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古代小說的形象原則

古代小說的形象原則

發布時間:2021-11-21 17:15:15

㈠ 古代文學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略談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林黛玉的形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這一藝術形象為何具有如此魅力?恐怕是許多人未曾深思過的,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要探討這個問題,還要從曹雪芹塑造這一藝術形象時所依傍的原形談起。

看過《紅樓夢》的人,大都承認林黛玉是書中的第一號女主角。曹雪芹在這一形象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一形象絕非憑空非而來。它融鑄了歷史上許多人物的優點。除了「四大美人」外,有趙飛燕、蔡文姬、綠珠、謝道蘊、李清照、朱淑真、葉小鸞、馮小青,此外,如神話傳說中的娥皇、女英、素娥、洛神。除女性外,其他如正直剛烈力絀遭危的鯀、心有七竅的比干、夢中化蝶的庄生、高標見妒的屈原、賈誼、採菊東籬的陶令、英年早逝的李賀……可以說是許多歷史人物優秀人格的集合體。她是美的化身,集外貌美、氣質美、才情美、精神美於一身。

在此,側重談談這一形象與「四大美女」原型的關系。

首先是她的外貌美。林黛玉在書中首次出場,是在「進賈府」一場。她給寶玉(其實是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一下子攫住了寶玉的心。賈府之人,一見之下,覺雖弱不勝衣,卻 「自有一段自然的的風流態度」。小廝們背地叫她「病西施」,無譏笑之意,有愛重之心。「顰眉」使人馬上聯想到古代越國美女西施。所謂眉目傳情,作者以此作為人物描寫的切入口,可見其匠心所在。聯繫到下文的「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令讀者對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就是我所喜歡的「那一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蟬、楊玉環,她們的美都較為抽象,無非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描寫,並未形諸較為具體的文字,可以讓人相見其人之美。而黛玉則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著力塑造的「活生生」的「這一個」,她的美自始自終都有著真實的生活令人可感可知。所以,她的美是具體的、生動的、傳神的,具有強烈感染力。這是林黛玉形象超越「四大美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氣質美。古代「四大美女」美則美矣,但總覺得美在軀殼。林黛玉之美美在氣質。這氣質是由文化修養所造成的。西施的文化程度沒有記載,大抵是農家文盲女(浣紗女);王嬙除了「不賄畫工」的記載,「自請出塞」和蕃,也只有一支琵琶馬上相伴;貂蟬原也不過是司徒王允的養女,其身份就是奴婢;楊玉環出身於官宦之家,除了愛好音樂、舞蹈外,其文化修養並未見記載,僅傳世的一首詩,經考證,也系他人偽托。而林黛玉則飽讀詩書,具有典型的熱情、敏感、深刻、倔強、孤傲的詩人氣質。文化修養造成的氣質美也遠邁「四大美女」之上。

再次是才情美。黛玉錦心綉口,靈心慧性,不止一般意義上的多才。這既是教養所得,更是天性所賦。她的言行舉止,無不透露出少女的敏感、多心、才智、機鋒。她的書房中不僅有滿架的儒家詩書,她也偷看《西廂記》、《牡丹亭》一類被封建禮教斥為「誨淫」的書。她在大觀園詩社素有「詠絮才」之稱,藝壓群芳;她自告奮勇當老師,教香菱學詩。這個少女的形像,深入人心,獲得了讀者的強烈好感。

最後是精神美。如果僅限於上述三條,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才女都可能具備。林黛玉的精神美,突出地體現在她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固然,對自身而言,她擺脫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精神枷鎖;對男子,對她心儀的寶玉,她極力反對其走仕途經濟,追求功名,是寶玉反封建的志同道合的戰友。她敢於斗爭,不掩飾自己的好惡,勇於追求個人幸福,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在她的身上,閃耀著民主、叛逆的光輝。與賈寶玉一起,構成了《紅樓夢》中兩個耀眼的藝術形象。

林黛玉的結局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達到一種悲劇效果,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造成一種遺憾的美。試想,如果林黛玉不死,成了寶二奶奶,成了貴族家庭的主婦,得償所願,那麼,她的性格將如何發展?我想,曹雪芹把她處理成「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結局,是耐人尋味的,留給讀者以無限的感慨。

可見,林黛玉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乃是曹雪芹揉合了古往今來許多優秀人物(不局限於女性)的種種閃光點,塑造出的鮮明的「這一個」。在她身上,也有愛哭、慪氣、小性、猜疑的缺點,但這與其說是缺點,不如說是女性共有的特點,使得這一形象擺脫了「高大全」的模式,顯得更加真實可愛。

林黛玉的形象對當今現代女性的意義何在?

