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煙花三月的孔四貞
樓上的解釋好詳細。
2. 尋找與順治有關的穿越文
按 其它關鍵字 搜索「順治」共找到 9 篇文章 按 相關性 排序 ----------------------- 按 作品積分 排序 按 文章字數 排序 按 更新時間 排序 按 發表時間 排序 按 最後回帖 排序 ----------------------- 按 文章類型 排序 按 作品風格 排序
貞清(2007-08-27)
作者:Campanella ┃ 進度:連載中 ┃ 文章類型:原創-一般-古色古香-傳奇 ┃ 作品風格:正劇 ┃ 主角:孔四貞,珠貝 ┃ 配角:孔延訓,李佑清,順治 ┃ 其它:順治九年七月起
--------------------------------------------------------------------------------
春歸何處(順治朝穿越)(2007-11-17)
一次內蒙古之旅,竟然回到了順治十一年。
我是順治的侄女,卻進宮成了皇妃。
我與岳樂和濟度是君臣,卻怎奈情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
愛過,恨過,痴痴笑笑間我該何去何從?
作者:星辰非昨 ┃ 進度:連載中 ┃ 文章類型:原創-一般-古色古香-愛情 ┃ 作品風格:正劇 ┃ 主角:博爾濟吉特幻雪 ┃ 配角:安親王岳樂,簡親王濟度,順治 ┃ 其它:清朝,順治年間
--------------------------------------------------------------------------------
朱牆靜姝女(清廢後)(2009-02-24)
怎麼寫呢?依舊是泛濫的清穿。不是康雍乾,而是第一個入關皇帝——順治。
《少年天子》實在是沒看完,只因為郝雷演的廢後實在太令人心酸了,總覺得世人欠靜妃(廢後)一個完整的結局,所以翻著史書誠惶誠恐的寫下了自己給予她的故事。草原上的第一美女,科爾沁的公主不應該只是一個廢後可以釘棺蓋侖的。
=她,現代剛畢業的大學生,醉酒後穿成了順治的第一個皇後。對被廢她不曾想過要改變,討厭被圈禁,討厭被監視。回去?呵?怎麼做呢?離開紫禁城?似乎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夢。
她的先入為主,她的諳熟歷史,她的倔強,膽小,不甘。生活在幾百年前的時空里這些都會給他帶來什麼?
夢續三百年(2007-11-30)
卷一:一口神秘古井,使她意外的重生大清。為報恩,她甘願入宮;在那爾虞我詐的後宮,她嘗盡人間冷暖幾要絕望;幸而身邊有與她相知相愛的他;然做為皇帝的他,雖愛她,又是否真的懂她?
卷二:再見面,她換了容貌換了身份,卻依舊躲不開與他糾結在一起的命運,錯誤的時空,註定的相遇,凄美的愛情。熟知歷史的她,該如何選擇?是順應歷史放任他成為痴情卻短命的少年天子?抑或不惜違抗天命改變歷史?
+++++
兔子建了個交流的群,有興趣的大大可以加入一起討論!
群號:33457469
新坑《天下無妃》已開,望支持我的大大去支持下:
新書一句話廣告:
一朝穿越掌鳳印,三宮六院皆無妃!
新書作品簡介:
誰說愛上了皇帝就必須接受他的三宮六院?憑什麼妥協的總是女人而不能是男人?
她,張君若,穿越了,還愛上了個皇帝。可她並不打算退縮,更不願因此放棄心中對專一愛情的嚮往。她發誓,總有一日,定要讓他為了她做到天下無妃!
3. 穿越女和康熙,孔四貞嫁給博果爾是那本小說,青蔓煙閣的小說
清穿之盛清時代
作者:珞の很傾城
由愛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恨,由恨生念。
人生一夢,不過如桑田變換。錯錯對對,對對錯錯,終不過雁過無聲、水過無痕。所難棄之,唯一點痴念爾耳。
奈何就因此一念...
前世,今生。
當忘卻前塵的三個卿卿佳人,重入凡塵,再次進到那天下間最華麗且又最羈系人心的牢籠...這一世,佳人能否解去前世的那抹執念?
天下間,萬事萬物,相生相剋。天下情,姻緣羈絆,難言錯對。
身在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們,於她們而言,是孽緣還是救贖?
PS:
1、本文中的人物非歷史走向,考據黨慎入!
