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古代小說各種人物名字~~
男:上官翔宇、上官星辰、上官輝(溫潤)
上官寒、上官幻夜、上官孤影(淡漠)
上官風陽、上官楓嵐、上官魅(風流)
上官望月、上官泉、上官冷魄(清高)
女:冷寒月、冷冰蝶、白櫻璃、白唯音、簡琳雲、簡玉儀、藍水韻、藍夢靈
歐陽露依、歐陽梅香、歐陽冷玥、歐陽寒霜
取名乃個人興趣,選不選我,隨你
㈡ 求經典小說中人物的容貌描寫的句子(古代)。
一雙眼睛簡直像浸在水中的水晶一樣澄澈,眼角卻微微上揚,而顯得嫵媚.純凈的瞳孔和妖媚的眼型奇妙的融合成一種極美的風情,薄薄的唇,色淡如水.
他的皮膚很白,很細膩,一雙明亮清澈、有著淡淡藍色的眼睛,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鼻樑挺直,帶著好看的弧度,栗色的頭發又柔又亮,閃爍著熠熠光澤……
光潔白皙的臉龐,透著稜角分明的冷俊;烏黑深邃的眼眸,泛著迷人的色澤;那濃密的眉,高挺的鼻,絕美的唇形,無一不在張揚著高貴與優雅,這,這哪裡是人,這根本就是童話中的白馬王子嘛!
一張壞壞的笑臉,連兩道濃濃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漣漪,好像一直都帶著笑意,彎彎的,像是夜空里皎潔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膚襯托著淡淡桃紅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臉型,特別是左耳閃著炫目光亮的鑽石耳釘,給他的陽光帥氣中加入了一絲不羈……
只見那人俊美絕倫,臉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稜有角的臉俊美異常。外表看起來好象放盪不拘,但眼裡不經意流露出的精光讓人不敢小看。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一雙劍眉下卻是一對細長的桃花眼,充滿了多情,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淪陷進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適中的紅唇這時卻漾著另人目眩的笑容。
濃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揚起,長而微卷的睫毛下,有著一雙像朝露一樣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樑,像玫瑰花瓣一樣粉嫩的嘴唇,還有白皙的皮膚……
只見他身材偉岸,膚色古銅,五官輪廓分明而深邃,猶如希臘的雕塑,幽暗深邃的冰眸子,顯得狂野不拘,邪魅性感。
㈢ 中國古代文學人物介紹
太摳門了,沒有興奮的動力啊。
簡單寫寫吧。
5分可以寫個金庸筆下的老頑童。
從兩方面說,一是人物的性格特點,二是對於小說的作用。
開頭來點鋪陳,簡述一下老頑童在小說中的情節表現。
一,人物性格特點,抓住頑和童展開,最後升華到他是含蓄顛覆傳統道法禮數的典型代表。二,對於小說的作用,聯系水滸里的李逵,三國里的張飛,隋唐演義里的程咬金等等,這一類人物是活泛情節,增添小說可讀性所不可缺少的人物,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就是故事情節曲折展開的最優秀的棋子之一。
補充一下,文學人物指的是文學作品人物還是文學名人?
