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

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

發布時間:2021-11-24 10:50:21

① 國考行測常識古代文學史上的那些冷門知識

在這其中,文學常識以強勁的勢頭出現了,從近五年的考情來看,平均每年出現2道題目,如果沒有深厚的積累,確實很難選出答案,往往大多數同學都會呈現出「談文色變」的情況,然而這個部分的積累一方面會增加我們的常識,另一方面也會做好言語部分的助攻。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大家加油啦!

例1:楊柳是我國古代詩詞裡面較為常見的意象,往往蘊涵離別之情。下列名句中不是表達送別意象的是:

A.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B.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C.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D.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中公解析】:選D項。考察古典詩詞中「楊柳」意象的含義。A項出自王之渙《涼州詞》,此處楊柳指的是《折楊柳》曲,借而表達送別。詩人感慨,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折楊柳》,春風是不會吹過玉門關的。表達戍邊戰士對故鄉的思念之情。B項出自王維久負盛名的送別詩《渭城曲》,此處楊柳意指送別。C項出自柳永《雨霖鈴》,為柳永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D項出自歐陽修《蝶戀花》,主要描寫閨中少婦的傷春之情。綜上,本題選擇D項。

其實我們常常考察到關於樹木意象類的內容,我們做好相關的梳理就可以事半功倍啦!

例3: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的理念。下列語出《尚書》的是:

A.「和為貴」 B.「和而不同」

C.「協和萬邦」 D.「兼愛非攻」

【中公解析】:選C項。考查古代典籍主要思想。A項「和為貴」出自《論語·學而》,意為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B項「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為君子與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膠似漆,小人之間看上去如膠似漆但內心勾心鬥角。C項「協和萬邦」出自《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意為眾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協調萬邦諸侯。D項「兼愛非攻」出自《墨子·兼愛》。故本題選擇C項。

②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

李逵,長相黝黑粗魯,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之一,綽號 「黑旋風」,具有農民的純朴、粗豪的品質,反抗性很強,對正義事業和朋友很忠誠,但性情急躁。是剛直、勇猛而又魯莽的人物典型,元代以來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

李逵的性格特點是愛憎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慷慨大方,重義疏財,率直粗礦,勇而有謀,膽大心細 !

(2)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擴展閱讀

真假李逵:李逵回家接母親上樑山享清福,途中遇到李鬼冒自己的名剪徑打劫,砍了李鬼一刀。聽李鬼說要贍養九十老母,便沒有殺李鬼,還給了他十兩銀子。後來得知受騙,李鬼並沒有九十老母,才殺了李鬼,李鬼妻逃走。

怒殺四虎:李逵回家見母親,母親因思念兒子常年流淚,已經雙目失明。李逵騙母親說做了官,要接母親去享福。背著母親至沂嶺,母親直喊口渴。於是李逵讓母親坐在一塊大青石上,自己去給母親取水。不料取水回來,發現母親被老虎吃了。李逵悲憤交加,手提朴刀,連殺子母四虎。並收拾了母親的屍體殘骸,送到一座庵後埋葬。

斗浪里白條:宋江、戴宗和李逵三人到灑樓喝灑,李逵到漁場討要活魚打散了竹篾。「浪里白條」張順要和他理論,卻被李逵的重拳打跑。張順設計將李逵騙到江中。李逵不識水性,在水中被張順弄得萬分狼狽。後經宋江等人勸說,張順這才放過李逵,並和宋江等人結成了生死之交。

③ 歷年全國各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急求啊!!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點擊查看>>>廣西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匯總

相關真題如下:

1、以下河流中哪條河流的發源地是廣西?

A、紅水河 B、柳江 C、右江 D、桂江

2、秦漢時期活動於我國南方的「駱越」民族,構成了今天哪個民族在廣西最大的兩個分支?

A、苗族 B、壯族 C、瑤族 D、侗族

3、2014年9月17日,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哪個城市舉行?

