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解縉的故事
解縉(1369-1415),明朝第一才子、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總纂修、對聯大師。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吉水人。洪武十二年進士。歷官御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
解縉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主編《永樂大典》。永樂元年(1403),解縉奉旨主編《永樂大典》。他召集朝臣學士,各方專家兩千餘人,調集數百萬冊書籍,進行編纂。解縉白天參政,晚上破書萬卷查閱資料,反復修改、補正、勘校,經過六個寒暑的精心編纂,於永樂七年(1409),歷史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大的網路全書初稿終於完成。後幾經修補,《永樂大典》的內容更加詳實完備。《永樂大典》的編纂成功,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偉大創舉。它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所佔據的地位也是舉世公認的,而作為主編的解縉可謂功不可沒,所以後人把《永樂大典》和解縉相提並論。時人贊曰:太平十策抒民意,永樂大典慧斯文。[1]
② 解縉軼事
解縉趣事
其一
明代解縉才調宏達,尤善詼諧。據說某道士對解縉十分敬慕,特意拿了自己的畫像來拜見,恭恭敬敬地請解縉為其題詩。
解縉接過畫像,當即筆走龍蛇般連寫了三個「賊」字。道士一見,又驚又怒,正欲發作,只見解縉含笑從容續寫,連同前面所寫的三個「賊」字,成了一首頗有情趣的題畫像詩:
賊、賊、賊,
有影無形拿不得。
只緣偷卻仙丹葯,
而今反作蓬萊客。
「蓬萊」是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道士作了「蓬萊客」,就意味著成了仙,相傳八仙過海就是從蓬萊閣起程的。
此詩先說這位道士是賊,接下來遂將「賊」字妙解為對其修行的稱贊。難怪道士讀罷,由驚怒轉為驚喜,千謝萬謝而去。
其二
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後起兵自稱「靖難」,奪取帝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據說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為立太子事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解縉正奉旨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永樂皇帝朱棣的賞識。朱棣於是就此事密召解縉,解縉進得宮來,就立太子事發表自己的看法:「立子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人心歸附,若棄長立次,必興爭端。」因朱棣自己不是長子,對此說不感興趣,心中仍存猶豫。
正在這時,內宮太監送來一幅名為《彪虎圖》的畫:一隻白額回首望身後幼虎,情狀甚為親呢。解縉見此圖,當即吟詩曰: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聽了,知道解縉是借著題詩婉轉進諫,頗受啟示,當即決定立長子高熾為皇太子,即後來的仁宗。
其三
相傳,永樂皇帝有一天突然對解縉說:「你知道昨夜宮中有喜事嗎?你就此吟首詩吧!」
解縉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後生產,便吟:
君王昨夜降金龍,
把皇子喻為「金龍」,本是吉語。豈料永樂皇帝卻說:「生的是個女孩。」
解縉眼珠一轉,馬上續道:
化作嫦娥下九重。
通過一個「化」字,將生男改為生女,可謂巧妙自然,天衣無縫。
永樂皇帝本是藉此題為難解縉,於是故意嘆口氣說:「可惜剛出生便告夭折。」
解縉早有準備,脫口應道:
料是人間留不住,
永樂皇帝又說:「已將屍體扔到池塘里去了。」
解縉轉口又吟:
翻身跳入水晶宮。
這場君臣對話,充分表現了解縉出口成章,應付自如,正因為如此,才使避諱之語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釋。
其四
雞冠花屬莧科一年生直立草花,以其卓然挺立的肉質花序有如雄雞之冠而得名。
有一次解縉與永樂皇帝在花園遊玩,皇帝突然命解縉以雞冠花作詩,解縉略一思索,起句道:
雞冠本是胭脂染,
一語剛落,只見皇帝從身後取出所執白雞冠花,說:「不是胭脂紅,是白的。」解縉隨機應變,當即又吟:
今日為何淡淡妝?
