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穿越小說重建關寧鐵騎

穿越小說重建關寧鐵騎

發布時間:2021-12-26 15:21:12

A. 關寧鐵騎:本是明朝打造的精銳部隊,為何最終卻投靠了清朝

從1368年朝開始明建立,一直到1644年因為清朝入關而滅亡。在明朝的時候,曾經組建了一支有3萬人左右的關寧鐵騎軍隊,雖然這軍隊人數不多,但是是戰鬥力卻是相當的強,在當時它也是明朝末年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不僅是明朝最厲害的,而且哪怕是從221年開始的秦朝一直到清朝,它都是排得上名字的強悍軍隊。

畢竟當時的南明都都已經淪落到了江山不保的地步了,可是他還不想著如何顧全大局,而是一味的在爭權奪勢,並且當時的主力吳三桂都已經降了,關寧鐵騎總不可能說自己去打清兵吧。不過個歷史事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也無法去評判他們的對與錯。

B. 關寧鐵騎真的有

肯定有,但不是一般認為袁崇煥的部隊。
目前翻閱的史籍中,僅有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明文使用「關寧鐵騎」這四個字。但是依據當時的輿論傾向,「關寧鐵騎」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煥訓練的,以遼人為主的騎兵。袁崇煥當時有「投敵叛國」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時,乾隆下詔為袁崇煥翻案,而這時已經是150年後了。
根據《綏寇紀略》明確指出所謂「關寧鐵騎」指的就是祖大壽的家將入關所帶的軍隊。 祖寬(胡人,見明史)是祖大壽的家僕,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此兩人攜家將部隊入關清繳農民軍。同時,《綏寇紀略》對此部有這樣的描述:兩家所部皆緣邊鐵騎,又養曳落河為摧鋒",緣邊即指邊關邊境的意思,曳落河為胡語,摧鋒即指明末普遍採取的募兵制招募來的精裝之士,即所謂的「家丁」,可見這支部隊有夷人存在。
根據《明季北略》明確記載祖大壽收降夷為家丁,組成一支善戰的部隊。《明季北略》明確給出了降夷的定義:「降夷者,山北近遼陽人,中國之外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夾處兩國間,故遼東呼為夾道之人,近為清朝所逼,歸附中國,稱降夷,俱控弦習戰之士。」可見降夷的成分是比較復雜的,蒙古人胡化的漢人皆有。多是善弓騎的戰士。
同時《明季北略》里說吳三桂也有一支」彝丁鐵騎「,依舊是夷人。考慮祖大壽與吳三桂的關系(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吳三桂之父吳襄是祖大壽的部下),這應該是同一支部隊。

C. 關寧鐵騎是誰組建的,大明風華中為何開始就出現了它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從建立到滅亡也是歷經坎坷。因為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從小以放牛種地為生,成為帝王後深知民間疾苦,在政治上也比較清明,體恤民間疾苦。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涌現出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後人將其加以改編拍成電視劇以供人們觀看,《大明風華》就是其中之一。


在繁雜的編劇過程中,肯定不會面面俱到,如果真的專注細節,也許就是一部大火的劇了,不然也不會是現在的結果。《琅琊榜》就是最好的例子,細節非常到位。當然,追求嚴謹的的人可能會覺得未免過於虛假了。

D. 有沒有什麼書能詳細介紹遼東鐵騎,關寧鐵騎戰爭的書。越詳細越好

當時八騎號稱世界上最強的騎兵,而關寧鐵騎能和他野戰,並且戰勝,可見其作戰水平之高。

E. 明末關寧鐵騎的數量

估計在一萬以上 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
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後金軍作戰的
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
稱作 「關寧鐵騎」 有記錄的關於這只鐵騎的是9000人,袁甩9000人趕往廣渠門和皇太極戰斗,途中掉隊4000,用5000人和後金決戰。

