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古代皇宮的習俗和禮儀
http://hi..com/%B9%C5%BC%CE%D0%A1%C3%C3/blog/item/b0e211d6b439782c07088bd0.html
歷代朝覲禮
秦平天下,廢諸侯,立郡縣,朝覲之禮自然廢棄不用。兩漢時,諸侯王或一年一朝,或數年一朝,或長期滯留京都,沒有嚴格的制度。同姓諸侯王來朝,常以家人之禮相待,有時燕飲言談不大講究君臣禮數。以後晉武帝泰始時規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璧。後周時,梁王蕭詧(察)以藩國身份入朝,當時方依據禮經制定朝覲之禮。(《隋書·禮儀志三》)
唐《開元禮》有藩主來朝禮。藩主到達賓館,在門前皇帝派使者用束帛「迎勞」(迎接,勞問)。朝覲前,遣使戒日。至期,由通事舍人引導藩主自承天門至太極殿閣外。鼓樂齊奏,皇帝即御座。藩主入門,亦用鼓樂,樂止,藩主再拜稽首行禮。侍中宣讀制書,宣敕命,引藩主升坐,勞問藩主。禮畢,鼓樂奏鳴,藩主再拜稽首行禮。他日,皇帝宴藩主。宴前,藩主奉贄,獻貢物。宴後,皇帝常有賞賜。宋代外國君長來朝,採用唐制。元代受朝之事雖史書有載,唯儀制未詳。
明代洪武初,規定親王每歲朝覲,但是不得同時來京,必須等一王朝覲完畢回國之後,再通報另一王,准許其來京朝覲。自長至幼,自嫡及庶。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也按照長幼序次,周而復始。居邊諸王,邊境安寧則依期來朝,邊境有事則不拘常規。朝覲時,大朝八拜行禮,常朝一拜叩頭。伯、叔、兄輩見天子,在朝行君臣之禮,在便殿行家人之禮。
清初,藩王分為兩類,凡處於中國西、北方面如內外蒙古科爾沁、喀爾喀諸部及新疆額魯特部、西藏喇嘛等,由理藩院掌管;而處於東、南方面如越南、朝鮮、琉球等屬禮部的主客司掌管,二者親疏有別。蒙古等部藩王,康熙時分班輪流來朝。雍正時改分四十九旗王公、台吉為三班,二歲一朝。至咸豐時廢止。安南等國王則偶有一至。朝覲禮大多參照禮經制定,但較為簡略。如遇到大朝、常朝,藩王列於班末行禮如儀。非朝期則單獨召見。
清代宮廷筵禮儀
在皇權高度集中的統治下,各種維護封建統治的典章禮儀制度嚴謹完備。清代宮廷筵禮儀理所當然地突出皇帝的尊嚴,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初年,宴無定製。後妃、皇子、親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經皇帝「欽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間,清代宮廷增設專門管理飲膳的機構和人員,不僅對皇帝飲膳、筵宴設立專檔,還將重要的筵宴定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陽、中秋、七夕、重陽、冬至、萬壽、大婚等宴載入《大清會典》,編入《大清通禮》,列為法定宴日,對與宴進酒事宜也都有專門記載。
清朝皇帝平時進餐稱進膳或傳膳。皇帝進膳,除宴會以外,都是單獨擺桌,菜、湯都各有碗蓋,臨時才打開。製作飲食,各有專門機構。各種茶水和用牛奶、奶油、鹽、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應,各樣點心有餑餑房製作,正餐飯菜由御膳房供應,晚點,在宮內別有承辦之處。每天正餐兩頓,冬季,上午六、七點左右進膳,下午一點半左右進「晚膳」,晚上六點左右進晚點。每一餐如何預備,都一一開列清單,呈報內務府大臣畫行照辦。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繼位以來首次筵宴。自下午兩點開始擺設宴度。乾清宮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擺皇帝金龍大宴桌,左側(地平上)面西座東擺皇後金龍宴桌。乾清宮地平下,東西一字排開擺設內廷主位宴桌。西邊頭桌:貴妃,二桌純妃,三桌海貴人,裕常在;東邊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陳貴人。另設陪宴若干桌。下午3點半左右,乾清宮兩廊下奏中和韶樂,乾隆帝弘歷御殿升座。樂上,後妃入座,筵宴開始。先進熱膳。接著送皇後湯飯一對盒。最後送地平下內庭主位湯飯一盒,各用份位碗。再進奶茶。後妃,太監總管向皇帝進奶茶。皇帝飲後,才送皇後奶茶及內庭主位奶茶。第三進酒饌。總管太監跪進「萬歲爺酒」,皇帝飲盡後,就送皇後酒,妃嬪等位酒。最後進果桌。先呈進皇帝,再送皇後、妃嬪等。宴畢,皇帝離座,女樂起,後妃出座跪送皇帝還宮後,才各回住處。
覲見禮
1.諸侯朝覲儀。兩漢時,同姓諸侯王來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禮相待,甚至宴飲言談時都不太講究君臣禮數。以後晉武帝泰始年間始規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璧。
2.百官朝見儀。
其一,臣下見君長之禮,為稽首,頓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頭成禮。百官見東宮太子或親王時,行稽首四拜禮。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來皇宮辭行。