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傾盡心血塑造出的一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它的完美性是顯而易見的,其時代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現代女性而言,我們不需亦步亦趨地模仿林黛玉,而是要從精神實質的高度去學習她的優點,從時代的高度去發揚那個時代的婦女所不具備的新品質,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與文化素質。具體來說,就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即尊重自己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珍視自己的人格,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愛惜自己的名譽,珍惜自己的年華,立志為婦女爭光;保持自己的尊嚴,重視自我教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學苦鑽,勇於開拓,自強不息,做一個創造新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全面發展的現代新女性。

㈡ 舉例說明文學的形象層面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1.
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圖畫。
2.
古代文學自有了成體系的小說後,文學形象較為明朗,有心計的薛寶釵,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3.
近代文學尤其是先鋒派寫手筆下,更為真實、更為人性化的形象漸漸展露頭角,如張愛玲扭曲的愛、張抗抗個性的愛、余華血腥的愛。

㈢ 中國古典小說女性形象

一、情聖

(一)藝術化人格

林黛玉也許是你最喜愛的美女形象,因為她是虛構的。

你一定聽人說過,倘若真的娶妻,他不會要黛玉,而會要寶釵。你不必真的不信。語言在假設情景中沒有意義,只是一種行為,表明他在說話。你可以讓他輕輕地在心裡喚一聲「林妹妹!」不必問他,你明白這會在男人的心裡漾起什麼樣的感覺。

仔細想想,林黛玉究竟給你留下多少姣美的印象和情愫的記憶?也不過是荷鋤葬花,共讀西廂,結社吟詩,泣焚詩稿。你不覺得這些都太像是舞台情景而不像是真實的生活情景?怪不得一再被搬上戲劇舞台,幾乎都不用解讀。再就是那些散見在瑣碎的生活場面里的一串串晶瑩的淚珠,不饒人的嘴巴和使小性子了。幸虧這不是生活,你能從從容容地隔除現實的煩擾去品味這藝術化了的人格。於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嘔氣鬥嘴,悲切鳴咽,便都具有了美的價值。

藝術化生活中的藝術化人格,這恐怕正是林黛玉傾倒天下男人之心的奧妙所在。男人被生活粗糙了的心由此得到了滋潤。怨不得你把林黛玉當作文學塑造成的情聖。

(二)長不大的女孩

我曾用心計算過林黛玉究竟活到多大。

第二回冷子興說元春與寶玉「隔了十幾年」,九十五回寫元春死時「存年四十三歲」,接著寶玉結婚,黛玉聞訊病逝。如此推算,此時寶玉最小也二十四歲,黛玉小他一歲,應當活到二十三歲。不過這年齡與那時代全不相符。

我想這差錯可怪罪於續書不周全。但我發現,曹先生寫的章回里,年齡也不可靠。黛玉五歲開蒙,由賈雨村教授一年有餘便帶往賈府。此時黛玉六歲多,寶玉應七、八歲。但書中接著便有寶玉夢遺,與襲人做愛的描寫,與男子生理上不通。故「程乙本」改作「十來歲」卻又與黛玉年齡相抵牾。可見小說中的年齡原不可信。

語言敘述只是憑感覺而已,所以黛玉有多大也只在讀書人的感覺之中。

我因此而感到林黛玉其實是個長不大的女孩,作家在年齡上的模糊也許是故意的。細讀文本,我驚訝林黛玉在賈府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其性格和詩才竟一絲兒未變。她與寶玉之間的情份,總讓人覺得親情大於愛情。十九回寫兩個同卧一床,編說「耗子精」取樂,親密無間,卻沒有戀愛之痕跡。我百思不解寶玉此時的心理。他和襲人初嘗性愛之甘美,想來不會一次罷休。以他成熟的男子性心理,與黛玉笑鬧成一團,竟無一絲騷動,只能說明他以兄妹之情來對待她。有一細節更能顯示寶玉對釵黛的不同心理。寶玉此時拉黛玉衣袖「籠在面上,聞個不住」,只是追問是什麼香,而在二十八回寶釵為他褪下左腕上的香串子,因「生的肌膚豐澤,一時褪不下來,寶玉在傍邊看著雪白的胳膊,不覺動了羨慕之心」,竟覺得她「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甚至想摸一摸這個雪白豐腴的膀子不能而恨自己沒福,明顯的是對女性的性渴慕和性騷動。

這當然可以用男女之間親疏而引起感覺不同來解釋。我卻認為這是黛玉尚未成人的暗示。小說一再寫到黛玉體弱多病,「從會吃飯時便吃葯」,「有不足之症」。這樣的女孩發育一定很遲,即使進入青春期,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上有諸般不足。寶釵大她兩歲,又健康豐滿,自然早熟,青春性感。寶玉的不同反應似可作證。由此我想黛玉是長不大的女孩竟然依據十足。

我忽然想到納博科夫的《洛莉塔》。小說中男主角漢勃特把那些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卻又情竇初開、美如天仙的少女稱為「寧芙」,著迷地追逐她們。洛莉塔也被漢勃特當作「寧芙」追求,因而籠罩著神聖的光暈,但當漢勃特終於佔有了她的肉體之後,他卻發現她已不再是她的青春之神了。

無獨有偶。寶玉不是一再地贊美女兒是水做的,卻又對女兒嫁人感到悲哀,說是從今後這世上又少了「清凈人」。這里是否有某種相通之處?要不一個中國作家,一個美國作家;一個生活在十八世紀,一個則生活在二十世紀,為什麼都借小說主人公之口說出對女人同樣的看法?

什麼才是男人心目中的情聖?——長不大的女孩。保持童貞的女孩。林黛玉不正是如此嗎?

(三)流不盡的眼淚

你一定還記得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專門寫了一章《眼淚贊》。「藉助淚水,我敘述了個故事,我敷設了一個悲痛的神話」。於是你想起了林黛玉和她的還淚神話。

不必諱飾你對小說中這段描寫的疑惑。作家為寶黛悲情鋪敘了一段前世之緣: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使其脫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僅僅修成女體」。為何說「僅僅」?那意思是不是倘若修煉更多時日,或可成男體?於是,這里分明又有法國西蒙·波伏娃稱女人是第二性的意思然而,「絳珠仙草」又常說「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細讀再三,你不免驚訝自己的發現。中國文化歷來把「雨露」當作某種符號,這里身為女體的絳珠仙草又說她並無此水可還,豈不是一種暗合?男人的雨露,女人的眼淚,雖然同是人體的分泌物,卻終究是一個濁,一個清;一個是欲,一個是情。此層含義,又與寶玉所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不謀而合。由此,你感嘆不已,還淚的神話竟然還對應著這一個深層結構:林黛玉以女兒淚來還寶玉的男人慾,不是情聖,誰還配當情聖?