2、本文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4. 以前有一部寫納蘭容若的電視劇《煙花三月》,請問有沒有這本小說,書名是什麼謝謝
沒有小說
陳浩民郝蕾《煙花三月》聯手演繹詞人納蘭容若
由陳浩民,張鳳書、郝蕾、高圓圓主演,反映滿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的四十集電視劇《煙花三月》,把納蘭寫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並且把時代背景拉深,將除鰲拜,定三藩,遠征雅克薩等歷史背景融於其間,還寫了他與父親明珠間的父子情,與雨嬋間的夫妻情等等。納蘭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留《納蘭詞》著稱於世,被譽為清代詞家三絕之一。
片 名:《煙花三月》
主要演員:
陳浩民 飾 納蘭容若 杜雨露 飾 納蘭明珠
歸亞蕾 飾 孝庄皇太後 張晨光 飾 孫延齡
杜志國 飾 鰲拜 呂 行 飾 康熙
郝 蕾 飾 孔四貞 高圓圓 飾 沈宛
張 娜 飾 盧雨蟬 屠洪剛 飾 吳三桂
電視劇《煙花三月》簡介
清朝康熙年間,內務府總管納蘭明珠之子納蘭容若在皇陵拓碑時遇到了順治帝陪陵的妃子孔四貞。一個是濁世公子,一個是活死人,然而容若火熱的情感,很快征服四貞,四貞獨特的魅力也俘虜了容若,兩人深深地相愛了。當朝權臣鰲拜為拉攏明珠,主動做媒,將外甥女盧雨蟬許配給容若,盧雨蟬純真無邪,正是容若良配,而容若有了四貞後,心裡再容不下別的女子。康熙與四貞自幼相識,感情很好,為了四貞的幸福,康熙竭力幫助她和容若,但容若和四貞的事最終被鰲拜之了。鰲拜早已察覺康熙企圖擺脫他的控制,便索性借容若與四貞來往,掀起滔天大案…… [故事梗概]
5. 有什麼好看的清宮小說么
匪我思存
《寂寞空庭春欲晚》匪大就不用介紹了吧,在JJ名氣很響,一連幾部小說出版中。她的這篇[寂寞空庭]可說是俺較早看過的一篇康熙爺的清宮文,文筆細膩豐滿,絕對保質保量。唯一讓人頭痛的說大大脫稿現象也比較嚴重~~
因愛
《勿忘》這是最近看過唯一沒有美化44和乾隆的穿越,因大清淡的筆墨下伶動的阿離N次令我傾倒,異常喜歡大大婉轉筆下單純的弘時,天家如此干凈的孩子註定趨離。瑣碎的文字竟是一片蕭索,卻隱隱透著熱烈的色彩。或許是因為女豬,或是陪襯的男豬,都被塑造的如此生動。推薦~
夜遙
《相見時難》穿越看多了,回頭再看清宮古文多少有些接受不了,大概是因穿越中的女豬個性都蠻強,反而怕看古文中那些為生存所展現的委曲求全。但夜大的這部很別出心裁,女豬也是難得招我歡心,推薦推薦,夜大的筆潤也很格外的鋒芒畢露。
淹死的魚
《烏珠穆沁》魚大的文算不上成熟,雖青澀卻濃郁深情~【烏珠穆沁】這篇清宮文沒有太多宮廷爭斗的筆墨,只是著重與女豬同13爺和14爺之間的感情糾合,卻也感人之深~~
heavy
《十三爺的婚姻》這篇古文雖借鑒了康熙年間的那段時期和人物,但故事撰改了一些,幾個阿哥都很有個性,情感豐富的說,蠻不錯~推薦~~
解語
《清宮—宛妃傳》先是看到此部小說出版,後翻來讀。男主是順治,女主不是董鄂妃,而是生存在順治帝與董鄂妃夾縫中間的女人宛妃,註定要深陷在宮闈中的情感糾纏與連綿不斷的爭斗中...
紫陌沫塵
《清宮漢女》這篇以孔四貞為女主的清宮文,大氣蒼涼的筆鋒,起伏不定、無可奈何的命運描述,構成了這部好文,蠻好看,推薦中...
春夏
《紅牆記》喜歡這篇清宮文的女豬,看似天真樂觀、果敢堅強,其實脆弱而敏感,本是八旗猛將的後裔,父母雙亡被裕親王認領帶回府中撫養,與眾阿哥青梅竹馬,最初愛上88,卻被指婚給對她一往情深的14,似乎就要開始幸福的生活,被遭到太子的暗殺~~很好看的文,推薦
竹英
《隔霧紅牆》主要是寫55和他的福晉,豐厚穩重的文筆,蒼進有力的筆鋒,讓言情版的清宮故事多了一些濃郁的味道,愛情令人患得患失,風月無雙的5爺也未能逃脫這個宿命吧。蠻經典的一部撰文,推薦推薦。。
《清宮遺夢》很好看的清穿小說關於老七的
6. 有沒有更多的更詳細的關於孔四貞的資料
清朝的漢家公主——孔四貞
大清王朝在建國初年,曾經分封了四位漢族親王,其中一位封地廣西的,稱為定南王,名孔有德。當然,作為漢人,孔有德投靠滿清,是被漢家所不齒的。因此,他最後死在南明王朝的反攻之中。但是,孔有德畢竟是一代悍將,他死得還是很有英雄氣慨的。
「順治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定南王親率鐵騎出興安,次嚴關。酉時回省,下令緊閉城門,王邸四門亦閉。……王仰天嘆息。初四午,武勝門破,王單騎入邸,自焚死……定南擐甲胄,挾弓矢,身不離鞍,口不咽食,蓋六晝夜。力竭扃邸,聚其寶玩,挈其圖書,闔室自焚。與王妃白氏相對死。不忍貳乃心,不肯膏人刃,亦偉然烈丈夫哉!」
跳出民族的圈子,孔有德不愧是有膽氣有擔當的漢子,他的妻子也是忠貞義烈的女人,與丈夫同生共死,情深義重。從定南王府里逃出來的,只有孔氏夫婦的女兒四貞而已
孔有德夫婦的慘死,令孝庄皇太後深為感觸,她收養了尚未成年的小四貞,並認為義女,封和碩公主。
孔四貞從此生活在紫禁城裡。長成後,她和從小青梅竹馬的順治皇帝產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然而,孔四貞出生不久,就已經訂下了親,未婚夫是孔有德手下將領的兒子孫延齡。一個難題擺在了孝庄太後的面前。
孝庄太後很清楚孔四貞乃是有主的名花,也不願她影響自己科爾沁王族女人在後宮的地位,奪自己侄女們的皇寵;更不願因為兒子與她的情緣,得罪朝中的漢官漢將。因此,為了分兒子的心,孝庄太後巧妙地將孔四貞和順治帝分開了。
然而,孝庄太後做夢也沒想到,看不到孔四貞的順治帝,將一腔情意轉而投向了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身上,惹出了更大的麻煩。無計可施的孝庄太後於是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傳旨禮部,商議孔四貞立妃的事宜。
