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用東北話播講的小說嗎
沒有,不過單田芳就是東北口音,王剛也是東北口音,單田芳老家是遼寧的,王剛生於遼寧,在長春長大的。
❷ 東北方言的歷史來源
東北方言隸屬官話方言的分支,說話腔調接近現代漢語普通話,其他方言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明白,這就為近些年來東北方言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 東北方言,是漢語方言。這種方言的特殊性,就體現在它源頭的特殊性。
第一,東北方言在古東北地理構成的三個時期
中國古代雖以漢語言漢字為主體,但漢語言的各地域的發音和稱謂也不盡相同。按楊雄所著《方言》中劃分十二大方言區,東北屬於「燕代方言區」。「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前就起源於東北,號屬「東夷」,「秦統一中國後,九夷完全同化於華夏族」。古代北燕朝鮮方言是漢語的一種方言。燕人活動區域很廣,從燕山以東到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動的區域。1983年,考古隊在二龍湖北岸發現一座燕城,從出土的繩紋陶器,確認是燕城址。人是語言的載體,方言的形成在於人的流動。經過兩千年的艱苦歷程,燕人不斷與逐漸流入東北的齊、趙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語言既有輸出,也有接納,逐漸形成東北穩固的漢語方言第一時期。
《後漢書東夷列傳》稱箕子朝鮮「其後四十餘世,至朝鮮侯凖,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而燕人衛滿擊破凖而自王朝鮮。」在朝鮮設漢四郡。實際早在秦漢時期,從陸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鮮來的漢人相當多,其中燕人、趙人主要從陸路到遼東一帶,齊人則乘船從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華風」,這樣長期以來形成漢語方言。秦漢、魏晉、唐宋,也不斷地有魯、冀、豫、晉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東北。在黑龍江省三江地區近些年發現了多處漢城漢墓;在通化縣境內發現秦漢長城的關堡一座、烽燧11處遺址,秦漢長城東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縣境內發現赤柏松漢城遺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後套木噶發現戰國—西漢的墓葬遺址,以上史實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漢「遼東外徼」的說法,「是漢中央政權經略東北的重要實證」,說明漢人民居及漢文化的影響已經覆蓋整個東北,又經魏晉、隋唐幾千年的疊壓,形成第二個東北漢語方言時期。
元明清以來,漢民族及少數民族南北流動,特別明清以來關內失業的農民大量流入東北,又促成漢滿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東北第三個漢語方言歷史時期。
第二,東北方言是東北四千年歷史的活化石
東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來漢族土著的語言及漢字為基礎的語言文化。沿著方言的來路去尋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沒有文字的時代。當時只有語言交流,沒有文字,到後來雖有文字記載了語言,強化了記憶,由於文字普及得較慢,特別在邊遠的窮鄉僻壤,語言很難與文字相對應。所以在上古時代民間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語言。「這嘎達」就屬於無確切文字的語言,「嘎達」、「砢磣(寒磣)」,「犄角」、「嘎啦(旮旯)」屬於只可意會不可以文字言傳之類。如「鬼道」,聰明,有智慧,很鮮明體現古文字的活用。「鬼道」與「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讀qie第三聲)這嘎達」,本不識字的農民說這話時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離這里遠點」,究竟用哪個字對應,「且」,按其動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對應,但與「起」又有所不同,大有「離開」的意味;也有有字無音的,如「毽子」,本是漢代就有的玩具,只是東北方言用以借代,讀「犍兒」。
