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我們一般以什麼詩.什麼詞.什麼曲.什麼小說來概括
唐詩 宋詞 元曲 明清小說
❷ 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我們一般以( )詩( )詞( )曲( )小說來稱呼
唐詩 宋詞 元曲 明清小說
中國素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種說法以文化鏈的形式,概括出華夏神州對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精神財富。
❸ 求一本每章開頭都引用一首古詩的古代言情小說。
於澄心的《笑姻緣》好像符合你的要求。
此文不長,每一章的開頭都引用一首詩。
❹ 大學語文古代小說特點西周至唐朝例如關雎
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
1.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許多古代小說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加工出來的。
2.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從抒寫手法上說,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不同流派。就是浪漫主義作品,也是立足現實、針砭現實的。
3.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像《紅樓夢》那樣的文人創作,也有一些心理描寫,但是不像西方小說那樣作靜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寫。
4.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妍媸畢露」。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我國的小說初具規模。這一時期的小說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多截取人物的只言片語,被稱為筆記小說。
唐代,這時期寫小說成為文人有意識的創作活動,他們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被稱為唐代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唐代傳奇大都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結構完整,文辭華美,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一章)參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⑦,輾轉反側。(二章)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⑧。窈窕淑女,鍾鼓樂之⑨。(三章)
《詩經·關雎》的特 點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❺ 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我們一般以()詩.()詞.什麼曲.()小說來概括
中國古代文學的成就我們一般以(唐)詩.(宋)詞.(元散)曲.(明清戲劇)小說來概括
❻ 古代小說中的詩詞是作者寫的嗎有什麼作用
處理引用的,基本都是作者寫的,作用有很多,如下:
1、點明宗旨
小說中詩詞的一個非常突出的作用就在於此,由於中國的古典詩詞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藝術件,小說作者常選取一首或一組詩詞來點明小說的主旨。這樣既言簡意賅又具有文學價值,如《三國演義》篇首引用明代文人楊慎的一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必定對這首詞十分熟悉,雖然它並非作者所作,但此詞氣勢磅礴、內蘊深遠,雖有模仿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跡,卻又能推陳出新。《三國演義》的整理者們將它拿來總結三國這一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年代,可謂再恰當不過了。
又如《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盡管有人對《好了歌》足否是《紅樓夢》的主題歌表示異議。但要是說,跛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隱的《好了歌解注》,深化了《紅樓夢》的主題思想,表達了曹雪芹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竊以為並不過分。《好了歌》歌詞共四段,如下,