但是這時已經遲了,順治深陷與董鄂氏的情網而不能自撥,並且已經讓董鄂氏懷上了自己的孩子。博穆博果爾狂怒之下,痛毆董鄂氏,造成了她流產。順治聞訊,將弟弟喚入宮中,幾個耳光揮了過去。博穆博果爾不堪羞辱,回府便自刎了。董鄂氏入宮遂成定局。
但是這樣一來,孔四貞封妃的事宜也就只得暫且擱置了。孝庄皇太後只得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孔四貞是非常反感自己那個從小訂親的丈夫孫延齡的。清史稿是這樣描述他的:「驕縱不臣……縱兵殃民」。而且他野心極大,之所以再三重提自己與孔四貞的婚約,原因只是想將孔家的舊部全數收歸自己管轄,擴充勢力而已。他對自己呆在北京城無所事事的處境十分不滿,到處惹是生非,犯下了不少罪。
順治雖然沉湎於與董鄂氏的戀情中,但還沒有忘記孔四貞,他心裡仍然願意迎娶孔四貞為妃。當他聽說她從前的未婚夫將被治罪,順治法外開恩,赦免了孫延齡,並讓他提前返回廣西任將軍之職。
沒有了孫延齡的干擾,孔四貞和順治之間,自然就發生了一些超乎兄妹的關系。孫延齡自然也很明白未婚妻與皇帝之間的明來暗往。在前往廣西的路上,他沿途散播孔四貞被皇帝強占的流言,以泄心頭之氣。一面趕路,一面散布流言的孫延齡來到廣西之後,看到了定南王府中的孔氏舊部兵將,更是產生了一個狂妄的念頭。他居然宣稱順治帝污辱了孔四貞,使得孔四貞屢尋自盡。以此向孔氏舊部招攬,想要擁兵自重,自封王爵,繼承「老丈人」的權勢地位。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城中孔四貞的耳里。為了制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更不願忠於孔家的兵將捲入孫延齡的陷阱,孔四貞決定,趕到桂林,消弭越傳越離譜的謠言。孝庄太後與順治帝不得已,同意了孔四貞的計劃。
但是,當孔四貞趕到桂林以後,她發現孫延齡不僅僅是因為妒忌而胡鬧那麼簡單,他正在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王籌劃自立為王、造反叛亂。孔四貞原本想設局殺掉這個猖狂自大的孫延齡,但是孫延齡此時有老奸巨滑的三藩王指點,居然從孔四貞設的局中脫了身。在這種情形之下,孔四貞只剩了最後一個辦法,也是她最不情願用的辦法——她匆匆決定下嫁孫延齡,以婚姻的形式控制他。
遠在北京城的孝庄太後及順治帝得知這個消息,驚得目瞪口呆。太後等不回自己的養女,順治帝從此失去了自己的紅顏知己,孔四貞更從此深陷虎穴。這若大的代價,只是為應對「三藩之亂」爭取回了一段寶貴的時間。孝庄太後只得假戲真做,封孔四貞為和碩公主,品位相當於郡王,並派專人前往桂林,為和碩公主孔四貞主持了婚禮。
孔四貞恐怕是明清兩朝公主中,唯一一個對公主駙馬分居,駙馬「非召不得入」的陋習額手稱慶的一個了。她身邊的宮女,利用這一宮規,理直氣壯地將惹人討厭的孫額駙拒之門外——孔四貞此時已相當於廣西王,如果她願意親近自己的丈夫,恐怕一百個、一千個女官也不敢攔著。而女官們竟然敢將孫延齡趕出王府,唯一的理由就是此舉出自公主的授意。自以為從此可以掌控廣西軍政大權、財色兼收的孫延齡,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原來太小看這位外表溫婉的小女子了。
婚禮舉行之後,正式獲得封號的孔四貞很快就順理成章地重整了父親的余部,並將軍政大權全部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孫延齡不但連一點權力邊兒都沾不著,甚至連孔四貞的頭發絲兒也都沾不著,是真正的人財兩空。成了一個空頭駙馬、光桿將軍。雖然掌控著軍政大權,孔四貞呆在公主府里卻是無比的愁悶困苦,她無時無刻不盼望自己能夠早點脫離這苦海,回到自己鍾情的愛新覺羅福臨身邊、回到寵愛自己的養母身邊去。
但是孔四貞沒有想到,正當自己情思鬱郁的時候,北方卻傳來了順治帝駕崩的消息。這好比一個晴天霹靂。孔四貞大病了一場,從此斷絕了男女情慾。
十二年後,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立即起兵造反。康熙封孫延齡為撫蠻將軍,要他首先就近剿吳。孫延齡卻早蓄反志,將皇帝派來的冊封官員殺掉,自封「安遠王」,要與吳三桂呼應。但是,雖然經過了十二年的時間,無能的孫延齡也沒能真正在廣西樹起自己的隊伍和親信來。他根本就無力調動廣西的兵馬,孔有德的舊部壓根就沒人聽從他的指揮。跟著他胡鬧的,僅僅是幾千市井亡命之徒而已。
得知孫延齡的反謀,孔四貞立即派出兵馬征討,孫延齡無力與之對抗,只得投降。吳三桂對孫延齡的無能、孔四貞的強硬極其惱怒,掉頭攻打廣西的省城桂林。孫延齡自視甚高,卻是外強中干,根本沒有他吹噓的才略武功與膽量,更不能跟定南王孔有德相比。因此很快就被吳三桂的軍隊殺掉了。而被孫延齡看成是「無知女流」的孔四貞,卻成功地保住了桂林城,亂了吳三桂的後陣。
不久,孔四貞向京城上書請戰。
得知養女的赫赫戰功,孝庄太皇太後又驚又喜。為了養女的安全,她拒絕讓孔四貞繼續留在烽煙戰場,特旨將她召回京師與自己作伴。孝庄太皇太後和康熙帝為孔四貞修建了一座郡王府邸。孔四貞脫下穿了十四年的戎裝,又恢復了宮樣梳妝。
她拒絕了孝庄太皇太後為她再覓佳婿的建議,終身沒有嫁人。
和碩公主孔四貞死後,清廷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孔四貞下葬在北京城西南——即今公主墳。
言情小說家浮想聯翩,將公主墳的故事嫁接到了乾隆帝身上,說那裡葬的是乾隆流落民間的女兒。其實,公主墳里長眠的這位公主,不是乾隆的私生女,而是乾隆的祖姑姑。
7. 穿越小說或者宮斗的都有什麼好看的
我個人是個穿越迷,
《綰青絲》是我第一部看的~~ 覺得不錯,記得最清楚的是裡面的歌。但現在看就還好..