知道你忘不了羅蘭·巴特:「戀愛中的一點點起伏波動,不管是喜是悲,都會引得維特潸然淚下。維特動不動就哭泣,經常流淚,並且是淚如泉涌。維特究竟是作為一個戀人落淚,還是作為一個浪漫傷感者掉淚?」因為這段話幾乎可以照搬來形容林黛玉。不同的是,德國大詩人歌德創造的情聖是男人,中國大作家曹霑創造的情聖是女孩。這里究竟可以發掘出多少關於中外文化之異同,中外情聖觀之異同呢?你已經無暇顧及了。你只是深深地銘記一點,情聖是與流不盡的眼淚聯系在一起的,因為「他重新發現並認可了自身中嬰孩的身體」。

於是你竟然想數數《紅樓夢》里究竟描寫了多少次黛玉的哭哭啼啼。你終於沒有這么做,因為你更願意品味黛玉的綿綿無盡的眼淚和她哭泣時的意境:黛玉「越想越覺傷感,便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凡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原來這黛玉秉絕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二十六回)這便是情聖,感時花濺淚,一哭鳥驚飛。

二、愛與死

(一)愛的死吻

將一痕秋水引向頸項,我用生命完成了獻給愛的死吻。

多日的等待和期盼,竟凝成了一團揮之不去的焦灼。我把它和定情之劍一起掛在了我的閨床綉帳。我對我自己說,尤三姐和柳湘蓮從此便和這柄「鴛鴦劍」一樣不可分開。誰知他忽然返悔……

我把焦灼留給了他們。飄逸在空中,我不再嘆息。瞅著他們圍著曾有萬種風情的玉體急救不迭,我卻已從佳人絕色中解脫出來,就象意義從語言構成的句子中浮出,再也無法挽留。

二姐兒為我拭去血污,顫顫兒的指頭觸摸到我的冰肌。我毫無知覺。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刺激使我選擇了自殺。湘蓮的托詞笨拙到明眼人一看便知。可我當初跟二姐說,若他死了,我情願剃了頭當姑子去,再不嫁人。現在他悔約,只當他死了,我也只該剃了頭,怎麼倒割了頸?倘若當時我多些時間去考慮死亡的後果,我會不會讓自殺停留在句子中?愛和死便會遙遙相對,一如地球上的南北兩極。

我選擇死,就像我選擇愛那樣毫無理性。我在賈氏兄弟前的輕狂豪爽、調情鬥口,原是我維護我女兒真情的妝幌。我金子一般的心五年前便系著柳湘蓮,不知他是否愛我。我愛得毫無理由,毫無希望。從那時起,我便把死帶到了離愛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只不過那時我死了心地愛著他,現在我死了身來為此痴情劃上句號。

我死而復生。看著「冷心冷麵」的柳湘蓮終於為我大哭一場,吐出「是我沒福消受」的真情話,我感到了窒息後的歡暢。然而這僅僅是一瞬間,我竟憐憫起方才被我無所顧忌地放逐的如花似玉般的女兒身體。我祈禱死而復生的真正實現。我渴望流亡的靈魂重新安居在酥胸雪脯之中,以求與柳郎共度枕席之歡。死亡重新肯定了愛的真實含義,但死亡卻不能使愛變得真實起來。不忍相別,終須離別,「從此再不能相見矣!」死亡撕毀了一切護照,將愛與被愛統統攔在了國境線之內。

一百年之後,我遇見一位金發碧眼的吉卜賽女郎。她說她叫卡門,或者叫嘉爾曼。名字怎麼寫都無所謂,反正是個符號。我問她如何把死亡引到了愛情的身邊?她挺著胸,微笑著說,卡門永遠是自由的。她的眼光依然是野性十足的。她不再愛比才,她寧願死在他的刀下來了結這一切。我知道死亡並不能向她證明愛的真實含義,她早在快活地活著的時候便已嘗遍了愛的滋味。死亡只向他證明了不愛的無可動搖。在她,我想也許證明了她對鬥牛士呂加的愛。

我和她相對而視。一方成了另一方的詮釋者。風情體態,在我是為了拒絕不愛,在她是為了享受所愛。死亡,在我是為了證明我愛,在她卻成了證明不愛。所以,我和她都選擇了死亡,但死亡的方式卻不同:我選擇了自殺,她選擇了他殺。