A、南寧 B、北海 C、防城港 D、欽州

7、中國古代小說塑造了很多莽漢形象,他們外表威猛如金剛,性格天真似兒童,深受讀者的喜愛,下列小說莽漢的時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④ 《水滸傳》塑造了幾位英雄好漢的形象

《水滸傳》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漢的形象。

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樑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

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樑山之後,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巔峰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4)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擴展閱讀: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繼承並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⑤ 水滸傳中李逵元夜鬧東京的故事簡介

李逵元夜鬧東京:

大聚義之後,在菊花之會上,宋江提出招安之事,李逵大鬧以示不滿,宋江假意要斬其頭。第二年元宵,宋江等人去東京看燈,李逵也要跟隨。

到了東京之後,宋江等與名妓李師師見面,李逵見了大怒,先打翻在附近的楊太尉,又放火並大鬧,幸得梁山軍馬到城下將眾人護送出城。

(5)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擴展閱讀:

李逵形象從元雜劇開始廣泛流傳於世,《水滸傳》成書後更確定了他的基本造型、經歷和性格。從此以後,李逵這一形象對中國文學和民間語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文學方面,《水滸傳》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章回小說中英雄傳奇類型的鼻祖。而李逵這一形象為後世這一類型的小說中的莽漢形象樹立了一個範本。

牛皋、孟良、焦贊、程咬金、齊國遠等角色雖各有不同之處,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李逵形象的影響。

而在民間話語當中,李逵也常常成為直率粗魯大漢的代名詞。此外,真假李逵一段故事,影響也頗為廣泛,人們常常用李逵與李鬼比喻真貨和假貨。

⑥ 水滸傳人物形象 李逵 人物形象分析

1、從社會和歷史的角度研究,認為其優點和缺點都源於其出身——農民階級的特性;有的認為李逵是心智不健全導致心理扭曲的人。

2、從書中羅真人對李逵的評語入手,分析李逵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宗教觀的體現,是一個「半神半獸」的角色。

3、從文學創作本身上講,認為李逵只是一個插科打諢的人物,純粹是用來襯托宋江等人的,根本不用對其作任何認真的看待。

4、認為李逵是梁山後期一個沒有愚忠宋江的人,一個徹底反對招安之人,他用看似瘋狂魯莽不可理喻的行徑表達了富於反抗性的內心,堪為梁山最大智若愚的人物。

5、李逵是《水滸》中性格特色最突出的人物之一,這是作者施耐庵對自己所處社會的不滿表達和精神宣洩,是承載著作者施耐庵渴望沖破封建社會枷鎖的一種訴求。

(6)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擴展閱讀:

李逵的後世影響

李逵形象從元雜劇開始廣泛流傳於世,《水滸傳》成書後更確定了他的基本造型、經歷和性格。從此以後,李逵這一形象對中國文學和民間語匯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文學方面,《水滸傳》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章回小說中「英雄傳奇」類型的鼻祖。 而李逵這一形象為後世這一類型的小說中的「莽漢」形象樹立了一個範本,牛皋、孟良、焦贊、程咬金、齊國遠等角色雖各有不同之處,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李逵形象的影響。

而在民間話語當中,李逵也常常成為直率粗魯大漢的代名詞。此外,「真假李逵」一段故事,影響也頗為廣泛,人們常常用「李逵」與「李鬼」比喻真貨和假貨

⑦ 中國小說里「四大粗人」性格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共同點:

1、在小說中,與第一主角是配合默契的搭配。「劉備+張飛」、「宋江+李逵」、「秦瓊+程咬金」、「岳飛+牛皋」。永遠是第一主角冷靜理性、成熟穩重卻過於隱忍、不敢做有違傳統道德卻符合人性的事,而那些大逆不道但伸張正義的事,就交由這四位粗人做了。
2、粗狂豪邁、剛強勇武、但容易得罪人,卻又惹讀者的喜愛。
3、看似粗魯沒風度,但都有心思細膩的一面。
4、都是書中笑料的源頭。
不同點:
一、李逵——草莽好漢、傻得可愛
1、李逵與其餘三人不同,更具有粗魯、不謹慎的性格,而其餘三人,多數時候,還算有點頭腦,可能因為其餘三位都是大將之才,而李逵只是個莽夫,關鍵時刻有點小聰明。
2、還是因為李逵只是莽夫而其餘三個是將才,所以其餘三人都有些領導能力。
3、但因為此,李逵顯得更有民間草莽英雄的氣質。
二、張飛——悲劇英雄、死得憋屈
1、張飛可能是最不讓讀者喜歡的。因為其餘幾個都有些可愛、而這位不會。究其原因,是因為張飛殺孽太重(但至少他愛民如子),也沒有傻的可愛的時候(不像李逵,雖然粗魯不細心,但有時為了宋江,當真傻的可愛)
2、張飛最為悲情,卻沒有英雄的悲情。程咬金和牛皋是笑死的,不像其餘兩位悲劇。但李逵雖沒有英雄的死法,卻至少死得忠義,而張飛是死於叛徒手中,更突出其性格悲劇(暴躁而得罪下屬)
三、程咬金——第一福將、最會做人
1、程咬金很會做人,很會玩心機,也沒有多大野心,不然不可能以一個莽漢的形象出場,到處得罪人,最後卻總是連書中人都喜歡他。屢犯軍規、徐茂功都想殺了他了,最後呢?眾兄弟保住了他。
2、程咬金也是名福將,總是碰上好運,這點很多人都知道。
四、牛皋——大將之才、左公之風
1、牛皋很像左宗棠和歷史上的張飛(不是演義里的),粗中有細、深諳用兵之道、領兵有方(不像演義里的張飛,管不好屬下,還遭他們的暗算)。
2、正直剛毅,這四個字,他們四人中只有牛皋擔得起了。正直這一點,李逵、張飛就做不到,他們只知道大哥是對的。程咬金雖然知曉大義,但沒有大義凜然的風度,因為他太過於詼諧,而牛皋有種威嚴和正氣的形象。