《鳳囚凰》有點記不清了,但是我的印象是:不愧為經典裡面的男人好腹黑。
《風槿如畫》我看的傷心死了,哭得眼淚都有了,結局喜的。
《瀟然夢》《少年丞相世外客》這兩是一個作者,風格我喜歡。
《穿越與反穿越》如果你想穿,這是必看的書啊~~輕松愉快的書
《滿朝文武愛上我》這是我後來接觸的,感情細膩。
《暴君,我來自軍情9處》《11處特工皇妃》這兩本我很喜歡,強推《11》但是他不是寫女人的勾心鬥角。
《史上第一混亂》是本混合的,主角是男人,但是爆笑,看著看著 我就吐了~~笑吐得~~
《大爭之世》是男人穿的 有點熱血,和《回明》一個作家
《笑看妃亂》《穿越之男女皇後》
上面的書都是我度過的穿越文里個人尤為喜愛的~~經常猜不到結局和過程~希望你喜歡~~
很可惜,我很少看宮斗,上面我只看過宸宮,,,, 也覺得獨特,不走套路~~
8. 《孔四貞傳奇》最新txt全集下載
孔四貞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她是大清歷史上唯一一位漢人格格孔四貞;
她是愛新覺羅福臨一生牽掛愛戀的初戀孔四貞;
她是後宮所有女人中唯一可以與寵冠後宮的董鄂妃相媲美的東宮皇貴妃孔四貞;
她是中國歷朝歷代中唯一一個在冊封皇貴妃不久後又冊封為公主下嫁臣子的孔四貞;
她是公主中唯一一位以大清律例「駙馬非召不得入」為由讓駙馬孫延齡獨守空房的孔四貞;
她是順治駕崩後為保大清江山固若金湯而親手殺死自己夫君並為大清穿上其父孔有德身前將軍戎裝,守護大清邊關十六載的孔四貞;
她是《紅樓夢》中賈迎春真正的義母;
她是《紅樓夢》中妙玉、惜春、史湘雲三個人物所隱射的真正歷史人物孔四貞;
她更是與孝庄太皇太後一起將其子玄燁輔佐成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姑母孔四貞;
連日來的大雨終究沖刷不去百姓頭頂那噬血的陰霾。
那就是皇貴妃董鄂氏於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病逝在東宮之一的承乾宮。
世祖哀痛至極擔心心愛的女人在另一個世界裡面無人侍奉,於二十日下旨革令其生……
9. 歷史上有孔四貞這個人嗎看見櫻鵬寫的《孔四貞傳奇》感覺這個女人太強悍了。
大清王朝在建國初年,曾經分封了四位漢族親王,其中一位封地廣西的,稱為定南王,名孔有德。孔四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獨女,和名字有德截然相反的是,孔有德這個人並沒有半點德,早在崇禎五年,當時還是明朝副將的孔有德就在登州發動兵變,製造了慘無人道的登州大屠殺,除了被孔有德劫做營妓的數百年青貌美的女子外,數以十萬計的登州百姓被孔有德屠殺一空,屍體填滿了城壕,堵塞了河流,百姓的血飄起了店鋪的招牌,而孔有德則帶著登州城裡劫掠來的三千多匹戰馬、二十多門紅衣大炮、三百多門西洋炮和無數火器金銀投降了滿清,換來皇太極的三十里出迎。到了後來,孔有德做的『有德』的事就更多了,隨著滿清第一劊子手多鐸一路南下,先後參與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臭名昭著的大屠殺,僅是揚州就殺了八十多萬人,用數百萬同胞的鮮血換來定南王的王爵。不過在廣西桂林的時候,孔有德的報應到了,曾是張獻忠部將、先叛而後忠的李定國率明朝殘軍攻破了桂林城,孔有德被挫骨揚灰,連一點血肉殘塊都找不到,全家除了孔四貞逃走外,全部被明軍所殺。到了後來,孔四貞被孔有德的部將送到北京,孔有德夫婦的慘死,令孝庄皇太後深為感觸,她收養了尚未成年的孔四貞,並認之為義女,封和碩公主,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漢人公主。 孫延齡是孔四貞的丈夫,「四貞年十六,太後為擇佳婿,四貞自陳有夫,蓋有德存日已許配孫偏將之子延齡矣。因下詔求得之,奉太後命為夫婦,賜第東華門外。」孫延齡雖然地位比四貞低,但他畢竟是有德親自選定的女婿,又身體健美,通曉音律,長於擊刺,並和亡父孫龍一樣效忠孔家。所以,他和孔四貞的結合並不是不適當的。 但是孫、孔的婚姻顯然並不和諧,並且這種不和諧的婚姻關系甚至影響到二人今後的命運。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從來都是妻以夫貴,而孔四貞未嫁之時是孔有德之女,顯赫功臣的遺裔;更由於皇太後恩寵,視郡主食俸。而孫延齡不過是定南王藩下偏將孫龍之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四貞是孫延齡的主子,而「四貞美而不賢,自以太後養女,又掌藩府事,視延齡蔑如也。