最說明歷史久遠的一個方言,就是對小孩的稱謂,江浙方言稱小女孩為「囡」,小男孩為「囝」,而東北方言對小孩統稱「小嘎」,女孩稱「小尕」,男孩稱「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釋,人沒留髪之前稱「小玍」,留髪之後稱「小生」,常叫「禿小子」,而「尕」則正像披一頭秀發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漢代就有了。這個方言正是歷史的活化石。
第三,東北方言是東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爐
有史以來,東北就是漢族與多民族共同開發、共同爭奪生存空間的大舞台,開發與爭奪的過程,就是語言交流與融合的過程。民族間的融合,第一是民俗與風俗的融合。隨著風俗的融合,必然帶來語言的融合。歷史上漢族土著民與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麗族,以及蒙古族、滿族等的融和,這些融合體現在文化層次疊壓的方言。在東北方言這塊活化石的層面上,清晰地看到漢滿風俗融合的痕跡,如「磨嘰」源自滿語。「干棒楞子」,意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鄉,其塔木,滿語站桿樹,清一色枯乾的樹,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為不光滑,有結節,大圓包,引申為「疙瘩話」。「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東西。不只是餑餑或水果,滿族過年准備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達斡爾蒙語引申為鞋的稱謂。「扎古」,這是借用於蒙古族語,本意是請醫生看病,引申為打扮,裝飾。
在東北,漢人與俄羅斯人、日本人曾長達半個世紀混合居住,語言的借用,體現殖民文化的滲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語的「沙」;「喂噠羅」(裝水的小桶)、「布拉吉」(連衣裙),「騷韃子」(士兵)就是俄語的譯音;「火烈拉」(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後來採用英語或其他外來語的詞「霍亂」,等等。
東北民間僅僅把一件事意思說得明白,不算高明,民間智慧總想把話說得有情趣、有幽默感,形象生動、富有詩情,好用比興,創造一種新的語言情趣。在官話中說兩個人或者兩群人靠得緊密,用「手拉手,肩並肩,心貼心」作比喻,這已經夠生動了,但在民間仍不滿足。兩個人可以手拉手,兩群人實際是不可以手拉手的,更不可能「心貼心」的,這些還不過是官式語言的比喻。於是在民間創造出「掏心窩子話」、「膘起膀子干」,比「心貼心」更生動更形象,可以有觸摸感的語言。方言與官話也在轉化中,如「打掃」,本義清除、掃盪干凈的意思,如「你將飯碗子打掃干凈」,由方言轉為官話,甚至普通話了。 第一,生動形象性,由靜態的語言,轉化為動態的語言,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它的生動性來自於勞動,將許多非動性的詞語都取動性表達。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為例,三者都是辯解人的精神狀態非常抽象的詞彙。將人們編排沒有根據的謊言,方言稱作「扒瞎」,「扒瞎」來自於農村秋收勞動扒苞米,扒出來沒長粒兒的空棒子,稱「瞎苞米」。用「扒瞎」來指責並替代扯謊,不僅生動准確,而且帶有很濃的感情色彩。同樣,「掰扯」也是得益於扒苞米的勞動,苞米葉子需要一層一層地剝去,到最後方見分曉,用來形容刨根問底、辨別真偽,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撥弄不著」,用來形容關系相當疏遠,來自農村的打鳥活動。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許糧食,裝上轉動的竹竿撥弄來打鳥。八竿子都打不住一個鳥,可謂過於疏遠了。
第二,東北方言有著巨大豐富性。如喝酒,不說喝,說「掫」、「整」、「捫」、「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捫;感情淺,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顯性格。頂屬「打」、「揍」;「鬧」、「搞」、「抓」、「整」等內涵最豐富。常見的「這嘎達」,「那嘎達」。
第三,幽默感,東北人的語言中飽藏著「苦中作樂」的調侃、幽默、滑稽的歇後語、俏皮嗑、疙瘩話,經過游戲化、詩化處理。所以,二人轉文學里,寧用古語,不用官話,寧用土語,不用僵硬的概念話。感情最濃的是鄉土鄉音,一經二人轉藝人嘴裡說出來,就感到幽默、滑稽。
陳功范是善於運用方言土語的一個作家。我們從他的單出頭《真人假相》中摘出幾句:
「愣沒辨出誰的語聲」——(用「愣」或「硬」』來強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說睡的太多了。)