我不知道死亡究竟給愛增添了什麼,死亡又給愛減損了什麼。我只希望卡門向我承認死亡也證明了她對呂加的愛。但卡門微笑不語。

(二)情偶缺席與肉體缺席

你侃侃而談。你滔滔不絕。你被你話語的對象深深吸引。

杜麗娘。一個以死而復生的方式颳起愛情旋風的美人,竟使你想到愛與死的不可逆性如何被話語的敘述徹底地解構。

她的故事可一分為二,以死亡為界:一邊是走向死亡,另一邊是死而復生。走向死亡的動機是情?你深表懷疑。杜麗娘養在深閨,從未接觸過父親和冬烘老學究之外的青年男子,情從何起?情由何生?你說湯顯祖把杜麗娘放置在情偶缺席的舞台上演一幕催人淚下的愛情戲,這比曹雪芹讓尤三姐五年前一見鍾情於柳湘蓮而今遭拒刎頸自殺更難。杜麗娘只能回視自己的深藏體內的慾望。那慾望因少女進入青春期而起。那慾望因情偶缺席而無所附麗。一團飄飄悠悠的雲霧,分明在眼前裊動卻無法攬進心懷的恍惚。《關睢》以詩歌語言的不確定性和能指所指關系的漂浮不定來滿足杜麗娘對慾望的無以言說。春之神一面悄悄地驅動杜麗娘體內的性慾暗涌,一面華彩般地勾勒出「奼紫嫣紅」與「斷井頹垣」同在的春景,明媚與陰郁恰好構築起少女懷春的對應象徵。於是你頗為得意地下結論:游園驚夢實現了杜麗娘從性苦悶到性幻想的心理轉變。少女無言以對的生理性慾一旦成了允許虛構的心理情慾,缺席的情偶形象便由想像來填補。杜麗娘由此而邁出了走向死亡的愛之舞蹈。

你不想對杜麗娘死而復生後的事件絮絮叨叨。你把那稱作另一個愛情故事。一個按照摹本重構的後《西廂》。一個被現實的繭絲糾纏住想像的蝶翅而成的婚嫁蠶蛹。你斟字酌句地表述著這樣一個意思:愛在死亡中是自由的,因為她只被要求倩魂與君共枕。而復生後的杜麗娘卻是不自由的,她無法逃避讓家庭和社會接納這個佔有和使用自己身體的男人。情偶不再虛化,他有了一個確切的名稱:丈夫。愛情故事滲入了社會性的話語,便無可挽回地發散出婚姻的平庸敘述。

在走向死亡和死而復生兩個故事的連接外,你發現了一個奇跡:愛與死的不可逆性在這里被消解。在死亡的冥河上,杜麗娘的一縷香魂乘著愛之幽舟四處游盪。你並不在意冥界描述中積演的文化一般模式。你感到驚訝的是,在這另一種時間和空間中的旅行,肉體已不再參與,因而旅行成了真真實實的游盪,靈魂的游盪。然而,杜麗娘卻在這種游盪中尋找肉體的交歡。當缺席者終於出現,心造的幻影成為血肉之軀的柳夢梅時,杜麗娘卻成了缺席者。肉體的缺席並不能阻攔她投入交歡的摟抱之中。於是,愛與死在另一種邏輯中變得互逆。你坦言你的發現;在走向死亡的故事中,敘述的中心是性愛,湯顯祖卻將它化為情愛的話語;而在香魂游盪的過程中,杜麗娘的肉體缺席使敘述轉為愛的繽紛異彩,湯顯祖卻反而再三地迷醉於性愛的語境之中。一個最有力的佐證是,那個彌漫著強烈性慾臊腥的石女道姑的性愛故事,恰恰是被湯顯祖安插在這里。石女的無門可入,與麗娘的無形求歡,構成了對應的象徵。由此,杜麗娘要求柳夢梅挖墳開棺以求肉體的復生便水到渠成。

你戛然而止你那小河淌瀉一般的語流。你開始眯細著眼睛端祥這位被你的話語所激活的杜麗娘。

(三)殉情

殉情是愛與死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當祝英台坐在一團喜氣的花轎被抬往馬文才家成親的路途上,她的思緒是否隨著花轎的悠然起伏而被顛回過去的時光?他不需要別人來回答。他只需要聽眾。祝英台一定想到她本來有很多機會去阻攔梁兄的死亡。同窗數載,愛在悠悠的歲月中滋生。為什麼不露出些破綻讓梁兄明白英台的女兒身,卻反而在梁兄疑惑時百般遮掩?為什麼十八相送時直截了當地表白內心的愛情竟這樣困難?他豎起一根食指貼在肥厚的嘴唇中間。噓!他知道這是女子的嬌羞。然而,祝英台其實是在男人指定的形象里含情脈脈,吞吞吐吐,欲說還休。她只能充當愛情的俘虜,等待梁兄的主動擄掠。不幸的是,梁山伯多少有些女性化。他的愚鈍不敏,他在戀愛上的被動態勢,最終使這場難以言傳的愛情被懸置起來。男人指定的女子形象,反過來將男人推向死亡的懸崖。

他當然不會忘記祝英台在樓台會時的女兒裝。在無望的愛情行將閉幕時,她陷入了一個儀式的迷惑之中。一方面她將告別與梁山伯的師兄弟關系,浪漫將從此被放逐出心靈的綠地。另一方面她忍不住要揭開初戀的秘密,梁兄究竟愛不愛她?她將以此祭奠自己的悲哀。於是,女兒裝成了有力的符號出現在儀式的系統之中。但她沒有料到,符號的過於強烈的信息會震撼原有的生命結構,梁山伯終因不堪忍受的性別借代而被消解結構。愛與死的聯結再次被實現。它的不可逆轉使祝英台看清了愛與死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縱身躍入裂作兩半的梁山伯墳墓。

殉情是無法更改的過去的一個彌補。殉情是痴情的一種極端表達。殉情使愛與死的逆轉在想像中得到實現。

一雙美麗的帶著不可解花紋的蝴蝶翩翩飛舞。他說,這是一個永恆的迷。哪一隻蝴蝶是祝英台的精靈幻化?在男人的藍天下,祝英台是否永遠是一隻不可解花紋的蝴蝶?