延齡機知深狙,以太後故,貌為恭敬,以順其意,四貞喜,出入宮掖,日譽其能,由是太後亦善視之,寵賚優渥,亞於親王。四貞不知延齡奸愚之也,謂其和柔易制,事益專決,延齡因愈不平,思所以奪其權矣。」夫妻間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不能形成傳統的夫唱婦隨的關系,因而產生夫妻間權勢的明爭暗奪。吳梅村詩雲:「新來夫婿奏兼官,下直更衣禮數寬。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舉頭看。」孔四貞一開始就看不起「起家素微」的孫延齡,因而在康熙三年(1664),孔四貞與孫延齡攜家口駐防廣西時,「四貞與延齡南下,舟抵淮安,誥封敕書至,以延齡為特進上柱國、光祿大夫,世襲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碩額附、鎮守廣西等處將軍,其妻孔氏為一品夫人。四貞自以為和碩格格,已居極品,不從夫貴也;今忽封一品夫人,則仍妻以夫貴矣,疑延齡囑內院為之,不愜意,夫婦遂不相能。」和碩格格與一品夫人的差別有多大?據《清朝文獻通考》:「公主以下及額附之俸,固倫公主歲給銀四百兩,和碩公主三百兩,郡主二百五十兩,……和碩公主額附二百五十五兩,郡主額附二百三十兩,……順治七年初定公主以下祿米有差,歲給公主郡主各一千石。」而作為一品夫人則享受一品官員的俸祿,「在京滿漢文武官員俸銀祿米,臣等謹按在京文武官員俸銀滿洲漢人俱一例,按品頒發祿米,即照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米一斛。正從一品歲給俸銀一百八十兩俸米九十石。」孔四貞無論是和碩格格還是郡主,其俸祿都比作為額附或是一品官員的孫延齡要高得多,而一品夫人則是依附於其夫,地位較低,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清廷此舉都是揚孫延齡抑孔四貞,難怪孔四貞心生不滿。 但孔四貞仗著有太後撐腰,是不會把孫延齡放在眼裡的。現存桂林伏波山下的一口大鍾,是在康熙八年為奉祀定南王孔有德而鑄造的,鍾上面把孔四貞的爵銜姓名刻在孫延齡等人的前面,則是孔四貞欲超出孫延齡之上,實現其「格格」權威的明證。 孟森雲:「四貞既非男子,延齡又系女夫,非孔氏子姓,清廷遂有以構之,而四貞不悟也。」但孔四貞與孫延齡顯然對於清廷的陰謀一無所知,不但不能夫婦同心,苦心經營定南藩下,反而自生嫌隙,沉溺於凌駕於對方之上的權勢之爭,其導致的直接後果便是有人得以乘機而入,奪取大權,架空孔四貞和孫延齡。「戴良臣者,原系四貞包衣佐領,頗有才知,希大用,力薦其親王永年為都統,而己與嚴朝綱副之,延齡初不許,乃營求於內,四貞強之而後可,雖為之請命於朝,而心甚忌之。良臣因構難其間,謂延齡獨信任蠻子,而薄待舊人,由是夫婦益不合。良臣佐格格,每事與延齡相左,所用之人,必逐之而後已,延齡竟為木偶,不復能出一令。四貞初任良臣,以為尊己,故惟言是聽,及其得志,並格格而藐之,權且漸歸於天下,事無大小,皆擅自題清,廣西一軍,惟知有都統,不知有將軍,並不知有格格。四貞乃大恨,知為良臣所賣,仍與延齡和好,然大權旁落,不可復制。」和好後的夫婦二人,極力想奪回失去的權勢,「十二年二月,永年克減軍餉,為兵校所訟,延齡因言永年不法,命孔氏赴京奏聞。而永年亦遣人入京,阻孔氏於河南,不得進,仍返粵,延齡由是益憾永年。」上訴不成,恰逢撤藩變起,「延齡內不自安,而四貞又平西義女,反謀遂決。一日,請諸都統入府議事,議畢而出,伏兵於門,盡焉。投桂林城反。」27二人出此下策,只是想發泄個人私怨,顯然未經過深思熟慮,因而其反叛的特殊原因也決定了孫延齡始終在吳三桂與清廷之間搖擺不定,並產生了腳踩兩只船的想法。 但是困擾孫延齡的個人恩怨問題,在他投向吳三桂後並未解決,「時提督馬雄駐柳州,延齡使人持高腳牌往招之。雄故不為延齡下,見牌益怒曰:『豎子無禮。』碎其牌,縱其使,延齡提兵往攻,為雄所敗。然平西勢日甚,雄亦不能守,曰:『吾降平西,不降延齡也。』乃使使自間道往松滋,請降於平西。平西大喜,以雄為懷寧公,然雄與延齡又不能調和議用事者。」而孔四貞也想起了朝廷對孔氏一門的恩典,太皇太後的厚待,同時,「有傅弘烈者,舊為慶陽知府,當三桂未反時,舉發三桂不軌事,坐誣,謫戍蒼梧。延齡既叛,弘烈欲假事權,集兵圖恢復,受三桂偽職為信勝將軍,與延齡友善,數以大義陳說,延齡猶豫未決,妻四貞約弘烈往迎大兵,至即反正。」但為時已晚,孫延齡反覆之意已被吳三桂察覺,於是派遣吳世琮至桂林誘殺孫延齡,並把孔四貞帶到了雲南。 又據昭連《嘯亭雜錄》雲:「十五年,軍士念故將軍線國安舊恩,欲奉線三公子為主,於是鼓噪而立線公子。軍士謂市德於線公子,而線公子約束軍士頗嚴,軍士復鼓噪囚線公子而迎延齡。