㈣ 我國古代小說及這部小說的主要人物
西遊記 孫悟空
㈤ 有什麼古代人物(小說)是這樣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淺 夜華)
花千骨(白子畫 花千骨,但是比較妖艷的是殺阡陌,可惜不是男主 )
㈥ 求古代小說人物名字
林雅竹 林芷萱 林妍馨 林雅鈴 林憶珊 林靜蕾 林怡君 林詩雨 林秋霓
上官藍茜 上官玲兒 上官傲蝶 上官芸灀 上官玲瓏 上官婉兒 上官曦芸
上官秋雨 上官戀虹 上官靈羅 上官語鳳 上官盼月 上官如冰 上官紫翎
上官舞蝶 上官翎 上官羽薔 上官藍雪 上官潔羽 楚玥 楚黛 楚妍希
楚霏兒 楚寄悠 楚心雲 楚寒洢 楚依依 歐楚琳 楚秋曉 楚靈涓 楚柔
凌楚瑤 楚憶雨 楚香君 楚蝶衣 楚涵嫣 楚倩 楚夢笙 薛楚妍 楚恩憐
楚湘竹 柳吟月 柳如絲 柳絮兒 柳冰晨 柳絮兒 柳水芸 柳香緹 柳馨夢
柳若湘 柳芷芸 柳送愛 柳月蝶 柳瑩雪 柳蝶依 柳香凝 柳雪霖 柳沁雅
落子鴛 落塵 木婷蘭 木挽香 木煙蘿 木宛聆 木紫嫣 木斯盈 木柔柔
木婉兒 木心雅 夏青青 夏蘇湘 夏若晴 夏靜言 夏詠絮 夏琉璃 夏芷琪
夏茉兒 夏水漾 夏音曉 夏珂萱 夏紫茉 鳳月靡 赫月夜 冷月韻 月姬
月皎兮 封颯月 杜筱月 白霜月 藍月喬 杜月姍 金月如 柳月蝶 水蘊月
夏盈月 邵月瑩 南宮和月 花月舞 秦絲月 應鴻雁 皇甫冰心 韓映冰
姬冰玉 皇甫冰影 玄銀玲 玄冰雁 龍玄舞 司徒玄霜 君玄齡 杜雨嫣
汪楚嫣 席紫嫣 莫嫣然 楚涵嫣 喻千凌 宋凌心 凌依珞 上官凌
夏依然 莫曉熏 柳飄絮 顏藍韻 庾詩雨 蕭沛兒 夏憶 蕭漫呂璇 林纖雪 林沫音 林墨染 林惜玥 林汐 林寒依 如煙林雪憶 蘇瑾戈 阮雲芷 柳茗若 淚傾羽 藍淺瑟 雨...敖亓顒,百里晟軒,封玄奕 柳奚笙,司雪衣,溫子然莫習凜,阮灝君,傅凌天,柯孜墨,楚夫晏,
㈦ 古代文學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略談林黛玉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林黛玉的形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這一藝術形象為何具有如此魅力?恐怕是許多人未曾深思過的,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要探討這個問題,還要從曹雪芹塑造這一藝術形象時所依傍的原形談起。
看過《紅樓夢》的人,大都承認林黛玉是書中的第一號女主角。曹雪芹在這一形象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這一形象絕非憑空非而來。它融鑄了歷史上許多人物的優點。除了「四大美人」外,有趙飛燕、蔡文姬、綠珠、謝道蘊、李清照、朱淑真、葉小鸞、馮小青,此外,如神話傳說中的娥皇、女英、素娥、洛神。除女性外,其他如正直剛烈力絀遭危的鯀、心有七竅的比干、夢中化蝶的庄生、高標見妒的屈原、賈誼、採菊東籬的陶令、英年早逝的李賀……可以說是許多歷史人物優秀人格的集合體。她是美的化身,集外貌美、氣質美、才情美、精神美於一身。
在此,側重談談這一形象與「四大美女」原型的關系。
首先是她的外貌美。林黛玉在書中首次出場,是在「進賈府」一場。她給寶玉(其實是廣大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一下子攫住了寶玉的心。賈府之人,一見之下,覺雖弱不勝衣,卻 「自有一段自然的的風流態度」。小廝們背地叫她「病西施」,無譏笑之意,有愛重之心。「顰眉」使人馬上聯想到古代越國美女西施。所謂眉目傳情,作者以此作為人物描寫的切入口,可見其匠心所在。聯繫到下文的「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令讀者對其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就是我所喜歡的「那一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蟬、楊玉環,她們的美都較為抽象,無非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描寫,並未形諸較為具體的文字,可以讓人相見其人之美。而黛玉則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著力塑造的「活生生」的「這一個」,她的美自始自終都有著真實的生活令人可感可知。所以,她的美是具體的、生動的、傳神的,具有強烈感染力。這是林黛玉形象超越「四大美女」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氣質美。古代「四大美女」美則美矣,但總覺得美在軀殼。林黛玉之美美在氣質。這氣質是由文化修養所造成的。西施的文化程度沒有記載,大抵是農家文盲女(浣紗女);王嬙除了「不賄畫工」的記載,「自請出塞」和蕃,也只有一支琵琶馬上相伴;貂蟬原也不過是司徒王允的養女,其身份就是奴婢;楊玉環出身於官宦之家,除了愛好音樂、舞蹈外,其文化修養並未見記載,僅傳世的一首詩,經考證,也系他人偽托。而林黛玉則飽讀詩書,具有典型的熱情、敏感、深刻、倔強、孤傲的詩人氣質。文化修養造成的氣質美也遠邁「四大美女」之上。
再次是才情美。黛玉錦心綉口,靈心慧性,不止一般意義上的多才。這既是教養所得,更是天性所賦。她的言行舉止,無不透露出少女的敏感、多心、才智、機鋒。她的書房中不僅有滿架的儒家詩書,她也偷看《西廂記》、《牡丹亭》一類被封建禮教斥為「誨淫」的書。她在大觀園詩社素有「詠絮才」之稱,藝壓群芳;她自告奮勇當老師,教香菱學詩。這個少女的形像,深入人心,獲得了讀者的強烈好感。
最後是精神美。如果僅限於上述三條,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才女都可能具備。林黛玉的精神美,突出地體現在她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固然,對自身而言,她擺脫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精神枷鎖;對男子,對她心儀的寶玉,她極力反對其走仕途經濟,追求功名,是寶玉反封建的志同道合的戰友。她敢於斗爭,不掩飾自己的好惡,勇於追求個人幸福,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在她的身上,閃耀著民主、叛逆的光輝。與賈寶玉一起,構成了《紅樓夢》中兩個耀眼的藝術形象。
林黛玉的結局是人所共知的。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達到一種悲劇效果,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造成一種遺憾的美。試想,如果林黛玉不死,成了寶二奶奶,成了貴族家庭的主婦,得償所願,那麼,她的性格將如何發展?我想,曹雪芹把她處理成「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結局,是耐人尋味的,留給讀者以無限的感慨。
可見,林黛玉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乃是曹雪芹揉合了古往今來許多優秀人物(不局限於女性)的種種閃光點,塑造出的鮮明的「這一個」。在她身上,也有愛哭、慪氣、小性、猜疑的缺點,但這與其說是缺點,不如說是女性共有的特點,使得這一形象擺脫了「高大全」的模式,顯得更加真實可愛。
林黛玉的形象對當今現代女性的意義何在?
林黛玉形象是曹雪芹傾盡心血塑造出的一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它的完美性是顯而易見的,其時代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現代女性而言,我們不需亦步亦趨地模仿林黛玉,而是要從精神實質的高度去學習她的優點,從時代的高度去發揚那個時代的婦女所不具備的新品質,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與文化素質。具體來說,就是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即尊重自己與男性平等的地位,珍視自己的人格,積極向上,奮發有為;愛惜自己的名譽,珍惜自己的年華,立志為婦女爭光;保持自己的尊嚴,重視自我教育,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學苦鑽,勇於開拓,自強不息,做一個創造新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全面發展的現代新女性。
㈧ 小說中古代人物的名字
花熙伊,皇甫庸,軒轅真,上官易,東方陌