只因五更貪報曉,
至今戴卻滿頭霜。
解縉應對如流,用語不凡,聯想奇妙,皇帝聽了甚為高興。
其五
解縉自幼好學,出口成章。這年春節,他在後門上貼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對門的員外看了,很不高興,心想,只有像我這樣的人家,才配貼這副對聯,就命僕人把竹子砍了。不一會,家人來報,解縉的春聯改成了:
「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員外聽罷,非常惱火,令人把竹子連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聯又改為:
「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其六
明代才子解縉到一大商賈家收稅款。事前,商賈家調皮的女兒在宅前貼上對聯,心想,看你解稅官怎麼進屋。對聯雲:
閑人免進,盜者休來。
解縉看罷一笑,叫人拿來筆往門聯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賈女兒出門一看,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稅官文思敏捷,巧補天成。原來解給將對聯補寫為:
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
其七
解縉幼時去河裡洗澡,把脫下的衣服掛在河邊的老樹上,這時縣令來了,對解縉說,我出個對子,若對得出來衣服便給你,對不出來我可就拿走了。然後指著老樹說:「千年老樹為衣架。」解縉昂首,脫口而出:「萬里長江作浴盆!」縣令大異,遂還衣於縉。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猢猻也敢對鋸(句)
一馬失陷淤泥內,老畜生焉能出踢(題)
其八
毛澤東引用過這樣一副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明初才子解縉。
傳說他有一次上街,時值春雨連綿,不小心跌倒了。路上行人見了失笑。他隨口吟詩回敬:「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殺一群牛。」民間還流傳著他的許多巧對,例如他19歲考中江西解元後,出遊到一道觀,口渴求飲,老道士慕他的大名,出個上聯試他:「一盞清茶,解解解元之渴」,其中三個「解」字不同音,下聯也要如此,難度很大。解縉卻不費工夫屬對道:「三弦妙曲,樂樂樂府之音」,這三個「樂」字也不同音。
其九
話說李尚書得了解晉這么個好女婿,自然滿心歡喜。有一天,皇帝下詔書要李尚書進貢公雞蛋,李尚書魂都嚇掉了,世上那有公雞蛋呀,這不難為他嗎?急得他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香,一點辦法也沒有。她的夫人說:「你不是說解縉聰明嗎,何不叫他來想想辦法。」李尚書說:「他有啥辦法能弄到公雞蛋。」夫人還是派家人把解縉叫了過來,一五一十地把事情告訴他。解縉聽了後說:「這點小事不要緊,不要急,趕快叫老丈人起來吃飯,不要急壞身體。老丈人問他有啥辦法。他說:「你備好官船,掛上旗子,寫上官銜,我替你去進貢。」李尚書說:「沒公雞蛋你怎去進貢,這不是鬧著玩的,弄不好是欺君之罪呀。」解縉說:「天機不可泄漏,到時就會見分曉。」
到了京城,皇帝聽說進貢公雞蛋的來了,忙叫宣進殿來。皇帝一看是個伢崽,就問他是誰,來做什麼?解縉答道:「小民叫解縉,是代李尚書來進貢的。」皇帝又問:「李尚書是你什麼人。」解縉回答:「是我岳父。」皇帝說:「你岳父為什麼不親自來。」解縉說:「我岳父在家生小孩,不能來。」皇帝哈哈大笑:男人怎麼會生崽?解縉忙說:「是呀!男人不會生崽,公雞哪會生蛋?」皇帝一聽,有道理,進貢公雞蛋一事就不提了。並且把解縉留在宮里,封了他一個學士官銜。
(找這些真不容易,不過總算找到了)
③ 男主是章縉廷的小說叫什麽
甘願變成替角,困在愛你的牢
文
/
虛縹緲
男主是章縉廷
提到主角章節如下
「為什麼…為什麼要離我而去!」章縉廷一進屋便二話不說擁住了藍茹玥,嘶啞地叫吶著。
唔!藍茹玥一下子就嗅到了他滿身的酒氣。
他,喝酒了?還喝了不少?
到底是什麼讓讓素來睿...