其三,國家重臣,特別是那些方面大員來京朝見,鴻臚寺應優先立即帶其進見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學士、尚寶司、六科部給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馬、儀賓、錦衣衛指揮等官,患病超過三日者,都要身著公服到午門外行朝見禮。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醫調治、並賜物慰問以及大臣考滿有賜者均在行禮後還得面謝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時,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遜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員遇著公、侯、駙馬等人,應加以敬禮,立要旁立,行則後從;凡三四品官見到一品官的時候,應行遜禮,走和站立都必須在一品官的身後;五品以下的官員仿此類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許出現僭越失禮的現象。
其六,百官入朝門時,必須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許私下與人客套寒暄與行禮,不準喧嘩、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為。入朝後,皇帝升座以後,任何人不得出聲、談笑、指指點點、東張西望。
其七,百官入朝行禮和退朝下班時,一律按文官在東、武官在西的原則,不許徑直穿越御道東西行走。如在奉天門或午門行朝禮,有正當理由必須東西橫向行走者,也務必要退到金水橋以南,才能通過。
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還是坐,不許面朝南方。違者以僭逆論罪。
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宮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門的中三道台階,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踐踏。
其十一,百官朝參時,遇有皇帝聖諭教訓時,必須專心致志,拱聽分明。
其十二,與皇帝會面,有時也蒙賜坐。
其十三,被賜坐的官員們,如遇有另外的官員向皇帝奏事時,必須起立,等奏事完畢才能重新落座,不許倨坐失儀。
還有太子見皇帝,有皇帝見太上皇和太後,有皇後、妃嬪見皇帝,有宮中侍從婢朴見主子等各種見面禮儀不勝枚舉。
皇宮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禮儀大致是「下跪叩首」禮,「下跪」禮,「道萬福」禮,「頷首」禮四種;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禮,接著是「下跪
」禮,「道萬福」禮,最輕的是「頷首」禮。下面是我總結的兩大部分(公主們和格格們):
一、公主們:
1、皇帝的姐妹
(1)對皇後行「道萬福」的簡單禮儀;皇後行「頷首」禮。
(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通常是有對生養過孩子的或得寵的)或「頷首」禮(通常是對沒生養過孩子的或不得寵的)
,這些後宮們還相同的禮儀(如果公主向她們行「頷首」禮,她們可以回「道萬福」禮)。
(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可以行「頷首」禮或者不行禮,而那些後宮就要行「下跪」禮了(因為自嬪以下,就是沒什麼頭臉的身份,除非這
些公主特許,否則是要下跪的)。
2、皇帝的女兒
A、固倫公主們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禮是一樣的
B、和碩公主(這個就麻煩了)
(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
(2)對比自己母親位次高的後宮和自己的母親行「下跪」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
(3)對和自己母親位次相同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或者回相同的禮儀;
(4)對比自己母親位次低的後宮行「頷首」禮或不行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
二、格格們:
接著,說宮外的格格們,格格們行的禮大同小異,我就不分開說了:
(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
(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下跪」禮或「道萬福」,這些後宮行「頷首」禮;
(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行「道萬福」禮或「頷首」禮,這些後宮回相同的禮儀。
而祭祀的時候,所有的後宮,從皇後到宮女,所有的公主、格格,都要向皇帝行禮,具體內容實在復雜,等我研究透了再告訴你吧。
大致上的禮儀就是這樣的,應該是不會錯到哪裡去的,如果有錯,歡迎糾正,我必虛心接受。
❷ 我想寫個古代小說,長安唐朝時期的,請問有哪些習俗
當時主要節日有*括弧里是今天的*:
元日(元旦),貼春聯、掛年畫、舞獅子、拜年賀喜,注意:煙花爆竹的流行大約在到元末明初
上元節(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等,注意:元宵要到北宋才出現
寒食節(大約清明前兩天)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不一定是生的,但必須是涼的)這一節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清明節(一樣)掃墓和現在差不多,拿點花拿點紙,放上花點著紙,然後說話給鬼聽。其他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端陽節(端午)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賽龍舟、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說實話這么些年俺還真不確定這「五毒」指啥)。
