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皇宮都有哪些部門
明代二十四衙門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圍服役、為其生活服務的部門。明代的宦官機構,以「二十四衙門」為基本主體。二十四衙門包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內廷任職之外,還能出任各種外差使職。按照原來的規定,這二十四衙門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圍服役、為其生活服務的部門。但事實上,明代的宦官已經發展成為極其重要的政治勢力,不但掌管了宮廷內有關飲食起居的一般事務,還控制了全國的軍政要務。
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也是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者,司禮監「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明代歷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均為司禮監太監。司禮監的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系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面。御馬監銅牌司禮監的第一項職權成為歷史上宦官所擁有的最大權力,也是明代司禮監權勢顯赫的根本原因。
其他十一監是: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御馬監(主管內府馬政)、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御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宮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臣柴炭等)、鍾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時鳴鍾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寶鈔司(掌管造辦粗細草紙)、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銀作局(負責打造金銀器飾)、浣衣局(該局是二十四衙門中唯一不在皇宮中的宦官機構,局址在德勝門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廢的宮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針工局(負責製作宮中衣服)、內織染局(職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絹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漿、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宮中各處蔬菜瓜果及種藝之事)。
內務府
中國清代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至順治十一年(1654)仿明制改內務府為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復設內務府。自此遂為定製。內務府的組織淵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奴僕)制度,其主要人員分別由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組成。最高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 、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宮內 ,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 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
清代內務府是清代管理宮禁事務的機構。 清世祖入關後設置。順治十一年(1654)裁革,清聖祖即位後恢復。初為三品衙門,雍正十三年(1735)升為正二品。
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無定員,由滿族王公大臣兼任。下設堂郎中1人,掌本府文職官銓選,並考核各司處承辦事務;主事2人,筆帖式64人書吏5人,分掌各種文書之事。直屬機構有7司3院。
廣儲司,設總辦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府庫藏,領銀、皮、瓷、緞、衣、茶六庫。
都虞司,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武職官銓選及畋魚之事。
掌禮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贊禮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筆帖式、 書吏、掌內廷禮樂及考核太
監品極。
會計司,設郎中、員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內務府出納及庄園地畝之事。先用宮女、太監,
亦由該司管理。
營造司,設員同掌儀司,掌宮庭修繕工程。
慶豐司,設員同掌儀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慎行司,設員同掌體育館事,掌審讞上三旗刑獄案件。
上駟院,設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筆帖式、下分左右二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御用馬匹。
武備院,設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製造器械。
奉宸院,設總理大臣、卿、郎中、員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筆帖式、書吏,掌景山、
三海、南苑等處的管理、修繕。天壇齋宮,亦由奉宸院管理。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玉泉山、香
山、熱河行宮、湯泉(今昌平縣東小湯山)行宮、盤山(今薊縣西北)行宮、黃新莊、(今良鄉北)行
宮,因與皇帝駐驊有關,俱歸內務府委官管理。
此外,內務府還管轄有三大殿,管理慈寧宮、壽康宮處,御葯房、壽葯房,文淵閣,黃武殿修書處,御書處,養心殿造辦處,咸安宮官學,景山官學,敬事房等。其中敬事房為管理宮內宦官的機構。
Ⅱ 古代中有哪些行政部門
秦朝時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九卿:奉常(宗廟禮儀,九卿之首)、郎中令(宮殿警衛)、衛尉(宮門警衛)、太僕(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司法審判)、典客(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少府(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漢朝時,地方設州級行政單位(郡縣之上),設刺史負責監察,後來逐漸獲得地方行政權