三、慵倦

(一)女人的體態

我必須面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美女,但我懷疑我面對的楊貴妃果真是歷史的真在。

於是我尋求符號表述的楊貴妃,卻驚詫自己處在各種文本發出的喧囂中。在「禍國」和「愛情」這兩個文本里,我無法自拔。這都是男人的文本,交織著男人對美女的復雜情感。不全是愛。不全是恨。不全是戀。不全是惜。我因此而看見他們在自造的情理膠粘的泥潭裡深陷。

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飲。相殊的東西在話語的敘述中不停地消逝,而眾多文本的迭印處則凸現出貴妃之美的共識:慵倦。

我不知道白居易是不是第一個發現楊貴妃的慵倦之美。當他寬袍攏袖、長歌吟哦:「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他卻當之無愧第一個成功塑造起楊貴妃的慵倦之美。女人的體態永遠是男人對美的具體理解。品味這重彩濃墨的詩句,我彷彿想到曾經觀賞過的許多西洋浴女題材油畫中,並沒有一幅製造過慵倦之美。語言的不透明性把女體的肉感刺激擯棄在審美眼光之外,慵倦這一與情慾有著密切關聯的女人體態從而有可能升華為一種永恆的美,而白居易的全知全能型敘事視角,則加強了審美應有的距離感,給這幅語言塗抹成的浴女畫鑲上了鏡框。我由此而不欣賞陳鴻在《長恨歌傳》里取的敘事視角:「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綺;光彩煥發,轉動照人;上甚悅。」令人想到唐玄宗掩身於重重帷帳後的窺視,全然破壞了楊貴妃的慵倦之美。

慵倦,意味著女人一任身體的自然放鬆而處於的無力狀態。對醜女而言,這構成了男人對醜陋的印象。對一般女性來說,慵倦常常會被看著懶散的同義詞。而對楊貴妃,出浴後的慵倦之態則凝固成中國傳統審美經驗中的永恆之美,盡管這審美經驗往往會因距離感的喪失而滑向情慾那一邊,但白居易的「嬌無力」卻永遠是對慵倦之美的最佳陳述。

慵倦與佔有欲毫不相干。它成了男人的無休止的渴望。它構成男人性心理中的集體無意識。它因此而成為楊貴妃的文學形象美之主語代詞。

(二)想像空間

人們稱她為楊貴妃遠遠超出於直呼芳名楊玉環。他非常樂意從獨特的發現開始他的語言創造活動。這與等級觀念無染。同為中國四大美女的西施和王昭君,都有貴為王妃的地位,人們卻習慣於稱呼她們的姓名。楊貴妃已不再僅僅是歷史上「實在」的美女,在民間的轉述和文人的創造性話語中,她已成為無數「缺席」的雍容高貴之美的具像,而將「缺席」納入「實在」的正是慵倦。

在「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灼熱性愛情語境里,他說他看到了一個處於雍容高貴地位的絕代佳人沉浸在永不魘足的愛河之後的慵倦。如膠似漆、情投意合這類符號已無法表述備受寵愛的楊貴妃。愛得太多,愛得太深,愛使雙方將各自的自我完全投射到情侶身上。愛成了永無休止的獻出自己所能給予的,卻又覺得夠不著自己想得的東西時的精神上的慵倦。詩人的充滿詩意的話語,將這種感覺不定永遠地定格在楊貴妃的「文本」之中。

是的,慵倦之美在他看來已不再僅僅表現在楊貴妃出浴後的體態上,也不僅僅是貫穿在她沉浸愛河之後的疲憊心態上,他以為這是兩種狀態的不可分割,是心體合一的結晶,當然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歷時性的審美過程中的「缺席」聚焦。一個為人熟悉的例子是,梅蘭芳在京劇《貴妃醉酒》中創造的貴妃形象,唱腔迤邐宛轉,氣聲若斷若續,體態婀娜恍惚,舞姿惆悵飄悠。表面上演的是美人的醉態,骨子裡卻寫盡了雍容高貴女性的慵倦之美。酒與華清池的溫泉水一樣,使楊貴妃盡展體態之慵倦。酒力不勝而嬌軀無力,酒後解脫致心乏畢露。酒畢竟不同於水,所以楊貴妃借酒澆愁,在里比多從戀偶型收回到自戀型的疲憊不堪的過渡中,心體合一地顯露出美女的慵倦。

他若有所思地說,慵倦絕不是睏倦、睏乏、疲倦、疲憊、有氣無力、精疲力竭之類語符的同義詞。慵倦已成為人們對美女的想像空間的一種確認,是審美意象系列中的一個單項。由此,他更在意白居易對尋訪太真的敘述:「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分明著意刻畫出楊貴妃睡夢驚覺時的慵倦之美。他當然知道詩句中表現楊貴妃聽到玄宗遣使造訪時的急迫心情,以致未能整衣妝容出迎。但如果僅到此為止,詩情詩意便不足以支撐起。唯有慵倦之美,才是詩人的審美中心,才能將楊貴妃在天上除了等待,什麼事都不幹的慵倦寫盡。他說誰若不信,不妨去看看陳鴻在《長恨歌傳》中的描寫,雖然楊貴妃仍在睡覺,卻要等睡醒後「冠金蓮,披紫綃,姵紅玉,曳鳳舄,左右侍者七八人」才出迎方士,慵倦之態全然消失殆盡,而貴妃之美又在何處?