時延齡夫婦逃匿小民孫七家,軍士跡至,以二輿從,延齡疑其逐之,不匿且加誅,懼不敢出。孔氏曰:『出亦死,不出亦死。』乃匿延齡別處,而自出見軍士雲:『而曹殺我夫婦易耳,獨不念先定南乎?』軍士環列叩首,具陳所以奉迎之意。孔氏察其無他,呼延齡出,延齡不敢坐輿,請以一輿舁其婦,而挽輿以行。既入府,延齡慚不能視事,謂孔氏曰:『吾之復得生也,以卿故。軍士念定南威德,以貴重卿,卿其握權視事,吾願為閑人矣。』孔氏遂戎服綉帕首蟒衣,日擊鼓升堂理軍務,軍士頗服。」由此可見,孔四貞果然有將門虎女之風,而孫延齡也未免太窩囊了,也難怪當初孔四貞獨掌軍府時出什麼麻煩,而孫延齡主管則引起了軍士嘩變。不過這倒正合清廷節制、消弱定南王藩下部隊的心意,只是孔四貞在二十五年之後又再次遭到家破人亡的不幸。 和碩格格 作為一個特例,孔四貞以忠臣遺孤的身份,雖然身為漢女,仍被孝庄皇太後養於宮中,既顯示出清廷優待功臣的態度,又以孔四貞維系實力雄厚,忠於孔有德的定南王舊部。「廣西之再定也,以線國安統其眾,部曲如故,而藩府久虛,上念孔後無人,且慮及孔師無主,乃封四貞為和碩格格,掌定南王事,遙制廣西軍。」其實封四貞為和碩格格,掌定南王事是在順治十七年(1660),而早在順治十三年六月,聖母皇太後就下旨:「定南武壯王女孔氏,忠勛嫡裔,淑順端莊,堪翊壼范,宜立為東宮皇妃,爾部即照例備辦儀物,候旨行冊封禮。」顯然清王室想通過冊妃這一方式,能夠更直接地控制無主之定藩,而非以弱女掌藩府。但是,就在「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八月,又諭禮部: 「朕前奉聖母皇太後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立為賢妃,本月二十八日又奉聖母皇太後諭,式稽古制,中宮之次,有皇貴妃首襄內治,因慎加簡擇,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應立為皇貴妃,爾部即查照典禮,於十二月初六日吉期,行冊封禮。」本欲立孔四貞為妃的順治皇帝恰在此時迷上了董鄂氏,冊妃一事便不了了之。正是吳梅村所說:「聘就蛾眉未入宮,待年長罷主恩空。旌旗月落松楸冷,身在昭陵宿衛中。」而孟森認為:「世祖之欲得四貞為妃,與四貞之不願,並清廷之不敢相強,彼此皆有利害關系存焉。」只是一種可能。孔四貞是在太後為其另擇佳婿時才自陳有夫的,可見冊妃之前她並未反對,而清廷非但未強迫四貞,還因故拖延。順治雖然知道立孔四貞為妃有一定的作用,但從他的性格以及他確實迷戀董鄂氏這一點來看,完全有可能不顧及孔四貞而急於立董鄂氏為妃的。 但若從孔四貞的角度來說,無論她是否如小說家所設想的暗戀年青的順治皇帝,冊妃於她終不是什麼好事。 由孔四貞掌管定藩這一件事本身就是對定藩的削弱,雖然孔四貞能夠使定南王藩屬在名義上存在,但孔四貞是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使定南王藩屬成為三藩一樣威脅到清廷統治的地方勢力,因而清王室以四貞為格格掌定藩,是名存暗削。假使孔有德死後,因孔四貞為女子而置之不顧,將定藩歸線國安或李茹春等主管,則定藩之強大指日可待,清廷非平三藩而是平四藩了。至於定藩歸線國安主管的可能性則從康熙十五年,軍士念線國安舊恩,鼓噪而立線三公子一事可以看出。因此清王室用孔四貞維系定藩的確是一著妙棋,在定藩暫不可撤的情況下,冊立孔四貞為妃,應當能長期穩定定藩,而冊妃事不成,至康熙元年,遣嫁孫延齡,以孫延齡掌定藩。而孫延齡顯然並不適合成為一藩之主,首先是他起家素微,以婦貴,且年紀輕輕,藩下舊臣又都是追隨孔有德南征北戰多年的宿將,自然不易駕馭;其次孫延齡未見有何才能,除了身體健美,長於刺擊,至於統領軍隊的膽量與豪氣竟連孔四貞也不如,「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舉頭看。」因此孔四貞之所以能奇貨可居,受到清廷優待,自有其歷史作用。而三藩之亂時,吳三桂亦依葫蘆畫瓢,在派人殺死孫延齡後,「四貞以三桂義女存滇」。孟森以為:「有德死而四貞為清太後養女,居京師;延齡死而四貞以舊為三桂養女,居雲南,其倚以羈縻桂軍,為術一也。」只是效果不一樣而已。 「更籌響盡燭凝灰,報道將軍奏凱回。一紙捷書新湊罷,小車還載美人來。三藩之變人僅知雲南吳氏、福建耿氏、廣東尚氏。而孔有德之婿孫延齡,襲有孔爵,亦助三藩。三藩平,孫亦授首。孔女四貞,因有德功,赦不問。其實已為康熙納入宮中矣。」此說誤矣。三藩平定之後,原定南王藩下部屬分隸八旗,孔四貞雖回到京師,但夫死子亡,只不過是孫家的一個老寡婦,既沒有什麼政治利用價值,亦不復當年英姿颯爽的女王形象,絕不可能為康熙所接受。
10. 一起找個歷史上有孔四貞這個人嗎看見櫻鵬寫的《孔四貞傳...