此後,隨著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九卿的權力逐漸被替代、分割。
隋唐時中央是三省(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重要政令)和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負責具體行政問題)。
地方是州縣,而唐玄宗設節度使後,節度使掌握了地方的軍政大權。
宋朝時中央設參政知事(行政)、樞密使(軍事)、三司使(財政)、六部
地方設知州(行政)、通判(監督)、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轉到中央)
元朝時中央設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事)、御史台(監察)、宣政院(西藏及宗教事務)、六部
地方增設行中書省(中書省派出機構)。
明朝時中央設六部(行政,直接對皇帝負責),永樂帝時增設內閣。
地方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俗稱省,行政),增設提刑按察使司(監察、司法)、都指揮使司(軍政)
清朝時中央設議政王大臣會議(決策,康熙時權力被削弱,雍正時被架空,乾隆時被撤消)、內閣(傳達諭旨、公布文告)、軍機處(筆錄皇帝詔令並傳達中央或地方相關機構執行)、六部
地方設總督(1~3省的軍民要政)、巡撫(1省的軍事、吏治、司法)
如有錯誤,歡迎更正……
Ⅲ 古代的書院都有哪些職位和部門,彼此之間是怎樣運作的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書院最早由私人創辦和經營為主,將圖書的收藏、校對、教學和研究綜合為一體,是相對於官方學校之外的民間組織。同時書院的存在彌補了官辦學校在學術文化研究方面的不足,書院還不拘泥於形式,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變的辦學形式。所以書院教育傳統和書院教育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教育的寶貴歷史財富。
那麼古代書院都有那些職位和部門呢?這就與不同時代書院承擔的不同職能息息相關了。
唐代書院就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機關直屬機構”
書院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的書院主要是朝廷藏書和校對書本的機構,並兼具選拔人才的義務,並不是教學的場所,例如唐代的麗正書院與集賢殿書院。
有了經費之後,書院還通過制定日常行政管理條規“學規”,來進行書院的管理和運行。以《白鹿洞規約》為例,每個書院在具體運行過程中,都會有非常細的規范,包括怎麼吃飯,怎麼繳費,每個月聚幾次等等,否則群體生活難以進行。
第三點就是書院畢竟不是官學,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以山長為核心統攬全局,從品學兼優的學生中選拔出若干齋長輔助山長進行管理,齋舍中選出司糾進行齋舍管理,所以大量的學生職事會參與進行書院的管理。
因此古代的書院在運行方面,有足夠的經費,嚴格的規章制度、少量的輔助管理人員和大量的學生職事,就可以流暢的完成書院的運行。
所以古代書院也沒有專門的各個部門,也並不需要這種部門來完成對書院的運行。
Ⅳ 古代修真小說中的各種職位
修真境界設定
傳統修道小說:
一說:引氣入體 煉氣化神 煉神返虛 在這個階段要度五次小天劫 四次大天劫 之後 煉虛合道成就天仙之位。天仙、玄仙、金仙、真仙、太乙、玄仙、 太乙金仙、大羅金仙、准聖、聖人、鴻鈞、天道。
二說:煉精化氣 太皇黃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明文舉天、七曜摩夷天、練氣化神 虛無越衡天、太極蒙翳天、赤明和陽天、玄明恭華天、耀明宗飄天、竺落皇笳天、虛明堂曜天、觀明端靖天、玄明恭慶天、太煥極瑤天、元載孔升天、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始黃孝芒天、太黃翁重天、無思江由天、上揲阮樂天、無極曇誓天、煉神返虛 皓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煉虛合道神人、 皓庭霄度天、淵通元洞天、翰寵妙成天、秀樂禁上天、三清境太清仙境、上清真境玉清聖境、無上大羅天盤古
奇幻修真小說:
一說: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每種都有上下之別。天仙 、羅天上仙、大羅金仙、九天玄仙、仙君、仙帝、神人、天神、神王、天尊、鴻蒙、掌控者。
二說:開光、靈虛、辟穀、心動、元化、元嬰、出竅、分神、離合、空冥、寂滅、大成、渡劫。每一期又分初、中、後三個階段。靈仙、幻仙、 真仙、羅天上仙、大羅金仙、九天玄仙、天仙、極仙、絕仙。
三說:開光、靈虛、辟穀、心動、元化、元嬰、出竅、分神、離合、空冥、寂滅、大成、渡劫、飛升。每一期又分初、中、後三個階段。金仙、真仙、天仙、絕仙、神人、天神、神王、神
Ⅳ 仙俠小說里門派中職位的稱呼
太上長老、掌門、執事、內門弟子、外門弟子。以上就是仙俠小說中普遍的門派職位稱呼,其中一般以太上長老最高,外門弟子最低。
5、外門弟子:因為外門弟子的地位相對較低,只有其中的精銳才能夠被抽選出來,成為真正的內門弟子。而在成為內門弟子之前,外門弟子其實是沒有太多權力與地位的。有時候外門弟子就連乾的活都得是最苦最累的。
Ⅵ 求,古代文武官員職位劃分,寫小說用的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縣制。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全國分36郡,郡的長官叫守,執掌軍事長官叫郡尉。 郡下萬戶以上縣長官叫令。
唐朝的文武官員的職位名稱
1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2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
3 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4 正三品上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5 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6 從三品上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7 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8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
9 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10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
11 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12 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
13 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14 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