④ 網游小說,主角重生,名叫步縉
重生之戰士為王
望採納
⑤ 男主角叫皇甫縉的小說名字叫啥
皇後很極品
⑥ 有關於解縉的傳奇故事
解縉的傳奇故事之解縉敏對
有一次解縉到一大商賈家收稅款。事前,商賈家調皮的女兒在宅前貼上對聯,心想,看你解稅官怎麼進屋。對聯雲:閑人免進,盜者休來。
解縉看罷一笑,叫人拿來筆往門聯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賈女兒出門一看,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稅官文思敏捷,巧補天成。原來解給將對聯補寫為: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
解縉的主要成就
縉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像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
鄒元標贊其曰:「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網路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全書」。
⑦ 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的內容簡介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故事情節奇幻詭譎,人物形象生動豐滿。其中《勞山道士》、《畫皮》、《促織》、《聶小倩》等篇章在民間流傳很廣,深受人們喜愛。這些故事借鬼狐之形寄寓了深刻的社會意義:或熱情謳歌善良美好的人性;或弘揚正義、鞭撻丑惡;或揭露封建社會黑暗政治;或反對封建禮教……讀之發人深省,進而讓人體悟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聊齋志異》是成書於清朝初年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序的故事情節,異彩獨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理想,構成《聊齋志異》的獨特風格,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而且也是世界文學的明珠。它的作者蒲松齡,盡畢生精力,完成這部巨著,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出版後,發現某些訛誤需要訂正,第二次印刷未及進行,頗為遺憾。茲值該書收入《世界文庫》,乃藉機加以修訂。主要訂正排印錯誤和個別注條;為了保持原來版面,只作局部改動。補苴罅漏,恐難周盡,尚祈讀者多提意見。
又,該書出版時,曾稽考諸本,增補四條「異史氏曰」和四條「附則」。《連城》、《折獄·附則》、《樂仲》、《龍戲蛛》四篇增補了「異史氏曰」;《三朝元老》、《盜戶》、《阿寶》、《黃將軍》四篇增補了「附則」。《夢狼》篇「又邑宰楊公」一段附則,當時因無版本依據,未列正文之後,而列入「附錄」。今參考新近影印抄本《異史》,證明已補者均非妄補,未補的《夢狼》篇附則應作為附則第二,移於正文之後的相應位置。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寫花妖狐魅、畸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譎的故事情節,異彩紛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理想,構成《聊齋志異》的獨特風格。它既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學的明珠。作者蒲松齡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人。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號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他的家族,明萬曆以來也曾「科甲相繼」;但至蒲松齡時代,「為寡食眾,家以日落。」(《述劉氏行實》)分居後,蒲松齡「數椽風雨之廬,十畝荊榛之產;賣文為活,廢學從兒;納稅傾囊,愁貧任婦。」(《呈石年張縣公俚謠序》)十九歲,「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後則屢挫於鄉試,以歲貢終老。他一生,除了去揚州府寶應縣充當幕賓一年,均設帳於縉紳之家;而在同邑西鋪畢際有家時間最長,設館三十年,七十歲才歸老家居。七十六歲辭世。