大清王朝在建國初年,曾經分封了四位漢族親王,其中一位封地廣西的,稱為定南王,名孔有德。孔四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獨女,和名字有德截然相反的是,孔有德這個人並沒有半點德,早在崇禎五年,當時還是明朝副將的孔有德就在登州發動兵變,製造了慘無人道的登州大屠殺,除了被孔有德劫做營妓的數百年青貌美的女子外,數以十萬計的登州百姓被孔有德屠殺一空,屍體填滿了城壕,堵塞了河流,百姓的血飄起了店鋪的招牌,而孔有德則帶著登州城裡劫掠來的三千多匹戰馬、二十多門紅衣大炮、三百多門西洋炮和無數火器金銀投降了滿清,換來皇太極的三十里出迎。到了後來,孔有德做的『有德』的事就更多了,隨著滿清第一劊子手多鐸一路南下,先後參與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臭名昭著的大屠殺,僅是揚州就殺了八十多萬人,用數百萬同胞的鮮血換來定南王的王爵。不過在廣西桂林的時候,孔有德的報應到了,曾是張獻忠部將、先叛而後忠的李定國率明朝殘軍攻破了桂林城,孔有德被挫骨揚灰,連一點血肉殘塊都找不到,全家除了孔四貞逃走外,全部被明軍所殺。到了後來,孔四貞被孔有德的部將送到北京,孔有德夫婦的慘死,令孝庄皇太後深為感觸,她收養了尚未成年的孔四貞,並認之為義女,封和碩公主,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漢人公主。 孫延齡是孔四貞的丈夫,「四貞年十六,太後為擇佳婿,四貞自陳有夫,蓋有德存日已許配孫偏將之子延齡矣。因下詔求得之,奉太後命為夫婦,賜第東華門外。」孫延齡雖然地位比四貞低,但他畢竟是有德親自選定的女婿,又身體健美,通曉音律,長於擊刺,並和亡父孫龍一樣效忠孔家。所以,他和孔四貞的結合並不是不適當的。 但是孫、孔的婚姻顯然並不和諧,並且這種不和諧的婚姻關系甚至影響到二人今後的命運。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從來都是妻以夫貴,而孔四貞未嫁之時是孔有德之女,顯赫功臣的遺裔;更由於皇太後恩寵,視郡主食俸。而孫延齡不過是定南王藩下偏將孫龍之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四貞是孫延齡的主子,而「四貞美而不賢,自以太後養女,又掌藩府事,視延齡蔑如也。延齡機知深狙,以太後故,貌為恭敬,以順其意,四貞喜,出入宮掖,日譽其能,由是太後亦善視之,寵賚優渥,亞於親王。四貞不知延齡奸愚之也,謂其和柔易制,事益專決,延齡因愈不平,思所以奪其權矣。」夫妻間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不能形成傳統的夫唱婦隨的關系,因而產生夫妻間權勢的明爭暗奪。吳梅村詩雲:「新來夫婿奏兼官,下直更衣禮數寬。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舉頭看。」孔四貞一開始就看不起「起家素微」的孫延齡,因而在康熙三年(1664),孔四貞與孫延齡攜家口駐防廣西時,「四貞與延齡南下,舟抵淮安,誥封敕書至,以延齡為特進上柱國、光祿大夫,世襲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碩額附、鎮守廣西等處將軍,其妻孔氏為一品夫人。四貞自以為和碩格格,已居極品,不從夫貴也;今忽封一品夫人,則仍妻以夫貴矣,疑延齡囑內院為之,不愜意,夫婦遂不相能。」和碩格格與一品夫人的差別有多大?據《清朝文獻通考》:「公主以下及額附之俸,固倫公主歲給銀四百兩,和碩公主三百兩,郡主二百五十兩,……和碩公主額附二百五十五兩,郡主額附二百三十兩,……順治七年初定公主以下祿米有差,歲給公主郡主各一千石。」而作為一品夫人則享受一品官員的俸祿,「在京滿漢文武官員俸銀祿米,臣等謹按在京文武官員俸銀滿洲漢人俱一例,按品頒發祿米,即照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米一斛。正從一品歲給俸銀一百八十兩俸米九十石。」孔四貞無論是和碩格格還是郡主,其俸祿都比作為額附或是一品官員的孫延齡要高得多,而一品夫人則是依附於其夫,地位較低,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清廷此舉都是揚孫延齡抑孔四貞,難怪孔四貞心生不滿。 但孔四貞仗著有太後撐腰,是不會把孫延齡放在眼裡的。現存桂林伏波山下的一口大鍾,是在康熙八年為奉祀定南王孔有德而鑄造的,鍾上面把孔四貞的爵銜姓名刻在孫延齡等人的前面,則是孔四貞欲超出孫延齡之上,實現其「格格」權威的明證。 孟森雲:「四貞既非男子,延齡又系女夫,非孔氏子姓,清廷遂有以構之,而四貞不悟也。」但孔四貞與孫延齡顯然對於清廷的陰謀一無所知,不但不能夫婦同心,苦心經營定南藩下,反而自生嫌隙,沉溺於凌駕於對方之上的權勢之爭,其導致的直接後果便是有人得以乘機而入,奪取大權,架空孔四貞和孫延齡。「戴良臣者,原系四貞包衣佐領,頗有才知,希大用,力薦其親王永年為都統,而己與嚴朝綱副之,延齡初不許,乃營求於內,四貞強之而後可,雖為之請命於朝,而心甚忌之。良臣因構難其間,謂延齡獨信任蠻子,而薄待舊人,由是夫婦益不合。良臣佐格格,每事與延齡相左,所用之人,必逐之而後已,延齡竟為木偶,不復能出一令。四貞初任良臣,以為尊己,故惟言是聽,及其得志,並格格而藐之,權且漸歸於天下,事無大小,皆擅自題清,廣西一軍,惟知有都統,不知有將軍,並不知有格格。四貞乃大恨,知為良臣所賣,仍與延齡和好,然大權旁落,不可復制。」和好後的夫婦二人,極力想奪回失去的權勢,「十二年二月,永年克減軍餉,為兵校所訟,延齡因言永年不法,命孔氏赴京奏聞。而永年亦遣人入京,阻孔氏於河南,不得進,仍返粵,延齡由是益憾永年。」上訴不成,恰逢撤藩變起,「延齡內不自安,而四貞又平西義女,反謀遂決。一日,請諸都統入府議事,議畢而出,伏兵於門,盡焉。