「二兩茶葉沏一壺——你瞅那老色!」
再從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詞:
誰不知我拙嘴笨腮說話不記甩,裉勁上吭哧癟肚嘴還直跑排。越趕上著急上火那還越添彩,倆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說不出來。哪趕上你伶牙俐齒小話來得快,著緊綳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開。這段唱詞,不用特殊標明出自哪個人物之口,就能鮮亮地見出人物性格,見出地方韻味,那種幽默、詼諧、俏皮的語言風格溢於言表。
東北方言是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❸ 東北話起源
東北話,可指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的漢語,亦可特指東北地區的某些特定漢語,如常用於小品演出的「東北話」,本條目主要討論第一種指代方式。盡管東北絕大多數地區的漢語都可歸類於東北官話的范圍內,但是「東北話」和「東北官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東北境內的漢語都屬於官話。按照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分類方法可細分為:
●東北官話:分布於絕大多數東北地區。除以下地區外:遼東半島及鴨綠江下游地帶,烏蘇里江部分流域,中俄邊境個別地區。東北三個省會的語言(沈陽話、長春話、哈爾濱話)都屬於東北官話。
東北官話是不是獨立的大區方言,有一定爭議。此外,東北官話在東北以外的地區也有一定分布。
●膠遼官話:分布於
遼東半島及鴨綠江下游地帶,烏蘇里江部分流域。大連話就是一種典型的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在山東膠東半島也有分布。
●冀魯官話:分布范圍很窄,僅分布於中俄邊境個別地區。
冀魯官話的主要分布范圍不在東北境內。
--------------------------------------------------------------------
遼西某縣有個叫叨爾磴的地方。叨爾磴人的口音,便在當地,也被認為特別「侉」的。但他們自己覺得——那一帶流傳的一個笑話說——「我們叨爾磴人就是『二』字說不好;要是『二』字說好了,就是北京話了」。
其實他們說的蠻有道理。要解釋這一點,得講上些枯燥的話:老早的時候,北京和東北人講的都是幽燕話,金遼元三代,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離,在女真話、契丹話和蒙古話的影響下,方言相對獨立地發展,那時遼東話和大都話的區別,只是前者受女真話影響大些,後者受蒙古話影響大些。河北、山東人第一次大批闖關東發生在元明之際,這一期的東北方言裡面,就增加了山東話的成分;而北京在明朝成了都城,外地來做官的,開店鋪的,當兵的,打工的,把各自的方言帶到北京,特別是山西話,安徽話和南京官話,影響至今還有痕跡,明朝這時的北京話,就和東北話有些不一樣了。等到了清朝,幾十萬旗人進北京,又帶來了遼沈話,慢慢和原來的明朝北京話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京腔。所以東北話和北京話沒法兒不像。在方言學上,它們是親兄弟。
現在東北話和北京話不一樣的地方,有一些是東北話保留著過去的一些讀音,比如東北人念「學」為XIAO,就是過去的幽燕音,北京人後來念XUE了,是受南方話的影響,東北人念「榮」為YONG,聽著很侉,但也是古音(在音韻學上,「榮」是「喻母字」,本來就是這么念的);有些則是受了滿族話的影響,東北人「大舌頭」,有些地方沒有日母字,念成零聲母,又只有「資雌思」沒有「知蚩詩」,都是滿語影響所賜。至於大連半島的人把「知蚩詩」念成「基欺希」,那是在說膠東話,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東北話了。
在音調上,東北話在我這沒接受過語音學訓練的耳朵聽來,彎兒有點復雜,特別是遼寧的一些地方,拐呀拐的,差一點就差挺多。比如在岫岩,「大爺」的「大」字重讀時,指父親的哥哥,這和我們的用法一樣,「爺」字重讀時,則指爺爺的哥哥:發音上一點點的不同,就差出一輩去。東北話——特別是開原以南的遼沈話——的另一個特點是二聲特別多(這一特點大概和冀東話有些關系)。有一回,曹雪芹的爺爺曹寅患了瘧疾,別人代他上摺子求皇上賜葯。康熙的批示上有這么一句話:「(金雞納霜)連吃二服,可以出根。」「出根」該是「除根」,皇帝寫錯字了,這可得起個哄,看來當領導的受寫錯別字,自古皆然。但為什麼會誤「出」為「除」呢?一到沈陽就明白了,沈陽話里「出」就是念二聲的,康熙的漢話是小時候和漢軍旗人學的,學的本就是沈陽話。
