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

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

發布時間:2021-12-01 01:33:55

Ⅰ 請問古代人是用怎樣的方式對話的

古代人對話基本用古代白話文來對話,但區別於現代白話文。

可分為語法方面、語音方面兩部分來看。

1、語法方面。

一般認為,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先秦是比較一致,先秦材料記載的語法基本可以窺見當時的說話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諸子的研究會根據其語法常用語乃至擬音的感嘆詞等等判斷其方言特色和時代特徵。

後世的文言文對前代有一些繼承和模仿,即,在後世的語言更加白話的情況下,文人書寫會因為一定繼承性而顯得更「文言」一點,因此存在一定差異。不過這種差異主要是正規作品裡,如奏章詩詞著書立作,像通俗小說那種,差異會小很多,明清小說里的人物對話,基本可以視作當時人的說話方式。

2、語音方面。

上古音和中古音現在都有比較公認的擬音,雖然具體還有爭議,但大概方向是比較明確的。如果想知道某字的擬音,可以單獨去查,當然也可以自己根據廣韻等等來猜測,不過除非有爭議,既然已經有人研究了直接拿來用就好……中古音相對好理解,聽著有點像南方方言,上古音……。

另外以上所述以官話為主,像各地方言那更是數不勝數,古人也有一些專業講各地方言的作品。

(1)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擴展閱讀: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鶴在《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寫道: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一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

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一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一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

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硃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緒十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學習批閱奏摺。其中有一份硃批原來寫著「你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注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

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

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么大的區別。換句話說,古人說話大多是文縐縐的,不大有所謂文言與白話的不同。

雖然古代的白話材料我們今天已經不易得到,但由於南方方言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形態,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從方言口語中去窺測古代人說話的樣子。

以廈門話為例,在日常口頭語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說的文言形態,如中國人最普通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問人家「有沒有?」廈門話只需說「有無?」

如果問得詳細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這里的「抑」字的用法,現在只能在文言文里讀到,如「抑或」一詞,但卻正用於今天廈門地地道道的口語里。

所以上古文獻中我們讀來不易的文言其實恐怕都是當時的口語。如果認為上面的實例過於簡單,我們還可以再舉出些稍復雜的例子來。廈門人批評操之過急的人常說,「未曾學行,就要學飛。」亦即還沒有學會走,就想要學著飛。「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廈門卻是口語。

再有十數年前頗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賣無?」,差不多所有非閩方言區的人都不知其為何意,但廈門人卻很明白這就是「有沒有空酒瓶可賣?」的意思。將無字放在句末,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達方式,但至今卻仍用於方言的口語中,可見文言與白話在古代相去的確不遠。

當然,廈門人本身並未意識到他們說的話其實就是古代的文言,因為現在「抑」寥紜鞍?保?拔叢?鋇摹霸?倍寥簦?,就連說話者自己也不知道說的是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類似現象,不遑多舉。

五四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的批評至為激烈,先知先覺們多認為文言是統治者創造出來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甚而認為漢字的難學難認也是治人者有意為之,因而有人至於主張將漢字丟到毛廁里頭去。

其實平心看來,文言與白話的差異以及漢字的繁難復雜本來是語言文字的一個自然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形容的事物越來越多,要表達的感情越來越豐富,語言文字也就發生了從簡到繁的變化。

上古時代多是單音節詞,亦即一字一詞,為了表示更多的內涵,一是增加漢字,二是出現雙音節詞乃至多單節詞;在口頭語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簡單的話越容易含混,於是用詞時就不但增加了音節,而且改變了表達的方法。

這些改變不但是漢語本身發展的緣故,還與外來影響有關,魏晉南北朝以後,由於佛教文化的東來,雙音節顯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斷南下,也肯定要對口語的表達方式有所影響。

人隨時隨地要說話,但不是時時刻刻都要寫文章的,顯然口頭語言的變化很快,書面語言的變化就比較慢,因此逐漸地,文言與白話的距離就越來越大,以至於到後來,文言白話明顯為兩途。

其實文言本身非無變化,我們只要看看《尚書》里頭那些詰屈聱牙的篇什與清末的新民體文章的差距,就可以瞭然了,但這種變化與白話的變遷比較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在文言與白話距離逐漸加大以後,識字者與文盲之間,上層社會與平民百姓之間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既能說白話又能識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講白話而寫不來文言的人要高一等了,於是人為的差別又更加大了方言與白話的距離。

白話文並非從五四運動起才有,晚清已經有不少人將口語寫成了文章,新文化運動的偉大功績在於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間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了白話文的一統天下。

現在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差異幾乎已經不存,但會寫典雅文字的人也沒有了。據說修清史的事將要提上議事日程,不知是用文言撰述呢,還是用語體文來寫?