「世上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小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而解注分三個部分,中間部分與四段歌詞對應,刻畫了四種世態人情,從而暗示了《紅樓夢》主題的三個要點:一是以寧榮二府為中心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二是賈府及史王薛三家各色人物的風流雲散;三是賈寶玉和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
2、暗示故事中人物命運,塑造典型形象
這一功能在《紅樓夢》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也是《紅樓夢》詩詞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圖冊判詞》和《紅樓夢曲》。作者以第二人稱語氣,分別詠嘆了金陵十二釵和寶玉的命運,並對日後各人的歸宿都作了安排。如《金陵十二議正冊判詞》其八: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鳥即「鳳」,指的是王熙鳳,作者在此處既贊揚王熙鳳的聰明才智,又暗示了她心性歹每,「編從末世來,」故賈府敗落時,終一個倒霉的就是她,而她與丈夫的關系則有「從」、「令」、「休」三段經歷,短短四行詩,已經為下文王熙鳳的命運發展做好了暗示。
而塑造典型形象的詩詞也是很多的,試想,如機沒有《葬花詞》、《題帕詩》、《代別離》、《桃花行》這幾首沁人心脾的佳作,黛玉的形象和黛玉的故事情節將會受到多大的損失。
3、促進故事情節發展
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國外的小說中也有靠詩來表示情感的,但卻沒有像中國古典小說那麼頻繁的出現,由於詩詞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及其所起的作用就大大異於其他國家,而小說的創作者再加以藝術的加工和誇張,詩詞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甚至變成了改變人物命運的工具。像宋江在潯陽樓上題的詩詞,雖不能說是使他上樑山的主要原因,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正是這兩首詩詞,斷了宋江最後的一絲幻想,最終把他逼上樑山。
在才子佳人小說中,對這一功能的運用有為淋漓盡致,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既然作者如此的看重詩詞,對其在小說故事情節中的應用自然要頗費一番心思。如小說《玉嬌梨》中,第一回紅玉因代父題詩引起事端,父親白太常被迫出使虜庭,紅玉也只好暫寄吳翰林家中,而第四回中蘇友白也是因壁上題詩引起吳翰林的注意和青睞,想將紅玉許配於他,從而引發了一段姻緣。整部書都是以詩發端,以詩作結,詩歌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描摹人物外貌,突出人物性格
這在古典小說詩詞中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由於古典小說中對人物的塑造缺乏主體化,通常一出場就定了性,以後的事件只是對其性格的詮釋,因此其形象的刻畫往往是為了人物性格服務的。小說中的出場人物總的貌如其人,性格剛烈的不外乎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有帝王像的則天生異像,不是手能過膝,兩耳垂肩,就是碧眼黃發,才子是風度翩翩,才高八斗,佳人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這些詩詞占據了小說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往往給人一種臉譜化的感覺。當然也有一些小說寫得不錯的,如《紅樓夢》中的人物描摹,無論黛玉的「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還是熙鳳的「兩彎柳葉吊梢眉」,在用詞遣句上比前人要精緻、用心,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更為那刻、細膩。
古典小說的創作者們還常常通過小說人物創作的詩詞來體現人物,如黛玉創作的詩,很好的體現了她那種冰清玉潔,孤芳自賞的性格,而寶釵創作的詩,則表現了一種大家閨秀、端莊穩重的性格,可謂「詩如其人」。
除了以上四種功能外,古典小說中的詩詞還有表達作者觀點,交代歷史背景等效應。
❼ 古代詩詞與小說的關系
拋棄一個省
邂逅一個省
遭遇另一個省
半小時內,我游離在三省交界處
把這個村莊交給四川
那個山頭扔給重慶
腳旁的小河隨手贈與陝西
我手握重兵
三千漢字可輕取漢中
可越秦嶺
在高速路上評點山川
把亂侃的嘴巴封為萬戶侯
把三省草民喚作良民
這是昨日的山河
我的心裡只有一個山村
村旁的小河,一座茅屋
給我三個省我也
不放棄任何一個伸懶腰的早晨