㈣ 找一位喜愛的中國古代小說與戲劇女性或者男性的形象,進行分析。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
因為他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
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
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 曼練習是偉大的魔術師,它使看來無法演奏的樂曲得以演奏,並使它變得容易,得心應手。--車爾尼

如果你問我,怎樣成為好的鋼琴家,那麼你先告訴我,練了多少音階。--車爾尼

必須認真地練習所有的音階。--羅伯特.舒曼

Piano lessons boost children's memories --肖邦

即使是最簡單的樂曲,要做得完美也是困難的,也要多加練習。--巴克豪斯

當你演奏的時候,別管你的聽眾是誰。當你演奏的時候,要永遠覺得有一位大師在謗聽。--舒曼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貝多芬

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海頓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柴科夫斯基

音階練習是很重要的,不僅是為了訓練手指,也是為了訓練耳朵對協調性的感覺,對音程的了解,以及對鋼琴總的音域的理解。--霍夫曼.約瑟夫

我從來不喜歡練習,但當我開始練琴時,首先慢練十分鍾的音階,傾聽彈奏的聲音,每一個音都會產生回應,它給我動力,我一生將堅持這樣做。--克里本.范

音階、和弦、琶音的學習,對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才能掌握那些基本規律。鋼琴作品結構中的種種變化形式都是這些規律發展而成的。--尼古拉耶夫.里安涅德

練習音階和琶音必須堅持不懈,這些技巧都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鋼琴技巧。--瑪格麗特.朗

學習技術必須耐心、刻苦,並持之以恆;沒有技術,藝術就不過硬,就沒有風格,沒有特性。練習曲、音階、琶音、和弦等是非常貨真價實的,不能騙人。--帕德雷夫斯基.簡

和弦能增強音程的感覺,彈奏的力量與穩定,並能訓練手在鋼琴上的合適位置。--柯爾托.阿爾弗萊德

基本功練習包括五指練習、音階、琶音、哈農等,這些內容每天要練習,要持之以恆。在練習時,音色要有顆粒性,音樂要有連貫性;每個音之間都要有一定的傾向性,指尖的感覺敏度、力度、速度、顆粒性以及音色的各種變化,都可以通過基本功練習,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朱工一

該強調音階、琶音及巴赫作品的練習。每天都練半小時以上的音階、琶音,一定都要加上表情。只練那些旋律動聽、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是很有害的,不能認為只把技術上困難的地方練好就是達到了目的。--巴克豪斯

每天練習的時間應隨著每個人的體力、精力而定。最重要的是身體不覺得疲勞,提倡身體放鬆,精神集中地演奏音樂。--阿勞

練習好音階、琶音是必須的,練習時要根據自己的弱點,需要而有所不同。練習和弦是要用很慢的速度來彈,把手放在鍵盤上感受它的擴張。--拉羅查

練習時要彈得很慢,不用踏板,聽清樂曲中的每個音,然後用「心」來彈奏。如果需要一些特別的技巧,如八度就找一些八度的曲子來練。--卡扎德絮
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只有音樂能夠說明安靜和靜穆 。———柴科夫斯基
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羅傑·諾斯
擁有音樂,對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夠,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擁抱音樂,是不夠的。———拉赫曼尼諾夫
音樂與音符並沒有任何關系,音符不過是傳達音樂實體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畢達克
擁有音樂,對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夠,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擁抱音樂,是不夠的。 ———拉赫曼尼諾夫
音樂使一個民族的氣質更高貴。———福樓拜
音樂只對安寧的心境具有魅力。———蒲柏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大聲不入里耳、 曲高和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樂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古人
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貝多芬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
留神細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的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的民族性格。---舒曼
藝術正如生活那樣,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麼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羅曼.羅蘭
音樂是一種語言,它能確切地反映個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質。——艾涅斯庫
人們時常埋怨音樂是這樣的模糊,聽音樂時,簡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但每個人對文學總是能夠理解的。不過,對我來說……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達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不是因為音樂不夠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因此,我發現:每當我試圖用文字或語言來說明一段音樂時,好像是說過了,但又好象說的都不令人滿意。——門德爾松
音樂是屬於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威爾第
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莫扎特
不同生活接觸,不能為其生活的創作;不鍛煉自己的人格,無由產生偉大的作品。——聶耳
真正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是把 它們編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 貝多芬
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 海頓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 —— 雨果
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伊索
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 黑格爾
音樂家必須不斷地反身自省,培養自己最內在的東西,以便使它轉向外界。 —— 歌德
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里創造的情緒中去。 —— 盧梭
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 —— 叔本華
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品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一個人快樂。 —— 柏拉圖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 貝多芬
我深信:質朴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美的原則。 —— 格魯克
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 —— 門德爾松
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 海頓
通過與詩的內在聯系,音樂獲得了新生。 —— 李斯特
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 —— 門德爾松
最好是創作出真實情景,而不是照搬。 —— 威爾弟
我在旋律上花費很多功夫。重要的事情不在於旋律的開始,而是把它繼續下去,發展成完滿的藝術形象。 —— R.斯特勞斯
作曲並不難,但剔除多餘的音符卻是極為困難的。 —— 勃拉姆斯
作曲家在創作一個作品時是全力以赴的。他輪番地經歷了相信、懷疑、熱心、絕望、欣喜和痛苦。 —— 比才
我非常熱愛音樂。正因為我熱愛音樂,我試圖讓它脫離使它受到抑制的貧乏的傳統。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象自然那樣無邊無際,象風,象天空,象海洋。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裡,成為學院派藝術。 —— 德彪西
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羅傑.諾斯
人們認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錯誤的。沒有人像我那樣在作曲上花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一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 —— 沃.阿.莫扎特
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象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 弗德雷里克.柏遼茲
對一個作曲家來說,從他對農民音樂的研究中獲得全部益處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要完整地吸收農民音樂的語匯,以致達到除這種語匯以外忘掉一切的地步,並把這種語匯作為自己的音樂母語來使用。 —— 巴托克