⑧ 三國人物的性格、解釋

說起關羽關雲長,基本可說是人所共知吧,然而大部分人所認知的關羽,卻並非來自於《三國志》等史書,而是或直接或間接地出於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可以這樣說,其實大家所認識的關羽,實際上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形象,而非歷史上的這一個人。這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而且對審視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義,在有關關羽的文學諸樣式,包括傳說、筆記、說話、戲曲、小說等與民俗、宗教、倫理、哲學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關羽被譽為集「儒雅」、「英靈」、「神威」、「義重」於一身,是「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的「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所以關羽是與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相始終的一個形象。
關羽在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中,都是作為忠義和勇武的代名詞存在的。他是一個赤面長須提大刀、在十萬軍中取上將之頭易如反掌的人物,是一個為了義兄不惜放棄榮華爵祿、雖涉千山萬水而不辭的人物,一個能使貴為帝王之尊的義兄寧可不要江山也要為之報仇雪恨的人物,這是何其美好的存在。然而對比一下歷史上的關羽,卻讓人有點掃興。其高大的形象又從何說起?
上面說過,關羽在文學作品中是作為忠義和勇武的代名詞存在的,凡此種種,雖然未必就是全部的真象,卻也並非空穴來風,那欒讓我們先看看《三國志》里一些關於關羽驍勇方面的歷史評價:
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溫恢:「……關羽驍銳……」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程昱:「……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劉曄:「……名將唯羽……」
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劉曄:「……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呂蒙:「……關羽實熊虎……」,
吳書‧陸遜傳:「蒙曰:『……羽素勇猛……』」
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
除了上面這些,《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還有一段「刮骨療傷」的傳神記載: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由此可見,關羽在歷史中確實留下了赫赫勇名,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多以關羽、張飛形容猛將。比如東晉劉遐「忠勇果毅」,「率壯士臨堅推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的部屬薛彤、高進之 「勇力過人」、「身經百戰」,「時以比關羽、張飛」 (《宋書‧檀道濟傳》);同?劉宋名將的薛安都,奉命征討豫州剌史魯爽時,安都「躍馬大呼,直往剌之,應手倒……爽世梟猛,咸雲萬人敵,安都單獨直入斬之而返,時人雲關羽斬為良不是過也」 (《南史‧薛安都傳》);北魏楊大眼「為諸將之冠」,號稱「國之名將」,「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魏書‧楊大眼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以上這些戰意激昂、勇力過人的猛將,都喜歡以關羽、張飛作比,這方面表明了後世人對關羽武功的崇拜與首肯。
雖然前面舉出了不少例證,但我們能就此下定論,把關羽定位為古之名將嗎?縱觀關羽一生的表現,其獨當一面領軍出戰的大陣仗,就只有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發動的襄樊之戰,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隨後卻被東吳的呂蒙襲取了荊州,兵敗身死。這樣的結果對劉備集團的打擊可謂相當巨大,其間更顯示出關羽作?一方大將在對時局的把握、戰略的操作,以及外交、謀略等方面的欠缺。由於並非本文重點,在此只舉一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曰:「(在呂蒙襲取荊州以後)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葯,飢寒者賜衣糧。……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呂蒙入主後的荊州可謂民胐歸心,關羽對此卻不但不封鎖消息,還遣使聞問,軍士們知道城中老少一切安好,試問還有何作戰之心,作為一個統軍將帥,兩人的手段可謂高下立判。
或者由於這次的失誤,蜀漢後主在景耀三年(260年)為關羽追謚時,竟把關羽追謚?「壯繆侯」,謚法中有雲:「名與實爽曰繆」。當然,據韓康祖先生考證,古時「繆」和「穆」通用,「壯繆」類同岳飛「武穆」,又說:「考謚法,布德執義曰穆」。這是站在後來維護關聖的立場上,以後世的名聲來反推當時評價的,因?蜀主劉備的吳皇後就被謚為「穆皇後」,謚法講求一字千金,在同一時期兩個謚號並存的話,說成互通實在難以服眾。