Ⅱ 古代人說話用什麼語法是古文中的語法嗎

兄弟,你沒讀過《西遊記》、《水滸傳》嗎?那是明朝人寫的,用的是當時的白話,你讀不懂嗎?《三國演義》也是明朝成書,有點文,你有語言障礙嗎?清朝的《紅樓夢》又如何,不管內涵有多深,故事總還是看得懂的----除了文盲。文言是讀書人用的,日常說話當然不用了,無論是「這位大官人尊姓」還是「兀的那廝是誰」不都和現在的語法一樣嗎?

Ⅲ 古代人說話怎麼說

a,店家,一斤蘿卜幾個錢。。。。b,4文錢。。。。。寫 不下去了,其實你可以多看甄嬛傳,這樣也可以。求採納。

Ⅳ 怎麼學古代人說話啊

你是學文言文還是寫小說用?
學文言文就復雜了,首先要注意稱呼,其次要用對句式,還要注意通假字,還有一些其他的。最好是系統的學習下,找個好老師。
僅小說用就簡單了,只要注意幾個方面:
1稱呼,你我他的用法,一般不會直接就「你我他」而是特定稱呼,比如"你",上面例句就用了「三郎」,當然後面就用「你」就可以了,還有「壯士」。「我」都是自稱,例如「本宮,在下、小女子、小生、區區。。。。。。」他,一般用「其」,也用特定稱呼如「小女、犬子」
2特定詞彙,如「方才、帶病之身、今日、恕、便。。。。。。」
3句式,如「豈不是要受罪、若是學會此用語、可否請壯士寬恕」就差不多了
總之多看多用,最後,建議照一樓說的做

Ⅳ 古代人的說話的方式

1、先秦時期文言文和口語一致

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與現在傾向使用雙音節詞不同,當時的漢語里單音節詞占據上風。《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就是這么個腔調。

2、兩漢時期出現脫節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中國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除了以通語解釋方言以外,還注重以今語解釋古語。《方言》卷一就記錄:

(大意為:假、熾、懷、摧、詹、戾、艐這些詞,都是「至」的意思……是從古語分化出來的不同說法,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通用了。)

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可惜由於反映當時口語文獻遠沒有文言文獻那麼豐富,中古時期漢語口語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

3、唐代出現白話文

這種情況在唐朝出現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佛教的大發展。由於潛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於方便傳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譯的佛經和佛教故事多使用當時的口語,成為早期白話的重要來源。

4、宋代文言徹底脫節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一般口語要說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學者們有時也使用白話文。譬如蘇軾最愛用「呵呵」,在給摯友兼親家文與可寫信時、在給同事和文友鮮於子駿寫信時、在給「河東獅吼」男主角陳季常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點評史書時也是一口白話:「南北史除了通鑒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宋人的日常對話,就是這么通俗。

5、元朝口語普及

到了元代,由於漢語並非統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連皇帝的詔書也直錄當時的口語。《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一篇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詔書,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你起身心裡好么?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6、明清時期

明清,白話小說諸如《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不勝枚舉。皇帝批復奏章用大白話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沿海有倭寇來犯,怒而下詔:

「告訴百姓每(們),准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相比之下,雍正對年羹堯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顯得柔腸百折了許多。

7、五四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書面語和口語發展的雙軌發展,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終結。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等,吹響「白話文運動」的號角,終於讓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了漢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Ⅵ 古代人怎麼說話

古人和我們說話完全不一樣,古人要是復活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麼,現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難聽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話,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的一種共通語,是做官的人便於行政交流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叫官話,一般百姓如果活動范圍廣也要使用官話,便於交流。當然官話我們也聽不懂。
具體到書面語,你所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一的書面語,是古代讀書人統一使用的書面文字,你說的史官有可能是說民間很多人不會讀書寫字,有文化的人根據他們口語的意思記錄下來。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寫史不是民間採集,只是從古籍中選材料,你說的從事民間語言採集的人可能是詩官,就是統治者派往民間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就是靠這些詩官做成的,他們寫下的基本還是民間的本色語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說,官話寫下來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傳》是用吳語寫成。