㈤ 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什麼啊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㈥ 古代小說女生人物形象介紹

1.淺藍色對振式收腰托底羅裙,水芙色的茉莉淡淡的開滿雙袖,三千青絲綰起一個鬆鬆的雲髻,隨意的戴上繪銀挽帶,腰間鬆鬆的綁著墨色宮滌,斜斜插著一隻簡單的飛蝶摟銀碎花華勝,淺色的流蘇隨意的落下,在風中漾起一絲絲漣漪,眉心照舊是一點硃砂,綽約的身姿娉婷,漫步來到御花園。
2.淺淡的橙紅顏色長襲紗裙緯地,外套玫紅錦緞小襖,邊角縫制雪白色的兔子絨毛,一條橙紅色段帶圍在腰間中間有著鑲嵌著一塊上好的和田美玉在段帶左側佩帶有一塊上等琉璃佩玉佩掛在腰間,一頭錦緞般的長發用一支紅玉珊瑚簪子挽成了墜月簪在發箕下插著一排掛墜琉璃簾,更顯嫵媚雍容,雅緻的玉顏上畫著清淡的梅花妝,原本殊璃清麗的臉蛋上因成了女人而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澀顯現出了絲絲嫵媚,勾魂懾魄;若是原似嫡仙般風姿卓越傾國傾城,現卻似誤落凡塵沾染了絲絲塵緣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難忘的卻是那一雙燦然的星光水眸。
3.著一身月白衣,搭上雪羽肩,里穿乳白攙雜粉紅色的緞裙上銹水紋無名花色無規則的制著許多金銀線條雪狸絨毛,纖腰不足盈盈一握,顯出玲瓏有致的身段。大大的琉璃眼睛閃閃發亮如黑耀石般的眸開閡間瞬逝殊璃.櫻桃小口朱紅不點而艷。一頭秀發輕挽銀玉紫月簪,恍若傾城,似是飄然如仙。
4.一身藍色的翠煙衫,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身披淡藍色的翠水薄煙紗,肩若削成腰若約素,肌若凝脂氣若幽蘭。折纖腰以微步,呈皓腕於輕紗。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頭上倭墮髻斜插一根鏤空金簪,綴著點點紫玉,流蘇灑在青絲上。香嬌玉嫩秀靨艷比花嬌,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一顰一笑動人心魂。寐含春水臉如凝脂,白色茉莉煙羅軟紗,逶迤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身系軟煙羅,還真有點粉膩酥融嬌欲滴的味道。
5.飄廖裙紗裹緊綢緞,顯出玲瓏剔透的誘人身姿。抹胸藍蝶外衣遮擋白皙肌膚。周旁藍色條紋,細看卻現暗暗藍光。晶瑩剔透的倒墜耳環垂下,搖曳。散落肩旁的青絲用血紅桔梗花的簪子挽起。斜插入流雲似的烏發。薄施粉黛,秀眉如柳彎。額間輕點朱紅,卻似嬌媚動人。纖手將紅

㈦ 中國古代小說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古代小說起源於神話傳說。與其他民族的小說一樣,最初的作品都與上古傳說有關,神話傳說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這為小說的孕育和產生准備了條件。比如《紅樓夢》的開頭,就是借用了女媧煉石補天的上古神話傳說。
二、中國古代小說在民間汲取營養。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為小說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說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比如《西遊記》,就是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文人與民間創作結合的創作方式,使得中國古典小說呈現了重視情節的特點。重視寫情節並不意味著忽視寫人物,而是要通過情節表現人物,以外在的情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
三、古代小說與歷史結合很深。比如《水滸傳》,就是充分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國演義》,整個小說就是構築在虛實歷史之上的。
四、我國古代小說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於現實。小說創作不脫離現實,這些小說都產生於現實,由於現實問題的觸發而幻想出來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創作的小說《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寫日常生活,並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紅樓夢》。
五、古代小說是逐漸發展的。由最早的神話傳說式到志怪式,再成長為唐時期的傳奇,最後到明清時成長為長篇巨作。

㈧ 古代小說有哪些書生形象,他們有什麼特點

古代小說讀書人的形象這就難說了,如果說的是服飾的話那就是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儒服,就是專門給讀書人穿的。給人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文質彬彬,溫文有禮,談吐不凡,落落大方等等。當然也有手無縛雞之力這個印象在裡面。

㈨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

明代徐復祚的雜劇《一文錢》刻畫了一個貪得無厭,愛財如命的吝嗇鬼盧至的形象;莊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監河侯也是吝嗇鬼,