這是老四詩集《歲月書》中的一首詩,題為《秦嶺道上》,曾發表於《人民文學》雜志上。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其作品《尋覓中華》中把中國文化人格分為三種:第一種,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第二種,游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第三種,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在老四的這首《秦嶺道上》,我們感受到了三種文化人格的重疊。「我手握重兵,三千漢字可輕取漢中,可越秦嶺」,他彷彿是一個英雄,金戈鐵馬,演繹著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這是昨日的山河,我的心裡只有一個山村,村旁的小河,一座茅屋」,我們又感覺他是一個文人,不怕驚世駭俗,但求幽虛飄逸;「給我三個省我也,不放棄任何一個伸懶腰的早晨」,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嚮往著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既沒有英雄間的爭斗權謀,也沒有文人的反叛和幽虛,就是在過自己安然自立的生活。
從人類情感而言,詩歌是表達內心的最好的一種文體方式,可以宣洩情緒,也可以抒發內心的優雅之態。老四說,「詩歌之於我,不再是具體的文體工具,而是文化人格的組成部分;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我思想流動的方式。」
一個人的詩歌史
老四以詩人的身份在山東大學文學生活館演講時,講述了關於自己的「一個人的詩歌史」。「一個人的詩歌史」是詩人劉春出版的一套書的名字。他說,他把這個書名拿過來,不是像劉春一樣向外看,而是向內看,挖掘自己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真正嚴肅地寫作,是從上大學開始的。2005年秋天,他每天都在圖書館里翻閱詩集、詩歌刊物。墨西哥詩人帕斯的《太陽石》找不到,便從網上下載了跑到列印店列印成冊。那時,他還當選學校《拓荒者》文學報的主編,和文學社團的一幫同學辦《拓荒者》文學報,斷斷續續辦了兩年。那時他剛20歲。
從20歲到34歲,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在詩歌中度過。在這期間,他經歷了畢業,經歷了就業,成了一名記者、編輯,經歷了娶妻生子。對於詩歌創作而言,他仍是一個年輕人,但已不再是那個可以呼朋引伴深夜喝酒、沒有工作、沒有家庭的「赤裸裸」的年輕人。
老四說,用詩歌記錄一個時代,這是他一直在做的,但更多的還是直面剖析自己——你看到的詩人老四,披上記者編輯的外衣,就成了一個安分守己的人,擁抱著他所鄙夷的所謂成功學,向人生的頂點攀爬。而當脫去外衣,在台燈底下,將鬆散的文字分行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焦躁不安的靈魂。
成為詩人不是我的野心
而是我獨處的方式
「天空的圓環量出我的光榮,東方眾多的圖書館互相爭奪著我的詩篇,帝王們把我尋找,要用黃金填滿我的嘴,天使已牢記下我最後的詩句。而我才藝的工具,惟有恥辱與痛苦;但願我生來就已死去。」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的這首名為《詩人表白他的聲名》的詩道出了詩人的職責、寫詩的意義和榮光,以及痛苦的來源。老四說,痛苦和自由是相通的,這個世界有那麼多詩人,在各自的世界裡痛苦和快樂。正像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痛苦和快樂。
相對於博爾赫斯,老四更傾向於葡萄牙詩人佩索阿,佩索阿給了他創作的方向。佩索阿說,「成為詩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獨處的方式。」這句話道出了老四的心聲:詩人只不過是一個符號。正如他,在眾多符號——兒子、丈夫、父親、媒體記者、編輯中,詩人這個身份藏身其中。在他看來,寫詩只不過是一種愛好,和打籃球、踢足球、戶外運動一樣,是排遣身體和思想的剩餘價值的一種方式,不可能成為安身立命的工具。
寫詩的目的,若為賺錢,可以當作玩笑來看。老四認為,詩不是飢寒時扔過來的一塊饅頭、一件大衣,而是饅頭之外的酒,是大衣里的羊絨。
古語吟誦的詩
是我的第四種語言
這幾年,之於詩歌,老四最大的收獲就是重新認識了杜甫。他曾在一首題為《母語和流放地》的詩里寫道:「有一天我聽到古語吟誦的杜詩,那是我的第四種語言,是我流放的終途。」他認為,中國詩歌,只有到了杜甫,才真正有了現代性,將天地與個人緊密結合,後世詩人都能在他那裡找到歸屬。
可以說,杜甫的生命歷程,支撐著他現階段的文學人生;杜甫的文化意義,成為語言延續千年傳遞的一個符號。通過閱讀杜甫的詩,他挖掘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在他的體內有著與俄羅斯、波蘭、葡萄牙以及古代中國的詩歌巨人一脈相承的因子。他們通過文字,傳達出龐雜的「磚頭」,每一塊「磚頭」上都鑲刻著文化人格的脈絡,他要做的,就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將這些基礎的「磚頭」搭建成屬於他個人的大廈。
詩歌構成了一個場域,讓他的生活和創作無限延伸,使他成了一位會寫詩的小說家。大學畢業的第一年,他敲出了一本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後大學時代》,已經出版。至今還在寫詩的同時創作中短篇小說。他希望自己小說家的身份能始終堅持下去。「當我找到靜止狀態的小說,或許也是一個小小的發現。」
老四說,回頭看看十幾年前自我組建的個人經驗,在外觀上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其內核卻發生了質的改變。自我覺醒的文化因子,統領著之前的經驗寫作,這註定是一個值得欣喜的過程。「感謝詩歌,給了我沖破自我的一艘航船,在生活以及生命的大海中前行或者想像前行的姿勢。