乞巧節(七夕)擺設香案,穿針引線(主要是未婚女性)一般人也就是葡萄架下乘涼聊天。
中秋(一樣)賞月、祭月,沿海沿江的地方還有觀潮。注意:這一天吃月餅形成習慣是在明朝。
重陽(一樣)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臘日(臘八)吃豆粥、祭拜祖先等
除夕,這一天無論時間還是習俗都和現在差不多,區別在於當時所有人要爭取一夜不睡「守歲」現在鞭炮震天,想睡也睡不成……
需要注意的還有女性妝容於現在相差很大,順序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唇脂。而且眉毛畫的很圓,大約就是紅色的餅上放倆西瓜子。而且當時還沒有出現劉海。
至於說話方式,沒必要太糾結,因為當時和現代區別太大了,比如「大家」這詞從男人(包括太監)嘴裡說出來,指的是皇帝;從女人嘴裡說出來,指的是丈夫的爹的正妻。再比如當時流行「以孫為子」,詳細解釋比較麻煩,簡單說,哥哥爸爸爺爺稱呼起來比較亂。比如你爺爺仨兒子,你爹排第三,你向別人提起他的時候需要說「我家三哥」他要排老二你也要說「我家二哥」,而當面稱呼自己的父親,則用的「耶耶」或「阿耶」,照搬到文章里,讀者看了會很困惑的。
敲了這么些字,你要是寫不好的話,都對不住老哥俺。
❸ 有什麼禁忌古代小說
蓮花生 丁憐
一顧傾人城,
再顧蓮花生。
蝴蝶本無意,
驚醒夢中身。
命如烈火,身似水月。
這是專她出生那年,相士為她屬留下的批命。
為了他,她從小學書習武,直至武壓群雄,智冠天下。
為了他,她成為公子蓮,以皇三子身份叱吒朝堂。
為了他,她帥領三軍,南盪蚩夷,北平胡虜。
然而他呢?他留給了她什麼?
一身污穢,滿心創痕。甚至還親手逼死了她的母親。
這偌大的世間,是否還存一隅,能承載他們二人的天下——
❹ 那些古代言情小說的寫手們是從哪裡搜集的關於衣飾,傢具,風俗的知識的,能否推薦幾本相關的書籍
❺ 古代小說可以不點明朝代嗎
可以,這種小說是架空歷史類型的,就是沒有歷史原型,塑造的背景可以是好幾個朝代的結合,具體的你去看一下網路關於架空歷史的介紹,我就不復制粘貼了
❻ 關於古代小說的文學常識 會幾個答幾個 100分懸賞
3,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
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4,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真實地展示出諷刺對象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
5,《水滸傳》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 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徵。如在「劫法場石秀跳樓」一回, 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 把他當機立斷, 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在塑造人物時, 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殺西門慶的事件中, 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處處預留退步, 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 鄆哥則好管閑事, 反映其年青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用的是粗線條的筆法, 著墨多, 色彩濃烈, 用豐富多彩的辭匯和粗豪潑刺的語言, 描繪出生龍活虎的梁山泊英雄形象。
6,不讀五遍《紅樓夢》,沒必要發表評論。 (毛爺爺說的)
❼ 寫小說,想要了解更多中國古代的文化禮儀習俗藝術詩詞,看哪些書比較好
可以看看《禮記》的注釋版。《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❽ 求幾本記錄古代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書。(文學性強一些)
浮生六記 沈復
❾ 求可以反映明清生活習俗風貌的小說.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為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所創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間,與「官」或官方相對;「俗」即風俗,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民眾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傳承體現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風貌。
《中國民俗史》叢書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識、增添生活趣味、開拓審美視野的大型文化讀物。它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國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描繪了一幅五彩繽紛的民俗風情畫卷。本書為《中國民俗史》之明清卷。
❿ 民俗文化是古代小說中的重要內容,請根據自己閱讀過的古代小說作品,分析民俗文化在其中的巧妙作用。
暈,同道中人呀,河北科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