可惜電視劇里的康熙說一口廣播學院式的標准音,一點也不動聽。要是我來拍清宮戲,就讓里邊的人都操東北大腔,說不定更暢銷些。頭幾年遼寧人演的「小品」戲流行,東北話已為廣大關里人所熟悉。有兩個招牌詞,一個是「埋汰」,一個是「砢磣」。其實「砢磣」是北方的老詞兒,元雜劇里就有的,不好算東北特色,而「埋汰」是從滿語里來的。東北話語詞方面的一大特點,就是有許多滿語成分。說個最普通的例子,「挺」好的「挺」,人人都用的,又有誰會注意它是從滿語里來的呢?在語法上的滿語影響之一,則有謂語後置,關里人說的「你看不看」,東北人會說「你看不」,《紅樓夢》里的「將來只怕比這更奇怪的笑話兒還有呢」,都是例子。
《紅樓夢》里寫怡紅院的丫頭在炕上「抓(chua,三聲)子」,這個游戲東北叫「抓嘎拉哈」,我小的時候玩過的。「嘎拉哈」是什麼東西?這是滿語,指動物腿上的距骨(據說這種游戲和薩滿教的某種儀式有關)。讀 chua 的「抓」在東北話里也指把散落的東西弄起來,如豬吃食的動作,也可以叫「抓」。我曾聽北鎮的一位老人家講,當年張作霖發跡回鄉,把銀錢往地上一灑,意氣風發地叫:「小子們抓吧!」用是就是這個「抓」字。
又如捉迷藏為什麼叫「藏貓兒」?原來,「貓」也是滿語詞,意思是樹叢。東北沒有那麼多房子犄角兒,孩子要藏起來,自然是藏在樹叢里。至於有人論證北京話里的「貓膩兒」也是同一來源,我有些存疑,因為《金瓶梅》里出現過「貓兒頭」,意思和現今的「貓膩兒」一樣,似乎在暗示這個詞是從山東那邊來的。
還有一種紅色的漿果,學名大概是酸漿草,東北孩子取其熟透時,捻弄軟了,吸出里邊的果肉,使剩一空殼,在嘴裡「嘬響兒」,是一個季節的玩具。(但一般只有女孩兒才有這樣的耐心,我就不行,只會吃。)東北叫它「紅姑娘兒」(「娘」重讀,三聲),也簡稱「姑娘兒」。「紅姑娘兒」早先北京也有的,清朝的納蘭性德還給它寫過詩呢。小說《兒女英雄傳》里的瘦和尚捋胳臂挽袖子,要打十三妹個「敗火的紅姑娘兒模樣」,指的不是姑娘小姐之姑娘,而就是這玩藝兒。
--------------------------------------------------------------------
作為北方方言一種的東北方言,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與東北人的豪放、
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
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多數方言的形成,是由於封閉、阻隔、交流不暢、語言發展
不同步。東北方言有些與眾不同,是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文化
現象。
東北方言有的來自多元融合,因為東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里生活著滿、
蒙、回、朝鮮、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等少數民族,直到清兵入關
以後,才逐漸有大量的漢人湧入。隨著東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
了今天的東北方言。東北方言雖然屬於北方方言的一種,但其語言底層還保存著很
多反映當地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從而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東
北方言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滿語,如肉和油變質稱「哈喇」; 有的東北方言還直接
吸收了外來語,如稱下小上大的水桶為「畏大羅」等。遇事疏忽稱「拉忽」,稱唱
歌為「喝咧」,稱陡峭的石頭山為「砬子」,稱長白山天池為「圖們泊」,萬水之
源的意思。松花江為女真語,松花意為白色。吉林為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
「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倫湖中的「卡倫」
為錫伯語邊防哨卡之義。「牡丹江」來源於滿語「穆丹烏拉」,意為彎曲的江。
「嫩江」中的「嫩」蒙語意為「碧綠」,滿語意為「妹妹」。滿族入主中原後,關
內漢族沖破封禁出關到東北地區謀生,俗稱「闖關東」。還有大批被清朝流放的人
員來到東北,僅被鎮壓的「三藩」就有20多萬人被流放,給東北注入了中原語言和
文化。隨著滿漢的合居交融,很多滿族人學習漢文、漢語。到清朝末年,使用滿文、
滿語的人越來越少,現在更少。有的東北方言還直接吸收了外來語,如稱下小上大
的水桶為「畏大羅」□稱麵包為「列巴」來自俄語,稱煙為「打八扣」來自曰語等
等。
東北方言有的來自正字誤讀。語言的發展是由中原地區向全國擴散開來的,由
於發展的不同步和傳輸手段落後造成差異,有很多正字在傳播中被誤讀,並約定俗
成地形成方言。東北人常說的「母們」是「我們」的誤讀。典型的東北話「那嘎噠」
是「那個地方」的誤讀。農村稱呼老夫婦為「老姑姆倆」,是「老公母倆」的誤讀。
「干哈」是「幹啥」的誤讀。「稀罕」是「喜歡」的誤讀。
東北方言有的來自一字多意。「賊」在普通話里是小偷,在東北方言里還有