蒲松齡出生前一年,即崇禎十二年正月,第五次人關的清兵攻破濟南,積屍盈城;血腥洗劫殃及齊魯。崇禎十七年,清兵再次人關擊潰李自成,建立清王朝,鎮壓各地抗清力量;壓城黑雲彌漫全國。然而在兵連禍結之中,明中葉以後萌發的民主啟蒙思想依然向前發展。清初,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唐甄等人繼續批判宋明理學,思想上閃現出更多的民主性光芒。歷史的災難、時代的思潮以及個人的遭遇,這一切對蒲松齡的思想和創作,必然有所影響。蒲氏狂痴招尤,孤憤著書,正是時代使然。其思想積極用世,憧憬仁政;他希望賦役徵收應當「念民膏」,刑名出入應當「得民情」,工役興作應當「惜民力」。(代孫蕙作《放生池碑記》)黑暗的現實雖然「罔念夫民命」,然而蒲松齡則終生堅持「利民濟物」的理想。他睥睨邪惡,擺脫世俗的羈絆,追求心靈的自由,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寫入《聊齋志異》。
清初人民飽經兵燹戰亂,其心靈創傷尚未平復。《聊齋志異》有不少篇目,隱約曲折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劫難。舉凡明末北兵入寇的「齊地大亂」、「濟南大劫」,清初的「姜壤之變」、「三藩之亂」、「謝遷之變」、「於七之難」,《聊齋志異》都曾觸及,雖然含蓄迷離,但都傾向鮮明:詛咒兵連禍結,悼念受害人民。懷著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聊齋志異》更把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社會,斥之為「強梁世界」(《成仙》)。在這個社會里,「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促織》);封建官府像陰司一樣暗昧(《席方平》);高級官僚惡德滿盈(《續黃粱》),下級官吏鄙瑣貪婪(《梅女》),衙門公役則「無有不可殺者」(《伍秋月》);至於地方豪紳,更是依財仗勢,橫行鄉里。《聊齋志異》刺貪刺虐,全無畏忌。
明清兩代用八股取士,以強化其政治統治。蒲松齡五十一歲才放棄應舉,雖然他還不能自覺地否定這個制度,然而他卻能從舊壘中反戈一擊,揭露科舉的弊端與丑惡。《聊齋志異》有相當數量的篇目,以嬉笑怒罵之筆譏刺科場衡文不公以及賄賂公行。司衡無目,蓋因簾內諸官只熟悉八股濫調,不諳德業文章,無能識別真才(《司文郎》、《賈奉雉》)。學官貪冒,則不僅「學使之門如市」(《神女》),而且「考弊司」競定例割髀肉為贄(《考弊司》)。讀書人對此卻帖耳忍受,心無愧恥;俸進者則高官厚祿,作威作福(《續黃粱》),失意者則嗒然若死,如餌毒之蠅(《王子安》)。蒲松齡晚年詩作《歷下吟》寫省城試士的丑態,不禁慨嘆:「此中求伊周,亦復可惻愴。」《聊齋志異》抨擊科舉的作品,也都流露出此種惻愴的心情。
《聊齋志異》各類題材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審美追求,其中描寫婚姻愛情的作品表現得尤為鮮明。在蒲松齡那個時代,封建的因襲觀念大都開始動搖,「甚至骨肉之間,亦用機械,家庭之內,亦蓄戈矛」(《為人要則》)。《聊齋志異》描寫家庭糾葛的作品,往往把青年一代視作沖決封建禮教的主要力量。封建社會鄙視婦女,《聊齋志異》卻以大量篇目,塑造了許許多多天生麗質,從不同角度展示她們的美好情操和過人才能。例如:顏氏之才,喬女之德;翩翩之仙,葛巾之神;嬰寧的天真,蕙芳的純朴;素秋的淡泊,黃英的通達;嬌娜的灑脫,青鳳的痴情;等等。她們人各一面,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擬。封建社會嚴男女之大防,《聊齋志異》則藉助浪漫主義的奇想,賦予青年男女以極大的互愛自由。作品認為:「禮緣情制;情之所在,異族何殊焉」(《素秋》);「天下惟真才人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瑞雲》)。作品呼喚真情,反對「以禮節情」,因而對知己相愛或鍾情不移者備加贊揚,而對虛偽矯情或欺騙愛情者則予以譴責。作者意識到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因而確認男女婚姻,「此自百年事,父母止主其半」(《青蛙神》)。作品所贊揚的大多是自媒自主的婚姻;這在當時不是已經存在的現實,而是應該實現的理想。蒲松齡的審美情操,的確高人一等;縱然雜有些微糟粕,畢竟瑕不掩瑜。
《聊齋志異》近五百篇,舉凡天上人間、域內海外的諸般異聞,鳥獸蟲魚、草木竹石的荒怪變幻,民俗風習、自然災害的趣聞瑣談,都在包羅之列。以上所述,僅其犖犖大者。
《聊齋志異》把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創作藝術推向頂峰,前人稱它為「空前絕後之作」。其主題境界既高出晉之志怪、唐之傳奇,而筆墨命意更非後世續書所能比擬。它的藝術成就,既是蒲松齡借幻異故事寄託自我情志的創新,又是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發揚。