投桂林城反。」27二人出此下策,只是想發泄個人私怨,顯然未經過深思熟慮,因而其反叛的特殊原因也決定了孫延齡始終在吳三桂與清廷之間搖擺不定,並產生了腳踩兩只船的想法。 但是困擾孫延齡的個人恩怨問題,在他投向吳三桂後並未解決,「時提督馬雄駐柳州,延齡使人持高腳牌往招之。雄故不為延齡下,見牌益怒曰:『豎子無禮。』碎其牌,縱其使,延齡提兵往攻,為雄所敗。然平西勢日甚,雄亦不能守,曰:『吾降平西,不降延齡也。』乃使使自間道往松滋,請降於平西。平西大喜,以雄為懷寧公,然雄與延齡又不能調和議用事者。」而孔四貞也想起了朝廷對孔氏一門的恩典,太皇太後的厚待,同時,「有傅弘烈者,舊為慶陽知府,當三桂未反時,舉發三桂不軌事,坐誣,謫戍蒼梧。延齡既叛,弘烈欲假事權,集兵圖恢復,受三桂偽職為信勝將軍,與延齡友善,數以大義陳說,延齡猶豫未決,妻四貞約弘烈往迎大兵,至即反正。」但為時已晚,孫延齡反覆之意已被吳三桂察覺,於是派遣吳世琮至桂林誘殺孫延齡,並把孔四貞帶到了雲南。 又據昭連《嘯亭雜錄》雲:「十五年,軍士念故將軍線國安舊恩,欲奉線三公子為主,於是鼓噪而立線公子。軍士謂市德於線公子,而線公子約束軍士頗嚴,軍士復鼓噪囚線公子而迎延齡。時延齡夫婦逃匿小民孫七家,軍士跡至,以二輿從,延齡疑其逐之,不匿且加誅,懼不敢出。孔氏曰:『出亦死,不出亦死。』乃匿延齡別處,而自出見軍士雲:『而曹殺我夫婦易耳,獨不念先定南乎?』軍士環列叩首,具陳所以奉迎之意。孔氏察其無他,呼延齡出,延齡不敢坐輿,請以一輿舁其婦,而挽輿以行。既入府,延齡慚不能視事,謂孔氏曰:『吾之復得生也,以卿故。軍士念定南威德,以貴重卿,卿其握權視事,吾願為閑人矣。』孔氏遂戎服綉帕首蟒衣,日擊鼓升堂理軍務,軍士頗服。」由此可見,孔四貞果然有將門虎女之風,而孫延齡也未免太窩囊了,也難怪當初孔四貞獨掌軍府時出什麼麻煩,而孫延齡主管則引起了軍士嘩變。不過這倒正合清廷節制、消弱定南王藩下部隊的心意,只是孔四貞在二十五年之後又再次遭到家破人亡的不幸。 和碩格格 作為一個特例,孔四貞以忠臣遺孤的身份,雖然身為漢女,仍被孝庄皇太後養於宮中,既顯示出清廷優待功臣的態度,又以孔四貞維系實力雄厚,忠於孔有德的定南王舊部。「廣西之再定也,以線國安統其眾,部曲如故,而藩府久虛,上念孔後無人,且慮及孔師無主,乃封四貞為和碩格格,掌定南王事,遙制廣西軍。」其實封四貞為和碩格格,掌定南王事是在順治十七年(1660),而早在順治十三年六月,聖母皇太後就下旨:「定南武壯王女孔氏,忠勛嫡裔,淑順端莊,堪翊壼范,宜立為東宮皇妃,爾部即照例備辦儀物,候旨行冊封禮。」顯然清王室想通過冊妃這一方式,能夠更直接地控制無主之定藩,而非以弱女掌藩府。但是,就在「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八月,又諭禮部: 「朕前奉聖母皇太後諭,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立為賢妃,本月二十八日又奉聖母皇太後諭,式稽古制,中宮之次,有皇貴妃首襄內治,因慎加簡擇,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應立為皇貴妃,爾部即查照典禮,於十二月初六日吉期,行冊封禮。」本欲立孔四貞為妃的順治皇帝恰在此時迷上了董鄂氏,冊妃一事便不了了之。正是吳梅村所說:「聘就蛾眉未入宮,待年長罷主恩空。旌旗月落松楸冷,身在昭陵宿衛中。」而孟森認為:「世祖之欲得四貞為妃,與四貞之不願,並清廷之不敢相強,彼此皆有利害關系存焉。」只是一種可能。孔四貞是在太後為其另擇佳婿時才自陳有夫的,可見冊妃之前她並未反對,而清廷非但未強迫四貞,還因故拖延。順治雖然知道立孔四貞為妃有一定的作用,但從他的性格以及他確實迷戀董鄂氏這一點來看,完全有可能不顧及孔四貞而急於立董鄂氏為妃的。 但若從孔四貞的角度來說,無論她是否如小說家所設想的暗戀年青的順治皇帝,冊妃於她終不是什麼好事。 由孔四貞掌管定藩這一件事本身就是對定藩的削弱,雖然孔四貞能夠使定南王藩屬在名義上存在,但孔四貞是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使定南王藩屬成為三藩一樣威脅到清廷統治的地方勢力,因而清王室以四貞為格格掌定藩,是名存暗削。假使孔有德死後,因孔四貞為女子而置之不顧,將定藩歸線國安或李茹春等主管,則定藩之強大指日可待,清廷非平三藩而是平四藩了。至於定藩歸線國安主管的可能性則從康熙十五年,軍士念線國安舊恩,鼓噪而立線三公子一事可以看出。因此清王室用孔四貞維系定藩的確是一著妙棋,在定藩暫不可撤的情況下,冊立孔四貞為妃,應當能長期穩定定藩,而冊妃事不成,至康熙元年,遣嫁孫延齡,以孫延齡掌定藩。而孫延齡顯然並不適合成為一藩之主,首先是他起家素微,以婦貴,且年紀輕輕,藩下舊臣又都是追隨孔有德南征北戰多年的宿將,自然不易駕馭;其次孫延齡未見有何才能,除了身體健美,長於刺擊,至於統領軍隊的膽量與豪氣竟連孔四貞也不如,「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舉頭看。」因此孔四貞之所以能奇貨可居,受到清廷優待,自有其歷史作用。而三藩之亂時,吳三桂亦依葫蘆畫瓢,在派人殺死孫延齡後,「四貞以三桂義女存滇」。孟森以為:「有德死而四貞為清太後養女,居京師;延齡死而四貞以舊為三桂養女,居雲南,其倚以羈縻桂軍,為術一也。」只是效果不一樣而已。 「更籌響盡燭凝灰,報道將軍奏凱回。一紙捷書新湊罷,小車還載美人來。三藩之變人僅知雲南吳氏、福建耿氏、廣東尚氏。而孔有德之婿孫延齡,襲有孔爵,亦助三藩。三藩平,孫亦授首。孔女四貞,因有德功,赦不問。其實已為康熙納入宮中矣。」此說誤矣。三藩平定之後,原定南王藩下部屬分隸八旗,孔四貞雖回到京師,但夫死子亡,只不過是孫家的一個老寡婦,既沒有什麼政治利用價值,亦不復當年英姿颯爽的女王形象,絕不可能為康熙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