「非常」和「特別」的意思。「賊好」不是說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
「賊漂亮」不是
說小偷漂亮,而是「特別漂亮」的意思。「犢子」在東北方言里是貶義詞「混
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卻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犢子」不是扯混
蛋,而是閑扯、不幹正經事的意思;「滾犢子」是一邊去的意思;「最犢子」是最
壞的意思。
東北方言有的無從考察。有—些東北方言很難找到它的出處和來歷,外地人很
難理解,但是東北人熟悉它、認同它、運用它。東北方言以形容詞居多,重音多放
在前面的字上。如「埋汰」是臟的意思,「坷磣」是丑的意思,「忒磨嘰」是真嘮
叨的意思,「老鼻子」是很多的意思,「整個浪兒」是全部的意思,「吭哧癟肚」
是吞吞吐吐的意思,「無急六受」是百無聊賴的意思。
近些年來,東北方言已走向了全國。這應該歸功於那些有東北特點的相聲、小
品和電視連續劇的創作人員□他們通過方言來表現人物的形象,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東北人感到親切,北方人能夠看懂聽懂,南方人感覺特別新鮮。
❹ 帶點東北范的小說 就是有東北話得那種 類似(咋倆不熟)那種東北范啊!!!
想了解東北看《黑道風雲二十年》孔二狗寫的 到時候你就知道啥是東北人了 什麼叫民風彪悍
❺ 網上有人說東北話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北京話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我覺得差不多啊
這話一定是東北人說的,對於東北人的話,要有選擇的聽。東北人說大話是有名的。平時里有五分真的就不錯,喝了酒的東北人,嘴裡一分真的都沒有。
東北話的歷史,其實也就百年左右,在清朝末年之前,東北都沒有什麼人,處了遼寧南部地區人口稠密一些之外,其他地方完全是北大荒,人多地區百里無人煙。闖關東開始之後,大量的河北人山東人從陸路海陸分別進入東北地區,才逐漸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東北話。
至於北京話的歷史也不長,從滿清入關來算也就三四百年。
❻ 為什麼蒙古人說的是東北話啊
蒙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的東西烏珠穆沁旗的漢族和漢化蒙古族使用漢語(東北話)
東北話也是一個以漢語為主體混合了滿語,蒙古語,俄語等語言的方言
為什麼,因為內蒙古足夠富裕
❼ 單老的評書有很多東北話,大家能聽懂么
聽得懂大多
❽ 東北話里的彪與古代人說的彪是一個東西嗎
「彪」不是東北話,好像是山東的膠東方言。「彪」在東北的流行區域,中心是大連和遼連半島的尖端,和山東半島隔海相望的地方。遼寧境內大多數人還能懂它的含意,到了吉林、黑龍江就沒人使用了,好多人甚致連它的意思也是懵懵懂懂的。「彪」是瘋子、傻子、缺心眼的意思。注意:這里所說的傻子,也不是那種沉默不語、不惹事非的類型,而是那種不計後果、隨手惹禍的類型。正宗的東北話里有一個「彪」的同意詞,就是「虎」。東北人常說:「你虎啊!」就是這個意思,由此還衍生出:虎了巴唧、虎了巴登、二虎巴叉……等好幾個詞。這才是東北話。
❾ 古代人說的是什麼話
中國古代人通用的語言叫官話。
周朝分封的時候,因為採取的是封建周王親戚到邊遠地區管理當地土著居民的武裝殖民政策,所以各國交往需要規定通行語言,這種語言就叫做「雅言」,應該是當時的關中方言。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有「通語」,也應該是關中方言,之後作為通行語言的「通語」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陝西關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時的「官話」都是河洛語而不是浙江話。
明代的官話是淮徐一代的語言,但是當時這種語言應該和現在的天津話有點類似。
到了清朝的官話,應該就是現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說原來的官話現在還有哪些遺存的話,我覺得應該就是現在台灣人說的國語。
官話影響:
盡管明清官府並沒有對官話正式命名(官話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稱呼),也沒有將官話進行推廣,但它對中國普通百姓語音的影響是巨大的。明清時期各地漢語盡管大都與官話差別很大,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話的影響。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所以現代人聽不懂古人方言,古代不成為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