❽ 中國古代詩歌,詞,小說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早已注意到文學的發展與變遷,並作了許多論述。 這些論述散見於史書、目錄學著作、詩文評、文學總集或選集的作家小傳中;在 一些序跋、題記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所涉及。
就現在所能看到的資料而言,史家的記述是比較早的。司馬遷的《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不但為屈原、賈誼這兩位文學家立傳,而且筆墨涉及宋玉、唐勒、 景差等屈原之後賈誼之前的辭賦家,已經算是有了文學發展過程的初步描述。此 後,(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對司馬遷《史記》以前史官之文的 發展過程有簡單的追述;齊梁時的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回顧了南朝 宋以前詩歌的發展歷程,可以看成是關於詩歌史的比較詳細的論述。(南朝宋) 范曄撰《後漢書》,始創《文苑傳》,將22位文學上有成就的人的傳記合在一 起,按時代先後排列,提供了文學發展的線索。此後,一些正史中的《文苑傳》 或《文藝傳》,大都沿襲《後漢書》的體例。在目錄學著作方面,斑固在劉歆 《七略》的基礎上撰成《漢書·藝文志》,其中的《詩賦略論》對詩和賦的發展 有初步的描述。此後,一些目錄學著作,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 志》、《新唐書·藝文志》大都繼承《漢書·藝文志》的傳統,在著錄書目的同 時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可算是這類書中的集大成者。在 詩文評方面,(梁)劉勰《文心雕龍》中《明詩》以下20篇論及許多文體的形 成過程,《時序》等篇也有關於文學發展的精彩論述。(梁)鍾嶸的《詩品序》, 對文學的發展作了相當詳細的論述。此後,在一些詩話、詞話,以及詩紀事、詞 紀事之類的書中,也有關於詩詞發展的論述。
此外,(東漢)鄭玄《詩譜序》追述詩歌的起源,歷數周文王、周武王、周 成王以至懿王、夷王、厲王、幽王時政治的變遷與詩歌的關系,從政治的角度對 詩歌的發展作了較細致的描述。(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從文體流變這個 新的角度,論述了文學的發展。(唐)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對《詩》、《騷》 以來詩歌發展的歷程作了總結。(宋)李清照的《詞論》追述了詞的發展概況。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為398位唐代詩人作傳,間有評論,從中可以看 出唐詩發展的因革流變。(明)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題辭,已經 勾勒出漢魏六朝文學發展的脈絡。(清)錢謙益的的《列朝詩集小傳》,對明代 詩人一千六百餘家作了評述。清代所修《全唐詩》,為唐代詩人逐一作了簡介, 從中可以看到唐代詩歌的發展線索。
毫無疑問,上述種種著述都是我們今天撰寫文學史應當借鑒的。然而,這些 還不能算是對文學發展過程的系統完整的論述,因而還不是專門的文學史著作, 更不能說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文學史學科。中國學者所寫的文學史著作,是20世 紀初受了外國的影響才出現的,一般認為林傳甲在京師大學堂編寫的講義《中國 文學史》為濫觴之作。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上卷、 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國科學院文 學研究所的《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分別代表了20 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學史著作所能達到的成就。王國維的 《宋元戲曲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在分體文學史中是最早的、最有影 響的著作。
由此我們可以說,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二三十年代以後,文學史才成 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各家對這門學科的理解並不相同,因此文學史的寫法 也有很大差異。只要是嚴肅的學術研究,因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寫法而形成各自 的特色,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豐富和完善文學史這門學科。即使現在或將來,也 不可能只有一種理解、一種模式、一種寫法,而只能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那麼,我們對文學史是怎樣理解的呢?我們認為: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 一的文學的歷史。