㈨ 中國古代有哪些文學作品 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1.先秦作家作品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現存《論語》20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ún,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33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戰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現存《韓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義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2.漢代作家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篇,《新書》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陝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陝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恆,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ò),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干寶,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范曄,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的《後漢書》,「後漢」即「東漢」。「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他的《後漢書?列女傳》。
劉義慶,南朝宋代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的筆記小說,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有的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懸河」等。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50篇,涉及到創作的許多問題。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40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鍾嶸,字仲偉,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詩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鵲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庄》(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曉》(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七絕)。
崔顥,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張志和,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詞)。
韓愈,字退之,河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隋宮》、《賈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溢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岳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體載,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國論》選自《嘉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26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6.元明清作家作品
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60多種,今存14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代表作《西廂記》5本,21折,以歌頌反封建的愛情為主題,歌頌張生和鶯鶯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所作雜劇15種,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傳有17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120回。
於謙,字延益,錢塘(浙江)人,明朝大臣、愛國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溢忠肅,詩人。有《於忠肅集》。《石灰吟》為作者12歲所作,選自《古代詩歌選》。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因恥於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託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也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崑山(江蘇)人,後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劇作多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馮夢龍,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江蘇)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恆言》,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書中作者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作「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黃山,在安徽省境內,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侍郎。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應酬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55回。
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於南京,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è)所續,全書120回,屬於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木魁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龔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官至禮部主事,後辭職南歸。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jiǎn)人,號沃堯,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號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近代)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字孟朴,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1.初唐四傑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於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父子三人以文著名於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
6.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編輯本段四、文學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踐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編輯本段五、史書體例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代表有二十五史。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國語》、《戰國策》。
5.語錄體
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如:《論語》、《孟子》。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㈩ 古代小說人物名字
驤越、墜星、狐闕、孤硯、寂妗、妘剡(yan 第三聲)、妘瑾斶(chu 第四聲)還要的話可以留言^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