F. 葬明3.1哪裡可以造關寧鐵騎和關寧軍還有神機飛騎

神機飛騎在自選戰役里可以選,但在全戰里造不出,在山海關野外可僱傭關寧外鐵騎和關寧軍,30個回合才能僱傭一隊,呵呵

G. 北涼,西涼,關寧鐵騎是不是小說里的

歷史上的確有北涼,西涼這兩個國家,東晉時期,北方的南匈奴建立了北涼,並滅掉了西涼。西涼是李廣後裔李暠建立的國家,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
還有一點,西涼鐵騎在三國時期非常出名,這里的西涼指的是地理位置,例如董卓、馬騰(馬超他爹)、韓遂的騎兵部隊,可以稱的上是西涼鐵騎。
不過歷史上的涼州騎兵,沒有雪中悍道行里的北涼鐵騎那麼誇張,但也是很厲害的騎兵,我覺得小說為什麼用北涼鐵騎這個稱號,可能就是因為歷史上涼州騎兵的驍勇善戰(因為涼州南匈奴、羌人很多,漢人在這里也是民風彪悍),可以說歷史上也是有北涼,西涼鐵騎的。
關寧鐵騎歷史上真實存在,是明朝將領祖大壽麾下,以3000蒙古騎兵為核心組建的騎兵部隊。「關」指山海關,「寧」指寧遠,鐵騎指披甲的騎兵,是「關於關寧鐵騎的由來,目前還有一定爭議,其中有說法認為是祖大壽一手組建,另有說法認為是孫承宗所建,成型於袁崇煥時期。