這是一個最朴實無華的、直截了當的回答,意思是強調:文學史是文學的歷 史,文學史著作要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學本身演進的歷程。它包括以下幾 方面的意思:
把文學當成文學來研究,文學史著作應立足於文學本位,重視文學之所以成 為文學並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特點及其審美價值。當然,文學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 取決於它反映現實的功能,這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方面的功能是怎樣實現的呢? 是藉助語言這個工具以喚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實現的。一些文學作品反映現實的廣 度與深度未必超過史書的記載,如果以有「詩史」之稱的杜詩和兩《唐書》、《 資治通鑒》相比,以白居易的《賣炭翁》與《順宗實錄》里類似的記載相比,對 此就不難理解了。但後者不可能代替前者,因為前者是文學,具有審美的價值, 更能感染讀者。當然也可以以詩證史,將古代文學作品當成研究古代社會的資料, 從而得出很有價值的成果,但這並不是文學史研究,文學史著作必須注意文學自 身的特性。
緊緊圍繞文學創作來闡述文學的發展歷程。文學史研究有幾個層面,最外圍 是文學創作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背景研究很重要,這是深入闡釋文學創作的 一把必不可少的鑰匙。但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的研究顯然不能成為文學史著作的 核心內容,不能將文學史寫成社會發展史的圖解。第二個層面是文學創作 的主 體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態等。應當充分重視作家研究,但作家研 究也不是文學史著作的核心內容,不能將文學史寫成作家評傳的集成。正史里的 《文苑傳》、《文藝傳》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史。第三個層面是文學作品,這 才是文學史的核心內容。因為文學創作最終體現為文學作品,沒有作品就沒有文 學,更沒有文學史。換句話說,文學史著作的核心內容就是闡釋文學作品的演變 歷程,而前兩個層面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的。
與文學創作密切相關的是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鑒賞。文學理論是指導 文學創作的,文學批評和文學鑒賞是文學創作完成以後在讀者中的反應。文學的 發展史是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鑒賞共同推進的歷史。這並不是 說要在文學史著作里加進許多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鑒賞的內容,在文學理 論史和批評史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今天,撰寫文學史更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我們只是強調撰寫文學史應當關注文學思潮的發展演變,並用文學思潮來解釋文 學創作,並注意文學的接受,引導讀者正確地鑒賞文學作品。
與文學創作密切相關的還有文學傳媒。古代的文學媒體遠沒有今天多,只有 口頭傳說、書寫傳抄、印刷出版、說唱演出等幾種,但已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 文學作品靠了媒體才能在讀者中起作用,不同的媒體對文學創作有不同的要求, 創作不得不適應甚至遷就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文學創作的狀況是取決 於傳媒的。從口頭流傳到書寫傳抄,再到印刷出版,由傳媒的變化引起的創作的 變化很值得注意。先秦兩漢文學作品之簡練跟書寫的繁難不能說沒有關系。唐宋 詞的演唱方式對創作的影響顯而易見。印刷術發明以後大量文獻得以廣泛而長久 地流傳,這對宋代作家的學者化,進而對宋詩以才學為詩這個特點的形成有重要 的影響。宋元說話藝術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宋元戲曲的演出方式對劇本創作的影 響,更不容忽視。傳媒對創作的影響以及傳媒給創作所帶來的變化,應當包括在 文學史的內容之中。