關羽的「勇」,是歷史的事實,也是他在文學作品中的初步形象。唐玄宗時郎君胄《壯繆侯廟別友人》就有「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 一劍萬人敵」之語。但「勇」在當時也並非關羽能獨享尊榮,最起碼對其以「兄事之」的張飛也同樣擁有,在《三國志》里陳壽對他們的貶抑評價分別是「剛而自矜」與「暴而無恩」,看上去兩人還只是不相上下,而且張飛工於書畫,在入川、守備巴西期間又表現出眾,就連其謚號「桓侯」都似乎比關羽要好,《逸周書‧謚法解》雲:「辟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既然如此,?何後世人在文學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都對關羽奉若神明,而對張飛卻不那欒崇拜呢?
二 演變期
關羽的本錢在於「勇」與「義」,既然我們在「勇」方面找不到絕對的優勢與答案,那唯有嘗試一下在「義」方面去探討了。
在文學作品中描寫三國時期的故事,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已經出現,此小說以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為主,可見這些故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然流傳,同時期的還有《裴子語林》、《殷芸小說》等。隋朝的《大業拾遺記》記載了隋煬帝觀看「水飾」,有曹操譙水擊蛟,以及劉備躍馬過檀溪的雜戲;到了唐初,劉知幾的《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驕兒詩》又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由此可見,最遲在晚唐,三國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傳播,而且連孩童都很熟悉,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故事。但在文學領域里,唐代講述三國故事的「市人小說」以及以三國為題材的小說故事,關羽在其中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唐以前的關羽形象,基本上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這大概可以理解為藝術虛構未進入小說創作,比較講求「實錄」。
到了宋代,市民文藝相當發達,「說話」的風氣也逐漸盛行,流傳甚廣的三國故事自然而然成為說話人最常用來發揮的題材,「說話」的「講史」類中,還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與專業藝人,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蘇軾《志林》載:「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照上面的資料推斷,以劉備?正統的三國故事理應在北宋或以前就成?範式。
既然民間以劉備集團為正統,那欒劉備集團的名臣重將諸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亦勢必為眾人心中所愛,在隨意發揮的「說話」中,這些賢臣猛將成為英雄是順理成章的。然而,在民間非常吃香的關羽,到了北宋初年卻得不到統治階層的垂青。經過了近百年戰亂重新建立起來的統一王朝——北宋,其時代氣息以及最高統治者的價值觀、統治風格等都與魏晉、隋、唐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它和時代的風尚有關。魏晉、隋、唐,是尚武尚勇的時代,試看《晉書‧蘇峻傳》一段記載:「峻率眾攻之,幾至陷沒。東西抄掠,多所擒虜,兵威日盛,戰無不克,由是義胐沮衄,人懷異計……嶠與趙胤率步兵萬人,從白石南上,欲以臨之。峻與匡孝將八千人逆戰,峻遣子碩與孝以數十騎先薄趙胤,敗之。峻望見胤走,曰:『孝能破賊,我更不如乎!』因舍其胐,與數騎北下突陣,不得入,將回趨白木陂,牙門彭世、李千等投之以矛,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三軍皆稱萬歲。」身為主將的蘇峻,在己方占盡優勢、基本可說是穩贏之際,卻還要突顯自身的勇武,數騎突陣,由此例證,可一窺魏晉、隋、唐時期的尚武精神;還有諸如上面提到的劉遐、薜安都、楊大眼等猛將,「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薛仁貴、「落雕都督」 斛律光,以及史萬歲、蕭摩訶、尉遲恭、秦瓊等武人,都令魏晉、隋、唐時期的關羽、張飛身價百倍。但北宋卻是一個尚文不尚武的時代,魏晉、隋、唐時期那種風尚與氣息在北宋初年可謂相當消磨,關羽這類猛將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其次,北宋時期是一個重實利的世俗時期,對於意識形態往往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續資治通鑒‧卷第三》里講,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干元元年(963年)到祭祀西周功臣姜尚的武成王廟視察,當他看到兩廊壁上參與配享的歷代武將畫像時,以令牌指著戰國秦將白起說:「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並當場指出只有「功業始終無暇者」才有資格配享武聖姜太公,遂著令吏部尚書張昭等人議論去取,其結果是將漢代的灌嬰、班超,以及唐代的秦瓊、張公謹等二十三員戰功顯赫的武將晉升到兩廊接受配享,而關羽、張飛等二十二人則被罷黜。由此可知,在北宋初年的統治者眼中,關羽的地位不僅是歷史上的一個一般武將,而且由於其功業未就,還受到相當的歧視。