作為「孤憤之書」,濃烈的感情色彩和超俗的審美追求,為《聊齋志異》創作藝術的主要特徵。作者在創作時,往往馳想天外,神與物游:「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痴且不諱。」(《聊齋自志》)這種感興飛動的激情,恰足以表現幻異小說的奇詭。在各類作品中,既有金剛怒目的憤激,也有童心展現的溫情;既有口誅筆伐,也有幽默諷嘲。諸般幻異故事,都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聊齋志異》的問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國文言小說重現光輝,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質是在發揚中國文學優秀傳統基礎上的藝術創新。蒲松齡有豐厚的文學修養,他不僅「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而且自覺地發揚楚騷的創作精神。其《聊齋自志》謂:「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聊齋》為文,狂狷傲世,不遵矩度,蓋亦步武楚騷,直抒胸臆,不擇好音。《聊齋志異》每於篇後仿《史記》的「太史公曰」,添加「異史氏曰」論贊一段,把藝術具象的意蘊徑直地表達出來。全書有「異史氏日」近二百則,為數之多,用意之深,均不同於唐傳奇偶爾加入的議論體例。這一形式的採用,是對《史記》美學思想的自覺發揚。蓋蒲松齡「長命不猶」、「僅成孤憤之書」與司馬遷「意有所郁結」、「發憤之所為作」,兩者之間有其相通會意之處。魯迅先生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聊齋》則把楚騷的藝術傳統用之於小說,遂使中國文言小說藝術再生奇葩。蒲松齡的這種創作精神,在今天仍有可資借鑒之處。
朱其鎧 一九九二年二月 本書收入《世界文庫》:「前言」簡短,未涉及所出版本。茲扼要說明於書後。
蒲松齡《聊齋志異》有諸多抄本和刻本。抄本在文字上雖不免有。「魯魚亥豕」之誤,但無刻本避忌徑改之弊。所以我們這個新校本,底本和校本均用抄本,只個別文字訛誤參校刻本。這樣或可從總體上保持原著面貌。
一九五〇年冬發現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本。我們這個校本,即以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的這半部手稿,作為底本之一。(其中《鴉頭》、《雲蘿公主》雖有殘缺,仍以殘文為主,用他本補全,作為底本。)其餘部分,則採用其他抄本為底本。
《聊齋志異》的抄本,以歷城張希傑的「鑄雪齋抄本」和一九六二年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所發現的「二十四卷抄本」最為完整。兩者相較,鑄雪齋抄本用作另一底本,比較合適。這個本子抄自濟南朱氏。濟南朱氏抄本,是根據蒲氏原稿過錄的本子。鈣雪齋抄本「總目」的篇次,雖不盡合該本抄文的實際次序(特別是第四卷和第九卷),們與手稿本及山東博物館藏711號抄本比勘,則基本一致。因此,我們這個校本,手稿本以外的篇目,決定採用鑄雪齋抄本為底本。鑄雪齋抄本未收或有目無文的少數篇目,則以山東博物館藏抄本或二十四卷抄本為底本。二十四卷抄本以及新近發現的《異史》,無從斷定其抄錄的確切年代。而且其篇次的排列,與字稿本、鑄雪齋本「總目」以及山東博物館藏抄本的現存目錄相較,也有差異。因此,盡管都是比較完整的抄本,具有重要校勘價值,但未便貿然以之作為主要底本。
新校本共收四百九十四篇。其中以手稿本為底本者二百三十六篇,以鑄雪齋抄本為底本者二百四十三篇,這是全書的主體部分。餘下的,以山東博物館藏抄本為底本者六篇,以二十四卷抄本為底本著九篇。上述五抄本未收而檄見於他本著三篇,作為附錄,列於卷末。
關於《聊齋志異》的卷數、卷次、篇次問題,近幾年來,學術界曾提出過某些推斷,但尚無定論。所以我們這個新校本仍依鑄雪齋抄本「總目」所標明的卷數、卷次及篇次。鑄雪齋抄本的「總目」所列篇次與手稿本硯存篇目的篇次基本一致,但是鑄雪齋抄本分為十二卷,則未必符合手稿本的原定卷數。
我們曾對山東省博物館藏711號抄本,作過一番簡略的考察,覺得此抄本卷冊的厘訂,可以作為原稿分為八冊(卷)的參證。此抄本抄寫時不避雍正和乾隆諱,僅避康熙諱。元疑它是康熙年間抄寫的。第二卷錄有王士禛和張歷友的題辭,表明它是康熙四十六年後的抄本。這個抄本現存四冊,抄本目錄共收二百四十六篇,原文缺少兩篇,實存二百四十五篇。這四冊抄本,有兩冊標卷。有《聊齋自志》的一冊,目錄頁標有「志異卷一目錄」;而該冊正文首頁則標為「聊齋志異一卷」,與影印手稿本相同。《王者》篇開頭的一冊,目錄前半殘缺,不知是否標卷,但在所錄正文的首頁,則標有「聊齋志異卷二」字樣。據此可以推定,這個抄本一冊即為一卷,現存四冊即為四卷。這四冊所收目二百四十六篇,約當全書之半,全書當為八冊,也即八卷。山東博物館藏這四冊抄本,其中有兩冊與古籍刊行社影印手稿本的第一冊和第三冊重復。手稿本第一冊與此抄本相應的一冊幾乎完全相同;其中「高序」、「唐序」、「自志」以及所收篇目及篇次,兩者完全相同,僅手稿本比山東博物館藏抄本多一篇《海大魚》。手稿本第三冊與此抄本相應的另一冊篇次也完全相同;僅手稿本多出《鴉頭》、《孝子》、《閻羅》三篇,手稿本第二、四兩冊,與山東博物館抄本另外兩冊,所收篇目則全不相同。現存手稿本四冊和山東博物館本四冊,每冊的篇數,大體相當。手稿本和此抄本,這兩組共八冊的手抄本,重復兩冊,實存六冊。