總之,文學創作是文學史的主體,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鑒賞是文學史 的一翼,文學傳媒是文學史的另一翼。所謂文學本位就是強調文學創作這個主體 及其兩翼。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史屬於史學的范疇,撰寫文學史應當具有史學的思維 方式。文學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突破過去那種按照時代順序將一個個作家 作品論簡單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應當注意「史」的脈絡,清晰地描述出承傳流 變的過程。文學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要將過去慣用的評價式的語 言,換成描述式的語言。評價式的語言重在定性,描述式的語言重在說明情況、 現象、傾向、風格、流派、特點,並予以解釋,說明創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說明 文學發展變化的前因後果。描述和評價不僅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習慣,而且是兩種 不同的思維方式。描述並不排斥評價,在描述中自然包含著評價。文學史著作既 然是「史」,就要尋繹「史」的規律,而不滿足於事實的羅列。但規律存在於文 學事實的聯系之中,是自然而然的結論,而不是從外面帖上去的標簽。
我們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注意文學史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從廣闊的 文化學的角度考察文學。文學的演進本來就和整個文化的演進息息相關,古代的 文學家往往兼而為史學家、哲學家、書家、畫家,他們的作品裡往往滲透著深刻 的文化內涵。因此,藉助哲學、考古學、社會學、宗教學、藝術學、心理學等鄰 近學科的成果,參考它們的方法,會給文學史研究帶來新的面貌,在學科的交叉 點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例如,先秦詩歌與原始巫術、歌舞密不可分;兩漢文 學與儒術獨尊的地位有很大關系;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不能不關注玄學、佛學; 研究唐詩不能不關注唐朝的音樂和繪畫;研究宋詩不能不關注理學和禪學;保存 在山西的反映金元戲曲演出實況的戲台、戲俑、雕磚、壁畫是研究金元文學的重 要資料;明代中葉社會經濟的變化所帶來的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氣氛,是研究那 時文學的發展決不可忽視的。凡此等等,都說明廣闊的文化學視角對於文學史的 研究是多麼重要!有了文化學的視角,文學史的研究才有可能深入。
文學史的存在是客觀的,描述文學史應當力求接近文學史的實際。但文學史 著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呢?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於文學史的資 料在當時記錄的過程中已經有了記錄者主觀的色彩,在流傳過程中又有佚失,現 在寫文學史的人不可能完全看到;再加上撰寫者選用資料的角度不同,觀點、方 法和表述的語言都帶有個性色彩,純客觀地描述文學史幾乎是不可能的,總會多 少帶有一些主觀性。如果這主觀性是指作者的個性,這個性又是治學嚴謹而富有 創新精神的,這樣的主觀性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這主觀性是指一個時代大體 相近的觀點、方法,以及因掌握資料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具有的某種時代性,那也 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當代人寫文學史,既是當代人寫的,又是為當代人寫的,必 定具有當代性。這當代性表現為:當代的價值判斷、當代的審美趣味以及對當代 文學創作的關注。研究古代的文學史,如果眼光不局限於古代,而能夠通古察今, 注意當代的文學創作,就會多一種研究的角度,這樣寫出的文學史也就對當代的 文學創作多了一些借鑒意義。具有當代性的文學史著作,更有可能因為反映了當 代人的思想觀念而格外被後人注意。但是無論如何,決不能把主觀性當作任意性、 隨意性的同義語。
撰寫《中國文學史》應該借鑒外國的文學理論,但必須從中國文學的實際出 發,不能將外國時髦的理論當成公式生搬硬套地用於解釋中國文學。有志氣的中 國文學史研究者,應當融會中國的和外國的、傳統的和現代的文學理論,從中國 文學的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闡述中國文學的歷史, 而不應先設定某種框架,然後往裡填裝與這框架相適應的資料。
文學史史料學是撰寫文學史的基礎性工作。所謂文學史史料學,包括與文學 有關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作家生平的考訂,作品的辨偽,史料的檢索等 等,是以資料的鑒定和整理為目的的資料考證學。這是撰寫文學史必不可少的基 礎性工作,沒有這個基礎,文學史所依據的資料的可靠性就差多了,但嚴格地說, 文學史史料學並不完全等於文學史學。著眼於學科的分工,為了促進學科的發展, 應當在文學史學之外另立一個分支學科即文學史史料學;然而就學者而言,史的 論述和史料的考證這兩方面不但應該而且也可以兼顧,完全不懂得史料學是很難作好文學史研究的。
參看:《中國文學史》http://www.guoxue.com/Newbook/book22/zgwxs/zgwxsM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