然而世局如棋,世事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到了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首開追封古人的先河,先於崇寧元年(1102年)封關羽?忠惠公,再於大觀二年 (1108年) 加封關羽?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加封?義勇武安王。 ?何同?北宋朝廷,情表卻有如此大的轉變呢?我們還是從上面兩個關羽地位下滑的方向去找原因。
首先是關於宋廷的尚文不尚武。有宋一代開國伊始,就己經是一個由始至終被欺壓的朝代,北方契丹的入侵和宋人的屈膝求和可以說是籠罩著整個北宋,由此,整個民族都懷著一種渴望強大起來的心願,眼前的世界愈是狹小,美化過去與追憶崇高、大的傾向便愈是明顯,關羽等武人所象徵的強而有力的精神、氣質,就正正成為時代之所需,他們符合了人性中軟弱的一面所宴生的依賴感,造成了該時期的英雄崇拜;基於這種時代精神的需要,三國時代以驍勇著稱的關羽、甘寧等人均被宋廷策封,而關羽更一直被賦予了「義薄雲天」的忠義形象,對統治者的助益尤大,這正?其高大形象創造了比同期其它武將更為優越的條件。
第二是宋廷對於意識形態的實用主義態度。自兒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及宋廷重文輕武、強干弱枝等政策的實行,北宋的積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這欒說,它是在北方強大的壓力下一直處於弱勢、偏安的局面。這時候,就需要相應的意識形態去支持,而劉備蜀漢集團的情表,便在此與之相類。北宋朝廷與劉備集團一樣同是正統,也一樣要北防逆賊,如此,勢必再把劉備君臣的形象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聯合以上兩點,關羽可謂是集「勇」與「義」於一身的典型形象,我們重提一下上面提到過的一個問題:論勇,張飛不比關羽差;論義,也不見得張飛就有何失義之處吧,何故張飛的形象就不及關羽的來得高大呢?誠然,縱觀張飛一生,從未對其主公劉備有何失義,但問題卻在於他也未能盡展他的義,相比起關羽的被擒投降,但在報效曹公、知道劉備的下落後就立即出走歸位,張飛似乎就差了點甚欒,他未曾被擒,也未曾回歸,在民眾眼中最有可能的是把這看成順理成章吧。如果要討論說,張飛戰敗後是否會投降,是否會背叛劉備,相信無一人會說是,但相比起關羽的兩邊皆盡義,似乎在典型性、可塑性、震撼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及,所以在人們眼中、在文學形象中,這個絕義絕勇的角色就非關羽莫屬。另外,我們再一次看看李商隱《驕兒詩》的「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句,這說明張飛的形象最遲在晚唐就己經是像《三國演義》里的莽漢形象,個中原因當然值得探討,但由於這不是本文的討論范圍,在此就不多說了;這里想說的是,這種莽漢形象一旦形成,就註定不可能成為官方所推崇,以及在民間所樹立的完美形象。
那欒北宋以後的南宋,又是一個怎欒樣的時代背景呢?首先,它上承北宋,依然處於弱勢、偏安的局面,而且女真人的勢力比契丹人還要強大得多,這些經歷過「靖康之難」的南宋臣民,對渴望國家強大、對關羽等武人所賦予的武勇精神氣質,只會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關羽以至蜀漢政權的北伐,更被冠上了「春秋大一統」的涵義。其次,南宋理學的異常發達,使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極度講求忠君愛國、禮義廉喝的儒理國度,忠恕廉喝等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人格地位高低的最重要指標,而關羽歷來的形象,便是符合這指標的忠跟義的代表人物; 另外,《三國志》裴注所引《江表傳》 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句,這也使他大受當時士層的青睞,明代文徵明的《題聖像》就以此贊揚關羽:「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威而武,戰袍不脫夜觀書。」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關羽再一次受到加封,成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
三 定型期
到了元代,三國故事除了依然流行於「說話」之外,還相當流行於民間的戲曲,戲曲作?民間藝術,對於這位千古英雄,自然是要大力歌頌的。據《元曲選》等古籍記載,以三國故事編寫的雜劇約有六十多種,比如有關漢卿的《單刀會》、《西蜀夢》,鄭光祖的《三戰呂布》,以及《千里走單騎》、《桃園結義》、《古城會》、《單刀劈四寇》等,而以上所列以關羽為主角的戲,一般被稱為「關公戲」。
後來,戲曲表演由於關公戲 「乃戲中超然一派,與其它各劇絕然不同」( 郭明志語 ),就連其舞台藝術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戲曲演員一般分為旦、末、凈、雜四大類或者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生行又細分?老生、小生、武生、老武生、紅生等,「紅生」就是專演關公的特有行當;而所謂的「五綹」髯口也是在扮演關公這個角色時專用的,五綹即耳際兩綹,嘴上兩綹,須下一綹,專稱「關公髯」;此外,青龍偃月刀等也是關公的專用之物。關公戲的表演,除戲曲中通用的基本形式外,還有不少特殊而極為嚴格的要求和許多不成文的規矩,比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十天需要齋戒獨宿,熏沐凈身、出場前要給關公像燒香叩頭,在後台殺雞祭聖、紅臉譜上要劃一金鋪,稱做「破臉」、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掛關帝聖像的護身符,演出之後更要用此符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尤其在演《走麥城》時,更加搞得陰森怕人,台上台下皆燒檀香、點蠟燭,滿場捈霧彌漫,活像擺道場求仙一般。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關羽在民間以及文學作品中的超然。
