子」。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桐城派」創始人。
定海三總兵鴉片戰爭中在定海抗英的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
曾門四弟子曾國藩門徒,文人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湯戴畫家湯昭汾、戴熙。
二石畫家石裕、石濤。
三魏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
易堂九子魏禧、魏禮、魏際端、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
西泠十子陸坼、丁澎、孫治、張丹、柴紹炳、毛先舒、吳百朋、虞黃昊、陳廷會
三任畫家任熊、任熏、任頤。
四任畫家任熊、任熏、任頤、任預。
嶺南三家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通州三范通州文學家范當世、范鍾、范鎧兄弟。
海陽四家畫家弘仁、查士標、任之瑞、孫逸。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
康梁清末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袖康有為、梁啟超。
十三絕①指清京腔十三藝人: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恆大頭、盧老、李老公、陳丑子、王順、連喜。②指清京劇、崑腔十三藝人:程長庚、張勝奎、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福、余紫雲、郝蘭田、劉趕三、朱蓮芬、楊鳴玉。
跨朝代
四大美女貂蟬、西施、王昭君、楊貴妃。
東方三大聖人指孔子、老子、慧能。
道教五祖①南五祖: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白玉蟾。
②北五祖: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成宗;王德威。
震旦六祖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二十四孝子中國古代24個孝子,分別是:上古帝王舜,漢文帝劉恆,春秋時孔子弟子曾參、仲由、閔損、魯人郯子、楚隱士老萊子,東漢時千乘人董永、河內人丁蘭、臨淄人江革,三國時吳國陸績,晉隆慮人郭巨,漢江夏安陸人黃香、汝南人蔡順、廣漢人姜詩,魏晉時營陵人王裒,唐代博陵人崔山南,漢琅琊人王祥,晉濮陽人吳猛,晉朝楊香,三國江夏人孟宗,南齊高士庾黔婁,宋天長人朱壽昌,北宋分寧人黃庭堅。
屈賈戰國楚屈原、漢賈誼,皆長於辭賦,又同遭讒譏,抑鬱不得志。
曹謝三國魏曹植、南朝宋謝靈運。
陶韋東晉陶潛、唐韋應物。韋應物詩宗陶潛,風格與陶詩相近。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個散文代表作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二賢唐顏真卿、宋范仲淹。
詞家三李唐李白、五代南唐李煜、宋李清照。
二李五代南唐李煜、宋李清照,均工詞。
蜀中八仙李八百、董仲舒、張道陵、成公、李耳、爾朱先生、庄君平、范長生
山水三家北宋初期山水畫家李成和范寬與五代的關仝,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四大名妓陳圓圓、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
近當代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略
籌安會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
左聯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殷夫、李偉森、馮鏗五位左翼革命作家。
龍華二十四烈士略
南歐北梅京劇表演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四大名旦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四大須生①前四大須生:余叔岩、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
②後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溪嘯伯、楊寶森。
四大花臉京劇表演藝術家金少山、郝壽臣、裘盛戎、袁世海。
四小名旦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
國民黨五虎上將衛立煌、陳誠、蔣鼎文、顧祝同、劉峙。
李白黃桂系首領,前期指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後期指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
陳李陳獨秀、李大釗,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袖。
朱毛朱德、毛澤東。
劉鄧劉伯承、鄧小平。
中共五老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十大大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5. 明代文學家謝榛為什麼與李攀龍交惡
明代文學家謝榛之所以與李攀龍交惡,是謝榛當時已經聞名天下的大詩人,李攀龍為了將刑部詩社發揚光大,於是邀請謝榛加入,本意是為了藉助謝榛的文名,壯大詩社。謝榛加入詩社之後,果然受到社內成員的尊敬。因為他文采出眾,有完整的詩歌創作主張,提出的一些想法也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漸漸的成為了詩社魁首。然而謝榛本人游歷天下,是待不住的性子。所以在京都待了沒多久,就又開始了自己的游歷之路。這期間李攀龍漸漸的出頭,成為刑部詩社的領導。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雖然歷史上說不知什麼原因兩人交惡,李攀龍與謝榛絕交,並將他排擠出詩社。但是很大的原因,就是李攀龍在成為詩社領導之後,漸漸的不滿於謝榛一介布衣,卻居於自己之上,所以將謝榛排擠出走。
謝榛本人則認為,自己之所以後來被大家所排斥。原因可能是早年,毫不客氣的指出眾人在詩詞方面的缺陷,但是卻又不被大家接受,最終與詩社成員生了間隙。謝榛有《雜感寄都門舊知》詩,說:「奈何君子交,中途相棄置」,就是為此而發的感慨。其實這事兒不關謝榛什麼事兒,都是刑部詩社那干正統進士出身的人的狹隘心思。
6. 求主角是謝榛的耽美小說
男朋友也要帶回家
主角:楚惟希、謝榛 ┃ 配角:謝母
一個上司為了逃避家人的逼婚,稱自己是同性戀,為了證明自己有男朋友,然後把自己下屬拉過來湊數,帶回家過年,然後……
7. 古代文學常識
一、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②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員。
③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④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中國文學之最
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12、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13、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14、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15、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17、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18、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19、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20、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21、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22、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23、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三、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兩人並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聖,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趙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台、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五、詩句與人
1、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
2、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諸葛亮
5、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6、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李白
7、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
9、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10、世上蒼痍,詩中聖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
11、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屈原
13、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范仲淹
14、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魯迅
15、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17、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七、人的稱謂
(一)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
(二)稱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三)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四)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五)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六)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岑參:岑嘉州柳宗元稱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謙稱
1、自稱: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稱: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謙詞:
尊長者自稱:在上;
晚輩自稱:在下;
老人自稱:老朽、老夫;
女子自謙:妾。
九、敬稱
1、對帝王: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大王
2、對將軍:麾下
3、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後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聖表敬稱,孔子為聖人,孟子為亞聖杜甫為詩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
十、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垂髫: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十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陞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6、除:免去舊職而任新職。
7、罷:罷免、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也用於剝奪王位或太子的繼承權。
十二、地理部分
1、陰:山北水南陽:山南水北。
2、左:東為左右:西為右。
3、河:黃河。江:長江。
4、五嶽:泰山(東)、衡山(南)、華山(西)、恆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六個方位。
7、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8、中國的古稱:九州、神州、赤縣、華夏、九土、中華、華夏。
9、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鎮江:京口;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10、我國部分城市別稱
昆明春城
蘇州中國的威尼斯
重慶山城、霧城
拉薩日光城
廣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長江上的三個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顆亮星,北極星,北方天空的標志。
2、閏年,以陰歷年除以4或100(年號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閏年。
3、二十四節氣:(見字典節氣歌)
4、傳統節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陽,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紀年法
(1)公元紀年法。
(2)皇帝、年號紀年法,慶歷四年春。
(3)天乾地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計算方法:用公歷年代除以10,余數為天干順序。
用公歷年代除以12,余數為地支順序。
例如:1919年,農歷年號,天干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0,余數為1,對表1為辛;地支計算時,用1919年除以12,余數為3,對表3為亥,那麼1919年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發生在1919年。
6、紀月法(不常見,略)。
7、紀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紀時法
日出5-7;食時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時15-17;日入17-19;黃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雞鳴1-3;平旦3-5。
8. 中國古代文學前七子後七子
前七子:明朝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後七子: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余日德、張佳胤(謝榛退出,後兩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