這六冊無有重復篇目,可據以窺見《聊齋志異》六個卷冊的原來面貌。這六冊共收三百五十四篇。鑄雪齋抄本有目四百八十八篇,減去這六冊所收,尚餘一百三十四篇。按照上述六冊平均篇數,此一百三十四篇恰可分倆冊。由此看來,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蒲箬《清故顯考歲進士候選懦學訓導柳泉公行述》和蒲箬等《祭父文》,有關「聊齋志異八卷」或「志異八卷」之說,是符合《聊齋志異》卷冊厘訂的原始情況的。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論證。但是,在學術界未有定論之前,為慎重起見,我們這個新校本,暫仍按照鑄本「總目」,分為十二卷。本書依據鑄雪齋抄本「總目」排定卷次和篇次。以手稿本為底本的有關篇目,均分別插入該「總目」中的相應位次。
鑄雪齋抄本卷內各篇實際次第,有不合於該「總目」者,也依據「總目」加以調整。「總目」未收篇目,凡見於手稿本,且可以推定其位次者,則編入相應卷次。如《牛同人》篇見於手稿本《何仙》之後、《神女》之前,故仍其位次,與《何仙》、《神女》同列於《總目》卷十。手稿本中《海大魚》篇不見於鑄雪齋抄本及其他諸本。其所寫內容與《於子游》篇相同。考諸鑄雪齋抄本、二十四卷抄本以及拾遺本等所錄《於子游》篇,以之與《海大魚》篇比勘,兩者題材雖然相似,但文字繁簡則不相同,故仍然保留《海大魚》篇,維持手稿本原貌,井因其在《丁前溪》之後、《張老相公》之前,故將該篇列入「總目」第二卷的相應位次。《丐仙》、《人妖》二篇,不見於現存的手稿本及山東省博物館藏抄本,其在二十四卷抄本中的篇次與在十六卷刻本中的篇次,也有很大差異,無法推定其原來位次,因而暫列於「總目」十二卷之末。
鑄雪齋抄本有目無文者凡十四篇:《鷹虎神》、《放蝶》、《男生子》、《黃將軍》、《醫術》、《藏虱》,《夜明》、《夏雪》、《周克昌》、《某乙》、《錢卜巫》、《姚安》、《採薇翁》、《公孫夏》。其中《鷹虎神》見於手稿本。《放蝶》、《男生子》、《黃將軍》(附則為《晉人》)、《醫術》、《藏虱》、《公孫夏》六篇,用山東博物館抄本補配,作為底本。《夜明》、《夏雪》、《周克昌》、《某乙》,《錢卜巫》、《姚安》、《採薇翁》七篇,用二十四卷抄本補配,作為底本。
鑄雪齋抄本中,《連城》、《折獄附則》、《樂仲》、《龍戲蛛》四篇,均缺「異史氏曰」一段。《連城》、《折獄附則》、《樂仲》三篇,用二十四卷抄本補配了「異史氏曰」。《龍戲蛛》篇,用山東省博物館藏抄本補配了「異史氏曰」。鑄雪齋抄本《三朝元老》篇,無有「洪經略……」一段附則,據山爾省博物館藏抄本補配;《盜戶》篇,無有「章丘漕糧役……」一段附則,據二十四卷抄本補配。鑄雪齋抄本《阿寶》篇無有「集痴類十」附則,則根據山東省博物館藏703號抄本,補配於正文之後;《夢狼》篇無「又邑宰楊公……」一段附則:據《異史》補配於前一附則之後。乾隆間黃炎熙選抄本卷六的《豬嘴道人》、《張牧》、《波斯人》三篇,不見於他本,且均非蒲松齡所作,故附錄不收。
朱其鎧附記
⑧ 小說里的人物名字是章縉廷,藍茹玥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搜一下:小說里的人物名字是章縉廷,藍茹玥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⑨ 古代的「縉是什麼意思
解釋並且舉例如下:
◎縉紳 jìnshēn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縉,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
縉紳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名達於縉紳間。--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縉紳士大夫。--清· 周容《芋老人傳》
⑩ 急尋!!!古代名著的作者和住要內容!!!
1、
【小說簡介】
《三國演義》(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故事梗概: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郡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齣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姜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作者:
羅貫中
(約1330—約1400)
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2、
【小說簡介】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共12卷,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
3、
內容