H. 關寧鐵騎的沒落也強悍

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反動統治下,幫助清軍佔領了北京。後來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徹底擊敗農民軍,隨後又協助吳三桂反清,一度幾近將清朝推翻,康熙喪失了50萬軍隊。
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由於關寧鐵騎歸袁崇煥指揮過,所以明朝對這支部隊的記載只是輕描淡寫。清朝立國之後,由於關寧鐵騎曾是八旗軍的死敵,且最後又助紂為虐,參與吳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記載也是能貶則貶。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境遇,使關寧鐵騎在後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2008年6月,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關寧鐵騎與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騎兵兵團、秦國的王翦兵團、西漢韓信軍團、漢武帝時的霍去病軍團、南朝時期梁武帝手下的陳慶七千白袍軍、南宋岳家軍、成吉思汗怯薛軍、明朝常遇春兵團、大清八旗軍等,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關寧鐵騎終於在蒙塵數百年後得以正名。
關寧騎兵是明朝統治者學習先進軍事產業的一次嘗試。話說天啟年間,兵部尚書王在晉主持遼東戰事,當時正值廣寧大敗,遼東官軍已是全線崩潰,各個膽寒。王在晉勘察前線之後,認為朝廷邊軍已不堪再戰,縱然僥幸收復廣寧,也無力堅守。而且國家財力疲敝,根本無法與建奴長久對峙,於是主張盡數放棄遼東、遼西,以長城為邊境,重修山海關作為最後防線,只以水師騷擾建奴腹地,如此便可大大減少軍費開銷,所需工程費用總共亦不過一百萬兩銀子。
但當朝諸公皆以為,王在晉不謀劃恢復遼東失地,反而還要再丟棄遼西,實在怯懦無用,於是將其罷免,改由帝師孫承宗督師遼東。孫承宗倒是一心想要打回遼陽和沈陽,收復遼東,但朝廷官軍在野戰之中實在打不過後金,便想出一條堡壘計,在山海關外大興土木,不斷往東修堡壘。建奴來了,軍民就縮進堡壘堅守,建奴退去,就再往前繼續修新的堡壘,一邊挺進一邊施工,最後把堡壘修到沈陽為止。此策如果用在永樂、嘉靖年間,國家財計充裕之時,或許倒也可行。然而自從天啟年間以來,天下災荒頻繁,賦稅難以征齊,戶部銀庫早已入不敷出。孫承宗為了推行堡壘戰術,在遼西集結十餘萬大軍,還要修堡壘、鑄火炮、囤積糧秣,卻依然無力主動出擊,反而每逢野戰必敗,未能收復一寸失地,不能遣散大軍休養生息,軍費開銷自然也降不下來,還白白送給了後金大筆的糧草、兵器、馬匹和餉銀。而且每一次女真兵來襲,摧毀沿途各堡壘之後,官軍還得再一次重修,於是朝廷又要拿出一大筆的工程開銷。結果,朝廷在遼西關寧軍身上每年花費的軍餉,居然高達五六百萬兩白銀之多,而之前朝廷戶部的歲入,也不過每年四百萬兩上下,戶部很快就開始哭爹叫娘。孫閣老看看似乎不行,於是又想要自力更生,在遼西屯田,但遼西之地能夠收獲的糧秣賦稅,摺合白銀只有十五萬兩。而且在關外屯田的話,如果關寧軍無法在野戰之中擊敗建奴,沒辦法阻止敵軍劫掠,那麼你這些屯田裡的莊稼就等於是為女真人種的。這般入不敷出之下,朝廷不得不一再加征遼餉,搞得天下人心惶惶,可是依然無法彌補這個無底洞。由於在遼東要修築這么多堡壘,工程用度太大,朝廷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於是西北各鎮的糧餉長期欠發,導致山陝邊軍嘩變,西北流寇橫行之勢遂不可遏止。而中原、山東也是不堪重負,民變蜂起。無論大凌河之戰勝負如何,只要孫承宗靡費巨萬的堡壘計不改,以朝廷財力之窘迫,遲早要被活活拖垮。
舉一個更加顯著的類似例子來說吧,自從大明遷都北京以來,北京的糧食供應,就仰賴於大運河上的漕運。但問題是,一條運河從南到北,從地方到中樞,從漕丁運兵到戶部尚書、內閣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這上面分肥,每年按規定從江南往北京運糧八百萬石,沿途各種莫名其妙的耗費卻近三千萬石,還有那修繕運河、維護水閘的花銷,當真是每年都要把潑天一般的金銀掏出去,壓得江南百姓喘不過氣來。於是,江南的有識之士就在心想,既然漕運從南到北幾千里,漕船、漕丁、沿途官府、各種規費盤剝層層剝皮,開支怎麼也節省不下去,而且都得攤在江南人的頭上。那麼為何不釜底抽薪,索性不走運河,改走海路呢?要知道,海船的運量遠大於漕船,帆船的速度也遠快於人力拉纖的漕運,如果能改漕運為海運,那麼運輸成本和沿途耗費肯定會大大減少,江南百姓的負擔也就會大大減少,造福民生,善莫大焉。所以,自從戚繼光平定倭寇,海疆恢復平靜之後,就不斷有人在朝堂上提議將漕運改為海運,減輕整個江南的負擔。