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你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感受體會與收獲。
關於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感受體會與收獲:在寫體會與收獲的時候,應該選取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一類經典文學作品,以其為典型例子再配以事實依據,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正文:
1、題材:詩歌是所有這些文體里的重點,這主要是由於詩歌在我國古代發源的比較早,各時期都出現了頗有成就的詩歌作品。所以我在自學中首先把握了這個重點。在這個基礎上融會貫通,進行上下跨千年的把握和運用。
如果沒有重點的知識做基礎,是不可能有線和面的知識網的。這就是文學的點滴積累和史學的縱橫聯系相結合。對各個文學流派的把握,是文學史的學習重點之一。
2、觀點: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要求掌握它們的特點和文學成就。
3、事實依據:如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頂峰,出現了眾多的詩歌分段和流派。就分段來講,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各個分段之間的過渡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之間有的是有相關性的。
比如盛唐和中唐之間有一個大歷詩壇的過渡階段,它就既會有盛唐的余韻,也會有戰亂過後的那種孤獨寂寞情懷,有的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聯系的。再次,掌握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學。
如上古時代的神話和歌謠、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漢代的史傳散文和辭賦、魏晉詩歌、南北朝樂府和文學批評、唐詩和散文、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對主流文學的演變發展要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後對各個主流裡面的主要作家作品進行重點掌握。
4、總結:學習古代文學史,必須學習古人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古代的,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
② 談談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 6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可以寫一下中國古代小說每一個階段的特點,將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詳細地描述一下,最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等等。
正文:
中國古典小說是文學中的一種樣式,一般是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同時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經典的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中國古代小說輝煌燦爛,但是它的出現和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歷經千年,達到鼎盛...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③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整體印象
元朝已經有小說的形式了,但是並沒有得到推廣,元朝還是曲的形式,到明朝才開始出現正式的發展,小說開始在民間興盛。
④ 對於古人文章看起來很好你有什麼看法
文章不能脫離時代背景; 現代人寫不出古文的措詞與意境,那是現在的文化與古代大大不同,沒有那種文化氛圍,當然寫不出如古文那樣的文體與遣詞用句,此外,古文美嗎?那是懂得欣賞又有一定國學底子的人才領會得了其中的優美。
⑤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識
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認識:
從廣義的史料學的角度考察,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研究其產生時期歷史的史料,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大量地、反復地研究有關材料的基礎上,對《詩經》、諸子、漢賦、漢魏樂府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史料價值,分別進行探討與論述,井以唐詩為例分析文學作品作為史料對歷史反映的幾個基本特點,進而論述新史料的發現與中國近代史學發展的密切關系。這些探討與論述既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必將有助於突破傳統史學方法的局限,擴大史料搜集的范圍,對於推進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⑥ 談談中國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中國近代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但在其過程中,中國的古典文學,也沒有完全的遭到排斥,在學校教材中,還是在學習古典文學,但已經退出了社會主流。
文言和白話是歷史的概念,各時代的文和白是不一樣的。文是寫的,白是口頭的。每個時代的文和白是相對而言的。此外白話文學不是從五四開始的。詩經的「風」 就是白話。宋元以後,白話文學開始興盛,宋話本小說,元曲,元雜劇更加白話化,明清演義體也用白話。
強調五四時期白語文學的功勞是強調五四將白話作為文學的正宗,排斥文言文學的正統地位。詩和文都白話化。結果帶來文體的變化:傳統詩和文是正宗,五四以後「四大文體」: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
對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和對封建舊思想的批判,很自然的轉到對作為傳統道德的工具——封建舊文學的進攻,並尋求新的語言和文學的工具——白話,於是,就發生了文學革命。它的基本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主要是外來思潮影響的結果,也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而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新文化運動。
文學革命的倡導,幾乎與新文化啟蒙運動同時。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稱贊胡適是「首舉義旗的急先鋒」。
鄭振鐸評價此文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的信號。」
胡適此文功績有三:
a、提出文學歷史進化觀:「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
b、提出「文言合一」,「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標志著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的同時轉換,並非只是形式不涉及內容。
C、批判了一些舊文學技巧,代之以新技巧。 所謂文學「八事」: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陳詞濫調、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高舉文學革命大旗,正式提出「文學革命」口號的是陳獨秀。1917年2月,他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①推到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到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到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②把「明之前後七子及八家文派」斥為「十八妖魔」。③舊文學種種弊端與國民性互為因果。要革新政治,改造社會,必須革新文學。
胡,陳的文章在當時被文學青年奉為「聖經」。
新青年撰稿人一致響應胡陳的號召,其中錢玄同和劉半農最為積極熱情。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散文,音韻,主張使用形式標點,文章分段。
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取代文言勢在必行,力主文言一致。後來,他又提出將右行直下的書寫格式改為左行橫迤。並倡議《新青年》作者自己首先用白話寫文章。
北京大學教授劉師培為代表的「文選派」,對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文選》頂禮膜拜,悉力模仿,被他斥為「選學妖孽」。北大另一教授林紓崇拜清朝桐城派,主張師承,被他斥為「桐城謬種」。
局限:新文學主張缺乏系統細致,創作少。
還有一些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左右兩派文人聯合起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運動。主要戰場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內,主要對象是一批老古董國學教授,結果大獲全勝,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真正國學從此逐漸走向滅亡,1946年在全國明文取消國文,代之以語文。到今日,全國已沒人會真正的古文朗誦了。1949年後推出了簡體字,但新文化運動並沒有因此而完成,廢除漢字是新文化運動分子的廣泛主張。
⑦ 你對古代小說中的人物有一定的看法你最佩服誰你為什麼佩服他他有哪些特點
隋煬帝楊廣 修大運河 促進了南北交流,有利於經濟發展 造福了百姓 所以佩服
⑧ 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你有什麼看法
中國文化的精髓,應該積極發揚,在傳承中發揚,在發揚中創新!
⑨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理解
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通常,這些鄰近概念與小說文體概念既相聯系、交叉又相區別,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兩者之間的區分辨析清楚,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對小說文體有一準確的把握。
⑩ 你對古代白話文小說的認識
1、在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中,大多描寫了市井細民的日常生活的普通感情內,尤其突出容了婦女形象潑辣、勇敢的性格。
2、公案類的作品反映了當時復雜的社會矛盾,揭露了官場的黑暗,鞭撻了墮落的世風,為民間的冤案鳴不平。
宋元話本小說通篇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敘述,標志著我國古代白話文體的正式出現,開始了我國文學語言上的一個新的階段。話本小說在故事結構上更注重情節的曲折動人,在人物刻畫上更講究細節真實的心理描寫,為後代的小說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