15 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8 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22 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26 從八品上 禦侮校尉
27 從八品下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30 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
唐朝的官員品級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三師)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說明:是一種很高的虛銜,一般無實際執掌,不常設。
正二品 尚書令(一人),侍中(二人),中書令(二人)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書(各一人),門下侍郎(二人),中書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騎常侍(二人),右散騎常侍(二人)
從三品 國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書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諫議大夫(四人)
從四品下 尚書右丞(一人),國子司業
正五品上 中書舍人(六人),國子博士
從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學博士
從六品上 六部各司員外郎,國子助教
從六品下 侍御史,國了監丞
從七品上 左補闕(六人),右補闕(六人)
正八品上 監察御史
從八品上 左拾遺(六人
),右拾遺(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從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別駕
(一人) 上州:從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從五品上
長史
(一人) 上州:從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無
司馬
(一人) 上州:從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從六品上
錄事參軍事
(一人) 上州:從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從八品上
錄事
(一至二人) 上州:從九品下
中州:從九品上
下州:從九品下
六曹參軍
(各一人) 上州:從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僅三曹,從八品下
縣 縣令
(一人) 京縣:正五品上
上縣:從六品上
下縣:從七品上
縣丞
(一至二人) 京縣:從七品上
下縣: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縣:從八品上
下縣:從九品上
尉 京縣:從八品下
下縣:從九品下
錄事 京縣:從九品下
唐以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不足二萬戶為下州.
唐代之縣,等別如下:
京縣:三都之縣,在京城內者。
畿縣:三都之縣,在京城外者。
望縣:繁華重要之地
緊縣:重要之地
上縣:有六千戶以上
中縣:有二千戶以上
中下縣:有一千戶以上
下縣:不足一千戶者
Ⅶ 古代後宮中都設有哪些部門
1、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六尚各2人,是正五品。下設有司2人,正六品。典制2人,正七品,掌制2人,正八品。其他職位都是根據各自的職權相關設置。例如尚功下轄的四司為:司制、司珍、司彩、司計。總計是二十四司。
2、除此之外唐代的內侍省也掌管宮廷內部事務。內侍省統領掖庭局、掌管宮禁女工、宮人名籍,設置有令2人,還有令史、計史、書令史等佐吏。
3、宮闈局,掌握侍奉宮闈、出入管鑰等。設置有令2人。還有奚官局、內仆局、內坊局、內府局。
4、明代只有唐朝的六局二十四司,沒有掌管宮廷事務的內侍省類似的機構。
5、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代稱皇帝之女為公主,皇帝的姐妹為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為大長公主。歷代沿用。
6、太監:太監原指宦官中的高級官員,現指古代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能力,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員,又稱宦官、閹人、寺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明朝開始又叫年紀大的太監為伴伴。
Ⅷ 古代小說中的勢力
墨玉山莊 落霞山莊
靜月宮 清靈宮
仙戀閣 晚晴閣
Ⅸ 古代軍隊職位詳細
在不同的時期軍隊的職位也是不同的,就拿清朝的軍職來說:
1、正一品: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1500兩;從二品歲奉140兩,加支800兩
2、正二品: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加支500兩;從三品歲奉120兩,加支400兩
3、正三品: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加支260兩
(9)古代小說中的部門擴展閱讀:
古代各軍隊職位的詳細叫法:
1、元帥: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
2、將軍: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歷代皆設有將軍官名。
3、校: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統帶一校之官稱校尉。漢武帝初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
4、校尉:為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其地位略次於將軍,後通稱將佐為八校。晉武帝時設有軍校,為任輔助之職的軍官。清代有步軍校、護軍校等官職。
5、尉: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秦漢時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頗高,以後帶尉字的官員地位逐漸下降。唐代折沖府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明清時的衛士和八九品階官稱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軍銜
Ⅹ 古代武俠小說里門派里怎麼劃分等級每個職位都是做什麼的
等級:
明教:
教主
光明左右使
四大法王 五散人
五旗使
丐幫:
幫主
九袋專屬長老
八袋
七袋
六袋
五袋
四袋
三袋
二袋
一袋
少林:
掌門方丈
護法
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