《水滸傳》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水滸傳》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開頭寫了一個一向被人厭棄的破落戶子弟高俅,靠踢球被端王看中,後來這位端王作了皇帝(徽宗),高俅一直被提拔到殿帥府太尉,而這位皇帝也不過是個專會串瓦走舍的浮浪紈絝兒。他的親信大臣還有蔡京、童貫和楊戩等,他們構成了一個最高統治集團,蔡、高等人以他們的親屬門客為黨羽心腹,如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的下面,則是一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從上到下,狼狽為奸,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了一個統治網。《水滸傳》在揭露這些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何欺壓人民的罪行時,首先敘述了高俅迫害王進的故事,因為王進的父親早年比武時,一棒打翻了高俅,高俅任殿帥府太尉後,到任的第一天就公報私仇,無端責罰王進,害得王進連夜奉母逃走。作者還寫了高俅為了讓兒子霸佔林沖的妻子,千方百計謀害林沖。高俅作為那個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身上體現了兇殘、陰險的權臣特點,也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丑惡和腐朽的本質。此外,《水滸傳》中還寫了地主惡霸的種種作惡行為,如鄭屠霸佔金翠蓮,西門慶害死武大郎,毛太公勾結官府構陷獵戶解珍、解寶。
【作者簡介】
施耐庵,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
籍貫:河北遵化人。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
生平: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一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一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施耐庵的其他著作據傳還有《志余》《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小說作品,甚至有人說他還參與了《三國演義》的編撰,這些都是其墓誌銘上所言。究竟是否真實可信,都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研究。
4、
精忠說岳 作者:李梅草
時代:明末時期
主要內容: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內容概括:
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綉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像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5、
修身 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
6、
《封神榜》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歷史名著,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一部中國神魔小說,作者是明朝的陳仲琳(或許仲琳),也有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封神演義》中有十餘處引用道教經典《黃庭經》)。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是一部古代魔幻幻想神話故事,根據評話《武王伐紂》,再參考古籍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
幾百年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讀者,並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其內容依託「周興商滅」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結束。
7、
盪寇志 清 俞萬春 著
又名結水滸傳
此本接續金聖嘆評本之七十回水滸傳而作,是所有水滸系列作品中唯一立場相對的一本著作(金聖嘆評本之立場有正反兩說,尚無定論),因作者生當清季太平天國亂前,國內盜賊橫生,作者有感於當時中國受盜賊橫行之苦,因而深惡盜賊,有「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有一說法稱:水滸七十回之前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後為羅貫中所續,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貶羅)的話,並進而著書立論,要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借!」故此書中對宋江等人深惡痛絕,凡梁山泊上一幹人等,幾乎都無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