㈩ 古代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500字論文

內容摘要:王熙鳳被稱作是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鳳不但有著美麗的容貌,還有著超凡的管理才能,且心機深重、陰險歹毒,成為女性世界中一隻傑出的「鳳凰」。本文從王熙鳳的側面描寫反映出封建貴族的罪惡本質,以及封建家族走向滅亡必然趨勢的命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7076084.htm
關鍵詞:王熙鳳 能力才幹 陰險歹毒
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同時代對王熙鳳的理解與評價各有差異。王熙鳳的人物形象描述代表著時代性,基於經濟市場下背景分析王熙鳳的處事風格及人物性格。對王熙鳳為人處世的分析,可以看出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必須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分析人物真實的性格特徵,為《紅樓夢》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容貌風華,恍若神妃
王熙鳳人物出場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採用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一語未了,只聽到後院中有人笑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其裝扮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外表,把王熙鳳塑造成雍容華貴的美人,賦予了她迷人的風采,使她在眾多美女的賈府突顯而出。
筆者除了直接描述外,還從側面襯托鳳姐的美貌。在「見熙鳳賈瑞起淫心」和「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兩回中,筆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鳳的心機和手段,另一方面顯現出王熙鳳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齒,巧言善辯
王熙鳳伶牙俐齒的口才也讓讀者印象深刻。從她開口的與眾不同,「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時時不忘。」從王熙鳳話中,既有對林黛玉的恭維,又有對賈府眾姐妹的關照,同時不忘討好「老祖宗」,這一席話可謂「一石三鳥」。應了周瑞家那句話「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
「劉姥姥進榮國府」這回,王熙鳳超常的巧言善辯才能及處事的應變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王熙鳳對劉姥姥的來意心知肚明,劉姥姥在訴說家道艱難的時候,也不失時機地告訴劉姥姥:「不過借賴著祖父的虛名,作個窮官罷了……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王熙鳳盡量的貶低自己,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損失的同時,又不至於得罪劉姥姥。簡短的幾句話王熙鳳的表現既讓劉姥姥不失顏面,又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展現了她異於常人的語言才能。
三、心思細膩,善於心計
在人際關系繁中復雜的家族中,處處都需要防備外人的算計,捍衛自己的地位,王熙鳳可謂機關算盡。一邊對「老祖宗」奉承巴結、極力討好,一邊對王夫人甜言蜜語,對周圍平輩也極力拉攏關系,對待下人打壓收買,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時候,王夫人委託賈探春代為管理。當王熙鳳得知探春能力後,對賈府平輩贊美了一番。從中看出她縝密的心思,平時留心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在熟知每個人弱點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對付他們。在賈璉偷娶尤二姐事上,王熙鳳在得知此事後,馬上訊問家童打聽尤二姐住處。巧言令色的將尤二姐騙入賈府,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狀,借機大鬧寧國府。在賈母面前假裝好人,瞞騙賈璉,將尤二姐逼死。整個過程,將她善於心計表現的淋漓盡致。
四、做事干練,爭強好勝
王熙鳳自幼充當男孩子教養,行事風格與那些閨閣女子自然不同。在劉姥姥進榮國府時,聽說熙鳳管理賈家,就對她稱贊有加。在寧國府,無人敢惹焦大,王熙鳳卻敢說:「還不早打發了沒這王法的東西!」協助管理寧國府時,對下人說:「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由著你們去,再不要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樣的』,這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半點,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現清白處置!」不難看出她雷厲風行的作風。
筆者在表現雷厲風行時,也體現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寧國府辦喪事她本可以不出面,但她極力主動請纓去寧國府幫忙。在鐵檻寺,老尼求王熙鳳幫退守備家的定禮,熙鳳本不想管,可被老尼的話相激,便發起了興致。從中不難感受到她喜歡賣弄的性格。
五、兩面三刀,陰險歹毒
賈瑞起色心時,熙鳳本就十分痛恨,卻滿臉微笑,還以語言相挑逗。對尤二姐的巧言令色,博取尤二姐的同情,讓尤二姐「認她作是個極好的人」,跟隨她進入大觀園。另外,熙鳳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狀,大鬧寧國府後,說此事只用五百兩銀子平復。在尤二姐面前,又以姐妹相稱,背地裡卻叫丫鬟欺侮尤二姐,並不斷咒罵二姐,使二姐最後被逼死。
為了得到三千兩銀子,熙鳳與官府勾結使得張家女兒、守備兒子同時自盡;為了除掉情敵,又用借刀殺人將尤二姐活活逼死;因為賈瑞的「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她便說賈瑞「起這個念頭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對待別人的生命,讓人不寒而慄。
作品中,作者一面通過對人物形象美麗、潑辣、伶俐、歹毒的描寫,贊揚女性的聰明才智,呼籲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現對她善於算計,心狠手辣的厭惡之極,揭露並鞭撻了封建時期的主子的罪惡本質。單從作者給王熙鳳判詞中,不難看出筆者對這個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說的形象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女主有雙重人格 瀏覽:904
牛車呂赫若小說全文 瀏覽:628
葉羅麗靈公主的小說全集 瀏覽:908
白粥知他意免費小說 瀏覽:816
免費小說兼職媽咪不要跑 瀏覽:6
玄幻小說經典環境描寫 瀏覽:217
好看偏執小說推薦 瀏覽:633
多男的穿越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128
300原創微小說怎麼寫 瀏覽:335
全國高考語文小說閱讀 瀏覽:746
可以寫小說賺錢小說app 瀏覽:40
小說秋風襲人還續寫嗎 瀏覽:664
小說排行榜完本穿越 瀏覽:398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
小說網游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6
小白搞笑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說 瀏覽:329
小說化龍成神txt下載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