但這一切倡議最終都是石沉大海——上千里的運河漕運,近百萬人牽扯其中,每年有幾千萬石糧食可供分潤,就是幾千萬兩的銀子。面對如此巨大而穩定的收益,有誰願意去改變?又有誰敢觸碰?哪怕江南的東林黨掌控了明末朝政,但他們背後的金主乃是江南的縉紳富商集團,而不是江南的小民農戶,漕運對江南百姓盤剝吸血得再狠,對於擅長偷稅漏稅的他們也影響不大,自然沒有什麼改變的動力。結果從明朝一直拖到清朝,哪怕蒸汽輪船和鐵路火車都出現了,因為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漕運依然還是老樣子不變。最後到了二十世紀初,因為大運河北段實在是淤塞得根本不能行船,而剛剛鬧過庚子義和團之亂、簽署辛丑條約賠了列強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的清廷,又無論如何也拿不出治河經費了,只得不顧一眾官吏們的幽怨眼神,毅然廢止了漕運——丟了飯碗的漕幫從此變成了青幫,有的改行去闖盪上海灘,有的去投靠孫中山成了革命黨。在日後的辛亥革命之中,這些下崗纖夫還對推翻清王朝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同理,孫承宗閣老的堡壘戰術,不僅每年花費五百萬兩銀子,全國賦稅投進去都不夠,而且一旦真打起來,攻也攻不動,守也守不住。所謂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不過是全部二十多座堡壘,被後金軍掃盪得只剩最多四五座,大量的錢糧物資和人員都被擄走資敵,只是有幾座特別堅固的堡壘沒有被攻破而已。而為了守住這幾座堡壘,還有巴掌大小的一塊地皮,代價卻是四海騷然、中原大亂,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邊軍斷餉絕糧、紛紛嘩變,無數流寇橫行陝西、山西、甘肅、河南各省,攪得全國動盪不寧。只要稍微比較一下得失,就該明白明末的朝廷國力,已經根本支撐不起這種堡壘戰術了。既然這種堡壘戰術如此糟糕,既浪費錢又沒成效,還有巨大的後遺症,為何明廷還硬是要抓著不放呢?因為它跟漕運一樣,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方便大家伸手貪污!顯而易見,花費巨資搞那麼多個根本守不住的工程,對於有關部門來說,真是太適合貪污工程款了——敵人來襲,堡壘陷落,然後被劫掠和拆毀,在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之餘,也會將有關人員全部貪污工程款的痕跡給毀滅得乾乾凈凈。所以,只要堡壘修到哪裡,貪污就延伸到哪裡。那些黑心官兒把堡壘修成豆腐渣工程還是輕的,直接在賬單上瞎編一些不存在的據點,專門用來向朝廷騙錢也是常事!反正等到女真兵一來,就是玉石俱焚,一片廢墟哪怕朝廷事後想要派人來查賬,也無處可查……除此之外,朝廷花名冊上的十幾萬關寧軍,分散在二十幾處堡壘里,互相無法支援,女真軍一旦來掃盪,明軍自然是兵敗如山倒,死亡潰散無算,一場敗仗下來,所有吃空額的痕跡也被消除得乾乾凈凈,真應了王在晉的那句話:「食糧則有,臨敵則無!」於是,孫承宗在遼西建立的堡壘群,不但成為了女真人定期組隊刷怪、爆出糧草軍械的固定補給站,還成了遼西將門每年敲詐朝廷的聚寶盆。更要命的是,遼西將門也是官場老油子,很懂得法不責眾和抱團發財的道理,於是就跟漕運一樣,自從遼西堡壘群開工之後,從內閣六部到地方大員,不知道多少人都從這裡面沾手分肥——朝廷的財政收入幾乎都在這里了,凡是有點能耐的傢伙,都會想辦法從這里撈錢啊!結果,大明帝國每年砸鍋賣鐵地往遼西投入五六百萬兩銀子,為此搜颳得天下百姓群起而造反,結果卻是養肥了從中樞文官到遼西將門的一大幫吸血鬼、吞金獸,還把遼西將門給養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鎮,只肯大把地拿糧餉,不願意好好打仗,捎帶著讓女真人搶走大量錢糧和物資,變得一日比一日強壯。所以,盡管遼西堡壘群把朝廷財政拖得基本崩潰,但從內閣重臣、朝廷六部到參與遼西堡壘群建設的各方勢力,當然還有作為直接當事人的遼西將門,都不願意改用王在晉的方略,撤回山海關節省開支,讓朝廷喘一口氣。因為朝廷一旦花費的少了,他們這些貪官污吏能撈到的好處也就少了。而膽敢強行推行這種策略的傢伙,非但會擔上「丟棄祖宗之地」的罵名,還會得罪一大堆人,多半連性命都未必能保得住!這樣一來,為了這么多人的灰色收入,大明朝廷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堅持遼西堡壘戰術,一直拖到整個國家垮掉為止——其實到了後面,就連孫承宗自己也隱約感覺到,這套看上去很好很強大的堡壘戰術,已經變成了好像漕運一樣的害民玩意兒。但事情到了這一步,連他這個創始人自己都沒有辦法改弦更張了。

I. 求穿越大明朝的小說,特別是明末的,順明,惡明,明末行,刺明我看過了

葬明,竊明,明末風暴,晚明,明末邊軍一小兵,刺明等,個人感覺葬明,明末邊軍一小兵特別好

閱讀全文

與穿越小說重建關寧鐵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