元代除了戲曲異常發達外,小說的發展也極度興盛。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完整的關於三國故事最早的小說,是元初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和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本的《三國志平話》(《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兩者其實就是一部書的兩種版本。它的情節不受史實約束,表現了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從基本輪廓去看,它已具備《三國演義》的雛型,但其唦事簡略,文筆也比較粗糙,大約只是供元代講史藝人「說話」使用的一個提綱或底本,這類話本絕不可能只有一種。羅貫中先生正是在這些群眾傳說與民間藝人、下層文人創作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三國志》和裴松之先生註解的材料,寫就了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三國志平話》雖然刻於元代,但其主要的故事情節基本在宋代就已成形,例如形成於宋、金之間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梁史平話》的入話,就講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乃是被漢高祖劉邦殺戮的功臣韓信、彭越和陳豨的轉世,而備受曹操欺壓的漢獻帝乃是劉邦再生,整個三國歷史就是一個冤冤相報的故事,而《三國志平話》一開始用的也就正正是這段情節,只不過把陳豨改成英布罷了。這個情節在後來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更獨立成章,寫成「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故事,加入了項羽等人物,而關羽正是霸王項羽的托生,過五關斬六將中被斬的六將正是呂馬童等六人,讓關羽一一報卻前生之仇;這雖然是一段後話,但卻從一個側面看出元明之際無論文人還是百姓,都對關羽極其愛戴與關懷。
無獨有偶,元明期間的惡劣政治、生活環境等現實方面的殘酷,使人像宋代一樣又一次的只能在精神方面向美好靠攏。關羽是人民群胐,包括《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先生的自我精神寄託,由於人們的抱負、願望和理想在現實之中缺乏實現的機會與可能,是故希望自己或是別人能夠像關羽一樣,憑借卓越的能力以及個人魅力,一掃社會上、政治上的烏氣與腐敗。元末天下大亂,是崇尚勇武、呼喚英雄的時代,《三國演義》關羽形象的塑造正體現了這時代的要求、時代的精神。
及至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於是平民出身,又或者要向臣下宣揚忠君愛國、求忠求義的意識形態之故,於洪武四年(1371年)加封關羽為真君,使關羽正式從人變格為神,從此各地修廟奉祀。萬曆七年(1583年),神宗皇帝又加封其?協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再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到了清代的皇帝,就更加推崇關羽,有說是因為要取代討伐其先祖女真族的英雄岳飛的地位,以撫平漢人的反清心理,而標榜關羽的忠義對清政權來說不構成威脅,只有好處;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女真族人向以《三國演義》作為兵書者眾,其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就是其中之一,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載「(努爾哈赤)幼時愛讀《三國演義》,又愛《水滸傳》,此因交識漢人,而得其賜也」,他們極度崇拜《三國演義》中被美化的關羽形象,也就毫不出奇了。終於清世祖在順治九年(1652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清高宗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並改壯繆為神勇。
從宋徽宗首次加封直到清代,關羽受歷代皇帝封賜的謚號有十多個,成為我國歷史上僅有的兩聖人之一,與孔夫子齊名,因此,人們稱之為關夫子、關聖人、武聖人。關羽形象的演變過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及其體系形成的一個寫照,作?一個歷史人物,關羽在正史《三國志》中得到的評價實在並不算高,陳壽就曾評說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但他萬萬不能料到,在千載以後,關羽居然能壓倒群雄,晉升為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保民」的神祗,在文學作品以至民間傳說中以幾近完美的形象出現;然而可以看到的是,關羽無論從歷史形象到文學形象,都是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對於美好的審美理想的,這使其不論在朝在野都能以崇高偉大的形象存留下來。由此,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模式,以及對民族的崇高感有更加確切的理解。