Ⅶ 古代人說話常用語有哪些

很多的,說不完,你隨便看本古代白話小說就能總結出好多來。四大名著里除了三國都是古白話。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是。

舉些例子:
現代人講:這是什麼地方。古人會說:這是什麼去處。
今:飛了上來。 古:飛將上來。
今:跟我進來。 古:隨我進來。
今:怎麼過去? 古:怎生過去?
今:我來抓他。 古:我來拿他。
今:剛才都這么跟你說了。 古:方才都這般與你說了。
今:那邊那小子!過來說話。 古:兀那小子!過來說話。
今:別跑! 古:休走!
今:真苦呀。 古:真苦也。
今:我眼睛越來越花了。 古:我的眼越發花了。
今:這傢伙倒也無知。 古:這廝卻也無知。
今:好好遵守規矩。 古:好生遵守規矩。
今:給他一個戶口本。 古:與他一個戶貼。
今:我家裡人來了。 古:我家裡人來也。

基本都是受文言文影響的字義變化!但是每個朝代,每個地域,都會有所差別。《紅樓夢》是清朝小說,裡面的人物對話就和現代區別不大,這種古詞很少。宋朝人說話,用這些詞就多得多了。

Ⅷ 古代人對話時用的語言

古代人對話基本用古代白話文來對話,但區別於現代白話文。

分兩部分來看。

一是語法方面,二是語音方面。

1、語法方面

文言文和白話文在先秦是比較一致,先秦材料記載的語法基本可以窺見當時的說話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諸子的研究會根據其語法常用語乃至擬音的感嘆詞等等判斷其方言特色和時代特徵。

後世的文言文對前代有一些繼承和模仿,即,在後世的語言更加白話的情況下,文人書寫會因為一定繼承性而顯得更「文言」一點,因此存在一定差異。不過這種差異主要是正規作品裡,如奏章詩詞著書立作,像通俗小說那種,差異會小很多,明清小說里的人物對話,基本可以視作當時人的說話方式。

2、語音方面

上古音和中古音現在都有比較公認的擬音,雖然具體還有爭議,但大概方向是比較明確的。如果想知道某字的擬音,可以單獨去查,當然也可以自己根據廣韻等等來猜測,不過除非有爭議,既然已經有人研究了直接拿來用就好……中古音相對好理解,聽著有點像南方方言,上古音。

另外以上所述以官話為主,像各地方言那更是數不勝數,古人也有一些專業講各地方言的作品。

(8)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擴展閱讀:

古白話是漢魏以來,隨不同時代實際語言發展而變化的較切近口語的語言。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

白話文的特點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

「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Ⅸ 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

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

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到了後來口語發生變化,才漸漸的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變成了專門用來書寫的文體。唐朝時期開始文白參半就開始流行起來,所以白話文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之中。明清時期的話本小說裡面的文字就已經比較白了。

西晉到宋朝期間,因為北方一直被異族統治,南方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中國人的口音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語言開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統一時期,雖然他們語言還是文言文,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很大了。

明清時代,古漢語與現在的發音已經很小了,語法區別也不大,這個時期士大夫們書面語還是文言文,難度與現在一樣,但是底層文人開始用白話文寫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話。

(9)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擴展閱讀: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是整個白話文運動的濫觴。同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與之呼應。

1920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凡國民學校年級國文課教育也統一運用語體文(白話)。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中古代人說話語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
小說網游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6
小白搞笑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說 瀏覽:329
小說化龍成神txt下載 瀏覽:384
主角是更木劍八的小說 瀏覽:460
小說相府繁花在線閱讀 瀏覽:850
有沒有穿越還珠格格小說全集 瀏覽:568
平淡且甜甜的小說推薦 瀏覽:529
飛燕小說全文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364
校園小說女主抖m很弱 瀏覽:688
女機長小說推薦 瀏覽:783
凱莉小說那些好看 瀏覽:215
以符作為武器的網路小說 瀏覽:655
exo契約女友小說全集 瀏覽:785
比白潔還好看的小說 瀏覽:736
現代醫術類醫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987
求短篇小說你懂滴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