⑨ 古典名著中的莽漢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什麼不同之處古典名著

古典名著中的莽漢屬於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喜劇英雄形象。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水滸傳》中的李逵:《說岳全傳》中的牛皋;《楊家府演義》中的焦贊、孟良;《隋唐演義》、《說唐》和《興唐傳》中的程咬金等。

一、這類人物多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1、從外貌上看,他們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相貌醜陋;

2、從性格上看,大多粗魯爽直,脾氣暴躁,疾惡如仇;

3、從裝備上看,經常使用板斧、錘子之類的笨重武器;

4、從才能上看,個個武功高強,作戰勇猛,善打硬仗;

5、從人際關繫上看,他們往往與儒雅沉穩的主將之間有著親如手足般的密切關系。

人物形象的這種反差極大的搭配和出場,很容易產生喜劇效果。加之這些喜劇英雄由於性格鹵莽、性子急噪等原因,總是頭腦發熱愛沖動,不斷地惹麻煩,要麼是鬧場誤會,要麼是好心辦壞事,為作品平添了許多波瀾。好在所熱的亂子都不是太大,最後又總是能被那位兄長般的主將一一化解,有驚無險,造成一種滑稽幽默的藝術效果。

二、莽漢不同之處,以張飛和李逵為例:

1、先說忠心。

事實上兩人對主公的忠誠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然而盡管如此,忠誠的原因卻很值得研究。

①. 書中的李逵,對宋江幾乎是一種個人崇拜,什麼替天行道都是扯淡,他只是認為:但凡宋江說的做的都是對的。——這是十分悲劇的事情。

②. 然而張飛並非如此,他對劉備完全是為了興復漢室的理想,一開始便捐贈了一個園林給劉備是因為看出來劉備的志向。

2、二說義氣。

李逵跟隨宋江只是因為宋江給錢大方,當然書中說的是義氣;古城一會,張飛對關羽的那一刺,是非常戲劇的一場。這是對義氣的理解,如此高下立分。

三國演義很強調義氣,水滸傳也是。然而他們的義氣又有所不同。張飛的近君子使他身上更多的書卷味,他對賢人的尊重可以在嚴顏和龐統身上可以看出。然而李逵尊重的大多是流氓地痞,這也是和他們的身份相符。

3、然後是武藝。

①. 張飛的武藝不論怎麼排,絕對是演義中的超一流,就算是某個很堪入目的所謂的俗語,依然是超一流武將。

②. 李逵就比較悲劇,事實上他的武藝真不咋的,不能上馬的武將本身就要比其他的矮一頭。何況,步軍里他也頂多能混上個一流,在魯智深,武松這些超一流步將手裡基本要悲劇。更何況他甚至被某墊底的相撲撲的七葷八素。


4、再說智謀。

①. 水滸沒有一點表現李逵智力的地方,基本就是肉盾作用。

②. 三國演義則不一樣,張飛用的計謀,次次中要害,次次成功,單論這點,張飛要比李逵猛很多。

5、最後是對待群眾的態度。

三國演義並沒有化太多筆墨在張飛對群眾的態度。

但李逵就很不一樣,他的每次出現基本就是人間地獄,而他砍的人大多又是貧民百姓。甚至對扈三娘一家進行瘋狂的屠戮。

⑩ 水滸傳的10個人物簡介每個400字的

宋江是整部《水滸傳》中第一號人物,作為文學形象,也是最豐滿、最立體、最復雜、最有藝術魅力的一個人。
在《水滸傳》中,宋江原為山東鄆城縣一刀筆小吏,字公明,綽號呼保義。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為人仗義,揮金如土,好結交朋友,以及時雨而天下聞名。早先為山東鄆城縣押司,整日舞文弄墨,書寫文書,是一刀筆小吏。晁蓋等七個好漢智取生辰綱事發,被官府緝拿,因晁蓋等黃泥岡劫生辰綱事發,宋江把官軍追捕的消息告知晁蓋。及晁蓋等上樑山後,遣劉唐送來書信(招文袋)及五十兩黃金酬謝。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閻婆惜之手。宋江的老婆閻婆惜發現宋江私通梁山,趁機要脅,逃往滄州。無奈,宋江怒殺閻婆惜,發配江州,與李逵等相識。卻又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漢搭救,在刑場把宋江救上樑山,坐了副頭領。後在攻打曾頭市時,晁蓋眼中毒箭而亡,遂坐上頭把交椅。日後,宋江率眾為朝廷招安。受招安後,被宋徽宗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在歷次討伐其他起義軍的過程中,梁山好漢死傷甚眾,最後宋江本人也被高俅用所賜御酒毒害死。
宋江在一百單八將中排名第一,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小說的莽漢形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多男的穿越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128
300原創微小說怎麼寫 瀏覽:335
全國高考語文小說閱讀 瀏覽:746
可以寫小說賺錢小說app 瀏覽:40
小說秋風襲人還續寫嗎 瀏覽:664
小說排行榜完本穿越 瀏覽:398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
小說網游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6
小白搞笑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說 瀏覽:329
小說化龍成神txt下載 瀏覽:384
主角是更木劍八的小說 瀏覽:460
小說相府繁花在線閱讀 瀏覽:850
有沒有穿越還珠格格小說全集 瀏覽:568
平淡且甜甜的小說推薦 瀏覽:529
飛燕小說全文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364
校園小說女主抖m很弱 瀏覽:688
女機長小說推薦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